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山水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宋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夏朝的时期,它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之一,而文人与山水诗画也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士大夏朝的文人崇尚自然,他们通过探索山水的美与哲学深度,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山水诗画作品。
宋代文人对于山水的痴迷可以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看出。
许多文人都选择在山水之间修身养性,追求气韵生动的生活。
他们以山水为伴,亲近自然,用心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谐和。
这种痴迷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还体现在他们的写作和绘画中。
宋代文人的山水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他们通过描绘山川河流、岩石树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情感和哲思,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禅理和自然的思考。
在他们的作品中,山水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局限,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哲学的寄托。
他们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展示了他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在绘画方面,宋代文人的山水画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用毛笔、墨和水墨纸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文人画强调“神似”,注重传达画家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而非严格地模仿自然。
他们通过虚实相间,意象错落有致的笔触,表达了对于山水的深度感悟。
他们笔下的山水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凝聚了一种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同时,文人画中的主题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文人画不仅仅描绘了山水,还将人物、动植物和建筑融入其中。
通过将各种元素融为一体,文人画在反映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特点。
文人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以耕读之士和僧道文人为主,这些形象既是画家自身的写照,也是对于人生境界的体验和领悟。
然而,宋代文人与山水诗画并非利用山水诗画仅仅是为了追求美。
他们的创作也寄托了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关注。
他们通过山水诗画表达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关切,进而影响并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形态。
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他们对于人性、社会和现实的独到见解,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的影响。
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
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文人与山水山水,一直以来都是文人们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自古以来,文人们对山水的痴迷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美丽,更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眼中,山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超越尘世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文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山水的独特感悟。
首先,山水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古代,文人们常常将自己比作山水,以表达自己对自由和超越尘世的追求。
他们认为山水是自然界最纯粹、最美丽的存在,而自己则是这个世界上最纯粹、最美丽的存在。
通过与山水的对比,文人们试图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和超越凡俗的追求。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与山水的融合,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其次,文人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们通过观赏山水,寻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层面。
在他们的眼中,山水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它们代表了永恒和不朽。
文人们通过观赏山水,寻找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与山水的对话,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此外,山水也是文人们创作的灵感之源。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山水的形象经常出现。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的美丽和壮丽,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山水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之源,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造力。
通过描绘山水的形象,文人们试图表达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山水也是文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文人们通过观赏山水,可以远离尘嚣,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静。
山水的静谧和宁静可以帮助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自己的情操和品德。
通过与山水的亲密接触,文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综上所述,山水对于文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
文人们通过与山水的对话,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古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研究
古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研究导论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山水画一直被视为艺术和文化的高峰,是他们表现自己情感和理想的最佳途径之一。
文人不仅是山水画的创作者,同时也是欣赏者和评论者。
因此,研究古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
古代文人与山水画的起源1. 文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古代文人是以知识和才华为基础的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中拥有较高的地位。
众所周知,古代文人往往有一种彷徨、忧郁而自律的情怀,他们不满于现实的束缚,追求一种自由而超然的生活。
2. 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类型之一,起源可追溯到唐代。
在中国古代,山水被视为一种具有哲学意义和修身养性作用的象征。
山水画通过创造具有超越现实的自然景观,使文人能够表达他们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古代文人对山水画的追求1. 清雅和无为而治古代文人追求一种清雅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山水画成为他们表现这种追求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欣赏和创作山水画,文人能够融入自然,超越世俗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2.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山水画中融入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的追求。
他们通过画山水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人文的热爱,使得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3. 文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山水画成为古代文人表现自己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的最佳途径之一。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欣赏山水画来表达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
因此,山水画成为了文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山水画对古代文人的意义1. 精神追求的寄托山水画成为古代文人精神追求的一种寄托。
在一个现实中存在着各种束缚和挑战的社会中,文人通过山水画来表达他们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并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宁静。
2. 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山水画以其清雅和无为而治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欣赏和创作山水画,文人能够将自己的心境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富足。
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文人境界
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文人境界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以唐代和宋代的诗词创作尤为辉煌。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文人以山水为主题进行创作,并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并从中窥探出文人境界的内涵。
1. 山水意象的表现形式山水在唐宋诗词中被广泛运用,可以表现为具体的自然景观、抽象的情感体验或哲学思考等不同形式。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具象描写:诗人通过生动细腻的描述,展现出壮美、秀丽或恬静宜人等不同类型的山水风貌。
•抒发情感:山水在唐宋诗人眼中常常与自己内心深处所产生共鸣,成为抒发喜怒哀乐、寄托情感的媒介。
•比兴手法:借助山水景物对事物进行比拟或隐喻,以达到表达深层含义或启示的目的。
2. 山水与文人境界的关系唐宋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并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描写上,更多地是通过山水来抒发诗人对世态炎凉、生命悲欢、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思考。
下面探讨山水与文人境界的关系:•自然与自我:诗人借助山水,对自然界进一步认识和感悟,并将其与自己内心、人生经历进行连接,形成一种具有启迪作用的精神境界。
•超脱尘俗:山水作为大自然中清幽高远之处,在唐宋诗词中往往被用来表现文人对尘世纷扰的远离和超越渴望,体现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越常态之美的境界。
•修养与隐逸:文人将山水视为修身养性、隐逸遁世的理想场所,并将其以及其中蕴涵的变幻气象和流觞风物作为一种表达个体修行和追求真理之途径。
结论唐宋诗人以山水为主题进行创作,通过对山水意象的描绘和情感抒发,传达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深沉思考。
这些诗词体现了文人境界的高度,展示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宁静的追求,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引用所参考的相关文献)。
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
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文人与山水的开题报告一、引言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山水的痴迷与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文人与山水的关系,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
二、山水与文人山水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山水作为一种景观,给予文人以灵感和创作的素材。
文人在山水中寻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将其转化为文字、诗词、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其次,山水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为文人提供了追求自由、追求内心宁静的场所。
在喧嚣的世界中,文人常常寻求山水的安静与宁谧,以此来净化心灵,追求真理和智慧。
因此,山水成为了文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避风港。
三、山水的文化内涵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意象。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首先,山水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山水作为自然的代表,承载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山水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山水中的壮丽景色和广袤空间,给予了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和追求自由的可能性。
最后,山水象征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人通过山水的创作,传承了自古以来的文化智慧和审美观念,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文化的参照和精神的支撑。
四、文人的思想意义文人对山水的追求和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探索。
首先,文人的山水创作反映了其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在山水中,文人探索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文人的山水创作反映了其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文人通过山水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最后,文人的山水创作反映了其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注。
文人通过山水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时代问题的思考和批判,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结语文人与山水的关系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现象。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指古代文人在山水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观赏的态度。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人生观念,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也是他们追求自然之美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题材,被很多文人雅士所喜好和追求。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山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独立而完美的存在,它被赋予了许多人文的、哲学的和宗教的意义。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超越了简单的审美情感,而涵盖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之中。
古代文人认为山水是最能够反映天地之间的和谐之美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气势和韵律,擅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文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赞美,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之中。
古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山水之上,他们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和安慰,在山水之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他们希望通过山水的启迪,达到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升华。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之中。
古代文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认为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呼唤,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情感和审美态度,它是文人艺术创作和人生体验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
古代文人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追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同时也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中国文人与山水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中国文人与山水潘杰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山水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据十分独特之地位。
中国的文学是抒怀的文学,而山水则给了中国文人抒怀的载体,中国文人也给予了山水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各种思想和情感皆被蕴含在了山水之中。
中国山水文学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可以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抒情的国度,是山水的国度。
关键词:中国文人;山水文学;文化情怀[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68-02一、山水文学之起源谈及这个问题,我们常会用到一句话是刘勰的:“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
”[1]意思是说刘宋时期老庄玄言诗告退之后,到谢灵运时候山水诗才真正地发展起来。
然而这个观点并非是完全正确的,至少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依然是大量提及老庄的,那么就是说西晋出现的玄言诗就是山水文学的起源了吗?当然也不是。
我们在讨论中国山水文学起源之前,先说说中国文学中的山水。
古代中国是游猎和农耕文明的国度,山水自然和社会文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也为此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条件。
所以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大量的山水意象出现。
《蜡辞》是《礼记・郊特牲》中记载据传是神农氏时期的用于农事祈愿的作品:“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2]诗中体现了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向自然祈愿。
这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山水意象的,它当然不是像《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3]说的那样陶醉在山水自然之中,而是这山水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帮助和损害,原始人民还在和风雨雷电作斗争,和生存作斗争,当然没有闲情逸致去享受山水的美,自然他们的审美情趣也止步于生存了。
那一阶段文学作品中的山水多是祈愿的,敬畏的。
这种山水文化心理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楚辞的创作上,楚辞的山水景物带有浓厚伤感色彩,在屈原的作品中景物是用来抒情言志的,《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地祭神题材的抒情诗,其中大量的描写了人神,神神之间的恋情,恋情的背景就是广阔的自然山水。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描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先秦时期至明清时代,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文人墨客,还是后来的文学大家,都深受山水之美的影响,表达出不同的山水情怀。
他们以山水为背景,以诗词、文章、绘画等形式,表现出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是深厚的、复杂的。
他们喜欢登高远眺,亲观大自然,以此来陶冶情操、陶冶性情。
从先秦诗人屈原的《九歌》、《离骚》,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苏轼的《题西林壁》、黄庭坚的《寒食》等,都表达了文人对山水的热爱。
这些作品中的山水情怀,常常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之美的独特理解。
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来源,首先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都对文人的山水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的思想中,山水被视为高尚的文化象征,文人往往以山水为载体,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在道家的思想中,山水则是一种清静、超然的精神追求,文人常以山水为借景,抒发自己的兼容并蓄的情感。
在佛家的思想中,山水则象征着超脱凡尘的悟性,文人往往以山水为寄托,表现自己对生死、轮回的思考。
这些思想的熏陶,使得古代文人对山水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也促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源泉,还在于他们对环境的感知和对自然的热爱。
古代文人多耕读书,多游山玩水,对自然的感知非常敏锐。
在山水的环绕中,他们感悟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也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
他们在山水的启迪下,感怀人生的短暂和波澜,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切思考。
他们在创作中,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对历史的把握,对政治、社会的批判,从而赋予了这些作品更加丰富的内涵。
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诗、词、文、画等多种形式。
诗歌是古代文人表达山水情感的主要方式。
古代文人通过诗歌,用最简洁、最含蓄的语言,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和思考。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和山水文化
两千多年前的圣贤孔子有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千多年前的醉翁欧阳修曾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近代进步思想家林则徐写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的例子稍稍有点文学修养的人恐怕都能枚举很多,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潇洒到杜甫“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深沉,从王右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到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幽美。
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已然根植于每一个中国文人的心怀,主观而艺术地完美再现于他们的笔端。
中国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山水文化组成的。
纵观历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退居山林,悠游于山水之间、放情于世俗之外,对酒当歌、清流赋诗。
无论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自身的精神情趣,或者是对文化品位的追求,总之,他们对自然山水均有一种特殊的眷恋,偏执到无从可考,又自然到随心所欲。
上至达官显贵、名门望族,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只要略懂文化,就会把隐居山林寄情山水当作最终的归宿。
特别是那些文化品位越高、精神要求越强的人产生这种愿望的念头就越强烈。
说到隐居,还得从头说起。
在尧舜禹时代就多名士,他们也多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尽管如此却深受人尊重,令人诧异。
就像许由,尧有意把帝位禅让于他,而他不但不为所惑,反而认为这弄脏了他的耳朵,竟还要跑到河边去洗一洗,算是真正的隐士了。
而最出名、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庄子了,他的一篇《逍遥游》不知羡煞了多少人、引导了多少人、憧憬了多少人。
然而他们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山水的文人,他们只是力求摆脱世俗对自身的限制和对文化的束缚,追求更高位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借助自然山水的力量来传达自己对文化的见解和思想风度。
真正把山林隐士做地道、做漂亮了当是后来的陶渊明了。
他凭借诗、酒、菊花做到了真正的隐士。
或许他的归隐是出于政治原因,但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深受后人赞许,也多为引用,更何况他还营造了一个桃花源的山中理想国度,足以成为后代文人的标杆。
初三作文议论文:文人与山水
初三作文议论文:文人与山水提及文人,联想到的必定是手无缚鸡之力,埋首故纸堆又满身酸腐气的形象。
但我认为,中国古代的文人既有纵情于山水间的高雅,而这山水,用来形容他们,却也是再恰当不过。
山水之于文人,当是故交,是于无限失意中偶得的一件珍物,又是心境澄然里的相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人感慨人生如水上浮萍,倏忽即逝。
千万年前,长须老者在河边无限慨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白于半梦半醒之间斟酒对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煜的愁如一江春水,落花漂逝,天上人间。
白居易乐见江花日出红似火,春江水绿如蓝。
许是由于古时迁离,多乘水路,一弯碧水,不见尽头,多能引起文人遐思罢。
文人爱极山水,却也像极山水。
徜徉肆意其中的李白,正如不羁水,自由地奔至明日花间;李商隐却如一处幽潭,水面粼粼,神秘而忧伤,水仙已乘鲤鱼去,惟有一夜芙蕖,红泪多;谭嗣同便是那西南一隅里巍峨自立的昆仑,“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杜甫登泰山,会当凌绝顶后,一览众山无遗;文天祥哀叹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岳飞视三十功名为尘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收复失地,喜极吟道:“驾长车,踏破荷兰山缺”,一并发出要重头收拾旧山河的豪言壮语。
这每一座山的灵秀又或每一掬水的灵动,仿若等在那里千百年,直到在某天与和自己相似的文人在精魄上无意有了共鸣。
如山亦如水的人中,我以为陆游与诸葛亮最为推崇。
陆游收复山河的壮志,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气吞万里的人却也会在沈园里发起了愣。
桃花闲落碧池中,红酥手为自己斟上的黄滕酒,宫墙碧柳,春色空蒙。
这个会在梦里梦见一片铁马冰河的人,幽幽叹道:“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颇有些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一切皆是错的如水愁苦。
诸葛亮是最像长白山顶的镜泊湖的,悠然平静的表面如明镜,却不知湖底的火山岩浆一旦喷发便势如破竹。
既有山的坚贞不移,两朝开济老臣心;又有水的沉静,即便泰山崩于面前,面色依然不改,轻摇羽扇便可运筹于千里之外,心思缜密如发,却也会在出师表前涕零不知所言。
文人与山水的作文
文人与山水的作文文人与山水的作文1读古人珠玉般的文字,心中顿扫阴云,眼界随即开朗。
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文人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秦诸子,汉赋名家,唐诗巨匠,宋词群星,明清圣贤,哪一位不在山水之中得到熏陶。
泰山的雄壮,华山的奇险,峨眉的俊秀,青城的清幽,无不让人感受到造化之神奇。
黄河的雄浑,长江的磅礴,漓江的秀美,湘江的神韵,无不为人带来独特的内心感受。
古今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有关山水的隽永的文字,读之令人齿颊生香,令人心旌摇荡,令人回肠荡气,令人神思飞扬。
文人在感受山水的神韵中,也领悟到了文学创作的真谛。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势平坦则无情趣,山因缺少起伏变化,让人一览无余,那登山的乐趣也就随之消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
文章也如此,要有曲折,要有波澜,该露则露,该藏则藏,不可一马平川。
山道弯弯,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只有如此才可领略山水的万千变化,才能感受山水的雄奇娇媚。
文章要有悬念,要有含蓄,不可平铺直叙,不可直白而无遮掩,只有如此我们才可领略到文章的深沉气度,才能感受到文章的精妙神韵。
山水之情趣,不只在山水,更在于人。
胸中有丘壑,心中存河伯,方可与山水进行心灵的对话。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心中无情,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心中有情,则山水之中自会有我,我中自会有山水。
正是因为心中有千种风情,所以李白才会有“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痴恋,陶渊明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杜甫才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哀痛,李商隐才会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山水的俊朗灵秀并非人人都可享受得了的,它只有在拥有一双慧眼的观赏者面前才揭开那层面纱,露出自己诱人的肌肤,敞开自己纯洁的心灵。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如果我们看不到石中之玉水中之珠,我们也就无法欣赏到山的光辉水的妩媚。
练就一双慧眼,需要多读书,以知识开启心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前人的作品中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洗去心灵的尘垢,随古人一起去跋山涉水,一起去畅游世界,一起去品尝人生的苦乐,一起去体验历史的风云。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和审美追求的象征。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对山水的情怀表达在诗词、绘画和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文学史上,山水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创作的灵感源泉,成为了他们表现内心情感和崇尚自然的意象。
在古代中国,山水情怀是文人墨客们最为热衷的创作主题之一,而这种情怀也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之中。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首先可以在他们的诗词中得到体现。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山水题材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山水的情怀的表达。
比如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写到:“汤水之美,愧乎酒象;风引上床,嚥舌舞舞。
”这些诗句描绘了山水之美让人如饮甘露、风吹让人如醉。
而在宋代,苏轼更是在诗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山水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以春江水暖鸭先知来写江南的春景,表达了文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钦佩。
这些诗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古代文人的绘画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他们对山水情怀的浓烈。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山青水秀”为美,代表了中国文人审美追求的高度。
在中国绘画史上,无论是唐代的王维、五代的贾思勰、宋代的范宽等,都是有着极高艺术成就的山水画家。
他们以自己的笔墨表现了对山水的挚爱与理解,将自然山水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
王维的《山居示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作品,无一不是以山水为主题,将中国古代山水画推向了巅峰。
在古代文人的文章中同样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山水情怀的深切表达。
在中国文论史上,司马迁是最早提出文学创作中“山水情”观念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文学作品要有“山水之怀”才能表现出真正的意境。
而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山水情怀也成为了文人们创作的精神寄托。
比如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真言》中写到:“绝得仙山情深处,水绿山青人老翁。
”作品中表现了仙山情趣,山水之美在其中得到了极致的展现。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像与文人情怀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像与文人情怀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山水意象一直被视为诗词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描述了大自然的美景,更折射出了文人士人的情怀与境界。
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春花秋月,诗人们借助这些山水意象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的关系。
一、山水意象的自然之美在古诗词中,山水意象往往将大自然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人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奇峰怪石、绿树长廊、流泉飞瀑等景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以山与水景为蓝本,通过描绘长城俯瞰黄河奔腾入海的景象,凸显了山水的壮丽和自然的宏伟。
二、山水意象的文人情怀山水景观往往引发诗人们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使他们表达了种种情怀。
徐渭的《雨后登古原》中写道:“平岗杨柳青青广,白骨重霜未肯消。
封矿愁离子夜哭,月明人倚大荒望。
”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年代废墟、残骸和悲愤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故土和民不聊生的忧伤和愤怒。
山水意象成为诗人们表达社会现实和心灵境界的载体。
三、山水意象的精神追求山水意象寄寓了诗人们对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通过人们登高眺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远视野和人生境界的愿望。
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诗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通过描述赤壁山水中的铁血丹心与豪情壮志,诗人表达了一腔热血,追求理想与自由的精神。
四、山水意象的艺术表现山水意象作为艺术表现,诗人们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美景描摹得栩栩如生,并使之和诗人的情感相结合。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秋夕的夜景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融为一体,营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淡然。
总之,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诗人情感表达和文人思辨的载体。
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与影响
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与影响注: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探讨宋代文人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彼此的影响。
我们将从文人的角度出发,讨论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和创作,并分析山水画对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种关系在宋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引言从古至今,艺术与文学一直以来都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艺术迸发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文人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尤为频繁。
而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不仅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对文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宋代文人与山水画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一、文人对山水画的兴趣和创作1. 文人对山水的情感认同文人对山水画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将山水作为一种审美意象,代表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向往与追求。
而在宋代,这种情感认同表现得尤为明显。
许多文人在他们的诗词和文章中表达了对山水的痴迷与赞美,这种情感认同也推动了他们对山水画的创作。
2. 文人对山水画的创作在宋代,很多文人不仅对山水画有浓厚的兴趣,还直接参与到山水画的创作中。
他们不仅仅是山水画的观赏者,更是其中的创作者。
有些文人甚至自己学习绘画技巧,亲自创作山水画作品。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领悟和抒发,同时也增添了山水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二、山水画对文人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影响1. 山水画的内容和意象对文人的思想影响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意象深深地影响了文人的思想。
山水画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和宏伟自然风景,使文人能够超脱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沉浸在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之中。
这种思想的转变使得文人更加关注自然与人生的本真,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2. 山水画对文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文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文人通过欣赏山水画作品,培养了对自然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考察
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考察宋代是我国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众多文人墨客争相献艺,他们与山水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考察宋代文人与山水画的关系从三个角度展开:文人的审美取向、文人的艺术论述以及文人的创作实践。
首先,我们来看宋代文人的审美取向与山水画的关系。
宋代文人倾向于抒发内心情感,追求审美的内涵,山水画作为一种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艺术形式,自然成为他们最为青睐的艺术表达手段之一。
文人与山水画之间存在着共通的审美追求,他们通过观赏山水画品味自然景象,凭借想象之力进入画境,感受山水之神韵和壮美。
宋文人将山水画视为自然、人文与美学之融合,他们追求画之神妙和意境的超凡脱俗,喜欢在画中寻找宇宙万物的精神足迹。
宋代文人之所以钟情山水画,正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画中山水的表现来达到内心愉悦与满足。
其次,文人的艺术论述对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代文人奉行理学思想,曾有许多大家对山水画进行深入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理论。
文人们以王羲之的书法思想和理学的诗论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启发和丰富了自己对山水画的审美理解。
他们试图从笔墨、构图、意境等多方面对山水画进行系统的论述,追求审美与学术的结合。
例如,文人范宽提出“万缕布翰”之说,主张运用“一蹴而就”的写意手法表现山水之神韵。
此外,文人刘松年更是将书法与山水画融合,提出“摹像摹法摹心”之说,倡导以心摹写画。
”这些艺术论述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绘画界,也对后来的山水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文人的创作实践与山水画的关系。
宋代文人们通过创作山水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趣,并以此寄托自身的精神追求。
他们一方面在山水画作品中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同时也借此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人笔下的山水画作品常常融入自身的情感,体现出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例如,像著名文人黄公望的山水画作品《寒松独影图》中,独立的寒松象征着他内心独立自主的精神,寄托了他对人生追求的哲思与追求。
山水与文化作文
山水与文化作文【篇一:山水与文人】山水是大自然的画, 挂在那里, 一挂就是几千年;画前的文人是历史的笔, 望着画, 望着望着就把自己溶进了画中……有的山雄伟, 拔地而起, 高耸入云。
远远望去, 山腰间云雾环绕;站在山脚, 极力仰视山顶, 望到云层遮住视线。
有的水激荡, 或渲泄成瀑布或奔涌成河。
瀑布一落千丈, 粉碎石块撞到悬崖底, 溅起万千水花;江河浩浩万里, 奔腾不息, 汇入汪洋。
有的文人向往这些山水的豪迈大气, 他们为山水称颂, 于是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 有杜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他们融入山水, 于是有李白有“写万里黄河”的胸怀, 有“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感叹……有的山青翠连绵。
汲天地之灵气, 吸日月之精华, 养万物之天年, 一座又一座接连起伏, 构成锦绣山川。
有的水明净秀美。
从地下浸出, 流动着甘甜, 汇成小溪, 在山间嬉戏;流入湖泊, 静静地倒映周围美景。
有的文人喜爱这样的山水。
青山绿水显得那样和谐迷人。
于是有陶渊明“见南山”的悠然, 有王维“鸟鸣涧”的幽静……他们痴迷于这样的山水, 于是有白居易吟唱:“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荫里白沙堤”, 有朱熹喜悦的探求和发现:“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是骨架, 水是血肉, 山水相互融合展现出人间美景;山水养育了文人, 文人滋润了山水。
哪里有山水, 哪里就有文人的向往;哪里有文人, 哪里就有山水画。
山水依旧挂着, 画前站着文人……【篇二:秋日乡山】家乡的山虽说是太行山的余脉, 可是早已没有了那山高林密、峰回路转的磅礴气势, 因此, 每次放假回家, 父母让我去地里看看庄稼, 散散心, 我总是一副老大不愿的样子。
今年的秋天似乎来得特别早, 中秋还没到, 母亲的电话却一个接一个地催我回家收秋。
谁知, 就在我回家的第二天早上, 父亲就意外地从打工地回来了。
玉米还有些生, 当务之急自然是收枣儿了。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情感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作大自然的精髓,是文人墨客心灵寄托的所在。
古代文人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山水情怀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审美理念密不可分。
在中国文化中,山代表了稳定和沉静,是道家的象征;水代表了变化和流动,是儒家的象征。
这种对山水的理解,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
古代文人在表达山水情怀时,往往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展现。
在诗词中,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绘画作品中,他们通过墨韵的笔墨,表现了对山水的审美情感和人生的感悟。
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对山水的赞美是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
他们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他们的诗词中,山常被描绘为峻峭雄伟、巍峨壮美的形象,水则被描绘为潺潺、悠悠、奔流、湍急不同的面貌。
通过这些描写,古代文人表达了对山水的深厚感情,传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对山水的感悟也是常见的。
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领悟。
在他们的作品中,山水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表达自己情感和理念的载体。
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山水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体现,是他们心灵寄托的象征。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渗透在中国古代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以山清水秀、山高水长的山水风光为素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对生活、自然、人情的感悟和理解。
他们用文字和笔墨将山水的情韵、生态的美好、风景的壮阔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的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中国古代的文人,他们热爱山水之美,抒发了他们对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他们笔下,山变得更加磅礴,水更加清澈,树更加苍翠,花更加娇艳。
他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山水诗篇和画作,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重要代表。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楚辞》等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中,作者们对山水的形态、地貌、气候、风土民情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描绘,展现出了丰富的山水情怀和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南朝宋代的文人陆机、陶渊明等,更是以山水为素材,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和隐居图画,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山水的宁静、恬淡、幽雅的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秀丽的景色,以及寄托自己对人生、生活的理想和向往,表达了对人文情感和人生境遇的关怀和感悟。
他们借助山水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对社会现实、人生境遇的诗意化、理想化的艺术塑造。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特别在山水题材的诗词和画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王维、孟浩然等诗人以及吴道子、李公麟等画家,都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形成了以山水为中心的艺术流派,并开创了中国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鼎盛时期。
他们以山水为媒介,抒发了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他们对生活、自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怀。
唐代王维的《山居即事》诗中写道:“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随君偕老莫辞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诗表现了他在山居生活中的凄凉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和感慨。
古代文人与山水诗的创作
古代文人与山水诗的创作山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山水景色为载体,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深受古代文人们的钟爱。
古代文人创作山水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古代文人看来,山水是天地间最美的景色,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古人常常将山水与人生相比,认为山水道出了生命的哲理。
而古代文人则以山水诗来表达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古代文人创作山水诗的主题多种多样,有的取材于自然景观,描绘其中的美丽与宏伟;有的则注重内涵的表达,通过山水的景色来映射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而在诗歌的结构和形式上,古代文人也借助了山水诗的创作,使得诗歌更具韵律与美感。
古代文人创作山水诗的灵感多来自亲身经历,他们喜欢亲自登山、游览名山大川,以亲身感受自然景观,从而赋予山水诗更真实的情感。
这种亲近自然的方式使得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加入心入境。
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一诗,描绘了长江波浪滚滚的景象,以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讴歌。
古代文人们在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景物的描写,更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山水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敬仰。
例如,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通过描绘高楼上鸟瞰长城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和历史沧桑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除了表达情感和思想,古代文人创作山水诗还注重了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他们借助山水的景色,创作了丰富多样的诗歌形式,如山水描写类的词、山水牧歌、山水田园等等。
这些形式丰富了古代诗歌的艺术表达,使得诗歌的韵律和声调更加丰满动听。
可以说,古代文人与山水诗的创作渗透出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山水诗不仅是古代文人们赞美自然之美的载体,更是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表达。
古代文人通过山水诗,将自然和人生融为一体,以表达对人生的憧憬、对自然的敬仰和对艺术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生活方式改变,但山水诗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文人与山水作文
文人与山水作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人跟山水之间那可有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呢!就说李白吧,那个大名鼎鼎的诗仙。
他呀,游遍了好多好多的名山大川。
有一次,他登上了庐山,看到那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哇塞,他把那瀑布写得简直太壮观啦!他是不是特别厉害?难道你们不觉得他的想象力超级丰富吗?还有那个王维,他写的山水诗也特别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子一读起来,就好像让我们亲眼看到了那宁静的山林和清澈的泉水。
他是不是就像一个画家,用文字画出了美丽的山水画卷?咱们再来说说苏轼。
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去游了赤壁,写下了《赤壁赋》。
他在那里看着江水,想着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心里头肯定有好多好多的感慨。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话说得多深刻呀!他是不是在山水之间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呢?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老师给我们讲这些文人与山水的故事,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
“你们说,这些文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山水呀?”同桌好奇地问我。
“我觉得吧,山水能让他们心情好呗,看到那么美的景色,灵感就来啦!”我回答道。
“对呀对呀,山水那么美,谁能不喜欢呢?”后面的同学也凑过来加入了我们的讨论。
其实呀,我觉得文人喜欢山水,就像我们喜欢好吃的零食一样。
山水能给他们带来快乐,能让他们忘掉烦恼。
而且,山水还能让他们变得更有智慧,写出那么多好诗好词。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那些美丽的山水,李白能写出那么豪迈的诗吗?王维能画出那么美的画吗?苏轼能有那么深刻的思考吗?所以说呀,山水对于文人来说,那可真是太重要啦!他们在山水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寄托,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多去看看山水,说不定我们也能变得像那些文人一样聪明,一样有才华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答案不惟一,反驳有针对性,扣住“固执己见”、“人妖不辨”,言之有理即可)
人物及性格特征:
孙悟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
猪八戒: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
示例三: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双剑,武艺出色,善于变化,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于是使出离间计,迫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把唐僧捉住。在唐僧险遭杀身之祸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番变化,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
示例二: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到人间,错投猪胎。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后被孙悟空收服,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8、从下面《西游记》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
示例一: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9、《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作者是()(朝代)的()。主要写()、()、()三人保护()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10、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另一方面,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他能够淳朴憨厚,自有他可爱之处。
7、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示例: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
石猴为众猴觅得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可以看出众猴的讲信义。
6、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相关练习: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2、《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4、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参考示例: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联系社会生活)。
5、“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语)《西游记》刻画的众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另举一例,具体说明这一特点。
示例四:红孩儿——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孙悟空战之不胜,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后来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终成正果。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明)吴承恩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
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主要事件: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等
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