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语文第三章 仁爱,天地最美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自读文本【教学课件】《文天祥千秋祭》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文中引用的作用
写作时,有意引用成语(语录、诗句、格言、熟语等)以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 叫做引用。
作用:在议论文中,1.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2.含蓄
深刻,富有启发性,突出情感;3.语言精练,生动活泼,富于表现 力。
拯救(zhěnɡ) 乱髭倒竖(cī)
高亢(kànɡ)
D.乘隙(xì) 倜傥(tǎnɡ)
崩裂(bēnɡ)
璀璨(chàn) 痛斥奸佞(nìnɡ)
应读nüè;
B项,“慑”应读shè,“髭”应 读zī;
D项,“璨”应读càn。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擎天玉柱 B.刀光箭影 C.低头鼠窜 D.黄钟大吕 【解析】选A B项,箭—剑,指—趾,生—声,暗—黯; C项,治—制; D项,脑—恼。 泰然入座 指高气扬 先发治人 脑羞成怒 理屈词拙 蜚生世界 孤注一掷 摧枯拉朽 锋芒毕露 暗然失色 撼人心魄 笔走龙蛇
分描写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写牢狱情景,写室外天
色,写文天祥思索,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丰富的想象补充 了史料的不足,增加了生动的细节,使文章更加摇曳多姿,使
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山东人民出版社 高中二年级 | 必修三
人教版本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课件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本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课件练习
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
应用演练提升
1.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请大家读后指出作者的“动情点”在哪里,作者是如何渲染“动情点”的?写下你受到的启发。
忧与爱
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医院外的灰色地面,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想必淅沥的冬雨定是下了一夜。
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
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眼压高是算不得什么的。而父亲的眉自那时起就没有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夜夜太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
“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哪!”
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
彤云密布,天空又“啪嗒啪嗒”落起雨来。灰湿的地面,冰冷的台阶,望着看不到头的队伍,我终于知道为何父亲要站立一夜排队挂号,只为了挂到靠前的号码让自己的女儿早些检查,早点回家。
我不知道父亲是以怎样的姿势,或许就像个叫花子似的蹲着熬过这个落着雨的冬夜;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呵着手跺着脚来驱赶冬夜的酷寒;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与排队的“黄牛”周旋;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就像一匹老狼奔波在上海纵横的地铁和小路之间……
我觉得以前的执拗近乎于可笑,那些因为检查而落下的高三功课没有资格称作牺牲。现在的我只想守着那份厚重于天地的父爱,尽快检查,将父亲的担忧溶解在这个冬日的清晨。
经过各种繁复的手续,漫长的等待,我紧紧攥住父亲,就好像离家的小船找到了停靠的码头,我们终于来到了测眼压室前。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考试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范围更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安史之乱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
县之上的行政区。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自读文本文天祥千秋祭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必修3
文天祥千秋祭
[语言运用层]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导学号:35750059】
A.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下一步保监会要督促
..保险公司主动参与医疗纠纷调处的各个阶段。
B.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
神贯注
...。
C.邹德忠的书法大气磅礴、气吞山河,犹如黄钟大吕
....,透射出艺术的魅力。
D.那些人除掉摇唇鼓舌
....之外,实在也没有多么大的本领。
【解析】C项,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对象使用不当。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只要多注意日常生活,自然就会有丰富的素材,这样在写作时就能________,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2)随着书法家们________,一幅幅字画跃然纸上。
(3)美丽的语言和________的文字会从根本上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A.行云流水笔走龙蛇妙笔生花
B.笔走龙蛇妙笔生花行云流水
C.妙笔生花行云流水笔走龙蛇
D.妙笔生花笔走龙蛇行云流水
【解析】“行云流水”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妙笔生花”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
【答案】 D
3.(2016·聊城高一检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思想品德,现行高考政策中,除全国性加分项目外,还包括了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从2015年1月1日起,将减少地方性的大部分扶持性加分及全部鼓励性加分。
全国通用2020_2022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9名著阅读(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通用2020_2022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9 名著阅读
【2022】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注】①善:唱得好。②反之:再唱一遍。
1.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
【答案】1.①这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实质与形式的关系。
②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只是仁的外在表现,没有仁的礼乐徒具形式;礼乐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玉帛钟鼓等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根本精神。
2.(1)示例:①击磬(于卫)
②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③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2)①修身。“歌而善”,孔子不掩人之善,择善而从,体现“唯仁者能好人”。
②善学。“反之”,唱得好就请对方再唱一遍,切磋琢磨,增进技艺。学无常师。
③遵礼。“和之”体现了孔子对他人的尊重,“礼以行之”,“依于仁,游于艺”。
④君子风范。唱歌这件小事再现了孔子虚心谦恭的仁者形象,展现出孔子气象从容的君子风范。【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的意思是:礼呀礼呀,仅仅说的是玉器和丝帛吗?乐呀乐呀,仅仅说的是钟鼓等乐器吗?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3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Ⅲ)(精校版)
试题、答案及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少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者多或者少有这样的耽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造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往往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干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苏教版新教材中职语文第三册
文体解读 中国现代派诗歌是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诗歌流派,是新月派和中国早期 象征诗派诗歌发展的结果。该流派的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 影响,在风格上不受韵律和格律限制,手法上多用象征、暗喻等表达方式,诗 歌的内容以自我心灵的感受为主。《现代》、《新诗》、《小雅》、《诗志》 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刊登现代派诗歌的主要载体。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 陈江帆、南星、徐迟等。 课文剖析 1.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做梦。 本文开篇就写“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即进入梦中开始“做梦”,随 后描写了梦的美好绚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寻梦。 第2自然段紧承上文,指出无价的“梦”是一枚“金色的贝”,而要得到 它,就必须经过艰辛而漫长的历程。 这“金色的贝”深藏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要得到它,必须“攀九年 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到的,必须付出极大的 代价。当然这艰苦的寻求是值得的,因为“金色的贝”美好的令人心醉。但这 艰苦寻求之后的获得并非就是寻梦的终点,在寻梦者的旅程中这还只是漫长中 的一站,你还须继续艰苦地寻求:“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 年”,这样它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吐出桃色的珠”,可是这时候,寻 梦者本人却已衰老了。
2.语句理解 (1)如何理解“太阳”这一意象?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太阳”一词不仅仅代表自然界中的一个星体,更重要 的是它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富有生机的世界,象征着希望、光明、爱等生命中一 切崇高美好的东西,是生命不息追求的东西,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 (2)如何理解诗人对“太阳”的感情? 诗人一开始就深深抒发了自己对于“太阳”的热爱,在诗歌的结尾处更是 表白哪怕“天光熄灭”也要继续的讴歌“太阳”,直到生命终结,这种热爱可 谓深厚且永恒。结合“太阳”的象征意义可以看出,诗人对“太阳”的热爱其 实就是对生命中一切美好东西的热爱,是对人生中不可缺少部分的捍卫,这种 感情真挚热烈、令人动容。 3.课文主旨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这首诗歌色彩明快,意象鲜明,格调清新, 句法简单,用词简洁,没有生僻的词汇,但却充满了强大的生命张力,铿锵的 诗句中,回响着俄罗斯灵魂热爱生活、渴望光明的声声呐喊。
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 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材料一:
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传播方式和接受需求。从早期 PC 端的红楼同人小说、各红楼网站贴吧到当下移动端各传播平台、视频和有声 读物,图文、视媒、声媒三大传播方式的叠加融合使得《红楼梦》的存在远远超 出一部小说或影视作品的定义。 对经典的传播而言,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 意义和语境“修辞”。每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 素及影响的方式密码, 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创造...... “.个性..” .意义的... 场所和条件.....
, 一旦和受众产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 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 的价值偏向。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 趣味;B 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 乙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散地。故而媒介作为经 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价值 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因此媒介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 代都非简单对错之判。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 但也绝不能乐观, 因为 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 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警 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 媒介。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周人认为,修德与刑罚实为一事之两面。然而,这种对刑德关系的思考却长期被后人曲解。《论语·为政》载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本意并不是将刑与德彼此对立,而主要是强调单独用政、用刑的弊害。但后人误解孔子的原义,将刑与德对立起来,认为德为贤人君子所修,而刑则专为庶民小人而设。这种误解混淆了古人立刑的初衷,不符合西周刑德思想的本义。
②西周金文所提供的刑罚史料虽然极不系统,但仍可从中看出周人对于用刑的思考。比如,西周膡匜铭曰:“汝敢以乃师讼,汝尚忒先誓……宜鞭汝千,幭剭汝。”意思是说,牧牛违背先前所立的誓言,对其处以鞭刑一千,并施以墨刑。再如,夨人盘铭曰:“我既付散氏田器,有爽,实余有散氏心贼,则鞭千罚千,传弃出……我既付散氏隰田、庄田,余有爽变,鞭千罚千。”意思是说,散氏向夨交付田地必先从耕田的农具开始,后又交付田地,两事皆立誓,如有贼心不诚,则受鞭刑一千,罚金一千,或流放逐远。这些史料记述了西周刑罚的一些真实情况:受刑者之所以受刑,是因其缺乏诚信的失德行为。这清楚地表明,西周刑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对失行者的惩罚,而是重在对失德行为的约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已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刑罚的重点如果仅仅在于禁暴惩恶,而不能戒其未发,其局限性就非常明显。因此,西周刑罚思考的重点首先在于以刑罚约束失德行为。德之不失,又岂可失行。这表明,周人早已懂得,崇尚道德、维护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教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3课《人生的境界》-精编解析
第一单元(三)人生的境界
教给学生信息筛选与利用的方法,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把握文章观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思索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
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采用指导阅读法
* 教学过程建议:
1.教学中要紧扣“信息的筛选与利用”这一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让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筛选出每个部分的关键语句,再将这些关键语句整合在一起,从而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
2.要深文浅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对文章内容不要纠缠于纯粹哲学理论的讨论,要紧密联系生活,或用生活实例,或用生动故事,或用名人典故,或用名言警句,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3.对于中职生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深奥和枯燥,不易引起阅读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尽量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
* 示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初识文意,勾划自认为重要的内容。(此一步,旨在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
三、寻章摘句,筛选信息
提高筛选信息能力,首先,在阅读之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其次,要筛选出文章的基本概念、关键语句、运用的材料,并从中获取信息。
1.教师板书四项学习要点,要求学生逐一找出理解。
一个哲人、二个板块、三个词语、四种境界
板书技巧上,先板书一、二、三、四,然后再逐一补充后面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集中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力。
黄冰倩:专升本大语最新真题(贾勇指导)
2021年陕西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真题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个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1 .《论语》的体例是()
A.语录体
B.编年体
C.纪传体
D.国别体
2 .《赵威后问齐使》选自()
A.《庄子》
8 .《国语》
C.《战国策》
D.《孟子》
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
A.《秋水》
B.《季氏将伐颛臾》
C.《郑伯克段于鄢》
D.《寡人之于国也》
4 .秦代作家的代表人物是()
A.左丘明
B.李斯
C屈原
D.刘向
5 .汉代标志性的文体是()
A诗
B.词
c.曲
D.赋
6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春秋》
7 .诗歌风格为“沉郁顿挫”的诗人是()
A.王维
8 .李商隐
C杜甫
D.柳宗元
8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统摄全诗的意象是()
A.明月
B.江水
D.春天
9 .号“香山居士”的诗人是()
A.李白
B.高适
C.白居易
D.苏轼
10 .李白的《行路难》是一首()
A.乐府诗
B彳聿诗
C.绝句
D.乐府旧题诗
11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的文学家是()
A.柳永
C.韩愈
D.陆游
12 .李清照的词集是()
A.《漱玉词》
13 《乐章集》
C.《南唐二主词》
D.《东坡乐府》
13 .《长亭送别》一折中的主角是()
A.隹骂骂
B.红娘
C.老夫人
D.张生
14 .贾政一人物形象出自()
A.《石崇与王恺争豪》
15 《婴宁》
C.《宝玉挨打》
D.《断魂枪》
15 .《废墟》的作者是()
A.朱光潜
B.余秋雨
C.钱钟书
D.艾青
16 .《听听那冷雨》表达的情感是()
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怀麓堂诗话》)”。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有一个核心价值系统,这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指实现理想的人格和完美的道德境界,其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内容包括人性论、修养论、境界论一整套修身之道。人性论奠定修身的理论基础。人性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内容丰富的问题,历代思想家通过对人性论的阐发,来说明能否通过修养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从而为修身奠定理论基础。讲人性是为了讲修养,人性论主要解决人为什么要修身的问题;而修养论则说明怎样修身,是讲修身的方法和途径问题。境界论展现了修身的理想追求。境界论是关于追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的理论,它以人性论为基础,以修养论为途径,最终目标是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当一个人的修身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时,就会保持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不会在物欲之海中随波逐流,对身外之物,则“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在得失之间顺其自然。当一个人修身到挣脱物欲的束缚,达到不为物累的境界,也就练就了做人的真功夫,无论做什么,都能与做人统一起来,做官讲官德,做生意讲商德,做学问讲文德。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非常注重修身之道,认为树立并保持一个人的形象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功。
治国,是指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义利统一作为治国的伦理准则,以任人唯贤作为治国的关键环节,以民本文化作为治国的核心内容。物质利益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坏,关系治国遵循什么样的伦理准则问题。义利统一思想作为确立道义与利益关系的原则,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以道义为重,使治国有一个可以遵循的伦理准则。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还很注重官吏的素质,强调对官吏的选拔、任用和处罚应遵循一定的准则,从而形成吏治之道。在用人之道上,主张任贤选能,认为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是治国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讲治国有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民为本,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民本文化。民本文化主张国以民为本,以安民为务,治国应爱民、重民、宽民、足民、富民,通过对民的治理,实现社会稳定,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大学语文(三)
第三单元有情天地篇——爱的奉献
《诗经》四篇
《周南·汉广》
译文
南有大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江有个漫游女,想要追求只徒劳。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树丛生长得高,砍柴就要砍荆条。那个女子如嫁我,快将辕马喂个饱。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杂草丛生乱纵横,割下蒌蒿作柴薪。那个女子如嫁我,快饲马驹驾车迎。浩浩汉江多宽广,不能泅渡空惆怅。滚滚汉江多漫长,不能摆渡空忧伤。
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
这首是江边男子咏唱的情歌,抒发男子单恋的痴情。首章连用四个比喻,说明意中人无法追求;第二、三章假想所爱的女子将嫁,自己喂饱马儿去迎亲。诗中情与景水乳交融,男子神魂颠倒的情思,与江汉浩渺、烟水茫茫的景色,浑然一体,在比喻和暗示中,展现了这个痴心汉因思念之深而产生的焦虑及无可奈何的心境。含而不露,韵味无穷。
诗经中的情爱诗,有的是男女相互倾慕,有的纯是一片私心的慕恋。而诗经中的《汉广》就是慕恋之歌,一句"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道出了这种心情。《诗》中的这一类女子,我们是不知道伊之归宿的,我们只看到慕恋者在绵密的情思中建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希望。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重叠三唱,反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瞻望勿及,企慕难求的感伤之情。从外部结构看,《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
2012019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人教全国通用版讲义:第三单元+徜徉于山水之间+单元写作导学案+Word版含答案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训练目标 1.善于发现自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感受幸福。
2.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学会抒情。
美是什么?美是拂面的春风,美是七色的彩虹;美是优雅的体态,美是动人的声音;美是勃勃生机,美是高尚品德……美无处不在。
美需要发现。作家格非在《一些闲话》中曾说过,中学生的作文很少写到“快乐”和“幸福”,永远的痛苦、绝望,永远的忧国忧民,永远的少年老成。格非为学生作文流于空洞而担忧,更为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快乐,感受不到幸福而焦急。法国雕塑家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擦亮慧眼吧,这慧眼就是热爱生活、热情饱满。
美需要表现。表现美的事物,常常要用到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伏尔泰说:“美是能够想起惊赞和快乐这两种情感的东西。”抒情是和记叙、议论、说明并列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和另外几种表达方式不同,它总是和记叙或议论结合起来运用。“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只有掌握了抒情的方式才能读懂蕴蓄感情的文字,才能写出饱含热情的华章。
那么,如何抒情呢?
(1)要有真情实感。虚假的感情不仅不能感动人,反而令人反感,甚至厌恶。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衷的产物,也就是说,“情”是文章的根本。
(2)情感要有寄托,借助形象,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自然地融于所写的人、事、景、物、观点之中。
(3)运用必要的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以加强气势,增强文章的抒情色彩;并注意推敲词句、锤炼语言以更好地表达感情。
《大学新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
那 么 , 注 世界 、 注 中 国就要 关 注 世 界 、 中 关 关 与 国最 突出 的不 良现 象 。笔 者认 为 , 当代 大学 生 首 先
要关 注 的应 是 生态 问题 。近 年来 , 随着 我 国经 济 的
快速 发 展 , 态环 境 日益 恶 化 , 仅 发 生 在 我 国 , 生 不 而
的参悟 。 自然沉 默 静在 , 天 地 伦 常 以丰美 的恩 赐 依
宠爱众生 , 若人反天地之道 , 然则会 以惨痛的灾难 自 降罪世 人 。就 如 本 书所 选 歌德 文 章所 言 : 谁 在 自 “ 己和别人身上把她打碎 , 她就责罚他如暴君 ; 谁安心
追 随她 , 就把他 婴儿 般偎 搂在 怀里 。 _a  ̄ 此 , 她 ”4 9 1 人 9 1 J 类 应该 心怀 感恩 、 敬畏 天地 , 重新 发现 自然 万物 的奇
弃工具性 , 以它不附中华朝代年表、 所 古汉语语法及
古诗 词 格律 简介 , 是更 关切 : 而 如何 让本 课 程在 本土 语境 , 净化 且 优化 大学 生精 神素 质之 神圣 天 职 , 对 能 有所 担 当。 教 材 共 分 为十 六 章 , ” 在对 当代 大学 生 的精 神 形成 、 识 培养 方 面确 实 是 切 中时 弊 。众 所 意 周知 , 上世 纪 9 从 0年代 以来 , 神伦 理 道 德 操 守 方 精 面 的滑 坡渐 甚 , 于 内心 的 焦 虑 和对 中 国未 来 的责 发 任心, 本书的编写者们立足 于培养大学生 的“ 这 精 神成 人 ” 立 志于 “ 文教 育 不能 沦 为经 济 附庸 ” 希 , 人 , 望 为未来 中 国社 会 培 养 有 仁 爱 、 理性 、 道 义 、 有 重 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钱穆《论语新解(选)》 • 李泽厚《论语今读(前言)》 •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曲阜孔庙
• “东方圣城”——曲阜。 • •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孔 姓人口占1/5。 • 因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 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 • 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 圣城之一。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 李白性本高傲,他可以“一醉累月轻王 侯”,“天子呼来不上船”,可是,对一 个普通的山村老媪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 挚,充分显示了李白悲天悯人的情怀。 • 李白诗歌素以豪放飘逸著称,但此诗却没 有一点放纵,风格极为朴素自然。
文本链接
人的终极关怀
• 作为审美对象的天之高远和地之深广,其自身是 无法体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 深”等超时空、物我的审美关系中,天地才生成 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到 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而宇宙是无限的。 • 王阳明要以渺小之灵明去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 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格。如果没有人的意识, 天地万物何有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 界就永远只在我心之外。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很彻底地“润物”,雨下得多且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想象中的情景。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 片“红湿”,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生机 盎然。这一切正是细雨滋润的结果。
• 情感思路:盼雨-听雨-看雨-想雨。细 腻逼真,曲折有致。
• 诗人体物察情的优长,“潜” “润” “重”字中有所体现。善于刻画细节。
•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 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 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 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 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 隔得?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 明,便具无了?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 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传习录》下,第124页
思考与练习
• 有人说,美是主观的;也有人说,美是客 观的。你怎么看? • 结合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来谈谈花与人的关系。
许地山(1893-1941)
•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 生; • 现代作家、学者; •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 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 《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 • 创作既受宗教思想影响,又 执著于探讨人生意义; • 《春桃》标志着其创作走上 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道路。
春桃
• 春桃的难题:是遵循传统道德回到丈夫身 边而舍弃深爱着的向高,还是追求爱情而 舍弃已残废了的名义丈夫?
• 《春桃》的不同反响之处: 不以“反抗”为基调,而是以人身处抉择的两难 处境中对善的执著来突显人性的纯美和光辉。 其他作家往往让丈夫在夫妻冲突中占据主导地位, 只有丈夫表态,妻子才能有所作为。 《春桃》把决定权留给了妻子。
王守仁(1472—1528)
•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 安; • 余姚(今属浙江)人; • 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世称 阳明先生; •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 成; • 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 在哲学上影响最重要的是 《传习录》和《大学问》。
你来看此花时
王守仁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 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 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 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同 相关?”先生曰:“你未 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遥怜小儿女, 香雾云鬓湿, 何时倚虚幌,
闺中只独看。 未解忆长安。 清辉玉臂寒。 双照泪痕干?
•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点 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从对方着笔, 透露出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
• 未来的“同看”与往日的“同看”。
• 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十分 婉曲,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以 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妻子的独看、 独忆。 • “忆”的含义深广,“怜”字饱含深情。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孔子的观点
• “父母在,不远游”, 侍奉父母,孝敬父母;
• 父母去世,三年守丧,缅怀父母养育之情。 • 父母之爱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阐发原点。
宰我的观点
• 三年之丧,时间太长,一年即可; • 丧礼可简化 。
文本链接
• 墨子的思想大大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 想。
• 墨子的“兼爱”: 无分彼此、先人后己,是一种“伟大 的博爱”,比孔子的“仁爱”更为无私。
文本链接
• 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主张兼爱互 助。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用这个原则解释社会的治乱现象, 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能不能兼爱就成了决定社会治乱的唯一条 件。墨子从兼爱观点出发,主张“兼”, 反对“别”。他把合乎兼爱原则的君叫做 “兼君”,合乎兼爱原则的士叫做“兼 士”,与此相反的君和士,他叫做“别君” 和“别士”。
王守仁美学
• 以“至乐”境界为目标,强调超然的与天 地同为一体,美善合一的“孔颜之乐”。 美是礼的感性显现。 • 这种美只能在审美体验中把握。在审美体 验中,审美主客体消融,世界向“我”敞 开,生命意义在瞬间生成,“我”的存在 被确证。 • 用生命体验人生意义是王守仁美学的最高 境界。
与天地万物同流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 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 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
山东曲阜孔庙
思考与练习
• 你如何看待孔子主张的“三年之丧”? • 有人说,爱自己就是自私,爱别人才 是无私。孔子却认为要想爱别人,首 先就要爱自己,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 你如何看待孔子思想中“仁”与“礼” 的关系?
•墨子 《兼爱》
• 颈联“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着力 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语丽情 悲。
•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 结束这种痛苦的希望。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结句表达了 诗人渴望重逢的心绪。
• 由“独看”而泪痕不干,到“双照”泪痕 始干,足见思念之深且重。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用“好”字赞美“雨”,唤起对做好事的 人的联想,用“知时节”把“雨”拟人化, 赋予春雨生命和情感。
墨子(约公元前468-约前 376)
• 名翟,出生地不详; • 战国初期的大思想家、散文家,墨家学派 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 同》、《兼爱》、《非攻》、《节葬》、 《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 言论的记录。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册)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思考与练习
• 你如何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你认为 “兼爱”倘要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 墨子的“兼爱”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所提 倡的“博爱”思想有何异同?
杜甫(712-770)
• 字子美,后世又称杜拾遗、 杜工部; • 盛唐诗人,唐诗思想艺术的 集大成者; • 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 思想核心:儒家仁政思想; • 诗歌基调:忧国忧民; • 个人的命运遭遇与国家人民 的命运遭遇交织一起; • 被称为一代“诗史”; •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 《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 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 基本含义:仁爱是人学。 强调自律,修养人格; 强调积极入世,追求充实 人生; 强调推己及人,实现和谐 人际关系。
孔子的人生格言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 孔子“仁”的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 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泛 爱的成分。这两方面互相矛盾的内容不是 简单硬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当时现实矛 盾的基础。
李学勤等:《十三经说略》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包 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其根本点 是尊卑贵贱有严格规定的等级制度。所谓 “仁”,不仅指主观的道德修养,即“克 己”、“爱人”,也指客观的伦理教化, 即按照周礼所规定的秩序来调整统治阶级 内部的矛盾,亦即所谓“复礼”。
思考与练习
• 唐李商隐《无题》:“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夜雨时。”试比较此诗与杜甫《月夜》 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 《春夜喜雨》的“喜”体现在哪些地方? • 人们为何把杜甫诗歌称作是“诗史”?试 举例加以说明。
李白(701-762)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 唐诗人; • 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后又 一伟大的浪漫诗人,素有 “诗仙”之称; • 既是一个天才诗人,又兼 具游侠、刺客、隐士、道 人、策士等角色的气质; •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意 识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 生的主导思想。
春桃的决定
• 合情:她没有放弃她所爱的向高; • 合理:她没有舍弃残废的没有性能力和生 活能力的李茂。 • 这一决定体现了春桃的宽厚和大义,也体 现了她人性的纯美和仁爱之心。
春桃的形象
• 春桃:心地善良、大胆泼辣,敢于蔑视世 俗礼法的劳动妇女形象。是20世纪中国文 学史上难得的富有现代气息和魅力的下层 女性形象之一。
• 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时, 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适时,好在 润物。 • 首联“知时节”还不足以表现雨的好,此 联写出春雨是伴随和风的细雨,那个“好” 才落实。 • 拟人化手法。雨是“唯求奉献”的,它选 择了一个不妨碍别人劳作的时间悄悄地来, 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 墨子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认为:判断事物的有无,不能凭个人 的臆想,而要以大家看到的和听到的 为依据; • 政治上提倡“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 “节葬” ; • 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兼以易别”; • 行动纲领:“非攻”。
“兼爱”是墨家的一面大旗
• 到底什么是“兼爱”?
第三章
仁爱, 天地最美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 人之一。
《论语》
• 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 录,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
• 《论语》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 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 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
四个字可以概括:爱人如己。
墨子提供的几组词语
• 爱-恶:心理上的差别;
• 利-贼:结果上的差别; • 兼-别:行为上的差别; 于是有……
兼士与别士
• 兼是爱人如己,别是利己伤人;
• 执兼者行兼相爱,交相利之事,为“兼 士”; 执别者行别相恶,交相贼之事,为“别 士”。
动乱的根源是什么?
• 墨子回答: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 本诗通过对妇女趁月明之夜为远行征 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达了思妇对远 方亲人的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抒发了作者对思妇不幸遭遇的同情。
思考与练习
• 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中表达了怎 样的复杂感情,谈谈你的理解。 • 李白的诗歌向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两首 却无一点放纵,风格极为朴素自然。是否 可以说是表达的内容决定了表达的风格? 谈谈你的看法。 • 人们为何把李白称作是“诗仙”?他的诗 歌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