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精品文档13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本硕衔接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拓展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JG2014A015。

收稿日期:2015-04-31

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且普遍同时存在于同一所高校。如何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事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从培养制度上可分为两种:分段式培养与贯通式培养。[1]经过多年的实践,分段式教育中,“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对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有很强的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2]。大众高等教育时代,在基础学科与学术型专业逐渐边缘化的背景下,本、硕、博衔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培养基础学科和战略领域卓越人才的可能途径,也是一种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手段。从内涵上看,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出学生直接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培养方式,连贯性和统筹性是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即通盘考虑本科生阶段、研究生阶段(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和科研,制订统一、连贯的培养方案。[3]本、硕、博衔接作为一条卓越人才的培养路径而提出,其基本前提是卓越人才或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相互融通与统一建构。作为与分段式并行的一种培养模式,应采取哪些措施对贯通式博士生进行培养(从目标定位、教学方式、就业等方面)

从而体现自身特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教学这一维度出发,学术性教学概念的提出或许能为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提供一个思路。

一、学术性教学的含义

从语法学角度看,“学术性教学”的句子结构形式暗含着“教学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从字面意义上看,“学术性教学”意味着“教学是以学术性的形式与方式进行”或“教学具有学术性”。而此种方式的形成有赖于科研与教学的融合。

作为一种现象,科教融合自古有之。从作为一种常态[4]到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科教融合已成为一种经典的大学理念,并在当代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所期待的一个经典法则。有学者曾撰文指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反映。”[5]从内容上看,科教融合理论强调大学是一个探究的场所,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研本身是一个效率很高和非常有力的教学形式[6]287,甚至“发现本身是教学的最高形式”[7]。学生参与科研或探究也是一种形式的教学[8],因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是一个引起批判思维和开发探究智能的方法,如此讲会极大地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9]二是教学本身充满探究性和学术性,博耶(Ernest Boyer)提出的“教学学术”概念便是对此的最好诠释。有学者指出,大学教学活动的本质也是一种学术,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则是大学重要的学术创新活动。[10]概括地说,科教融合所表达的是:科研即是一种形式的教学,教学也是一种形式的科研。在这种情形下,产生了一种关于“教学”与“科研”含义的新说法,即教学可以被称为“学术性教学”,科研可以被称为“教学性科研”。

与以传授确定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相区别,科教融合背景下的大学教学以“研究性”为理念来指导教学过程,因而具有明显的学术性特征,它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变革。例如在教学方式上,与以往的单向授受的教学模式不同,学术性教学“所采用的方式通常是对话与交流,通过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把握和理解对方,生成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个性化的经验性知识和默会的行动模式”[11]。对此有学者认为,所谓学术性教学,是指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围绕学术问题,以讨论、辩论、对话的方法,启迪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教学。[12]博耶认为,研究者不可能单独从事学术活动,这不仅需要与学术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对话交流,也需要在教室里与未来的学者进行交流。也就是说,大学需要通过教学传播学术,以便学术薪火代代相传。这种教学的实质就是学术性教学。

[13]在学术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及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等构成了这一过程的中心议题。

二、学术性教学作为本-硕-博衔接的教学论依据

(一)本-硕-博衔接中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学教学应以学术为纽带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首先需回答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最后学生的学习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而一个理想的教

学状态便是对这三者“怎样更好”的美好期待。

在高等教育学位体系中,“以科研为基础的学位,突出的是博士学位,成为学生的崇高造诣”[6]278。因此,在博士生教育中,一般都以科研作为培养过程的核心和基点,以学术为主要目标。作为一种贯通式的人才培

养模式,本、硕、博衔接在人才培养的学术性上更为明显,这种特色在与分段式教育的区别中表现出来。第一,在本、硕、博衔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本科、硕士、博士已被看做成一个整体。因此,从本科一开始,它将人才培养的目标锁定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虽然,在分段式博士生教育中,其培养目标也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这个目标并非在本科开始时就已设定。所以,本、硕、博连读中,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直接性。第二,相较于分段式教育而言,本、硕、博连读的贯通式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一类拔尖学术型人才。例如,华南理工大学所创办的“本-博”连读创新班,它以“加强基础、突出创新、精英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厚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学术人才”为培养目标[14]。同时,由于本、硕、博在学术层次与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引导本科层次的学术向上提升,从而为研究生的学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故可持续性是本、硕、博衔接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大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学术能力与学术状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硕、博衔接不仅仅是在时空顺序上的简单对接,更是以学术为纽带,以学术为目标的整体性衔接。简而言之,本、硕、博衔接的本质是一种学术衔接。在此种背景下,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能-教学-须与学术性紧密结合。所以,在本、硕、博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以学术为纽带,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生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等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结体。

兰勇:学术性教学:本-硕-博衔接之道(二)学术性教学作为本-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