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管线间距规范

合集下载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

交叉净距
给水管
1.5
0.15
排水管
1.5
0.15
煤气管(包括天然气管)压力P(kpa)
P≤400
1
0.15
400<P≤400
1.5
0.15
800<P≤1600
2
0.15
乙炔、氧气管
1.5
0.25
压缩空气或二氧化碳管
1
0.15
电力电缆
2
0.5
电缆
直埋电缆
1
0.5
电缆管道
1
0.25
排水暗渠
1.5
0.5
铁路轨面
②管线与铁路、道路间的水平净距除应符合表中规定外,当管线埋深大于1.5m 时,管线外壁至路基坡脚的净距不应小于管线埋深。
③本表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 ④部分摘自丁部长的“供热工程”课本。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2)
埋地热力管道与热力管沟外壁与其他各种地下管线之间的 最小净距(m)
名称
水平距离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1)
1、厂区架空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和架空导线 之间的最小净距(m)
名称
水平距离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
允许沿外墙
铁路钢轨
外侧边缘3.0
道路路面边缘、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
1
人行道路边
0.5
架空导线(导线在热力0kv
外侧边缘2.0
35-110kv
外侧边缘4.0
交叉净距
跨铁路钢轨面5.5 距路面5.0 距路面2.5
1.5 2 3
注:当有困难时,以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道路路面边缘、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的 交叉净距可减少至4.5m

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

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

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是指在工业生产和建筑设计中,对于管道的布置和间距所做的规范和要求。

合理的管道布局和间距标准不仅可以保证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管道的类型和用途。

不同类型的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都有相应的规定。

例如,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的管道布置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

此外,还需要考虑管道的用途,比如输送液体、气体、固体等不同介质的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也有所不同。

其次,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到管道的材质和直径。

不同材质和直径的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也有相应的规定。

例如,金属管道和塑料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的要求就不同,直径较大和较小的管道在布置和间距上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管道的材质和直径,以确保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到管道的周围环境和安全要求。

在工业生产和建筑设计中,管道系统往往需要穿越不同的场所和设备,因此在布置和间距上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和安全要求。

例如,在狭小空间和易燃易爆场所的管道布置和间距就需要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

最后,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还需考虑到维护和维修的便利性。

合理的管道布置和间距可以提高管道系统的维护和维修效率,降低维护和维修成本。

因此,在制定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时,需要考虑到维护和维修的便利性,以提高管道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到管道的类型和用途、材质和直径、周围环境和安全要求、维护和维修的便利性等因素。

合理的管道布置和间距标准不仅可以保证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因此,在工业生产和建筑设计中,需要严格遵守管道与管道间距标准,以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1. 引言给水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用于将供水源输送到居民、工业和商业建筑物。

在设计给水管线时,垂直间距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的相关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概述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是指两根相邻管道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

这个距离的确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以下几点:•管道材料和尺寸:不同材料和尺寸的管道对应的最小垂直间距可能会有所不同。

•管道安装方式:不同安装方式(如埋地、架空等)对应的最小垂直间距也会有所差异。

•管道功能:供水、排水等不同功能的管道对应的最小垂直间距也可能存在差异。

3. 计算方法计算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步骤 1:确定管道材料和尺寸首先需要确定给水管道的材料和尺寸,这些信息可以从设计规范或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数据中获取。

步骤 2:考虑管道安装方式根据给水管道的安装方式,确定适用的最小垂直间距计算公式。

例如,在埋地安装中,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最小垂直间距:最小垂直间距 = 管道外径 + 安全间距步骤 3:考虑管道功能根据给水管道的功能(如供水、排水等),进一步调整最小垂直间距。

例如,在供水管道中,为了确保正常供水并避免压力损失,可能需要增加额外的垂直间距。

步骤 4:验证计算结果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

如果计算结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重新调整参数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要求。

4. 实际应用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在实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场景:地下给水管线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地下给水管线是主要的供水方式之一。

在设计地下给水管线时,需要考虑地下空间的限制以及与其他地下设施(如电力线路、燃气管道等)的冲突。

通过合理计算和确定最小垂直间距,可以确保给水管线的正常运行,并减少与其他设施的干扰。

高层建筑供水系统设计在高层建筑中,供水系统需要满足大量用水需求,并保证稳定的供水压力。

管线专业水平间距要求0225表4.1.9

管线专业水平间距要求0225表4.1.9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序号
管线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给水管
污水雨水管线
再生水管线
燃气管
直埋热力管线
电力管线
通信电缆






地上杆柱
道路侧石边缘
有轨电车钢轨
铁路钢轨(或坡脚)
d≤200
mm
D>
200
mm
低压
中压
次高压







管道通道
1.0
3.0(>330kV
5.0)
2.0
0.5
3.0
>35 kV
2.0
5.0
2.5
13
道路侧石边缘
1.5
1.5
1.5
1.5
2.5
1.5
1.5
1.5
1.5
0.5
0.5
14
有轨电车钢轨
2.0
15
铁路钢轨(或坡脚)
5.0
5.0
10.0(非电气化3.0)
2.0
3.0
注:1,地上杆柱与建(构)筑物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本规范表5.0.8的规定;2,管线距建筑物距离,除次高压燃气管道为其至外墙为均为其至建筑物基础,当次高压燃气管道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或增加管壁厚度时,管道距建筑物外墙面不小于3.0m;3,地下燃气管线与铁塔基础边的水平净距,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地下燃气管线和交流电线接地体净距的规定;4,燃气管线采用聚乙烯管材时,燃气管线与热力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63;5,直埋蒸汽管道与乔木最小水平间距为2.0m.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标准是指在沿路线布设的管线中,相邻管道之间的距离要符合所规定的标准。

在工程建设中,管线敷设的规划和设计不仅涉及到道路交通,还关系到供水、供气、供电、通信等方面。

因此,管道之间的间距规范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管线敷设间距规范的目的是保证管线布设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不同管线之间的间距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来设置,以防止不必要的事故和损失的发生。

常用的管线敷设间距规范有以下几类:一、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在市区内,给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按国家标准功夫的规定设置间距。

在县乡、山区等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一般来说,水管和污水管道的间距要求相对较小,为0.5米~1米左右。

二、天然气管道和油气管道在天然气和油气管道的敷设中,管道之间的间距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安全规范的要求。

在城市内,天然气管道和油气管道的间距不少于3米,外部环境应根据场地大小和情况进行合理补充,以达到最佳的管道布局和布置。

三、通信电缆管道通信电缆管道通常被称为标准电缆通道。

这种管道不仅具有较高的通信质量和速度,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为了保障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通信电缆管道的间距要求相对较大,一般不低于1.5米。

四、其他管道此外,除了上述几种管道之外,还存在各种其他管道类别,例如:热水管道、空调管道、电缆管道等。

这些管道类别的间距规范标准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的进行调整。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管线敷设标准。

在敷设管道之前,必须对场地进行认真的勘探和测量,使管道布置更加合理,更加安全可靠。

总而言之,在管线敷设中,管道间距的设置不仅需要遵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而且也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管道的布置和设计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

附表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m)注: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 B寸应就大于或等于3.0m;②大于或等于10KV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25m,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0.1m;小于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0.1m;③低压燃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0.005MPa,中压为0.005〜0.3MPa,高压为0.3〜0.8Mpa。

附表二: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m附表三: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m②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1.5m是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当管径大于200mmi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③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2.5m;④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为0.5m,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250mmi时为2.5m,管径大于或于300mmB寸为3.0m,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5.0m。

附表四: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注:FAR-容积率D-建筑密度GAR-绿地率附表五:建筑离界(用地红线)距离控制表注:H指建筑高度;S指规定间距附表六: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最小距离控制表注:①表中H指建筑高度,W指道路红线宽度。

②高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是指主体部分的退让,其裙房退让按多、低层建筑退让要求控制(裙房高度小于24米)。

③退让城市快速干道的距离,根据城市规划及有关要求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核定,原则上不得小于城市主要道路的相关标准④超高层建筑应相应加大退让距离,具体标准根据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附表七:宜春市各类建设项目自备停车位控制指标。

各管线间距规范

各管线间距规范

众智软件详见电气设计规范电缆线路电缆选择电力电缆型号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敷设方式、用电设备的要求和产品技术数据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考虑:(1)在一般环境和场所内宜采用铝芯电缆;在振动剧烈和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采用铜芯电缆;规模较大的重要公共建筑亦宜采用铜芯电缆。

(2)埋地敷设的电缆,宜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

在无机械损伤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带外护层的铅(铝)包电缆。

(3)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沼泽地、流砂、大型建筑物附近)埋地敷设电缆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或采取措施(如预留电缆长度,用板桩或排桩加固土壤等)消除因电缆位移作用在电缆上的应力。

(4)在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中,不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

如果必须埋地时,应采用防腐型电缆或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电缆的措施。

(5)敷设在管内或排管内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也可采用裸铠装电缆。

(6)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不应采用有易燃和延燃的外护层。

宜采用裸铠装电缆、裸铅(铝)包电缆或阻燃塑料护套电缆。

(7)架空电缆宜采用有外被层的电缆或全塑电缆。

(8)当电缆敷设在较大高差的场所时,宜采用塑料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或干绝缘电缆。

(9)三相四线制线路中使用的电力电缆,应选用四芯电缆。

电缆截面的选择,一般按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损失确定,并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多根电缆的并列以及土壤热阻率等的影响,分别根据敷设的条件进行校正。

若选出的截面为非标准截面时,应按上限选择。

电缆线路应进行短路条件下的热稳定校验,但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的电缆线路允许不作校验。

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当确定其空气计算温度时,除采用规定的昼夜平均温度外,尚要根据电缆发热、散热和通风效果来确定。

当缺乏计算资料时,可按规定空气温度加5C考虑。

当按短路热稳定条件确定的电缆截面大于按正常工作电流选择的截面时,应结合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宜选择在短路时允许温度高的电缆。

管道间距问题

管道间距问题

1.电力或电信、煤气、热力、给水、雨水、污水他们之间的间距有什么具体要求吗?煤气好象是70CM最小间距?各种管线在道路下的埋深,合理安排好各管线平面位置后还应合理控制各管线高程。

一般来说,从上至下管线顺序依次为电力管(沟)、电讯管(沟)、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电力、电讯一般设置管沟。

根据各自管线的技术要求及本地区的气候、水文特点,管线埋设一般如下:雨水管道:不小于1m;污水管道:不小于2m;给水管道:DN150~DN2000.8m~1.0mDN200~DN300 1.0m~1.5mDN400~DN500 1.5m~2.0mDN600~DN1200 2.0m~2.5m各种管线的优先原则①、压力管(自来水、煤气)避让重力管(雨、污水管),压力管上方覆土不够时,可从下方绕行。

②、同类小管径避让大管径。

③、支管避让干管。

④、软管(电力线、通讯线)避让压力管(自来水、煤气管)。

⑤、管道相互交叉时,其相互之间的垂直净距离不小于0.15m。

个别管线如电力管沟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距离为0.5m。

给水排水管线距离的平面及立面距离①、给水管道与建筑物、铁路和其它管道的水平净距,应根据建筑物基础的结构、路面种类、卫生安全、管道埋深、管径、管材、施工条件、管内工作压力、管道上附属构筑物的大小及有关规定等条件确定,一般不得小于(左页)下表中的规定:②、给水管应设在污水管上方,且不应有接口重叠;当给水管道敷设在下方时,应采用钢管或钢套管,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边不得小于3m,套管两端采用防水材料封闭。

给水管道相互交叉时,其净距不应小于0.15m。

当给水管与污水管平行设置时,管外壁净距不应小于1.5m。

管道穿越河流时,可采用管桥或河底穿越等形式。

生活小区的管线综合随着居民生活的提高,人们要求住宅的配套设施都要齐全。

所以小区管线应遵循以下原则:1、在小区规划总图中,道路宽度应充分考虑管线位置,主路幅宽不小于12m。

2、要结合小区周围的城市管线分布,尽量从不同方向进入小区,减少小区主路管线数量。

综合管线各间距规范

综合管线各间距规范

综合管线各间距规范1总原则1.1大管优先,小管让大管;1.2有压管让无压管;1.3低压管避让高压管;1.4常温管让高温、低温管;1.5可弯管线让不可弯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1.6附件少的管线避让附件多的管线,安装、维护和修理空间≥500mm;1.7电气管线避热避水,在热水管线、蒸气管线上方及水管的垂直下方不宜布置电气线路;1.8当各专业管道不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汽车库等):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上层,风管布置在下层;假如同时有重力水管道,则风管布置在最上层,水管和桥架布置在下层;1.9当各专业管道存在大面积重叠时(如走道、核心筒等),由上到下各专业管线布置次序为:不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需要开设风口的通风管道、桥架、水管;1.10综合管线间距最小值要求:2结构专业2.1结构平面上已经标注为后浇板的区域,若在此区域内留洞,则不另外表示;2.2结构平面中,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2.3对于人防区域顶板上留洞,无论洞口大小,均需要结构专业确认,并在结构图上表示;2.4设备管道假如需要穿梁,则开洞尺寸必需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250。

开洞位置位于梁高度的中心处。

在平面的位置,位于梁跨中的1/3处。

穿梁定位需要经过结构专业确认,并同时在结构图上表示;2.5在剪力墙上穿洞时,一般对于尺寸小于300x300的洞口,不另外表示。

但设备专业留洞,需要注意留在墙的中心位置,不要靠近墙端或者拐角处,避开碰到暗柱。

现场在墙上留洞时,假如发觉洞口碰暗柱情况,需要通知结构专业进行处理;2.6在连梁上穿洞时,则开洞尺寸必需小于1/3梁高度,而且小于800;2.7结构不表示的小洞口,其他专业肯定要表示清楚,并确认无误后方可施工;2.8结构楼板上,柱帽范围不可穿洞。

3水专业3.1管线要尽量少设置弯头;3.2给水管线在上,排水管线在下。

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小口径管路应尽量支撑在大口径管路上方或吊挂在大管路下面;3.3除设计提升泵外,带坡度的无压水管肯定不能上翻;3.4给水引入管与排水排出管的水平净距离不得小于1m。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其它管线的间距要求:
电线管与热水管、蒸汽管同侧敷设时,应敷设在热水管、蒸汽管的下面。

当有困难时,可敷设在其上面。

其相互间的净距最小值为:当电线管敷设在热水管下面时为0.2m,在上面时为0.3m;当电线管敷设在蒸汽管下面时为0.5m,在上面时为1m。

当不能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对有保温措施的蒸汽管,上下净距均可减至0.2m。

电线管与其它管道(不包括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平行净距不应小于0.1m。

当与水管同侧敷设时,宜敷设在水管的上面。

管线互相交叉时的距离,不宜小于相应上述情况的平行净距。

电线管与可燃气体及易燃、可燃液体管道的最小净距为0.5m。

布线用塑料管(硬塑料管、半硬塑料管、可挠管)、塑料线槽,应采用难燃型材料。

10kv管线与通信线路间距标准

10kv管线与通信线路间距标准

10kv管线与通信线路间距标准10kV电力线和通信线路的间距标准是为了保障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之间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保护公共安全和维护电力和通信设施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以下是有关10kV电力线和通信线路间距标准的详细介绍。

首先,为了保证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之间的安全间距,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行业标准,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间距标准。

这些标准主要考虑了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之间的电磁干扰、安全距离和设备维护等因素。

在一般情况下,10kV电力线和通信线路之间的最小间距一般应满足以下标准:1.高压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之间的最小距离:在普通城市和村庄等区域,最小间距为20米;在密集居民区和大型建筑物周围,最小间距应达到40米。

同时,在广场、公园、学校等公共场所附近的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间距以达到安全要求。

2.电力线路的导线与通信线路之间的最小距离:电力线路的导线与通信线路的导线之间的最小间距要根据具体的线路类型和电气特性进行设置。

一般来说,对于架空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要满足一定的垂直和水平间距要求。

例如,在同一电力杆上的导线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小电磁互动。

3. 10kV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之间的隔离要求: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之间需要设置避雷装置和隔离装置,以确保两者之间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例如,在电力杆上安装避雷器和隔离器,可以有效地减少雷击和电磁干扰。

此外,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特殊的间距标准。

例如,在沿海地区、雷区、高山地区等特殊环境下,需要做更加严格的间距要求,以防止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之间的交叉干扰和事故发生。

总而言之,10kV电力线和通信线路之间的间距标准是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和电力通信设施的正常运行而制定的。

这些标准的遵守和执行可以减少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之间的电磁干扰,保护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同时,也有助于保证电力和通信服务的稳定和可靠性。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
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1)
1、厂区架空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和架空导线 之间的最小净距(m)
名称
水平距离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
允许沿外墙
铁路钢轨
外侧边缘3.0
道路路面边缘、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
1
人行道路边
0.5
架空导线(导线在热力管道上方)
1kv以上
外侧边缘1.5
1-10kv
名称水平距离交叉净距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允许沿外墙铁路钢轨道路路面边缘排水沟边缘或路堤坡脚人行道路边05架空导线导线在热力管道上方15110kv名称水平净距建筑物基础边15铁路钢轨外侧边缘铁路道路的边沟或单独的雨水明沟边08照明通讯电杆中心架空管道支架基础边缘15围墙篱栅基础边缘架空埋地热力管线的敷设间距要求11厂区架空热力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铁路和架空导线之间的最小净距m外侧边缘30跨铁路钢轨面55距路面50距路面251kv以上外侧边缘15外侧边缘20外侧边缘40注
交叉净距
给水管
1.5
0.15
排水管
1.5
0.15
煤气管(包括天然气管)压力P(kpa)
P≤400
1
0.15
400<P≤400
1.5
0.15
800<P≤1600
2
0.15
乙炔、氧气管
1.5
0.25
压缩空气或二氧化碳管
1
0.15
电力电缆
2
0.5
电缆
直埋电缆
1
0.5
电缆管道
1
0.25
排水暗渠
1.5
0.5
铁路轨面
外侧边缘2.0
35-110kv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

给水管线最小垂直间距
摘要:
一、引言
二、给水管线的定义和作用
三、最小垂直间距的概念和标准
四、最小垂直间距的计算方法
五、最小垂直间距的意义和应用
六、总结
正文:
一、引言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给水管线是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设施。

为了确保给水管线的稳定运行和安全性,了解最小垂直间距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给水管线的定义和作用
给水管线是指从水源地、水厂或储水池等地将水输送到城市各个用水点的管道系统。

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居民、企业等提供生活、生产用水,保障城市正常运行。

三、最小垂直间距的概念和标准
最小垂直间距是指在同一沟槽内,两根给水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它关系到管线的安装、检修和运行安全。

我国现行的《城市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对最小垂直间距有明确的规定。

四、最小垂直间距的计算方法
最小垂直间距的计算方法有多种,通常根据管线材质、管径、沟槽深度等因素来确定。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五、最小垂直间距的意义和应用
了解最小垂直间距的意义在于,可以确保给水管线的稳定运行,减少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便于安装、检修和维护。

在给水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最小垂直间距,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六、总结
最小垂直间距是给水管线设计和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

管线规范

管线规范

一、桥架规范:1)电缆桥架宜高出地在面2.2m以上,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0.3m。

桥架宽度不宜小于0.1m,桥架内横断面的填充率不应超过50%2)电缆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 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3~5m处进行加固3)电缆线槽宜高出地面2.2m.在吊顶内设置时, 槽盖开启面应保持80mm的垂直净空,线槽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4)布放线槽缆线可以不绑扎,槽内缆线应顺直,尽量不交叉,缆线不应溢5)在水平、垂直桥架和垂直线槽内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

4对对绞电缆以24根为束,25对或以上主干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型、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

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扣间距应均匀,松紧适度6)在同一线槽内的不同信号、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应分类布置;对于交流电源线路和连锁线路,应用隔板与无屏蔽的信号线路隔开敷设①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一般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②金属线槽敷设时,在下列情况下设置支架或吊架A.线槽接头处B.间距3mC.离开线槽两端口0.5m处D.转弯处③.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一般为1m一般规定:(1)桥架及槽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2)桥架及槽道水平度每平方米偏差不应超过2mm(3)垂直桥架及槽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4)两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5)吊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倾斜现象(6)金属桥架及槽道与节间应接触良好,安装牢固软管与桥架连接处应加装锁头进行固定连接,且软管距离不应超过1.5米金属桥架容线量:1)50*25 金属桥架厚度:1.0 容线量:152)50*50 金属桥架厚度:1.0 容线量:283)75*50 金属桥架厚度:1.0 容线量:454)100*50 金属桥架厚度:1.0 容线量:605)100*100 金属桥架厚度:1.0 容线量:1206)200*100 金属桥架厚度:1.0 容线量:240度锌线槽(型号) 25*25 25*50 25*75 50*50 50*100 100*100五类线(根数)7 15 22 30 60 1207)电缆桥架必须根据图纸走向及现场建筑物设计弯头、长度等。

各管线间距规范

各管线间距规范

众智软件详见电气设计规范7.3 电缆线路7.3.1 电缆选择7.3.1.1 电力电缆型号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敷设方式、用电设备的要求和产品技术数据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考虑:(1)在一般环境和场所内宜采用铝芯电缆;在振动剧烈和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采用铜芯电缆;规模较大的重要公共建筑亦宜采用铜芯电缆。

(2)埋地敷设的电缆,宜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

在无机械损伤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带外护层的铅(铝)包电缆。

(3)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沼泽地、流砂、大型建筑物附近)埋地敷设电缆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或采取措施(如预留电缆长度,用板桩或排桩加固土壤等)消除因电缆位移作用在电缆上的应力。

(4)在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中,不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

如果必须埋地时,应采用防腐型电缆或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电缆的措施。

(5)敷设在管内或排管内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也可采用裸铠装电缆。

(6)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不应采用有易燃和延燃的外护层。

宜采用裸铠装电缆、裸铅(铝)包电缆或阻燃塑料护套电缆。

(7)架空电缆宜采用有外被层的电缆或全塑电缆。

(8)当电缆敷设在较大高差的场所时,宜采用塑料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或干绝缘电缆。

(9)三相四线制线路中使用的电力电缆,应选用四芯电缆。

7.3.1.2 电缆截面的选择,一般按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损失确定,并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多根电缆的并列以及土壤热阻率等的影响,分别根据敷设的条件进行校正。

若选出的截面为非标准截面时,应按上限选择。

7.3.1.3 电缆线路应进行短路条件下的热稳定校验,但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的电缆线路允许不作校验。

7.3.1.4 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当确定其空气计算温度时,除采用规定的昼夜平均温度外,尚要根据电缆发热、散热和通风效果来确定。

当缺乏计算资料时,可按规定空气温度加5℃考虑。

7.3.1.5 当按短路热稳定条件确定的电缆截面大于按正常工作电流选择的截面时,应结合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宜选择在短路时允许温度高的电缆。

各种工程管线之间水平间距统计表

各种工程管线之间水平间距统计表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m
注:1,由于国家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归纳了本表;取值原则为基本按照高标准要求取值; 2,与110KV及以上各电压等级电压铁塔基础距离,另按相关标准执行,必要时与电力线路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3,表中未注明来源的数据,均引自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其它数据来源为:
①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②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要求:与建筑物水平净距,管道埋深浅于
建筑物基础时,不宜小于2.5米;管道埋深深于建筑物基础时,按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3.0米;。

强弱电设备管线间距

强弱电设备管线间距

强弱电设备管线间距
20181122 1.GB 50327-2001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
2.GB 50311-2016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3.JGJ 367-2015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设计规范
10.4.3 信息配线箱宜嵌墙安装,安装高度宜为0.50m,当与分户配电箱等高度安装时,其间距不应小于500mm。

【条文说明】10.4.3 本条确定了家居配线箱的安装高度、位置和与户内配电箱的距离。

从安装和使用的角度考虑,家居配线箱安装高度低于0.50m或高于1.80m都很不方便。

规定与配电箱的距离是为了避免不同的
进出线之间的互相干扰。

4.江苏DGJ 32/99-2010 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智软件详见电气设计规范7.3 电缆线路7.3.1 电缆选择7.3.1.1 电力电缆型号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条件、敷设方式、用电设备的要求和产品技术数据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考虑:(1)在一般环境和场所内宜采用铝芯电缆;在振动剧烈和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采用铜芯电缆;规模较大的重要公共建筑亦宜采用铜芯电缆。

(2)埋地敷设的电缆,宜采用有外护层的铠装电缆。

在无机械损伤可能的场所,也可采用塑料护套电缆或带外护层的铅(铝)包电缆。

(3)在可能发生位移的土壤中(如沼泽地、流砂、大型建筑物附近)埋地敷设电缆时,应采用钢丝铠装电缆,或采取措施(如预留电缆长度,用板桩或排桩加固土壤等)消除因电缆位移作用在电缆上的应力。

(4)在有化学腐蚀或杂散电流腐蚀的土壤中,不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

如果必须埋地时,应采用防腐型电缆或采取防止杂散电流腐蚀电缆的措施。

(5)敷设在管内或排管内的电缆,宜采用塑料护套电缆,也可采用裸铠装电缆。

(6)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不应采用有易燃和延燃的外护层。

宜采用裸铠装电缆、裸铅(铝)包电缆或阻燃塑料护套电缆。

(7)架空电缆宜采用有外被层的电缆或全塑电缆。

(8)当电缆敷设在较大高差的场所时,宜采用塑料绝缘电缆、不滴流电缆或干绝缘电缆。

(9)三相四线制线路中使用的电力电缆,应选用四芯电缆。

7.3.1.2 电缆截面的选择,一般按电缆长期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损失确定,并考虑环境温度的变化、多根电缆的并列以及土壤热阻率等的影响,分别根据敷设的条件进行校正。

若选出的截面为非标准截面时,应按上限选择。

7.3.1.3 电缆线路应进行短路条件下的热稳定校验,但用熔断器作为短路保护的电缆线路允许不作校验。

7.3.1.4 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的电缆,当确定其空气计算温度时,除采用规定的昼夜平均温度外,尚要根据电缆发热、散热和通风效果来确定。

当缺乏计算资料时,可按规定空气温度加5℃考虑。

7.3.1.5 当按短路热稳定条件确定的电缆截面大于按正常工作电流选择的截面时,应结合其他条件综合考虑,宜选择在短路时允许温度高的电缆。

7.3.1.6 单根电缆穿管(管内无人工通风)并敷设于空气中,其长期允许电流的校正系数参照下列数值:(1)低压电缆截面在95mm2及以下时为0.90。

(2)低压电缆截面在120~185mm2时为0.85。

(3)敷设在地中的单根电缆穿管时,其长期允许电流按敷设在空气中考虑。

7.3.1.7 电缆不允许长期过负荷,在事故或紧急情况下(如转换负荷等)不超过2h的过负荷能力可为:3kV为10%,6~1OkV为15%。

7.3.1.8 沿不同冷却条件的路径敷设电缆线路时,其截面的选择见第8章有关规定。

7.3.2 电缆埋地敷设7.3.2.1 当沿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根数为8根及以下且场地有条件时,宜采用直接埋地敷设。

7.3.2.2 电缆在室外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70m,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1m,并应在电缆上下各均匀铺设100mm厚的细砂或软土,然后覆盖混凝土保护板或类似的保护层,覆盖的保护层应超过电缆两侧各50mm。

在寒冷地区,电缆应埋设于冻土层以下。

当无法深埋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受到损坏。

直埋深度超过1.10m时可不考虑上部压力的机械损伤。

7.3.2.3 向一级负荷供电同一路径的双路电源电缆,不应敷设在同一沟内。

当无法分开时,可按本规范第4.5.10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7.3.2.4 电缆通过有振动和承受压力的下列各地段应穿管保护:(1)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楼板和过墙等处。

(2)电缆通过铁路、道路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等地段。

(3)电缆引出地面2m至地下0.20m处行人容易接触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

7.3.2.5 埋地敷设的电缆之间及与各种设施平行或交叉的净距离,不应小于表7.3.2.5所列数值。

7.3.2.6 电缆与建筑物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埋设在建筑物的散水坡外。

电缆引入建筑物时,所穿保护管应超出建筑物散水坡1OOmm。

7.3.2.7 电缆与热力管沟交叉时,如电缆穿石棉水泥管保护,其长度应伸出热力管沟两侧各2m;用隔热保护层时应超过热力管沟和电缆两侧各1m。

7.3.2.8 电缆与道路、铁路交叉时,应穿管保护,保护管应伸出路基1m。

7.3.2.9 埋地敷设的电缆长度,应比电缆沟长约1.5%~2%,并做波状敷设。

7.3.2.10 埋地敷设的电缆,接头盒下面必须垫混凝土基础板,其长度应伸出接头保护盒两侧0.60~0.70m。

7.3.2.11 电缆中间接头盒外面应设有生铁或混凝土保护盒,或者用铁管保护。

当周围介质对电缆有腐蚀作用或地下经常有水冬季会造成冰冻时,保护盒应注沥青。

7.3.2.12 电缆沿坡度敷设时,中间接头应保持水平。

多根电缆并列敷设时,中间接头的位置应互相错开,其净距不应小于0.50m。

7.3.2.13 沿坡度或垂直敷设油浸纸绝缘电缆时,其敷设水平高差不应大于表7.3.2.13所列数值。

7.3.2.14 电缆敷设的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的比值,不应小于表7.3.2.14所列数值。

7.3.2.15 电缆在拐弯、接头、终端和进出建筑物等地段,应装设明显的方位标志。

直线段上应适当增设标桩,桩露出地面一般为0.15m。

7.3.3 电缆在电缆沟或隧道内敷设7.3.3.1 当电缆与地下管网交叉不多,地下水位较低,且无高温介质和熔化金属液体流人可能的地区,同一路径的电缆根数为18根及以下时,宜采用电缆沟敷设。

多于18根时,宜采用电缆隧道敷设。

7.3.3.2 电力电缆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时,其水平净距为35mm,但不应小于电缆外径。

7.3.3.3 电缆在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内敷设时,其支架层间垂直距离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表7.3.3.3所列数值。

7.3.3.4 电缆在电缆沟或电缆隧道内敷设时,支架间或固定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表7.3.3.4所列数值。

7.3.3.5 电缆支架的长度,在电缆沟内不宜大于0.35m;在隧道内不宜大于0.50m。

在盐雾地区或化学气体腐蚀地区,电缆支架应涂防腐漆或采用铸铁支架。

7.3.3.6 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采取防水措施,其底部应做坡度不小于0.5%的排水沟。

积水可直接接人排水管道或经集水坑用泵排出。

7.3.3.7 在支架上敷设电缆时,电力电缆应放在控制电缆的上层。

但1kV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可并列敷设。

当两侧均有支架时,1kV以下的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宜与1kV以上的电力电缆分别敷设于不同侧支架上。

7.3.3.8 电缆沟在进入建筑物处应设防火墙。

电缆隧道进入建筑物处,以及在变电所围墙处,应设带门的防火墙。

此门应采用非燃烧材料或难燃烧材料制作,并应装锁。

7.3.3.9 隧道内采用电缆桥架、托盘敷设时,应符合本规范第9.11节的有关规定。

并应每隔50m安装一个防火密闭隔门,桥架、托盘通过防火的密闭隔门或可燃性的隔板墙时,通过段的电缆应作防火处理。

7.3.3.10 电缆沟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每块盖板的重量不宜超过50kg。

7.3.3.11 电缆隧道的净高不应低于1.90m,有困难时局部地段可适当降低。

隧道内应采取通风措施,一般为自然通风。

7.3.3.12 电缆隧道长度大于7m时,两端应设出口(包括人孔),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75m时,尚应增加出口。

人孔井的直径不应小于0.70m。

7.3.3.13 电缆隧道内应有照明,其电压不应超过36V,否则应采取安全措施。

7.3.3.14 其他管线不得横穿电缆隧道。

电缆隧道和其他地下管线交叉时,应尽可能避免隧道局部下降。

7.3.4 电缆在排管内敷设7.3.4.1 电缆排管敷设方式,适用于电缆数量不多(一般不超过12根),而道路交叉较多,路径拥挤,又不宜采用直埋或电缆沟敷设的地段。

排管可采用石棉水泥管或混凝土管。

7.3.4.2 敷设在排管内的电缆,应按本章第7.3.1.1款选用,或采用特殊加厚的裸铅包电缆。

7.3.4.3 电缆排管应一次留足必要的备用管孔数,当无法预计发展情况时,除考虑散热孔外可留10%的备用孔,但不少于1~2孔。

7.3.4.4 当地面上均匀荷载超过100kN/m2或排管通过铁路及遇有类似情况时,必须采取加固措施,防止排管受到机械损伤。

7.3.4.5 排管孔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但电力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90mm,控制电缆的管孔内径不应小于75mm。

7.3.4.6 电缆排管安装时应符合下列条件:(1)排管安装时,应有倾向人孔井侧不小于0.5%的排水坡度,并在人孔井内设集水坑,以便集中排水;(2)排管顶部距地面不宜小于0.70m,在人行道下面的排管可不小于0.50m;(3)排管沟底部应垫平夯实,并应铺设不少于80mm厚的混凝土垫层。

7.3.4.7 在线路转角、分支处应设电缆人孔井,在直线段上,为便于拉引电缆也应设置一定数量的电缆人孔井,人孔井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

7.3.4.8 电缆人孔井的净空高度不宜小于1.80m,其上部人孔的直径不应小于0.70m。

7.3.5 低压架空电力电缆7.3.5.1 当地下情况复杂不宜采用电缆直埋敷设,且用户密度高、用户的位置和数量变动较大,今后需要扩充和调整以及总图无隐蔽要求时,可采用架空电缆。

但在覆冰严重地区不宜采用架空电缆。

7.3.5.2 有关架空电缆线路的电杆和埋设要求见本章第7.2.3条的有关规定。

7.3.5.3 架空电缆普通吊线或正吊线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辅助吊线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

7.3.5.4 架空电缆线路每条吊线上宜架设一根电缆。

杆上有两层吊线时,上下两吊线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30m。

7.3.5.5 架空电缆与架空线路同杆时,电缆应在架空线路的下面,电缆与最下层的架空线横担的垂直间距不应小于0.60m。

7.3.5.6 架空电缆在吊线上以吊钩敷架,吊钩的间隔不应大于0.50m,吊线应采用不小于7/D3.Omm的镀锌铁绞线或具有同等强度及直径的绞线。

7.3.5.7 架空电缆与地面的最小净距不应小于表7.3.5.7所列数值。

7.3.6 电缆保护管的加工与敷设7.3.6.1 电缆保护管的内径应大于电缆外径的1.5倍。

当电缆与城镇街道、公路或铁路交叉时,保护管的管径不得小于1OOmm。

7.3.6.2 保护管的弯曲半径应符合所穿人电缆的允许弯曲半径,见表7.3.2.14所列数值。

—根保护管的直角弯不得多于2个(但有中间接头盒,并便于安装、检修者可除外)。

7.3.6.3 保护管采用钢管时,其外表面应采用防腐处理,但埋人混凝土内的管子可不涂防腐漆。

7.3.6.4 当利用保护管作接地线时,管接头两侧应用跨接线焊接,若接头处采用套管焊接时可以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