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寄情山水所隐含的思想 两宋

合集下载

探究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

探究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

辨析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研究性学习报告青岛市第五十九中学初二十班杨圣辉一:诗人介绍::(1)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2)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3)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二:山水情怀:(1)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

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

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

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

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

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

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

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2)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文/图:一光北宋文人大抵是风流的,但这风流中总不免流露出一种孤冷、忧郁的哀伤。

他们时常在热衷政治与规避仕途中辗转,在进取之心与退隐之意间逡巡,精神的困锁使得他们力图在人事羁縻与尘世纷扰间寻求解脱、暂避。

如此,丘山野逸是北宋文士朝堂生活的一种补充和替换,山水乃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一方避居之地。

平生之游清代孙琮在评点北宋士人风尚时如是说:“宋世士大夫类皆耽于玩山水,以为清高,亦一时风气。

”之于北宋士人们而言,人生境遇无论如何颠沛、曲折,皆无法改变他们对于山水的眷恋。

欧阳修曾在洛阳度过了他官僚生涯的最初四年,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其间他遍游洛阳城中的山水园庭、塔庙佳处。

此时的欧阳修意气奋发,林泉胜景莫不回荡着他的朝气。

此后,欧阳修仕途不顺,谪居滁州,然则贬谪生活却成了他饱览山水的绝佳契机,他造访了滁州名胜琅琊山,并记录道:“琅琊幽谷,山川绮丽,鸣泉飞瀑,声若环佩,公临听忘归。

”欧阳修在《浮槎山水记》中将这种赏玩山水的乐趣称之为“山林者之乐”。

每当走过长松丰草,每当静闻石泉潺湲,欧阳修总能感受他已经抛却下了世俗的欲心,超越了所谓的“天下之乐”。

北宋士人对于山水的赏玩几乎达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回忆,他三十岁左右时曾做过一场山水梦。

梦中游历的是一处小山,山上花团锦簇,山下流水潺潺,水边有乔木树荫。

这处山水美景让沈括在梦中喜乐不已,甚至想移居此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沈括的山水梦便是他日常山水休闲生活的折射,以致在这场梦后,他曾三番五次地梦到此处山水景致,“习之如平生之游”。

北宋山水游乐之盛,因应于理学背景下文士的自然审美旨趣。

北宋的理学家深入自然、流连万物,研味物理之趣,从而形成了一种“观生意”的精神追求。

“观生意”是一种由我及物,又由物及我的观照之法,其概有两层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概述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山水(包括山、水、云、雾等自然景观)常被用作一种特殊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哲理。

这些山水意象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美感,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象征意义。

山水在文学中的形象化古代文人喜欢运用山水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审美情趣。

他们以描绘山川河流之美,展现大自然所赋予的宏伟壮观之态,同时也赋予了这些景色更加富有内在含义和心灵共鸣。

山水与人类情感交融1.山:在古代诗词中往往被赋予高洁、险峻、坚毅等寓意。

山是壮丽而庄重的象征,代表坚定和勇敢。

2.水:透明清澈或奔涌激荡都是对人们情感最直接的表达。

它既可以平静柔和地仿佛一面镜子,也可以浩气磅礴地汹涌澎湃。

3.云雾:云雾具有神秘和变幻莫测的特性,可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沉浮。

它们可能从山顶缓缓升起,也可能笼罩整片天空。

山水象征意义的不同解读1.写景描写:古人通过细腻描绘山水的形态、颜色、动静等来表现自然界的美丽与壮丽。

2.寄情抒怀:山水场景往往成为诗人借以抒发内心真挚感情的载体,使作品更贴近人类情感。

3.隐喻与象征:山水在文学中也常被视作隐喻象征,比如将高峰比喻为英雄精神或追求目标;江湖河流则代表着人生旅程。

经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象征意义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描述了金陵城市和长江之美,隐含着作者豪情壮志及对民族复兴的渴望。

2.王之涣《登鹳雀楼》: 山水与高楼岑峙,喻示诗人的胸怀和远大志向。

3.苏轼《水调歌头》: 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以及对自然界无穷变化的赞叹。

结论山水意象与古代诗词紧密相连,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美丽背景,更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达。

通过探究古代诗人如何运用山水意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见解。

这种传承至今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也依然具有启发思考、赋予美感和传递情感的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

请注意
❖ 寄情山水,不能仅仅理解为生命的解脱 与超拔,还应理解为生命的分享与播撒。但 无论哪一个层面,都是寻找一种生命的归宿。 当古代文人们真正寄情于山水时,少数是无 意于社会承担(如庄子),多数则是被迫放 弃社会责任。他们转投山水,在山水中安顿 自己的生命与心灵,在对自然的发现中发现 了另一个“我”。
望春山而生欣然之意,观秋树而生凋零之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献岁发春, 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 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刘勰)
盛唐时代
❖ 到了唐代,诗人们往往借山水 消解胸中的块垒,从山水中得到 哲理的启示。于是盛唐山水诗作 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明珠,永远 值得后人珍视。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古人在寄情山水中 找到了什么?
❖ 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奇彭殇为妄作。
❖ 苏轼《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场的厌恶)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乌衣巷 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山水诗词中的人文情怀摘要:山水文学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值得我们重视的宝贵遗产。

古代士人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

山水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世界,寄予了士人的精神希冀。

表现在中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可分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处世情怀;受佛教影响进入自由无碍的安乐境界的厌世情怀;源于道家文化主张清静无为的出世情怀。

关键词:中国山水诗词人文情怀中国的山水文学,滥筋于先秦。

自有了题山咏水的名篇佳构起,我国的山水文学,就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

文人们流连钟情于山水,山水也因有了文人的行吟题咏而更加妩媚清灵,这正是山水与文人能从古代走到今夭的原因。

山水陶冶了文人的性灵,文人在山水的濡染中增长了才情。

文人们礼赞山水,礼赞自然,礼赞生命;山水钟灵毓秀,百态千姿,万种风情,正好成为文人们娓娓的心音传真。

二者龙凤双飞,相辅相成。

当我们穿过山水文学里一诗一文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中国的山水文学,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文情怀。

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较西方的知识分子更重山水精神。

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山水作为人格修养或寓心明道的象征有关。

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影响甚远;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以生命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为美的人生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寓所,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

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

综观我国古代山水诗词,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三种情怀。

一、入世情怀几千年来,孔孟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因此他们热心从政,以功业自许。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响亮宣言,充分表达了汲汲于用世的坚强信念。

积极的入世精神,总是与雄浑苍茫的生命搏动的景象联系着。

智水仁山乃是对人类生存及宇宙本体更深入的体验和认知。

宋代文人喜欢山水画

宋代文人喜欢山水画

宋代文人为什么喜欢山水画?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晋末五胡乱华、南北朝分立,并入与隋、唐。

及唐灭之后,五代十国逐鹿中原。

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太祖皇帝赵匡胤于陈桥起兵,横扫天下,这才使得中华大地再度回归大一统。

两宋时期前后三百余年间,中国的文人阶级地位迅速提升,人文精神大放异彩,文学、书画艺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画坛,山水画达到了历史高峰期,绘画技巧日臻完善,画中寄托的意境、志趣更是深深沉淀。

山水画在文人中间广为流行,甚至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名人雅士无不纵情山水,用画笔描绘山河的壮美秀丽,寄托自己高洁的情操。

是什么导致宋代文人如此钟情于山水画?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关键的要素:宋朝有着怎样的社会文化和外部环境?宋代文人有什么特点?宋代的山水画有什么特点?两宋社会文化浅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五代十国纷争时期,战乱频仍,掌握军权的门阀横行天下,“文章礼乐”无益于时,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

太祖皇帝建立宋朝后,为避免重蹈五代时期王朝更迭频繁的覆辙,遂定下偃武修文的祖宗之法,通过“杯酒释兵权”,推行更戍法和用文官取代武官治理国家等措施削弱武将权力。

太宗即位后,又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制,吸收大量文人进入政府,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由读书人执政的朝代。

因此,北宋成为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精通琴棋书画,学富五车。

在文学领域,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几乎全部席位;哲学方面,理学的开创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达到了巅峰。

北宋是真正的文化人的天堂。

清明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每逢佳节,游山玩水成为时尚,名山大川间络绎不绝的旅人是一道靓丽的时代风景线。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指古代文人在山水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观赏的态度。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人生观念,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也是他们追求自然之美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题材,被很多文人雅士所喜好和追求。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山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独立而完美的存在,它被赋予了许多人文的、哲学的和宗教的意义。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超越了简单的审美情感,而涵盖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之中。

古代文人认为山水是最能够反映天地之间的和谐之美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气势和韵律,擅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文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赞美,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之中。

古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山水之上,他们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和安慰,在山水之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他们希望通过山水的启迪,达到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升华。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之中。

古代文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认为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呼唤,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情感和审美态度,它是文人艺术创作和人生体验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

古代文人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追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同时也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寄情山水田园间,感悟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情怀

寄情山水田园间,感悟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情怀

文化•生活[culture*life寄情山水田园间,感悟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情怀□王争亚ill水田园诗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山水田园赋予了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田园诉说和表达。

“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便是古代文人炽热的山水田园情怀的真实写照。

说到山水田园诗词,我们首先要提到的诗人应该就是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首先想到的诗词就是曾为后人留下了“桃花源”文学母题的《桃花源记》,诗文让人们感受到了桃花源的安宁与恬静。

那里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自然美景,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农家村落,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乡村气息。

除此而外,陶渊明在其他诗作《归田园居》《饮酒》等诗中还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ill o l_L|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等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表达了诗人不屑功名利禄、寄情山水自然、归隐农耕田园的生活态度,从而让后人看到了一位不为名利、不落尘俗的封建社会士大夫的高洁品格与风韵。

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词的创始人,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篇,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水准。

著名诗人王维是盛唐时期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自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诗佛”王维,把山水田园当成了自2021.01Environmental :'匚c onomy己的知音,一路吟唱着“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诗句,感受Lh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未眠”(《田园乐七首》其六)的田园惬意。

王维在继承的基础上,把山水田园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首著名的《山居秋暝》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古人寄情山水的例子

古人寄情山水的例子

古人寄情山水的例子自古以来,山水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古人常常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山水之间,通过山水的表达来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观。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个古人寄情山水的例子。

首先是北宋文人苏轼,他以诗文著称,尤以山水情怀著称。

他的《赤壁赋》是一篇描绘长江山水和英雄壮丽场面的作品,其中寄托了苏轼对历史悲壮时刻的颇深感慨。

他在文中写道:“九江以东,为洞庭湖,九江之水,与湖水北注于此。

是文之际,天地之灾,沈土之变,星隐于曜,山岳崩摧,江河横溢于地,人物毁析乎其间。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将自己眼中的历史画卷展现出来。

其次是晚明文人杨慎年,他以山水画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秋山图卷》是其代表之一。

在这幅画中,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景色,为观者展现了深秋时节的凄美和寂静。

这幅画作中,山峦起伏,溪水潺潺,苍松翠柏,一派宁静祥和之景象。

通过画中的山水表达,杨慎年成功地将自己的意境和情感传递给观者。

最后是明朝文学家冯梦龙,他的《喻世明言》中的故事《滕王阁序》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故事中,冯梦龙通过描绘山水,以及滕王阁的富丽堂皇来表现人物的荣誉与梦幻。

故事写到:“岂惟波澜捧飞舞,亦复关山隐似纱。

”他通过独特的写作方式,融合了山水的壮丽和人物的悲壮,将故事的主题层层展开,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遐思和寄托的境界。

总之,古人从来都有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于山水之间的传统。

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画家,都通过山水的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他们以山水为媒介,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古人对山水之美的理解和寄托。

唐宋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情感表达

唐宋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情感表达

唐宋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情感表达引言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以其精细而优美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

其中,山水意象在许多词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了情感表达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探讨唐宋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1. 山水意象在唐宋词中的地位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征和象征性的元素之一,因此在唐宋词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描绘各种山川、江河湖海等自然景观,词人们能够以对自然的赞美和崇敬来表达悲欢离合、爱别离绪等复杂而深刻的情感。

2. 唐宋词中常见的山水意象2.1 山川河流唐宋时期,山川河流是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山水意象之一。

不同形态、高低起伏、大小不同的山峰和河流被用来描述景观或隐喻内心情感。

### 2.2 春水春水常常被用来表达欢乐、祥和的情感。

清澈的春水代表着美好与希望,经常被词人与花草、鸟语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许多动态美丽的景观描写。

### 2.3 秋山秋山意味着衰败和陈旧,通常被用来表达离别、忧伤或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唐宋词中以秋山为主题的作品充满了悲凉之感,极富诗意。

### 2.4 江湖江湖是另一个重要的意象,在唐宋词中以其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特性,常常用来表达自由意志与追求理想等内心情感。

3. 山水意象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联山水意象在唐宋词中不仅仅是形象描绘,更承载了深刻的情感表达。

通过运用各种山水元素,词人们能够将复杂而纯粹的情感状态转化为具有生动形象和音乐美感的艺术语言。

例如,描绘高山峻岭可能表达豪情壮志,描绘江河湖海可能表达思乡之情,这些意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 结论唐宋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情感表达密不可分。

山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词人们笔下被赋予了富有生命力和深刻内涵的形象。

无论是描绘欢愉快乐还是悲伤忧郁,山水意象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唐宋词独特而美妙的世界。

通过对唐宋词中山水意象与情感表达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珍贵艺术形式,并领略其中所蕴含的深邃思考和情感张力。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可谓是深沉而浓烈。

他们常常以山水为题材,去表达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更是表达了对心灵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山水是具有灵魂的存在。

他们认为大自然独具一格的美景能够启迪人的灵魂,顿时老去的心也会恢复生机,因此山水的美景成了他们感悟天地之间神秘力量的载体。

一个人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与山水的变幻能够产生奇妙的共振。

古代文人常常依据自己心境和情感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山水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用抒情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行走中所感受到的美感,山水成了他表达心境的媒介。

山水景色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心灵寄托,也是他们心灵中菩提的重要方向。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诗人通过登高远望山水,去回归自然和寻求内心的平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追求。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的情怀并不是单纯的心灵陶醉或者是对美的追求,而是融入了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认识。

山水是文人心灵的追求,是文人哲学思想的表现,同时也是他们精神追求的象征。

总之,古代文人对山水情怀的升华不仅是文化的重要传承,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他们以山水为媒介,在思考人类生存和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地球的关系,落实了他们的美学思想和文艺理念。

这种情怀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让我们回归自然的内心平静,以及追寻保护自然的意识。

寄情山水的古代文人

寄情山水的古代文人

寄情山水的古代文人作者:积雪草来源:《作文通讯·初中版》2021年第12期千年以来,中国文化有两条清晰明了的主线:一条是居庙堂之高,把家国重任置于肩头;另一条是处江湖之远,在山水游历中体验另一种生活状态。

山水自然,是人类的发源地。

研读古诗词,顺着文字的脉络依稀可见古人的足迹。

南北朝时期的旅行家、山水派诗人的鼻祖谢灵运热衷探险旅游,常纵情山水、挥洒豪情,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山水诗文。

因为喜欢登山,谢灵运还发明了一种特制的木屐,类似于现代的登山鞋,吸引了一大批支持者。

谢灵运虽然在职场上不怎么灵光,却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大咖”。

他出身名门,又时常语出惊人,成语“才高八斗”便出自此公。

有一次,谢灵运酒过三巡,感叹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石”和“斗”都是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

谢灵运的才华到底能装几斗不得而知,尽管听上去有些狂妄,可他拥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粉丝这件事却足以说明一切。

这位厉害的粉丝是谁?正是诗仙李白!据说李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纵情,便是受了谢公的影响。

唐宋诗词自然离不开山水的滋养,它们或磅礴豪放,或纤巧细腻;既有家国情怀的博大精深,亦有独善其身的小巧玲珑;有入世之抱负,也有出世之隐逸……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卓然独立且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幽静恬淡的夜空中洒下一缕月光,照出无限禅意;东坡先生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更是气势恢宏,豪气冲天;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如画一般优美,一尘不染,万籁俱寂。

古代文人喜欢用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文字在纸上造一座山,描几片叶,霞光烟影,层林尽染,峰峦飞瀑,溪桥流泉……无限风光在笔端汇聚,绘成一幅幅旖旎的山水画。

山水可寄情怀,山水可见禅意,山水可纵豪情。

古人避世也好,归隐也罢,无论是有意给自己松绑,还是无意承担社会责任,山野林泉似乎都是最后的退路,是安放身心、涵养精神之所在。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境与情感表达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境与情感表达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境与情感表达在古代诗词中,山水意境和情感表达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山水意境是指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达到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目的。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山水常常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载体,反映他们的思想、感受和情绪。

本文将着重探讨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境如何与情感表达相融合。

首先,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山水被诗人视为一个寄托情感的场所,它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次陂山顶的壮丽景色,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其次,在古代诗词中,山水意境还常常成为表达情感的隐喻。

通过对山水的比喻和象征,诗人能够更深入地传达情感,使得诗词更加抽象和深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诗人通过对夜色和天空中牵牛织女星的描写,借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思念之情。

此外,古代诗人还善于利用山水描写来烘托情感,营造出特定的情景氛围。

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选用恰如其分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使得情感与山水进行有机的结合,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这样的描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的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示了瀑布的壮美景色,更寓意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激荡与洗涤。

最后,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境和情感表达还常常与个人命运和意志力相联系。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对自然景物寄予希望、抱负和情感,通过对山水的表达,诗人们借此寄托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命运的抗拒。

例如,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舲悲未已,挥泪对湖神。

”这里诗人表达了个人的忧愁和对命运的无奈,同时也展示了他的坚定意志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总之,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境与情感表达紧密相关,它们相互依托、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古代诗词的一大特色。

作文素材人物事例:唐宋文人被贬后的作为

作文素材人物事例:唐宋文人被贬后的作为

高中作文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人物事例:唐宋文人被贬后的作为,供大家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1. 接近人民,体恤民情。

因为贬谪,这些文人就接近了人民,有了体察社会生活的机会。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儒家一面“民为贵”一面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却喜欢劳动,主动接近劳动人民。

是生活磨难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尤其是屡遭贬斥之后,他获得了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了解了民情,看到了人民的痛苦,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一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一面勉励人民参战。

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的爱国诗篇,使他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赢得了“诗圣”的称号。

从宰相任上被贬同州时,元稹遭到当地旱灾,曾经作诗归罪于自己,诗中问道:“臣稹苟有罪,胡不灾我身?胡为旱一州,祸此千万人?”联想到百姓的遭遇,他又问道:“团团囹圄中,无乃冤不申?扰扰食廪内,无乃*有因?轧轧输送车,无乃使不伦?遥遥负担卒,无乃役不均?”。

这种关怀,体现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韩愈被贬潮州时,有《宿曾江口示孙湘二首》记述水患中的三江百姓的苦难。

王禹偁敢于向宋太宗献《端拱箴》,对“聚民膏血”的统治者大为愤慨,对“室无环堵”“地无立锥”的广大人民深切同情。

贬官商州时,同情由于旱灾而流亡他乡的饥民,想到自己十年仕宦,无异于人民的蠹虫,就始终抱着羞于做官、关怀人民疾苦的态度。

他学习商州民间的歌唱,热情地歌颂人民集体互助的艰苦而快乐的劳动。

景佑三年十月,欧阳修为范仲淹被贬而鸣不平,结果自己也被贬为夷陵县令。

当时,年方三十的欧阳修不仅博览群书,还深入到社会最下层,体察民情,同情人民的贫困,广泛收集资料,反映人民的疾苦。

苏轼屡经贬谪,在艰苦的岁月里不得不为衣食而躬耕,从而缩短了与人民的距离。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情感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作大自然的精髓,是文人墨客心灵寄托的所在。

古代文人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山水情怀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审美理念密不可分。

在中国文化中,山代表了稳定和沉静,是道家的象征;水代表了变化和流动,是儒家的象征。

这种对山水的理解,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

古代文人在表达山水情怀时,往往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展现。

在诗词中,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绘画作品中,他们通过墨韵的笔墨,表现了对山水的审美情感和人生的感悟。

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对山水的赞美是最为常见的主题之一。

他们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在他们的诗词中,山常被描绘为峻峭雄伟、巍峨壮美的形象,水则被描绘为潺潺、悠悠、奔流、湍急不同的面貌。

通过这些描写,古代文人表达了对山水的深厚感情,传达了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对山水的感悟也是常见的。

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领悟。

在他们的作品中,山水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表达自己情感和理念的载体。

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山水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思想情感的体现,是他们心灵寄托的象征。

唐宋诗人与山水文化的交融

唐宋诗人与山水文化的交融

唐宋诗人与山水文化的交融引言中国山水文化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而唐宋诗人则成为了这一文化的重要代表。

他们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创作风格,将山水的美妙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们的笔下,山水成为文字的载体,诗歌成为寄托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人与山水文化的交融,探索他们的创作与山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唐宋诗人与山水意象的共鸣在唐宋时期,山水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文人心目中的精神寄托和思想抒发的主题之一。

唐诗鼎盛时期,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牵牛织女星,展现了山水与季节变化的和谐共生,诗人在自然景色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意象在唐代诗歌中广泛存在,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也流露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抒发。

与唐代诗人相比,宋代诗人更加注重对山水的细腻描绘和深入探索。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写道:“人死留诗,而诗不死;长得诗人皆万古长青。

”这首诗通过山水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坚持与执着,他将自己的思想与山水融为一体,表达了对仙境、永恒和精神性的向往。

这种把自我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在宋代诗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唐宋诗人的创作与山水文化之间的互动1.山水提供了唐宋诗人创作的源泉唐宋诗人的创作离不开对山水的观察和感受。

他们通过对山川河流、峰峦和湖泊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李白的《登金陵冠岳楼》中写道:“江山如画图,万古寂无声。

湖光秋水月,山色夕阳云。

”这首诗通过对江山的描绘来展示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外溢和修辞含义。

这种源于山水的创作灵感成为了唐诗的一大特色。

2.山水为唐宋诗人提供了情感寄托唐宋诗人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白居易的《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水,芙蓉吴宫春。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风格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和风格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风格1、陶渊明(352或365~427),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名潜,字元亮。

平淡而又淳厚的艺术风格,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

《归园田居五首》2、王之涣(688~742)《凉州词》、《登鹳雀楼》。

3、孟浩然——应试落第,归隐山林——寄情田园,寻求归隐——清远空淡,韵味深长人生经历:(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卒。

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

思想内容:其山水田园诗,主要反映隐居生活,描写山水田园风景。

内容并不丰富。

艺术特点:清远空淡,韵味深长,往往以自然清朗的格调表达深长意韵,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怀,给人一种清纯之美。

语言朴实无华,平淡、自然。

4、王昌龄(698~757)《出塞》5、王维——身陷叛军,皈依佛门——前期积极,后期求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生经历:(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曾奉使出塞,回朝后累官至给事中。

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

乱平,受降官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思想内容:前期诗歌表现出一种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精神。

诗豪壮雄阔,内容充实。

后期着意表现大自然之美。

艺术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描写景物优美,精工刻画;意境动人,浑然完整,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采。

6、李白——供奉翰林,漫游各地,晚年飘泊——揭露黑暗,怀才不遇,向往自由——意境壮阔,想象奇特,真率自然,清新飘逸(豪放飘逸)人生经历:(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属四川省江油)青莲乡。

寄情山水——五代两宋山水画与文化(上篇)

寄情山水——五代两宋山水画与文化(上篇)

备 遗 不 俗 思 者 , 删 拨 大 要 凝 想 形 物 下质不形
笔 名 虽依 法 则 , 运 转 变 通 文栗 自然 佩 非 园笔
如飞如动
高 低 晕谶
品物 浅 僳
维普资讯l 苎 堡l
荆 浩 变 谢 赫 的 六 法 论 为 六 耍 ’
中 国 绘 画 里 王
南 朝 ’宋 的 宗 炳
也 已 经 经 了 千 六 百 多年 了 魏 晋 前 的
中国画几乎都是描绘人物的
肺恺之,山水画有所发展
对山水白 描写 只作人物 的背景出现 勺
到了东晋

并 且 绦 历 南 北 朝 至 隋唐 , 山水 画独 立成 为 画 科
渐 成 为 了 中 国 画 中 主 流 画 科 期 间五 代 两 宋 是 山 水 画 发 展 史 上 一 个 举 定 轻 重 的 时期 胜举 应 该 说 也 是 传 统 山 水 画 艺 术 的颠 峰 时 期 当 时 大 家 辈 出 , 传 世 名 作 举 不 也 可 以 说 流 传 干 世 的 五 代 幅宋 的 山水 画 张张 是精 品 件 件 作 品 集 当 时
杰出 水画家们的心血与 睛穗
时传统文化( 括当时 的 论 包
本文试图通 过五代两宋山水画的艺术形态与 当
诗歌 宋 词 , 山水 文 学 ) 关 系 山 水 画 家 的 逸 的
事 人 与 山 水 隅 景 与 自然 的 关 系 画 家 作 画 的 态 度 以 段 人 品 与 画 品 的 关 系

真 必 须 选 到 气 质 供 盛 ” 而 不 能 得 其 形 而 遗 其 气 . 不 能 悝 作 到
要达到这 点 就 顼 对 山 水进 行深 人 细 致 的 体亲 从 而 ” 物 象 度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常常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情怀,并且把自己的情感、思想、哲学等融入到山水之中。

这样的表现不仅是对山水的赞美和热爱,更是对自然和人类的思考和感悟。

在古代文人的视野里,山水是一种生命的形态和自然的现象。

山水是一个大自然的缩影,它集中了天地之间的所有元素,包括物质、生命、精神等。

古代文人将山水作为人类情感、美感和艺术的源泉,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刻画在山水之中,使它们成为恒久的文化象征。

山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是一种规律和秩序的象征。

古代文人认为,山水通常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平衡和和谐的状态,无论是山、水、云彩、动物还是植物等自然元素,都是有序而有规律的。

这个有序和规律的世界,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舒适和宁静的环境,能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信心和勇气。

山水在古代文人眼中,是一种灵魂的表达和抒发。

在古代文艺中,山水经常被作为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的表达对象,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是通过山水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感悟。

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如狄仁杰、王维、苏轼、黄宾虹等,都曾以山水为题材,运用自己的文学、书法、绘画等才华,将自己的情感与山水融为一体。

山水在古代文人眼中,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古代文人将山水看作一个与人类生命紧密相关的自然符号,他们不仅通过山水表达自己内在的美感,还将山水看作一种哲学的借喻,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例如,山高水长的景象反映了天地之道的无穷无尽,而江河奔流则代表了人生的起伏波动,这些景象喻示了生命中经历的算盘和机遇,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哲学思想和生命态度。

总之,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它融合了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山水在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这种文化传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文化,还能帮助我们在当代不断探索并创新出更具现代价值的山水文化。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文化内涵

古诗词中的山水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引言古代中国文人墨客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自古以来就贯穿了中国文化的脉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出现的丰富山水意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山水意象,并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山水之美1. 山在古诗词中,山往往被描绘为高耸入云、峻峭挺拔或平缓绵延而起伏的形态。

山体雄伟壮观,给人无限遐想和向往之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展现了壮阔而奇特的群山景色;而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院庐无尘事,虚舟养晚风”,则表达了闲适恬静和清幽之境。

2. 水水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元素,古诗词中常用水来描绘江河湖海、溪流泉涌等景观。

例如杨万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所写的“川上百千条,山长水自萦”,生动展现了水势激荡和奔腾不息的景象;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长江为背景,写出了战争的悲壮与英勇。

二、山水意象的文化内涵1. 山:崇高与坚毅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崇高和坚毅的象征意义。

矗立于天地之间的山岳高耸入云,象征着人们对理想、信仰和力量的追求。

诗人通过吟咏山来表达对永恒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向往。

2. 水:柔美与变幻水是流淌不息、柔软且容易适应环境变化的元素。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水被视为善变之物,寓意世事无常、处世应变的智慧。

许多诗人将水的柔美与自然界、人生境遇相结合,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幻不定的理解和把握。

三、山水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艺术表现1. 外在景观描写古诗词中对山水意象的描述通常以外貌特征为主,通过生动细腻的笔墨勾勒出山水的形态和氛围。

比如通过对山体高度、起伏和颜色等进行描绘,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山势之雄伟壮观;通过对水流湍急或平缓静谧等特点的刻画,带出了江河湖海之开阔广袤或宁静深远。

2. 内心感悟与情感表达除了描绘外在景观,古诗词中还融入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情感表达。

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夸张、比喻等,使山水意象更具有抽象和深远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所隐含的思想两宋+元基本特征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来看,文人画要必备几个特点。

一、学养深厚。

封建士大夫既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才必须是为官的基础。

要想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

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

二、言之有物。

古时的文人画不是忙三火四画出来立马就要卖钱的,而是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真情。

所以后人才能从八大山人的鹰眼中看出睨藐不屑来。

三、格调高雅。

翰墨丹青古来即称“雅好”,“雅”人之“好”的标尺,就是格调。

这和画家的人品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画家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

对格调的赏析与赏析者的品位有极大的关系,即俗语所说“好画还需识者看”。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

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

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在色彩和水墨上,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

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创作中开水墨画的先河。

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文人画特色和体系的形成,又与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有关,创作对这些画家来讲,起到的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这样,不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言(黑、白、灰3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就成为创作中的必然的选择。

[编辑本段]艺术风格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

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

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等,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

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

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

“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 雅” 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宋代以前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

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

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

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画院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

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

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来的愿望:“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

”(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

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

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

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

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

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董其昌绍述:“赵文敏(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钱选),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

” ”又引申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都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在元代绘画实践上,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

” (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