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皖南军次杂诗

合集下载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小朋友快来响应征募寒衣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小朋友快来响应征募寒衣

佚名
秋风起,天气凉,前线战士少衣衫,拿起枪来手发抖,下起大雪怎么能打仗?还有落难同胞们,衣薄被单实难当!
小朋友,请听听!处处都在募衣衫,棉的毛的都可以,新的1日的全能行!我们快快来响应,一个个,一伙伙,劝叫爸妈劝外婆,捐钱捐衫不怕多。

有钱的,好朋友,不买零食不吃糖,省下钱来合伙做棉衫。

没钱的,好朋友。

合起伙来组个征募队,家家户户去劝捐!
学校里,更要合力来实行,募捐宣传快出动,写信慰劳一齐忙!
我们大家来比赛,看谁募得最多又最快!
募得快又多,坐飞机!
募得慢又少,做乌龟!
我们不要做乌龟,打倒日本鬼!
呀嘟咦荷呀嗬嗨,募件寒衣给战士,打倒日本鬼!。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纪念歌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纪念歌

耳耶江南的春天,江南的原野,是祖国最丰美的地方!那青的山林和绿的田么,我们纯朴的老百姓的故乡。

谁教我们离开了耕作走了火线,口口(原文不清)的强盗闯进了祖国的大门。

莫让捡去田里的一根青草,保护我们的儿童、妇女和老人!昨天是革命的群众武装,今天是捍卫祖国的新生力量。

我们要承继艰苦奋斗的传统,创造出江南的模范战场。

百战雄威吓破了强盗狗胆,无数胜利造成这光荣的一年!更无数地向敌人的腹背进攻,中华民族解放就在眼前!注:耳耶,聂绀弩的笔名。

从诗的内容看,这首诗当是为新四军成立一周年而作。

聂绀弩(1903—1986),生于湖北京山。

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过第一次东征。

他在海陆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当过教官,后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

1932年参加左联,193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8年到延安后,被周恩来派到新四军任文化委员会委员,负责《抗敌》丛书编委会工作,任《抗敌》杂志编委。

1939年冬到金华任中共浙江省委的刊物《文化战士》主编。

1940年到桂林,参与创办编辑《野草》。

1945年后在重庆,当过编辑、教授。

1949年后,曾任香港《文汇报》总主笔、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

他在1953年受胡风案牵连而受处分。

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配到北大荒。

1967:年又被判无期徒刑。

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被平反。

聂绀弩一生著作甚丰,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评论及剧本等近30本出版。

30年代中期,他以短小精悍、犀利泼辣的杂文引起读者注意;其直面现实、针砭时弊并富知识性、逻辑性的特点,使之在杂文领域颇具影响。

而他的旧体诗又自成一格,人称之为“聂体”。

晚年,他的《散宜生诗》出版时,被人誉为“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学习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学习

樊其祥
大树下面是我们的课堂,用不着高楼和洋房,集体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群众是我们的先生。

何必化钱进学堂!
学习艰苦的作风,学习优良的传统,学习,学习,学习,不断的学习!
学习新的军事技术,也有了政治武装头脑,更学会了文化会唱歌看报,敌人看见这种军队只好逃!
注:
原载1939年5月21日《抗敌报》第3版“青年队”副刊。

作者系新四军四团一营青年战士。

新四军很重视学习,学习气氛很浓,但学习条件却非常艰苦。

不要说在连队,就是在新四军的专门教育机构——新四军教导总队里,也没有专门的教学设施。

露天教重(操场或野外),席地而坐,便是常见的课堂教学场景。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诗两首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诗两首

丹平
夜行军月光,稀薄薄的,洒满了大地,我们的队伍,从麦田里穿过;路边的树林,垂头在打瞌睡,流水呵,忘了疲倦的淡淡地流去,拍着我们的步伐,声调倒很美妙:
秋寒,一阵阵袭来,吹透了每个人的毛孔,同志们披上棉衣,踏着月光,向前疾驰去了,大地,蒙着睡衣!
熟睡还未翻身,村庄,听不到狗叫,人们在酣梦里!
口口口口口(原件不清)这大众抗战的歌者!
拉开嗓子,在向人高唱——进军号!
劳动调子!
二当我们走到每个地方的时候在冷的夜,或是热的白天,在热闹的城镇,或是偏僻的乡村,当我们走到每个地方的时候,人们就跟着来了!
说着,笑着;孩儿们要唱抗日歌,大汉子爱说打日本,而老汉呢,捻着白胡子,喜欢讲“前朝”和“后汉”,赵子龙和马援:
我们好比一把火,燃起了群众复仇的心,我们好比重浪花,在卷起群众的热血!
在城镇,乡村,在黑夜,白天,火燃着,浪卷着!。

新四军的古诗

新四军的古诗

新四军的古诗一、原文:《“铁军”赞》抗日烽火燃华中,新四军勇向前冲。

东进北上展宏略,热血挥洒山河红。

敌后游击显奇能,军民鱼水情谊浓。

徽风皖韵育雄师,千古留名建伟功。

二、衍生注释:“铁军”:这是对新四军的美称,因为新四军在战斗中表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优秀的军事素养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像钢铁一般坚硬。

“东进北上”:这是新四军的战略行动方向,通过向这些地区进军,深入敌后开展抗日活动,扩大抗日根据地。

“宏略”就是宏大的战略、谋略的意思。

“敌后游击”:指新四军在日本侵略者的后方开展的游击战争,这种作战方式灵活机动,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徽风皖韵”:因为新四军活跃于在安徽等地(徽是安徽的简称),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文化韵味孕育出充满战斗力的新四军。

三、赏析:主题是赞美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和英勇形象。

从情感上来看,充满了作者对新四军深深的崇敬和褒扬之情。

在表现手法上,首联直接写出抗日的大背景下新四军奋勇进军的场面,以一种豪迈的笔触起笔。

颔联“东进北上”阐述战略布局,“热血挥洒山河红”巧用夸张,用山河红来表示新四军战斗的壮烈和影响之广。

颈联写新四军采用游击战术以及和当地老百姓的良好关系,“军民鱼水情谊浓”是准确生动的写照。

尾联点出新四军在安徽这片土地上崛起且建树了伟大功勋,会千古留名。

四、作者介绍:由于没有确切的作者信息,从内容推测,作者大概是对新四军的历史十分熟悉且怀着崇敬之心的人。

也许是从老一辈那里听闻了新四军的英勇事迹,或者是一个对抗日战争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爱好的后学者,立志要用诗歌来传颂新四军的伟大形象。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述抗日战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当讲到新四军的时候,老师声情并茂地吟出“抗日烽火燃华中,新四军勇向前冲。

东进北上展宏略,热血挥洒山河红。

”然后说道:“同学们,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到新四军就像出膛的子弹,直直冲向日军,他们在华中地区的热血战斗,不仅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更鼓舞了百姓的心。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东征初抵高淳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东征初抵高淳

陈毅
波光荡漾水纹平,河汉沟渠纵复横。

扁舟容与人如画,抗战军中味太平。

堤柳低垂晚照斜,农家夜饭话桑麻。

兵船初过群疑寇,及见亲人笑语哗。

江东风物未曾谙,梦寐吴天廿载前。

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复水是江南。

芦苇丛中任我行,星星渔火水中明。

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

一九三八年六月委书记、军政委、军长等。

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与项英领导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战爆发后,与项英领导组建新四军,先后任新四军军分会副书记、第一支队司令、代军长、军长。

抗战胜利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

1949年后,曾任上海市委第~书记、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协副主席等。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陈毅爱好文艺,人称之为“儒将”。

“将军本色是诗人”。

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文学活动,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在成为职业革命者之后,仍写了不少诗。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不拘一格,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些篇章广为传诵。

1977年,由他的夫人张茜整理的《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偶成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偶成

吴芝圃
芒砀风云荡寇氛,徐淮要隘尽沉沦;杀敌鞍马无虚日,荒丘偷闲偶登临。

麦翻万顷凝波碧,树笼千村坠绿岑;大好河山争共眼,令人一度一销魂。

一九三八年秋注:
1938年1O月,以彭雪枫为司令、吴芝圃为副司令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一成立,便取得窦楼初战的胜利,从此,活跃在皖豫苏边抗日战场(后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

这首诗大约是这时候写的。

吴芝圃(1906—1967),河南杞县人。

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是河南地区武装斗争和共产党负责人之一。

抗战期间,曾任中共豫皖苏区书记、新四军游击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四师兼淮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1949年后,历任河南省省长、省委第一书记、军区政委、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为了自由的缘故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为了自由的缘故

亚丁
起来吧,吻着大地的农夫哟,快点走去,坚决地向那群众——那向你招手的地方!
用你的智慧去爱战斗,就像你用智慧,用热血——爱着大地一样。

快挂起锄头去肩起枪吧,用你看着庄稼生长的眼睛,去看鲜血淋漓的人生吧!
还等待着什么呢?
大地已被强占,我们现在已是奴隶,往昔的自由已经死去……向战争去吧——捧着东方的顽强的鲜血你大地的农夫哟!
去吧!
为着祖国的生存,为着——不愿在暴虐者的面前低头,你该忠实的宣言哟,——“为自由我决不留恋人生!”
不要说:
这是残酷;虽然你绝不会用你的手拔过一棵活得好好的青苗!
你是仁慈的,博爱的,也就因为仁慈。

博爱——去浴血而死去吧,——在战斗里……虽是可怜,但这样的死却只有一代啊!
让后代的那吻着你们的血迹生长的幸福的人们哟,玩吧,乐吧,战斗吧,永远地自由吧!
一九三九年十月于皖南军次。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望家山一献给我的故乡,家人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望家山一献给我的故乡,家人

辛劳落着雨,落着雨,为了人世,天空是多么哀伤,哭泣着用那不停的雨滴,一点一点从松叶又流人小溪。

在这激响的小溪中,流水翻着血红的浪。

在这不幸的村庄,泡在血中,每个土粒,草梗;哪里还有和平的风,并不是因为这连绵的天雨,野狗会告诉你,在它暮夜的哀叫声里,痛哭着流离失家的命运!是灾难放开脚步,是魔鬼的使徒;比死亡还可怕的“皇军”的队伍。

刺刀闪着他们的荣耀,用人的血染红的肩章,在那死神的宠信的冠上,那些大和民族的骑士,桀骜地驰奔着马蹄。

枪口,枪口,冒着紫火,怪蟒般的吐着毒舌。

带着死亡的呼号,流星般的越过平野,越过高高的山麓,又从林梢头飞渡,在这和平的村民头顶,开放着不幸的鲜艳的花朵。

房屋同火神拉手,那些房梁,和房瓦,啸叫着,那火的鸡鸭;像一片血色的虹霓,朝夜,朝夜,装饰着天空。

这些日本强盗的拜访,一个桃源般的村落,就像蛇进了鸡窝!山坡上的小草,像昔日柔绿,像昔日茸茸;但是,羊儿,已煮熟在锅里,在尖利的牙齿下,做着人血渗合的酒肴。

山茶花,正开得洁白。

芬芳犹握在,赤身惨死的少女那挣扎紧握的拳中。

山踯躅象征着她底命运,被野鸟啄得凋零。

山鹰惊飞了,落在山头,又飞起,那愁惨的地面,它不敢停留;那地面呵,笼罩着愁云,泛着血流……天灾么?蝗虫么?雨点里夹着冰雹,砸落了粗大的稻穗;但,不是呵!田里的稻穗低下,却是因为盼想着粗壮的手臂静谧的田园,披上了看不见[的]丧衣;哭泣,哀伤,是天上的雨;谁还有欢笑?欢笑的是日本强盗!马蹄奔踏过水田;坟山上冒着烽烟;那些马扬首飞鬃,嘲笑这居民的懦弱;逞着骑者的傲慢,摇着尾巴,饮着血,在骷髅堆顶,嘶啸着天云!不幸来了,谁都要遇见:今天,今晚,谁知生死或者就是明天!?追寻不幸的旅踪,在每家茅草房里面,若是暮夜有扣门声,就有一幕悲剧:假如你看见它底颜色,那就告别了这人间!在这横飞着死的村堡,狗一咬,或风吹响了草叶,小孩子立刻躲到床下;年青的女人,抹着煤烟,想把脸抹成鬼样,逃脱这怕人的污辱,灾难!老人缩在草棚,眼泪淋淋的望着天,天是灰白的,像他底心样愁惨!“天爷哟!你怎么就不睁睁眼?!”成天杀戮着;成天的叫喊!那些意气飞扬的日本武士,盘踞在这;就仿佛到了他们的家园,财产是祖先的遗留,他浪子般的浪费着;僻防着水,山溪般的流……落着雨,落着雨,死亡用雨丝来记数目。

新四军铁军精神诗词

新四军铁军精神诗词

新四军铁军精神诗词
嘿,朋友!你知道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吗?那可是如同熊熊烈火,燃
烧在历史的长河中啊!
想当年,新四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们的勇气难道不
像那展翅高飞的雄鹰,无畏狂风暴雨?“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不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们远离亲人,为了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

每一次战斗,都是生死的较量,可他们何
曾退缩过?
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新四军战士们心中怀揣着光明的
希望,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他们的脚步坚定有力,踏出的是民族
解放的道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们那钢铁般的意志,难道
不令我们动容?不令我们敬仰?
在我看来,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就是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
的道路;就是激昂澎湃的战歌,鼓舞我们勇往直前!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像新四军战士们一样,坚毅不屈,奋勇向前!。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东进诗抄(二)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东进诗抄(二)

毛英奇过封锁线越运河跨京沪路侵晓越关山,星河望里残。

橹声歌曙曲,帆影卷宵寒。

水底银钩闪,船头雪浪翻。

乱鸦啼溃岸,淡雾锁颓藩。

不履征途险,安知信步闲。

铁骑出野径。

霜轨迓吟鞭。

惊犬连村吠,倭奴彻夜喧。

讯旗深树见,暗号隔津传。

部队严装入,江村一片欢。

民兵争值卫,村干卸征鞍。

大嫂斟香茗,小姑进蜜柑。

阿婆炊浴釜,命我浣容颜。

厅设洗尘宴,门悬祝岁联。

绿醅香巨瓮,赤鲤荐长盘。

浩劫艰难日。

真情骨肉般。

征人愧举箸,长者劝加餐。

除夕陌生地,春温似故园。

敌屯近咫尺,喜笑度新年。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于江苏丹阳县境夜行军羽书火急拯哀民,百里长驱袭珥陵。

最是茅山风雪夜,梅花桩里急行军。

新月西沉夜色昏,枪声断续隔山闻。

恐迷方向误时刻,细望长空辨北辰。

夜如泼墨闪金蛇,扑面风来雨脚斜。

马上梦回惊犬吠,方知左近有人家。

星坠鞭梢月在鞍,横穿封锁过金坛。

更深霜重刀环白。

衣薄征人傲夜寒。

晓凉沁鼻觉清醒,雾似轻纱树似城。

合是征人多眼福,朝朝马上看黎明。

城头抚剑望遥天,慈母深宵料未眠。

拜托东风传喜讯,江南怒火已燎原。

一九三九年冬于茅山地区原注:日寇五里设一大堡,三里设一小堡,互为呼应,名之日:梅花桩。

观战地服务团同志演出眉月溶溶夜色娇,天孙联袂下蓝桥。

簪花不是盘龙髻,舞袖回风唱大刀。

鼓角枪声和管弦,军中此曲傲钧天。

战旗影内刀光闪。

再现危城捷足登。

荷戈顾曲尽周郎,无怪小姑律失常。

胜利归来欢聚会,英雄儿女确无双。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战斗在茅山下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战斗在茅山下

陈子谷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前面的朝霞;谁要自由,谁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茶花开满在山头,枫叶红遍了原野;别嗟叹道路的崎岖,我们战斗在茅山下。

注:这首诗当年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广为流传。

庄江生、詹尖锋说:“陈子谷这首诗,流传到我们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大家看了都很喜欢,有人把它抄在本子上,有人将它背熟记在心上。

”有人还为之谱写成歌。

陈子谷在《皖南事变前后》一书中,写到在苏南一次行军途中,“这时不知是谁,用高亢的声音,唱出了这样一首新歌(歌词就是这首诗,略),我们望着布满山道两旁的红色枫叶,随着歌声的鼓舞,快步前进”。

陈子谷(1916—1987),广东澄海人,泰国华侨。

1934年到日本留学,在东京加入左联。

1935年出版诗集《宇宙之歌》。

1936年回国。

1937年到延安。

1938年2月参加新四军。

在新四军,当过战地服务团三大队副队长、敌工干事、支队敌工科长。

1940年,他把去泰国募捐的6万元和分得的遗产20万元(相当于当时新四军全军两个月的军饷),全部交给新四军。

这一壮举受到《抗敌报》的通报表扬。

叶挺赞扬他是“富贵于我如浮云”,说等胜利以后,要打一面金牌奖给他;并在皖南事变后被囚禁时写下的《囚语》里,还特别提到他,希望他能“免党狱折磨之苦”。

陈子谷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后,于1942年在上饶集中营参与领导了茅家岭暴动。

暴动成功后,在武夷山游击一年多后才得以归队。

1949年后,曾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

1958年,被打成右派,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平反。

著有《皖南事变前后》和《上饶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有的说是作家丘东平。

1990年第4期《大江南北》上,刊载了歌曲《茅山下》,署名丘东平作词。

歌词除四、五、六句中的个别词、字外,其他与这首诗完全一样。

歌曲的附记中说,1946年3月间,陈辛仁将丘东平遗作《茅山下》诗一首送交陈大荧,誉为“历史性的成功作品”,希望谱成歌曲。

1999年出版的《新四军歌曲》收入这首歌时,也署名丘东平作词。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夜过江阴履国防废垒有作

陈毅
江阴天堑望无涯,废垒犹存散似沙。

客过风兴敌惶急。

军民游击满南华。

一九三九年注:
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这是新四军的战略方针。

继茅山根据地建立,陈毅率领的新四军一支队又与以管文蔚为司令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进军扬中,向北沿江发展。

梅光迪、叶飞、何克希所率领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在江阴、无锡、常熟一带频频出击,曾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和上海虹桥机场,连战连胜。

1939年9月至10月间,陈毅曾到这一带视察指示。

这首诗当是在这期间写的。

江阴,江苏地名,为江防要塞。

抗战之初,当局曾在这里修筑工事,上海沦陷后遭遗弃。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记实的战歌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记实的战歌

石平
火线记真情L940年10月皖南反“扫荡”之战随军记实皖南好风光,群山铞绣村。

抗日烽火起,举国兴刀兵。

两党重合作,组建新四军。

泾县有后方,云岭是中心。

挺进长江岸,直捣东海滨。

卫岗初开战,震动沪杭宁。

创立根据地,敌后显威名。

友邻失战机,退却难安身。

日寇攻势猛,山区大祸临。

血洗三里店,危及到县城。

川兵无准备,遗害众居民。

我军陷重围,炮声近耳闻。

幸有老叶挺,果断亲上阵。

机关铁石固,有劳警卫营。

率领直属团,一举扫残存。

鬼子惨遭败,丢尸去南陵。

百姓归故里,沿途迎亲人。

将士凯歌还,上下皆欢腾。

笔者在现场,火线记真情。

不写长报导,赋诗能阐明。

酒楼遇战俘赛游青弋江1939年中秋节于皖南章家渡闲游正逢中秋节,暴雨初晴山洪烈。

青弋江水奔腾急,章渡河深今难测。

津津酒家客满座,谁是日军难区别。

互通语言初相识,结成友谊更亲切。

笑谈之余比畅游,往返横渡不停歇。

三人并肩力争雄,街坊观众赞不绝。

阵前相遇是敌手,宽待俘虏讲政策。

尔等被迫侵中华,反正归顺无隔阂。

新四军诗歌

新四军诗歌

新四军诗歌摘要:一、新四军诗歌的背景与意义1.新四军的成立及发展2.新四军诗歌的起源和流传3.新四军诗歌在革命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二、新四军诗歌的主题与特点1.坚定的革命信念2.勇敢的斗争精神3.乐观的人生态度4.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三、新四军诗歌的艺术表现1.形式多样,风格独特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3.融入地方特色,展现民族风格四、新四军诗歌的代表作品及作者1.《铁军进行曲》2.《游击队之歌》3.《新四军军歌》4.贺绿汀的《垦春泥》正文:新四军诗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战士们为表达自己的革命信念、斗争精神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创作的一批诗歌。

这些诗歌在革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鼓舞士气、弘扬革命精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四军的成立和发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自1938 年成立以来,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我国抗日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新四军战士们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战斗和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四军诗歌。

新四军诗歌的主题和特点,彰显了革命战士的崇高品质。

这些诗歌坚定地表达了革命战士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勇敢地展示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斗争精神,乐观地展望了胜利的曙光。

同时,新四军诗歌还强烈地表现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爱国情操。

在艺术表现方面,新四军诗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这些诗歌既有豪放激昂的战歌,又有柔肠寸断的抒情诗;既有描绘战斗场面的史诗,又有表现军民鱼水情的田园诗。

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真挚动人,使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新四军诗歌中的一些代表作品及作者,如《铁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新四军军歌》和贺绿汀的《垦春泥》等,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革命文化的瑰宝。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新四军的诗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新四军的诗

战火与诗情、军人与吟诗,构成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虽然自古以来,军旅诗篇并不鲜见,但是,一支部队能拥有众多诗人,从运筹帷幄的将军到冲锋陷阵的士兵,都能在战地吟唱、谱写出烽火征程史诗的,却极为罕见。

在现代,驰骋于华中抗日战场的新四军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新四军,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一支特殊部队。

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与共产党二度合作,结成抗曰民族统一战线;多年来一直被当局“清剿”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从九死一生的极度险恶环境中走出来,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奔赴敌后抗日战场。

建军之初,面对这些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游击队员,面对这支武器窳劣甚至只有原始武器的武装,面对这支有老有少、还有小孩和姑娘的队伍,不要说写诗,就连能否打仗都令人生疑。

然而,恰恰是这支似乎并不起眼的武装,尽管处在日、伪、顽三方夹击的艰难环境中,在敌人后方却异常活跃,搅得日本鬼子寝食难安、草木皆兵。

八年抗战中,他们纵横驰骋于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作战两万多次,歼敌30多万。

而他们自己,不仅未被消灭,反而愈加壮大:建军之初仅有万人的队伍,到抗战胜利时,已成为拥有30多万兵力的浩荡大军了。

确实,一般人很难设想,这样一支在艰险环境中频繁作战的武装,怎么会和历来只与清静悠闲相关、与文人雅士有缘的诗歌有了联系?怎么会拥有众多的诗人?怎么会连士兵也写起诗来了?然而,事实却正是如此。

原因也并不复杂:首先,从新四军诞生之日起,便有许多文化人,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投笔从戎。

他们中有学者、教授、作家、艺术家、海外归侨、留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其中,知名的左翼作家就不在少数。

他们的到来,不仅使新四军原先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推动了新四军文化工作的开展,新四军的文化素质得以大大提高,成为一支真正有文化的军队。

其次,新四军的领导人大都具有很高或相当的文化素养,他们重视文化人的作用,重视文化的功能,从叶挺到陈毅乃至许多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如此。

新四军军部驻皖南期间,成立了新四军文化委员会、《抗敌》丛书编委会,办了许多报刊,还有图书馆和随军书店;后来,还成立了战地文化服务处;战地服务团多达四五百人,聚集了大量的文艺人才;军教导总队还办了文化队,专门培养文化干部;连队都配备了文化教员。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别了,三年的皖南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别了,三年的皖南

袁国平
前进号响了,大家准备好,子弹要随时准备上膛,刺刀要随时准备出鞘。

别了,三年的皖南,目标,向敌后进军的大道。

顽固派滚开,投降派打倒,日本鬼子碰到了,打完子弹拼刺刀。

不怕山又高,不怕路又遥,山高总没有雪山高,路遥总不比长征遥,敌后进军胜利了,自由的中国在明朝!
附:《别了,皖南》歌词前进号响,大家准备好,子弹上膛,刺刀出鞘。

三年的皖南,别了!
目标,扬子江头,淮河新道。

哪个来拦路,哪个被打倒!
冲过重重叠叠的封锁,冲进日本鬼子的窠巢。

我们一定胜利,我们一定达到目标。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三年了,皖南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三年了,皖南

夏征农
三年了,皖南的风光;云岭山头,青弋江上:
春去,冬来,几经风霜;而今,春又来了,一草一木,依然无恙!
只平添:
几许别绪离愁,留与青山共惆怅。

相依三年的皖南,别了!别了!
不是无情,更非心慌。

同生死,共患难,三年一日,何时相忘?
繁昌城下,父子岭上,血的笑,胜利的光,这不是最好的榜样?
不怕艰苦,不怕敌强;怕的是:
内战,分裂,百姓遭殃,民族灭亡。

看吧:
中华大地,漫天风雪,魔高千丈。

反共呀!
投降呀!
造谣,装腔,不捶碎那鬼脸,怎能见到真相?
斗争,斗争,忍让,忍让,为了团结,为了抗战,为了中国,为了皖南,让全国人民清楚知道:
是非曲直,到底属于哪方?
扫除了魔障,大地自然明朗。

别了。

别了,相依三年的皖南!
丢开离愁,不要惆怅。

对着新年——大家干一杯吧!
祝皖南无恙!
祝前途康庄!
快准备着:
迎接那伟大的未来希望!一九四○年。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八月在皖南

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八月在皖南

张祖尧
我们游动在清香的气息里,朋友:
你看,这,起伏的稻浪在闪着金光,“保罗”的长叶飘扬得那么舒服,“芝麻”已经结了子,朋友:
你以为安徽省全给日本强盗占去了?
实在,像这样秀丽的青山环绕着,广大富肥的原野,至少占全皖的三分之二,在我们自己底手里。

我欢喜那丛斑苍的松林!
朋友:
在松林下休息是甜蜜的,美壮的松干,直立在绿绒似的草丘上。

看,遥远的青山顶,升起一缕缕乳白的云烟。

朋友:
皖南同着江苏一样底富丽!
中秋的风是凉快的啊!
它孕带来了——稻子的香,松针的香,草原的香。

朋友:
想不到离敌人只百余里的地方,居然如此安静;因为:在这里,除了偶然地可以听到零星的炮声:
飞机也难得见。

但,值得告诉你,这里的同胞们已经觉醒!
有一天,那个疯狂侵略的法西斯强盗:
日本帝国主义者,会在这个伟大的力量前粉碎!
生活在革命的铁流里:
是愉快的。

我们要在今天的伟大战争里成长起来。

最后,朋友:
告诉你,我们在准备回去!
二二十年来,熟悉的田园。

朋友:
听着罢,我们将以胜利的捷声,报答你对我们的关切和怀惦。

到白雪纷飞的时候,用敌人的血来洗清故乡的耻迹。

一九三八年九月五日于服务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帆
离沪入皖初过小河口一溪晓雾朦胧白,夹岸红萱灿烂春。

烽火余生闲此日,迎人鸡犬两三村。

秋凉试马登云岭山巅山巅伫马秋声里,十里连营晚照红。

笑语乌骓休踯躅,明朝伴我逐腥风。

军次得薇寄近影一声晚角山营寂,倩影飞来伴我孤。

只手相招知汝意,归期负约记还无。

接薇汇款沽酒独醉寒宵独耐军中味,感汝邮来买酒钱。

怕向人前怜旧梦,个人沉醉个人眠。

运动大会戏作越障赛健儿身手万千雄,我亦居然出上风。

不是书生筋骨异,频年障碍越重重。

帐前小院种竹养鱼军务倥偬小院幽,偷将余力事风流。

池鱼静对三竿竹,碎撒斜阳满地秋。

访案四股山寺无所获禅门俯瞰千山暮。

闹市闲村一例尘。

此地何来名利客?钟声只许野云闻。

潜入青弋江候约不至零星渔火惊难稳,细浪偷传获语低。

有约不来生死系,寒江风雨夜凄迷。

反“扫荡"防谍扶病出巡烽火初传山色黯,炮声惊破一江云。

强扶病体持枪出,不许妖魔乱我军。

父子岭之战移驻焦石埠此地曾游古谪仙,吾来恰是暮春天。

锦鳞佳酿非无意,喊杀声酣北岭边。

侦察郎广地区酒后逢夜袭军行偷得一时闲,整顿风尘带醉眠。

午夜枪声墙外作,可憎误我梦缠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