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文人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变革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变革

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变革中国古代文人在政治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作为文化精英,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文人的社会地位、政治参与与影响力、政治理念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人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他们通常出身于贵族或士人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深厚的学问和修养。

在古代社会中,文人被认为是道德品质高尚、学识渊博、言行得体的人群。

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这使得他们在政治变革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文字和行动来影响社会的变革进程。

其次,古代文人在政治变革中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以自己的才智和见解,参与政治辩论和决策,为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文人们通过撰写诗文、著作和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理想,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还通过与政治精英和其他文人的交往,共同讨论政治问题,并形成一种政治理念的共识。

古代文人的政治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言论和写作方面,还体现在他们作为地方官员和决策者的角色上。

文人经常被任命为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和治理一个地方。

在这个职位上,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威和资源,推动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同时,作为决策者,文人们可以对政策进行思考和调整,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公众的利益。

古代文人还通过文化活动和宴会等方式来影响政治变革。

文人们经常在自己的府邸或私人会所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政治家、学者和其他文人参与其中。

这些活动成为了政治和社会观点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这些活动中,文人们通过吟诗作画、饮酒论道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时事政治的看法,影响政治局势的发展。

不过,古代文人与政治变革之间并非总是和谐的。

有时候,文人们的政治主张和政府的政策相悖,导致文人受到打压和排挤。

例如,战国时期的墨子倡导兼爱和非攻,对各国称王称霸的行为提出批判,遭到当时政府的压制。

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影响

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在古代中国,文人是一群备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远超常人。

文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精湛的理论观点,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发展。

一、文人的社会地位古代中国的文人阶层主要指以文学为主要才能的知识分子。

在官僚社会中,文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成为朝廷官员,而且进入官场后,他们会被特殊对待。

一方面,文人的知识与才华使他们成为皇帝重用的对象,他们可以担任重要的政府职位,掌握重要权力;另一方面,他们享受着与官职相应的荣耀和待遇,如领取俸禄、穿着特殊的服饰等。

因此,文人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普遍认为是“草圣”、“墨儒”。

二、文人的影响力1. 文化影响:古代文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塑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

他们通过创作诗词、曲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抒发个人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其中,诗词是文人的主要表达方式,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代表作家如杜甫、李白、苏轼等。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形式,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思潮:文人是古代社会思潮的主要倡导者和引领者。

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论和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批评社会弊端,提出改革建议。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如唐宋八大家提倡的理学和文人画家们的山水画,影响了后世文化与艺术发展。

3. 文人圈影响:文人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圈,他们之间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人圈内,他们共同追求文学艺术的境界,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一种文学风格和流派。

这种文人圈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还渗透到社交和政治领域。

文人通过相互关系的协调和共同的观念,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古代文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理论见解,对古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文人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中国文人为什么和政治拎不清?

中国文人为什么和政治拎不清?

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史,悲剧多,喜剧少。

古代文人为什么和政治扯不清?《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宋代的《通辞》中说文以载道。

中国文人自幼接受的思想,就是“铁肩担道义”一类的灌输。

经史子集四部,先讲天理人性,后讲历代兴亡,最后才是文采风流。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文人们从宗师那明白一个道理:文字上也插着一把刀,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都在一字之间。

文章的功用首先不是娱乐性的,而是道德性的,它承载着哲学和社会理想。

而在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的环境里,最适宜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就是借助政治。

皇帝大约也看透了这一点,才搞出了科举制、八股文,让秀才们像傻子一样趋之若鹜。

把理想禁锢于实现理想的途径之中,成了莫大的讽刺。

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成为悲剧之源。

屈原被陷害了,司马迁被折腾残废了,嵇康被杀了,李白被羞辱了,王安石被骂臭了,苏轼被放逐了,自古至今,凡是大文豪,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说起来,文人们也忒好笑了,一面深知政途艰险,一面又不自觉地往里钻。

柳永那么潇洒的一个人,却一面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一面又去参加科考,结果遭到皇帝亲自嘲讽:“且去浅酌低唱,何要浮名?”老柳倒也聪明,顺势破罐破摔,逢人便说自己今后奉旨填词。

折腾一通,还回他的烟花巷里,何苦来?所以说文人们有呆子气,认准了政治这条路就低头向前,劲头上来,连皇帝老子的面子都不给。

遇上宋神宗那种脾气好的,能容得下欧阳修和苏轼,遇上汉武帝那种脾气不好的,一刀下去,留给司马迁终生屈辱。

有一种文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比如王安石,一意推行新法,得罪了全天下人也不在乎。

还有一种退而求其次,比如李白,既然不见容于权贵,老子干脆不伺候了,去游历山川,来个斗酒诗百篇。

前一种人还恋栈于政治,后一种人则渐渐游离政治之外。

《品中国文人》中的近二十个文人里,后一种占绝大多数。

对这后一种人来说,悲剧尚有一样好处,就是让人受刺激。

但凡受了刺激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

试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书法台阁体产生的原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间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其中台阁体就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书法形式。

台阁体书法在明代达到了鼎盛,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结为皇权大一统时期下的几个方面原因。

皇权大一统使得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在明代,皇权大一统,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书法家们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于书法的创作与研究。

朝廷对文化艺术的扶持和保护也为书法的繁荣创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台阁体书法的产生与当时的官方文化政策密不可分。

明代时期,朝廷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提倡经世致用的文化艺术,注重实用价值和功利性。

台阁体书法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风格简练、明快,深受当时社会各界的喜爱。

皇权大一统时期下,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为台阁体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商业、手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为书法家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为书法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皇权大一统时期下明代社会的文化多元化也是台阁体书法产生的原因之一。

明代时期,汉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还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如西洋文化、藏文化等,这些文化的交融,也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和内涵。

明代时期的皇权大一统为台阁体书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官方文化政策、社会经济繁荣以及文化多元化等因素,都为书法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契机。

台阁体书法正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繁荣发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第二篇示例:明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书法艺术也是达到了巅峰。

在明代皇权大一统的时期,书法艺术出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台阁体。

台阁体在明代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皇权大一统的时期背景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皇权大一统是明代政治的主旋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士人文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士人文化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士人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制度和士人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士人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索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发展。

一、政治制度1. 皇权神圣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被视为天命之子、神选之人。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君主制”。

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依赖于皇帝的合法性,以及人民对皇权的信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力,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

2. 官僚体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官僚体制。

官僚体制中的官员按照等级制度进行分工和管理,各级官员职权明确,责任明确。

这种官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3. 考试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用于选拔政府官员,考试范围包括经义、史书、文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者可以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社会上流行了一种追求学问和文化修养的风气。

二、士人文化1. 士人阶层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士人阶层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

他们是有学问修养的知识分子,以文化为荣,注重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

士人阶层抱持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士人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孝顺、礼仪、忠诚等价值观念。

士人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修身养性,以德治国。

3. 文人雅士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士是士人阶层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他们以文化修养和文学才华为傲,经常以诗词歌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文人雅士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三、政治制度与士人文化的相互影响1. 政治制度对士人文化的影响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士人文化的发展。

皇权神圣化带来了人民对权威的敬仰,进而影响了士人阶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科举制度使得士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应试,从而影响了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修养。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自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并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在政治、艺术、礼仪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宫廷文化进行探讨,并从建筑、宴飨、仪式、服饰等多个方面介绍它的特点。

一、建筑风格中国古代皇宫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宫殿群多采用坡屋顶和斗拱结构,以确保建筑的稳固与雄伟。

寝殿、宴会厅、后宫等建筑也各具特色,彰显了皇宫的权威与尊贵。

二、宴飨文化宴飨在古代宫廷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皇帝经常在宴会上与大臣、文人雅士等举行交流活动,也是展现皇权和繁荣的场合。

各种宴席上食物繁多,器皿精美,且有严格的规定与礼仪。

皇帝还会赏赐宴客各种丝绸织物和珍贵的宝物,显示皇权的无穷尊崇。

三、仪式与典礼古代宫廷文化中的宗教仪式和皇家典礼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举行的大型仪式多数以祭祀神祇或祖先为主题,以宣扬皇权和神权的统一。

并且在每年的冠军、诞辰、婚嫁等重要场合,皇帝还会举行庄严隆重的典礼,以示国家的权威和繁荣。

四、服饰文化宫廷文化中的服饰是表达身份地位和美学审美观的重要途径。

古代皇帝常常穿着金碧辉煌的龙袍,头戴龙冠,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

皇后和嫔妃的服饰也是艳丽华贵,注重色彩的配合和细节的雕琢。

此外,礼仪中还规定了不同官员、文武百官的不同服饰和等级标志。

五、绘画与文学宫廷文化对绘画和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宫廷中,皇帝和文人雅士会聚集一堂,互相交流并赏析绘画作品。

这种交流促进了绘画技法的发展,也使得绘画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古代宫廷文化也孕育了许多文学杰作,尤以唐代的诗词和宋代的辞章最为著名。

总结: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积淀,它在建筑、宴飨、仪式、服饰、绘画和文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宫廷文化不仅展示了皇室的权威和尊贵,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在。

清代宫廷文化与文人墨客的兴起

清代宫廷文化与文人墨客的兴起

清代宫廷文化与文人墨客的兴起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它的宫廷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宫廷文化不仅是清代皇帝统治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展现才华的舞台。

在清代,宫廷文化和文人墨客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演绎出了一幕幕精彩的文化盛宴。

首先,清代宫廷文化的兴起与宣统帝南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宣统帝继位后,意识到清朝的国力已经衰弱,在清朝已无法远离绥宁的腐朽状况下,宣统帝决定南巡,主要目的是为了借鉴南方的文化繁荣之道。

南巡期间,宣统帝亲自观摩南方的艺术和建筑,进一步加深了对宫廷文化的认识,也产生了对文人墨客的憧憬。

回到北京后,宣统帝大力扶持文化事业,掌握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宫廷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在宫廷文化的推动下,清代的文人墨客兴起了。

清代的文人墨客以其独特的气质和狂放不羁的风格深深吸引了宫廷的关注。

他们痴迷于文学艺术,潜心钻研诗词书画,纷纷在宫廷中展示才华。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纳兰性德、蒋士铨等。

他们以抒发心情、描绘江南风景为主题,作品情感真挚、笔触细腻,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同时,这些文人墨客也广泛涉猎其他艺术领域,在音乐、舞蹈等方面表现出色。

他们的才华和独特魅力极大地丰富了宫廷文化的内涵,赋予了宫廷文化更加丰富的色彩。

清代的宫廷文化与文人墨客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的政治局势。

清朝的皇帝虽然垂帘听政,但并非真正掌握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宫廷文化成为了皇帝表达才华并保持威信的重要手段,文人墨客们也成为了皇帝的亲信和珍宝。

他们运用自己的才艺来向皇帝进谏、表达自己的想法,无疑是推动了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而皇帝也因此学会了倾听民意、尊重文人,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治理思路。

宫廷文化和文人墨客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为清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宫廷文化和文人墨客的兴起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宫廷文化的崇尚浪漫主义、抽象主义的风格,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导致了与底层民众的隔离,缺乏真正的民间文化特点。

文人论政的发展历程

文人论政的发展历程

文人论政的发展历程"文人论政"指的是以文人(知识分子、文学家、学者)为主导力量参与政治,通过文学、哲学、诗词等方式表达对政治和社会的看法。

这一概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不同时期: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繁荣,各类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通过文字著作表达对政治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2.秦汉时期:•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推崇法家思想,文人的政治参与受到限制。

汉朝初期,随着儒家的复兴,文人逐渐参与到政治中,如刘向、揭谐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政治动荡,文人逐渐成为政治主导力量。

王导、嵇康等文人政治家崛起,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政治理念。

4.唐宋时期:•文人政治的高峰。

进士科考试制度的建立,使文人成为官僚的主要来源。

文学、政治紧密结合,如唐儒、宋儒的文人治国理念逐渐形成。

5.元明清时期:•元代,文人地位下降,但明代文人重拾政治,如王阳明的“心学”强调政治责任。

清初,顾炎武等文人通过《太原志》等著作,表达对时局的批评。

6.近现代:•百年来,中国的文人论政经历了风风雨雨。

近现代的一些著名文人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等,通过文学、政论、新闻等手段参与政治,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总的来说,文人论政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持续的发展。

文人通过自己的才华和见解,对政治体制和社会状况提出建议,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这一传统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但文人在政治上的参与和表达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人地位的变迁:初唐时,文人往往是皇帝或王室的文学侍从

唐代文人地位的变迁:初唐时,文人往往是皇帝或王室的文学侍从

唐代文人地位的变迁:初唐时,文人往往是皇帝或王室的文学侍从在古代,文人士大夫这个阶层的兴起,从唐朝开始。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中下层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官场,参加政权管理。

这种变化必然从唐代文学中反映出来,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创作是作家社会地位的一种折光。

以唐代文人作家队伍主体之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脉络,唐代文学仍然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初唐是文人承袭作为皇帝或王室的文学侍从的时期;盛唐是他们开始摆脱文学侍从的依附关系、积极以文从政的时期;中唐是文人广泛从政、开始士大夫化的时期;晚唐则是文人们理想破灭的时期。

从文人作家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来考察唐代文学的发展,也许能说明一些不易说明的问题。

试论述初唐时期。

南朝文人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而存在,《南史·文学传序》说:“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乎俱集。

”他们的文学创作自然要投合主人的需要。

《南史·陈后主纪》载:“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日猬客。

先令八妇人璧采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

”这种文学自然是淫靡的,所以南北一经统一,便遭到有识之士的抵制。

隋文帝朝,文风改革的呼声甚嚣一时,但却随着炀帝的即位而烟消云散。

推其原因,则如《隋书·柳吾传》所云:“王(晋王杨广)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颖、虞世南、王胃、朱场等百徐人以充学士,而为之冠。

”情况与南朝毫无二致。

唐代文学是从反对绮艳开始的,如王通鼓吹:“学贯道”、“文贯义”(《中说·天地》);魏徵也斥萧纲、萧绎、徐陵、庾信的作品为“亡国之音”(《隋书·文学传序》),但收效不大。

唐初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一方面仍是“承隋、陈风流,浮靡相矜”(《新唐书·杜甫传赞》)。

产生这种现象,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文人同样没有摆脱文学侍从的身份,上官仪、沈、宋、“文章四友”即其代表。

唐太宗本人的态度颇能说明问题,他害怕亡国的危险,当从政权的存亡着眼时,反对南朝文风;但当安居宴乐时,又从感情上接受这种文学。

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与文人政治

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与文人政治

明清时期的宫廷文化与文人政治一、明清时期宫廷文化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宫廷文化在这一时期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宫廷文化包括了诗词、绘画、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人政治影响最大。

在皇帝和贵族们的庇护下,许多优秀的文人与政治家得以在宫廷中充分发挥才能。

二、明清时期的皇帝与宫廷文化1.明代皇帝对于宫廷文化的关注:明代皇帝崇尚儒学,推崇士大夫阶层。

他们亲自主持科举考试,提拔人才进入宫廷。

同时,明代皇帝也自己涉足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并支持艺术家展示才华。

2.清代皇帝对于宫廷文化的爱好:清代皇帝极为重视书法和绘画,并聚集了众多贤才于宫中。

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皇帝们特别注重文人雅士的选拔和培养,并且建立了宫廷画院、诗词社等机构。

三、明清时期的文人政治1.文人政治的背景:由于明代朝廷对儒学尚重,文人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参与空间。

而在清代,尽管儒家思想并非唯一的统治思想,但仍然对社会有着广泛影响。

2.文人政治的表现形式:•礼部试、殿试与进士制度:进士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高级文官选拔的主要途径,通过考试评选出优秀的文士进入官场。

他们将自己的才华和见解融入到政治活动中。

•参与修撰历史书籍:明清时期许多文人都参与到修撰历史书籍中,包括《明史》和《清史稿》等。

这些书籍成为了后世研究明清时期历史和政治的重要资料。

•著作等身份象征:在宫廷中出任过一定职务或者取得过荣誉地位的文人被封为书院、文庙的祭祀,著作成果被收入《四库全书》等巨著中。

•参与政治决策:优秀的文人在宫廷中可以具有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们参与政治决策,对国家事务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明清时期宫廷文化的影响1.文化交流与艺术创作:明清时期宫廷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等艺术家。

他们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并且共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2.官方意识形态:皇帝与贵族对于宫廷文化的关注使得儒家思想和士人文化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到社会风气以及普通百姓对于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的认可和追求。

《皇权与世俗,文人的挣扎——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赏析》

《皇权与世俗,文人的挣扎——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赏析》

皇权与世俗,文人的挣扎——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赏析1. 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许多文人不禁面临着皇权和世俗之间的挣扎。

其中,辛弃疾作品中的《青玉案·元夕》被视为他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该词进行深入赏析。

2. 辛弃疾及其作品背景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备受推崇的爱国词人之一。

他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祖国沦陷、民族苦难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的关切之情。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晚年所作,描写了一个官场之士在元宵佳节中内心挣扎、追求真情实感的故事。

因为表达出了对权势和享乐世俗的拒绝,此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青玉案·元夕》内容解读《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抒发内心触动和挣扎的词,通过表达主人公在宴会中感慨世态炎凉、追思纯真之爱情,并最终选择了超越世俗的回归。

该词开篇即以"银灯照花半掩门"描述了一个闲居于官场之士眼中沾满皇权光晕的神秘房间。

接着描写了庭院中的舞者、歌声和酒宴,再将焦点转至主人公身上。

他被这些美景所吸引,却感到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其中。

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拒绝与内心挣扎,成为整个词的核心。

同时,在亲身经历过胜败与离乱之后,主人公体验到了世态炎凉。

他怀念起一段已经逝去的真挚爱情,并以此对比现实社会中虚伪、欺骗和权谋之德行。

这种对于纯粹爱情美好回忆的追求体现了辛弃疾对于人性至善之渴望。

随后,主人公在词中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表达出归隐返璞、回归纯真的倾向。

他坦言自己并非完全无欲无求,但确实想要回避那些权谋与金钱的诱惑。

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虚荣名利和官场政治束缚,重新找回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

4. 辛弃疾作品特点探讨辛弃疾以其超凡而又浪漫的才情吸引了无数后世读者和研究者。

《青玉案·元夕》作为辛弃疾晚年中期的作品之一,展示了他酷爱传统文化、视庙堂权谋为俗世纷争之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

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
北宋时期,外族入侵频繁,士大夫需要承担保卫 国家的重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06
士大夫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贡献
推动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北宋士大夫积极传播儒家思想,通过讲学、著述等方式 ,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中国政治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北宋士大夫在政治实践中,注重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强调中央集权和地方治理的协调,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做出了重要贡献。
家安。
士大夫在民族问题上的决策和 行动体现了北宋时期政治理想
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02
士大夫的政治理想
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01
02
03
关注民生福祉
北宋士大夫强调以民为本 ,关注民众的生计和福祉 ,主张通过实施仁政来改 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反对过度剥削
他们反对政府对人民的过 度剥削和压迫,认为这会 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官员任免
皇权专制还表现在官员的任免上,士大夫的 升迁和任命往往由皇帝个人决定,难以实现 自己的政治抱负。
社会动荡对士大夫的影响
社会不稳定
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大夫面临着来自社 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农民起义
频繁的农民起义给士大夫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士 大夫往往需要面对农民起义的冲击和挑战。
外族入侵
提倡礼治
士大夫重视礼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 用,认为礼治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和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
提倡清廉和正直的政治道德
崇尚清廉
北宋士大夫崇尚清廉的政 治道德,反对官员贪污腐 败和滥用权力。
追求正直
他们追求公正、正直的政 治品质,主张在处理事务 时坚持正义和真理。

全清诗清代文人的才华横溢

全清诗清代文人的才华横溢

全清诗清代文人的才华横溢清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文学才俊,其中清代文人的才华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个时期,文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和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探讨全清诗清代文人的才华横溢的原因,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的影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封建专制的时期,这对文人来说既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机遇。

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同时,清代文人也获得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和经济基础。

在政治上,清朝皇权高度集中,文人们没有自由发表政治言论,但也得到了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创作。

在经济上,清代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参与文化活动。

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文人的才华提供了必要的土壤。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家1. 杨慎杨慎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和独特的写作手法而闻名。

他的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富有浪漫主义气息。

例如,他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中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来令人牵想万千,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2. 宋濂宋濂是清代文学史上的巨人,他擅长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人生经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宋濂的诗歌以其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著称。

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月落烟波寒,百战死黄泉。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鸟翩翩红草中。

”这首诗以较为简练而又富有意象的笔法,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战争和战争中平凡生命的思考。

三、清代文人的影响与贡献清代文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仅体现于他们个人的作品,而且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们继续了唐宋以来的文人传统,弘扬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其次,他们对诗歌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拓宽了诗歌的边界。

简要分析明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简要分析明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简要分析明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明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1.宫廷文化的影响:明代宫廷文化的繁荣对文学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宫廷中兴起了大量的文人官员,他们受到专制皇权的约束,但也在宫廷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空间和社交圈子。

这种特殊环境激发了文人们追求个性表达的意愿,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创作的资源和机会。

2.文人与政治的关系:明代文人通常处于官场之中,不可避免地与政治紧密联系。

政治的升降与影响力的变化对文人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方面,文人对政治活动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些观点和立场会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

另一方面,政治对文人的生活和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能限制或激励其创作。

3.对传统的反思与重建:明朝建立之初,明成祖朱棣通过剥夺宗室权力,扫除了大量文官势力,对儒家经典主义进行了批判。

这为文人们提供了思考传统的机会,促使他们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

同时,明代的政治环境也培育了一种批判精神,文人开始思考社会问题、权力关系和人性的弱点,这种批判意识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达。

4.民间文化的重视:明代政治环境重视民间文化,尊重民俗风情。

这种态度促使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故事、传说和歌谣,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题材。

同时,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也使得一些文人放弃了过去士大夫的身份和形象,而以平民的身份去创作,这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多样化和民间性格的发展。

综上所述,明代的特殊政治环境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文人们追求个性表达、批判思考传统、关注社会问题和民间文化,使得明代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北宋君臣关系研究综述

北宋君臣关系研究综述

北宋君臣关系研究综述北宋君臣关系研究综述宋代在我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唐,五代以来从阶级关系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致到宋代定型,宋朝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成就在世界上居于领先的地位,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史大家邓广铭先生也说“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正是因为宋代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宋史研究在国内外有着丰硕的成果。

20世纪头三十年是中国宋史学的酝酿期,梁启超,康有为,王国维对宋史做了开拓性研究。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宋史学的开创期,以蒙文通,陈乐素,张荫麟,邓广铭为第二代学人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后,大陆第二代第三代学者将宋史研究推向20世纪最高学术水准,而第四代学者将在21世纪做出更大的贡献。

②宋代文明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上颇具特色,其独特的君臣关系与文人政治正是其中之一。

宋人笔记《避暑漫抄》中记载“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

一保柴氏子孙,不得因罪加之。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子孙逾此事者,天必殛之。

”宋代自开国以来,似乎就奠定了士大夫的政治基础。

而文彦博说“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③更指出了宋代政治最为特殊的时代风貌。

宋太宗说“朕于士大夫,无所负矣。

”④南宋理宗的谢皇后也说“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

”而士大夫也承认说“国朝待士大夫甚厚,皆前代所无。

”⑤宋代士大夫地位之高,待遇之厚和君臣关系的亲密,似乎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是登峰造极的了,这也是公认的观点。

然而,传统的看法,宋代亦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取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君权得到了强化。

君权走向顶峰与士大夫治理天下,这其间自然产生许多微妙的关系。

论“文人”

论“文人”

论“文人”作者:易中天来源:《北方人》2013年第09期汉魏以后的“文人”,俗称“笔杆子”。

他们是为皇权或当局服务,帮闲、帮腔甚至帮凶的读书人。

歌功颂德,是帮腔;吟风弄月,是帮闲;为文字狱提供“证据”,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上纲上线,则是帮凶。

没有文人,单靠皇帝,根本就实现不了“文化专制”。

《韩诗外传》说,君子要“避文士之笔端”,并非没有道理……帮腔和帮闲,也有等级或品级。

高级的舞文弄墨,中级的插科打诨,低级的溜须拍马。

士人则可以挑肥拣瘦,朝秦暮楚,爱理不理,爱来不来,端足了架子摆足了谱。

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

于是,他们不但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工作者”,也是中国最早的“自由职业者”。

文人呢?才也是有的,情就靠不住。

因为文人的“本职工作”,主要是帮腔和帮闲。

这就要帮得上,用得着,随时都能满足需求。

皇上好大喜功,就写“封禅之文”;皇上声色犬马,就作“登徒之赋”。

呵呵,说得难听一点,文人就像“应召女郎”,必须“招之即来,来之能干”。

情感是否真实,那就讲不得了。

这样一说,分野也就清楚:诗人是“我要写”,文人是“要我写”。

“要我写”,也未必就是皇帝下圣旨,或上面派任务。

也有并无指令号召,自己就“上杆子”的。

文人的头脑里,都设定了程序。

一到某个时刻,某种关头,则无论地位高低、在朝在野,便都会竞相献艺。

如果是节庆或纪念日,就把颂诗写得花团锦簇;如果是搞阶级斗争、反和平演变,则把檄文写得义愤填膺。

总之,主动、自觉、抢先、紧跟。

至于自己的情感,随时都可以调整。

文人不讲“气节”,只讲“节气”。

到什么季节,就开什么花;刮什么风,就使什么舵。

名为“与时俱进”,实为“与势俱进”。

哪边得势,或可能得势,就往哪边靠。

所以,文人的“风骨”,极其靠不住。

就算有,也一定是“做”出来,不是“长”出来的。

就连他们的“反骨”,也不过“另一副嘴脸”……士人有真风骨,学人有真学问,诗人有真性情。

文人呢?只有花腔,没有学养;只有欲望,没有理想;只有风向,没有信仰。

唐宋的变革趋势

唐宋的变革趋势

唐宋的变革趋势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时代。

在唐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革。

1. 政治变革:唐朝实行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国家体制,建立了太宗贞观政权的行政模式,同时实施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宋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文人的地位,提倡文治政治。

2. 经济变革:唐宋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水利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农田面积和农业种植技术都有所提高,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增长。

商业贸易也得到了极大推动,加强了内外贸易,使得经济更加繁荣。

3. 社会变革:唐宋时期,社会阶层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

在唐朝初期,社会士族集团的崛起,一些寒门士子得以通过科举制度取得官职,实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

宋朝时,士人阶层更加突出,文人士族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中产阶级。

4. 文化变革:唐宋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牧、李白等;宋朝则是文化艺术多元化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如苏东坡、黄庭坚等。

此外,唐宋时期的科技、教育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变革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

这些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代的异族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代的异族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代的异族统治与文化交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由蒙古族建立和统治。

这一时期的异族统治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元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元代的异族统治和文化交流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元代的异族统治1. 征服与整合在元代之前,蒙古部落逐渐崛起,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成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帝国之一。

蒙古帝国最终征服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从而实现了对汉族地区的统治。

元代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设立行省、设置都城、设立行政机构等。

这种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蒙古族的原有制度,同时也融入了汉族的传统制度,实现了蒙汉合一。

2. 皇权与官僚制度元代的统治者拥有极高的皇权,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

而官僚制度的建立对于整个帝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的官僚制度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行政机构,并实行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员。

3. 封建制度与农民起义元代在统治汉族地区时继续维持了封建制度。

但由于蒙古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一系列农民起义的发生,如红巾军起义、白莲教起义等,因此元代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农民反抗。

二、元代的文化交流1.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元代的统治者尊重和容纳了各族的文化习俗,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元代城市中,多元文化交融在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得到体现。

同时,由于蒙古帝国的建立和统治,也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2. 文人墨客与诗词歌赋元代诗文以元曲、诗词和歌赋为代表。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在元曲中,既有汉族的传统剧种,也有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戏曲形式。

元曲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3. 佛教文化与宫廷艺术元代是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时期。

元朝皇帝和贵族也非常崇尚佛教,大规模修建了各种佛寺和佛塔。

在宫廷中,佛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宫廷艺术的发展,例如佛教壁画、佛像等都成为元代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是那个时代,是宋朝还是明朝?

中国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是那个时代,是宋朝还是明朝?

中国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是那个时代,是宋朝还是明朝?自古:'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说起读书人,就不得不提起文人主导国政的宋朝和明朝。

宋朝: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和宋朝打压武官,推崇文人治政的政策密不可分。

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

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

这一时期,不杀文人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让自己“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

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的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花钱买和平导致武将无用武之地等原因造就了文人地位的急剧攀升。

赵匡胤曾立誓碑于太庙密室,后世君主祭祀及新太子即位,均须恭读碑文: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的政策使得宋朝的文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可以说,宋朝的文人才是真正获得文人尊严的!而且,宋朝文官的俸禄极高,皇帝有意识的将国家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赏赐”给每一个士大夫。

正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

”宋朝不像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宋朝的军事实力与其经济实力完全不成正比,每逢打仗必胜少败多,甚至打赢了也还要“赐”金给那些少数民族国家。

公元1005 年,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檀渊城下打败了20 铁骑,然而最终却签订了对宋不利的檀渊之盟,用金钱换来边境的和平和国家的稳定。

明朝:明朝的读书人地位也是非常地高,虽有文字狱与特务机构的迫害,但在中后期文官集团在统治阶级的话语权空前加强,几乎要架空了皇权,内阁几乎完全主导国家政局,皇帝形同虚设。

文官敢于同皇帝叫板,部分文官们甚至以触怒皇帝为荣。

以至于皇帝必须借用太监和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力量和文官集团对抗,单单一个皇帝,只有被架空的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孝观念,对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精神压迫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这样的窠臼之中,即便是那些最杰出的读书人也往往难以从中摆脱。这与儒家周孔自然有绝大关系,后代帝制中国之所以喜欢孔子的那套政治理论,便是因为它在控制读书人的灵魂方面具有很强的力量。
我曾怀疑孔子那么推崇孝道,不仅仅跟西周以来的礼制关系密切,也跟他从小没有爸爸有很大关系,一个传说中的优秀父亲会给儿子带来极高的审美想象空间——没有人能与死人争锋,否则我们似乎很难理解孔子那种对孝道病态的推崇。对于统治者而言,从孝子中寻找忠臣几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孝道的本质含义乃是对权威的彻底臣服,而不是臣服于真理。为孝道辩护的人们总是说,孝道也是讲究对等的,即父慈子孝,然而这种一般意义上强调的对等并不意味着其理论根基的理性。看待一个观念是否符合理,要看它遇到极端状态时的取舍,此时才是检验其是否合乎理性的关键时刻。《论语.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就说明孔子的意思是,遇到理和孝道发生冲突的时候,得服从孝道而不是理。换句话说,倘若你不幸遇上了一个流氓做父亲,按照孔子的意思,你几次劝他别做流氓,他还是要做,那也只好算了。
历代庙堂朝廷以便可以让自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山大王也不缺,却少有从制度上转换思路的智者与勇者。倘若心中只有朝廷,无论是忠,还是叛,本质上都是一种思维方式,他们的对决只是亲兄弟打架罢了。
1945 年,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问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能力摆脱治乱更替、兴亡也勃的周期率,毛泽东开出的药方是人民民主。这句著名的问答常被人引用,而问题在于,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问题,将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于某个政党及其领袖,跟寄托于某个皇帝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而一个政党的领袖承诺给你民主,你就兴高采烈、谢主龙恩?
当这种变态的孝道被结合到忠君观念中以后,中国读书人的精神也就基本死灭,尤其在抄家灭族之类极端野蛮的暴力恐吓之下,不臣服于统治者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关键不在于此,关键在于延续数千年的国史,为何就没有人对这种历代刑法的定制提出质疑?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一个思考问题的读书人,向朝廷质疑这种抄家灭族刑法的正当性问题,至少在十恶大罪中的谋叛罪,它的刑罚处置被定为“夷三族”、“灭九族”的时候,就没有人试图改变它?即使勇敢如方孝孺,连灭十族都不在乎,他跟朱棣争的还是这帝位你是不是抢来的问题,而不是争你这僭主能不能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这反倒印证了稳坐五朝宰相位置不倒的冯道倒是有为天下苍生不惜承受千古骂名的勇气。
所以,路还远着呢!
历代仕宦中,还有一类是我比较欣赏的,虽然他们并不能在理论上质疑专制皇权的合法性或者正当性问题,但是他们在其自身的为官生涯中,不以效忠一私一姓为出发点,而以天下为己任,若范仲淹,若苏东坡,尤其是苏东坡,“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一生颠沛流离,却每到一地都踏踏实实为当地百姓谋福利。而可怜的中国历史,苏东坡、范仲淹……,他们已是中国读书人走向仕途的最高境界。
路易十四说了句“朕即国家”,把欧洲人吓了一大跳,此前不知道欧洲哪个君主敢这么说,他所建立和延续的专制政权也没多少年。而黄宗羲视皇帝为民贼,却直到近 300年以后才逐渐成为人们能够接受的观念,然而一到现实,大量的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照晕不误——见了那些名义上虽不是皇帝,实际权力比皇帝还皇帝的皇帝,他们依然在精神上下跪,跟这些皇帝握个手就这辈子没法洗手了。
屈原和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两大隐喻,一个自杀,一个被阉割。
自杀者,肉体自杀或精神自杀;阉割者,肉体阉割或精神阉割。
总括而言,中国历代文人,不是为朝廷卖力(不是为民众卖力),便是被政府打压、杀戮,再不就是隐逸林泉而成著名隐士(这是比较搞笑的一个悖论,既然是隐士便不应为人所知,他们却成了名人),罕有人格独立,以追求真理而为人生,不为所用者。
再来看历代的隐士,介子推不愿为官,被晋文公这把善意的大火烧死在山上,他们俩都没错,但结局是这么悲惨。隐士们能够遇上的最佳皇帝便是光武帝了,他能承受严子陵那条压在自己肚子上的大腿,也能容忍见而不跪的周党——即便如此,这见而不跪还是刺痛了奴才们的尊严,范升便上奏要求光武帝严惩周党。而过了一千多年,王夫之在评价周党的时候,还义愤填膺,以为这种人留着是大祸害。隐士最惨的便是遇到朱元璋,那就瞎了——这位五岳朝天的变态皇帝是你不为我所用,那就杀掉——所以这时候的隐士才可能是真隐士,没人知道谁是隐士。
这样的状态居然延续到明末异族入侵之后,顾亭林和黄宗羲才清晰地质疑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顾亭林区分亡国还是亡天下,是一种接近问题根本的质疑(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但远不如黄宗羲来得清晰有力,他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痛切而石破天惊地指出:“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而这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运动的启蒙号角。
倘若以此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文人确实应当羞愧难当,从先秦到明末黄宗羲之前,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当中,我们居然找不出明确质疑中国皇帝统治合法性问题的中国读书人,这书都读到哪里去了?
如果要从有制度含量的角度来看待,排中国思想家的名次,我无疑会以黄宗羲为第一名,而第二名大约可算顾炎武了。即便如此,这第二名离第一名的水准也都遥遥远矣。更有意思的是,即使如黄宗羲者,发出这样震耳欲聋思想声音的人,他的这部《明夷待访录》,他自己并不看重,甚至差点被乱丢在船底而遗失,这说明他提出这样杰出思想的同时,并不是自觉的,而仅仅是直觉的,虽然他有逻辑论证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恰不是他自己看重的,他也不看重这一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