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八:新课程中的学生观与新型师生关系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必考点三观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必考点三观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必考点三观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化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组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记忆口诀:两开一促一研究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
记忆口诀:重赏助导反思合作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必考点三观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正: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主观能动、自己需求
反:教师强加意识,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是发展的人
正:认为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看到学生潜力、变化,尊重发展规律反:教师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静止的观点,给学生贴标签、定性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正: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反:一刀切、一锅煮
记忆口诀:独立、发展、个性。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新课改专项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新课改专项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

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

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手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1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

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

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准确定位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职能,塑造新的教师形象,科学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真正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

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成了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一、互相尊重,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近年来,人们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尊师爱生”,向素质教育迈进了喜人的一步。

可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概念中,一方面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爱生”就很难得到保障。

初中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渴望受到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和选择,允许他们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承认他们的差异,不对他们提出共同的要求,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

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向上的动力源泉,才有可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师生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才能使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二、宽容、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宽容学生主要指宽容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有耐心,感情要亲近,态度要诚恳,方法要灵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多褒奖,少训斥。

有一位教育家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真诚的赞扬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批评和耻笑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正常的、合理的,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不出错的学习才是不正常的,没有错误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一:新课程改革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一:新课程改革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最新热点一:新课程改革1.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

即: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2)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

(4)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

(5)课程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

3.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八:新课程中的学生观与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八:新课程中的学生观与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八:新课程中的学生观与新型师生关系一、新课程中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其学生观的真实反映。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归纳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归纳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改知识归纳(一)教学观新课改的教学观是教师编制考试中的考点之一,主要涉及三类题型。

(一)以单选的形式进行考查。

(二)以辨析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卷中。

(三)以案例题的形式出现在综合素质和科目二的试卷中。

考查学生对其中的每一条具体理念的理解。

以下我们将围绕新课改教学观进行详细陈述,希望能够帮助到考编的同学。

一、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教育者中心”是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一种理念,突出表现为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主导一切,主控课堂,一味的采用灌输式的理念和作风。

这种专制的教育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性的发展。

第八次新课改,国家对传统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革,要求教育应该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让学生回答问题、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对于有疑问的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营造一个民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比如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回答问题或者上语文课的时候表演课本剧。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在课堂中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避免一直向学生问“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做到问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启发性。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及需求。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在过去的考试中,有出现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启示是什么这样的题目,其实就是考我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过去的教学强调的就是一味的给学生传授知识,把教师单纯当做知识的传授者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点。

面对现在急速更新的知识体系和高速发展的社会,为了让学生提升能力和生存适应性,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

2014教师入编考试《新课程改革》重点笔记

2014教师入编考试《新课程改革》重点笔记

一、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人类的发展有着越来越关键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新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1、新课程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新课程改革变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新课程改革变革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在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记忆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

4、新课程改革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评价方式(二)新课程改革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1、新课程改革带来学生观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2、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可能3、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发展性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制度赋予教师自主权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来取代“教学大纲”,实行“一纲多本”(三)新课程改革要重建学校文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文化特质,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内在标志。

重建学校文化的核心在于重建学校的价值观。

三、新科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新课程功能实现转变2、课程结构实现调整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4、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6、评价与考试制度得以调整四、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五、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2、突破学科中心3、改善学习方式4、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5、为课程实施提供广阔空间六、新课程改革下的“五个转变”(一)教学观的转变1、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2、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1)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一: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二)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一: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二)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十一:新课程中的学生评价(二)五、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评价方式(一)新课程的学生评价方式学生评价方式包括书面考试(笔试)、口试、实际操作、实践活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课后访谈、学生成长记录等方面,新课程中的评价改革要求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个体有一种全程性、连续性、立体化的认识。

(二)成长记录袋1.成长记录袋的概念成长记录袋,亦称成长档案袋,主要是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作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

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学生在某一时期一系列的成长“故事”,是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2.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成长记录袋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形式可分为:光盘成长记录袋、磁盘成长记录袋、档案袋成长记录袋等;按内容可分为:教学型成长记录袋、学业型成长记录袋、艺术作品型成长记录袋等。

目前,一般是根据评价目的将成长记录袋分为三类:展示型成长记录袋(成果型成长记录袋)、进步型成长记录袋(过程型成长记录袋)和评估型成长记录袋。

3.成长记录袋内的内容作品类:体现个性的作品(如创作的文章、制作的手工艺品等)、课外学习活动的再现资料(如学习心得、活动体会等)、关于阅读文章的记录(如读后感、好词好句的摘抄及习作片段、日记等);作业类:如家庭作业、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等;测试类:如平时测验卷、综合能力测评问卷、成绩单等;评语类:别人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陈述及观察,如老师的评语、家长的评语、小组内成员间的评价纪实等;特有文件:如学生个人的反思材料、个人计划、集体计划等。

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可以是纸质媒介,也可以是实物材料。

材料种类的丰富性有利于成长记录袋真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点相对于笔试和其他评价而言,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成长记录袋可以反映学生的自我反思或元认知能力及自我监控学习的能力,能够开放地、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与考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一、新课程改革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处理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时强调合作。

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研究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研究"。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主体”向“关注人”转变。

第二,后进生的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研究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心和集体荣誉感。

(4)根据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持之以恒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三、班级突发事件1.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1)教育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原则(5)冷处理原则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1)沉着冷静面对(2)机智果断应对(3)公平民主处理(4)善于总结引导1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点与考点四、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道德素养教师的道德品质体现在对事业、对学生、对集体、对自己的态度上。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与学生观

模块一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案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案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二、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三、教育技术的定义1、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定义。

可以大致将它们分为两大体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2、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案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案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3、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案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实际上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体现这两方面的要求。

4、教育技术94定义:教案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四、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 网络化2. 多媒体化多媒体教案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多重感观刺激。

②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

③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

④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⑤交互性强。

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模块二一、教案系统设计,也称教案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二、教案设计定义:教案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案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案目标、教案内容、教案方法和教案策略、教案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案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三、教案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教案系统设计的系统性2.教案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3.教案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4.教案系统设计的具体性四、教案系统设计的作用学习教案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教案理论与教案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案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案设计模式:(1)教案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2. 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3)沉思型与冲动型3. 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1)内控与外控(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核心考点学生观与教师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核心考点学生观与教师观

2017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核心考点:学生观与教师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3.恒于研究。

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职前培训职前培训是教师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的基础阶段.是入职前的准备阶段。

在职前培训要掌握从事教师所必需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态度,形成专业素养,为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2.入职培训教师入职培训,是指经历过教师职前培训的人,在刚获得的教职岗位上,进一步了解、学习和掌握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培训。

3.在职培训在我国,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承担着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的任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在职学习课程。

2014河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新的教学观

2014河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新的教学观

2014河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

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

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

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

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

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

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新课改知识点总结一、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1.1 新课改的起源和背景新课改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1年12月26日,教育部发出《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90年代初创,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教学改革新举措。

1.2 新课改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的个性、情感、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素质。

同时新课程改革是有利于加强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和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服务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2.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指追求真理、依靠事实。

实事求是原则是做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主导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的思想方法及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具体体现在新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

2.2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态度,或者增加他们对学习更积极的回报,并为自己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2.3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是以学习者的年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文化程度、习惯、风格、个性、思维方式和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因素为依据,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差异化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合理的、适宜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2.4 促进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是指,新课程改革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方式。

2.5 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不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的地方。

学生是新课程实施改革目标的主体。

三、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任务3.1 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新课改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健康素养等。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一、学生观1.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常考例子】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容易犯错,老师要做到容错教育。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常考例子】学生是完整的人,既有优点有优缺点,老师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各不相同,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和成人不一样,教师要把孩子看成孩子进行教育。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常考例子】教师不能主观臆断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有自己权利和义务,教师不得侵犯。

二、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解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要充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解释】学生学习具有情境性、互动性,需要和同学、老师一起合作才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解释】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要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练习】【单选题】( )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六:新课程中的教育观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六:新课程中的教育观念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六:新课程中的教育观念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

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

一、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二、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改革以“满堂灌”为代表的传统“注入式”课堂教学方式,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观: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现代教学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新课程把发展的内涵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

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主要表现在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两个方面。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复习要点八:新课程中的学生观与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中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其学生观的真实反映。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要还给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样。

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做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做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

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3.学生是责权主体
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

强化和坚持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相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间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点:对象的限定性、关系的规范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

(二)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尊重学生;
(3)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4)加强师生建设,净化师生关系;
(5)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6)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7)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