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对话,以情动人-论《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内在审美特征
品析语言风格触摸诗人灵魂——例谈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yuwen jiaoxue yanjiu———例谈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诗家语”的运用品析语言风格触摸诗人灵魂江苏苏州漕湖学校李雪锋古诗词的语言有律动、凝练、跳跃之特性,北宋诗人王安石将其称之为“诗家语”。
古诗词教学中,若不能通晓这些“诗家语”,就很容易陷入具体化、庸俗化、公式化的模式。
长期以往,诗词课堂定会了无生趣,不仅教者教得辛苦,而且学生也学得更为辛苦。
因此,读诗先解“诗家语”已经成为教者、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
如何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诗家语”,如何通过解读“诗家语”深刻理解诠释古诗词的意境,已成为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反复诵读,全方位感悟“诗家语”“诵读”,不只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而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在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把文字语言转变为清晰准确、情动其中的有声语言,从而带动学生不断感受、想象、感悟,最终层层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不同的诵读方式,更加细腻精准地挖掘诗词的深刻意蕴。
1.于快读中会词意。
上课伊始,在学生快速地自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教者可以指导学生用一字概括诗词的内容,学生便会很容易地扣住“痛”或“哀”来获得本词的整体感受,即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之“哀”与生死相隔之“痛”。
2.于慢读中体词情。
这首词写了梦前、梦中、梦后三个情境,即梦前的思而不能相见;梦中的见而不能相识;梦中的相逢相泣;梦醒的梦碎断肠这四个层次之后,为了体会这种围绕“梦”展开的哀情,可以让学生酝酿情感,放慢速度读一读,读出这层层加深,愈演愈浓的哀愁———生死相隔,虽极度思念却不能相见的悲哀;见了却不识的不堪;梦中相见,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的哀愁;梦醒梦碎,留下冷月松冈悲愁。
3.于品读中感词人。
本词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如果选择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去品读品读、交流交流,我们总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江城子》艺术欣赏
《江城子》艺术欣赏《江城子》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长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特殊的旅行经历中的情感变化,通过景物描写来寄托个人感悟和情感,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思的诗篇。
全诗第一段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诗人回首往昔,在九泉之下,和故友凄凉相对,感受生死离别之苦。
接下来他搭船游览江城,沉醉在绮丽的自然景色之中。
他用诗意描绘了江城的形象,表达了他的心情与对世界的感受。
这些景色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具有深沉的意境和美感,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内心深处正在得到滋养。
在江城中,诗人看到了美,也看到了生命的短暂。
他思考着自己的存在,以及人生的真谛。
他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表达了变幻无常的自然,也表现出诗人对自身的期许。
最后,诗人开始为别离做准备,随着渐行渐远的船只,他回忆着一路的风景,那些景致将在他的记忆里永远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有很多值得欣赏之处,首先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杜牧的语言婉约隽秀,通过景物的细节,表现出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如同在现场一般,心情受到承载和启发。
其次,这首诗通过赏景,思考生命与死亡,抒发了对世事万象的感悟。
诗人渐渐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他领悟到“多情自古伤离别”,但他也坚信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通过诗的表达,将这种情感释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总的来说,这首《江城子》让人感受到闲适、自然、深刻的韵味。
它通过细致入微的景色描写,呈现出一种别致的清新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和社会现状的思考。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令人思考万物间的联系,令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与人生的智慧。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
,....
..
...
广
苏轼
回 魏 矬 贤
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
赏析
内容摘 要 :世人 皆知苏轼词大 多气象宏阔,意境 恣逸 ,笔力矫健 ,开宋代豪放派之风 气,而对 他词中的
婉 约 一 面 ,可 能 了解 、研 究 、探 讨 较 少 。本 文 试 图撇 开 他 的豪 放 词 风 , 就 婉 约 之 作 中 的 代 表 《 江城 子・ 十年
深 远 。但 苏 词 中 也 蕴 涵 着 婉 约 一 面 ,只 不 过 这 类 词 在 忧 郁 的情 感 宣 泄 中 表 现 出一 种 悲 壮 ,一 种 饱 含 深 情 的沧 桑 。东 坡 居 士 于 宋 神 宗 、熙 宁 八 年
( 1 0 7 5 ) 所作 《 江城子》 就是其 中的代表① 。诗人 在 《 江城子》 的词 中彰 显 了生 与死 的对话 ,揭示 了诗人对生命 恋 曲的追忆 以及对死之 哀歌 的感 怀。 伍 城 子》 是一 曲低 吟浅唱 ,吟出的不仅是 至死不渝 的人 生至情至
依然是 凄然无语 。 “ 料得 年年 断
肠 处 , 明 月 夜 ,短 松 冈 ” 。 这 又 回到 生 之 时 间 流 动 性 上 来 ,年 年 断 肠 处 ,指 的 是 生 者 在 流 动 的 时 间 ( 生 命 流 失 ) 中 对 死 者 的 怀 念。 “ 短 松 冈 ”指 代 坟 墓 ,其 实 也 就 是 亡 者 的 另 种 称 谓 。南 北 朝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引言《江城子》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抒发对乡愁之情的诗歌作品。
其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句,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围绕这句话展开,通过解析该诗歌的背景、主题、艺术特点以及诗人的感受等方面,来探讨《江城子》的深层含义。
背景杜牧是唐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生于唐代文学文化的鼎盛时期,身世显然深受了这一时期的影响。
而《江城子》则是他在离开故乡长安后,因思念故乡的乡愁之情而作。
十年的离乡之旅,使得杜牧对家乡的思念日积月累。
这种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贯穿了整首诗的始终。
主题《江城子》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乡愁”。
诗中,杜牧以大自然的景色作为背景,以描绘江城美景的方式,反映了自己内心无法抹去的乡愁之情。
他以“十年生死”来形容对乡愁的持续焦虑和无法自拔。
这种强烈的思念之情,使他对乡土、亲人、故友都充满了深深的留恋。
诗歌解析《江城子》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江城的景色、乡愁之情以及诗人对离别故友的思念。
杜牧以描绘出人们的生活和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将内心的情感通过景色来表达出来,既有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也有对离别故友的思念之情。
诗中,杜牧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写景、借景等,使整首诗歌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特点《江城子》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表达深刻的情感。
杜牧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将自己对乡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
诗中的描写充满了细腻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江城美景和诗人的内心情感。
3. 以景入情,寄情于景。
杜牧通过描绘江城的美景,寄托了自己对乡愁的思念之情,并且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感受。
诗人的情感感受在《江城子》中,杜牧通过描绘江城的美景和离别故友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强烈情感。
在诗中,他一方面对江城的美景赞叹不已,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双亲、故友的思念之情。
古诗词《江城子》的情感赏析
古诗词《江城子》的情感赏析古诗词《江城子》的情感赏析赏析1在中国正统文学中,一直强调的是“诗言志”“文以载道”,散文是“载道”的工具,是有实用性的,诗歌才是抒发感情的,但即使是在抒发自身感情的诗歌中,很多感情也都是被压抑的。
古人对男性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女之情尤其是夫妻之情很少出现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四大名著中除《红楼梦》外,其余三部的女性形象多以负面示人或者被淡化了女性的性别意识,比如潘金莲、白骨精、貂蝉、孙二娘。
纯粹的女性形象在众多文人笔下被描写为“红颜祸水”。
那么诗歌当中有没有女性形象出现呢?有,少女、怨妇、青楼女子。
可是对妻子却吝惜笔墨,英国文学专家杨周翰先生在比较中西悼亡诗时说:“妻子之死只是(中国)男人可以公开合法地表达自己对配偶之爱的唯一机会。
”{1}苏轼的悼亡词是继悼亡诗后的一种形式的创新,全词饱含情感,而想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则要从情感的变化入手。
“十年”是时间,“生死”是空间,开头直接表明,自己与妻子在时空上已经永久地隔绝了,不仅不得相见,连隐含的提示信息都没有,因为我们对死亡一无所知。
很多人认为生死相隔就是最深的痛楚,其实不然,因为生死相隔只是客观事实,没有带上主观情感,所以泰戈尔会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其感人之处在于带了感情,带了情感的错位。
站在你面前,这么近的物理距离,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瞬间拉开了心理距离。
所以,感人不必生死相隔,足够强烈的情感错位即可。
但是苏东坡笔下的生死相隔就很痛苦,因为他也带了感情,他用生死把情感时空距离拉大,和泰戈尔是异曲同工,一个是物理距离近心却不在一起,一个是心心相印但时空距离拉大。
不仅仅是平常地叙述你已经离开我十年,而是这十年是“两茫茫”的十年,暗含了两个人极度思念却不得相见,不仅不得相见,连一点点可能存在的提示信息都没有,因为横跨了生死。
这里的阴阳永隔带来的痛苦在于双方的思念,所以说“两”,作品从一开头就观照到了妻子的情感,“茫茫”是说生者不知死者的状况,死者也不知生者的境遇,写出了极力想探究而不得的苦楚,而且“茫茫”隐含了作者的期望,那就是不一定人死了就是消失了,有可能她在另一个世界用另一种方式生存,只不过我不知道罢了。
推荐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推荐苏轼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苏轼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苏轼的<<江城子>>得到了最广泛的赞誉的原因.不仅仅是它是第一首悼亡词,还与它的艺术感染力有关.苏轼十九岁与王弗结婚,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相和,相伴相知.十年后王弗病故,葬于家乡祖莹, <<江城子>>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亡妻后所写,与王弗之逝又是十年,悠悠生死经年,魂魄入梦,其凄楚之心境难自胜.东坡性豪爽,不是自艾自怜身世之人,况且经历了十来年宦海浮沉,恐怕并没有多少时候刻意去想亡妻,所以有“不思量”句,可是这种溶入灵魂的刻骨相思,却是“自难忘的”,比起柳永“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这。
”已是人生两种不同阶段的感情,沉静和炽烈.亡妻的孤坟,远隔千里,再无处凭悼,只有梦,可以寄托哀思.这时的苏轼与王弗已是十年阴阳相隔,十年不得意的仕途遭贬奔走,自觉已经是"尘满面,鬓如霜"竟恐担心与王弗再见不能相认,苏轼的悲辛,一悲自己,二悲亡妻,值得提出的是一点,苏轼词中梦魂还乡的时候对妻子进行了细节上的描绘,"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小轩窗的梳妆场景可以推想是苏轼与王弗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所常见的,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细节描绘在这具有痛彻入心的感染力.只是这样平常地望着你梳妆的时候也永远不会再有了.这点细节描写是全词中最突出的亮点,以此可见一则,东坡情真.二则,在十年的夫妻情缘中,两人感情极好,不拘小节,诙谐的东坡恐怕是有为妻子画眉弄妆的时候也是有的.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中国现代作家亦舒创作的一篇散文,旨在表达作者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文字的抒情和对生死、时光流转的描绘,亦舒深情地展现了人生的脆弱和美好。
文章的标题“江城子”意味着时光如水,生活如流,比喻人生犹如江水一般在时间的洪流中穿行。
文章以“江城子”开篇,以“情如流水”、“音容笑貌”来表现人物情感和形象,以此给予读者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全篇以“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中心,通过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透露出作者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正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诗语深情地勾勒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
人们往往在追求物质享受中迷失自己,却忽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亦舒通过这句诗语,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多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才子佳人般的女孩,她身穿白衣,年轻貌美,以一种超越尘世的姿态出现,与才子相识于江边。
她本是个普通的女孩,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她的美丽和纯真却永远地被留存下来。
这位女孩给人一种灵魂的满足感,她的美丽和善良使得才子无法忘怀,在才子的记忆中,她仿佛已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
亦舒通过描写才子对女孩的思念与眷恋,揭示了生命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时间无情地流转,人们也会随之衰老和死去,但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却能超越时间,使记忆永远存留。
才子对女孩的思念和眷恋,代表了人们对自己年轻时光的向往和留恋。
亦舒以此来告诉读者,无论时间如何流转,人们都有着对美好的追求和希望,这正是生命的力量所在。
文章在描写时间的流转和生死的无常时,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描绘。
江水、寒梅、落日等形象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转,寒梅代表着与时间抗争的坚韧精神,落日则传达着人生的终结和无限的遗憾。
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对比,亦舒以此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时间的审视。
整篇文章以散文的形式呈现,语言简练而富有表达力。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内容摘要:世人皆知苏轼词大多气象宏阔,意境恣逸,笔力矫健,开宋代豪放派之风气,而对他词中的婉约一面,可能了解、研究、探讨较少。
本文试图撇开他的豪放词风,就婉约之作中的代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一些鉴赏与分析,使读者对他这类词作的特点和风格有所了解。
所持的基本观点是《江城子》风格清丽,语言凄美,感情真挚。
“生与死对视,生与死相约。
”它是生之恋曲,死之哀歌,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堪称婉约上乘之作。
关键词:《江城子》豪放词风婉约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其词总体上表现出笔力矫健,豪放旷达的风格。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大笔挥洒,将览物之情、怀古之思和身世之感糅合在一起,“须关西大汉,执铁板”来演唱的豪放之作,开一代词风,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但苏词中也蕴涵着婉约一面,只不过这类词在忧郁的情感宣泄中表现出一种悲壮,一种饱含深情的沧桑。
东坡居士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所作《江城子》就是其中的代表①。
诗人在《江城子》的词中彰显了生与死的对话,揭示了诗人对生命恋曲的追忆以及对死之哀歌的感怀。
《江城子》是一曲低吟浅唱,吟出的不仅是至死不渝的人生至情至爱,而且也唱出了生与死在现实中对视,生与死在梦中相约……词的上阙,描述的主要是生与死在现实中的对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妻子王氏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至熙宁八年②,正好相隔了十年。
苏东坡在悼念亡妻时用悲凄的言语给我们道出的是:生与死在现实中是对立的和不可调和的。
因为“十年”先从时间纬度上对生与死相离相弃作出了规范。
苏轼《江城子》品位与评价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平韵。
③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
”【品评】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
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
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
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
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
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印。
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
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生死对话,以情动人-论《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内在审美特征
生死对话,以情动人-论《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内在审美
特征
邓淑君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苏轼写以悼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彰显出生与死的对话,语言自然,以其表达了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了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感受以及巨大的审美空间深深地打动着后世人,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之经典.本文主要从此三方面论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在审美特征.
【总页数】1页(P)
【作者】邓淑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对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及物性分析
2.赏读品析联想——以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例
3.衷情希冀,咏叹被生死阻隔的爱——埃德加·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与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4.品析语言风格触摸诗人灵魂——例谈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诗家语”的运用
5.对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及物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艺术手法分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艺术手法分析【摘要】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深情而悲凉的诗篇,描绘了人生沧桑和生死无常的主题。
苏轼写作时的背景和思想情感都深受人生的变迁和苦难所影响,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苏轼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表达简洁优美,展现了他独特的才情和情感细腻。
在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上,苏轼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意境和张力。
他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深沉悲伤的诗意境界,引人深思。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仅对读者产生深远影响,也在后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苏轼的诗歌艺术手法精湛,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艺术手法分析, 写作背景, 思想情感, 写作风格, 语言表达, 修辞手法, 意象描写, 艺术手法, 诗歌意境,读者影响, 结论, 诗歌影响, 评价。
1. 引言1.1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艺术手法分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名篇。
在这首诗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通过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展现了他对生死和人生命运的思考。
本文将从苏轼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艺术手法对诗歌意境的营造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对《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艺术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在后文中,将进一步探讨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后人的影响,对苏轼的艺术手法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这首经典之作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苏轼的艺术手法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这位文学大师的才华和智慧,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所留下的不朽贡献。
2. 正文2.1 苏轼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情感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生于苏州,家境优越,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政治上,苏轼曾历任过多个高官,但由于不合时宜的言论和政治立场,多次遭受贬谪和牢狱之灾。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作者:刘明彰来源:《文学教育》2006年第11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有大半时间处于新旧两党的斗争漩涡中,屡遭贬谪。
其著述甚丰,今存散文七十三卷,词300余首,诗2700多首。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的词,题材广泛,以清破艳,以刚破柔,豪放雄健,开宋词豪放之先河。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是苏轼熙宁八年(1075年)任密州知州时写的一首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是词史上最早的一首悼亡词。
王弗16岁与苏轼结婚,夫妻情深意笃,词作表达的便是苏轼对爱妻的深挚思念之情。
上片,写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先说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将那种阴阳相隔,哭天抢地的情感从时间的流逝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据作者《亡妻王氏墓志铭》载,苏轼妻子王弗卒于治平二年(1065)正月,至写此词时正是十年。
十年了,时间的风雨并没有洗去亡妻的音容笑貌,反是思念益深,“茫茫”一词何其凄切!次说孤坟相隔千里,话凄凉而不可得。
“千里孤坟”,王氏葬于四川眉山苏家祖茔,离密州遥远,而自己外迁,颇为失意,孤坟孤人,愈显悲凉。
末说由于自己变得苍老,即使能够相逢,对方也认不出来了。
其实,此时的苏轼还只38岁,“尘满面、鬓如霜”,与其说是容貌苍老,不如说是漂泊失意。
悼念之情中含漂泊之意,自是悲怆难禁。
如此层层推进,自然引出梦中相逢一节。
下片,抒写梦中情思。
前五句述梦境,夫妻重聚,一切就似生前,而又相顾无言,泪落如泻;后三句写梦醒后浓重的哀思,情词凄切,感人至深。
“夜来幽梦忽还乡”既然生不能相见,那就梦中相逢,一个“忽”字,思念之切跃然纸上。
(八)苏轼《江城子》艺术特点及情感分析
苏轼《江城子》艺术特点及情感分析古代的悼亡诗词数量不少,而其中不乏与爱情相关的篇目,尤其是对往日情人或妻子的悼念。
在众多的悼亡之作中,有一首悼亡词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其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以及独特经典的手法描绘造成深刻的影响,那就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直很喜欢这首词,心总会在读到这首词时禁不住地微微颤抖,为那种浓浓的思念与深深的哀伤,也为那种如泣的倾诉与断肠的痛苦。
在此将尝试对这首词进行艺术特点上及情感上的解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悼的是苏轼的亡妻,念的是那曾经的温柔。
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的妻子王弗死于开封,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写下此词,整整十年,漫长的十年,失去她的十年,他在“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沉忆念中沉醉,无法自拔。
这一切都因为,她是他的妻,是他所深深爱着的妻,如何能轻易忘记?然而上天的捉弄不止是生死两隔的悲哀,还是“千里孤坟”的凄凉,上天夺走了她,却连坟前祭奠的机会也不给他。
在这漫长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阻隔着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纵然有天能在梦中相逢,她大概也认不出他了吧,十年的孤独与痛苦已使得他“尘满面,鬓如霜”。
但是,她在他心中却永远还是那个在他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她,那个“幽梦还乡”时所看见的在小轩窗梳妆的她。
看见她,他该是满足而幸福的吧,可是为什么,当四目相投时,所剩的只有“泪千行”?毕竟,她还是离他而去了,毕竟,幸福只能在梦中出现。
肝肠寸断的他大概心早已死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心痛与思念却始终没有减轻一分,依旧“年年断肠”,而“明月夜,短松冈”大概就是他的见证吧。
短短数十字,却拥有断人心肠、催人泪下的力量,可见,爱的力量,足以穿越一切,时间,空间,甚至生死……整首词从一开始就直接点出时间和天人两隔的局面,“茫茫”二字不言悲,不言哀,却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恰恰是既悲且哀的,“不思量,自难忘”两句进一步渲染了作者的深情,至“千里孤坟”和“凄凉”句,情感表达真正达到最高点。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及赏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原文及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江城子》是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长期流亡之后,对故乡的思乡之情以及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之痛。
全诗以十年生死之悲壮为主题,深沉而悲切,表达了作者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道出了作者被迫离开故乡的曲折经历和漫长流亡的艰苦历程。
十年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生死两茫茫更是在无边的苦难中,心灵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而接下来的两句“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更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离散已久,但故乡的记忆却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心中,无法忘怀。
孤坟寂寞无人,无处倾诉凄凉之感,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苦楚。
紧接着的两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将战乱流离中的疲惫和衰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流亡途中遇到了许多人,但时间的残酷使得相逢的人已经难以辨认,尘满面、鬓如霜成为他们共同的特征。
这一描写既表达了作者的疲惫和破碎,也展示了当时战乱年代人们的艰辛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两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揭示了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情景。
流亡之时,故乡成了他心灵的寄托,在梦中重新回到故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小轩窗打开,正梳妆,显现出家人期盼着他的归来,温情脉脉。
最后两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表达了作者与家人相见的场景。
面对彼此,已无言可表达,只有泪水成了语言的化身。
年年肠断之处,指的是长期的离散和心灵的折磨,使得彼此间的情感变得更加无法言说。
而明月夜、短松冈则象征着故乡的美好和希望,诗中的情感在这里得以凝聚。
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使人们感受到作者在长期流亡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流亡岁月的伤痛之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梦与现实交织的深情缅怀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梦与现实交织的深情缅怀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表达了对亡妻王弗的深深怀念与无尽哀思。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
你的坟墓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我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室的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长满矮松的山冈上。
2、注释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轩:门窗。
顾:看。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短松:矮小的松树。
三、创作背景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词题中“乙卯”年指的是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
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李清照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也是一位长久了,在千里之外宛如有情缘一般,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歌作品《江城子》,被誉为宋代诗体最完美的代表作。
《江城子》是以苏轼的生死经历为蓝本的凝练的爱情抒情诗。
它以浙江宁波绍兴江城(也叫绍兴江)为背景,描绘了苏轼年少时满怀憧憬的爱情哀思。
苏轼14岁时,被推荐参加考试,从绍兴出发前往秦皇岛进行,在此期间,他发出了他对初恋的痴迷,在江城子上抒发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思念。
诗中苏轼把思念爱人的悲苦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此段诗句表达的是失去爱情的悲沉,甚至把爱情比作只有十年的生死,若是晚了十年彼此相聚已经来不及,将一直到世界尽头。
苏轼因为《江城子》而闻名于世。
它激发了诗人对爱情的哀愁之情,虽然是虚幻不真实的爱情,但它恰恰体现了苏轼的生命意义和人生的痴情,也是苏轼在这篇诗中最伟大的特质永恒的爱。
苏轼因为这首诗而流传至今,它描绘的不仅仅是爱情的哀思,也是一个没有被现实摧毁的爱情,是一种永远的爱情,超越时间,超越距离,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苏轼的江城子有一种超越时间流逝的千古魅力,表达了一个追求永恒爱情的哲学精神。
《江城子》写于苏轼四十三岁,此时他已历经人生重大转折,苏轼用两茫茫来描述迷惘和悲伤,自言自语,令人心酸。
苏轼在诗中追忆自己年少时代的爱情,也突出了他渴望拥有一份永恒的爱情的心情。
他的这首诗,直击人心,也让我们看到一种坚贞的爱情理想,激发出一种鲜活的生活渴望,在这首诗中,所有的寂寞和悲伤也因此变得无比的温暖。
苏轼也曾说:“是时候,当今世上爱情淡薄,人们好像不把它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伴随着这首《江城子》,就像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爱不能淡忘,这种坚贞的爱,才是最宝贵的宝物,任何时候都要珍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之窗·
200
生死对话,以情动人
——论《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内在审美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邓淑君
【摘要】苏轼写以悼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彰显出生与死的对话,语言自然,以其表达了人性的真善美、激发了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感受以及巨大的审美空间深深地打动着后世人,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之经典。
本文主要从此三方面论述《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能打动人心的内在审美特征。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审美特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其词总体上表现出词风豪放旷达,于词坛别开一派,但词中也优秀的蕴涵婉约一族,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就是一例。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写以悼念他的原配夫人王弗,是东坡居士在其妻逝世十年后的一天梦见故人后写下的悼亡词,开创了悼亡以词为形式的先河,表达了妻子的贤良,自己的真性情,更是激发了中国人传统的对死亡的感受,以其巨大的审美空间流芳百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1
一、表露出人性的真善美 对妻子的怀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的永诀,足以将一份温热的感情淡然薄凉,让心间的伤痕愈合如初。
但是,十年如同苏轼命中的劫数,苦等十年之后,梦中又见佳人,才恍然发觉,原来一切皆难以忘却。
在词里,作者用了一种对面落笔的手法,“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
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
”2
站在亡妻的角度,她所在的孤坟在千里之外,孤坟冷冷清清,也没有人跟她说话也没有人去看望,寂寞一定是亡妻最多的感受!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怀念旧妻的感情。
对妻子的愧疚。
从现存材料来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除了《亡妻王氏墓志铭》外仅有的悼念王弗的悼亡作品。
原因是在王弗卒后最初几年,正是苏轼政治生涯的特殊时期。
“大约把王弗厝于京西不久,苏公就被吕公著所荐,应制科试,试测优等,直
史馆。
”3
随后不久苏轼父亲的逝世以及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等事,苏轼没有时间咀嚼悲伤,那时候的他抱负不凡,妻子王弗的死似乎对他的影响不大。
所以十年后,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他忽梦还乡,回到妻子在的那个时候,如今物是人非,他强调自己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其中内疚之意非常深,写自己“尘满面,鬓如霜”的潦倒落魄,不唯向亲人诉说自己的委屈,更是一种愧悔之情的表现。
失去后才珍惜,晚矣,痛心疾首。
二、激起中国人对死亡的共同感受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其中必定反映了苏轼对于死亡的观念。
死亡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隐痛。
苏轼用“孤坟”、和亡妻“正梳妆”这两个意象揭示他与亡妻阴阳相隔的悲凉,这些意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在诗人的笔下作为了展现诗人对死亡的哀,对逝者的思的最好意象。
对比西方的悼亡诗,如弥尔顿的《梦亡妻》采用的则是幻想、想象性意象,比如“天堂”、“薄纱”等。
这与中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关系。
西方文化认为,在世界的另一头存在着一个天国,那是一个比尘世要美得多的世界,人死后是能在天国里会面的,因而对于死不必过多地悲伤,反而应该向往,所以从西方的悼亡诗中总能看到希望、能感受到诗人对待死亡旷达、超脱、满怀信心的态度。
而中国有关“生死”的观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
儒家。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主张通过生活的时间才能体验和思索生命与死亡的价值意义。
而道家则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注重生死两忘,与道为一。
佛教禅宗强调如实认识生命的奥妙,发现生死轮回之道,从而超脱相对有限的世界,
进入“佛”的境界。
4
而苏轼集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于一身,在悼亡诗中亦有所体现,但是“佛、道二教对苏轼悼亡诗的影响主要在对王闰之和王朝云的悼亡中,对王弗并无体现。
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年轻时期的苏轼,思想主流是儒家,中年以后偏于佛道二教;二是年轻的王弗似乎也不像后两位夫人那样
对佛教有强烈的兴趣。
”5
故而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读到的是符合最广大中国人所接受的儒家对于生死的观念。
三、巨大的心理空间带来巨大的审美空间 “文学写的是心理空间。
”与之相对的物理空间。
在人的意志里,空间大小、方位、远近距离都是可以改变的。
正如“公共汽车上,陌生的乘客‘亲密无间’,但身愈近而心愈远,各人的心理都发出一种巨大的排斥力;而一对分离的恋人,远隔千山万水,但身愈远而心愈近。
”
作家愈能进入心理空间构思,他愈能写出心灵驰骋的文学。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显现出现实与过去的时空穿梭,上阕写现今孤独的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下阕写梦境中过去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时空来回交织,在现实中又回想过去的十年中“不思量”,但是到现在还是“自难忘”,又幻想未来就算就算相逢也不相识了,因为自己已经“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他的想象空间。
“作者采用一定的审美距离,对空间的自身进行领悟,从而获得一种或大或小、可前可后、远远近近的审美奇观。
”6
它形成了一种美的境界,而“美的境界即审美空间,审美空间是文学的心理空间升华的境界。
”正是因为作者对亡妻的强烈怀念和愧疚以及现实中政治上的潦倒促使其心理空间扩大,从而给了堵在无限的审美空间,让读者从不停的空间转换中也领略到一种真切的情感,激发起自身的经验情感,启发了想象力,从而产生强烈共鸣,感受到其极高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中华书局1978年版 [2]曹慕樊,徐永年主编《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4]胡旭:《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4月第1版 [5]金道行:《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版
[6]李莹:《论中西悼亡诗中的美学研究》,四川大学美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7]曹慕樊,徐永年主编《东坡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7页。
下同,不一一
[8]刘熙载:《艺概》,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4页 [9]胡旭:《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23页 [10]姚新中,焦国成:《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11]胡旭:《悼亡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23页
[12]《文心探珠——文学写作心理学》,第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