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忠魂回家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来征战几人回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16期清明节这天,缅甸华人也放一天假。
在华人墓园里,中国远征军老兵李光钿给自己和妻子立了个高大的合葬墓,一副对联,字刻得苍劲有力,上书——“远征异域青史长留英勇绩;竟业营生白发不变爱国心”。
十萬将士牺牲在了缅甸清明节,云南腾冲国殇墓园。
黑色石墙绵延百米,上面刻满了103141个名字。
77岁的陕西人张三幸佝偻着身子找父亲张双照的名字,却查无此人。
七十多年前的张双照,他是哪个部队的士兵,死在哪儿,埋骨何处,没人知道。
离家时,张双照才20岁。
那是1942年的4月,陕西省洛南县张沟村。
当时是“双丁抽一”的兵役制,家里要有两个男孩,就必须有一个要上战场。
保长来抓壮丁那天,哥哥张双照走出来,“弟弟没结婚,我替他去”。
到了第二年,来了消息,只说人没了,怎么没的不知道。
母亲无法接受,很快就疯了。
妻子改嫁了。
张双照开拔去云南的那个春天,湖南、四川、贵州等十多个省份的士兵也已经在路上了。
他们都十分年轻。
这年一月,日军从泰缅边境入侵缅甸,夺下仰光,进逼中国大后方和西南门户。
为了保住滇缅公路这唯一一条对外接受海外抗战物资的通道,张双照他们被送往缅甸和印度的热带丛林。
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归国通道被日军切断,大部分将士在远征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的带领下选择穿越野人山回国。
野人山是面积数百里的原始森林无人区,云南的远征军历史研究者戈叔亚说,就算是隔了几十年,躺在病床上垂垂老去的老兵听到“野人山”三个字,还要大哭。
杜聿明于1960年在公开发表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一文中,曾提到这段逃亡的经历:原始森林内潮湿特甚,蚂蝗、蚊虫以及千奇百怪的小虫到处皆是。
蚂蝗叮咬,破伤风病随之而来,疟疾、回归热及其他传染病也大为流行。
一个发高热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加上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
第五军的参谋邹德安曾回忆,穿越野人山时,路边有部队搭的草棚子,供大家走累了休息,他一看发现一排排死人,很整齐地排队躺着,觉得太奇怪了,后来才发现,那些躺下休息的人,本只想睡一觉,但是一躺下就醒不来了。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
寻找忠魂: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回家之路19位远征军将士的英魂在游荡异邦几十载后终于回到祖国。
他们都是无名氏。
云南信息报记者段玉良摄吴缘捧着四伯吴其璋的遗像,因为墓址存疑,他此次未能迎来伯父的遗骸回国。
吴其璋(前右二)从马来西亚回国参加抗日时和当地朋友们合影。
吴其璋牺牲后被战友们抬下来。
美军摄影师为他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吴缘的大伯于1948年拍摄的吴其璋墓。
本栏图片均由家属供图2011年9月13日,中缅边陲小城腾冲。
当护送着19位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过猴桥边防检查站时,那段尘封弥久的壮烈终从历史的迷雾中走进现实。
这些已经游荡异邦几十载的二战英魂,以一种生前不曾想过的方式“魂归故里”。
沉重而肃穆的仪式,祭奠一场迟到了70年的凯旋。
他们仅是长眠于海外中国军人的极小部分。
此前,他们的遗骸散落于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西保等地,寂寂孤冢常见于荒郊草丛,或早被夷为平地。
这是缅甸一隅中国远征军军人墓地的基本形态,也是全部情势的大抵呈现。
史料刊载,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军人几近10万人。
实际上,“让阵亡将士遗骸回国”的呼声由来已久。
及至本次19位将士“魂归故里”,是中国海外军人遗骸回归的首次,亦开启了中国军人海外遗骸回国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由民间、学界开始酝酿至军方人士、人大代表直至政府参与的回归之旅,也是一次从淡忘到确定,从迷茫到铭记的再远征。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终究要回家了。
寻找吴其璋两代人的不懈接力上午10时30分,护送骨灰的车队沿着腾密公路缓缓驶向腾冲。
槟榔江水轻轻呜咽,天空飘落丝丝细雨,道路两旁,行人、学生、愿者拉起“远征军忠魂归国”的横幅,肃目敬礼。
正当灵车准备驶过猴桥口岸边防检查站时,人群中起了小小的骚动。
手扶黑色相框的吴缘老人突然拦住灵车护送人员,像一个交不出作业的孩子,急切发问:“忠魂回国了,我家的忠魂呢?”一边是即将踏入国门的19具远征军将士遗骸,一边是近千名翘首以盼的迎灵队伍,老人的举动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知道他的人,都会恍然明白他的焦虑,并理解他的冒失。
国殇墓园对中国远征军永恒的纪念
以前对滇西抗战历史知之甚少,对远征军的了解似乎也是后来从媒体介绍陈纳德、陈香梅开始的。
去过南岳忠烈祠之后听儿子说腾冲有一个国殇墓园,是国内最大的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这次有机会到腾冲在一个晴朗凉爽的上午我去了一次国殇墓园,瞻仰了抗日阵亡将士的英灵。
去国殇墓园可以了解到两段历史,一段是关于1942年缅甸沦陷后日军攻占怒江以西地区后腾冲沦陷,当地人民坚持了859天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历史;另一段也是国殇墓园主线条记录的,是1944年为扭转国内战场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打通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127天收复腾冲的光荣历史。
在收复腾冲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直接参与腾冲战役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作出了惨重的牺牲,共阵亡将士9168名,盟军官兵19名。
此役共歼灭敌军六千余名,是国军在正面战场上全歼入侵敌军的辉煌战例。
腾冲光复后,经当时的民国政府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先生提议,政府拨款,各界人士支持,组成公墓建设委员会开始筹建,并于1945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周年纪念日时落成。
从此之后,国殇墓园一直是腾冲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缅怀先烈的圣地。
国殇墓园大门。
石刻匾额上“国殇墓园”几个大字由李根源先生题写。
大门两侧是龙虎风云圆形图案。
甬道。
甬道两侧的绿地和园林里矗立着抗日英雄和当地民众英勇斗争中可歌可泣事迹的雕塑。
这尊塑像是李根源老先生。
他曾任国民政府代理总理,抗战时期是云贵监察使并亲赴抗日第一线。
他发表的《告滇西父老书》激励滇西军民奋起抗日。
张问德,腾冲沦陷后腾冲县政府县长。
1942年日军进攻滇西时当时的县长和驻军都弃城逃跑了。
62岁的张问德临危受命积极配合游击抗日,被腾冲老百姓称为抗日县长。
史迪威将军(左),美国陆军上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蒋介石参谋长。
陈纳德将军(右),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
1942年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1943年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中缅印战区对日空战。
亚坪,怒江大峡谷不为人知的秘境,中国远征军野人山回家之路
亚坪,怒江⼤峡⾕不为⼈知的秘境,中国远征军野⼈⼭回家之路怒江傈僳族⾃治州,地处滇西边陲。
著名的怒江⼤峡⾕,全长约300公⾥。
绵延千⾥的⾼黎贡⼭宛如⼀条昂⾸的巨龙,横卧在滔滔怒江以西。
每年冬季,⼭巅⽩雪皑皑,猛兽飞禽难以逾越。
险恶的⾃然环境不能阻挡勇敢勤劳的怒江各族⼈民⾛向⼭外的决⼼。
历史上,怒江各族⼈民出于交换产品、相互往来的需要,便涉险历危,攀崖越涧,披荆斩棘,开辟了⼀条⼜⼀条从怒江通往邻国缅甸的通道。
亚坪驿道就是其中的⼀条,它还是当年中国远征军从野⼈⼭回家的路。
不过,因地处边境加之⼭⾼路险和冬季封⼭,好多怒江⼈都对这⽚秘境鲜有⽿闻。
亚坪,傈僳语,悬崖峭壁之意,从福贡县城往北过怒江到西岸,桥头竖着“秘境亚坪”的牌⼦,⼭坡上有⼀处边防检查站。
“⼗⼋⾥”就是亚坪,是去中缅边境的⾥程,但起⽌点很模糊,⾥程数也不可当真。
越野车开始了摇摆舞,司机师傅戏称给我们“按摩”。
车⼦绕⼭颠簸⾏驶了3个多⼩时后到了亚坪。
蓝天下是巍峨的峰阵岭群,开阔地周围是参天⼤树。
朋友指给我们看远处的⼭峰,棱锥⼀把,直刺天空。
这根柱径30余⽶,柱⾼百⽶的⽯柱,傲视怒江⼤峡⾕江流云海,是亚坪最神奇的⾃然景观:“男⼈⼭”或者“太阳⼭”。
作为傈僳族的发源地,“男⼈⼭”和另⼀个⾃然景观“⽯⽉亮”⼀阳⼀阴、遥相呼应、⽇⽉同辉,被奉为“傈僳之根”,也是当地傈僳族同胞⼼中神圣的图腾。
顺怒江峡⾕上⾏的印度洋暖湿⽓流,给两岸营造了⼭地⾬林,合围粗的树⼲上长着苔藓,枝枝杈杈间⽣出寄⽣植物,秋⾊⾥煞是斑斓。
不断有⼤⼤⼩⼩的瀑布冲断简陋的道路,四溅的⽔珠腾起⽔雾,阳光下幻成弯弯彩虹。
尽管只有“⼗⼋⾥”,能见到如此森林也聊胜于⽆。
海拔越来越⾼,⼤树渐渐稀少,遥望⼭上裸岩地带,⼭脊就是国境线。
亚坪是牧⼈季节性圈⽜⽺的地⽅,近⼏年开了客栈,⽣意尚可。
缅甸边民徒步⼀整天到亚坪来买⽇⽤品,⽐到本国的乡镇集市要近两三天。
睦邻友好,边境安定,原来⼭上边防站的房⼦已淹没于荒草中。
中国远征军347具阵亡将士遗骸回归祖国
中国远征军347具阵亡将士遗骸回归祖国作者:来源:《新西部》2015年第11期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缅甸战场的全面胜利,但很多将士埋骨异乡。
七十多年之后,由民间机构启动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前往缅甸收殓遗骸。
11月5日,已找到的347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归祖国。
10月28日上午,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孙春龙在会上介绍,11月5日,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孙春龙介绍,经过四年多的筹备与考察,他们于2015年4月10日正式启动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一期发掘地点为中国远征军新一期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至8月31日,共计收殓遗骸347具。
密支那战役发生于1944年5月17日至8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
中国驻印军共投入第十四、三十和五十师三个师,协同美军一起对日作战。
战斗中,中国驻印军第三十师(隶属新一军)阵亡1044人、负伤2256人、失踪51人。
战役结束后,攻打密支那的三个师,分别在密支那修建了三个墓地。
来自湖南的士兵刘龙成了新一军墓地的看护人,当时还被委任为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管理所主任。
如今,刘龙已去世二十多年。
经刘龙的儿子刘秋达确认,位于密支那达贡区的住户诺岛家以及第六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新一军墓地原址。
密支那华侨艾元昌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亲眼看到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全部被毁。
达贡区居民诺岛称,他们于上世纪70年代搬迁到这里,当时这里还能看到很多土堆,在建房子时,挖出了很多骨骸以及子弹、水壶等。
在美国斯坦福的胡弗研究所,有关于该墓地的档案资料记录,该墓地坟墓数量为895个。
1995年,滞留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杨子臣、杨建达等人联名向缅甸政府提出申请,重建远征军烈士墓。
古来征战几人回(整理精校版)
古来征战几人回素材汇编0930 1306古来征战几人回远征军老兵进国门,边防武警致敬离家71年、流落缅甸67载,当年中国远征军老兵经乘国终于回到江苏句容的老家了。
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另外7名老兵。
在进入国门的那一刻,边防武警齐刷刷地敬礼。
这是对老兵们的尊敬,也是对所有抗日战士的尊敬。
▲经乘国说起家乡时非常激动。
经乘国,江苏句容人,92岁,现居缅印边境。
▲张浩东,河南西平人,93岁,现居缅甸。
▲钟云清,广西北流县人,91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王之平,河南孟津人,88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王子安,湖北人,现居住在缅甸木姐。
▲刘朝回,四川岳池人,88岁,现居缅甸腊戌。
▲林峰,广东梅县人,现居缅甸曼德勒。
2日上午11时30分,经乘国从昆明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1日晚上,得知明早上要坐上回家的飞机,经乘国老人兴奋无比,拉着记者的手不停地问着,“明早几点起床?我穿什么衣服合适?”老人还不时自言自语,“大嫂、二哥、四弟,我回来了,回来了……”1日下午2时许,当云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给老兵们签发完最后一张“外国人出入境证”的消息传入老兵的耳朵,老兵们的眼眶全部湿润了,经乘国拿起手绢直擦眼睛。
不平坦的回家路老兵们回家之路并不平坦。
由于一些老兵没有缅甸护照或身份证,不要说想出国,就是想出邦或出市,都十分困难,根本别提回祖国老家了。
经常送老兵回国探亲的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合会副会长王玉顺对此感受更深,他告诉记者,很多老兵都非常想家,而通过正规渠道又很难获得批准,他们就悄悄偷渡进入云南后,担心被查出,他们根本不敢坐飞机,大多选择条件较差的汽车或绿皮火车,如履薄冰地往家赶。
到家后,偷偷摸摸待上几天,又偷偷摸摸返回。
王玉顺说,为了帮老兵们正大光明地回家,他们找了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进展都不大。
直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给这些中国远征军老兵颁发纪念章,流落在缅甸的老兵们才获得国家的承认与认可。
之后,进入国内容易了些。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
第一阶段派出的军队约十万人,在缅甸热带丛林中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位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西亚考察。
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识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
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
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
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印缅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战斗历程在远征军进抵缅甸之前,缅甸首府仰光已被日本攻占。
远征军第200师与日军在缅甸同古展开交火。
然而日军在指导下率优势兵力兵包围了同古。
中国远征军战士客死他乡 其子将墓前黄土运回家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远征军战士客死他乡其子将墓前黄土运回家
乡
导语:中国远征军战士客死他乡,70多年后,儿子将他墓前泥土运到安徽安葬就在王云龙寻找父亲的时候;另一个人也在寻找萧竹青,他就是滇缅抗战史
中国远征军战士客死他乡,70多年后,儿子将他墓前泥土运到安徽安葬
就在王云龙寻找父亲的时候;另一个人也在寻找萧竹青,他就是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
同样看到那条译电后,戈叔亚在印度当地的一家网站上查阅了更全面的消息,很快确定了坟墓所在的具体区域。
2008年5月,戈叔亚第一次前往中印交界处探寻萧竹青的墓地;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萧竹青的家人知道他在这里吗?”
第一次探寻萧竹青的墓地,戈叔亚找得并不顺利。
在博客中,戈叔亚写道:“搭乘当地村民的面包车,要连过6道关卡,在一处叫阿萨姆第29来福枪营,被阻挡在禁区之外。
”虽然戈叔亚一再解释自己是中国驻印远征军的后人,前来墓地看看,但印度军人依然拒绝外国人进入这块区域,并勒令他们将拍摄的图片全部删除。
此时,戈叔亚距离萧竹青的墓地仅有五六公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由众多好心人的帮助,戈叔亚和王云龙取得了联系,也逐步证实由于翻译问题,墓碑真实名字是“萧竹青”,而不是“萧楚卿”。
得知萧竹青的后代一直在寻找萧竹青墓地的消息后,戈叔亚决定再赴中印边境探寻。
临行前,王云龙说:“找寻我父亲的事拜托你们了,找到坟墓后,帮生活常识分享。
纪念抗战胜利诗词精选
纪念抗战胜利诗词精选纪念抗战胜利诗词精选漾濞抗战遗址感怀悠悠岁月历沧桑,血战驱倭捍域疆。
凿石山铺滇缅路,渡江地作练兵场。
苍山见证英雄绩,漾水淌流友谊章。
世代难忘侵略史,飞觞韵雨祭忠良。
赞抗日县长张问德日寇铁蹄至,官吏尽逃潜。
临危独受命,兴亡一肩担。
六渡怒江水,八翻黎贡山。
结网擒猛虎,竭智保民安。
一纸斥倭信,万载令名传。
无私押清誉,自主斩汉奸。
功成挂印去,爵禄粪土观。
浩浩正气在,耿耿寸心丹。
我亦赞人杰,千古仰前贤。
注:为杀汉奸钟镜秋,张问德力排众议,不惜以一生之美誉清名为押。
在收复腾冲城40天后,张问德即辞去县长职务,淡然曰:“余乃读书人耳。
”谒腾冲国殇墓园轻移脚步怕魂惊,卫国驱倭留美名。
来凤山中血肉溅,腾冲城内炮声萦。
八千忠骨埋荒野,一战丰功罢远征。
高塔巍巍矗天外,悠悠叠水诉衷情。
注:腾冲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县城西南的叠水河畔。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烽火狼烟几度秋,八年抗战血河流。
中华罹难成民恨,日本出兵变盗偷。
埋葬倭贼逐败寇,讨还国土固神州。
雷霆毕竟驱妖雾,四海红旗一望收。
谒国殇墓园风烟未靖山河碎,报国那能计死生。
五月渡泸经恶浪,八年征战保和平。
丹枫尽染英雄血,叠水嘶鸣壮士声。
凭吊后人歌代哭,千寻石塔慰英灵。
蝶恋花·远征老兵祭怒水扬波擂战鼓。
剑啸长空,十万出山虎。
洒血捐躯倭寇逐,凛然正气流千古。
一世飘零无尽苦。
客死他乡,衰草侵忠骨。
驱散阴霾承雨露,魂归故里千秋瞩。
鹧鸪天·献给修筑滇缅公路的姐妹边塞女儿不逊男,家仇国恨一肩担。
铁锤敲出通天路,血肉筑成御敌垣。
驱虐瘴,战饥寒,笑迎万险又千难。
劈山凿石愚公志,一片丹心可鉴天。
拜谒腾冲国殇墓园寂寥陵园草木萋,几多烈士化尘泥。
而今华夏同圆梦,笑看妖魔岂敢欺。
吊莫尼中尉飞虎凯旋穿落霞,东倭贼鸟黑烟斜。
山川秀丽民风好,从此天涯便作家。
满江红·纪念抗日滇军(依岳飞词韵)烽火卢沟,惊鼙鼓、萧萧不歇。
中流誓、古滇骁勇,浩然义烈。
中国远征军遗骸归葬背后
中国远征军遗骸归葬背后作者:戴玉来源:《蓝盾》2014年第10期2014年6月12日,第二批中国远征军遗骸的归葬仪式在云南腾冲举行。
24名身穿黑色中山装的男青年,一人手捧一罐白色骨灰坛,在“安魂曲”的小号声中缓慢列队走过。
骨灰坛里承载的,是曾在抗战时期的缅甸国际战场上,和盟军一起抗击日军的远征军将士。
这些原葬于缅甸南坎、八莫等地的为国捐躯者,此番终于回到祖国,归葬国殇墓园。
庄重而肃穆的仪式过后,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吴伯雄回答记者关于“政治信号”的提问时说:“正视历史而且尊重历史—我们陆陆续续在几个点上,发现到大陆的这个趋势。
有一段时间我到大陆来,不太敢看连续剧,尤其是写国民党的。
最近我就觉得,国共之间的节目慢慢比较中性地发展了。
”民众从未忘却归葬仪式前一天,腾冲县的来凤寺专门举行了远征军追荐法会,寺里云集着来自台湾灵鹫山、云南大理和缅甸各地的法师。
大殿正中的3座牌位前,长跪着远征军著名将领孙立人将军的两位亲属后人。
吴伯雄知道有法会后,也立即临时决定前来祭拜。
归葬活动中,宗教超度起到了很重要的抚慰作用。
远征军在缅牺牲人数估计近10万,目前仍有约数万将士的遗骸散落在缅甸各地。
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多次赴缅,考察时听到过各种远征军墓地“闹鬼”的故事,他将这理解为远征军“要回家”。
鬼神之说,映射了一种愧疚乃至不安。
在踯躅、沉默的很多年里,当地民间却一直未曾忘记远征军的功绩,一些人还怀着情结,自发承揽起超越自身的历史责任。
在腾冲县农业银行担任副行长的段生馗,前后历时30年时间,自愿收集了2万余件与滇缅抗战有关的物品。
如今兼任滇西抗战博物馆馆长的段生馗自嘲道:“这是一种担当、责任。
但从个人来讲,其实是折磨我一辈子的负重—我应该去看心理医生的。
”他的单位领导专程找他谈话,劝他停止收藏:“你做的事情,都是文化局应该做的啊。
”在追寻历史的时候,一些人很难承受住“历史的压力”。
段生馗对记者坦言,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自杀,对他有冲击。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第一篇: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70年前,数十万中国军人远征缅甸印度,以接近20万人伤亡的代价,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45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就是对那段交织着血泪和民族精神的烽火岁月的真实写照。
故事以印缅战场、中国腾冲、陪都重庆为主场景,围绕韩氏家族韩绍功、韩绍英、韩绍臣等在这场战争中拥有不同身份的成员,讲述了200师和新38师两支传奇之师为代表的中国远征军在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悲壮经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当中华民族遭遇倭寇欺辱,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个炎黄子孙都会勇敢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入缅第一仗——同古保卫战,200师的将士们在戴安澜将军的带领下用忠诚和勇气书写着中国军人的风采,接下来的仁安羌战役,新38师在孙立仁将军的带领下,用一团之力将七千多英国军民从日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雄姿与魅力。
电视剧里韩绍功曾说“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在战场上马革裸尸,而不是选择逃避”。
在物资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军人依然挺直了腰板,捍卫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获得了盟军的尊重和敬佩。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再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数十万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使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且给每个亲历者及其后代带来抹不掉的心灵创伤,想要忘记,却时时想起。
八年的抗日战争,多少英雄的中华儿女献出了青春,力量,甚至是生命,但是,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它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留给我们后代无穷无尽的精神源泉。
作为生长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更要时时刻刻牢记这段历史,是那些为抵御外国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用他们宝贵的生命换来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继承先辈的遗志,努力将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让《中国远征军》里的那段血泪历史永远不再出现。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读《1948·长春·未能寄出的家信与照片》有感《1948·长春·未能寄出的家信与照片》是一部纪实性文学,真实摘录了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困守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国民党军士兵与军官的家书和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国民党由盛及衰的一个投影,也向世人无声讲述了一段沉痛的悲剧。
阅罢此书,掩卷沉思,胸中竟不由生出一股抑郁难平之气。
耳边忽然回荡起屠洪刚的《精忠报国》:“……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何须百死保家国,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我不禁喟叹:那些血洒疆场,马革裹尸的儿郎们,来自大江南北四面八方,可是他们最终永远地躺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今天繁华的沥青马路下,静静地掩埋着他们的累累白骨。
他们当初投身国共的军队,绝大多数都是满怀一腔赤诚,抱着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向,可是,最终,当法西斯日本侵略者低下他们高昂的头颅的时候,这些血脉贲张的大好青年,在“如山倒”的军令下,不得已向自己的同胞举起了屠刀。
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而死?又为什么而生?他们的忠魂魂归何处?那些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无比珍贵的家书和照片,静静地为我们阐述了六十多年前在长春那座东北老城里发生的故事。
我惊讶地发现,在那些堂而皇之的借口背后,血淋淋的事实让一切道貌岸然的理由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
每一幅黑白照片背后的主人,都有一段鲜活的故事,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过后,或是化作一缕忠魂,或是苟延残喘得以善终,或许在他们心中那场战争本身就是一个遗憾。
如今仍然在世的老人恐怕寥若晨星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记忆随着他们而化为尘土,恐怕永远无人得知。
书中第一幅给我深刻印象的照片,盖因其上的一句话:“这第二代国民,将会永远地食着民主行宪的果实。
”今天的我读到这句话,忽而想到了前不久国庆六十周年之际上映的大片《建国大业》中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蒋委员长的一句话,当时面对国民党内忧外困的窘境,他说:“治,亡党;不治,亡国。
”其中的“国”自然指的是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中国当年抗日远征军死亡军人的墓地远不及英美日
中国当年抗日远征军死亡军人的墓地远不及英美日在网上看到《腾讯图片》的“图话”栏目中下面这组照片之后,内心中有一种感觉,当年中国国民政府派往缅甸抗日远征军的死亡将士们的英灵,时隔七十多年还都飘落异乡,他们的遗骸与灵魂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安葬。
相比英美两国对待抗日战场上阵亡的军人,在安置与安葬他们的尸骨残骸方面,我们这个所谓泱泱大国远远不及人家。
再看日本,本是二战时期的侵略国家,可就是这样一个战败国,他们在对当年战场上战死的日本军人们后期的安葬与安置方面,也同样比我们中国政府做的要好得多。
抛开国家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我们这个张口闭口号称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民族,可在对于本族群当年抗战为了保卫本民族的利益而付出生命的勇士们在尊重与敬仰的程度上,远远地不及英美日三国。
相比之下甚至看着让人感到寒心。
别说他们当年是国民党的军队,更重要的他们当年是代表着中华民族去与异族侵略者战斗,最后血洒疆场,尸骨还扔在了异国他乡。
仅就于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记他们,更没有任何理由让他们的灵魂至今没有回家,还在外游荡……。
下面还是看看这组题为“缅甸中英美日军人墓地对比”的图片吧!缅甸战场,是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入缅甸,中、英、美联合在缅甸进行了一系列的防御和反击战斗,时间从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参战方总阵亡人数约30万人,堪称二战最残酷也是最血腥的丛林战。
当年战场上遗留下许多阵亡将士的墓地和遗骸,交战双方中英美日在处理本国阵亡将士遗骨问题上,呈现出明显差别、对比强烈!英军在缅甸有三个墓地,其中位于仰光近郊的Taukkyan(涛建)公墓最大,有6374座墓穴。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由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提供。
编辑:陈若冰Taukkyan公墓的石壁上,还镌刻着27000多名在缅甸战役阵亡的英军士兵的名字,包括缅甸、印度、非洲籍的英军士兵,他们的遗骸未被找到。
每一个墓碑上,都写着阵亡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
有一些无法确认姓名的阵亡者,墓碑上则写着:KNOWN UNTO GOD(他的一切上帝知道)。
魂兮归来:19具缅甸远征军将士遗骸归国安葬
魂兮归来:19具缅甸远征军将士遗骸归国安葬遗骸安放仪式沉重而肃穆。
9月13日,中缅边陲小城腾冲,19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在人群的簇拥下,被郑重地安放在“国殇墓园”。
在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共同努力下,19位英烈终于得以和其他数千名抗日阵亡将士一起,长眠在国殇墓园,经过近70年的境外煎熬,他们终于回来了。
不过,未能回归家国的英魂更多。
为了那些不能忘却的历史与纪念,人们神情凝重地承诺,将永远守护这座墓园。
“入缅抗日”“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援老抗美”……上世纪至今数十年间,无以计数的中国军人与民众接受政府的指令,出境参加不同类型的战斗,或完成许多复杂的工作,其中,大部分牺牲者已永远地安息在异国的土地上。
军魂飘零海外2000年底,在经过长达八年的酝酿、两个多月的实地采访后,记者公开发表《越南土地上的中国烈士陵园》一文。
此文内容为,在越南莱洲省封土县一个边境村寨,善良的越南人民饱含深情地对待着的中国援越烈士墓地。
此文使大多数国人第一次了解到,在邻国越南的土地上,还有大量中国军人墓地的存在。
一些纪念中国军人的高大纪念碑依然矗立在异国的土地上,其上分别用中、越两国文字刻着‘援越抗美烈士永垂不朽”。
事实上,那时候记者即已了解到,这样的中国烈士陵园在越北山区约有百余座,因两国间曾爆发过战争,并非每一座墓园都能幸运地得到妥善的对待。
此后,从中越两国政府到民间,一些相关的保护、回访和祭奠活动陆续展开。
2006年9月,曾于1966年秘密赴越参战的山东籍老兵张传俊,写信告诉记者:“我们没有得到‘可爱的人’那样的称号,立功证书也是越南总理武元甲签发的,没有实际意义。
”张传俊多次表示,期盼中央政府对自己及战友们的援越行动给予正式、公开的认可,而这对于40多来那些仍然埋葬在越南土地上的中国烈士,尤为重要。
公开史料显示,除越南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缅甸、印度、朝鲜、韩国、老挝、巴基斯坦及坦桑尼亚等国,都曾建有中国军人的墓地或烈士陵园。
“远征军老兵,我带你们回家”(组图)
[导读]缅甸,还有数万名中国远征军战士的遗骸,不知所终。
战争结束66年了,没有人知道,在深山老林里面,是否还有幸存的老兵,在等待着,等待着我们接他回家。
转播到腾讯微博9位流落缅甸的老兵回国,受到一路礼遇(杨涛摄)战争结束66年了,没有人知道,吞噬了数万勇士的野人山,到底是什么模样;没有人知道,胡康河上的白骨,是否有人精心拾起;没有人知道,那些没有回家的孩子,到底身藏何处;没有人知道,在深山老林里面,是否还有幸存的老兵,在等待着,等待着我们接他回家……2011年4月10日,孙春龙在他的微博上留下这样一段文字: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著《缅甸作战》记载,日军在缅甸投入兵力308501人,战死185149人,回国118352人。
同样一场战争,中国战死在缅甸的军人的数量,目前还只能精确到“万”,而且说法不一,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孙春龙,1976年出生,陕西铜川人,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社会调查部主任。
从2008年开始,他持续关注、报道并帮助中国远征军老兵。
他刚刚从缅甸回来,历时月余,总共访问了25位老兵,包括新发现的4名老兵;杭州的一个朋友托他带去了5.5万元,给老兵们每人发了两三千元的慰问金;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联系当地华侨,以重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我想做的,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于他们的礼遇和尊重。
”转播到腾讯微博回家后,老兵王子安在姐姐的墓碑前长跪不起(张朋摄)刘召回凭早已作废的外侨证,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孙春龙摄)请宽恕我的无知请宽恕我的无知!在我出版的《异域1945》以及公开演讲中,我开头都说了这句话。
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2005年的夏天,我去缅甸“金三角”采访,偶尔碰到一位国民党老兵。
他得知我是北京来的记者时,突然异常激动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老人的指责让我无所适从。
中国远征军
因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突袭中国远征军的总后勤基地腊戍,英军正式下令撤向印度方向,不再参与缅甸境内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只好撤退。在撤退路线上,杜聿明主张翻越野人山,北上回国;孙立人则强调紧随英军,向西撤向印度,以减少军队余部损失。二百师师长戴安澜毅然决定北上归建,执行杜长官命令,因为“安澜不舍弃部下,也不舍弃长官”。在回国途中,二百师遭遇日军阻击,戴安澜将军身先士卒,不幸殒命。在撤退的两条路线上,前者则包含了将士们回国回家的热情,后者则尽量减少了部队的损失。翻越野人山回到国内时,士兵们手捧自己国家的土壤,用脸贴着,用鼻子闻着,就差用嘴吃了,回国的感觉是多么地美好,多么的激动,战争,是战争使他们离开家乡,离开祖国而奋斗抗争,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最起码可以在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的故乡,也许在自己的家,过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在影视的最后部分,韩少功毅然放弃了孙立人将军许诺的师长一职,可见他并不想打仗,也并不想做什么师长,军长之类的。是什么逼着他拿起了枪杆子,是日本人的侵略,是日本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践踏。为了民族尊严,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这些人表现出惊人的勇气,进行了殊死的顽抗与斗争,这也是身为中国人所应尽的责任。在这场战争中,像韩少功这样的人还为人们所熟悉,而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则淹没在历史的深处,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去继承与发扬。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埋骨他乡的革命前辈们,你们忠魂长绕华夏大地,你们声名远播中外古今,请安息吧···
《中国远征军》分集剧情介绍
中国远征军分集剧情介绍中国远征军第1集云南滇西:殷殷的红土,坚硬的岩石。
莽莽群山之中,历时十月有余,近二十万妇孺老幼为主的筑路大军,用她们苍老、稚嫩、柔弱的双手和肩膀,创造了世界路桥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上千公里滇缅公路(中国段)的全面贯通。
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华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往中国境内,分散到内地的抗日战场。
在上世纪的1938年代,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这是一条坚持抗战的生命线。
但是,1942年初,随着美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进攻缅甸,这条事关中国抗战成败的血线,却蓦然处在了被彻底切断的危机关头。
中国远征军第2集韩绍功和谢孝彰是一对中年男人,同在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服役。
韩是上校团长,谢是师部中校参谋。
故事开始的时候,远征军已经准备出征缅甸,韩与谢刚刚从缅甸与英军协调联合作战回到昆明。
两人“合谋”,为穿了几年草鞋的韩团官兵私下搞了一千双皮鞋和两千双棉袜,此时谢已经接到调令,将赴重庆军令部战略研究处任上校副处长。
没想到皮鞋、棉袜一事却捅了个大娄子:一是因操作不当,本团某士兵开枪自杀未遂,二是韩绍功们截留的是驻守西北胡宗南部队的军需,所以主导此事的韩绍功面将面临严厉的纪律处罚。
韩与谢虽然性格不同,但多年生死与共(一起参加过两年前的昆仑关血战),让二人情同手足。
为了让谢顺利去重庆上任,韩毅然扛下了所有责任。
谢不情愿连累韩绍功,但最终还是顺从了韩,虽然同是铁血军人,但与韩绍功不同,谢对战略研究有着极高的天分,而谢认为,这一天分只有在重庆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与挥洒。
春节的前一天,谢孝彰启程重庆,韩得到了保留军衔降职为“连长”的处罚。
这可以看做是师长戴安澜对韩的保护,戴安澜亲自向韩绍功宣布了处罚,同时将一支大有来历的“中正”式步枪送给了他的爱将。
中国远征军第3集春节来临,韩绍功上至母亲下至儿子,全家人过了一个团圆除夕。
韩绍功的妻子一年前牺牲,一年来,韩妻的好友、同事何玉姝一直为韩照顾着儿子小桐。
韩母看出端倪,准备在春节为韩绍功和何玉姝订下婚事,但出乎所有人意料,韩绍功却拒绝了何玉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9月13日,从缅甸寻回的19名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分别沿着瑞丽畹町和腾冲猴桥口岸,回到他们为之献身的祖国,并于14日归葬在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墓中。
背景音乐:《中国远征军》主题歌
等待67年之后,老兵回家了
2/36
载有远征军将士骨灰的灵车自腾冲猴桥口岸入境
3/36
少先队员迎接远征军将士遗骸
4/36
老兵遗骨骨灰上覆盖远征军军旗,静静在车后
5/36
远征军战士遗骸由专人列队护送进入国殇墓园
6/36
安魂曲护送远征军将士遗骸入墓
园,
愿每一个为国捐躯的魂灵安息。
7/36
为远征军将士遗骸敬献花圈8/36
进入英烈祠前,身后是孙立人将军、步兵、十岁的战士和美国盟军的照片
9/36
图为工作人员护送远征军骨灰进入国殇墓园。
10/36
86岁的远征军老兵吴正光迎接战友遗骸
远征军老兵胥家强迎接战友遗骸
墓园为迎接远征军忠魂归国,还特地举办了《中缅印战场影像展》,在美
山顶“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
史迪威将军和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塑像
志愿者为国殇墓园的每一座墓碑插上白菊寄托哀思
青山埋忠骨
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魯克先生向中国远征
史迪威将军的外孙约翰·
伊斯特布鲁克,向忠魂敬献菊花。
参加“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揭幕仪式的中国远征军老
各界人士献花完毕,僧人在此进行超度仪式。
碑前供奉“中国远征军全
中国远征军之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
风……”
再见
PPS 制作:MJF 2014.01.12
背景音乐:孙楠-《守望》(《中国远征军》主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