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合集下载

给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我们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
一、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

二、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三、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

四、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

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五、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七、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

九、借助误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
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完整版)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

文言文断句方法及训练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认真通读全文,把容易断开的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联系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粗心大意。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文言文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抓实词,看虚词,察对话,据修辞,辨句式,依总分.1、抓实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如: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前句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后句动词有”将"”归"”贺",也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动词断句法的难点在于介于两个动词之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属上作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属下作后一动词的主语,这要结合具体语境,反复推敲。

如上句“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是断在“胡”后还是断在“人"后,是断在“归"后还是断在“人”后,颇费思量.根据语境,“胡”应为胡地,“归"意为自己家里,与后文“人皆贺之"意义关联。

文言文断句步骤

文言文断句步骤

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2014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湖南卷、广东卷),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如:2014年的湖北卷、北京卷、浙江卷、重庆卷、四川卷)。

下面我们为考生提供几种常用的文言文断句方法,以期对考生文言文断句能力的提高,给予指导和帮助。

步骤一通文意,语感断句,由易到难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步骤二抓标志,沿波讨源,当断则断(一)虚词标志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1.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至若、若夫、于是、且夫、向使、虽等。

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中虚词:于、以、而、者等。

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3.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等。

常常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末尾,在它们后面一般要断开。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

【应用体验】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

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

文言文断句规则

文言文断句规则

文言文断句规则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断句这档子事儿。

啥叫文言文断句呀?简单说,就是把长长的文言文句子按照意思和
语法,给它断开,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

这可重要啦,要是断错了,
那意思可就全变喽!
咱先说允许的事儿。

比如说,碰到“曰”“云”“言”这些表示说话的字,一般在它们后面可以断句。

像“孔子曰”,那就在“曰”后面断开,因为这往往就是说话的开始嘛。

还有“夫”“盖”“若夫”这类发语词,它们前面也
能断句,它们一出现,通常是要引出新的意思啦。

再说说禁止的行为。

可别随便看到个逗号句号就断句,得先把句子
意思搞明白。

比如说,一些虚词,像“之”“乎”“者”“也”,可不能见着就断,得结合上下文,看看是不是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

有时候它们断
了句,意思就乱套啦!
为啥要有这些规则呢?这就好比走路得有路线,唱歌得有调子。


句断对了,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想说啥。

要是断错了,那简直就是在和
古人打岔,闹笑话呢!
比如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要是断成“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那就理解错啦,正确的应该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意思是医
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

你瞧,断句不一样,
意思差老远了吧!
所以呀,咱们断句的时候可得仔细琢磨,多想想古人的心思,千万别瞎断。

这样才能和古人好好“交流”,读懂他们的智慧和故事。

总之,文言文断句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得用心,按照规则来,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文言文的精彩世界哟!。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学生版+解析)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06.文言文的断句【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知识点断句:断句,断句又称“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

我国古典书籍上本无标点符号,古人通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

这种“句”往往比现在语法所讲的“句“短。

二、断句的方法(一)基本方法:读文段,知大意阅读。

通过语感逐字翻译句子,明确大意。

根据句意面出朗读节奏。

(二)借助词性断句。

标出文段中的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小结归纳:(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在句尾的语气词:者、也、矣、焉、哉、耶、耳、邪等。

在句首的单音节发语词:夫、惟、盖、凡、苟、若、岂等。

句首的复音节虛词: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然则等。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焉、何如、奈何等。

(四)句首的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顷之、俄顷、忽、忽然、既而、俄而等。

(五)借助对话标志词断句特殊对话标志:语、曰、云、言、道、谓等。

(六)借助文言句式断句如判断句、宾语前置、倒装句等。

(1)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等;【解题方法】1.主谓之间要停顿。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2.动宾(动补)之问要停顿。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句首语气词(发语词)要和后面的句子分开。

①盖/竹柏影也。

4. 句首表示假设、转折的连词(若,至若,而,然则)后面必停顿。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5. 句首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是以“后面必停顿。

①故/自号日醉翁也。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

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附练习)在写作文言文时,正确的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达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并附带一些练习,帮助您提高断句的能力。

1. 主谓断句法:根据句子的主谓关系来断句。

通常将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吾闻友人善鼓琴。

练习:参军者多爱国。

2. 宾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动宾关系来断句。

将动词和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君子爱民。

练习:明月皎皎。

3. 状语断句法:根据句子的状语关系来断句。

将状语和谓语宾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于是乐师陈词而宫商。

练习:以后人闻之大无伤。

4. 承载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承载成分来断句。

将承载成分和相应的宾语或状语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断句单元。

例:人生贵有所为甘有所不为。

练习:士为之。

5. 对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对仗关系来断句。

对仗是指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在结构和意义上相对应。

例:射者克而使我射者息。

练习:春风吹又生。

6. 偏正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偏正关系来断句。

偏正是指表示修饰、说明、限定等关系的短语或从句。

例:故颇有知古之称。

练习:严冬坚冰。

7. 并列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并列关系来断句。

并列是指句子中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练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插入断句法:根据句子中的插入成分来断句。

插入是指在句子中插入修饰、补充或解释的语句,通常用逗号隔开。

例:吾愿斯摩以陪吾游。

练习:和风生,将进酒。

通过不断练习和多读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可以提高断句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语序和词性的理解,才能准确判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做到恰当地断句。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

文言文有哪些断句技巧文言文断句是阐述文意和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法之一,它能够使文章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

下面给出一些常见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一、句末标点断句法1. 逗号断句:在表示并列关系、举例、列举、解释、转折等情况下,可以使用逗号进行断句。

例如:「盛德之人,其地载之」。

2. 顿号断句:适用于较长的复杂句子,可使句子结构更加清晰。

例如:「非一日之寒(顿),无以相知也(顿)」。

3. 分号断句:适用于并列句或复杂句中,用于分开两个意义相对独立但有关联的句子。

例如:「嘉靖辛未(分),陛见」。

4. 句号断句:表示一个句子的结束。

例如:「生也无情,乎?」。

二、语法结构断句法1. 主谓结构断句:根据文句提供者的意图和需要,将文句按照主语和谓语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人生乃江湖,江湖亦如人生」。

2. 主谓宾结构断句:以谓语动词和宾语为依据,将句子分为不同的部分。

例如:「吾闲居洛阳數载,于市朝正眩」。

3. 定状定补结构断句:以定语和补语为依据,将句子断开。

例如:「终日不见其所燕者,则心之所存,亦不復知所將之」。

三、内涵断句法内涵断句法是根据句子的意含和表达的情感特征进行断句的一种手法,重点放在理解文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上。

1. 概括性断句:根据句子的总体表达意境,通过词语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断句。

例如:「志和者天下,心正者道也」。

2. 强调性断句:根据句子中需要强调的内容,突出某一部分的意义。

例如:「亦可以本造则生恶,亦可以矫世则善行」。

3. 对照性断句: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将句子分割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以表达强烈的对比感。

例如:「得见于天者庆,受感于物者忧」。

四、情感断句法情感断句是一种根据表达的情感变化和力度的不同,将句子分段的断句法。

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以上仅是文言文常用的断句技巧,断句的准确与否,还需要根据具体句子的语义和句子结构来决定。

在文言文的断句中,我们要注意合理地运用这些技巧,使句子更加通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高中文言文断句的六大规律

高中文言文断句的六大规律

高中文言文断句的六大规律
说起高中文言文的断句,那可真是一门艺术,得有点侦探精神,还得有点玩拼图的技巧。

来,让我用轻松幽默的方式,给你揭秘六大断句规律,保证让你笑出声来,还能把文言文断得妥妥的!
首先,看官们,咱们得...”,一看到这些字眼,就像看到红绿灯一样,得停一停,断一下句。

不然,你就像闯红灯一样,容易出交通事故”哦。

第二条,那些“之乎者也”的虚词,简直就是文言文的调味料,一出现就要注意了,它们后面往往就是断句的好地方。

想象一下,你说话时加了个“嗯啊哦”,是不是也得停顿一下?
接着,动词和宾语之间,就像一对恋人,得分开一下,给彼此点空间。

不然,他们挤在一起,多难受啊!
第四条,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混在一起时,得把它们分开,就像明星和大妈,总得分个前后顺序吧。

第五条,那些对仗工整的句子,就像跳交谊舞,得找到节奏,一步一顿,才能跳出美感。

最后一条,也是最关键的,得结合上下文,就像破案一样,线索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断了。

好啦,六大规律说完了,是不是觉得文言文断句也没那么高不可攀了?那就拿起笔,像个断句大师一样,去征服那些古文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第一,通文意。

拿到一个文言文篇段,先不要急着进入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

比如说文体,不同的文体往往表达的顺序、采用的方法乃至语言风格不容,确定了文体之后就可以帮助断句。

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

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

第二,标名词。

标名词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阅读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第三,看标志。

首先是虚词标志。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比如发语词等句首虚词:夫、盖、初、唯、斯,常常用在句子的开头;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都属于我们现在说的对话提示语,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
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所连接的是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联系的前后很紧密,一般在其前不断开,但是如果“而”是连接的两个句子,则往往在其前面要断开;其他的如: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有时放在句首,它的前面需要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一般要断句。

第四,用语法。

尽管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的,但是我们后人还是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了一些文言表达的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句式规则(主要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来断句。

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第五,明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现代汉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几乎都可以从文言文中找到影子,利用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很好的断句。

如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等,都是我们断句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的。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
也。

(《韩非子》)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
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参考答案]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

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

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

”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

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

”张仪说:“这就够了。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3.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

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

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