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笔记一(1-30讲)

合集下载

傅佩荣:每个人来世上都有功课要做,谁能交出漂亮成绩单?这句口诀要记牢

傅佩荣:每个人来世上都有功课要做,谁能交出漂亮成绩单?这句口诀要记牢

傅佩荣:每个人来世上都有功课要做,谁能交出漂亮成绩单?这句口诀要记牢“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不管什么样的路,到最后会走到一致的目标。

——傅佩荣庄子的思想不论如何精妙宏伟,最后总要落实于日常生活。

如果以《庄子》来关照人生,有没有什么可以依循的秘诀?有一句最为简单扼要的口诀,就是:“外化而内不化”。

01内与外,哪边化了?“外化”是指因循世间的规范,外表上跟别人同化。

比如,别人穿什么款式的服装,我跟他一样;别人说什么话,我跟他类似;别人做什么事情,我跟他差不多。

不刻意突显自己,因为一旦刻意突显自己,就很容易成为别人打击对付的目标。

至于“内不化”,要做到就很难了。

一般人的状态是“外化内也化”,只照着世俗标准和社会要求去生活,没有了自我;还有些人是“外不化而内化”,表面上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知变通,而内心根本没有任何主张。

懂得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你才能真正活得逍遥自在。

02儒与道,孰高孰低?《庄子》里面讲到“外化而内不化”,是庄子假托孔子的话说出来的。

原文在《庄子·知北游》里面: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能随外物变化的人,就是因为内心持守不变,他能安于变化,也能安于不变化,要能安然与变化相顺应,就须合乎分寸。

庄子这段话可以跟儒家孔孟思想对照一下。

我们学国学最怕一件事,就是你学了什么就认为它是对的,把其他通通忽略或否定掉。

有句话说:“殊途同归,百虑而一致”。

不管什么样的路,到最后会走到一致的目标。

用西方的话就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事实上,每一个学派都有一套完整的思想系统,都有一种圆满的人生境界,不能随便说谁一定高,谁一定低。

今人的幸福之处就在于,你可以广泛地学习古今中外那些智者的思想,去对照、去思考,然后归结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03庄子没必要反对儒家庄子没有必要反对儒家,《庄子》里有好几段对儒家是很肯定的。

傅佩荣译解论语

傅佩荣译解论语

傅佩荣译解论语
论语是先秦儒家名著,由孔子的言行教诲构成,记载了孔子的智慧思想和人格魅力。

傅佩荣译论语,旨在扩大论语的影响力和启迪力度,从而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动,培养人们知行合一的道德教养。

傅佩荣译论语,具有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准确地新贴近原文,但又不失自由
发挥。

他将论语中深厚的精神内涵,将深刻而又精雅地渗入到每个字句之中。

在他的翻译中,论语更加明确、深入、精湛,从而使读者深入感受到每句话中潜藏的历史内涵与文化魅力。

同时,傅佩荣译论语的节奏感也很出色,既要吸收精髓,又要加入丰富的风格,使文字更有生命力和力量。

他的译文基本上和原文篇幅相当,以保持原文表达意思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而且还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许多细节表达去突出文章中的精粹之处,使译文更接近原文。

傅佩荣翻译论语的成果,证明了他先进的语言观,也极大鼓舞了当今的学者和
读者。

傅佩荣译论语不仅被普遍认可,而且成为英译中国儒家古典文学的标准,成为一代代学者应对经典古文的样本。

从其译文表面可以看出,他的文学造诣和语言修养超常出众。

傅佩荣译论语,是将论语和文学古典翻译最高水平,为后人真正接受和领略孔子智慧思想和人格魅力,开辟出一条清晰可见的新道路。

傅佩荣 论语心得

傅佩荣 论语心得

第1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序一由《论语》出发研究哲学的人喜欢定标签~像唯心论、唯物论、理性论、经验论~是西方所常用的~而理学、道学、心学、实学~则是我们自己的发明。

定了标签之后~就可以品评一番~因为任何立场皆有所见~亦有所弊。

其结果~好像除了受品评的当事人之外~天下人都知道他的立场有什么优点缺点~应该如何撷长补短。

但事情恐怕没有这么容易。

以儒家为例~光是熟习经典~入乎其内~大概就需十年八年~等到融会贯通~可以出乎其外~就不是时间的问题~或许要看造化了。

因此~笔者近年来探讨儒家思想~总是避免两件事:一是借用西方的概念及术语~二是凌空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

就‚借用‛而言~我相信越是了解西方哲学的人会越谨慎~因为即使借用得尚称妥当~读者也未必能够分辨及受益。

就‚比较‛而言~则易流于空泛~说些儒道互补或相互援引之类的话。

当然~我们一方面不应盲目崇拜儒家~好像孔子与孟子已经发现了宇宙与人生的一切真理,另一方面则须时时参考自己的经验~发挥理性的反省作用。

然而~这两方面之间有一个重大的环节~必须先加辨明~那就是经典。

由经典自然衍生‚诠释‛的问题。

汉代以来的学者~甚至上推到孔子的及门弟子~就发生因为诠释不同而各立派别的情形~孔子之后~‚儒分为八‛。

如果配合后来的孟子~亦即由孔孟这两个定点~也许可以画出一条直线~作为后人诠释的依据。

有了上述了解~我们不妨由孔子着手。

《论语》是一部格言录~其中记载四百九十九段文字~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

这些文字不可等量齐观~而至少应该区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孔子个人的人生体悟~最富理趣~值得细加玩味。

第二层是孔子与一流弟子的对话~智慧之光闪现~生动活泼~最具启发性。

第三层是孔子与平凡弟子及时人的对话~较为落实~对于我们往往切中要害。

第四层则是某些弟子的个人心得~未必有什么卓越见解。

区分之后~需要统合。

关键思想是‚人‛。

孔子对‚人‛有何看法?这个问题原是奥秘~亦是古今圣哲各显才华的所在。

[原创]傅佩荣解读论语-白话

[原创]傅佩荣解读论语-白话

[原创]傅佩荣解读论语-白话傅佩荣解读论语-白话傅佩荣解读论语-白话.txt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

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学而篇第一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

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孔子说:“治理诸侯之国,要尽忠职守与令出必行,节省支出而爱护众人,选择适当的时候征用百姓服劳役。

”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

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视品德而轻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为君上服务,能够奋不顾身;与朋友交往,答应的事就守信用。

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

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

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子禽请教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靠着这样才得到的机会:老师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不相同的。

傅佩荣 论语心得

傅佩荣 论语心得

第1节:傅佩荣《论语》心得(1)序一由《论语》出发研究哲学的人喜欢定标签~像唯心论、唯物论、理性论、经验论~是西方所常用的~而理学、道学、心学、实学~则是我们自己的发明。

定了标签之后~就可以品评一番~因为任何立场皆有所见~亦有所弊。

其结果~好像除了受品评的当事人之外~天下人都知道他的立场有什么优点缺点~应该如何撷长补短。

但事情恐怕没有这么容易。

以儒家为例~光是熟习经典~入乎其内~大概就需十年八年~等到融会贯通~可以出乎其外~就不是时间的问题~或许要看造化了。

因此~笔者近年来探讨儒家思想~总是避免两件事:一是借用西方的概念及术语~二是凌空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

就‚借用‛而言~我相信越是了解西方哲学的人会越谨慎~因为即使借用得尚称妥当~读者也未必能够分辨及受益。

就‚比较‛而言~则易流于空泛~说些儒道互补或相互援引之类的话。

当然~我们一方面不应盲目崇拜儒家~好像孔子与孟子已经发现了宇宙与人生的一切真理,另一方面则须时时参考自己的经验~发挥理性的反省作用。

然而~这两方面之间有一个重大的环节~必须先加辨明~那就是经典。

由经典自然衍生‚诠释‛的问题。

汉代以来的学者~甚至上推到孔子的及门弟子~就发生因为诠释不同而各立派别的情形~孔子之后~‚儒分为八‛。

如果配合后来的孟子~亦即由孔孟这两个定点~也许可以画出一条直线~作为后人诠释的依据。

有了上述了解~我们不妨由孔子着手。

《论语》是一部格言录~其中记载四百九十九段文字~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

这些文字不可等量齐观~而至少应该区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孔子个人的人生体悟~最富理趣~值得细加玩味。

第二层是孔子与一流弟子的对话~智慧之光闪现~生动活泼~最具启发性。

第三层是孔子与平凡弟子及时人的对话~较为落实~对于我们往往切中要害。

第四层则是某些弟子的个人心得~未必有什么卓越见解。

区分之后~需要统合。

关键思想是‚人‛。

孔子对‚人‛有何看法?这个问题原是奥秘~亦是古今圣哲各显才华的所在。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

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傅佩荣论语300讲读后感篇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句。

曾经我的理解是:学习文化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不是很快乐的吗?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可见他根本不认同这种解释。

读过傅佩荣的论语评讲后深受启发,他的理解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我觉得这应该是正确和完整的理解,孔子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要表达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行为的变化,是在强调“学”与“习”的差异性!那么,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

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在那个还没有形成“理论”与“实践”这一哲学概念的时代,孔子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真理的领悟呢?既要体现出“实践”的含义,又要与学习到的东西有关,除了“习”,他还有别的选择吗?“小鸟反复试飞”这种意境,难道不是他最好的选择吗?可见,在这里,“习”字最佳的解释就是“实践和试验”! 可见从语境上看,孔子这里的“习”字可以有“演练、试验、实践”等含义,但绝不会是“温习、复习”这种完全不合逻辑的误解!只有学到的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才能实现学习者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学以致用”才是孔子提倡学习的根源和出发点。

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不正是他孜孜追求真理的最佳佐证吗?孔子首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才成就他“圣人”的美誉——这还是后人给他的称誉。

傅佩荣:被世人误解千年的《论语》名句,是时候替孔子平反了

傅佩荣:被世人误解千年的《论语》名句,是时候替孔子平反了

傅佩荣:被世人误解千年的《论语》名句,是时候替孔子平反了我念中学时,一位老师教《论语》的一句话:“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老师解成:孔子说,自己带了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

结果同学们哄堂大笑。

这样翻译,孔子好像成了开补习班的,你只要交学费,我就教。

后来,我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谈到孔子时说他是一位至圣先师,拿他跟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比。

但是最后,冯先生说,孔子还是比不上苏格拉底,为什么?因为苏格拉底教学生不收学费,并且严词批评别人收学费;但孔子是收学费的,而且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

”冯先生还加了一句,说这也不能怪孔子,因为生活总是要维持的,教书收费无可厚非。

我念到这一段心里很困惑,事实真是这样吗?后来,我仔细搜集了各种资料,认真研究之后,发现孔子其实被冤枉了。

一直以来,我们完全误解了这句话。

1礼或学费/来见我的”的意思。

但是从古人说话的句法来看,整个《十三经》里面,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

反而是“自……以上”的句法,出现过两次。

《周礼·秋官司寇》记载“自生齿以上,皆录于版”,亦即一岁以上的小孩,就要登记户口。

这无疑是针对“年龄”而言。

古代贵族子弟上大学时,所备之礼即为“束脩”,多用十束肉干。

后来就用“行束脩”来代表十五岁。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为“束脩”所下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

因此,孔子这句话应该念成“自/行束脩/以上”,即从十五岁以上。

2“自”这个字在《论语》里出现了二十次,其中十次当作“从”来讲,譬如“有朋自远方来”,即从远方来。

还有十次,作为反身动词的主词,当“自己”来讲,譬如自道,说自己;自辱,侮辱自己。

但是当作“自己”时,“自”后面不会再有受词。

可见,“自”在“自行束脩以上”句中,意思应当为“从”,而不能理解为“自己”。

3我们再结合孔子的早年的人生经历,也可以佐证。

孔子自己没有机会念大学,他“十有五志于学”,到处访求名师指点,最后卓然有成。

傅佩荣傅佩荣详解易经六十四卦

傅佩荣傅佩荣详解易经六十四卦

傅佩荣详解易经六十四卦第一篇:经营管理篇26第01集包罗万象:易经的基本概念第02集自强不息——乾卦上第03集自强不息——乾卦下第04集厚德载物——坤卦第05集创业维艰——屯卦第06集草创启蒙——蒙卦第07集上守时待命——需卦下做事谋始——讼卦第08集上纵横天下——师卦下舍逆取顺——比卦第09集上以小蓄大——小畜卦下以礼待人——履卦第10集上天地交融——泰卦下否极泰来——否卦第11集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人卦下顺天休命——大有卦第12集上卑以自牧——谦卦下守正不阿——豫卦第13集上随顺时势——随卦下拨乱反正——蛊卦第14集上施比受有福——临卦下察人观己——观卦第15集上割喉竞争——噬嗑卦下人文化成——贲卦第16集上顺势而止——剥卦下剥极则复、顺势而行——复卦第二篇:事业成功篇32下大有作为——大畜卦第18集上自力更生——颐卦下自处之道——大过卦第19集上防范于未然——习坎卦下化成天下——离卦第20集上夫妻之道——咸卦下相爱容易、相处难——恒卦第21集上功成身退——遁卦下进退有度——大壮卦第22集上前途光明——晋卦下文明柔顺——明夷卦第23集上回归家庭——家人卦下悲欢离合——睽卦第24集上守正以待——蹇卦下度一切苦厄——解卦第25集上先人后己——损卦下兴盛之始——益卦第26集上居安思危——夬卦下阴盛阳衰——姤卦第27集上慎终追远——萃卦下把握时机——升卦第28集上天无绝人之路——困卦下有福同享——井卦第29集上除旧布新——革卦下正位凝命——鼎卦第30集上谨言慎行——震卦下遇险则止——艮卦第31集上循序渐进——渐卦下人生大事——归妹卦第32集上持盈保泰——丰卦下顺时进退——旅卦第三篇:财运掌控篇20下心悦诚服——兑卦第34集上凝聚人心——涣卦下适可而止——节卦第35集上诚信为本——中孚卦下敬慎不败——小过卦第36集上依时更新——既济卦下重启生机——未济卦第37集乾坤定天地第38集崇德广业慎密处事第39集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第40集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第41集世事演绎天下文明第42集天下万物感而遂通第43集阴阳合德权变通达第44集无有师保如临父母第45集八卦相错数往知来第46集天生地成阴阳推衍第47集六十四卦变化万千第48集分享易经智慧助人一生快乐。

傅佩荣解读论语

傅佩荣解读论语

傅佩荣解读论语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 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

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

? 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 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

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 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

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

? 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

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

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 有子:有若,字子有。

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

? 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

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

论语三百讲(21-30讲)

论语三百讲(21-30讲)

《论语三百讲》第21讲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第二》【译】孔子说,熟读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从其中领悟新的道理,这样才可以担任老师。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一般的理解都是说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不会给学生随便去分出什么类别,不去区分国家、背景等,只要你愿意来学,我都很乐意地教你,没有任何保留。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我没有任何隐瞒的,我任何行为都在你们前面表现,代表身教重于言教。

儒家思想之可贵就在于孔子发现靠外面的规范、靠法律、靠各种政令来要求已经是没什么效果,老百姓避开这种惩罚,但是不一定有羞耻心。

但是如果靠内在的引发你自觉,让你自己愿意去行善避恶的话,那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孔子本人就是温故而知新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第22讲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第二》【译】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

在古代君子本来是指贵族的子弟,后来慢慢转成一个特定的人格表率,德行方面比较完美的,所以君子成为每一个人都要追求的目标。

全人教育分三个层次:●人才教育:在社会上只要念完大学,他就有一个特定的专长,得到一种社会地位;●人格教育:等于还是需要学校、老师来教,不过它有时候会强调身教跟言教并重;●人文教育:艺术的爱好或修养、个人的宗教信仰。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他如果在人格方面有好的教育,他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他是否一个专业的人才,这个社会上不缺人才,但是人格方面却有普遍的要求。

学习儒家一定记住千万不要只看外表的规定,而要学会它的一种人性的理论,就是说你要问自己当我孝顺的时候,我快乐吗?如果我不快乐的话,我就要再进一步问自己,我是不是不了解为什么我应该孝顺。

同样的做父母亲的爱护子女恐怕也很累,他就要想我照顾孩子的时候快乐吗?事实上人生的快乐跟痛苦,有时候很难分非常清楚,我们把这种带有负担的压力的这种快乐称为甜蜜的负担。

傅佩荣讲论语300讲笔记

傅佩荣讲论语300讲笔记

傅佩荣的《论语300讲》笔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孔子思想与言行: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言行得到了最完整的记载。

傅佩荣通过讲解孔子的思想,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孔子的智慧和思想体系。

2. 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傅佩荣的讲解,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

3. 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通过傅佩荣的讲解,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些道德观的具体含义和内涵,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道德观。

4. 《论语》中的智慧:通过讲解《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句,傅佩荣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保持心态平和等方面的智慧。

5. 孔子的影响与现代意义: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傅佩荣的讲解,读者可以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包括在企业管理、家庭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总之,傅佩荣的《论语300讲》笔记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教育理念、道德观等方面的内容,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孔子的智慧。

傅佩荣---解读汇报论语

傅佩荣---解读汇报论语

傅佩荣---解读论语【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①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

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

②本章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③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

就学的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

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

④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

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

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

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①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

②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

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

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第一讲:开篇——走进《论语》的世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历经千年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开始踏上学习《论语》的旅程,一起领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教诲。

在这三百讲中,我们将逐一解读《论语》的每一个章节,探寻儒家思想的精髓。

第二讲:学而篇(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温习,将儒家思想融入日常生活,这样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第三讲:学而篇(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路上的知己,远方的朋友来访,怎能不让人感到快乐?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友谊的价值,以及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儒家理念。

第四讲:学而篇(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面对他人的误解和无知,我们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讲,我们将学习如何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第五讲:为政篇(一)——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

每天反省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为政。

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如何践行“吾日三省吾身”。

……第两百九十八讲:尧曰篇(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论语》的倒数第二讲,我们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是儒家学者应有的学习态度。

第两百九十九讲:尧曰篇(三)——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在这一讲,我们探讨君子的行为准则。

成德为行,日用而不觉,这是儒家思想对君子的最高要求。

第三百讲:——传承儒家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傅佩荣论语三百讲(1300讲)[汇编]第六讲:为政篇(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在政治领域,道德的引领力量是巨大的。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就像北辰指引方向一样,领导者应以德行引领民众。

这一讲,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德治理念运用到现代政治生活中。

第七讲:八佾篇(一)——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人际交往的规范,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这一讲,我们将探讨礼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为贵”的原则。

傅佩荣---解读论语

傅佩荣---解读论语

傅佩荣---解读论语【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解读】①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

在《论语》中出现的“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孔子说”,较为清楚。

②本章内容有三段话,先是自己努力学习,其次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③学:所学的泛指做人处事的道理。

就学的内容而言,包括当时的知识(五经:诗、书、礼、乐、易)与技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成就为有用的人才。

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主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

④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

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称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白话】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那是很少有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那是不曾有过的。

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

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解读】①有子: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三岁。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只有四人得到“子”的尊称,就是有子、曾子、闵子、冉子;原因也许是《论语》的编辑群出自他们的门下。

②道:人所走的路,在此是指人生正途。

可以引申为人生理想,事物法则,社会正义,宇宙规律等。

凡是描写一种状况“应该如何”的,就是在肯定它的“道”是什么。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笔记一(1-30讲)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笔记一(1-30讲)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第1讲崭新的开始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

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

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

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

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

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

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

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儒家哲学的研究中,傅佩荣先生的讲义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为主题,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思想。

首先,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强调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

他指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

仁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论语》等经典文献的解读,深入剖析了仁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他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种对他人的真诚关怀和善意行动。

只有通过实践仁,才能实现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其次,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还探讨了儒家思想的政治理念。

他指出,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德行和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大学》等经典文献的解读,阐述了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和引导民众。

同时,傅佩荣先生还强调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认为君主应尊重臣民的权利和利益,与臣民共同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此外,傅佩荣先生还对儒家思想的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的关键。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中庸》等经典文献的解读,探讨了儒家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他认为,儒家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和实践仁义道德,使学生成为有德有才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傅佩荣先生在讲义中还对儒家思想的宇宙观进行了探讨。

他指出,儒家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而和谐的整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傅佩荣先生通过对《易经》等经典文献的解读,阐述了儒家宇宙观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只有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综上所述,傅佩荣先秦儒家哲学讲义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经典之作。

论语300讲 傅佩荣(101—180)

论语300讲 傅佩荣(101—180)

《论语三百讲》讲义(第101—180讲)傅佩荣第101讲职业操守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

孔子有一项专长就是特别了解礼仪,他的礼仪除了理论还有实践,他懂得怎么操作。

古代的人最重视的礼是丧礼,因为人死为大,但是丧礼特别复杂,而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一旦主持丧礼的时候,半碗都吃不下,因为他看到丧家孝子贤孙哭得那么伤心,孔子很难过,也受到感染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真诚人。

从这段描述孔子的简单的话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一方面尽忠职守,把他的职业,该做的事做好;另一方面,他有丰富的人性的情感。

第102讲哭笑由心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第七》【译】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怀时,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遍。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他感情丰富,很容易受别人的遭遇所影响,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你太过于自我中心,等于把自己封闭起来。

如果不与人分享你的快乐,那么痛苦就不会有人与你分担,那你的情绪就受到很多障碍。

儒家作为人文主义,是把人性当做一个最基本的,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来看待,绝不能把一个人当做手段来利用。

人到最后都是以人的身份来往,不会问你在社会上有什么成就,只问你是否一个真正的人,而你作为一个人的话,你本身的生命也会比较完整,比较健康。

所以我们看到这两段,孔子哭跟唱歌的关系,又看到他唱歌的时候能够这样的尽兴,能够开怀的跟朋友们分享这种欢乐的情绪,就知道孔子他在做为一个人方面,不说他的学问,不谈他的德行,就是作为一个一般人,也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跟效仿。

第103讲好谋而成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傅佩荣论语解读

傅佩荣论语解读

傅佩荣论语解读
傅佩荣是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论语集中体现了他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以下是对他的论语进行解读:
1.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 这句话强调了志向的重要性。

只有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能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2. "言必信,行必果。

" 这句话强调了言行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建立信任,实现自己的目标。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这句话强调了
对某种事物的热爱和执着的重要性。

只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热情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
考的相辅相成。

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避免陷入危险。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这句话强调了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只有保持敏感和好学的心态,不断向他人请教,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6. "事君尽忠,事父母孝,事兄弟和,使民以礼上之。

" 这句
话强调了作为一个人应该履行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只有尽忠、孝和和睦,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体来说,傅佩荣的论语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奉献精神,以及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个人可以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并获得个人成长和满足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第1讲崭新的开始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

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

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

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

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发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

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

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始,年轻的时候开始。

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

第2讲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

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

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

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

学习的目的:培养德行颜回最好学:不迁恕,不二过。

都是与德行有关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这是因为看到你的处境如何、心得如何,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

儒家的思想,他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你要做情绪管理,提高你的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

《论语》的《学而第一》的第一章就出现了很多,有关你如何自己要求自己学习,它的内容、方法跟目的如何,一定要先掌握住。

交朋友的时候可以让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

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

因为社会上往往是需要各种表现,别人才会欣赏你。

儒家所说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他不急着表现,他认为说我如果有能力的话呢,时机到了,别人自然会欣赏我的才华,给我机会。

第3讲君子务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第一》【译】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一个人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几乎没有。

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里仁第四》人之道:人应该走怎样的道!受到好的教育,你就应该知道人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儒家强调从根本开始教育在《论语•先进篇》里面有一段资料,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以及子贡;●政事科:冉有跟子路;●文学科:子游、子夏。

《论语》内容分类:●孔子自己说的话;●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孔子与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孔子学生说的话。

第4讲巧言令色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一》【译】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重点在“仁”,首次出现。

孔子思想核心:承礼仪,启仁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当外界的礼乐不再能够成为行为规范的时候,不再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让你照着去做的时候,你只有设法由真诚引发内在的力量。

孔子说,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诚的心意,他说很少有,不是完全没有。

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设法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是一定要有真诚的心意。

表达我对别人的尊重,如果你到任何地方都板着脸,说话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那别人看到你也就觉得很严肃,保持距离。

孔子不停的教人择善,人生变化无常,总会有很多选择,我们选什么,当然是择善了,但总会有错误,之前错了,那么之后的选择应凝补回来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你每一次都选对的话,人生越来越充实圆满,你如果选错的话,恐怕就要用以后的正确选择来弥补前面做错的事情。

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巧言令色有时候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羞耻心怎么来的,把个人跟团体比较,如果你达不到团体的标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

儒家思想希望你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绝不能低于社会的要求标准,你只有比它更高,而比它更高的话,能够带来内在的快乐。

否则的话,你光说你不能够没有羞耻心,但你有羞耻心之后,别人不称赞你也没什么乐趣。

第5讲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译】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三”在古代代表多数,此处的“习”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第一段是为人谋,代表替别人做事。

譬如我做官,上面有领导;我做事,上面有老板。

那么我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忠”这个字代表尽心尽力,我们称为尽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第二个,是跟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呢?在儒家里面很强调守信,比如我今天跟你约一件事,将来时间到的时候我就要做到。

但是由于从现在答应你到将来实现诺言的时候有一个时间上的落差,这中间可能发生任何事。

发生一件事情之后,我以前答应你的事情隔了这段时间去实现的时候不见得恰当。

正常情况,说话应该算话,但是环境变了之后,是否是真正的诚信?第三个,传不习乎。

曾参后来是有名的老师,教出很多弟子,有些成就的,所以他的传不习乎是说,我当老师,我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呢?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主观,什么事情都认为我对的,而没有注意到跟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别人的立场或是别人的肯定。

儒家思想的特色就在于说我一个个人不能离开人群,在儒家里面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

你要做贤人,你要做君子,就要打开门跟别人来往。

在家里面,与父母兄弟姐妹;到外面,与朋友,与你工作的老板、同事们都要交往,与天下人都有来往的机会。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你做任何事只要做不通,都要先问问我自己有没有问题,而不是说先问别人怎么搞的,别人怎么有什么故意阻拦或者其他的问题。

当发现自己没有问题的时候,再去找别人的问题这是曾参的话,不是孔子的话。

第6讲余力学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孔子说:“青少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

”不只是青少年,青少年也会长大,为人父母——要普遍关怀别人仁:自古以来都是教育子女做好人,做好事,为什么只有孔子成为了一个学派,因为它是一个体系人在社会,要学会这些道德要求,你会感觉到说那我守规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较吃亏吗?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强调,你修德行善会有内在的快乐,否则你只看外表的话,会觉得谁好像比较照规矩来。

在许多方面会比较不太顺利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选择的问题,是长期的考虑。

君子之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孟子·尽心上》时雨:及时雨,学习最困难,最迷惑的时候指点一下他自己都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第七》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第一种是人格教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都是一种与人相处自我要求能替别人设想。

人格教育必须自我要求,由内而发,绝不能说是只是被动而已,所以讲道德的问题关系就非常得明确了。

道德,主动和被动是有天渊之别的●第二种是人才教育是用之于外,你在社会上是个人才,你可以服务社会,有所贡献,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种条件,有某种专长就可以了。

●第三个是人文教育就看你怎么样利用休闲的时间,如何调节自己的生命,让它感觉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后也能够和谐,不断地成长发展。

第7讲君子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学习儒家它的后果是在内不在外,就算你今天照孔子的说法去做,考试不一定会考得好点,不一定会顺利地升官发财。

所以儒家一定要保证我这样做之后,合乎一个做人的要求,我应该有快乐由内而发。

学习儒家一定要体验,问问自己内心是不是觉得更为坦荡,更为快乐。

如果说你做的时候,内心也不觉得快乐,代表你是勉强去做的,你照孔子的方式来做的话,不一定有这些成就。

不如:不相似但是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内心的快乐是来自于你做到了人性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是普遍的,自有人类以来不管东方、西方、古代、现代都是人,而只要是人的话,你只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做到孔子说的要求犯了过错去改正。

会不会快乐,这需要体验,我们可以从小地方做起,有小的毛病,改正之后就会发现,别人对我们也比较尊重了,我们对自己也比较肯定,慢慢地再往大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比较具体的方法。

人最难的就是改过,过错与性格有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孟子:一天偷一个变一月偷一个第8讲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第一》【译】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终”:就是生命的终点。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远”是指远祖,“民德”就是指老百姓的社会风气。

不忘本,饮水思源民德归厚:此处的德是中性的词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跟西方不同,西方比较重视个体,他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主要的考虑焦点,父母生我只是偶然的机缘,我自己要负责自己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