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等高线》教学设计
等高线教案
等高线教案题目:等高线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2. 能够识别和绘制等高线地图。
3. 能够利用等高线图分析地形特征。
教学内容:1. 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2. 等高线的表示方法和分析方法。
3. 等高线的绘制和解读。
教学步骤:一、引入等高线的概念(5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等地形特征,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特征是如何表示出来的。
2. 介绍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是连接地球表面上具有相同海拔高度的点的线。
二、讲解等高线的表示方法和分析方法(15分钟)1. 介绍等高线的表示方法:等高线按照一定间隔绘制,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为固定值。
2. 解释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形状封闭、间距相等、高度上升或下降。
3. 讲解等高线的分析方法:根据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和形状,可以分析地形的陡峭程度和起伏情况。
三、绘制等高线图(2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份地形图,让他们根据已知的高度数据绘制等高线图。
2. 引导学生理解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和等高线的形状对地形特征的表示和分析的影响。
四、解读等高线图(15分钟)1. 展示一份真实的等高线地图,并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等高线分析地形的特征。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高线的密集度和形状,分析地形的陡峭程度和起伏情况。
五、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等高线图对地形分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总结等高线的特点、表示方法和分析方法。
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等地形特征。
2. 一份地形图。
3. 一份真实的等高线地图。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绘制等高线图和解读等高线图过程中的表现。
2. 提问学生关于等高线特点、表示方法和分析方法的问题,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收集高度数据,绘制自己家附近的等高线地图。
2. 让学生利用等高线图分析某个地区的地形特征,总结其气候特点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等高线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地图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云大附中宋晶晶课标解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这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就不仅停留在记忆与掌握的层面,更需要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景条件下,灵活应用等高线判读的相关原理与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能力要求。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出现在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地图》的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掌握了地图三要素后,学习的第一种专业地图。
地形图是学生学习地形这一基本自然地理要素的最重要的工具,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至关重要,甚至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与工作都能发挥极大地作用。
同时,地形图的出现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二维平面拉到了三维空间中,并且还要在二维与三维空间中不断转换,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本节内容学起来“难”的根本原因。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后出现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类型,陡缓坡与山体五部位等新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三种地形图。
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在实际操作中安排两课时完成更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一课时认识等高线,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体验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第二课时认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用色标准,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动手制作地形剖面图。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等高线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教师的图解与讲解,学生能够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通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能够描述等高线,等高距的概念。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电子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教课设计授课人:安静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观点;(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出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山地的地形部位;(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的陡缓。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利用自己身旁的事物(比方: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经过读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读图、自己着手制图、剖析地图,培育学生的着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感觉科学知识的作用。
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过等高线的形态辨别山体地形中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不一样的地形部位。
2、教课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过等高线的形态辨别山体地形中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不一样的地形部位。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署名笔、直尺教课方法:解说法、演示法、实践学习教课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复习检测1、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导入新课察看我们四周的山,有的高有的低,那么我们在研究它的时候,怎样把高低起伏表此刻平面地图上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
三、解说新课学生以《学法大视线》 P18 课前预习一为基础,预习书籍第 24 页至 25 页。
(一)地面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址超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址超出另一地址的垂直距离。
算一算: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4 米,新疆艾丁湖在海平面以下155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8844-( -155)= 8999米(二)等高线学生阅念书籍第25 页图 1.36 等高线表示图,思虑并回答:1、等高线:(1)观点:在地图上,把海拔同样的各点连结成线,就是等高线。
等高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等高线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等高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3、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4、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解决办法:实验、观察、讲解、讨论【课前准备】①教师自制山体模型。
②学生4人一个小组,每组一块橡皮泥,一张白纸。
③等高线地形图若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句成语叫“开门见山”,它的原意指地球上山地这种地形很多。
我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同学们虽然不能“出门见山”,但是“见山”“爬山”却非常普遍。
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山呢?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将真正认识山,甚至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学习新课]:一、了解山体的具体地形部位1、老师出示自制的山体模型,请学生说一说山体的具体地形部位,学生一般能说出山峰、陡坡、缓坡、悬崖。
2、教师纠正、点拨,如山峰应为山顶,悬崖应叫陡崖。
教师利用自制模型,着重让学生认识山脊、山谷和鞍部的形状及特点。
二、制作山体模型1、布置第一项任务,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实现从遥远的抽象到身边具体地理事物的转换,给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体验。
2、要求模型必须具备高低不同的两个山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山坡;还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
3、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参与学生的制作过程,把做得较成功的展示给大家欣赏、借鉴;帮助学生在已做的雏形上使山脊、山谷的凹凸更加突出。
等高线教案
等高线的判读与应用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六种局部地貌;2、尝试进行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并探究与归纳判读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展示等方法,让学生会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在图上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六种局部地貌;2、小组分工合作,结合多媒体展示,探究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与探索。
【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部位的名称。
【教学难点】: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实际应用【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用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引入,内容是: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勘探地形的英国人,搜出来的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但是他们撒谎说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真是一只只的蝴蝶。
收留了这两个人在族里,而且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对西藏的攻击。
这个故事反映了学习地理的必要性,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实用价值。
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以影片故事激发孩子们的使命感和学习热情,自然地引出新课。
)二、自主测评基础强化1、展示实际地形图片,生认识不同地形部位名称。
过渡:这些复杂的地形我们都可以用等高线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来。
2、生完成学案第一部分,师巡回辅导。
3、对学生感觉不熟练的地貌进行对比认识。
4、展示用手训练不同地形和等高线的方法。
三、知识应用能力提升过渡: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进行等高线的综合判读与实际应用,看看等高线能反映哪些实际问题,看看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1、展示例题1、2,点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示范总结规律。
2、生分3大组完成例题3、4、5,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例题,并尝试总结规律。
等高线教案
等高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等高线的概念,能够通过给定的等高线图解读地形的高低变化情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等高线图,理解地形的高低变化规律,并绘制自己的等高线图。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概念,掌握等高线图的解读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等高线图,准确理解地形的高低变化情况。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学投影仪,PPT课件,活动卡片等。
2. 材料准备:学生绘制地形图的纸张,彩色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个地理实景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形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单而直观的方式来表示这个地形图。
教师给出提示,诱导学生想到利用等高线图来表示地形的高低变化。
2. 理解等高线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学生介绍等高线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等高线的含义。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解读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等高线图,再次强调等高线图的作用和意义。
3. 解读等高线图(20分钟)教师以具体的等高线图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等高线的形态和分布规律,进一步理解地形的高低变化情况。
教师可以适当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等高线图判断地形的高低。
4. 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分发活动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等高线图描述地形的高低变化情况。
学生完成后,可以相互交流和对比,进一步加深对等高线图的理解。
5. 地形图的绘制(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以一个指定的地点为基础,绘制该地点的等高线图。
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学生完成后,可以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对不同地点的等高线图进行对比。
6. 小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例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目标:知道等高线的相关概念;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能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实行高度计算,简单规划登山、管道、线路方案。
课时:1课时重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能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实行高度计算,简单规划登山、管道、线路方案。
过程:一、活动导入二、教师导学,归纳等高线的判读:1、海拔(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3、等高线:海拔相同地点的连线。
4、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高度。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均相等。
5、坡度大小:等高线密集,坡度越陡(大);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小)。
三、活动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一)山顶(峰)1、等高线是中间(内圈)高,四周(外圈)低。
内圈中常标有“三角形”符号山峰高=内圈海拔+h(h小于等高距)二(二)山脊1:等高线弯曲水准最大处,弯曲而成的“箭头状”由高处。
常用“虚线”标出。
2、山脊往往成为江河的分水岭。
(三)山谷1、等高线弯曲水准最大处,弯曲而成的“箭头状”由低处指向高处,常标有“虚线”2、山谷处常形成河流(瀑布),河流流向“高低”。
(四)鞍部1、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
由一组山脊线与一组山谷线围起来的区域。
2、两山峰的相对高度(高差)=甲山海拔-乙山海拔=(甲山内圈海拔+h1)-(乙山内圈海拔+h2)=(内圈海拔1-内圈2)+(h1-h2)=(内圈海拔1-内圈海拔2)+(-)H小于等高距(五)陡崖1,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等高线重合处。
2、陡崖处常形成瀑布。
崖(瀑)高=崖顶海拔-崖低海拔。
(六)盆地等高线是中间(内圈)低,四周(外圈)高(七)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1、定义2、设色方法(学生完成活动)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八)作业:《填图训练》。
等高线说课稿
等高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高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等高线”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学生理解地形的起伏变化、海拔高度的表示以及地图的阅读和应用具有关键作用。
本节课选自_____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地理教材_____册_____章_____节。
教材首先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等高线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高线地形图来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
教材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等高线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地图的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但是,等高线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高线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知道等高线是如何表示地形起伏的。
(2)学生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3)学生能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等高线模型和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绘图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2、教学难点(1)理解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2)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等高线模型、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等高线教学详案
等高线教学详案第一篇:等高线教学详案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教学步骤:一、引导激趣(出示木兰山平面图)1、看图设疑:平面图能体现地形的高低起伏吗?2、揭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绘制体现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二、合作探究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A、出示等高线地形图B、问: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C、得出定义: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2、认识等高线、等高面A、出示山体剖面图B、分组讨论:图中等高线有什么特点?C、汇报讨论结果: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适时复习海拔高度的定义:地面某点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该点的海拔高度)D、得出定义: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线就是等高线。
E、认识等高面: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所以这些点在同一平面内,我们把这个面叫做等高面,或者说等高线所在的平面就是等高面。
(显示等高面的概念)F、动画演示等高线和等高面3、画一条等高线A、显示剖面图B、讨论:你能在假山上画出一条等高线吗?C、交流讨论结果,肯定最佳方法。
D、分组合作绘制第一条等高线E、检查绘制结果,用等高面检验等高线是否准确。
4、绘制等高线地形图A、设问:画出一条来了,你能尝试着多画几条吗?B、显示绘制要求C、学生分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D、交流绘制过程中的问题,展示学生的等高线地形图。
5、认识等高线的分布特点A、演示完整的等高线地形图B、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均匀吗?什么样的地方等高线密集些,什么地方稀疏些呢?C、学生结合山体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三、课堂小节:本节课的大致内容。
四、适时训练五、课堂活动第二篇:教学详案《丑小鸭》教学详案教学目标1.理解“欺负、讥笑、羡慕”等词语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懂得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
等高线教案初中
等高线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2. 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各种地形;3.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与应用方法;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1. 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2.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3.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等高线的绘制方法;2. 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与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2. 等高线地形图样本;3.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地貌,引发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兴趣;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图上的等高线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二、等高线的概念及特点(10分钟)1. 讲解等高线的定义:等高线是连接地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的曲线;2. 介绍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闭合、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大、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小等;3. 演示等高线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等高线的作用。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10分钟)1. 展示等高线地形图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并识别各种地形;2. 讲解各种地形的特征: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3. 练习: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各种地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2. 演示等高线地形图在工程建设、地理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实例;3. 练习: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提出合理的工程建设或地理规划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与应用方法;2. 强调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2. 让学生结合等高线地形图,提出一项合理的地理规划或工程建设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等高线的概念、特点,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等高线教案
专题二等值线图的判读[知识梳理]等值线图是中学地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专题地图,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
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一般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和洼地,但容易忽视的是利用等高线数值来判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类型。
(一)判读规律1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类型。
①海拔在 200 米以下一般为平原。
②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为丘陵。
③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在 100 米以上为山地。
④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部分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为高原。
2 .当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时,凡内高外低的为山顶,如图一中 A 处,凡外高内低的为洼地,如图一B 处。
3 .凡等高线重合,并用锯齿状表示的为陡崖,如图一中的 C 处。
悬崖的相对高度可用公式计算:(n-1)d≤H<(n+1)d(n为重合的等值线条数,d为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差)。
4 .两个山顶之间的两组等高线相对凸出部分表示的鞍部,如图一中的 D 处。
5 .等高线从高出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最大弯曲处的连线是脊线,也叫分水岭,如图一中的 MN 。
6 .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的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就是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如图一中的 HI 。
7 .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如图一中的 E 处,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如图一中的 F 处。
注意判断坡度时还要看比例尺、等值线的等距值等。
8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
如图二 A 为山顶,图三 B 处为盆地。
(二)实际应用1 .选建水库: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库容量要大。
2 .土地利用类型: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
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
《等高线》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等高线》教学设计定安实验中学陈安英一、知识概述、能力要求等值线图是中学地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专题地图,其种类很多,而且富于变化,有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深线、等潜水位线、等盐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PH值线等等,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高考题常以等值线的相关内容为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重点考查从等值线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主张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思维。
因此本节复习课以“知识点回顾—归纳方法 —检测点评反馈”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借助学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学案中采取以题促学,从中概括方法,链接高考题体会高考的命题高度、角度和深度等环节设计,达到掌握知识点并提升高考能力要求,发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重、难点:等高线的判读及实际运用四、教学方法:1、自主式学习;2、分组讨论法;3、归纳小结法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PowerPoint)2、学案六、教学流程导入:地理试题有着无图不成题的特点,等高线图在高考试题中占有怎样的分量,咱们看一组数据,这是海南地理高考试题的统计,可以看出等值线的地位在上升,尤其是等高线的出现率加大,可见,复习本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有哪些学习内容,看看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掌握等高线的判读方法;2、提高等高线的综合实际运用的能力。
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通过学案的引导梳理和大家的交流探讨完成目标,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起立讨论课前完成的学案。
教师:等高线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有哪些,请第一组为我们介绍。
学生:第一小组学生展示学案中等高线的基本特点及等高线的判读方法。
一、等高线的基本特点:⑴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⑵同一幅地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额(即等高距);⑶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出地形坡度的大小。
(稀疏-坡,密集-坡)二、等高线的判读方法1、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地形地形:闭合曲线,外低内高地形:闭合曲线,外高内低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地形部位引申:悬崖的相对高度判读:(n -1)d ≤H <(n+1)d(n 表示等高线重叠处的数量,d 表示等高距)提问:这里涉及一个计算问题,悬崖的相对高度,请借用这幅图,算一下悬崖的相对高度。
《等高线》教学设计 陈大旺
等高线地形图
华师大二附中陈大旺执教
上南中学高一(7)班09/10/22 14:10—14:50
一、教材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是高中地理专题7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材或地理学科中属于重点内容之一。
所以在教学中重在锻炼学生读图能力,掌握读图方法,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的原理,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及海拔高度;
2、学会等高线、剖面图绘制方法;
3、掌握等高线图简单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
1、判读等高线图的方法;
2、剖面图和等高线图的绘制;
四、教学方法:
积极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探求等高线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凸现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特点。
配合演示文稿和学生作品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引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版图的变化,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入等高线地形图课题。
2、新课:认识等高线概念。
1)基本概念: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海拔、相对高度;
2)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中的主要地形部位名称。
山顶、洼地、山脊、谷地、陡坡、缓坡、鞍部、陡崖等。
3)等高线图的绘制。
4)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5)在等高线数据图中判别地形部位名称。
6)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判读。
7)根据风景图,如梯田、盘山公路设计等高线图。
3、本课小结:
等高线可以表示各种地形图。
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六、布置作业:略。
七、教学反思:略。
等高线教案
等高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等高线的绘制方法;3.能够利用等高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等高线是指在地图上连接所有海拔相等的点所形成的曲线。
等高线的特点是:1.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不会交叉;2.等高线的间距表示高度差,间距越小表示高度差越大;3.等高线的密集程度表示地形的陡峭程度,密集表示陡峭,稀疏表示平缓。
2. 等高线的绘制方法等高线的绘制方法有以下几种:1.等高距法:根据地形高度差确定等高距,然后在地图上绘制等高线;2.等高比法:根据地形高度差确定等高比,然后在地图上绘制等高线;3.直接测量法:利用测高仪或其他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地形高度,然后在地图上绘制等高线。
3. 利用等高线图解决实际问题等高线图可以用来解决以下问题:1.计算地形高度差;2.判断地形的陡峭程度;3.分析地形的特点和变化;4.规划道路、建筑等工程。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通过讲解等高线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让学生了解等高线的基本知识;2.演示:通过实际绘制等高线图的演示,让学生掌握等高线的绘制方法;3.练习:通过练习等高线图的绘制和分析,让学生掌握利用等高线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讲授1.介绍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2.介绍等高线的绘制方法;3.介绍利用等高线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2. 演示1.准备地图和绘制工具;2.根据等高距或等高比确定等高线的间距;3.在地图上绘制等高线;4.分析等高线图的特点和变化。
3. 练习1.给学生发放练习材料;2.让学生根据练习材料绘制等高线图;3.让学生分析等高线图的特点和变化;4.让学生利用等高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检测学生对等高线的掌握程度;2.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实际应用等高线图解决问题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应用能力;3.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评价教学效果。
《等高线》教案
第三章第二节“等高线与地形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图上判断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4)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
2、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导、小组互动合作的形式,学会收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山地的形态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启发式讲述法、问题探究与讨论四、教学用具地图、多媒体平台等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新课。
小明和班上的同学去爬山春游,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好?为什么?【新课讲授】(一)等高线的判读1、概念: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学生活动:结合图3.9,自学P35的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绝对高度、相对高度、等高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小结评价2、等高线的绘制学生活动:用土豆制作等高线示意图(分组合作进行)教师活动:小结评价,课件展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
3、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示意图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学习,结合P37的图3.12分析各种地表形态对应的等高线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结合课件讲解,提问检查学生的探究结果。
(二)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认识地势学生活动:结合地。
图和图3.4完成P38活动,认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
教师活动:小结、讲解【课堂小结】(一)等高线的判读1、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2、等高线的绘制3、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二)利用地图认识地势1、分层设色地形图2、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课后巩固】地图册P63、64的练习。
等高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
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等高线》的教学设计
《等高线》的教学设计《等高线》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等高线图的基本特点(2)利用等高线图判断坡度陡缓(3)辨认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解决某地工程区位决策方法。
(2)通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体验从地图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认识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感悟地理科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等高线的特点2.难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教学方法讲解、提问教学图表演示练习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大学期间,我们地理系组织我们到山东野外实习,在爬到山顶的时候,有两条道可供下山。
这时我的一位同学拿出了一幅等高线地形图。
今天我也带到了我们班级,大家能为老师指出应该怎么走,既能快速,又安全到达山脚?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助我一臂之力的。
二、新课展示1.先复习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2.等高线的基本特点Flash展示等高线总结:(1)等高线:(2)等高线的基本特点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表形态想成为一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首先必须对作战的环境有深入的了解,而作战地区的地形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么样来区分不同的地形类型呢?(展示地形俯视图和等高线地形图)(1)五大地形:(2)各自特点:承转:我们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除了五大地形之外,还有山脊、山谷、山峰、鞍部、陡崖。
(展示山脊、山谷、山峰、鞍部、陡崖等高线地形图)怎样判读这些形态:三、运用练习四、结课同学都学的不错。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上课伊始老师讲过的故事。
我们应该知道怎么走可以下山。
五、教学反思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
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考地理《等高线》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推荐5篇)
中考地理《等高线》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推荐5篇)第一篇:中考地理《等高线》复习教案新人教版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中考地理《等高线》复习教案新人教版一、中考目标要求: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知道等高线、等深线、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2、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简单绘制二、基础知识回顾:1、什么叫做海拔?什么叫做相对高度?什么叫做等高线?什么叫做等深线?2、等高线的稀疏与稠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3、如何识别等高线示意图初中地理出现的等高线示意图,大致有六种,分别是盆地、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如下图所示:A、B、C、D、E、G各自代表了何种等高线形态?我们可从他们的形状入手来记忆。
⑴、高顶低盆。
等高线中部高的为山顶,B处中间高为山顶。
等高线中部低的为盆地,D处中部低为盆地。
⑵、高谷低脊。
等高线由低向高处凸的为山谷,G处等高线由低向高是山谷。
等高线由高向低凸的为山脊,A处等高线向低凸为山脊。
⑶、顶间是鞍。
两个山顶之间的部分为鞍部,C处位于两山顶之间为鞍部。
⑷、重则为崖。
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处为陡崖,E处有多条等高线经过为陡崖。
5、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和蓝色分别表示什么?6、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河流的流向,从而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
7、最能反映地形高低起伏的地形图是哪一种地形图?三、中考考点解读上图中,A为_____ B为_____ C为_____ D为_____.例1.右图中数字代表的地形是⑴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 ⑵由③爬山与④处爬山,哪一处比较省力?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图中有条小河,那它一定出现在____(填序号)⑷水库的修建:建在等高线相对平行的地方⑸道路的修建:沿着等高线修建⑹引水问题;由高向低引水四、中考链接(2011安溪)读图1.4,回答1~3题:1.图中王村和李庄所在位置山体部位的名称分别是:()A.山顶、山谷 B.山脊、鞍部 C.陡崖、山脊 D.山谷、鞍部2.A所在地区的地形是:()A.丘陵 B.高原C.盆地 D.平原3.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图1.4 A.C地 B.E地 C.A地 D.B地(2011晋江)读图9“世界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4-5题。
等高线教学案
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教学案学习重点:1.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2.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
3.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形状、疏密,正确地判读地形的名称和坡度陡缓程度。
4.能够绘制地形剖面图。
一.绝对高度(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地面某一点高出的垂直距离叫海拔;某个地点高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
读右图,回答:甲的海拔高度是米,甲乙两地相对高度是米。
2.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或陡崖的高度为H,则(n-1)d<H<(n+1)d3.等高线(深)线: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为等高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称为等深线。
二.简述等高线的分布规律: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等,不同等高线永不相交。
②.等高线都是闭合的连续不断的曲线;等高线间垂直于等高线的线段表示坡向,叫示坡线,它所指的方向是斜坡倾斜的方向;③.两条等高线间水平距离的大小与相应的地面坡度大小成反比关系;④.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内高外低的区域是山峰(山顶),反之为盆地;⑤.地形图上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区域是山谷(河谷),反之是山脊(山岭);等高线转折点的连线分别是谷线(集水线)和脊线(分水线)。
⑥.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合并以符号表示处是陡崖;⑦.地形图上两条山谷与两个山峰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鞍部。
⑧.地形图上两个陡崖或陡坡间的谷地叫峡谷。
三.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判读:(1)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越;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表坡度越。
(2)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若等高线的数值由中心向外递减,表示为;若等高线数值由中心向外递增,则表示为。
(3)当一组等高线明显弯曲时,若弯曲处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则表示;若弯曲处向高值凸出,则表示。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山顶之间的相对低洼处表示。
(5)等高线不能相交,但可以重叠;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处,表示。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根据等高线图判读各地形图的名称:(1)将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写在相应的横线上:S T V P E(2)假定图中A、B两点的距离是3.75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答案:1、(1)S、鞍部(山凹)T、山顶V、山谷P、山脊E、陡崖(2)1875米2.如何判断山谷和山脊线3.读右图:判断A、B两地的海拔高度可能是A :B:A.B两点间的温差大概是。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教案等高线教案一、【教学构思】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六、【课时安排】3课时七、【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8844.43(中尼边境)。
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高2、同图等距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在手上标出示坡线)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
(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3、坡度的计算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教学设计
定安实验中学陈安英一、知识概述、能力要求
等值线图是中学地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专题地图,其种类很多,而且富于变化,有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深线、等潜水位线、等盐度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PH值线等等,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高考题常以等值线的相关内容为背景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重点考查从等值线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主张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思维。
因此本节复习课以“知识点回顾—归纳方法—检测点评反馈”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借助学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学案中采取以题促学,从中概括方法,链接高考题体会高考的命题高度、角度和深度等环节设计,达到掌握知识点并提升高考能力要求,发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重、难点:等高线的判读及实际运用
四、教学方法:1、自主式学习;2、分组讨论法;3、归纳小结法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PowerPoint)2、学案
六、教学流程
导入:地理试题有着无图不成题的特点,等高线图在高考试题中占有怎样的分量,咱们看一组数据,这是海南地理高考试题的统计,可以看出等值线的地位
在上升,尤其是等高线的出现率加大,可见,复习本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有哪些学习内容,看看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等高线的基本特点掌握等高线的判读方法;2、提高等高线的综合实际运用的能力。
结合我
们的实际情况,我们将通过学案的引导梳理和大家的交流探讨完成目标,现在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起立讨论课前完成的学案。
教师:等高线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有哪些,请第一组为我们介绍。
学生:第一小组学生展示学案中等高线的基本特点及等高线的判读方法。
一、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
⑵同一幅地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差额(即等高距);
⑶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出地形坡度的大小。
(稀疏-坡,密集-坡)
二、等高线的判读方法
1、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地形
地形: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地形: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注解:图中“-”为示坡线
(坡度降低的方向)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常见地形部位
引申:悬崖的相对高度判读:(n -1)d ≤H <(n+1)d (n 表示等高线重叠处的数量,d 表示等高距)
提问:这里涉及一个计算问题,悬崖的相对高度,请借用这幅图,算一下悬崖的相对高度。
教师:等高线的实际运用常与这几方面练习,是怎样考查,又关联着那些原理知识可归纳,
我们分别请这些组做分析,共同学习。
学生:第二组学生展示学案中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1、2 1、与河流结合
2、与气候结合
学生:第三组学生展示学案中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3、4、5
3、交通线路选择
4、引水线路选择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问题
归 纳
1、图中甲、乙、丙三条河流中,事实
上不存在的是 。
2、水流较缓的是 。
1、山脊线为流域的 线,山谷线为河流的 线,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 。
2、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 ,地势落差越 ;
等高线越 坡度越缓,地势落差越 。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问题
归 纳
1、若为我国沿海地区则C 、E 两地降 水多的是 ,热量较好的是 。
2、图中若E 地气温为20℃,则C 地气
温为 ℃。
1、迎风坡降水 ,背风坡降水 。
向阳坡热量 ,背阳坡热量 。
2、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 ℃。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问题
归 纳
图4是图3中A 山地东南部的放大图,欲修建一条公路,合理的是 。
交通线路一般沿 建盘山路,应尽量避开 。
地形部位: 等高线凸向低.
处 地形部位:
等高线凸向高.
处 地形部位: 山脊线最低.处,山谷线最高.处 地形部位: 等高线重叠..处
5、水库大坝的建设
学生:第四组学生展示学案中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6、7 6、农业生产布局
7、观测视线问题
教师:为加深印象,咱们再整体将归纳内容读一读。
教师:马上练习分析,加以巩固,提升能力。
1、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问题。
(1)若在图中A 、B 、C 、D 四处设立森林火情瞭望台,比较合适的是 ( )( )。
A .A 处
B .B 处
C .C 处
D .D 处 (2)若在图中断崖处设立一个旅游景点,以下几个选项合适的是
( )
A .在崖顶设立惊险蹦极
B .在崖底看飞流瀑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问题 归 纳
图中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较合理的是 。
尽量利用地势使水 。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问题
归 纳
请你用“||” 在图3上标出水库大坝的最理想位置。
水库大坝一般选在 地段,“ 形”洼地处。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问题 归 纳
图中F 处宜发展以 为主的农业,G 处发展 业为主。
宜发展种植业, 山地宜发展 。
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问题
归 纳
分别站在山顶A 和山顶B 上,能看到
河流上D 处小船的是 山顶。
观测点到被观测点,坡先 后 ,等高线先 后 ,不影响观测视线;
观测点到被观测点,坡先 后 ,等高线先
后 ,影响观测视线;
C.在崖顶看云海日出
D.在崖顶和崖底架索道看瀑布全貌
2、(2013年天津卷)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图(左下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为
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2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
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A.a处B.b处
C.c处D.d处
3、(2012年海南卷)图示意(右上图)挪威位置和地形。
挪威是世界上水能资
源开发较充分的国家。
该国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水库水位与发电机
组所在位置高差大)电站。
挪威大型水电站多为高水头电站的主要原因是
该国()
A.海岸线曲折,多峡湾B.多山地,河流落差大
C.地形平坦,水网密布D.河湖众多
教师:综合前面的习题,等高线地形图主要围绕哪些方面进行考查呢?我给大家做了个归纳,1、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灵活分析材料的能力、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
希望大家切切实实的提
高这些方面的能力水平。
小结:本节课咱们主要学习了等高线的基本特点、判读方法、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运用。
板书设计:一、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二、等高线的判读方法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