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与法治意识

合集下载

浅析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意义

浅析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意义

浅析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意义1. 引言1.1 高校教师的法治意识缺失现象部分高校教师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自身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风险认识不清。

这导致他们在处理学生投诉、参与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时,容易出现违法现象。

一些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权力滥用、腐败行为等问题。

由于缺乏对法治的敬畏和认识,他们可能会将个人私利置于法纪之上,导致损害学校声誉、学生权益等严重后果。

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剽窃等现象。

他们对学术规范的认知不足,缺乏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严重影响了学术环境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高校教师的法治意识缺失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学术氛围和校园秩序。

为了提升高校教师的法治意识,加强法治教育和引导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势在必行。

【内容结束】1.2 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日益凸显。

作为高等教育的承担者和传播者,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不仅是一种自我修养,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能够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

只有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正确的法治理念,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职业职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健全法治思维可以规范高校教师的行为。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需要接触大量学生和家长,涉及各种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

只有具备法治思维,才能在处理问题时遵循法律规定,不偏袒不越权,确保自身行为合法合规。

加强高校教师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思维,有利于建立起清廉健康的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只有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000字】2. 正文2.1 提升高校教师责任意识高校教师责任意识的提升是健全法治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07.15•【文号】教政法〔2020〕8号•【施行日期】2020.07.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20〕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推进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对高等学校法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到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内部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更为凸显,广大师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增长,参与学校治理和保障自身权益的愿望更加强烈。

学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形势新变化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切实把依法治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融入、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学校要健全领导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保障学校改革与发展,努力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明确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应当切实履行依法治校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责,对学校章程制定实施、规章制度体系建设、法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校内民主管理、学术治理等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推进。

要把法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学校党委全委会和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要定期听取关于法治工作的汇报,及时研究有关问题。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意识论文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意识论文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意识论文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意识论文。

大学生如何树立法律意识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设心得论文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法制正在不断完善的时代。

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敬畏法律是错误的想法。

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修养。

在生活当中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当今,我们国家的法律还不健全,所以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去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提高法律修养要在认识和知识构成上都有所提高才行。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并要求加强公民法律意识教育。

教育系统是全国五五普法规划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一新的精神对教育系统,特别是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即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这是比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艰巨得多的任务。

要实现这一任务,教师就要花大力气,掌握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法律意识的方法。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包括。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

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是很困难的。

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2)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沉默,而不是去争取他们的利益。

这就会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

3) 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较为典型的就是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为了报复那些伤害他尊严的人,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

还有201X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

法治精神培育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法治精神培育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

法治精神培育下高校法制教育论文一、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困境(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然而,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在教育内容的取舍上失去了判断的依据。

自2006年秋季之后,各高校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将原本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为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新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只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相应的课堂教学的课时也比原先缩短。

从而法制教育的地位大大下降,甚至有从属为道德教育的倾向,处于比较"边缘化"的位置。

当下仍有相当多高校简单地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的传授。

教材内容上社会主义法体系内容几乎面面俱到,体现为各部门法相关知识、概念、词汇的高度浓缩。

使得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是制度本身而不是制度背后的价值与精神,法律制度层面的培养要多于法律理念的熏陶。

(二)高校法制教育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各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来实现,中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大多局限于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

一方面,教材内容庞杂,课内学时仅有12-18学时,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纯理论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条文来讲授,即便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视频教学,有些也过于陈旧。

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滞后性,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紧扣大学生自身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社会的法律热点问题,较少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忽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良好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因大学生缺乏真实的法律实践和直接的心理体验,使高校法制教育难以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而流于形式。

浅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

浅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

浅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加强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应该在大学生的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应该深入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教育,大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法律素养,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不违法乱纪。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加强法律实践。

大学生在接触和使用法律上需要更多的实践。

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法庭活动、法律知识竞赛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加深对法律的认识。

大学生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只有将法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才能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学会依法行事。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完善法治环境。

法治环境是指政府和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保护程度。

只有构建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法治意识。

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力度,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和依赖度。

社会应该加大对法律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和社会的法治需求。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强化规则意识。

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大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直接反映了他们的规则意识。

大学应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明确的校规校纪,加强对大学生的规则教育与监管。

大学生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发展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

只有大学生能自觉遵守规则,才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加深法律实践、完善法治环境和强化规则意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只有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法治意识,才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浅析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意义

浅析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意义

浅析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的意义【摘要】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对于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规范行为、促进教学科研规范化、增强责任意识、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定义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和探讨其在高校教师中的作用入手,深入分析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性。

通过规范教师岗位行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完善法治思维,展望了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未来发展。

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对于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树立良好教育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素养、规范、责任意识、队伍建设、教学科研、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定义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是指高校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具备遵纪守法、尊重法律、依法从教的意识和素养。

这种思维是基于法治理念的,旨在引导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不仅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表现。

通过健全法治思维,高校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规范自身行为,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当前法治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形象与职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稳定的构建。

高校教师健全法治思维是一个综合性且长期性的课题,需要不断深入推进和加强。

1.2 探讨法治思维在高校教师中的作用探讨法治思维在高校教师中的作用,是为了强调在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的重要一员,其具备健全的法治思维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法治思维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使其更加深入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不仅可以规范自身行为,更能够作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确的法治观念。

法治思维可以规范高校教师的岗位行为,使其严格按照教育规范和职业道德开展工作,做到廉洁自律,避免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与践行浅析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与践行浅析

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与践行浅析【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法规的不断完善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和践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和践行进行浅析,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意识、促进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践行行为以及推动高校教师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解决方法。

本文旨在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好地理解和遵守高等教育法规的指导,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法规、认知、践行、教育教学、规范、意识、问题、解决方法、促进、推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教学质量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和践行程度却存在不足之处,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规违法行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强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和践行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和践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认知与践行之间的关系,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有助于加强高校教师对法规的理解和遵守程度,推动高校教师规范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对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与践行进行浅析,探讨其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意义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与践行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发展。

深入研究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与践行,不仅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法治意识和教学水平。

研究高校教师对高等教育法规的认知,可以帮助高校管理部门了解教师在法规理解上的局限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法规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

深入探讨高校教师对法规的践行情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范自身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总结

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总结

1 教育法治化是通过法律法规来协调、规范和引导教育关系以及教育行为,从而保障教育秩序,实现教育目的.2 法治的前提条件是良法3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司法公正4 法治被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是在2012年5 明确提出“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体系,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是中共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6 教育法治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守法7 法治被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是在20128 法治思维是指将法治的各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9 法治思维是教师知法、守法、用法重点.10 法治信仰体现了主体的自由平等意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权利义务观念11 教师必须肩负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12 法治社会的形成和良好运行,前提是全体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13 教师加强法律学习的途径有组织学习自我学习在实践中学习14 法治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15 1952年底全国3/4的学院已经完成调整工作16 “211工程”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17 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分为哪些阶段院系调整教育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18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发展的有效的符号和一个标志.19 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正式施行是在201220 高校的组织机构有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学科组织结构21 以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是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22 “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23 开始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在2017.9.124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5 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专业型高校教师队伍.26 师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27 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属于“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内容28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设立的.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30 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将其分为以行业部门划分专业门类以行业部门加学科划分专业门类以学科划分专业门类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调节着我们高校的内部行为32 规程第六条规定学术委员会一般应该由学校的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组成,并且应当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来参加.33 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的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34 2015年6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创新创业基础在于教育,关键在于人才35 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会受到的处分是开除学籍36 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组织作弊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存在抄袭、篡改、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将给予开除学籍处分37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保证,也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和成功的根本所在.38 教育公共性指教育应服务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人民的普遍、共同的利益.39 教育内容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40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民性41 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42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受教育者某种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以满足社会生产实践需要的教育活动.43 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非学历证书两类44 从实践来看,学校对学生做出的一般处分决定如“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属内部管理性质45 受教育权是公民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46 受教育者的义务包括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47 硕士与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是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48 高等学校与受教育者之间属于教育行政管理关系,受教育者对高等学校涉及受教育者基本权利的管理行为不服的,有权提起行政诉讼,高等学校是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49 民事主体,是指能够依法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50 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负责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51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开始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在中共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52 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53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54 2000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印发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启动.55 高校可以出于对师资的多样化需求,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全职聘任兼职聘任长期聘任短期聘任56 现行高等教育法第48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57 聘任制的主要特征有主体的自主性关系的合同化形式的可选性58 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59 教师以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由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任期聘任60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9条第1款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受理学生对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的申诉.6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规定,学生对学校的处理或者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学校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书之日起10日内,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62 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后所能寻求的申诉包括校内申诉行政申诉63 教师资格条例第6六条规定:有教育教学能力应当包括符合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身体条件.64 教师法第11条第2款中规定,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非师范院校毕业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或者其他教师资格的,应当进行面试和试讲,考察其教育教学能力.65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属于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的权利66 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义务包括“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67 教师法第二章专章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共六项权利六项义务68 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69 教师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各级师范学校学习.”70 教师考核要遵循的原则有客观公正准确71 职业高中是在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72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初级中等普通教育基础上实施的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73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74 职业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开征的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可以专项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75 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对劳动者智力和技能的开发性投入76 职业教育的师资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和操作能力教育技能77 职业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触犯法律的违法,其违法责任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78 职业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触犯法律的违法,责任承担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经济处罚行政处分79 职业培训实体管理规定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法律责任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面对不同违法行为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后果.80 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据宪法制定.81 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以教育为本.82 民办教育促进法作为下位法,不得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相抵触.83 本次修改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最大的亮点在分类管理84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是在201585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86 正式批准设立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管辖权限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87 在设立程序上,法律规定筹备设立作为选择程序.88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分为:具有出资行为的举办者不具有出资行为的举办者捐资办学的举办者89 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聘任的专职教师数量应当不少于其教师总数的1/390 招生自主权是民办学校持续发展、逐渐壮大的重要保障.91 民办教育促进法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民办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职务聘任、权利义务等均适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92。

对法治思维的认识

对法治思维的认识

对法治思维的认识税收法治是法治的属概念,“公正”与“平等”是税收法治的基本要求,权力制约是税收法治的核心,税收法治是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的有机统一体。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法治思维的认识,希望大家喜欢。

对法治思维的认识篇一一、增强法律职业共同体意识,正确认识“检辩”关系。

1.对抗关系。

法律人的思维是在对抗中寻找法律的真谛。

刑事诉讼中,控辩审三角形的制度设计目的是通过控辩双方的对抗,便于法官发现案件事实从而作出公正的裁判。

“对抗关系”是诉讼结构设计的需要、权利保障的需要,也是查清案件事实的需要。

在公诉案件中,控辩双方任务不同,但实现司法公正的目标一致。

依客观义务之要求,检察官在诉讼活动中应当搜集和审查有罪证据和无罪、罪轻证据。

但检察官传统的追诉思维,往往使其更青睐于有罪证据。

因此,从防范冤假错案角度而言,辩护律师应是检察官最可信赖和依靠的确保准确指控的力量。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检察官只有认真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综合审查事实和证据,才更有可能避免错捕、错诉的发生。

2.合作关系。

刑事和解的案件对控辩双方而言、对于被告人和被害人而言是双赢的。

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能真诚悔悟以及愿意赔偿损失,则需要辩护律师做相关的引导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刑事和解中,检察官和辩护律师是合作的关系。

对于符合和解条件的案件,检察官应当与辩护律师充分沟通,并听取当事人意见。

当然,检察官与辩护律师之间不是无原则的合作,应严格遵循回避、不得私自会见律师、不得为律师提供不正当帮助和谋取不正当利益等相关规定。

3.制约关系。

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除了犯罪追诉者、诉讼活动监督者和强制措施裁判者的角色外,还承担诉讼权利救济者的角色,即听取诉讼当事人及其委托的辩护人所提出的侵犯其诉讼权利的行为的申诉、控告,并对相关侵权行为开展调查。

辩护律师通过申诉、控告、辩护等方式对检察官行使职权进行监督制约。

因此,检察官应依法听取辩护意见,特别是对于律师提出的权利救济的申请应依法审查,不得无理拒绝辩护律师的申请。

浅谈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浅谈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社会组织 和公 民依法行使 权利和履行 义务 的活动 。守 法不仅仅 是履行 义务 , 括两层含 义 : 它包 一是依法 享有 并行使权利 , 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
( ) 三 民主法治意识
要使学 生在了解法治 内涵 的基础上 , 树立法治 意识 , 更 要把法 治意识转化 为对法治 的信 赖 ,并外化 为学生 的 行动和追求 , 才是法治教育 的 目的所在 。 二 、 学生的法治意识 大 ( ) 民权利义务 意识 一 公 公 民的权利义务 观念是大学 生不可或缺 的法治意 识 。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律 的各个环节 、 法律 的一切部 门和法 律运行 的全部 过程 中。明确法律对公 民权利和 义 务的规定并依法 自觉履行 自身的权利义务 是法治社 会 的基 本条件 , 是公 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法律权 也 利 和义务一般都来 源于法律 的明文规定 ,或 者法律虽 未明文 规定 , 但可以从 法律的规定 中推导出来。法律权 利 就是人们可 以依法作或不作 一定行 为 ,可以依法要 求他人作或不作 一定行为 。法 律义务 即法律 要求人们 必须依法作 出一定行 为 的作 为义务和要求 人们依法不 得 作出一定行 为的不作 为义 务 ,即法律规定 人们承受 某种约束或 负担。法治教育要 使学生 明确认 识 到 自己 是 中华人 民共 和国的一个公 民 , 而不是 臣 民, 依法享有 我 国宪法规定 的公 民的基 本权利 。大学 生是社会政治 生活及公共生 活 的主体 ,在法 定范 围内要 积极主 张和 行使 自己的权利 , 勇敢地捍卫 自己的权利 。 法律权利 和 义务是 紧密联 系的 , 民享有 权利就要履 行义务 , 国 公 我 宪法规定 , 民的基本义务 主要有 : 护国家统一 和全 公 维 国各 民族 团结 ; 守宪法 和法 律 ; 护祖 国 的安 全 、 遵 维 荣 誉 和利 益 ; 卫祖 国 、 法 服兵役 和参加 民兵组 织 ; 保 依 依

请谈谈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请谈谈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请谈谈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引言法治素养是指个人对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的认知和态度,是公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重要性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它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以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

法治素养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提高法治素养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法治素养还包括法律道德、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培养,这些都是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所必备的素质。

法治素养是民主社会的要求民主社会要求公民具备法治素养。

只有大学生具备了法治素养,才能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法治素养不仅是一种理念和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行动和实践的体现。

提高法治素养的途径和建议学习法律知识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了解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和法律原理。

可以通过选修法律相关课程、参加法律讲座、阅读相关法律书籍等方式进行学习。

掌握法律知识将有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合法合规。

培养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指个人对于法治的认同和尊重。

大学生应培养正确的法治意识,明白法律的权威和作用,同时遵纪守法、守法用法。

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法院、与法律工作者交流等方式,增强对法治的理解和意识。

倡导法律文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应该从自我做起,倡导法律文明。

遵守法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等行为都是倡导法律文明的具体体现。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为他人树立法治观念和榜样。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是提高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法治教育问题却愈加突出。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法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法律意识培养、法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瓶颈制约。

因此,本文就探讨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问题一:法律意识培养不足目前,高校之间在法治教育方面的差距较大,许多高校的法律意识培养不足,甚至法律意识淡薄。

首先,师生缺少法律知识。

一些高校的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对具体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普遍法律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度不高。

其次,法治教育缺乏系统性。

由于法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零散,许多师生很难掌握法律知识的系统结构,使得法律知识不能体系化、建构化。

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很容易滋生出对法律的误解,许多人在学校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法律对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

问题二:法律实践教学缺乏一些高校法治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却忽略了实践环节的培养。

例如,在高校的法学类专业中,学生只学习了法律理论,却没有机会参加实践活动。

因此,他们没有机会亲自体验和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也就无法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

问题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高校的师资队伍是法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目前一些高校的法学教师并不是专业法律人士,而是来自于其他学科和领域。

这些人虽然能够讲授法律理论,但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指导,也无法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实践性意见。

此外,师资队伍的老龄化和流失问题也影响到法治教育的质量。

一些高校的法学教师已经超过60岁,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等可能已经过时,也缺乏对新形势下法律教育的思考和认识。

解决方案加强教师培训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应当采取一系列对策。

第一步,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理论水平和法律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上讲授法律知识和指导学生实践。

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浅析

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浅析

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浅析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浅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教育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已经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它不仅是培育向往法治的未来公民和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形势分析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法治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大学培育受过高等教育且掌握一定法律知识的公民和人才的一种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形势主要如下:1.大学生的法制观念需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是社会的受教育群体,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随之带来的行动往往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法制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宪法意识等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2.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足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与其社会地位和角色定位有着极大的关系。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尚未完全明确和确定,导致其对法律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没有达到有效地提升。

3.大学生需要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法制意识是指个人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循程度,它对一个人的行为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法制意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行为举止方面的问题较多,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不时出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一方面,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投入得到了相应的加强,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宪法、民法、刑法等,新颁布的《国家安全法》更是成为大学生必修课,大力加强了大学生法制道德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性与实践环节,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由于大学生社群的传统和文化环境极其复杂,许多大学生在接受法治教育时仍会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分析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要实现有效推进,必须要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来改善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

法治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

法治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

法治意识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摘要: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育法治精神。

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就是协调权利与责任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的选择。

关键词:公民;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学生;法治精神这两年发生的“我爸是李刚”和“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撞人后又杀人”事件可谓轰动全国,因为事件当事人的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又引发了不少关于家庭、学校教育成与败的话题。

作为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理应有着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和法律素养,但是,他们的表现缺乏一个公民起码应有的法律意识,更谈不上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现代教育理念普遍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

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第一次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其《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

因此,必须认识到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的高级人才,更是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基地。

分析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是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育法治精神、法律信仰。

一公民与公民意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公民,公民教育问题也随之出现。

对中国而言,“公民”是一个外来的词汇,公民教育则是在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借鉴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形式,希望通过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诉求[1]。

公民的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

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或者说是一种法律意识,也是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共性要求,它要求公民具有法治、权利、责任、正义、公平、契约、参与、平等、自主、宽容妥协等基本理念,形成对待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浅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

浅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

浅析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变得日益重要。

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和未来的社会主力军,大学生具有着特殊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他们应该具备法治意识,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以及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治意识是指个体对法治社会的正确认识和认同,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尊重,以及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责任的承担。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法治意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他们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应该注重法治精神的培养和传承,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水平和法制素质,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学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值得关注。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一些大学生对法治意识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失。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不足,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责任的承担不够重视。

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行为准则,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现象。

这些表象反映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淡薄和迫切需要提高的现状。

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方法包括多个方面。

高校要加强法治教育,将法律法规纳入课程体系,增加法学、法理学、法律伦理学等法律相关课程的开设。

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了解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思维。

权威机关要加大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与宣传,加强对法治教育的监管和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法律活动的支持,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

要完善法治意识教育的规划和教材,确保法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要引导大学生亲近法治,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提升法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个体也要自觉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

他们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关注社会法律动态,增强自我防范和维权意识。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怎么写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对于大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生法律与道德论文范文篇一:《浅议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也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

笔者认为,法律意识的基础是对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为基础的,而现有的教育模式恰恰忽视了对学生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学校应当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法律意识;教育2013年4月16日,上海复旦大学一名大学生因中毒医治无效死亡,而投毒者正是被害人的室友。

该事件披露后,在社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应当说校园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在“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这一点上整个社会基本达成共识。

是什么造成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现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一)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匮乏曾有学者针对大学生的法律认识在湖北省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44%的大一学生、49%的大二学生、92%的大三学生和79%的大四学生不能够完整的说出公民的基本权利。

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涉及公民的基本法律知识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

上述情况说明,现阶段大学生不仅在法律知识上是欠缺的,甚至在法律常识上都是处于匮乏的状态之下的。

(二)大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薄弱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自觉守法即包括要自觉的遵守法律规定,不从事法律禁止的行为,同时也包括能够自觉的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

而在这两点上,大学生表现出的状况都是令人担忧的。

自觉遵守法律笔者无须多说,不断上升的大学生刑事案件的出现,就很好的说明大学生自觉守法的现状。

笔者需要强调的是,伴随大学生刑事犯罪数量不断提高的,是大学生违法行为大幅度攀升。

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我主要是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问题与原因,并对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途径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包括对法律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态度和评价、解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评价、法治观念等等。

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同时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作为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建设,研究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从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一些案件来看,尽管我国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比较普及,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相当薄弱的。

例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湘潭大学曾爱云、陈华章杀人案等。

根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一项调查,1965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 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为70%。

而大学生犯罪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约占高校总人数的1.26%。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依法执教,依法治学

依法执教,依法治学

依法执教,依法治学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力量,关乎高校及学生未来的发展。

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和教师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的重任,也肩负着为学生解疑答惑的责任。

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学。

依法执教,就是说教师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规范自己的行为,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依法治学,就是要依法办学,依法办事,完善规章制度,并且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如何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学呢?我认为,高校教师要知法学法,更要守法用法。

一、知法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多部法律,切实做到了有法可依。

高校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和规章制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还应该遵守各高校内部的管理细则,自觉遵守高校各种规章制度。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环节和中心任务,教学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所以,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人际关系。

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了解上述有关法律,还应该了解高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自颁布后,经历了两次修订,这也正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学生的重视。

二、学法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师依法执教,依法治学,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具备较强的依法执教的意识,但现实是大部分教师的法律意识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又不高。

因此,增强教师依法执教,依法治学的观念,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任务艰巨,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要积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和培训,学习《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常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甚至学校也可以将教师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入职的条件之一,考察入职教师的法律素养,或者也可以将法律学习作为职称晋升的考核条件之一。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

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

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

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

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

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高等教育与法治意识
作者:何虎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09期
摘要:叙述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如何加强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结构状况以及认知程度,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进行了剖析。

阐述了高等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手段,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知识的教育、法制意识观念,大学生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开放与变革共进、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依法办事、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是他们在走向社会时必须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8.09.076
在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高等教育中,着重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们弘扬法治社会的法律理念、法律安全及个人的法律修养,深刻领会我国法律的内涵、本质和法律体系,了解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及国家制定的法律内容、特点和思维方式。

努力提高大学生对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与法治,社会主义法律义务、权利、观念的认知,增强法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平、公正、自由、民主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和“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

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养成用法、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做法律知识的宣传员,努力用法律的武器保护国家的安全,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求和精神贯穿于大学学习过程。

使大学生们对国家的法律精神、法律观念及法律意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坚决与违法乱纪的犯罪行为作斗争,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民主与资本主义西方民主不同的方面,深刻了解新中国的法律本质、体系和运行机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国策,是建设法制中国的命脉。

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1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和增强的意义
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里的总和就是人们所说的法律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高等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和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息息相关,他们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法律意识的强、弱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决策和战略部署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的需要。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学习阶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衡量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中国长治久安的战略战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
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策略,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需在大学生中经常开展法制纪律教育,加强他们时时处处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努力培养出具有较强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优秀人才。

(2)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在要求、精神时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应,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大学生文化知识,并且要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教育落实到实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意识的提高具有道德品质教育的意义,也有文化知识的意义,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要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精神。

2目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认知的分析
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这一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目前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需不断加强,法律意识淡薄,注重文化课学习的现象在大学生中较普遍存在。

通过与大学生们交流、调查发现,他们学习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对法律的认知、理解和应用能力较薄弱,法制观念模糊,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能力较差。

因此加强法律意识与高等教育,在大学生们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是评判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努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势在必行,法律意识的提高也决定了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能力。

目前除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外,其他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模糊的法制观念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法律意识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使少数大学生的行为触犯了法律还不自知。

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思维方式的探讨
通过学校的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大学生法律意识教学课时,利用好各个教学环节相结合的人才优势、知识优势和文化氛围。

加大法律意识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发扬守法、护法的精神,利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1)加强大学生法律权利及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观念。

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大学生应该正确理解法律意识和内涵。

由于现实的种种影响,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意识较为淡薄,不能正确对待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他们需
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其实都离不开法律意识。

(2)正确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观念,包括正确的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把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懂得如何适当行使法律权利,正确履行法律义务。

配ppt演示、讲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理论联系实际,配合课件演示、讲述现实案例,使大学生能充分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把握和应用好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目前,大学生被侵权的事件屡屡发生,但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案件却很少见,大学生的法律维权行为,能促进他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为我们这个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建设及完善具有很大的重要意义。

4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富有崇高理想,崇高理想必须同祖国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为努力完成我们伟大祖国的复兴梦而贡献力量。

开拓视野、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法律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与高等教育,同时学校要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M]//十八的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维护宪法,就是维护党和人民意志[N].人民日报,2012-12-7.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姜延志.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培养和措施[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6]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7]李齐全.论大学生素质的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