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

浅谈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三种意境风格诗画相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一般情况下,诗画相融指在中国画画面空白的地方题诗,诗歌在内容上咏叹画的意境,在形式上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诗歌和绘画融为一体。

此意义上的诗画相融,徐复观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题画诗的出现,如唐代《杜工部段集》有多首题画诗;第二步是把诗歌作为绘画的题材,如宋代邓椿《画继·卷一》记载的宋代画院以寇准“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命意取士的典故;第三步是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

如《宣和画谱·卷七》谓李公麟画《阳关图》,“以离别惨恨,为人之常情;而设钓者于水滨,忘形快座,哀乐不关其意”,用画来说明诗歌之“远”的意境。

第三阶段中,诗画相融已涉及意境问题了。

意境理论在内涵上有三个特征:情景交融分、虚实相生、境生象外。

《阳关图》中钓者的神情意味着其思绪已超越有限画面向更广远的时空延伸。

画面构图的简约以及垂钓题材的选取,已暗合了离恨之情。

诗画相融在发展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在山水诗和山水画领域,也出现了二者相互交融的状况。

中国古代山水诗经过魏晋时代的高峰发展,到宋代已趋成熟;而山水画历经唐代的发展到宋代迎来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山水诗和山水画在宋代,呈现了多方面交融的特征,尤其在艺术意境方面,体现了共同的艺术风格下文从奇伟雄豪、清空灵动、寒荒幽寂三种意境来分析宋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一致性。

一、奇伟雄豪之境宋代山水画和山水诗在表现此境时,往往选取自然界之奇崛险峰、层崖叠嶂、冲天激浪、惊雷暴雨……作为表现对象。

此类意象能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和震撼感,令人在扑面而来的惊人气势中感受大自然的威力。

自然界之巍巍奇峰往往被认为是刚毅不屈的人格之美的象征,雷霆暴雨、狂风巨浪往往成为了艺术家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他们借自然之伟力或抒发报效祖国之豪情壮志,或寄寓胸中之不平,感叹国运之衰颓。

自然之山川风云便由此而具有了人文美的宋代山水诗中,有大量的诗作和奇伟雄豪之境有关。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宋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夏朝的时期,它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之一,而文人与山水诗画也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士大夏朝的文人崇尚自然,他们通过探索山水的美与哲学深度,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山水诗画作品。

宋代文人对于山水的痴迷可以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中看出。

许多文人都选择在山水之间修身养性,追求气韵生动的生活。

他们以山水为伴,亲近自然,用心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谐和。

这种痴迷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还体现在他们的写作和绘画中。

宋代文人的山水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闻名于世。

他们通过描绘山川河流、岩石树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情感和哲思,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禅理和自然的思考。

在他们的作品中,山水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局限,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哲学的寄托。

他们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展示了他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在绘画方面,宋代文人的山水画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用毛笔、墨和水墨纸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文人画强调“神似”,注重传达画家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而非严格地模仿自然。

他们通过虚实相间,意象错落有致的笔触,表达了对于山水的深度感悟。

他们笔下的山水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凝聚了一种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同时,文人画中的主题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文人画不仅仅描绘了山水,还将人物、动植物和建筑融入其中。

通过将各种元素融为一体,文人画在反映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的特点。

文人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以耕读之士和僧道文人为主,这些形象既是画家自身的写照,也是对于人生境界的体验和领悟。

然而,宋代文人与山水诗画并非利用山水诗画仅仅是为了追求美。

他们的创作也寄托了对于社会和政治的关注。

他们通过山水诗画表达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关切,进而影响并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形态。

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他们对于人性、社会和现实的独到见解,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的影响。

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宋代院体山水和文人山水的比较研究

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一.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和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所画出于自娱,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一.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代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的发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比,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写演化为南宋精巧简洁,“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实际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精雕细琢的宋代院体画,力主“作画贵有古意”,认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影响影响影响影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

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

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

Yi Shu Ping Jian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论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的性灵契合葛烨吴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摘要:山水画与诗词最能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山水画形成于魏晋时期,自隋唐开始独立成科,至五代北宋已发展成熟。

词兴起于隋唐至宋进入全盛时期。

二者都注重意象的表达,以心物、时空合一等表现形式完成对生命的表达,本文结合宋代山水画与宋词的艺术特点,重点论述二者契合之处。

关键词:院体山水宋词意象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29-02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江西词派对构建北宋院体绘画体系的推动力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YS34)。

一、北宋画、词意象的渊源“意象”这一概念最初见于哲学家的著作中,《周易·系辞传》首次将“象”作为由言达意的中介,把“象”与“意”联系起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字无法将心中所感全部写出来,语言也不能将全部的心意表达出来,而圣人会借助描绘客观对象,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上面,这样能更好抒发心意。

“意象”的审美功能最初被提及时都是与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的。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被刘勰表述为心物关系,意思是说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通过观察外物并发挥主观想象,将外物孕育成特定的审美意象。

到了宋代,由于士大夫阶级对文化需求主观意识的觉醒产生群体性的文化自觉,使这一时期的典型的文学体裁———“词”逐渐凸显出阶段性、时代性、社会性的特征。

如江西词派领袖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通过节令更替来思考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哲理;又如欧阳修《渔家傲》中“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幕”,以柳絮喻云,将文中不能言的连绵乡愁诉诸所营造的意象当中。

意象不仅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艺术功能异于诗歌的绘画与意象也有着诸多联系。

《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美学品格比较研究

《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美学品格比较研究

摘要宋代与元代是中国山水绘画艺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百代标程”、“照耀千古”的绘画大师,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分别代表了北宋院体青绿山水和元代水墨文人山水画的典范之作,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幅作品以长卷形式呈现,从绘画形式和绘画语言方面都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美学精神和审美追求。

这种不同的审美取向深受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宋元更替引发的社会变革,直接导致世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山水画构图样式上由北宋以来构建起来的全景式山水向元代简约式山水转变。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两幅长卷山水画作品中不同的构图形式和绘画语言来阐释它们所传达出来的美学品格追求。

关键词:《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长卷青绿水墨AbstractIn song dynasty and yuan dynasty are two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appeared a batch of"one hundred generation of standard process","shine through the ages"old master,left many excellent work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northern song dynasty Wang Ximeng"Trinidad Jiang Shantu"and"fuchun mountains"of yuan dynasty huang gongwang,respectively,represent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ourtyard body green landscape and the yuan dynasty ink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literati of apotheosis,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ainting history,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The two work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long scroll,representing the aesthetic spirit and aesthetic pursuit of different periods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painting form and painting language.This kind of different aesthetic orientation wa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The social change caused by the replacement of song and yuan directly led to a great change in people's social mentality,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painting composition from the panoramic landscape constructed sinc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simple landscape in the yuan dynasty.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aesthetic pursuit conveyed by the two long-scroll landscape painting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ir different forms of composition and painting language.Key words:"thousands of miles of rivers and mountains","fuchun mountain dwelling map",long volumes,green,ink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问题的提出 (1)(二)研究的目的 (2)(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3)(四)研究的概念与方法 (4)第二章《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概述 (5)(一)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5)(二)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6)第三章《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所体现的美学品格比较 (8)(一)宋元两代审美思潮概述 (8)(二)长卷绘画的艺术魅力 (9)(三)《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在构图方面的比较 (13)(四)《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在笔墨设色方面的比较 (18)第四章《千里江山图》与《富春山居图》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21)(一)以“南北宗论”的视角进行分析 (21)(二)以“一画论”的视角进行分析 (23)(三)《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对当今山水画的审美启示 (25)总结 (26)参考文献 (28)附录 (29)致谢 (30)第一章绪论(一)问题的提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实质内涵在于其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统一为属性。

宋元山水画之比较

宋元山水画之比较

艺术论坛Arts circle美术界ARTS CIRCLE 2010/8宋元山水画之比较TEXT /王琥钧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宋代与元代时期的山水画是两个至高点。

而这两个朝代因所处不同时代背景与政治文化背景而使得山水画的风格面貌有着很大的区别。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以其真实生动的传统写实笔墨再现或北方磅礴之峻岭,或南方氤氲秀丽的自然山水景色,从而体现出一种以崇尚自然天地为中心的宇宙大美。

而元代山水也虽能运用相对写实之笔墨来表现自然山水,但更多是以体现画家自我精神为主的更具个人情怀的山水面貌。

两种不同的表现风貌与精神气象,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至高境界,而这两种不同风貌的艺术境界与艺术高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历史山水画的发展的规律来看待宋元之山水画,宋代山水是集前人之大成而竖立了中国山水画精神与笔墨的里程碑,元代山水画是元代文人画家在当时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对五代两宋之山水画的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元代独特的萧散、简逸的艺术境界与精神风貌。

不同时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影响着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而各种不同的艺术精神也反映着不同的时代政治与社会本质。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的有一个相对持续繁荣的汉室大一统帝国。

在政治上结束了相对的政权割据分裂混乱的局面,进入了社会与经济的整顿发展与繁荣。

而政治上的稳定与发展则必然会造就文化风尚的繁荣。

山水画在此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表现体系,开宗立派之名家倍出并创作出众多经典之山水伟作,两宋成为中国山水画是中的黄金时代。

政治上的支持与推崇使得当时的文人在精神上追求以儒家精神为主导的积极进取却不落世俗、超凡入圣而又有机可循的天、地、人的大的协调统一之境界,实际上是介乎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天人合一之精神境界。

此时代的山水画体现出与当时代相对应的大气磅礴、天地浑圆而又法度完备、各显风貌的风格特征。

尤其是五代末北宋初时的荆、关、董、巨等山水大家的出现开辟了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与天地浑蒙之大境界。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

宋元山水画的异同宋代和元代的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山水画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展现的精神风貌各有千秋。

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

而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以“元代四大家”为代表的山水画家,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把笔墨的情趣与个人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山水画由写实风格向写意风格的转变。

宋范宽雪景寒林图1.重笔与重墨宋元山水画都十分注重笔墨,只是各有偏重,造成两者偏重不一的原因之一就是作画的材质不同。

从宋代到元代,作画的材质由绢与熟纸变成了半生熟纸。

宋代很多的山水画都作于绢上,主要是因为绢材质本身的优势:“绢,是丝织品,是透明而光泽的体质。

这种体质,对于水墨画更能掌握它的规律,发挥它的特性。

特别地发挥了笔势的纵横生动,墨彩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对形象描写的亲切性与艺术性。

”绢的材质特点可以使墨色更加丰富、有透明感。

如郭熙的作品《早春图》,这幅作品有着“春山早见气如蒸”的意境,能体现出这样的意境,就在于郭熙用水和用墨的技巧,他利用绢的特性,将各种墨展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夏圭的作品《溪山清远图》,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绢作为材质,而采用了熟纸,但一样有着墨色透明和丰富之感,并且形神俱佳,充分展现了江南烟雨的气息。

这幅作品能展现出这样的效果也离不开作者娴熟的用墨技巧以及用笔的沉着、果断。

宋郭熙早春图而元代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可以说在宋代的基础上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并且由宋代的重墨转向了重笔。

元代山水画的用纸很多都是半生熟的纸,这种纸张的优点在于具有不渗化性,能够帮助用笔技巧更好地发挥,这也可以说是元代山水画重笔的原因之一。

依照半生熟纸张的特点(渗透性弱),画家在作画时更倾向于选用干枯毛笔,这也就道出了元代山水画里出现“松”与“毛”的原因。

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卷元代很多山水画家都是文人雅士,提倡的也是诗、画、书、印一体的风格,如著名画家吴镇、倪云林等,他们不仅画作优秀,在书法、诗词等方面的造诣也颇高。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

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特点探析王玉洁曲車师范大学摘要:绘画艺术无法脱离构图。

南宋院体的边角式构图与北宋的全景式构图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必定是对之前绘画形式的革新,另辟蹊径。

南宋将全景转向局部描绘,强调某一主体突出主题,画面虽 简留有大量空白却不失对意与境的表达,开启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新篇章。

本文试从南宋院体山水 画构图转变成因分析入手,探究南宋院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

关键词:南宋院体山水画构图南宋四家中图分类号J 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42-02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历经北宋、南宋两代。

宋代政权稳定后,江南地区的画家陆续北上继而南北画 派朝相互交融协调的方向发展,使以中原画派为中心的 北宋山水画日渐势微,开始形成以郭熙等人为代表的院 体山水画。

所谓院体画,即由宫廷画家绘制的作品或宫廷 设置的院体画家的作品,作品主要为迎合帝王宫廷的审 美倾向。

北宋时期的院体山水画属于初立阶段,沿袭了雄 伟浑穆的北派山水。

北宋灭亡后,南宋时期的院体山水画 以其特有的形式示人,实现了北宋“全景式”到南宋“边角 式”构图特点的转变,由宏观转向微观,丰富了山水画艺 术,确立了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独特风貌,使中国传统山水 画进入了全新时期。

一、构图特点转变因素(一)客观因素艺术的演变无法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

北宋初建,结 束了时代割据,社会局面相对和谐稳定,诸多条件都为北 宋山水的繁盛做了铺垫。

社会稳定繁荣,画家自然有悠然 之心亲近自然,同时北宋大多画家是隐士,隐居山林,对 自然景象进行客观再现,将北方磅礴浑厚的山势以全景 式构图表现,山势高耸令人为之一震。

南宋时期,外敌侵 入,宋室无奈南渡,历史的巨变同时也推动了山水画革 新,宋室在南迁途中使设景造境发生改变,由气势高耸的北方大山渐转为南方草木繁盛、山川连绵起伏的江南小 景。

与此同时,北方的全景山水已经发展到极致,想要有 所创新必须转换思路另辟蹊径。

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

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

目录摘要 (1)Abstract (4)引言 (5)一宋代山水画的意境态度及艺术历程 (5)1 意境的出现及其象征意义 (5)2 五代宋初山水画的鼎立兴盛局面 (6)3 创立两宋山水画流派的依据及其繁衍生异 (6)二宋代山水画的构图理念和空间表现形式 (7)1 雄浑磅礴的北宋山水画 (7)(1)郭熙“三远论”呼应下的山水画表达特点 (7)(2)平铺直叙的“全景式”构图 (8)2 清旷空灵的南宋山水画 (9)(1)意象概括的角隅之景 (9)(2)特写景物的空间诗意化 (11)三两宋山水画中“写情画意”的笔墨特色 (12)1 两宋山水画的笔墨与皴法特点 (12)(1)北宋山水画中墨法与皴法的运用 (12)(2)刚劲有力的“斧劈皴” (11)2 院体画中的文人画思想 (12)(1)“米氏云山”中“真”与“幻”的表现形式 (12)(2)文人画与院体画的相辅相成 (12)四《林泉高致》对宋代山水画意境表现的理论研究及影响 (13)1 绘画观念在《林泉高致》中的系统化 (13)(1)研习传统技法的运用 (13)(2)自然的观察与选景 (13)(3)意境的感悟与体现 (14)2 《林泉高致》对宋代山水画的画论指导意义 (14)五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宋代绘画语言与审美意识 (15)1 两宋时期道教的艺术意味 (15)(1)道教观念影响下宋人山水的审美追求 (15)(2)“含道映物”与“澄怀味象” (15)2 宋代理学观念熏陶下的山水画发展 (16)(1)宋代理学思想的活灵活现 (16)(2)宋代画家思想中理学启示 (16)六宋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及对近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17)结语 (18)参考文献: (1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0)致谢 (21)浅析两宋时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之对比引言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传统绘画已经深入人心,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学科在20世纪以后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风格。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两宋的山水画在风格上存在较大的差别。

五代宋初是一个山水画的高峰。

后人把这一时期的画分为南北两派。

北方画风以荆浩、关同、李成、范宽为代表,多画北方石质山,雄伟俊厚,石质坚凝,风骨峭拔,长松巨木,飞泉流水,手法上多用线条勾出山石轮廓,然后用坚硬的“钉头”、“雨点”、“短条”皴之,形成斧劈皴、折带皴。

南方画风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多画江南土质山,平淡天真,轻烟淡峦,平沙浅渚,洲汀掩映,气象温润,手法上山骨隐现多用柔和线条润媚点子,形成披麻皴、荷叶皴。

北宋前期多沿袭这两种风格。

这两种风格都主张师法自然,从山林中得到灵感。

北宋中后期,院体花鸟画得到很大发展,山水画的发展相对停滞。

其中的亮点是米氏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对后世的影响颇大。

还有郭熙的《林泉高致集》是关于山水画理论的经典。

南宋的山水画得到意外的发展,其代表画家是李唐、马远、夏圭,总体风格上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刚而猛。

(那个时代的画连我这样的外行都能辨认出。

)手法上用刚性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再以大斧劈皴法横扫。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北方沦陷之后,痛失家国的宋人再也无法忍了,爱国的情绪汹涌而激烈。

许多的诗人、画家不顾柔弱之躯奔赴前线。

整个时代的内容是爱国,风格是豪纵义愤。

在岳飞是“笑谈渴饮匈奴血”,在陆游是“孤剑床头铿有声”,在辛弃疾是“醉里挑灯看剑”,这些艺术正是南宋志士们内心急躁不安的情绪和刚强不折的精神的外化。

在那些刚而猛的作品以外,他们的笔下也有一些隐逸的题材,如《清溪渔隐图》、《寒江独钓图》等。

这正是南宋爱国画家激烈情绪的另一面。

当急切的爱不能实现时,便可能产生恨;极端的热情遭到挫损时,便可能产生冷漠。

从艺术上讲,马、夏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更高的巅峰。

到了元代初年,赵孟頫起来反对近世,抵制南宋画风,提倡唐人的自信奔放。

其实这种提倡只是一种追慕,唐人飞扬的神采再也没有真正回到过中国人的脸上。

那时的文人已经落入了社会的底层,隐逸是社会性的。

高山耹听,北宋和南宋山水画的区别

高山耹听,北宋和南宋山水画的区别

高山耹听,北宋和南宋山水画的区别宋代的水墨山水:以水墨写意,疏淡处见真性情。

宋山水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水墨刚劲,造型简括。

宋代山水画的繁荣兴旺,名家名画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古今一流,纵观其形式、技巧为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由于北宋宣和画院府藏古代书画作品全部被掳掠往金国,南宋的画院建立的时候,只有李唐这个原北宋徽宗时期的画院画家,所以南宋的山水画风格实际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从布局上,南宋山水一改北宋崇山峻岭般的全景山水模式,李唐晚年就已经开始创作“残山剩水”般的小景山水,北宋时期那种大山堂堂的山水再也看不见了。

北宋山水:崇山峻岭般的全景山水模式:北宋山水画取景侧重于完整的整体的把握对象,较为直接、坦白,“以大观小”,北宋山水拥有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特点。

《夏山图》北宋屈鼎绢本淡设色纵45.3厘米横115.2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北宋山水画特点: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和无我之境。

这种客观性在于求真,而非求似,使山水画不仅可望可行,还可游可居,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一种“牧歌式”的亲密关系。

其代表者是范宽的关陕峻岭,和董源的江南平远真景。

《临流独坐图轴》范宽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建立之初,在宫廷中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征召大批画家到画院供职,为宫廷服务。

宋徽宗时,画院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南宋山水画处于北宋向元代山水画变革的过渡时期,它作为南宋山水画创作的主要体现形式,既有对其前山水画风格、技法的继承和总结,又有对元代文人画成熟风格的启示和肇示。

《晴峦萧寺图》北宋李成绢本淡设色111.4×56厘米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南宋山水特点:残山剩水的小景山水南宋山水画则受宫廷画院画风的影响,追求细节真实和诗意表达。

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

这里不再是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不再是那种异常繁复杂多的整体面貌;相反,更经常出现的是颇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甚或某个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远为有限的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诗趣、情调、思绪、感受。

院体画不如文人画?董其昌不就是欺负画院画家嘴巴笨又不会卖情怀么!

院体画不如文人画?董其昌不就是欺负画院画家嘴巴笨又不会卖情怀么!

院体画不如文人画?董其昌不就是欺负画院画家嘴巴笨又不会卖情怀么!中国古典山水绘画,源远流长,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绘制的对象,运用水墨黑白或青绿色彩来表现壮丽景色及个人情怀的传统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画的伊始,它从人物画的背景逐渐分离,隋唐时期逐步成为独立的画派,而五代两宋发展趋于成熟。

由于封建统治阶层的文化趣味素养的提高,宋代建立了宫廷的专属翰林图画院,让山水画从技法到创作都有了崭新的突破。

与此同时,热爱绘画艺术的文人士大夫也贡献出不少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这一时期文人画、士人画的概念被强调,于是元代以后,不同身份地位的绘画艺术创作者,逐渐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文人士大夫的作品统称文人画,画院画师派就成了院体画。

赵佶《雪江归棹图》,不吹不黑,宋徽宗的山水画确实技法扎实构图好,比很多文人画高。

院体与文人两种绘画作品,最初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亦没有高下之分。

院体仰慕文人的逸格志趣,文人自画院学习技艺笔法,这种并没有明显分野的和谐局面经过元明两朝,逐渐显现出了相互的对立,绘画也愈来愈讲究门第出身,其中社会主流文人士人群体占据话语权,文人画备受推崇。

明代前期,受到元朝打击而流散的宋代画院,虽未完全的正式复建,但已有专门的机构对宫廷画家进行征召、选拔和日常考核的管理。

院体绘画在15世纪再度兴盛,这类职业的画家伺奉宫廷皇族绘画,长于笔墨的技巧和构图,却不是精通诗文的文人。

《出警入跸图》,明代宫廷画家绘制,比起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文人画,宫廷绘画才是历史研究者的好伙伴,如同纪录片一般再现视觉上的历史。

16世纪,脱胎于院体绘画风格的浙派画家逐渐衰落。

由于缺乏实地的考察、写生,院体山水那种工谨富丽而带有装饰性的风格退化为种种呆板的程式与陈陈相因的暮气。

文人画也青黄不接,业余的文人画家们笔下的文人画逐渐沦为某种“墨戏”。

由于缺少系统的笔墨与造型训练,只把注意力集中于表现深奥的诗意上,弊病日显。

由于工书画,精于鉴赏而被称为博物君子的明代书画家李日华评说:今天下画习日谬,率多荒秽空疏,怪幻恍惚,乃至作树无复行次,写石不分背面,动以无格自掩,曰:我存逸气耳。

浅谈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差异

浅谈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差异

民族艺术研究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浅谈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差异刘柯炜(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山水画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唐代的王摩诘开创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先河,直至元代则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政权的更迭,社会制度的改变,其水墨山水画在宋元两个时期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宋元山水;南宋四家;元四家;差异;影响一、宋元时期的时代差异宋代是继唐代之后的一个相对稳定并且持续繁荣发展的统一大帝国,结束了五代战乱不断,政权分立、社会动荡的局面。

经济与社会的相对稳定,在文化艺术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华景象。

既有描绘北方大山大水的雄浑气势,又有描绘南方秀丽清河的文人书画。

画坛呈现着全面繁荣的景象,开拓了民间画工、宫廷画院、文人画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灭宋后,政权掌握在蒙古人手中,汉人在朝廷中无法得到重用,地位也十分低下,纵使做官者也无实权掌握。

反映在绘画领域的则是,画家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烘托出一种寂寞、无奈以及报国无门的悲伤之情。

相对于宋代时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元代在其基础上更加丰富了山水画的形式内容,诗书画印的结合,成为一种潮流,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差异在绘画时所用材质方面,宋代山水画多用绢,材质较为细腻,不吸水,因此只能采用湿笔,适合用墨层层晕染;写实严谨,产生的效果使画面看上去比较精细,繁密。

到了元代,多绘制与纸上,用干笔和枯笔来皴擦,用笔随意,多大斧劈皴,比较大气,重写意。

在艺术特色方面,宋代以“院体画派”为主流,宋代的社会安定,绘画技术得到了钻研。

到元代,以萧疏淡雅的“文人画”为主流,画家用笔比较随意,同时太精细的画已经不合时宜,省精细而求快。

宋代的绘画更多被赋予了教化行和娱悦性,技法更加写实注重生活美,强调直观效果,产生一种亲切感。

唐宋山水游记的异同

唐宋山水游记的异同

四、唐宋山水游记间, 更多的是差异性, 差异的最大之点, 是情趣和理趣的不同唐宋散文大家名家的山水游记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首先与大家名家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其次与作家的个性经历相关。

就时代性而言,韩愈、柳宗元处于中唐时期,“大唐雄风”已经是“昔日黄花”,风光不再,但是大唐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因此反映在文化文学上,也显示出全面繁荣的景观,表现出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气象,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昂然生机。

这一社会的大气象反映在作者个人,也自然产生“生逢其时”的感慨,于是他们的作品也有一分蓬勃气,有一分奋发气,有一分潇洒气,即使是作家本人处于被贬官外放的境地,但他们想的更多的是重新回到帝王之所,辅弼君王,成就尧舜,因此有牢骚不很盛,有怨言却不多,如韩愈的《进学解》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同样,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及《愚溪诗序》这些表现山水的诗文中,我们仍能看到唐人文章的气象森严,恢宏大气,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仿佛沉醉于山水之间,体味山水之美的“闲人”。

“闲人”也闲不住,“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但他没有什么具体牢骚,只通过具体写景,寓情于景,让人们去感受其中的情意,人们更多注意到是其感情的变化。

由此可见,他们的文章也以情趣取胜。

对南宋“院体”风格的再解读

对南宋“院体”风格的再解读

南宋“院体”山水风格再解读摘要:南宋“院体”山水处于北宋向元代山水变革的过渡时期,它作为南宋山水画创作的主要体现形式,既有对其之前山水画风格、技法的继承和总结,又有对元代文人画成熟风格的启示和倾向。

它的形成既受宫廷趣味的制约,又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和把握,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宋元画史的风格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外在表现内心阐释构图自律北宋是我国美术史上山水画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以徽宗为代表的宫廷画院领导社会艺术潮流,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独创“文人画”系统与之抗衡,以张择端为代表的世俗美术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北宋画坛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的盛事文化景象。

从北宋到南宋,南宋院体风格的形成既受到北宋院体的影响,又受到南宋“皇家赞助”[1]的影响,还受当时各兄弟艺术的影响,呈现为显著的风格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在观照自然的方式上,由宏观向微观过渡,由外在表现转向内心阐释;在审美趣味的追求上,由“全景山水”向“偏角之景”转化;在艺术本体上,艺术的自律性开始觉醒,逐步由“图真”、“叙事”转向“变异”和“抒情”;在绘画技法上,呈现为阔线“斧劈皴”大量流行,墨中水分由少增多,用笔速度加快等一系列显著变化。

一、观照方式:“外在表现”到“内心阐释”的发展趋向与擅长情节性主题表达的人物画相比,风景画在抒情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山水画作为中国风景画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最能够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实质的,从对艺术自律性的追求上来说,中国艺术自古以来就比西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中国的哲学一样,中国的山水画一方面热衷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一方面也热衷于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意时寄情于山水,失意时也寄情于山水,使山水画成为画家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山水画既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虚幻反映,又是画家“缘情言志”的现实体现。

中国山水画在经历了晋的“尚韵”、唐的“尚法”、北宋的“尚意”之后,南宋人对自然的观照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

宋代的文人与山水诗画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文人与山水诗画达到了巅峰的时期。

宋代文人喜欢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创作,他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抒发情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宋代的文人们对山水的热爱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文士们以描写都市生活为主,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已开始对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真正将山水诗画推向高峰的还是宋代的文人们。

宋代文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细致入微地描绘每一处山川流水的细节,通过对声音、气味、色彩等感官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同时,他们也将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感情、思考相结合,借用山水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哲理。

比如,王安石的《山中》中写到:“潺湲水流渐又闻,寂寂满庭芳草茵。

青青凡木知人意,冉冉幽花悟鸟心。

”这些诗句充满了王安石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宋代,文人们不仅仅是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山水的情感,他们还有通过画画来展现自己对山水的理解和感知。

文人画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与传统的宫廷画家不同,文人们注重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准确和美感。

他们追求笔墨的自由自在和个性化的风格,力图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人画大多以山水为主题,绘画技法注重形神兼备,追求意境和意义的完美融合。

文人们用自己独特的画风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独特视角,他们不仅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对山水之美的追求,更是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文人与山水诗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文人们通过山水诗来表达对自然的情感和思考,而山水画则成为了这些情感和思考的具体表达。

文人们通过对山水的诗歌创作和画画表达,彰显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仅倾注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景仰,更渗透着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思索。

在宋代,文人与山水诗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联结,他们通过山水的美丽与神奇,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追求。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试论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高丽君【摘要】中国画至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支持,呈现出前所未有之兴旺景象,绘画也趋于多元化。

而习惯上,人们把院体画与文人画分为两大阵营。

而本文认为,南宋院体画在追求形似的顶峰之后,已呈现出追求抒情性的“文人化”趋向,并且对后世的文人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院体画;文人画;文人化;抒情性;文学性一、院体画与文人画所谓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

近代陈师曾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文人画的特性被概括为文学性、抒情性和哲学性。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宫廷画风的绘画。

作画讲求法度,受宫廷审美影响,从创作主旨、题材内容到风格样式,都具有趋同性。

南宋画院在沿袭北宋的基础上,地位更为提高,“赐金带”者仅高宗朝就有十多人,并且提供了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创作空间,题材也从北宋注重政治功用多表现人物故事转向集中于表现山水花鸟题材。

二、“文人化”的南宋院体画所谓文人化,就是作品中有文人思想,含有文人画的趣味和气息。

“文人画”的概念提出起自北宋苏轼,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院体画注重“形似”,一直是文人画家所不屑和抨击的。

苏轼诗云:“论画贵形似,见与儿童邻”。

此话包含对注重写实的院体绘画的蔑视。

但其实苏轼也没有完全抛弃造型。

据记载,苏轼很注意观察生活,外出经常随身携带绘画工具,偶见民家有丛竹老木,就要画下来,以备创作之用。

东坡作画,有的非常精致,晁无咎在《鸡肋集》中记载了东坡所作《蟹图》,画得十分认真精致,连蟹身上的毛都画出来了。

所以,本文认为,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不是抛弃形似,而是具有文学性和抒情性。

而南宋院体画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文人画的特质,下面本文就从这两方面来阐述南宋院体画的“文人化”趋向。

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一.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代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代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的发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比,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写演化为南宋精巧简洁,“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实际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精雕细琢的宋代院体画,力主“作画贵有古意”,认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影响影响影响影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

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是如何契合的?

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是如何契合的?

北宋院体山水画与宋词意象是如何契合的?“意象”这一概念最初见于哲学家的著作中,《周易·系辞传》首次将“象”作为由言达意的中介,把“象”与“意”联系起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字无法将心中所感全部写出来,语言也不能将全部的心意表达出来,而圣人会借助描绘客观对象,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上面,这样能更好抒发心意。

“意象”的审美功能最初被提及时都是与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的。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被刘勰表述为心物关系,意思是说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通过观察外物并发挥主观想象,将外物孕育成特定的审美意象。

到了宋代,由于士大夫阶级对文化需求主观意识的觉醒产生群体性的文化自觉,使这一时期的典型的文学体裁———“词”逐渐凸显出阶段性、时代性、社会性的特征。

如江西词派领袖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通过节令更替来思考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哲理;又如欧阳修《渔家傲》中“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幕”,以柳絮喻云,将文中不能言的连绵乡愁诉诸所营造的意象当中。

意象不仅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艺术功能异于诗歌的绘画与意象也有着诸多联系。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的“夫理绝予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指出了绘画既要对客观对象做细致的刻画,又不能丢失表现“象”外之意。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也提到:“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

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山水画以“意象”评析,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评张璪作品:“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画松特出意象。

”自宋代以后,意象成为赏析、品评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将“意象”理解为是在创作者情思作用下,在其心中萌生之象,是寄托着创作者主观感情之物。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它是人的寄情之物,虽然极个人化,但又离不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等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一.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和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所画出于自娱,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借物抒情乃是文人画产生的思想基础。

文人画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的理论被唐代张彦远肯定并加以宣扬以后,经五代到北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此后文人名流辈出,对宋代及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凡诗,书,画,皆以尚意为高,强调主观心意的重要性,使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主观心灵。

二.宋代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的比较研究第一,作画的出发点及态度不同:由于院体画的画家大多是以“俸供”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以定型化,样式化,命体化,装饰化为主要特征。

院体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物体的仔细观察。

正如滕固所说的,无论北宋“院体”抑或南宋“院体”山水,皆不离精工二字,即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是其设院置学,授画的必然。

”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体画来说自由的空间就比较大,没什么束缚,多是为了自己而画,不直接具有政治和社会功利的目的。

多借山水抒发心灵和个人怀抱,也有表达对外族压迫,社会不平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

它强调的是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着也是文人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二,观察方法不同: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家在对自然做真实而具体的观察体会上大异其趣。

“盖身即山川而取之,这山水之意度见矣。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林泉高致集》宋郭熙,郭思)这是一种典型的院体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对于巨大的真山真水,则要亲自走进去,远处看了在近处观察,这样才不会在创作中挂一漏万,言之无物。

“可游”甚至“可居”的实境,其形式也必然是较为写实的绘画语言。

而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则有不同的观点:“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可以看出文人画家的观察方法是特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得鱼忘筌”式的观察方法。

第三,艺术手法不同:在艺术手法上,院体山水画重色气,重色韵,非常讲究用笔,构图,设色浓丽而精于雕饰。

“笔格遒劲”,“着色严禁”所形成的“体格高雅,彩绘清润”之审美特征,在以李唐,刘松年,赵伯骕等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画记》记载其《万松宫阙图》云:“画群松与壑内,两边斗立方块俊峰,左低而右高,左有流水下松壑而出,右有流水下宫阙而出,下段石坡结尾斧劈皴,上段风顶盖用侧笔直皴,画法清润,结构重妙。

为李之神品。

”而文人山水画重墨气,重墨韵,重视风格的表现。

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因需而异。

它的代表人物李成,尤其讲究墨的韵致,墨法变化微妙多姿,特别能把握淡墨的效果。

米蒂曾说:“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

费枢曾用“惜墨如金”四字来形容李成的墨法,十分恰当。

而同时院体山水画家主张“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何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或曰:墨之用何?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

”主张笔墨绝对为造型服务,而不能为笔墨而笔墨。

而文人山是画家主张“以墨为上,重在表现”。

重色轻色是文人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认为无需设色而纯以墨笔便可达到借物写心的目的,这是中国绘画所独具罕见的风格特征。

如米蒂的以水墨表现南方山林景色的“米点山水”,堪称一绝。

第四,主要的艺术特征不同:宋代的院体山水画相对与文人山水画而言具有“格物象真,形似意生”的艺术特征。

这主要是对“真”与“似”的论述。

院体画家大多注重写生,写生就要师造化,师造化则必须深入地观察自然,观察自然要由外及内,即从外面观察,从内在孕育。

他们不仅对,一木,一石,一山,一水不仅有深切的体验,而且能够在所画对象的形态上取其意。

文人山水与之不同的是重神轻形,讲究情趣和品位。

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它不追求线条,色彩等技巧,使宋代山水画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变化,进而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遗去技巧,意瞑玄化”的艺术境地。

院体山水画中水墨苍劲一派的代表人物马远和夏圭,形成了画院山水的另一艺术特征——“精妙之笔,清刚之气”。

他们的最大特点是偏重用笔。

用墨如用笔,山,石,木皆见骨,骨中见韵,可见造型用笔都非常地讲究。

文人山水画区别于院体山水画的又一艺术特征就是在造型上求“简”。

郭若虚说:“笔越简而气越壮,景越少而意越长”,表达了对形象简约的颂扬。

“装饰造境,富贵之美”是宋代院体山水画的又一重要审美特征。

装饰造境的主要特点是色彩富丽,形象似真,具有视觉极强的感官之美,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着色山水为院体画的审美特征开启了先河。

在随后的院体山水画中已经取胜,注重视觉感官之美,中外美,注重作品的绘画性。

文人山水画与此相对应的是“野逸之美”它以水墨为上,重在表现。

画家摒弃了对自然山水外在的热心,而转向了其自身内在本质的探索。

以主观意想为创作源泉,以自由的心灵创作,必将使一些物质精神化,一切世俗观念理想化,从而获致一种与非现实世界可以比拟的,画之外的审美境界。

综上述所述,文人山水画在这一时期还有一独特的艺术特征就语言在形式上的丰富。

既“诗”、“书”、“画”,“印”具全。

院体山水画家虽然在画面上也有标题和名字,但一般只被安置在画面不显眼的位置上。

像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及郭熙的《早春图》亦是如此。

显然,无意将题名标识作为自己作品的画面构成因素。

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体画来说更强调个人品学的修养,除以画抒情外,更注重经营画面布局,提诗作词,利用诗作词,利用诗,书强化画面效果,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强调绘画有诗境,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当然,院体画与文人画虽各有千秋,但在某些方面,在某一程度上都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由于绘画美学理论的导向以及一批画家的求变探索精神,使院体画与文人山水画拉开了距离,新的风格样式和视觉感受方式开始改变着中国绘画。

到了南宋,院体画家的知识结构大大改变,逐渐走向文人化,使诗的意境在绘画中取代了叙事性内容,以怡悦性情为目的的审美趣味冲淡了社会功利性。

特别是在宋代这样一个理性的时代,文人画与院体画都在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意”或“理”,都成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在心与物的协调碰撞中熔铸艺术意向。

在宋代美学思潮全面展开的阶段使得在美学思想中为人们留意的所谓儒,道,佛三教合一达到圆满直境。

现在我简单介绍一下米点山水:米氏云山--描摹烟雨,写意心灵宋代的山水画,主流是继承唐代、五代以来的水墨山水画,即用线与墨相结合的破墨山水。

施用色彩也仅限于色墨结合的淡色晕染,此外,尚有传统的重色青绿山水画。

由于北宋中期出现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到徽宗时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异军突起,即米芾开创的“米氏山水”,或称“米家墨戏”。

以往的山水画多描绘北方山峦,米氏作品则更欣赏江南的烟雨云山。

这可能与米氏父子的经历有关,“二米”均居襄阳和镇江,对萧、湘二水及金、焦二山自然景色特别陶醉。

故‘二米’山水画多以云山、雨霁、烟雾为题材。

从表现形式上看,米氏作品突破了以往多用线条表现树木、山峰和云水的方法,对王维和董源的画法进行了承传并进行新的创造。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勾、皴等技法,不用勾勒轮廓,而是充分利用笔墨纸的特性,用笔的侧锋、横点,水墨浓淡不同、大小不同,错落堆叠,塑造出山石的形状。

这种以点代皴,积点成片的技法,画史称其是“以点缀以成形”。

它充分发挥了水墨融合,墨色晕染所形成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濛的神韵之趣。

米氏云山最直观的作品来自米友仁创作的《潇湘奇观图》茧纸本,水墨,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这幅长卷表现了江南云雾变幻的奇境,充满灵动之气。

一开卷就浓云翻卷,蒙蒙烟雾下,远山坡脚依稀可见。

随着流云走向的游动变幻,山体的形象逐渐显露,重重叠叠,起伏连延,遥远的山峰在团团白云中若隐若现。

中部主峰耸起,宛如镇江一带尖峰起伏之状,随着烟霭转淡,山林树木的形象逐渐清晰,层次分明,平添一种纵深、空远的感觉。

最后一段,山色又转为淡深,近处坡岸上的杂树丛中有一间草舍,体现出一股造化生机。

画家脱尽古人窠臼,采用“米点”画法,山体纯用浓淡不一的横点堆积而成,树冠亦用此法。

米友仁在画后题称,他发现“晨晴晦雨间”的山水奇观最富变化。

每当他登临佳境,总会将山水真趣绘成悦目长卷。

正是因为画家胸襟山水,才将洞庭湖一带山川平远、朦胧清幽、飘渺空灵的景色表现得神态逼真。

米氏父子作画完全是为了自娱自乐,米友仁就经常在自己的画上写上“墨戏”二字。

正是因为抱着这样一种笔墨游戏的心态,他们的画作才完全摒弃了一切形式和内容上的束缚和羁绊,获得了一种超世绝俗、自然淡定的心灵宁静。

把水墨山水画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把先前山水画追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完全写实风格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也是审美意识从具象到抽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米芾父子的功绩在画史上是显而易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