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9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

2019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

单元综合测评(三)文明的对话(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51362071】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歇。

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④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又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B[①“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使用正确。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处心积虑”。

③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使用正确。

④“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

⑤“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符合语境。

⑥“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承诺而言,____①____千金一诺最为沉重,____②____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时间的印证,____③____“信”在外化体现方面,____④____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仪式也并不复杂。

中国的印章,____⑤____是一种仪式化的凭信。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明的对话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明的对话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专题三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烙.印/恪.守发掘./倔.强覆辙./澄澈.稽.首/有史可稽.B.蔓.延/曼.妙形骸./隔阂.修葺./鹿茸.领域./鬼蜮.伎俩C.悖.理/勃.发发泄./缧绁.殷.商/殷.红慰藉./声名狼藉.D.蹩.进/憋.闷针灸./炙.烤烹饪./荏.苒磕.头/溘.然长逝解析:A项,lào/kè,jué,zhé/chè,qǐ/jī;B项,màn,hái/hé,qì/rónɡ,yù;C项,bèi/bó,xiè,yīn/yān,jiè/jí;D项,bié/biē,jiǔ/zhì,rèn/rěn,kē/kè。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思辨青睐歇斯底里竭泽而鱼B.告磬罪孽一蹴而就残羹冷炙C.忤逆恓惶莫名其妙花拳绣腿D.痉挛羸弱经世致用蜚然成章解析:A项,“竭泽而鱼”应为“竭泽而渔”;B项,“告磬”应为“告罄”; D项,“蜚然成章”应为“斐然成章”。

答案:C3.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很多老人虽然没有听说过“精神赡养”这个词,但生活中他们对精神赡养的需求却是明确而实在的,他们渴盼。

(2)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备受压榨,依然生活在贫困中,依然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

现在我们要把这种的情况公之于众。

(3)作家们通过心理、肖像、语言、行动等多方面的描写赋予人物生命,使之;读者走进作家构筑的艺术世界,与许多性格独特的人物相识。

A.手足之情耸人听闻栩栩如生B.天伦之乐骇人听闻呼之欲出C.手足之情骇人听闻栩栩如生D.天伦之乐耸人听闻呼之欲出解析:手足之情:比喻兄弟的情谊。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单元综合测评3 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

单元综合测评(三)文明的对话(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51362071】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歇。

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④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又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B[①“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使用正确。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处心积虑”。

③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使用正确。

④“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

⑤“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符合语境。

⑥“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承诺而言,____①____千金一诺最为沉重,____②____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时间的印证,____③____“信”在外化体现方面,____④____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仪式也并不复杂。

中国的印章,____⑤____是一种仪式化的凭信。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三)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专题质量检测(三)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必修3

专题质量检测(三)文明的对话一、基础知识训练(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铸.造(zhù) 媲.美(pì)攻讦.(jié) 钟灵毓.秀(yù)B.钳.制(qián) 蜕.除(tuì)尽.管(jìn) 耐人咀.嚼(jǔ)C.悖.理(bèi) 载.体(zài)冠.冕(guàn) 纷至沓.来(tà)D.孱.头(càn) 玄.虚(xuán)给.予(gěi) 意味蕴藉.(jiè)解析:选A B项中“尽”应读“jǐn”;C项中“冠”应读“guān”;D项中“给”应读“j 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决裂诞生热忱销声匿迹B.捉摸孕育回朔礼尚往来C.糟粕磕头赋予残羹冷灸D.趋势摇篮典藉劫富济贫解析:选A B项,朔—溯;C项,灸—炙;D项,藉—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广告有很大的误导成分,还能登上电视、平面媒体,以及商铺的宣传海报,冠冕堂...皇.地忽悠消费者。

这让消费者十分不满。

B.日本扬言购买钓鱼岛,菲律宾派军舰进驻黄岩岛海域,对周边个别国家觊觎中国领土的类似做法,我们要睚眦必报....以维护国土完整。

C.在秋季老虎海对面的山上,层林尽染、姹紫嫣红的树林倒映在清澈的水中,色彩绚烂,斑驳陆离....,犹如一块虎皮,故名老虎海。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

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缺点还抱残守缺....,这必然会贻害自己。

解析:选C A项,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换为“堂而皇之”。

B项,睚眦必报: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D项,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评3含答案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评3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 三 )文明的对话( 时间: 100 分钟,分值:120 分)一、基础稳固(12 分,每题 3 分 )1.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有关领导应付快速,新来乍到便仔细查察详细状况,指挥....调动,博得了民众和媒体的广泛好评。

② 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主办方踊跃筹备,严阵以待,在办妥“节约奥运”的同时,....也办出了一场出色奥运。

③当前各大媒体鼎力宣传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真切鲜活的案例、动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议论吸引了大量受众。

...④中央宣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劝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⑤ 3 月 16 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礼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问,他的讲话幽默新奇,趣话如珠,博得了出席记者的掌声。

....⑥在刚才举行的第35 届香港金像奖颁奖晚会上,初次担当主持人的刘青云没有出现怯场的状况,他娓娓而谈,显得特别镇定冷静,让人印象深刻。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⑤⑥D.②④⑤【分析】此题从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误用褒贬等角度设误考察成语的使用。

①下车伊始:旧时指官吏初就任所,现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

此处望文生义。

②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容,等候来犯的仇敌。

此处用错对象。

③入木三分:鞭打涉及到了衣服的最里层。

形容作学识确实。

也形容剖析透辟,切中要害。

形容“议论”正确。

④清规劝律:僧尼、道士一定恪守的规则和制度,借指约束人的呆板的规章制度。

此处误用褒贬。

⑤趣话如珠:奇妙幽默的出色话语一个接一个,仿佛珠子串在一同。

此处使用正确。

⑥娓娓而谈:形容人健谈有风采,多指义正词严、冷静自在地说话。

此处使用正确。

【答案】C2.填入下边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

平常作文,_____ ① _____是写作者自赏, ____② _____是小范围挚友传阅,______③ _____是经过发布让民众认识,文章都是经过阅读获取生命力的,____④ ____读者关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

2019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苏教版必修3

2019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苏教版必修3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编者注:“以降”意为“在某一时期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教育最新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苏教版必修3

教育最新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测评苏教版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51362105】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

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

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还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

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

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

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

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

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

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方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

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

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

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B卷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B卷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B卷一、语言运用1.下面一段表述,有三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改。

今天上午,中学生张华到同学李冲家玩,二人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并共进了午餐。

临别时,李冲把张华送到了小区门口,并亲切地叮嘱张华:“路上小心些,一路走好。

”2. 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呢?纵观人类进化历程可以发现,①________,是保持一个人生命系统健康的根本途径。

如果长期不做适当的体育运动,必然会影响身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可能消化吸收不好,可能睡眠不好,可能精神不好,甚至可能整个生命系统失去平衡,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发展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个人体质,②________。

健康中国的实质就是中国人民的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就是要保持和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③________,需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需要发展群众性体育事业和体育运动。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1: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

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

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2: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

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不超过150字。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单元测评文明的对话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单元测评文明的对话

单元综合测评(三)文明的对话(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理解(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举办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

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

高中语文 第3专题 文明的对话单元综合测试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3专题 文明的对话单元综合测试 苏教版必修3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第3专题文明的对话单元综合测试苏教版必修3 第Ⅰ卷(共42分)一、(18分,每题3分)1.以下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眸.子(móu)蹩.进(bié)媲.美( pì) 泾.渭分明(jīng)B.睨.视(nì)孱.头(càn)威慑.(shè)并行不悖.(bèi)C.慰藉.(jiè)契.约(qiè)咀嚼.(jué) 怒不可遏.(è)D.暴戾.(lì)吝啬.(sè)奚.落(xī) 伤痕累累(lěi)..2.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自夸手法犀利难以置信B.盘诘拙劣糟粕不可理喻C.华裔卡壳推搡礼尚往来D.理会说明沮丧和言悦色3.以下各句中,标点符号利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反过来讲,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讨、追求、制造当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知足自身的大体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进展。

C.在前一种意义上,咱们能够说衣衫破烂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咱们却不能说穿中山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D.假想一下,若是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4.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适当的一组是()①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腕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知足大体需要,实现全面进展所达到的程度。

②若是不睬解这种不同文化结构之间的重要不同,就有可能用一种文化结构的标准来衡量另外一种文化结构的价值,乃至徒劳无功地将一种文化结构中的要素生搬硬套地到另一种文化结构中去。

A.调剂和谐迁移B.和谐调剂迁移C.和谐调剂移植D.调剂和谐移植5.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利用不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通过了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知道了一个真理:以后的陷阱原先不是过去,却是对过去的嗤之..。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美美与共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美美与共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文明的对话(问题探讨)美美与共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美美与共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从美学观点看,“自然美〞虽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但是通常说“自然美〞时所用的“美〞字却另有一种意义,和说“艺术美〞时所用的“美〞字不应该混为一事。

自然本来混整无别,许多分别都是从人的观点看出来的。

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本无所谓真伪,真伪是科学家所分别出来以便利思想的;自然本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伦理学家所分别出来以标准人类生活的。

同理,离开人的观点而言,自然也本无所谓美丑,美丑是欣赏者凭自己的性分和情趣见出来的。

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固有的分别,只是常态与变态的分别。

通常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常态,所谓“自然丑〞就是指事物的变态。

举个例子来说,比方我们说某人的鼻子生得美,它大概应该像什么样子呢?太大的、太小的、太高的、太低的、太肥的、太瘦的鼻子都不能算得美。

美的鼻子一定大小肥瘦上下件件都合式。

我们说它不太高,说它件件都合式,这就是成认鼻子的大小上下等等原来有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是如何定出来的呢?你如果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它是取决多数,像选举投票一样。

如果一百人之中有过半数的鼻子是一寸高,一寸就成了鼻高的标准。

不及一寸高的鼻子就使人嫌它太低,超过一寸高的鼻子就使人嫌它太高。

鼻子通常都是从上面逐渐高到下面来,所以称赞生得美的鼻子,我们往往说它“如悬胆〞。

如果鼻子上下都是一样粗细,像腊肠一样,或是鼻孔朝天露出,那就太稀奇乖僻了,稀奇乖僻便是变态。

通常人说一件事丑,其实不过是因为它稀奇乖僻。

人物都以常态为美。

健全是人体的常态,耳聋、口吃、面麻、颈肿、背驼、足跛,都不是常态,所以都使人觉得丑。

一般生物的常态是生气蓬勃,活泼灵巧。

所以就自然美而论,猪不如狗,龟不如蛇,老年人不如少年人。

非生物也是如此。

山的常态是巍峨,所以巍峨最易显出山的美;水的常态是浩荡明媚,所以浩荡明媚最易显出水的美。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导读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导读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3

1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单元导读《拿来主义》多半是旧中国机体“健康”状况不良的缘故,在摄食汲取滋养方面也出现了诸多毛病。

之于外来文化,不是“闭关自守”,就是“全盘西化”;对待本民族遗产也是如此,要么“全盘继承”,否则“彻底扫荡”。

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几无准则。

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和借鉴外来文化,鲁迅先生的答案十分明确,结论斩钉截铁:必须“拿来”,实行“拿来主义”。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东方人喜欢形象思维,西方人喜欢逻辑思维;西方人习惯定量分析,东方人喜欢定性分析。

如果有一根小针掉在地上,中国人是低下头,弯着腰,身子转过来转过去地找,而德国人在地上用粉笔画圈,把找过的地方画一个圈,直到找到为止。

由此可知东西方人思考问题的理念不同。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

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刚健自强的精神;“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态也”是我们民族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英勇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崇高人格和理想追求。

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险、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为民族精神增光添彩。

但是,也应看到我们民族既有融会百川的气概,也有唯我独尊的心态;有变革求新的精神,也有因循守旧的习惯。

审视传统,审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文明的对话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苏教版必修3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编者注:“以降”意为“在某一时期以后”,“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文明的对话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doc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文明的对话单元质量综合检测苏教版必修3.doc

专题3文明的对话(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礼制变迁的现代启示中华礼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社会风气、提升国人道德,凝聚中华儿女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探究中华礼制变迁的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毋庸讳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诸民族之间有过矛盾与冲突。

但它们能在认同中华礼制的前提下逐渐缓和矛盾、化解冲突,形成共存共荣的良好关系。

例如,在我国历史上,无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之后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满族,无一例外地认同并服膺中华礼制,从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断向前推进。

显然,发挥中华礼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国人、增强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华先民并不只是讲究礼仪“进退周旋,威仪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礼仪的内在精神实质。

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记•郊特牲》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所谓尊其义,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强调道德践履。

孔子称颂那些能够修身立德、行礼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贤,反复强调“不学礼,无以立”。

坚持知礼行礼、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体现了中华先民的主流价值观。

中华礼制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强调知行合一,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中华礼制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教化功能,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将道德教育与理想教育紧密结合,强调自幼及长、礼教终生,提倡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养道德人格、建设礼仪之邦。

所谓礼仪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觉的社会,是诸族和谐、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众富庶的社会。

中华礼制提出的愿景,是中华先民们向往和着力构建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测评(三)文明的对话(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51362071】①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

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③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歇。

文工团的青春岁月,不过是他们的黄粱一梦....,梦醒后才知人去楼空,早已面目全非。

④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又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

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A.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⑥ D.①④⑤B[①“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使用正确。

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处心积虑”。

③黄粱一梦,美好的事物转眼成空,也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使用正确。

④“釜底抽薪”,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处语义重复,删去“从根本上”。

⑤“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符合语境。

⑥“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

]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承诺而言,____①____千金一诺最为沉重,____②____空口无凭又最为虚泛,观其行径还要时间的印证,____③____“信”在外化体现方面,____④____产生了一种加固信任的仪式,仪式也并不复杂。

中国的印章,____⑤____是一种仪式化的凭信。

对于一国来讲,国之玉玺,郑重一落,就印盖出了国家信誉;____⑥____对于个人来讲,名章为凭,红印一盖,就代表着本人的信誉。

A[解答此类试题,可以运用排除法。

分析可知,③前后的语句构成因果关系,四个选项所提供的词语填在③处都是可以的。

④处,前面如果填“于是”,此处便不能填“因此”,故排除B项。

⑤后面的“是一种仪式化的凭信”并没有比⑤前面的内容更进一步,所以⑤处填“更”不合适。

排除D项。

⑥“对于个人来讲,名章为凭,红印一盖,就代表着本人的信誉”和前面的“对于一国来讲,国之玉玺,郑重一落,就印盖出了国家信誉”是并列的分句,由此排除C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导学号:51362072】A.目前,我国以反腐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加入少许艺术手段作为剧情衔接外,许多故事都取自真实案例进行创作。

B.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中国经济之路到底通向何方以及中国如何设定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备受关注。

C.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对方终于作出了让步,最终价格定在9 000元,比原来的2万多元少了一倍还多。

D.《声临其境》中那些匠心独具的演员给浮躁的娱乐圈扎扎实实上了一课——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华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魅力。

D[A项,句式杂糅,“取自……”与“……进行创作”杂糅,应删去“进行创作”或者把“取自”改为“根据”。

B项,成分残缺,应在“社会发展”的后面,加“的目标”;C项,表示下降的不能用倍数。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拥有久远的历史、精彩的故事,我们的文化就是电影的宝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方面,好莱坞是很好的教材,他们能够让全世界都接受美国的故事。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所以,中国故事还要传达中国的观念、中国的精神。

①另外,我们在拍摄技巧和电影理念方面与他们相比确实也有差距②也就是说“将西方的技巧,融入东方精神”③我们要真正打动观众,首先要找到共通的人性,只有人性才具有打动人的力量④现在是中国电影发展最好的时机⑤让更多观众看得懂并且喜欢⑥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让这些题材表述得更丰富A.④③②⑥⑤① B.④⑥⑤①③②C.③⑥⑤①②④ D.③⑤④⑥①②B[作答本题,可以结合所给句子的特点,先寻找相邻的句子,进行小范围组合。

比如,②句中有“也就是说”,这表明该句是对上文的解释,通读所有句子,可知是对③句的解释,所以应是③②,排除C、D两项。

再如⑤⑥两句,同为“让”字句,⑥为一个完整的句子,⑤为承前省略,所以应是⑥⑤。

⑥中有“这些题材”,它的上文应当谈到题材问题,通读所有文字,只有段首句中的“久远的历史、精彩的故事”涉及题材,所以⑥⑤组合应当靠前。

在此基础上运用排除法,可以迅速找到答案。

]5.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导学号:51362073】A.张先生打开朋友送的书,只见扉页上写着:“奉上拙作一本,书中谬误敬请斧正。

”B.毕业在即,同学们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而更多同学则彼此祝愿蟾宫折桂。

C.山东省实验中学拟筹办7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届时欢迎历届校友莅临指导。

D.小明对前来祝贺自己习作发表的小亮说:“我续写的《项链》只能算是狗尾续貂,还是你续写的《边城》更为精彩!”C[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A项,“拙作”谦辞,指称自己的作品,“斧正”,敬辞,用于请别人修改自己的作品,运用得体。

B项,“蟾宫折桂”,比喻应考中,运用得体;C项,“莅临”,敬辞,多用于贵宾,尤指上级到来,运用不得体;D项,“狗尾续貂”,谦辞,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运用得体。

]二、阅读理解(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2分,每小题4分)【导学号:51362074】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举办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

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

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

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

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

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

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处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A[A项,“中外学者”错。

应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

]7.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充分阐述了不能把汉学等同于国学的观点。

B.文章第二自然段阐明了汉学的由来及其发挥的作用。

C.第四自然段指出了汉学的本质,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

D.第五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章太炎的例子说明了遗失国学的危害。

D[D项,应为“引用论证”。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抛弃了传统,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汉学定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快速地复兴。

B[A项,因果倒置。

“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是原因。

C项,未然说成已然。

“已经变成”“也变成”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