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沁园春长沙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4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精品4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品味鉴赏上阕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品味鉴赏下阕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六、熟读成诵七、小结八、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8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环节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

这首诗中的你就是毛主席,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主席,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整体感受: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

(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

具体鉴赏1、鉴赏前三句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

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8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

我马上就要收了。

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

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

(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沁园春长沙教案合集5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合集5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文体知识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朗读、背诵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学会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诗词的结构和韵律;(3)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3)诗词创作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毛泽东和他的诗词;(2)简介《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意思;(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2)鼓励学生背诵诗词,增强记忆力。

5. 诗词创作:(1)教授诗词创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2)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沁园春·长沙》;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或人物为题材的诗词;3. 深入了解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3. 学生的诗词创作水平;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深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重点解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运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

3.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教学内容:1.毛泽东生平简介。

2.《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介绍。

3.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毛泽东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讨论法:探讨诗歌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1.介绍毛泽东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3.分析诗歌主题思想。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毛泽东生平及其文学地位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对《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3.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意象教学目标:1.掌握《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3.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1.《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分析。

2.诗歌中意象的识别与分析。

3.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1.分析法:解析诗歌结构。

2.识别法: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3.讲授法:讲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步骤:1.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

2.识别诗歌中的意象。

3.讲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诗歌结构的掌握程度。

2.检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识别能力。

3.评估学生对意象在诗歌中表达作用的理解深度。

第三章:诗歌语言与修辞教学目标:1.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语言特点。

2.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内容:1.《沁园春长沙》的诗歌语言特点分析。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3.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分析法:解析诗歌语言特点。

2.识别法: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1.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语言特点。

2.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讲解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诗歌语言特点的掌握程度。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 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较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一、导入新课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量、充满豪情壮志的《沁园春长沙》。

二、教师范读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首先分析上阕① 理解前三句提示: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

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联起来。

请同学们按调整好的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明确:不能。

“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烘托出毛主席顶天立地、意气昂扬的形象,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描绘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②词的上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说说领起了哪几句?描绘了哪些秋景?“看”。

七句。

秋景是: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③诗人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这些绚烂多彩的秋景的?远看:万山层林;(静景)近观:漫江(静景)百舸;(动景) 仰视:鹰;俯察:鱼(动景)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表示多,“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江”,指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水清澈见底的特征。

如果说前面万山、层林、“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船很多且争着行驶。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这首诗;了解毛泽东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美的分析;3. 毛泽东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2. 对诗中深层次意境的感悟;3. 毛泽东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历史资料;3. 诗词鉴赏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的背景,对诗中的疑难词句进行解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体会诗人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要求。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击水中流”等。

3.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4. 探讨诗人的情感变化,从“书生意气”到“挥斥方遒”,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毛泽东及其主要作品;2.学习并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感情表达;3.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4.通过对《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引发学生对珍爱家乡、关注社会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1.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毛泽东的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沁园春·长沙》的诗词,并带领学生们朗读。

2.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感受。

二、学习与理解(15分钟)1.简要介绍作者毛泽东及其主要作品,向学生们交代《沁园春·长沙》所要表达的主题。

2.指导学生们分析诗歌的意境,从描绘长沙的美景和自然景色入手,引导学生们感受诗歌中传递出的情感和情绪。

三、欣赏诗歌(20分钟)1.播放《沁园春·长沙》的音频,让学生们静心聆听。

2.让学生们自由欣赏,并记录下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情绪,鼓励学生们表达。

四、诗歌讨论(25分钟)1.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们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2.鼓励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诗歌中透露出的情感和主题,如家乡之美、对社会的关注等。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向学生们展示与《沁园春·长沙》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长沙的美景和人文风情。

2.组织学生们自由发挥,创作一篇以家乡为主题的短诗,并鼓励他们在诗歌中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重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对下一首诗歌有所期待。

【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案【课后作业】请学生们阅读《沁园春·长沙》相关的资料,并写下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统编版《沁园春长沙》教案

统编版《沁园春长沙》教案

统编版《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版《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读诗词,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 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 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 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 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 应该是可行的。

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 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 然后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势必逐渐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 领悟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

正是壮观的景象, 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 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

词的下阕运用联想, 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 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 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 心胸阔大。

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分析, 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老师引入:他是领袖,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 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神采飞扬,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 再回长沙, 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 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 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整体把握: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 听朗读录音。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牌、词题、词的分类等。

2、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通过意象分析、语言品味等方法鉴赏诗词。

4、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重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1)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情景交融等。

(2)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胸怀和壮志豪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然后引出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等。

(2)词题:“长沙”是词的题目,表明了词的写作地点。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赏析(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句交代了什么?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2、下阕赏析(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回忆了怎样的往事?(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这首诗;(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热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沁园春·长沙》的字词释义和诗句解析;2. 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古典诗词的基本技巧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毛泽东生平简介、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等;2. 准备相关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3. 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提问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沁园春·长沙》,理解诗歌大意;2.2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4.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4.2 学生结合诗歌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6.1 让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6.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探讨其创作风格和主题差异。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6篇)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了解词语结构及相关知识,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

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板书课题)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优秀3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优秀3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优秀3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知识点1一、作者介绍经历: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作品:《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

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评价: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创作背景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位于湖南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大的内陆洲,形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橘子洲头位于橘子洲的南端,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长岛,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三、常识1.概念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2.分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含91字)为长调。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进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力量培育目标1.训练同学诵读力量。

2.着重训练同学抓准词中意象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喜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日的一切,激发同学奋勉向上的热忱。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妙的。

缘由在于越写山河的壮美,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全都中突出了剧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喜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亮,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教导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精确精当。

【解决方法】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同学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学问。

【同学活动设计】1.课外提前预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老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争论。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1.抽查同学朗读,老师点评。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和情境。

解释诗歌中的“长沙”指的是中国的湖南省长沙市。

1.2 作者介绍介绍毛泽东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身份、政治立场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强调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诗歌结构及主题分析2.1 诗歌结构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歌结构,包括诗节、行数和韵律。

解释诗歌的起承转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

2.2 诗歌主题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如“橘子洲头”和“百侣游”。

第三章:诗歌语言及修辞手法3.1 诗歌语言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词汇选择、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对仗、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技巧。

3.2 诗歌意象及象征解释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如自然景观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第四章:诗歌的审美价值及文化内涵4.1 诗歌的审美价值探讨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韵律感、意象美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美的享受。

4.2 诗歌的文化内涵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历史典故和哲学思想。

强调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第五章:教学活动及拓展思考5.1 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安排小组合作或个人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相关研究。

5.2 拓展思考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研究。

鼓励学生探讨诗歌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第六章:诗歌的历史与政治背景6.1 时代背景详细介绍《沁园春·长沙》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包括192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分析当时国共合作与矛盾,以及毛泽东个人的政治理念和革命活动。

6.2 诗歌与政治探讨《沁园春·长沙》中的政治寓意,如“百侣游”所象征的革命群体,“万山红遍”暗示的革命高潮。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共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 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的生平、理论和文学成就。

2.掌握《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情感、语言和艺术特点。

3.会欣赏、鉴赏、评价和喜爱《沁园春•长沙》这首优秀的文艺作品。

二. 教材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写于1925年秋,在离开湖南后的上海所作。

这首诗是毛泽东做了湖南临时省政府主席之后,以湖南为背景,以描写湖南古代英雄、名胜古迹为载体,表达自己的革命理想和爱国情感的一首诗。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前置知识导入1.让学生就湖南的历史、文化、特产和名胜古迹了解一些相关背景知识。

2.给学生一些“三湘四水”的名句,如“岳阳楼,群山四绝,钟灵毓秀……”,让学生感受湖南的奇山异水,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给学生一些《长江之歌》、《黄河之歌》等诗歌,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课课文导读1.听录音,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音、旋律和语气,了解诗歌的情感、语言和特点。

2.带领学生了解《沁园春长沙》的结构、内容、风格和体裁。

3.戏曲和音乐的韵律统计和对比,让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音乐和节奏有更深的理解。

第三课文本分析1.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研究诗歌的言外之意。

2.运用修辞手法解读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分析诗歌的意蕴,理解毛泽东的人生经历和革命理想。

第四课鉴赏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2.让学生欣赏《沁园春长沙》的其他版本,了解到不同版本的艺术表现和氛围气氛。

3.让学生自由发言和评论《沁园春长沙》,交流感受和体验,展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第五课复习总结1.梳理自己的思路和认识,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2.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自由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想。

3.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提高。

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本

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本

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本《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追求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的特点。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2、教学难点(1)理解景、情、志之间的关系。

(2)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2)提问:在古代诗词中,诗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3)引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心境。

3、朗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

4、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引导学生概括:上阕主要描绘了长沙的秋景,下阕主要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

5、赏析上阕(1)学生默读上阕,找出描绘的景物。

(2)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3)引导学生从意象、色彩、动静等方面进行分析,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象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第4句原文: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明确: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怅: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1)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2)第二层:由“看”统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பைடு நூலகம்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望─→“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碧”
数量之多─→“万”“层”“百”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教师小结: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配乐朗读、情景朗读来助理解。2.自主—合作学习法。
补充内容
补充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活动单:1.检查预习,温故知新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再读课文,合作探究4.领悟主旨,背诵课文
5.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堂活动:
教师导入:凡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更有坚韧不拔之志。周恩来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孙中山曾胸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壮志,鲁迅先生也曾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一代伟人毛泽东更立下了“改造中国”的伟大理想。他的词《沁园春·长沙》,就正表现了他“改造中国”的豪迈之气,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2.齐读(读出感情)
3.翻译诗歌(小组代表)
第1句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明确: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第2—3句原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5—6句原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明确: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第7—8句原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第9句原文: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明确: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
活动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赏析上阕,问题讨论:
1.第一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2.“看”领起了哪几句?
3.“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4.“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怅”?
(3)背景介绍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课题:沁园春·长沙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计划课时
2
实用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培养朗诵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品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词的介绍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4)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设问句)
(无疑而问,从而引起思绪,过渡到下阕。)
活动一:检查预习,温故知新
1.公布各组预习检测
操作程序:小组长课前批改后,上课时在班级汇报。
2.检查预习内容是否正确
操作程序:请个别同学将预习内容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点评。
3.文学常识检查
操作程序:请各小组学生代表介绍作家作品、本诗歌常识及背景等,教师适当补充。
(1)简介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