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人版)教材中所有问题的答案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3 4 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
第4节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A组基础对点练题组一蛋白质工程1.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蛋白质工程能定向改造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使之更加符合人类需要B.蛋白质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蛋白质分子直接进行操作,定向改变分子的结构C.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新型蛋白质分子D.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起点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出相应的基因,并借助基因工程实现〖答案〗 B〖解析〗基因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对蛋白质的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是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完成的,而不是直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操作。
2.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分子上的半胱氨酸变成丝氨酸,结果大大提高了β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并且提高了储存稳定性。
该生物技术为()A.蛋白质工程B.基因工程C.基因突变D.细胞工程〖答案〗 A〖解析〗题干中的操作涉及的基因不再是原来的基因,其合成的β干扰素也不是天然β干扰素,而是经过改造的,是具有人类所需优点的蛋白质,因而整个过程利用的生物技术为蛋白质工程。
3.从某海洋动物中获得一基因,其表达产物为一种抗菌性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P1。
目前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A.合成编码目的肽的DNA片段B.构建含目的肽DNA片段的表达载体C.依据P1氨基酸序列设计多条模拟肽D.筛选出具有优良活性的模拟肽作为目的肽〖答案〗 C〖解析〗由题可知,多肽P1为抗菌性和溶血性均较强的多肽,要设计出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即在P1的基础上设计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蛋白质,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实现。
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故要想在P1的基础上研发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药物,首先要做的是依据P1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出多条模拟肽,然后进行改造,从而确定抗菌性强但溶血性弱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
高中生物必修3易错易混知识归纳(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易错易混知识归纳1.植物激素是指特定器官合成的有调控代谢活动的活性物质。
()【答案】×,植物激素是指一定部位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的调节物质。
2.高等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主要是指从上端向下端的方向运输。
()【答案】×,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
3.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接受阳光充足产生的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答案】×,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部位,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生长。
4.生长素作用具有双重性,浓度越低促进作用越明显,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
()【答案】×,促进作用对应的浓度具有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促进作用都降低。
5.茎的负向地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答案】×,茎的负向地性和向光性都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6.生长素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的原因不同。
()【答案】√,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内因——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而横向运输则是由外因——单侧光等外界影响引起的。
7.高等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微量高效。
()【答案】×,动物激素与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特定的分泌腺体。
8.乙烯和乙烯利都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乙烯属于植物激素,乙烯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9.造成植物疯长的恶苗病是由于植物本身产生了大量的赤霉素。
()【答案】×,恶苗病是由于植物感染了赤霉菌,赤霉菌产生了大量的赤霉素。
1.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答案】×,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来完成的。
2.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 【答案】√,例如垂体包括神经垂体和腺垂体,腺垂体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3.只有神经细胞才会产生兴奋。
()【答案】×,效应器细胞,比如肌肉细胞也会产生兴奋。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中的三个问题和建议
材 中几 个 值 得 商 榷 的提 法 进 行 分 析 , 提出 合 理 的 修 改 建议 , 以统 一 认 识 。
式。 前 者包 括 : ① 自由扩 散 , ② 协助 扩
散 。这两 种 扩散 主要 是 由外 界环 境与细
【 关键词 】 高中生物 新课 标教 材 商
榷 与建议
吞作用 和胞 吐作用 ” 。 二、 关于新教 材必修模 块2 《 遗传与 进化 》 P 1 0 3 , 关于 “ 目前常用 的基 因运载
所用 的这套 系列新教 材所 陈述 的 内容还 存 在 几个 值得 商榷 和统 一 的地方 , 现在
汇 总如下, 供大 家参 考。
一
显 然, 在胞 吞 、 胞 吐作 用中, 被 转运 的物 质在空 间上 的确超越了膜 的界 限, 因此 , 笔者 认 为在高 中新 教材 中应 当将 胞吞 作
体 有质 粒 、 噬 菌体 和 动植 物病 毒 等 ”的 叙 述 与修 选 3 新 教 材P 6 关于 “ 在 基 因T 程 中使 用 的载 体 除质粒 外 , 还 有 噬菌
胞 体 内密度不 同而 产生 的运输 方 式 。主 动 运输 主要是 由细胞体 自主 地完成 运输
物 质 的运 动 。 其 实 关于跨 膜 运输 在高 中 生 物教 学 实践 中是有 一些 争议 的 : 有 的 老师认为, 胞 吞与 胞 吐作用 并 没有 “ 跨 膜” , 只是借助细胞 膜 的流动这一结构特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5 ) 0 1 B 一
006 8 -02
广 西 于2 0 1 2 年 秋季 学 期 开 始进 入 新 课 程 改革 , 笔 者有幸从 高 一开始 执 教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6:1 2 1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第2节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第1课时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知识点1培养基的配制1.能作为自养微生物的碳源的是()A.糖类B.石油C.二氧化碳D.花生粉饼〖答案〗 C〖解析〗自养微生物能利用无机碳源。
2.下列关于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基质的是固体培养基B.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C.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D.固体培养基中往往需要加入凝固剂琼脂〖答案〗 D3.(2021·东北三省期末联考)下列有关细菌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琼脂固体培养基不含水分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C.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D.有的物质既可作碳源也可作氮源,碳源并不都能提供能量〖答案〗 D〖解析〗固体培养基中也含有水分,因为含有凝固剂,所以呈固态,A错误;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所以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可抑制细菌生长而不抑制真菌生长,B错误;破伤风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厌氧型,向其培养基中通入氧气会抑制其生长,C错误;有的物质既可作碳源也可作氮源,如蛋白胨,碳源并不都能提供能量,如CO2等,D正确。
4.(2020·河北衡水期中)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获得优良的单一菌种。
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A.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核酸B.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生长因子C.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碳源D.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抗生素〖答案〗 A〖解析〗因为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才能被微生物利用,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无法获得单一菌种,A符合题意。
知识点2无菌技术5.(2021·大同市联考)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致病力,常引起骨髓炎等,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实验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B.带菌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C.带菌培养基必须经加热后才能倒掉D.接种后双手必须经肥皂洗净,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棉球擦拭〖答案〗 C〖解析〗带菌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简单的加热达不到灭菌效果,C错误。
2021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5章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目标导航 1.结合概念图,描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概述能量流动的概念。
2.结合教材中的有关数据,分析总结能量流动特点。
3.结合实例,阐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阅读P93-94)1.能量流动的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2)能量去向①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③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第二营养级。
3.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通过摄食生产者获得。
(2)去向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随尸体、排泄物流向分解者。
③被次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
4.能量在某个生态系统中流动过程图解二、能量流动的特点(阅读P95-96)1.能量流动的特点2.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判断正误:(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4)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5)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6)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7)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8)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答案(1)×(2)×(3)√(4)×(5)×(6)×(7)√(8)×解析(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而不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全部答案(总册86页)
《高中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共86页目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 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页第一章走近细胞第2页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页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6页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8页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0页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5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 必修遗传与进化》第19页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第19页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21页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25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27页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29页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32页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第33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3 必修稳态与环境》第35页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35页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8页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43页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6页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0页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54页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课后题答案和提示第55页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第54页专题2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第57页专题3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第58页专题4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第61页专题5酶的研究与应用第63页专题6 DNA和蛋白质技术第66页专题7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第71页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课后题答案和提示第73页专题1 基因工程第73页专题2 细胞工程第76页专题3 胚胎工程第79页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第81页专题5 生态工程第82页20150928下载编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 必修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
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5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等。
5.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6.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一些营腐生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7.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类型[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①海洋生态系统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森林生态系统④农田生态系统 ⑤果园生态系统 ⑥冻原生态系统⑦淡水生态系统 ⑧人工林生态系统 ⑨荒漠生态系统⑩城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的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①⑧陆地生态系统:②④⑦⑪人工生态系统:⑤⑥⑩⑫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组成成分[连线]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 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 5个营养级。
③实例:(2)食物网①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①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②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河流中所有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2)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3)细菌都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4)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处于主导地位(√)(5)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6)在一条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1章 第3节 发酵工程及其应用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1章 发酵工程
(2)生产各种各样的_食__品__添__加__剂___。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增加食品的 营 养 , 改 善 食 品 的 ___口__味__、__色__泽__和__品__质____ , 有 时 还 可 以 延 长 食 品 的 __保__存__期_____。
3.在农牧业上的应用 (1)生产__微__生__物__肥__料_____。 (2)生产__微__生__物__农__药_____。 (3)生产__微__生__物__饲__料_____。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1章 发酵工程
微思考 单细胞蛋白是蛋白质吗?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1章 发酵工程
【解析】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包括生产传统的发酵产品、 生产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生产酶制剂等,A、B、C正确;生产抗生 素、氨基酸和免疫抑制剂等属于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D错 误。
课前·新知导学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错误!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研究群落的基础: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错误!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连线]错误!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错误!1.土壤生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共研探究]1.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的数量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减少。
(3)群落的概念:由(2)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它们构成的这个有机体就是群落,其含义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4)群落概念的4个关键点①随着时间的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发生关系。
③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不是简单随机聚集,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2(1)由上表可看出:不同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目有差别。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来衡量。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和环境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版含答案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目标导航 1.阅读教材,能用概念图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2.通过分析教材资料,结合生活实例概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结合教材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说明内环境所起的媒介作用。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P 2-3) 1.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3.完善如下有关体内液体的概念图二、细胞外液的成分(阅读P 4并完善下面的概念图示)注:血浆――――――→其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差别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阅读P 5)5-61.读下图,尝试填写:(1)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2)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3)⑤为CO 2、H 2O 、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
(4)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判断正误:(1)细胞内部液体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 ) (2)体液就是内环境。
( )(3)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
( ) (4)溶液的质量分数越大,渗透压越高。
( )(5)人体内的细胞可通过内环境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 ) 答案 (1)× (2)× (3)√ (4)× (5)√一、内环境1.细胞外液中三种主要成分的比较2.(1)淋巴循环是循环系统的重要辅助部分,可以把它看作血液循环的补充。
淋巴管有瓣膜,可阻止淋巴倒流,因此,淋巴循环是单向的。
(2)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一般仅能容纳单行红细胞通过。
毛细淋巴管与其相似,其管壁也仅由一层细胞构成,但起点是盲管,封闭状,数条毛细淋巴管可汇合成较大的淋巴管,最后汇集成两条最大的淋巴管,它们分别通入左、右锁骨下静脉。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第1章 发酵工程 单元素能提升(含解析)
单元素能提升一【单元知识构建】【单元提升交汇点】提升点一发酵工程与其他相关知识的综合交汇点1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细胞结构,联系必修课程模块1中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1)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DNA分子、核糖体。
(2)不同点:醋酸菌和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无核膜、染色体,无线粒体等众多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
交汇点2发酵条件的控制,联系必修课程模块1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影响因素(1)果酒的制作前期需要氧气,有利于酵母菌的大量繁殖,然后控制为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
控制发酵温度约为18~30 ℃。
(2)果醋的制作一直需要充足的氧气,控制发酵温度为30~35 ℃。
但泡菜的制作一直需要密封。
【对点训练】1.下图表示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和②都只能发生在缺氧条件下B.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酵母菌的线粒体中C.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D.过程①~④所需的最适温度基本相同2.请回答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上应用的问题:(1)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常用的菌种是________,该菌种产生酒精的场所是________。
果醋的制作常在果酒制作的基础上进行,当进行果醋制作时,要持续通入氧气,并且要适当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发酵温度。
(2)果酒发酵时间一般为10~12 d,但也可能因为________等外界条件而发生改变,可定期取发酵液与______________(填试剂)反应检测发酵情况,如发酵液中含有酒精则溶液呈现________。
(3)果酒进一步发酵能获得果醋,酒变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材的疑难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的疑难问题【问题1】大肠杆菌能生产糖蛋白吗?【解答】干扰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干扰素;另一种是重组干扰素,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
研究表明,以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为手段,用大肠杆菌生产出来的干扰素是没有糖链的,化学本质虽不是糖蛋白,但同样能够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增强T、B淋巴细胞的功能,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和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也是干扰素。
真核细胞给蛋白加上糖链后,能够帮助蛋白折叠成正确的构像, 同时糖链有助于蛋白质的溶解,防止蛋白聚集沉淀,从而能使糖蛋白分泌到细胞外。
而在大肠杆菌表达的非糖基化蛋白常常会聚集成不溶性的包涵体。
一方面,包涵体中的蛋白是没有生物活性的,需要通过后续的溶解、纯化、复性等使其变成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另一方面,一些糖蛋白在去除糖链后尽管仍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但是易被蛋白酶降解。
因此,真核细胞表达的干扰素需要糖链来稳定结构、帮助溶解, 并通过转运系统分泌到细胞外,以达到抗病毒、抗肿瘤的功效。
目前科学家发现某细菌里存在生产糖蛋白的基因簇,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将这套基因簇克隆至大肠杆菌内进行表达,使得大肠杆菌也能够生产出相应的糖蛋白。
【问题2】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有哪些方法?【解答】蛋白质的分离方法除了教材介绍的凝胶色谱法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方法:1.粗提取方法有盐析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2.离心法有差速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法[1];3.精提取方法有离子交换层析、疏水相互作用层析、置换层析、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聚丙烯酞胺电泳、等电聚焦电泳、毛细管电泳;4.此外,还有双水相萃取技术、浊点萃取法、反胶团萃取等方法。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研究单一的蛋白质分离方式,不能利用合理的措施提升其纯度与分离效果。
还需要利用物理与化学方式对其分离处理,在多种方法联合的情况下,确保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符合规定。
【问题3】动物细胞培养的代数是细胞分裂次数吗【解答】原代培养是指从机体组织分离后立即在体外进行首次培养,使其在合适的条件下增殖到第一次传代阶段的培养阶段。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4章 第2节 关注生殖性克隆人
[知识归纳] 1.生殖性克隆人面临的伦理问题
观点 赞成
理由 (1)生殖性克隆人是一项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允许研究; (2)现在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还不接受,但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 的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4章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4章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1.利用成人细胞克隆出早期胚胎能说明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吗?简述动物克隆过程。
提示:不能。克隆过程为: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课前·新知导学
课堂·素养初培
课堂·延伸提分
小练·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配人教版
第4章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
2.法国议会投票通过了生物伦理法案,该法案从立法上禁止在法
国进行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新法案明文禁止从事治疗性克隆研究
的原因是
()
A.治疗性克隆带来严重后果
B.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必然会过渡到生殖性克隆
“设计试管婴儿”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3章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Word版含答案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错误!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其他科学家的研究①1931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该化学物质为吲哚乙酸(IAA)。
②1946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确认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
2.植物的向光性(1)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举例:放在窗口的盆栽植物,其幼嫩部位向着窗外生长。
(3)意义: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4)原因: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错误!1.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1)极性运输⎩⎪⎨⎪⎧部位: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3.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共研探究]植物具有向光性,其中的原因经历了许多科学家的艰辛探索。
阅读教材,完成科学家的探索过程。
并归纳其原理。
1.根据图示完成达尔文实验的相关问题,然后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1)各组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情况是:①弯向光源生长;②不生长,不弯曲;③直立生长;④弯向光源生长。
(2)①与②对比,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3)③与④对比,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4)达尔文的猜测: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从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为了验证达尔文的猜测,鲍森·詹森和拜尔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鲍森·詹森实验①实验现象:A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B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阅读教材P16~17)1.神经元的结构2.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结构基础:反射弧。
3.反射弧(1)写出图中各数字表示的结构: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2)图中⑤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写出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过程:①→②→③→④→⑤(填写序号)。
[注意]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
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虽然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阅读教材P17~18)1.兴奋⎩⎪⎨⎪⎧部位: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条件:感受外界刺激变化: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2.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3.4.局部电流(1)形成原因: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2)局部电流方向⎩⎪⎨⎪⎧膜外:由未兴奋部位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3)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膜内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5.传导方向特点:可进行双向传导。
[共研探究]神经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起着主导作用,其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阅读教材,试结合下面神经元的结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图示思考:1.观察下面神经元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把图填充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1)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
(3)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结合2个反射弧,回答相关问题:(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关注生殖性克隆人(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关注生殖性克隆人必备知识基础练1.下列做法不符合现有伦理道德观念的是()A.基因检测疾病B.为生男孩而设计试管婴儿C.捐献骨髓,治病救人D.人类基因组计划;无偿捐献骨髓,提供干细胞用于救人也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造福于人类的宏伟计划;“设计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用在设计婴儿性别上,会引起人性别比例失调,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
2.在克隆研究方面,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主要原因是()A.大多数人对克隆人的研究持否定态度B.克隆人不是正常的个体C.克隆人冲击了现有的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D.克隆人的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3.下列关于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的说法,错误的是()A.使用病人自己的细胞产生胰岛细胞以治疗糖尿病属于治疗性克隆B.将一个克隆的胚胎植入一个女性子宫发育产出婴儿的过程属于生殖性克隆C.治疗性克隆属于无性生殖,生殖性克隆属于有性生殖D.治疗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技术均需要应用到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供医学研究,解决器官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等。
生殖性克隆属于无性生殖。
4.“设计试管婴儿”是在早期胚胎移入母体子宫之前,对胚胎进行遗传学诊断。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入前,可以通过诊断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B.针对女方是血友病患者,而男方正常的夫妇,可以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女胎植入母体子宫C.针对男方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而女方正常的夫妇,可以筛选出无遗传疾病的男胎植入母体子宫D.该技术是为了不生出患病孩子,因此无须考虑性别,可以通过设计试管婴儿的性别,生出正常的孩子。
5.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利用基因诊断和胚胎筛选技术,使一对拥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英国夫妇顺利孕育一名排除乳腺癌隐患的婴儿。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这项技术属于“设计试管婴儿”,该技术是“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应大力提倡B.该项技术中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C.为保证胚胎移植成功,可将受精卵在体外培养至囊胚时期D.在进行乳腺癌基因诊断时可运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设计试管婴儿”技术可用于白血病、贫血等疾病的治疗,但也应防止有人滥用该技术,如将此技术用于设计婴儿性别等,A项错误;根据“设计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可知,该技术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B项正确;为保证胚胎移植成功,可将受精卵在体外培养至囊胚期再移植,C项正确;可运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对乳腺癌进行基因诊断,D项正确。
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择性必修三答案与提示
从社会中来选择性必修三生物技术及工程第1 章发酵工程第1 节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葡萄酒和葡萄醋都是由葡萄发酵而来,但是一个经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另一个经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了醋酸,因此口感不同。
(P4)探究·实践1.用水密封泡菜坛的目的是给泡菜坛内创造无氧环境,这说明泡菜制作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P6)2.在泡菜发酵初期,由蔬菜表面带入的大肠杆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它们可进行发酵,发酵产物中有较多的CO2,如果泡菜坛装得太满,发酵液可能会溢出坛外。
另外,泡菜坛装得太满,会使盐水不太容易完全淹没菜料,从而导致坛内菜料变质腐烂。
泡菜坛留有一定的空间,也更方便拿取泡菜。
(P6)3.提示: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P6)探究·实践1.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发酵液中会产生气泡,这是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CO2。
如果是用紫色葡萄制作葡萄酒,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由果皮进入发酵液的花青素会越来越多,因而发酵液的颜色会逐渐加深变成深红色。
果醋发酵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气泡,发酵完成时,在发酵液的液面上会出现一层菌膜,这是醋酸菌膜。
(P7)2.果酒中除了酵母菌,还有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
乳酸菌可能分解果酒中的糖、甘油、酒石酸等,从而使果酒变质。
可以通过调节发酵的温度、果酒的pH等来控制乳酸菌的含量。
果汁中的糖也是醋酸菌重要的碳源和能源。
在有氧的情况下,醋酸菌能把糖分解成醋酸;在缺少糖源的情况下,乙醇便是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它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由于醋酸菌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旺盛的代谢活动,因此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尽量减少O2含量,可以抑制醋酸菌的生长繁殖。
此外,通过调节发酵的温度、果酒的pH等同样可以控制醋酸菌的含量。
3.随着醋酸发酵的进行,发酵液的pH、发酵温度等均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因此酵母菌活性很低。
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当打开瓶盖后,空气中的醋酸菌会进入发酵液中大量繁殖,其他的菌因不适应环境条件而不能繁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3 第1章人体的环境和稳态一、教学容的结构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资料图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
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
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环境中。
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四)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
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五)思考与讨论2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H2CO3H++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
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
详细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容。
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细胞产生的代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
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
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六)练习基础题 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3)肾小管的重吸收。
(4)皮肤。
第2节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围。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围波动,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
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
(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
(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二)思考与讨论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
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
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
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
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环境渗透压变小时,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和功能紊乱。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环境的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实验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
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
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
(四)练习基础题 1.D。
2.C。
3.D。
4.提示: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为基础的,细胞代本质上是细胞各种生化反应的总和。
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当环境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活动能正常进行;当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活动就会受影响。
因此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拓展题提示:当动物进食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暂时升高。
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机体加速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共同调节下,血糖浓度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具体调节机制可参考第2章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容。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一、概念检测1.判断(1)×;(2)√;(3)×;(4)√。
2.选择(1)D;(2)D;(3)D。
3.画概念图见右图二、知识迁移(1)水是良好的溶剂,为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溶液环境;水是体物质运输的载体;水在体温调节方面有作用;水是某些生化反应的反应物;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等。
(2)说明健康的人体具有维持体水平衡的能力。
三、技能应用(1)否。
(2)血液中的糖分既可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物质,也可来源于其他物质在体的转化。
四、思维拓展提示: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分系统等组成。
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C02、臭味、湿气和微量污染等。
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环境的稳态。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教学容的结构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答案和提示(一)问题探讨: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容的兴趣。
(二)思考与讨论1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