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非特历来都是自己的精神教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非特历来都是自己的精神教父

巴菲特说:“我的投资行为,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范围。”

 在对巴菲特长达五年的研究中,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非常诚恳的。他让普通投资人有一个可以追赶的目标;而且,他的实践告诉我们,真理存在于普遍。市场的最高境界:就是躲避风险,把利润实现在一个安全的区域中。

我们来想象一幅画面:在奥马哈的落日余辉中,一位具有投资哲学家气质的老人懒散地靠在椅子上。在他40年的投资生涯中没有投机,没有无谓的冒险。这个固执的老头用老掉牙的财务评估技术翻阅着报表。这种枯燥的工作已经被其他基金公司外包给了专业的财务分析公司。他们热衷于发明数理模式,甚至聘请天体物理学家,用两个星体相撞的计算方式来进行金融衍生品的赌博。而巴菲特是上帝赋予了黄金歌喉的人,他才是真正能唱出金钱旋律的家伙。

巴菲特是平凡的,他目前使用的财务分析,实际上脱胎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体系。他在格氏的基础上引入了成长性原则。而格氏则强调价格在现有价值上的被低估。这是学生和老师的思想巨大区别之处。这个区别,使格氏及其信徒仅仅躲过了美国30年代的金融灾难,却不象巴非特那样,幸运地在美国股市的底部,肆无忌惮地搜集到了资本原始的金矿。

巴菲特又是坚韧的。我手中有一本马尔基尔的《漫游华尔街》。

实在难以置信,巴非特能在40年的投资生涯中,蔑视和回避如此众多的市场诱惑。这些眩目的光环,后来证明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而他能这么一直远离它们。

他躲避了60年代的“电子狂潮”。那个时候,“电子”,“硅” 二词的价值是15倍的收益。一家销售唱片的公司更名“某电子公司”,股价可以数周疯涨7倍。

他还躲避了80年代的“生物概念”;“垃圾债券”。以及90年代末的网络狂潮的致命诱惑。

仅仅有一个伟大的思想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是这个思想的伟大捍卫者。巴菲特两者都做到了。所以,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

股市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把一个悲剧反复进行下去的人类活动。而我在研究巴非特的时候,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有一个强大的自制能力。他从来不参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他历来都是自己的精神教父。

我这几年也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欲望,在走一条可把握的财富积累之路,走到今天越来越感到自已在远离市场,但心中确越发的明晰,每日不可预测的涨跌与我何干?,我只需要知道有什么样的品种以便宜得(前提是安全的)让我值得买入就是了,然后等待迟到的纠正。资金在缓慢的增长中,但却付出了莫名的代价,股友在减少,认同在下降,这使我原先很痛苦,总有呐喊的冲动,但久而久之则习惯了,信念缘自于自己的坚定而并不非身旁的力量。

绝招各有不同,但都殊归同路,并不需要一招一式的模仿,而是要明白中外股市同样都是陷井很多,美国股市跳楼的人比中国股市多的多。在此我不想花丁点文字分析中美股市的异同,因为同样都是输多赢少的市场。

我只想重申巴菲特的成功并非因他生于天堂,而中国股民的大量失败也并不完全因为中国股市的黑暗。关键是你有没有将投资当做一辈子的事来考虑,你有没有长时间空仓等待的定力,你有没有不眼红四周时常有人暴发的事实。何需招抄巴老的每招每式,你只需要学他三样:1.在投资市场做一辈子的打算,因为只要是正经的事业都需要终身的努力,然后追求一个可控的缓慢增长,几十年的复利增长不管你的本有多少你都能致富;2.使自己成为自已的精神教父,受伤后懂得自我疗治,能在他人嘲笑的环境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理念;3.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各样(政治、经济、财务、人等)的分析水平,就完全足够了。其它的各种具体战术问题都可自已探索,各自发挥无需模仿任何大师。

这几年我已体念到远离市场的那份快感,也感受到了股友远离的落寞,但不管怎么我都将延着这个理念走下去,用余生的几十年来证明投资理念之火一样可以在中国股市燃起。

投资的秘密——眼光+耐心+运气

投资的秘密往往是秘而不宣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公开讨论投资的秘密。在对这个问题的公开讨论中,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没有带共性性质的成功的秘密呢?据我十多年的股票投资经验,答案是有,而且我还认为还可以把投资成功的秘密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眼光+耐心。当然,或许这只是占九成。也许还有一层,那就是运气。

关于眼光

在西方的记载史中,最早因有眼光而赚得大钱的恐怕首先要数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据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载,泰勒斯因为精通天象,有年冬天发现来年橄榄要丰收,就订租了许多榨橄榄油的榨油器,来年又租出去,赚了一大笔钱。“泰勒斯眼光”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或许可以这样说,眼光就是对事物变化的洞见。

在股票世界中,我常常把眼光定义为“发现自己能把握的将会上涨的股票”。人们用很多种方法发现去“将会上涨的股票”,其中有基本分析方面的,也有技术分析方面的,还有市场分析方面的。比如,认为股价低于每股股东权益,且愈低愈好。这里,每股股东价权益=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也就是说“两高一低”(两高:高净资产、高未分配利润;一低:低市价)的股票,具有投资价值。又如,股票总市值低于股票内在价值,且愈低愈好。还如,年投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个股,且愈高愈好。每年的分红除以股价即可得到年投资收益率。这主要考察公司的分红记录后作出今后分红的预测。以上都是有可能上涨的股票。显然,懂一点财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那些将会上涨的股票。在技术分析、市场分析中也还有很多种方法。

帮助我们发现将会上涨的股票,远远不等于就能发现将会上涨的股票。甚至于可以这样说,即使你把以上关于帮助我们发现将会上涨的股票的所有知识,即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市场分析的理论倒背如流,你可能发现的将会是长期盘整或者是下跌的股票,而不是将会上涨的股票。在我看来,发现将会上涨的股票更多的是靠个人的直觉。这种直觉不是偶尔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长期实战经验积累后对市场的悟性或灵性。这里,“长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五年、十年甚至是十多年。除非是超级天才,我想至少得需要五、六年以上。也就是说,一个人至少得需要五、六年时间,才有可能培养起自己对股票的直觉。不怕露丑,我对股票产生直觉起码在十年以上,这还不包括我先前有二、三十多年学习和钻研财经的时间。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自己头脑太笨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