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3、(2011· 泉州高一检测)洋务运动对中国社 会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是( ) • A.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进程 • B.初次实践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 C.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 D.洋务运动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4、1864年,包世臣记载:“今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 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 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反映的情况是 ( ) A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B 松太地区的棉纺织业水平迅速下降 C 棉纺织品在当时的需求量下降 D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5、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所谓的 “内外交困”指的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鸦片战争 ④西方列强大肆进行资本输出 A ①②④ C ③④ B ①③ D ①②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
——曾国藩
根据材料思考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洋务运动
清末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直接原因: 镇压内部反抗,抵抗外来侵略 根本原因: 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师以长技以自强(师以长技以制夷)
恭亲王奕忻
左宗棠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洋务运动内容:
• 1.经济: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厂 • 2.文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选派海外留学生 • 3.军事:创办近代新式海军和陆军。
A
B
3、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出现的近代一批优秀的 民族工业包括( )
①上海发昌机器厂 ③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A ①②③
A
C ②③④
②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④江南制造总局 B ①②④ D ①③④
)
4、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A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B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 C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及周围地区 D主要分布在上海及周围地区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评价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 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
自然经济的解体 洋务企业的诱导
外商企业的刺激
缺乏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受双重压迫;根本上是因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
代表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企业: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特点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后天畸形: 结构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 影响: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 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表现:
耕织分离
农产品商业化
影响:使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但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小农经济: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经 济形式,属自然经济。
二、洋务企业的产生
背景: 内忧外患 军事工业(口号、代表、性质) 内容 民用工业(口号、代表、性质) 筹划海防 (福建、南洋、北洋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 (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 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失败 原因: 顽固派阻挠、列强限制、洋务派各自 为政、维护封建制度(根本) 积极: 引进了……培养了……有利于…… 一定程度上……迈出了…… 局限:(从结果和根本目的分析)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古代中国 经济结构 变 动 近代中国 经济结构 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 Nhomakorabea本主义萌芽
经济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 外商企业出现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仍占主导) 洋务企业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经济结构指的是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组成 的要素可以是经济形式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也 可以是经济部门如农业、手工业、商业。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影响: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抵抗灾害能力弱; 是封▲ 古代史地位:一直占主导,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元代表现:纸币广泛流通。 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表现: ①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广泛使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④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乡村中有草市,且有夜市和晓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形成地域性商帮。 (3)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限制 (1)含义:明清时期严格
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
进行贸易的经济政策。
(2)原因:
①根本原因: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②直接原因:明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盲目自大,自认“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交流。
燃料:煤(汉代开始)→焦炭(南宋末年开始)。
纺织业:
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汉代获“丝国”之称; 明清时期,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业,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东汉晚期:青瓷 南北朝:白瓷 唐:独立工业部门 宋: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进入彩瓷生产期。
(3)表现:
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1840—1927

2005年中国铁道部筹划修建上海至北京的高速铁路, 面向国内和国际招标,三家国际公司和三家中国公司
分别联合竞标成功,包括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
通、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等,但德国西门子集团和中国 自己研发的‚中华之星‛双双落选。 这次招标总额 120亿美元,将按照日本‚新干线‛模式,改造五条铁 路线并提供高速机车和客车车厢,将平均运行速度提
外交官的嘲讽 在1894年4月这一时期,中国确实处于一种 睡眠状态中。他用并不继续存在的强大和微利的幻想来 欺骗自己,事实上,它剩下的只是为数众多的人口,辽 阔的疆土,沉重的负担,以及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 假设它仍然是中心帝国,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像个麻疯 病人一样,极力避免同外国接触。当我更仔细地开始观 察中国,并同总理衙门大臣们初次会谈以后,我惊讶地 发现这个满汉帝国竟是如此蒙昧无知、傲慢无理和与世 隔绝,还粗暴地标出‚不要摸我‛的警告。 ——施阿兰《使华记:1893—1897》
‚观该二臣筹划措置之迹,似为外国谋,非为 我朝谋也……人臣从政,一旦欲变历代帝王及 本朝列圣体国经野之法制,岂可轻易纵诞若 此!‛ 是臣下之利而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而非中 国之利,是一二人之利而非千万人之利。
修铁路的五宗罪
第一,扰民;
第二,夺民生计; 第三,为敌缩地,便其运兵; 第四,因雇洋匠导致白银外流; 第五,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惊动山神、龙 王的不祥之物,会惹怒神灵,招来巨大灾难
间,1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
——《纽约时报》1877年
(3)要不要修铁路 1880年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 李鸿章《妥议铁路事宜折》 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何者? 外夷以经商为主,君与民共谋共利者也;中国以 养民为主,君以利利民,而君不言利者也‛,修 铁路是‚蠹民‛的‚邪说‛。
近代中国工业经济成分

近代中国工业经济成分的演变1. 自然经济与洋务运动自然经济,也被称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在近代之前,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主要是在家庭或家族中生产,产品主要用于自给自足。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朝政府发起的一场现代化运动。
其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但其实质上仍是维护封建制度。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发展民族工业。
同时,清政府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它由民族资本家经营,主要存在于轻工业领域,其产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虽然民族资本主义在初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在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官僚资本的剥削下,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 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官僚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特有的经济形态。
它是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和经营的垄断资本,主要存在于重工业和金融业等领域。
官僚资本家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地主阶级,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垄断资源和市场,剥削人民。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他们利用战争的机会,垄断了大量的资源和市场,并通过高利贷、垄断价格等手段剥削人民。
官僚资本主义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复兴,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造旧的经济制度。
首先,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等措施,逐步消灭了封建制度和官僚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其次,通过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等手段,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读图看近代中国几种经济成分的演变

读图看近代中国几种经济成分的演变发表时间:2010-04-17T05:26:30.700Z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作者:屈利居红梅[导读]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近代经济领域亦然——新旧经济成分并存、新的经济因素兴衰更替、经济结构处于渐变当中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近代经济领域亦然——新旧经济成分并存、新的经济因素兴衰更替、经济结构处于渐变当中……我们通过下面一道题目可以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梳理和掌握近代中国五种主要经济成分的发展演变。
例题: 下图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其解释表述正确的是①所示的经济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彻底结束②所示的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严重的阻碍作用④所示的经济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⑤所示的经济对中国的近代化的作用利大于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③④ 1.①对应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在整个近代呈瓦解衰败之势。
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发展到顶峰。
鸦片战争前虽然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但并无多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随之产生的新经济因素不断破坏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但在近代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特别是在广袤的农村)。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农民的私有”取代了“地主的私有”,到1952年随着土改运动的基本结束,封建自然经济基本消亡了。
2.②是指由洋务运动而形成的“洋务经济”,在近代它是一种“短命的经济”。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技术,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起先后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并且创建了新式海军和近代教育,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成分发展脉络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成分发展脉络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成分的发展脉络可分六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840年以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至今)。
其中,前三个阶段的经济成分都比较单一,后三个阶段的经济成分比较复杂。
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一发展脉络,对学好中国经济发展史至关重要。
一、原始社会:采集渔猎经济采集渔猎经济是一种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攫取型经济。
二、奴隶社会:奴隶制经济奴隶制经济是奴隶主阶级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包括奴隶),强制奴隶为其劳动并最大限度占有生活资料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三、封建社会(1840年以前):小农经济(虽然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还未形成独立的经济成分)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耕织结合的封闭型经济。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使当时的中国形成了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四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1.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仍继续存在并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和后来北洋军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准备了市场条件。
3.洋务企业:洋务企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用机器生产,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这一时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他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有着重大的抵制作用,为中国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即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产生和壮大,推动着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
中国近代史上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等。
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3)加剧解体: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 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 世纪60 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 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 世纪70 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3.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兴衰过程:(1)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为主,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2)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3)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美日则乘机扩大对华侵略。
1922 年,至华盛顿会议前形成了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列强继续扩大资本输出,1931 年比1914 年增加33 倍,到1931 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占第一位。
列强纷纷转嫁30 年代大危机;(5)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6)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取得在中国的经济独霸地位。
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8)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发展缓慢畸形。
(2)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和妥协性。
(3)近代前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兴衰过程:(1)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列强被迫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得到进一步发展;(4)日益萎缩和破产: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和破产;(5)得到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6)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1953——1956 年,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赎买”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特点:(1)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2)买办性:适应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3)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4)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经济的特点。
演变过程:(1)统治地位的确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对外依附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凭借国家政权,采取强制掠夺的办法,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2)恶性膨胀: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垄断工业,商业专卖,独占金融,到1941 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3)进一步膨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一面加紧剥削人民,一面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
1949 年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企业、交通系统固定资产的80%,垄断钢产量的9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制、交通、对外贸易等;(4)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机关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6.新民主主义经济特点:(1)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2)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3)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演变过程:(1)产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开展土地革命,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并在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还兴办了一些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2)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并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3)占主导地位:建国后土改完成,形成农民个体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占统治地位;(4)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又出现了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到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