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通关目标4正确使用实词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实词

10、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 挂香荷包的 习惯,据说,这样可以______疾病。
(祛除 驱除) 11、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_日本侵华 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篡改 窜改) 12、去年,中国的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及 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双重影响,形势十分
________。 (严厉 严峻)
13、他用微薄的工资________了两个孤儿。
(扶养 抚养)
14、为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委决
定_______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
人员。
(启用 起用)
15、全新的载体可以________优秀传统文化
的因子,使之释放出夺目的光辉。
( 激活 激发)
16、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修养,是 很难写出高______的作品来的。
名题导悟
1、(2002年全国卷)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 是( )
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 闻过则喜(听到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 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 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 适逢其会(恰巧碰上了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 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③ 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
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总的来说,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很难算是一个纯 粹的学者。
A、申述 食言 但/而 B、申述 失言 不过/也 C、申诉 失言 但/而 D、申诉 食言 不过/也
辨析下列实词的用法:
1、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 都___了。
6、如果对别人提的意见有看法,你可以 ______,但要注意方式。
2024高考备考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实词 即学即练)(上)-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典例剖析】 【例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阐释学的观点是,不再追求一个阐释的终点。阐释不是披沙拣金, 千方百计地搜索某一种定音的标准答案,从而结束漫长的理论_____。 即使某个时代的读者达成了评价一部作品的______,另一个时代的阅 读又可能________不同的观点。 A.跋涉 共识 催生 B.旅行 共识 衍生 C.旅行 见解 衍生 D.跋涉 见解 催生
【审答题眼】本题题眼是“词语”“最恰当”。 【思路分析】“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旅行”,远行;去 外地办事或游览。从语境中分析可知,“阐释学”的概念曾经经历过 漫长的理论探讨的过程,因而此处应选“跋涉”。“共识”与“达成” 搭配,而“见解”与“达成”不搭配。“催生”,因为某些原因,被迫 形成当前状态。“衍生”,实际上或理论上从母体物质得到的“物 质”(如经过取代或水解)演变而产生。语境分析可知,对一部作品的 阅读,不同的时代,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观点。因而这里应选“催 生”。 答案:A。
举例
①“冷僻”与“冷落”,前者侧重指“偏 僻,不熟悉”,后者侧重指“不热闹,不热 情”。②“陡峭”与“峻峭”,前者侧重 指“陡直”,后者侧重指“高峻”。
“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 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义轻重程度不 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语义较轻;“讥 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义 较重。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

示例一: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05全国卷3]
B
① 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
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 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
观音”精妙绝伦, 人心。
③ 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
的到来 了4年。
A. 制定 振奋 推迟 B. 制定 震撼 推迟
陷于不良境地而不能自拔。
2.推敲
推求
“推敲”指写作的斟酌字句,也指反复琢磨,
“推求”指根据已知条件或因素来探求。
3.凌乱
紊乱
“凌乱”往往指具体的内容:“紊乱”往往指较为
抽象的内容。
第35页,共41页。
4.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每个领导都应该大胆
,
不能袖手旁观。
C
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沙中。
C.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
D.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2006高考辽宁卷】
第10页,共41页。
五. 正确使用实词的方法
(一)去同存异,辨细微差别 1.从词义上辨析 2.从语法上辨析 3.从色彩上辨析
第20页,共41页。
2.他 不住内心的激动。 (a、克服b、克制)
b(“克服”的对象多是客观上的困难、错
误等 “克制”的对象多是主观上的情感、 愿望等)
3.这些科学论据令人
(a、信服b、佩
服)
a(“信服”的对象一般是道理、事实、言论
等; “佩服”的对象一般是精神、品德、能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04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二)

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四: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二)清单二常见易混虚词辨析A[按照依照遵照]“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或精神。
B[本来原来]二者都是副词。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必然必定一定]三者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偶尔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
[毕竟到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不免未免]二者都是副词,都作状语,都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
C[曾经已经]二者都是副词。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常常往往经常]三者都是副词,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经常”也表示“常常”“往往”的意思,但还有“连续不断、经久常行”的意思,可以构成“经常性”“经常不断”等词组。
高考语文知识讲解_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考点透视考点明确《考试大纲》(课标版)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这部分主要讲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
正确使用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要求考生能够利用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来认识其不同的表达效果,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它考查的是词语的“动态”使用。
正确使用虚词是高考考查的一个能力点,考查内容有二: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又以考查近义虚词为主。
命题趋势随着高考试卷结构与题量的调整,实词与虚词合在一起来考查已是大势所趋,在语病的辨析和修改中也可能会涉及到实词、虚词运用是否正确的问题。
所选语料也将更加注重生活化。
考查重点仍将是结合语境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正确使用词语,干扰点为其中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
所考近义词语将会是课本涉及或日常生活、报刊杂志中出现率较高但又是特别容易错用的常用词语。
所考虚词仍将主要是平时常用、语法意义上比较接近但在使用中容易混淆和误用的虚词。
词语的正确使用不仅同词语的知识(如词义、词类等)有关,同时还与句子的正误,修辞、语言的规范和清晰连贯、语言得体等内容密切关系,因而,词语的考查也常常同病句、修辞、语言的规范清晰、语言得体等内容的考查结合在一起。
知识讲解实词辨析词语确切的含义有些词语意思看起来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
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截止)九月中旬,已完成施工计划的90%”,“至”与“止”应用与不同语境中,“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它与“已完成施工计划的90%”不符;“截至”是指停止于某个时候,与建设尚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
辨析词义的轻重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表示的程度深,语义重;有的程度浅,语义轻。
词义的轻重一般是同义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一种意义上的差别。
高考语文通关目标检测4:正确使用实词 .doc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4:正确使用实词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在“分类”中巧记于“情境”里活用“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为D级。
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和2009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可作如下理解:1.高考对“词语”的考查,定位在“正确使用”,这一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
因此正确使用实词,需要两种能力: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对语境的确切领会。
也就是说,不仅需要懂得词语的准确含义,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灵活使用。
2.高考对词语(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近义或同音实词进行单独考查,二是把实词与虚词、成语、熟语进行混合考查,两种形式大多是以选择、填空的方式呈现。
从2009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实词的考查已越来越少,对成语、熟语的考查相对越来越多。
实词考查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越来越有时代气息。
关口金题——【高考金题速传真】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9年高考北京卷)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画山水。
A.遏制次序善于B.遏制秩序擅长C.遏止秩序擅长D.遏止次序善于【解析】“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
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所以从词义范围即可判断。
“秩序”,是指按一定的方式方法做事;“次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做事,这里可从词义范围和搭配习惯进行判断,维持秩序,按次序入场。
“善于”,范围广;“擅长”,主要用于专业特长,如擅长绘画。
画山水,应该选用“擅长”。
【答案】B。
例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9年高考天津卷)①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学者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检测4正确使用实词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4:正确使用实词关口提示一【考纲知识精解读】在“分类”中巧记于“情境”里活用“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为D级。
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和2009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可作如下理解:1•高考对“词语”的考查,定位在“正确使用”,这一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
因此正确使用实词,需要两种能力: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对语境的确切领会。
也就是说,不仅需要懂得词语的准确含义,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灵活使用。
2.高考对词语(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近义或同音实词进行单独考查,二是把实词与虚词、成语、熟语进行混合考查,两种形式大多是以选择、填空的方式呈现。
从2009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实词的考查已越来越少,对成语、熟语的考查相对越来越多。
实词考查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越来越有时代气息。
关口金题一一【高考金题速传真】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9年高考北京卷)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画山水。
A.遏制次序善于B.遏制秩序擅长C.遏止秩序擅长D.遏止次序善于【解析】“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
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所以从词义范围即可判断。
“秩序”,是指按一定的方式方法做事;“次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做事,这里可从词义范围和搭配习惯进行判断,维持秩序,按次序入场。
“善于”,范围广;“擅长”,主要用于专业特长,如擅长绘画。
画山水,应该选用“擅长”。
【答案】B。
例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9年高考天津卷)①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学者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高考语文:4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又有几道闪电接连照亮河谷,壶口瀑布又开始了__④__, 恢复了流动,但是,这时__⑤__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个更加惊 人的景观:乌黑的云团__⑥__了整个瀑布的上端,此时此刻的 壶口瀑布再也不是从悬崖上 __⑦__ ,而是从乌云中、从天
空中__⑧__着震撼着垂直落下。 ①________ ⑤________ ②________ ⑥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⑦________ ⑧________
A.溶化 B.溶化 C.融化 D.融化
沟通 勾通 勾通 沟通
喧哗 喧闹 喧哗 喧闹
【解析】
“溶化”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融化”指
冰雪等受热变为液体。此处应用“融化”。“勾通”指勾结串 通,含贬义;“沟通”是指使两方能通连。根据词义的褒贬色 彩应选“沟通”。“喧哗”指声音大而嘈杂或大声说话叫喊, “喧闹”不仅有“喧哗”的意思,而且还有“热闹”的意思。 根据语境,“喧闹”更为贴切。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 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 了丰厚的象征意 .. 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D.毒胶囊事件是继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起惊世骇俗 的丑 .... 闻,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 可掉以轻心。
解析:A项,“对于”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有 关联的人或事物。它和后面的内容一般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 的状语。而“对”适用范围广,此句主语的主干应为“对一些 地方房价„„的表态”,不能是“对于„„的表态”。B项, 釜底抽薪:从锅底把烧着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在此句中与前面的“从根本上”重复,可改为“研究对 策”之类。D项,惊世骇俗:指因思想、言行等不同寻常而使 人震惊。此处说的是事件,用在这里与对象不相合,可改为 “令人震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4:正确使用实词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在“分类”中巧记于“情境”里活用“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为D级。
结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和2009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可作如下理解:1.高考对“词语”的考查,定位在“正确使用”,这一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使用”是否正确,二是在“使用”中考查。
因此正确使用实词,需要两种能力:对词义的准确理解,对语境的确切领会。
也就是说,不仅需要懂得词语的准确含义,还要能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灵活使用。
2.高考对词语(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近义或同音实词进行单独考查,二是把实词与虚词、成语、熟语进行混合考查,两种形式大多是以选择、填空的方式呈现。
从2009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实词的考查已越来越少,对成语、熟语的考查相对越来越多。
实词考查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越来越有时代气息。
关口金题——【高考金题速传真】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9年高考北京卷)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画山水。
A.遏制次序善于B.遏制秩序擅长C.遏止秩序擅长D.遏止次序善于【解析】“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
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所以从词义范围即可判断。
“秩序”,是指按一定的方式方法做事;“次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做事,这里可从词义范围和搭配习惯进行判断,维持秩序,按次序入场。
“善于”,范围广;“擅长”,主要用于专业特长,如擅长绘画。
画山水,应该选用“擅长”。
【答案】B。
例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9年高考天津卷)①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学者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偶然妄自尊大B.解读偶然夜郎自大C.解释偶尔妄自尊大D.解读偶尔夜郎自大【解析】“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的区别就在于两个不同的词素,“释”是对概念等作出诠释,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的处理;“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但“偶然”与“必然”相对,“偶尔”与“常常”相对,所以雪花飘落用“偶尔”;“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是“狂妄的自高自大”的意思,但是“夜郎自大”常以名词的性质出现,一般不作谓语,而“狂妄自大”作形容词,在语境中作谓语。
【答案】C。
例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009年高考重庆卷)A.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
B.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FC队以6:1取得了胜利,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
C.平遥人过去在外经商的极多,赚了钱,要往家里送,很不安全,还要雇保镖,于是便生出这票号,专管对换银钱。
D.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含熟语)的运用能力,为了减少题量,将实词、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
A项“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不尚虚华。
属词义与语境不符,“淡如水”不是交往浅的意思。
B项“格外”,非常、特别。
此句是突出鲁能泰山队目前形势的困难处境,用“格外”很恰当。
C项“对换”,相互交换。
这是个生造词。
而此句的语境是用一种货币折换成另一种货币,应为“兑换”。
D项“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
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这属词义与语境不合。
应为“缺斤短两”,意为做买卖时货物分量短缺。
【答案】B。
例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2009年高考江西卷)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学习外语呢?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受损。
A.国是况且荣誉 B.国事何况名誉C.国是何况名誉 D.国事况且荣誉【解析】运用搭配法和扩词造句法选用词语,比较好。
如:共商国是与国事访问;“何况”可用于反问,“况且”不能;荣誉称号与名誉侵权。
【答案】C。
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1.从辨析词义的程度轻重切入近义词有着细微的差别,有的程度浅、性质轻,有的程度深、性质重。
比如“嘲笑”与“讥笑”,前者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后者则是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跟踪练习】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别人休息的。
②共产党是给他们指出前进道路的可以的灯塔。
③谁了国家的法规法纪,谁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作为一名军人,他建立了的功勋,党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A.妨碍信任违反显著B.妨害信赖违反卓著C.妨碍信赖违犯卓著D.妨害信任违犯显著2.从辨析词义的范围大小切入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有不同,比如“报送”与“呈送”,前者范围大,分送上、下、平级单位;后者只用于公文报告上级,范围小。
【跟踪练习】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那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的侵略。
②你这把还带头干活,我们这些年青人哪敢怠慢?③两国领导人的时间、地点都已定好,看来事态有转机了。
④昨晚李先生坐车回家路上出了,幸好没有生命危险。
A.战争年龄会面事故B.战争年纪会晤事故C.战役年纪会晤事情D.战役年龄会面事情3.从辨析词义的搭配对象切入词语往往有一定的习惯搭配,记住搭配对象,做起题来就轻松很多。
比如“抚养”与“扶养”,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
【跟踪练习】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
②老师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
③这里的风景很美,但他的内心却并不。
④中午12点了,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A.驱除爱戴安静临近B.祛除爱护宁静临近C.祛除爱护安静邻近D.驱除爱戴宁静邻近4.从辨析词义的感情色彩切入词语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
有时,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就能准确答题。
比如“大肆”和“大事”,前者指无顾忌做坏事,贬义词;后者指大力从事,中性词。
【跟踪练习】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下,小林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③坐落在青山湖畔的黄石大剧院作为“八艺节”的赛场之一,现已一新。
④像孩童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阳光,作者目光是那样惊喜,着饱满的生气。
A.篡改熏陶修饰充溢B.篡改熏染粉饰充斥C.窜改熏陶粉饰充斥D.窜改熏染修饰充溢5.从辨析词义的语体色彩切入词语语体色彩分为口语和书面语,谦辞和敬辞。
通过语境,了解句子的语言特点,答题时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生日”与“诞辰”,前者口语色彩较浓,后者书面语色彩较浓。
再比如“惠赠”与“敬赠”,前者敬辞,用于感谢对方赠送自己的礼品;后者敬辞,表示自己有礼貌地送给对方礼品。
【跟踪练习】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思考了一个晚上,娘儿俩决定明早到城里买新衣裳。
②有话好,乡里乡亲的,没有谈不妥的事。
③感谢您的相助,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支持。
④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解决的严重问题。
A.启程商量鼎力急需B.启程商榷尽力急需C.动身商量鼎力亟待D.动身商榷尽力亟待6.从辨析词义的语法差异切入有的近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功能就不同,善于抓住这个因素,做题时就无形中降低了题的难度。
比如“必须”与“必需”,前者副词,修饰动词;后者动词,可作谓语、定语。
【跟踪练习】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
②这块手表那么漂亮, 200块钱啊!③骄傲会人向前发展,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④他工作,把身体都拖垮了。
A.品味不止阻碍抱病B.品味不只障碍暴病C.品位不只障碍暴病D.品位不止阻碍抱病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1.不能辨析词语之间的区别对应策略:高考所考到的词语一般是那些似曾相识,但又常常用错的词语,如果只凭对该词语的感性认识,不能了解词语的深刻内涵,就很难做对题目,做题不能仅凭“感觉”。
因此在做题前就应储备大量的词汇,平时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只有充实词语仓库,做到“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
2.不能从词语的特点辨析对应策略:记忆大量的词语,绝非一日之功,更不是仅靠勤奋即可,而要学会分类记忆,用智慧记忆。
如能按词语程度轻重、词语范围大小、词语搭配对象、词语感情色彩、词语语体色彩及词语语法差异等进行分类记忆,定会事半功倍。
除了分类记忆之外,还可以采用词语歌诀的形式,比如:本领能耐用功夫,时间时候用工夫;无序改变用变幻,由此变彼用变换;同意提议用附议,再次讨论用复议;客观情况用现实,目前现在用现时;校对改正用校正,指教改正用教正;具体条文用制订,大政方针用制定。
3.不能从不同语素着手分析对应策略:词语记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全部。
做题时,总有没学过的词语。
这时不要急躁,应采用从不同语素入手的方法进行辨析。
词语辨析多为近义词,词义接近,重点研究词语间的不同语素往往就能抓住词语的侧重点。
比如:国家有关部门的(A.监测B.监控)结果表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一年,废液、废气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
两个词语都有“监”,所以侧重点就不会是“监”,而是不同的那个语素,“监测”侧重监视测定,“监控”侧重监视控制。
从文意可知,“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是“检测”的结果,而非“控制”的结果,所以应选用“监测”。
4.不能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答题对应策略:有些时候,仅知道词语意义还不行,还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答题,比如,虽然知道某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但句中可能却是“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所以要学会根据语境答题。
5.不能从答题技巧入手答题对应策略:具体做题时,经常会遇见在一道题中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既有见过的词语,也有没见过的词语,这时千万不要慌,要运用答题技巧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