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管线间距规范

合集下载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注:①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1.0m 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 ,当管径大于200mm 时应大于或等于1.5m ; 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 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 ,当管径大于200mm 时应大于或等于2.5m ; ③排水管与建筑物根底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根底时应大于或等于2.5m ;

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根底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 ,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 时为2.5m,管径大于或于300mm 时为3.0m ,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m 。

附表四: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五:

建筑离界〔用地红线〕距离控制表

注:H指建筑高度;S指规定间距

附表六:

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

注:①表中H指建筑高度,W指道路红线宽度。

②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局部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

③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城市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核定,原那么上不得小于城市主要道路的相关标

准。

④超高层建筑应相应加大退让距离,具体标准根据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

-

附表七:

XX市各类建立工程自备停车位控制指标

-

-

表6.2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间距表

- word.zl-

管线专业水平间距要求0225表4.1.9

管线专业水平间距要求0225表4.1.9

壁厚度时,管道距建筑物外墙面不小于3.0m;3,地下燃气管线与铁塔基础边的水平净距,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地下燃气管线和交流电线接地体净距的规定;4,燃气管线采用聚乙烯管材时,燃气管线与热力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5,直埋蒸汽管道与乔木最小水平间距为2.0m.

地暖施工标准管线间距

地暖施工标准管线间距

地暖施工标准管线间距

地暖施工标准管线间距在10-30cm之间。其中,家用地暖管间距一般

为20cm或25cm。公共地暖管间距在25-30cm之间,卫生间地暖管间距在15cm左右,地下室或收纳室地暖管间距在30cm左右。

具体间距会受房间热负荷、保温层厚度、供回水温度等外在因素影响,设计时需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同时,铺设地热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

每一个回路的长度,需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盘管的长度需要保

证有一定的宽度,以防宽度不均造成不热的现象。

地下管线埋设规范

地下管线埋设规范

地下管线埋设规范

各种管线在道路下的埋深,不但平面位置合理,还应合理控制各管线地埋深度;一般来说,从上至下管线顺序依次为电力管沟电讯管沟、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讯一般设置管沟;根据各自管线的技术要求及本地区的气候、水文特点,管线埋设一般如下:雨水管道:不小于1m;

污水管道:不小于2m;

给水管道:

DN150~DN200 ~

D200~DN300

DN400~DN500 ~

DN600~DN1200 ~

各种管线的优先原则

①、压力管自来水、煤煤气避让重力管雨、污水管,压力管上方覆土不够时,可从下方绕行;

②、同类小管径避让大管径;

③、支管避让干管;

④、软管电力线、通讯线避让压力管自来水、煤气管;

⑤、管道相互交叉时,其相互之间的垂直净距离不小于0.15m,

个别管线如电力管沟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距离为0.5m;

给水排水管线距离的平面及立面距离:

①、给水管道与建筑物、铁路和其它管道的水平净距,应根据建筑物基

础的结构、路面种类、卫生安全、管道埋深、管径、管材、施工条件、管内工作压力、管道上附属构筑物的大小及有关规定等条件确定,一般不得小于下表中的规定:

②、给水管应设在污水管上方,且不应有接口重叠,当给水管道数设在下方时,应采用钢管或钢套管,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边不得小于3m,套管两端釆用防水材料封闭;给水管道相互交叉时其净距不应小于0.15m,当给水管与污水管平行设置时,管外壁净距不应小于1.5m;管道穿越河流时,可釆用管桥或河底穿越等形式,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工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宜符合以下规定: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

是指在沿路线布设的管线中,相邻管道之间的距离要符合所规定的标准。

在工程建设中,管线敷设的规划和设计不仅涉及到道路交通,还关系到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等方面。因此,管道之间的间距规范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的目的是保证管线布设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不同管线之间的间距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设置,以防止不必要的事故和损失的发生。

常用的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有以下几类:

一、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

在市区内,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按国家标准功夫的规定设置间距。在县乡、山区等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一般来说,水管和污水管道的间距要求相对较小,为0.5米~1米左右。

二、天然气管道和油气管道

在天然气和油气管道的敷设中,管道之间的间距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安全规范的要求。在城市内,天然气管道和油气管道的间距不少于3米,外部环境应根据场地大小和情况进行合理补充,以达到最佳的管道布局和布置。

三、通信电缆管道

通信电缆管道通常被称为标准电缆通道。这种管道不仅具有较高的通信质量和速度,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了保障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通信电缆管道的间距要求相对较大,一般不低于1.5米。

四、其他管道

此外,除了上述几种管道之外,还存在各种其他管道类别,例如:热水管道、空调管道、电缆管道等。这些管道类别的间距规范标准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的进行调整。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线敷设标准。在敷设管道之前,必须对场地进行认真的勘探和测量,使管道布置更加合理,更加安全可靠。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附表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注: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 B寸应就大于或等于3.0m;

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

③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附表二: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m

附表三:

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m

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i时应大于或等于2.5m;

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

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i时为2.5m,管径大于或于

300mmB寸为3.0m,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m。

附表四: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注:FAR-容积率D-建筑密度GAR-绿地率

附表五:

建筑离界(用地红线)距离控制表

注:H指建筑高度;S指规定间距

附表六:

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

注:①表中H指建筑高度,W指道路红线宽度。

②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部分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

③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城市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核定,原则上不得小于城市主要道路的相关标准

管道间距问题

管道间距问题

1.电力或电信、煤气、热力、给水、雨水、污水他们之间的间距有什么具体要求吗?煤气好象是70CM最小间距?

各种管线在道路下的埋深,合理安排好各管线平面位置后还应合理控制各管线高程。一般来说,从上至下管线顺序依次为电力管(沟)、电讯管(沟)、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讯一般设置管沟。根据各自管线的技术要求及本地区的气候、水文特点,管线埋设一般如下:

雨水管道:不小于1m;污水管道:不小于2m;

给水管道:

DN150~DN2000.8m~1.0m

DN200~DN300 1.0m~1.5m

DN400~DN500 1.5m~2.0m

DN600~DN1200 2.0m~2.5m

各种管线的优先原则

①、压力管(自来水、煤气)避让重力管(雨、污水管),压力管上方覆土不够时,可从下方绕行。

②、同类小管径避让大管径。

③、支管避让干管。

④、软管(电力线、通讯线)避让压力管(自来水、煤气管)。

⑤、管道相互交叉时,其相互之间的垂直净距离不小于0.15m。个别管线如电力管沟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距离为0.5m。

给水排水管线距离的平面及立面距离

①、给水管道与建筑物、铁路和其它管道的水平净距,应根据建筑物基础的结构、路面种类、卫生安全、管道埋深、管径、管材、施工条件、管内工作压力、管道上附属构筑物的大小及有关规定等条件确定,一般不得小于(左页)下表中的规定:

②、给水管应设在污水管上方,且不应有接口重叠;当给水管道敷设在下方时,应采用钢管或钢套管,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边不得小于3m,套管两端采用防水材料封闭。给水管道相互交叉时,其净距不应小于0.15m。当给水管与污水管平行设置时,管外壁净距不应小于1.5m。管道穿越河流时,可采用管桥或河底穿越等形式。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热水管、蒸汽管同侧敷设时,应敷设在热水管、蒸汽管的下面。当有困难时,可敷设在其上面。其相互间的净距最小值为:当电线管敷设在热水管下面时为0.2m,在上面时为0.3m;当电线管敷设在蒸汽管下面时为0.5m,在上面时为1m。当不能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对有保温措施的蒸汽管,上下净距均可减至0.2m。

电线管与其它管道(不包括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平行净距不应小于0.1m。当与水管同侧敷设时,宜敷设在水管的上面。管线互相交叉时的距离,不宜小于相应上述情况的平行净距。

电线管与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最小净距为0.5m。布线用塑料管(硬塑料管、半硬塑料管、可挠管)、塑料线槽,应采用难燃型材料。

管线水平间距

管线水平间距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注:1,由于国家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归纳了本表。取值原则为基本按照高标准要求取值。

2,与110KV及以上各电压等级电压铁塔基础距离,另按相关标准执行,必要时与电力线路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3,表中未注明来源的数据,均引自《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其它数据来源为:

①《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②《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要求:与建筑物水平净距,管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不宜小于2.5米;管道埋深深于建筑物基础时,按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3.0米。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热水管、蒸汽管同侧敷设时,应敷设在热水管、蒸汽管的下面。当有困难时,可敷设在其上面。其相互间的净距最小值为:当电线管敷设在热水管下面时为0.2m,在上面时为0.3m;当电线管敷设在蒸汽管下面时为0.5m,在上面时为1m。当不能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对有保温措施的蒸汽管,上下净距均可减至0.2m。

电线管与其它管道(不包括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平行净距不应小于0.1m。当与水管同侧敷设时,宜敷设在水管的上面。管线互相交叉时的距离,不宜小于相应上述情况的平行净距。

电线管与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最小净距为0.5m。布线用塑料管(硬塑料管、半硬塑料管、可挠管)、塑料线槽,应采用难燃型材料。

地下管道排布设计标准规范

地下管道排布设计标准规范

地下管道排布设计标准规范

地下管道排布设计是指在建筑建设或城市规划中,将各种管道系统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的布置和设计,以满足各条线路的需求,并且方便后续的维修和检查。

地下管道排布设计标准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管道安全间距:地下管线的布置应保证各种管道之间有一定的安全间距,避免因为管道之间的干扰或干涉而引起事故。一般来说,防火、燃气等危险管道与其他管道之间的安全间距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定。

2. 管道深度:管道的埋设深度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一般来说,道路区域的管道应埋设在地下1.5米至2.5米的位置,以确保

不受地面活动、施工和车辆行驶等因素的影响。

3. 管道标示:地下管道布置应做好标示,标明管道的类型、用途和所有者等信息。标示可以采用颜色、标牌或其他形式来进行,以方便维修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辨认和操作。

4. 管道交叉和交汇:在地下管道的布置中,会存在许多交叉和交汇的情况。为了保证管道正常运行,设计时需要考虑交叉和交汇处的管道高差、管径、转角半径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管道之间的干扰和干涉。

5. 管道施工质量:地下管道布置设计需要考虑管道的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管道的连接处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并保证管

道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同时,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临时工程的设置,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

6. 排水设计:地下管道布置中,常包括排水系统的设计。在排水设计中,需要考虑到雨水、污水等水流的流动方向、流速和排放位置等因素,以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排放效果。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

摘要:

一、引言

二、给水管线的定义和作用

三、最小垂直间距的概念和标准

四、最小垂直间距的计算方法

五、最小垂直间距的意义和应用

六、总结

正文:

一、引言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给水管线是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设施。为了确保给水管线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了解最小垂直间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给水管线的定义和作用

给水管线是指从水源地、水厂或储水池等地将水输送到城市各个用水点的管道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居民、企业等提供生活、生产用水,保障城市正常运行。

三、最小垂直间距的概念和标准

最小垂直间距是指在同一沟槽内,两根给水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它关系到管线的安装、检修和运行安全。我国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对最小垂直间距有明确的规定。

四、最小垂直间距的计算方法

最小垂直间距的计算方法有多种,通常根据管线材质、管径、沟槽深度等因素来确定。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五、最小垂直间距的意义和应用

了解最小垂直间距的意义在于,可以确保给水管线的稳定运行,减少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便于安装、检修和维护。在给水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最小垂直间距,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六、总结

最小垂直间距是给水管线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1)
1、厂区架空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和架空导线 之间的最小净距(m)
名称
水平距离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
允许沿外墙
铁路钢轨
外侧边缘3.0
道路路面边缘、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
1
人行道路边
0.5
架空导线(导线在热力管道上方)
1kv以上
外侧边缘1.5
1-10kv
名称水平距离交叉净距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允许沿外墙铁路钢轨道路路面边缘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人行道路边05架空导线导线在热力管道上方15110kv名称水平净距建筑物基础边15铁路钢轨外侧边缘铁路道路的边沟或单独的雨水明沟边08照明通讯电杆中心架空管道支架基础边缘15围墙篱栅基础边缘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11厂区架空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和架空导线之间的最小净距m外侧边缘30跨铁路钢轨面55距路面50距路面251kv以上外侧边缘15外侧边缘20外侧边缘40注
铁路钢轨外侧边缘
3
道路路面边缘
1
铁路、道路的边沟或单独的雨水明沟边
0.8
照明、通讯电杆中心
1
架空管道支架基础边缘
1.5
围墙篱栅基础边缘
1
乔木或灌木丛中心
2
桥梁、旱桥、隧道和高架桥
2
高压电杆支座
2

各管线间距规范

各管线间距规范

众智软件

详见电气设计规范

7.3 电缆线路

7.3.1 电缆选择

7.3.1.1 电力电缆型号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敷设方式、用电设备的要求和产品技术数据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考虑:

(1)在一般环境和场所内宜采用铝芯电缆;在振动剧烈和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采用铜芯电缆;规模较大的重要公共建筑亦宜采用铜芯电缆。

(2)埋地敷设的电缆,宜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在无机械损伤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带外护层的铅(铝)包电缆。

(3)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沼泽地、流砂、大型建筑物附近)埋地敷设电缆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或采取措施(如预留电缆长度,用板桩或排桩加固土壤等)消除因电缆位移作用在电缆上的应力。

(4)在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中,不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如果必须埋地时,应采用防腐型电缆或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电缆的措施。

(5)敷设在管内或排管内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也可采用裸铠装电缆。

(6)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不应采用有易燃和延燃的外护层。宜采用裸铠装电缆、裸铅(铝)包电缆或阻燃塑料护套电缆。

(7)架空电缆宜采用有外被层的电缆或全塑电缆。

(8)当电缆敷设在较大高差的场所时,宜采用塑料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或干绝缘电缆。

(9)三相四线制线路中使用的电力电缆,应选用四芯电缆。

7.3.1.2 电缆截面的选择,一般按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损失确定,并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多根电缆的并列以及土壤热阻率等的影响,分别根据敷设的条件进行校正。若选出的截面为非标准截面时,应按上限选择。

综合管线各间距规范汇总

综合管线各间距规范汇总

综合管线各间距规范汇总

一、管线综合原则

1、总原则

1.1 大管优先,小管让大管;

1.2 有压管让无压管;

1.3 低压管避让高压管;

1.4 常温管让高温、低温管;

1.5 可弯管线让不可弯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1.6 附件少的管线避让附件多的管线,安装、维修空间≥500mm;

1.7 电气管线避热避水,在热水管线、蒸气管线上方及水管的垂直下方不宜布置电气线路;

1.8 当各专业管道不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汽车库等):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上层,风管布置在下层;如果同时有重力水管道,则风管布置在最上层,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下层;

1.9 当各专业管道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走道、核心筒等),由上到下各专业管线布置顺序为:不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桥架、水管;

1.10 综合管线间距最小值要求:

2、结构专业

2.1 结构平面上已经标注为后浇板的区域,若在此区域内留洞,则不另外表示;

2.2 结构平面中,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

2.3 对于人防区域顶板上留洞,无论洞口大小,均需要结构专业确认,并在结构图上表示;

2.4 设备管道如果需要穿梁,则开洞尺寸必须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250。开洞位置位于梁高度的中心处。在平面的位置,位于梁跨中的1/3处。穿梁定位需要经过结构专业确认,并同时在结构图上表示;

2.5 在剪力墙上穿洞时,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但设备专业留洞,需要注意留在墙的中心位置,不要靠近墙端或者拐角处,避免碰到暗柱。现场在墙上留洞时,如果发现洞口碰暗柱情况,需要通知结构专业进行处理;

综合布线各管线间距规范

综合布线各管线间距规范

一、管线综合原则

1、总原则

大管优先,小管让大管;有压管让无压管;低压管避让高压管;常温管让高温、低温管;可弯管线让不可弯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附件少的管线避让附件多的管线,安装、维修空间≥500mm;电气管线避热避水,在热水管线、蒸气管线上方及水管的垂直下方不宜布置电气线路;当各专业管道不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汽车库等):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上层,风管布置在下层;如果同时有重力水管道,则风管布置在最上层,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下层;当各专业管道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走道、核心筒等),由上到下各专业管线布置顺序为:不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桥架、水管;

综合管线间距最小值要求:

2、结构专业

2.1 结构平面上已经标注为后浇板的区域,若在此区域内留洞,则不另外表示;

2.2 结构平面中,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

2.3 对于人防区域顶板上留洞,无论洞口大小,均需要结构专业确认,并在结构图上表示;

2.4 设备管道如果需要穿梁,则开洞尺寸必须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250。开洞位置位于梁高度的中心处。在平面的位置,位于梁跨中的1/3处。穿梁定位需要经过结构专业确认,并同时在结构图上表示;

2.5 在剪力墙上穿洞时,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但设备专业留洞,需要注意留在墙的中心位置,不要靠近墙端或者拐角处,避免碰到暗柱。现场在墙上留洞时,如果发现洞口碰暗柱情况,需要通知结构专业进行处理;

2.6 在连梁上穿洞时,则开洞尺寸必须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8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智软件

详见电气设计规范

7.3 电缆线路

7.3.1 电缆选择

7.3.1.1 电力电缆型号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敷设方式、用电设备的要求和产品技术数据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考虑:

(1)在一般环境和场所内宜采用铝芯电缆;在振动剧烈和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采用铜芯电缆;规模较大的重要公共建筑亦宜采用铜芯电缆。

(2)埋地敷设的电缆,宜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在无机械损伤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带外护层的铅(铝)包电缆。

(3)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沼泽地、流砂、大型建筑物附近)埋地敷设电缆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或采取措施(如预留电缆长度,用板桩或排桩加固土壤等)消除因电缆位移作用在电缆上的应力。

(4)在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中,不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如果必须埋地时,应采用防腐型电缆或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电缆的措施。

(5)敷设在管内或排管内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也可采用裸铠装电缆。

(6)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不应采用有易燃和延燃的外护层。宜采用裸铠装电缆、裸铅(铝)包电缆或阻燃塑料护套电缆。

(7)架空电缆宜采用有外被层的电缆或全塑电缆。

(8)当电缆敷设在较大高差的场所时,宜采用塑料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或干绝缘电缆。

(9)三相四线制线路中使用的电力电缆,应选用四芯电缆。

7.3.1.2 电缆截面的选择,一般按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损失确定,并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多根电缆的并列以及土壤热阻率等的影响,分别根据敷设的条件进行校正。若选出的截面为非标准截面时,应按上限选择。

7.3.1.3 电缆线路应进行短路条件下的热稳定校验,但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的电缆线路允许不作校验。

7.3.1.4 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当确定其空气计算温度时,除采用规定的昼夜平均温度外,尚要根据电缆发热、散热和通风效果来确定。当缺乏计算资料时,可按规定空气温度加5℃考虑。

7.3.1.5 当按短路热稳定条件确定的电缆截面大于按正常工作电流选择的截面时,应结合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宜选择在短路时允许温度高的电缆。

7.3.1.6 单根电缆穿管(管内无人工通风)并敷设于空气中,其长期允许电流的校正系数参照下列数值:

(1)低压电缆截面在95mm2及以下时为0.90。

(2)低压电缆截面在120~185mm2时为0.85。

(3)敷设在地中的单根电缆穿管时,其长期允许电流按敷设在空气中考虑。

7.3.1.7 电缆不允许长期过负荷,在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如转换负荷等)不超过2h的过负荷能力可为:3kV为10%,6~1OkV为15%。

7.3.1.8 沿不同冷却条件的路径敷设电缆线路时,其截面的选择见第8章有关规定。

7.3.2 电缆埋地敷设

7.3.2.1 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根数为8根及以下且场地有条件时,宜采用直接埋地敷设。

7.3.2.2 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70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并应在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100mm厚的细砂或软土,然后覆盖混凝土保护板或类似的保护层,覆盖的保护层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

在寒冷地区,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坏。

直埋深度超过1.10m时可不考虑上部压力的机械损伤。

7.3.2.3 向一级负荷供电同一路径的双路电源电缆,不应敷设在同一沟内。当无法分开时,可按本规范第4.5.10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7.3.2.4 电缆通过有振动和承受压力的下列各地段应穿管保护:

(1)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楼板和过墙等处。

(2)电缆通过铁路、道路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等地段。

(3)电缆引出地面2m至地下0.20m处行人容易接触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

7.3.2.5 埋地敷设的电缆之间及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净距离,不应小于表7.3.2.5所列数值。

7.3.2.6 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电缆引入建筑物时,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物散水坡1OOmm。

7.3.2.7 电缆与热力管沟交叉时,如电缆穿石棉水泥管保护,其长度应伸出热力管沟两侧各2m;用隔热保护层时应超过热力管沟和电缆两侧各1m。

7.3.2.8 电缆与道路、铁路交叉时,应穿管保护,保护管应伸出路基1m。

7.3.2.9 埋地敷设的电缆长度,应比电缆沟长约1.5%~2%,并做波状敷设。

7.3.2.10 埋地敷设的电缆,接头盒下面必须垫混凝土基础板,其长度应伸出接头保护盒两侧0.60~0.70m。

7.3.2.11 电缆中间接头盒外面应设有生铁或混凝土保护盒,或者用铁管保护。当周围介质对电缆有腐蚀作用或地下经常有水冬季会造成冰冻时,保护盒应注沥青。

7.3.2.12 电缆沿坡度敷设时,中间接头应保持水平。多根电缆并列敷设时,中间接头的位置应互相错开,其净距不应小于0.50m。

7.3.2.13 沿坡度或垂直敷设油浸纸绝缘电缆时,其敷设水平高差不应大于表7.3.2.13所列数值。

7.3.2.14 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不应小于表7.3.2.14所列数值。

7.3.2.15 电缆在拐弯、接头、终端和进出建筑物等地段,应装设明显的方位标志。直线段上应适当增设标桩,桩露出地面一般为0.15m。

7.3.3 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

7.3.3.1 当电缆与地下管网交叉不多,地下水位较低,且无高温介质和熔化金属液体流人可能的地区,同一路径的电缆根数为18根及以下时,宜采用电缆沟敷设。多于18根时,宜采用电缆隧道敷设。

7.3.3.2 电力电缆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时,其水平净距为35mm,但不应小于电缆外径。

7.3.3.3 电缆在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内敷设时,其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表7.3.3.3所列数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