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漫话清高》教案设计.doc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高”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和影响。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清高”这一概念,提升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清高”的内涵,学会分析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2.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将“清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品质、性格等方面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清高”这个词吗?你们觉得“清高”是什么意思?2.理解“清高”的内涵(1)展示古今中外关于“清高”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清高”这一概念。
3.分析“清高”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你们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哪些行为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清高”?(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清高”的表现。
4.小结本课时内容(2)布置作业: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清高”。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清高”的知识,谁能概括一下“清高”的内涵和表现?(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展示关于“清高”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将“清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1)分组讨论:同学们,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清高”运用到日常生活中?(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践行“清高”。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清高”的感悟文章。
第三课时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1)提问: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清高”的知识,谁能谈谈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拓展延伸(1)展示一些关于“清高”的名言警句,让学生进行品析。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清高”一词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漫话清高》的内容概述。
2. 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探讨“清高”的内涵。
3. 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清高”一词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探讨“清高”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精神。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清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漫话清高》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探讨“清高”的内涵。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写作和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提供与“清高”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现实意义:讨论“清高”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价值观。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漫话清高》的原文。
2. 参考资料:与“清高”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3. 多媒体资源:如有条件,可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漫话清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弄清“清高”一词的内涵及评价标准的发展与变化。
2、讨论:新时代是否需要“清高”这种风范。
把握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与阐述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随时代变迁,有些词汇的涵义不断改变。
例如:在有些人眼里,“老实””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单纯”成了“无知”的别名;我们今天来说说“清高”二字,不知你们如何解释它。
(生议)下面,我们来看学者金开诚是如何解说这个词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底蕴的。
二)作者介绍: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大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作官不被评为清高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远非清高二字可比。
李白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清高标准严格尽管李白不能算清高,但作者心目中李白有更值得推崇的地方。
孟浩然求援救世之心明显。
清高标准模糊理应成为清高的样板。
②小结,要成为清高的样板,需要什么资本呢?A、有才艺可以做官,却没有做官。
B、清高与富贵、显贵无缘。
不过,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既严格又模糊的。
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清高的样板,我们知道了: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4)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我们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清高的命运如何呢?读第8段,了解清高在当代的地位及价值体现。
①地位: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
②价值体现:不能发财致富者:精神安慰既富且贵者:没有坏处2、合作探究:有人说:时过境迁,清高无可奈何花落去。
联系现实,你们说说:这是不是一种好现象,你认为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清高”这种风范。
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漫话清高教案(通用3篇)漫话清高教案篇1江苏省金湖中学梁万年词语释义:清高:指人品纯净高尚,不同流合污。
实至名归:作出实际的成果,就会获得应有的名誉。
绝唱:常指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阅读突破:1、是怎样讲清“清高”这一概念的?在课文的第一节,用解释词义法和比较法。
2、孟浩然“风流天下闻”,这“风流”是指: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3、“清高”在当代有何意义?是精神劝慰,能减轻心理失横;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语段阅读: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好象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1、解释下列词语姑置勿论:实至名归梅妻鹤子绝唱烟火气:世俗的风气无名而最终出名:前为世俗的功名,后为人们给他的称誉。
2、“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了”,“大约”一词能否删去?3、认为陶渊明的“清高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既有思想和行为,又有本领)4、文章以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为例,要表达的观点或见解是什么?(有才艺、不做官、有骨气的人才是清高的人)5、“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播来树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德才兼优的人才有劝说力)邮箱:[1]漫话清高教案篇2浦江中学应元臣一、教学目标与任务:1、正确理解与熟悉“清高”的内涵;2、争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基本的观点;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设计: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
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很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
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预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现。
3、ppt多媒体课件帮助四、教学内容与步骤:a、导入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闻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许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漫话清高(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漫话清高(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独特的概念——“清高”。
培养对文化现象的评判能力。
2.了解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
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旁征博引的“漫话”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解决办法1.诵读感知,把握作者思路。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人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一词评价他人。
“清高”为何意?在这一课里,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二、感知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将全文浏览一遍。
三、精读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线索,提炼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找出课文中写到的许由、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说作者举这几个例子分别想说明什么问题。
许由和陶渊明的例子说明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人通常被评价为“清高”。
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于为人君;陶渊明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李白、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标准在人们心目中的不确定性。
李白的例子证明标准的严格,孟浩然的例子证明标准的模糊。
这种标准的不确定性,说明“清高”不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得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2.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了下来。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本教案的主题《漫话清高》及其教学背景。
2. 掌握教案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3. 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1. 教案的起源与目的。
2. 教案的创新点与特色。
3. 教案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教案背景及目的。
2. 学生自主阅读教案内容,了解创新点与特色。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案的适用范围与对象。
第二章:清高概念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掌握清高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3. 分析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
教学内容:1. 清高的定义与起源。
2. 清高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特点。
3. 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的定义与起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清高的不同表现形式与特点。
3. 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清高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清高的心理机制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的心理机制。
2. 分析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探讨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清高心理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2. 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心理机制的定义与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清高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心理机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清高的社会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清高在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2. 分析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探讨清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清高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2. 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清高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清高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清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五章:清高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目标:1. 掌握清高的培养方法与技巧。
漫话清高(简案)(网友来稿)教案
漫话清高(简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高”一词的定义和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品质。
教学重点:1. 清高的定义和内涵。
2. 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案例和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清高”一词是什么意思吗?二、清高的定义和内涵(10分钟)1. 讲解清高的定义:清高是一种追求高尚品质的价值观。
2. 分析清高的内涵:清高包含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的追求。
三、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10分钟)1. 举例说明清高在生活中的表现:如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他人、坚持原则等。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0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2. 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坚持原则、追求高尚品质等。
五、案例分析(10分钟)1. 出示相关案例,如清高者在面对诱惑时的抉择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清高的表现及其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清高的定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清高的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讨论清高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践清高的价值观。
2. 分析清高者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如何坚持自己的原则。
七、清高与社交(10分钟)1. 探讨清高者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和应对方式。
2. 引导学生理解清高与社交的关系,以及在社交中如何保持清高的品质。
八、清高与个人成长(10分钟)1. 分析清高如何助力个人成长和发展。
2. 引导学生认识到追求清高品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九、清高与社会风气(10分钟)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气,认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漫话清高教案(新)
漫话清高教案(新)第一章:清高的含义与价值1.1 导入:讲解“清高”一词的起源和演变,引出清高的概念。
1.2 清高的定义:解释清高的内涵,指出清高是一种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
1.3 清高的价值:阐述清高在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和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4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清高人物的典范,如诸葛亮、李白等,引导学员学习他们的清高品质。
第二章:清高的表现与辨别2.1 清高的表现:列举清高者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2.2 清高的辨别:分析清高与傲慢、清高与孤僻的区别,帮助学员正确认识清高。
2.3 情景模拟:设置情境,让学员辨别哪些是清高的表现,哪些不是。
2.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员对清高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章:清高的培养与修炼3.1 清高的内在修养:讲解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培养清高的内在素养。
3.2 清高的外在表现:指导如何在外在行为上展现清高,如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
3.3 清高的环境因素:分析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对清高培养的影响。
3.4 个人成长计划:帮助学员制定培养清高品质的计划,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第四章: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清高与事业:探讨清高如何在事业上发挥积极作用,如提高工作效率、赢得他人尊重等。
4.2 清高与人际关系:分析清高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优势,如减少矛盾、增进友谊等。
4.3 清高与个人成长:讲解清高如何助力个人成长,如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等。
4.4 案例分享:分享学员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清高品质取得的成果。
第五章:清高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挑战5.1 清高与时代发展:阐述清高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如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5.2 清高的挑战: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清高者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如物质诱惑、道德沦丧等。
5.3 清高者的应对策略:指导清高者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保持高尚品质。
5.4 讨论与反思:引导学员思考清高在新时代的意义,及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它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和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
2.如何面对清高?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三.教具多媒体四.课时设计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清高”是中国文化里一个特有的概念,是历代文人骚客不断追求的精神圣境。
现如今我们也经常会以清高去评价一个人。
那么何为“清高”。
学者金开诚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二)作者介绍金开诚,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艺文丛谈》等及论文120多篇。
(三)课文分析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浏览全文,大致把握全文思路,标出重点字词句字音:勾当(gou)颍水(ying)汲黯(ji)怪癖(pi)蓬蒿(hao)轩冕(xuan)(mian)词语:姑置勿论:姑且放在一边,不去议论。
实至名归:有了实际成绩,名誉也就来了。
1.问题:文章是怎样解释“清高”的内涵的?“清”: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卓越的才能叫清才,志行高洁的人叫清士,儒雅的文章叫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叫清官。
还有“两袖清风”“高”:孤独,孤僻,孤高。
“清高”的模式:遗世独立隐士2.问题:许由洗耳的故事说明了什么?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辨析词语:“称颂”“称赞”唐尧是人人----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称颂”:称赞颂扬“称赞”: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孤独孤僻孤高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意,而是总要带上一点----乃至-----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
孤独:独自一个人孤僻:孤独怪僻孤高:高傲,不合群分别简介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人的故事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3.问题:历史名臣“包拯”,素有“包清天”的美名,是历史公正廉明,高风亮洁的正义之士,请问他算得上清高之士吗?4.问题:陶渊明的例子说明了什么?清高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陶渊明简介:东晋大诗人,世称五柳先生,有诗才,诗风淡而远。
《漫话清高》教案网友来稿
《漫话清高》教案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清高的态度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所阐述的清高内涵中,提炼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清高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清高的认识。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结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行文思路。
4.理解作者观点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对清高的态度是怎样的?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
5.合作探究(1)课文中所提到的清高,与现实生活中的清高有何异同?(2)作者为什么说“清高是一种美德,但过分清高则成为一种病态”?(3)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清高与人际关系的关系?6.分享讨论成果7.课堂小结8.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清高的心得体会。
(2)搜集有关清高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学生对清高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4.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清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教学延伸1.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清高与人际关系”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探讨清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
2.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清高的人物事迹,如历史人物、身边榜样等,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清高的价值和意义。
3.开展“清高之美”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清高的内涵和表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4.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开展清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对待清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漫画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教材分析:《漫话清高》具体编排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说理散文。
作者定位于一个“漫”字,写得轻松又平实。
随意谈论,娓娓道来,使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认识和启迪。
本篇的成功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健康人生观,形成健全人格有着启发作用。
学情分析:对于散文,高二的学生已有所接触了解,也掌握了一些分析鉴赏散文的方法。
《漫话清高》这篇散文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围绕“清高”是如何来“漫话”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弄清“清高”一词的内涵和发展,了解古人评定“清高”的标准。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抓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和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提高感悟和阅读文化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一点清高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洁的品格。
还是很有必要的。
教法、学法:自读感悟导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点:①理解作者关于“清高”的观点,并理清课文中所举历史人物以及与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的关系。
②品析文中议论性语句所隐含的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认识“清高”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今天早自习我们一起预习了《漫话清高》这篇课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散文,文题中的“漫话”最能体现本文体特点,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记叙,说理,抒情有机融合,论述深入,体现了作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
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训练大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来快速筛选、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著名主持人答记者问。
记者: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点怪怪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
《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教案:《漫话清高》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漫话清高》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漫画的能力。
3.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1.《漫话清高》的复印件或投影。
2.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介绍《漫话清高》,简要介绍其基本情节和主题。
2.提问学生是否有看过漫画,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对漫画的观点和喜好。
步骤二:阅读和理解(15分钟)1.给每个学生发一份《漫话清高》的复印件或投影在黑板上。
2.要求学生阅读漫画,理解其中的情节和对话,并思考漫画中要传达的信息。
3.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记录,例如画思维导图、摘录关键句等。
步骤三:讨论和互动(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对漫画的理解和观点。
2.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漫画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有哪些特点和性格?- 漫画中是否传达了一种价值观或主题?- 你认为漫画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他想通过漫画传达什么信息?步骤四:总结和展示(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讨论的结果,总结漫画中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或摘录的关键句,让其他学生了解他们的分析和观点。
3.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的漫画资源,鼓励他们继续阅读和理解漫画的能力。
步骤五: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对《漫话清高》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可以用漫画中的情节和对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尝试阅读和分析其他漫画作品,进一步提高漫画理解的能力。
2.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漫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漫话清高》教案教案教学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清高”一词的来源、含义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清高”,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1.2 教学内容“清高”的词源与含义“清高”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正确看待“清高”与个人品质的关系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清高”的词源、含义及文化地位。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清高”现象。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就“清高”与个人品质的关系进行讨论。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
网络资源:查找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清高”案例。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新课提问:“你们对‘清高’这个词有什么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清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3.2 讲解“清高”的词源与含义讲解“清高”一词的来源。
阐述“清高”的含义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3.3 分析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清高”现象展示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清高”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清高”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四章:课堂互动与实践4.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清高”与个人品质的关系进行讨论。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4.2 案例分析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的事例,分析“清高”现象。
引导学生从道德品质的角度看待“清高”。
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高”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5.2 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评估方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清高”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短文了解其对“清高”的思考。
6.2 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或提供额外资源。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网友来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漫话清高》的中心思想,认识到清高与谦逊、虚伪的界限。
2.分析课文中的事例,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清高的表现及其危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清高的含义,分析课文中的事例,学会辨别清高与谦逊、虚伪的区别。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清高,培养他们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清高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清高?清高有什么危害?(2)板书课题《漫话清高》,简要介绍课文内容。
2.自学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课文中的事例,讨论清高的表现及其危害。
3.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事例,找出清高的具体表现。
(2)学生分小组讨论:清高与谦逊、虚伪的区别。
4.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清高?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个人经历,提出建议。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3)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清高的感悟文章。
6.课后作业(2)观察生活中的清高现象,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清高与谦逊”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清高的危害,培养谦逊品质。
2.开展“道德修养”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清高的心理机制,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文《漫话清高》2.相关文章、视频资料3.专家讲座资料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漫话清高.-教学教案-word
漫话清高.-教学教案语文公开课教案(简案)课题:漫话清高(《语文》第三册)教学方法:点拨——合作——拓展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章的内容,设置点拨性强、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合作的情境中通过师生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
最后达到鉴赏文学性散文的情趣和理趣,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课改尝试:1、教师引领下合作学习的课程模式。
2、多媒体在教学整合中的适度运用。
3、作家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时机。
授课人:张辅良目标引领:1、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3、本文的主旨。
4、学习随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略)二、文体介绍(略)三、自主—合作—探究(见幻灯片)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清高:清正、孤高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2——7自然段,自主思考,合作讨论:(1)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许由:经国之才不屑为官陶渊明:诗才名扬不愿做官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须有才艺。
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
(2)作者举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李白:诗名天下用世心切孟浩然:前愿用世后多恬淡说明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3、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师生共同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
不能发财致富者得到精神安慰,既富且贵者于人于己也没有坏处。
4、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旁征博引,举了许多事例,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学生讨论,老师点拨,不求一致)作者针对历史文人敏感的“清高”话题,用现代的观点对它加以审视,阐释了清高这一独特的价值观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可贵的精神。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漫话清高》创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高”一词的来源、发展和含义;(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词汇和短语;(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清高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漫话清高》一文;2. 教学重点:理解“清高”一词的内涵和外延;3. 教学难点:分析清高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清高”一词的来源和发展;(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清高?清高好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清高的含义;(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清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学生总结清高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清高的理解和看法;(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清高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3)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高的正面意义和负面影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清高的认识和体会;3. 搜集有关清高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生价值观树立情况: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清高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清高的相关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高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的当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清“清高”一词的内涵及评价标准的发展与变化。
2、讨论:新时代是否需要“清高”这种风范。
把握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与阐述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随时代变迁,有些词汇的涵义不断改变。
例如:在有些人眼里,“老实””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单纯”成了“无知”的别名;我们今天来说说“清高”二字,不知你们如何解释它。
(生议)
下面,我们来看学者金开诚是如何解说这个词的历史源流与文化底蕴的。
二)作者介绍: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大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三)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读第一段,了解在古代清高的内涵。
明确:清高是个褒义词,“清”是指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
“高”总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
2)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哪些清高人物的身影?
学生会想到:朱自清、陶渊明、孟浩然、海子等。
3)在作者看来,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那些官场得志,商场得利,情场得意之辈一概被拒之于清高门外,那么,历史上还有没有清高之人呢?
请同学们读第2段—第7段。
①按要求,填表格。
类型人物原因引用目的作者的评价
清高之人许由有君临天下的能力和机会,却不屑为人君。
说明“清高”与显贵无缘。
遇明主而不思造福天下,此类清高不值提倡。
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有才艺可做官,却不做。
1、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2、须有才艺。
这种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作者比较赞同。
非清高之人诸葛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卿、史可法因
作官不被评为清高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远非清高二字可比。
李白用世之心过于急切、缺乏恬退风度清高标准严格尽管李白不能算清高,但作者心目中李白有更值得推崇的地方。
孟浩然求援救世之心明显。
清高标准模糊理应成为清高的样板。
②小结,要成为清高的样板,需要什么资本呢?
A、有才艺可以做官,却没有做官。
B、清高与富贵、显贵无缘。
不过,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既严格又模糊的。
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些清高的样板,我们知道了: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4)历史车轮滚滚前进,我们已步入市场经济时代,清高的命运如何呢?
读第8段,了解清高在当代的地位及价值体现。
①地位: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
②价值体现:
不能发财致富者:精神安慰
既富且贵者:没有坏处
2、合作探究:
有人说:时过境迁,清高无可奈何花落去。
联系现实,你们
说说:这是不是一种好现象,你认为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清高”这种风范。
启发学生联系当前不好的风气:拉关系争名争利者,学术腐败之风,跪在马路边乞讨的大学生,思考哪些时候,哪些人物还需清高。
总结:几千年前,屈原高呼: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李白呐喊: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些清高的典型甘于清贫,忠于信仰,冷漠诱惑,不畏牺牲,令人景仰。
如今,那些官场得意,进而权钱交易,用人民赋予的权利谋一己之私利,这样的人应从清高中品一品清白,品一品孤高,也有一些暴富者,精神贫乏,也应从清高中品一品知识,才情。
3、发散实践:(仿句练习)
例句:我欣赏清高,因为它是淡泊自律的操守,是孤傲自尊的人生态度。
仿句:我
清高,因为它是
四)总结:清高不是高傲于云端的白鹤,而是山崖间孤寂生长的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