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翻译
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翻译
小升初文言文资料20篇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可以做为我安放儿子的地方。
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小升初十五种文言文翻译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因此,上天要赋予某人重大使命,必先使其心灵受到折磨,筋骨受到劳累,身体受到饥饿,生活贫困,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干扰,以此来激发他的斗志,锻炼他的意志,增加他的能力。
2.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保持安静,才能增长才能,没有学习就不能扩大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完成学业。
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天地运行不息,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4.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翻译:春蚕吐丝到死,丝线才用尽;蜡烛烧成灰烬,泪水才干涸。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享受它的人。
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春天的阳光。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自古以来,人谁能无死?只要保持忠诚之心,就能照亮历史。
8.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男子为了知己而献身,女子为了取悦自己而打扮。
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只要世界上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
10.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翻译: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岸,明月何时照耀我归来?1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翻译:落下的红花并非无情之物,化作春泥更能保护花朵。
1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翻译: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享受,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月亮。
13.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情意深。
14.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轻舟已穿过重重山峦。
15. 世人谓我恶,我独善其身。
翻译:世人说我恶,我只做好自己。
以上十五种文言文翻译,涵盖了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和词汇,希望对学生们在备考小升初文言文翻译时有所帮助。
小升初文言文易懂翻译
昔者,吾国之学子,欲升初中,必经小升初之试。
此试,乃人生一大关隘,非仅关乎一纸文凭,更关乎学子未来之路。
然文言文,古奥难懂,常令学子头疼不已。
今,吾为诸学子,试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以助诸君一臂之力。
一、文言文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居,三迁之,邻有善人,四迁之,邻有仁人,五迁之,邻有贤人,六迁之,邻有智者。
孟母曰:‘吾闻之,君子居必择邻,女子嫁必择夫。
’于是,孟子遂成圣贤。
”白话文翻译:“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居住,搬了三次家,邻居有善良的人,又搬了一次家,邻居有仁爱的人,再搬了一次家,邻居有贤明的人,再搬了一次家,邻居有智慧的人。
孟子的母亲说:‘我听说,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好邻居,女子出嫁一定要选择好丈夫。
’于是,孟子就成了圣贤。
”二、文言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文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经常温习,不是很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三、文言文原文:“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白话文翻译:“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四、文言文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白话文翻译:“孔子说:‘懂得知识的人不如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不如享受知识的人。
’”通过以上翻译,希望学子们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文言文,从而在小升初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记住,文言文并非高不可攀,只要用心去学习,定能收获满满。
祝各位学子前程似锦,早日成为圣贤!。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顺应环境,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子·告子下》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之壮也,禹之盛也,微至介然,吾独不得大丈夫之节哉!”原文翻译:孟子说:“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很少。
普通人丢弃了这种不同,而君子却保留着。
舜在壮年时期,禹在盛年时期,即使是细微之处,我也不能不保持一个大丈夫的节操啊!”《庄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其心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原文翻译:逍遥游,是一种心态;大鹏鸟一日乘着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离开尘世六个月才回来。
《荀子·劝学》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原文翻译: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在那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成;积累善行成为高尚的品德,就能达到神圣的境界,就能具备圣人的心性。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孔子生而鲁人,三岁丧父,其后母兄皆不慈,孔子常为父所畜,其后父使为儒者,孔子学焉。
原文翻译:孔子出生在鲁国,三岁时父亲去世,其后母和哥哥都不慈爱他,孔子经常被父亲抚养,后来他的继父让他学习儒学,孔子就跟着学习了。
小学常见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三、《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选择居住在不仁爱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四、《论语·公冶长》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孔子说:“士人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亡之后才算结束,难道不是很遥远吗?”通过以上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智慧。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积累,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小学升初中文言文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来得有收获。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更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远处的行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快,但听的人却能听得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大江大河。
君子的资质并不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整天空想,不如抓住短暂的时光去学习来得实际。
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站在低处仰望,不如登高远望来得视野开阔。
这里的“博见”指的是广泛的见识,寓意着要拓宽视野,多了解事物。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这两句话通过登高招手和顺风呼喊的例子,说明了借助外物可以使事物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里的“见者远”和“闻者彰”都强调了借助外力可以扩大影响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两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借助外物的重要性。
借助车马和船只,并不需要自身有超凡的能力,却可以到达遥远的地方,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的主旨,指出君子的天赋并不特别,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这里的“假于物”指的是善于利用周围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
总之,这篇文言文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例证,强调了学习、拓宽视野、借助外物以及善于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篇文言文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古代文化,更能启迪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珍惜时间、开阔视野、善于学习,以及发挥自己的优势。
小古文21篇:原文+字词注释+短文译文+道理启发
1、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②/秦青之技,自谓③/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④。
饯于郊衢⑤,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⑥行云。
薛谭乃谢⑦/求反⑧,终生/不敢言归。
字词释义:①学讴(ōu):学唱。
②穷:尽,完。
③自谓:自认为。
遂,于是,就。
④弗止:没有劝阻。
弗,不,没有。
⑤衢(qú):大路。
饯,设酒食送行。
⑥遏(è):阻止。
⑦谢:道歉。
⑧反,同“返”。
译文:薛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学完了,于是便要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设酒食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行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再也不敢说回去的事了。
感悟: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以身示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薛谭知错就改,也令人称赞。
启发:学无止境,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我们要具备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
2、会稽kuài jī美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选自《世说新语》字词释义:①会稽(kuài jī ):古郡名,今浙江绍兴。
②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东晋画家、诗人。
③岩:雄伟的山峰。
④壑(hè ):深沟,借指溪流。
⑤蒙笼:葱茏茂密。
⑥云兴霞蔚:彩云兴起,绚烂美丽。
译文:顾长康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景色有多美。
顾长康回答:"那里群山俊秀,山间小溪纵横交错,草木葱茏,覆盖在山坡上,好像彩云兴起,霞光灿烂无比。
"3、苏堤春晓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①未散,杂花生树,飞英②蘸波③,纷披④掩映,如/列锦⑤铺绣。
览胜⑥者/咸谓⑦/四时皆宜,而/春晓最胜⑧。
选自《西湖志》字词释义:①宿雾:夜雾。
②英:花。
③蘸(zhàn )波:拟人手法,指花瓣在水中蘸一下又浮上来。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带翻译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文言文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在孔子旁边。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纪大就有所顾忌。
平时你们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处于几个大国的夹缝中,遭受外敌入侵,接着又遇到饥荒。
如果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勇敢,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如果是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来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那就等待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但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或者同别国举行盟会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赞礼的人。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完瑟后放下,站起来回答:“我的志向和前面三位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约上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文言文解析】这篇文言文选自《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对话。
小升初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 子曰:孔子说。
2. 学而时习之: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
3.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4.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5. 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6.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7. 不亦君子乎:不是很贤德的人吗?【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贤德的人吗?”【解析】这段话出自《论语》,是孔子的经典言论之一。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他人态度的修养。
“学而时习之”,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要不断复习巩固,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友情的珍视。
他认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这也反映了孔子主张的“仁”的思想,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帮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则体现了孔子对个人修养的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即使被人误解或不了解,也不应该因此而生气,而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样的心态,正是君子所应有的品质。
这段话不仅对个人修养有指导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现代社会,这段话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总结】《论语》中的这段话,简洁而深刻,传达了孔子关于学习、友情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思想。
通过对这段话的翻译和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小升初小学文言文20篇+翻译汇编
小升初文言文资料20篇1、《《陈元方侯袁公》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可以做为我安放儿子的地方。
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小学文言文及翻译
小升初文言文专题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
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②甚:很。
③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④诣:拜见。
⑤乃:就,于是。
⑥示:给……看。
⑦曰:说。
⑧未:没有。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
鼓: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
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3《学弈》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50篇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50篇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弗:不。
是否定词。
小升初必文言文及翻译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位置,而群星都围绕着它。
”子曰:“富之,教之。
”译: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再进行教育。
”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统一他们,使他们有羞耻之心,又能自我约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译:孔子说:“观察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行为动机,考察他的心态,人还能隐藏什么呢?人还能隐藏什么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有专长的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改正。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虑。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只有到了严寒的冬天,才能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小人结党营私而不团结。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译:孔子说:“君子的品德如同风,小人的品德如同草。
风吹在草上,草必然倒伏。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孔子说:“君子通过文学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来辅助自己的仁德。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参与别人的坏事。
小人则相反。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情,根本建立起来,道德就会随之产生。
孝悌就是人的根本吧!”子曰:“仁者爱人。
”译:孔子说:“有仁德的人爱人。
小升初重点文言文加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原文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他,这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次: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事情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聪明而且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为‘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富有而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
但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爱好礼仪的人。
”孔子说:“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不怕贫穷,就怕不安定。
因为分配均了就没有贫穷,和谐了就没有匮乏,安定了就没有倾覆。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
本文所选的几个章节,主要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的品质、人际交往的原则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点:1.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2. 君子的品质:君子应具备忠诚、诚信、勤敏、谨慎等品质,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3. 人际交往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诚信,尊重他人,不巴结奉承,不傲慢自大。
4. 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公平,人们要和睦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总之,《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著作,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升初精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应有的行为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在为别人谋划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立下事业,四十岁不再迷茫,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顺应外界,七十岁随心所欲,不会越过规矩。
”【译文解析】这段文言文选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修身养性的论述。
以下是每句话的详细解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待朋友和别人的态度。
学习要持之以恒,温故知新,才能不断进步。
与朋友相聚,互相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生气,体现了君子的风范。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提出了“三省吾身”的观点,即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行为。
在为人谋划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学习过?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领悟,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这也是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的体现。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1、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词语解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曰:说..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很..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词语解释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 兮:语绝:断绝.. 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善:擅长;善于..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 若:好像.. 曰:说..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 洋洋:广大.. 谓:认为;觉得.. 之:代词.. 必:一定..所念:心中所想到的..得之:知道;明白..必定准确的知道..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3、学弈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词语解释1弈:下棋..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导..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15之:他;指前一人..16俱:一起..17弗若:不如.. 18矣:了..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21与:吗..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4、两小儿辩日战国之郑国列御寇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词语解释辩斗:争论..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 及:到.. 车盖:车篷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阴凉的意思..决:判决;判定..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汤;热水..孰:谁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游:游历、游学故;原因知:知道译文孔子到东方游说或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其中的的原因..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一个放物体的器皿一样;这不是距离远的东西小而距离近的东西大吗”5、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等..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齐宣王使人吹竽使:让·必三百人必:一定要·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请求·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之:代词指处士为王吹竽这件事·廪食以数百人等廪食:廪;粮食仓库;给他的待遇很高.. 等:一样·湣王立立:继位·好一一听之好:喜欢一一:一个一个..之:代词;指吹竽..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和官仓供养的好几百乐手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湣王继位..湣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寓意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6.和氏献璧 ------韩非子·和氏原文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注释·宝玉而题之以石而:却题:说成之:代词;它;指宝玉.. 以:用..·贞士而名之以诳名:说成之:代词:他;指贞士.. 诳:骗子..·此吾所以悲也此:这是所以:之所以 ......的原因..译文明明是宝石;却被说成了石头..明明是忠贞的人;却被说成了骗子..这就是我悲伤的原因啊含义表现忠贞之人受人误解的痛苦..7.井底之蛙 ------庄子·秋水原文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lào;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倾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注释·夫千里之远夫: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无实际意义..之:的..·不足以举其大足:足够;以:用来..举:穷尽..其:代词;它的..·千仞之高仞: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禹之时十年九潦禹:大禹;人名..潦:雨水过多而被淹..·而水弗为加益而:但..弗:不..加益:增加;增多..·汤之时八年七旱汤:商汤;人名..商朝第一代国君..·夫不为倾久推移倾:一小会·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亦:也译文用千里之遥不能形容海的辽阔;用千仞的高度不能形容海的深度..大禹的时代;十年有九年发大水;但海里的水并没有涨多少;商汤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但海里的水也不见得降低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不会因为水的增多或减少而进退..这才是生活在东海的大乐趣吧寓意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开阔眼界;要站的高;才能看得远..8.欲速则不达原文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jù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zōu子韩枢驭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注释·齐景公游少海游:游玩;少海:东海·传骑从中来谒曰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中:都城..谒:拜见·婴疾甚且死婴:齐国大夫晏婴..疾甚:病重..且:快要·恐公后之后:赶不上; 之:代晏婴·景公遽起遽:急忙传骑又至至:到来·趋驾烦且之剩趋:急速驾:驾驭..烦且:良马的名字..乘:马拉的车·使驺子韩枢驭之使:让.. 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韩枢:人名.. 驭:驾车; 之:代烦且之乘·行数百步行:走·以驺为不疾以:认为疾:快·夺辔代之辔:缰绳..代:代替..之:代词;指驺子..御:驾车·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可:但是..进:努力向前译文齐景公到东海游玩..突然;一名役使从都城飞马赶来..向景公报告说:丞相晏婴病的很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景公听了;急的霍地站起来;这时;又一个役使飞马赶来;催请景公速回..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管车马的官韩枢为我驾车;火速赶回..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车太慢了;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回去..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相关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9.蜀鄙二僧原文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注释·蜀之鄙蜀:四川..之:的;鄙:边境..·有二僧僧:和尚·其一贫其:其中·贫者语于富者语于:对.......说..者:.......的人..·吾欲之南海吾:我..欲:想要..之:到;去..·何如:怎么样·吾一瓶一钵足矣足:足够..·吾数年来数年:多年·越明年越:跨越·贫者自南海还自:从..还:回来译文四川的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前就雇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寓意: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要勇于实践;理想才能变成现实..10、孟母三迁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注释①舍: 家.②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③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④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⑤贾人: 商贩. ⑥衒卖:沿街叫卖.⑦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⑧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11、揠苗助长原文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③揠yà——拔..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⑾耘苗:给苗锄草⑿非徒——非但..徒;只是.. 13益:好处..12、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近义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注释①祠cí——春祭..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③相谓——互相商量..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⑤固——本来..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⑦遂——就..⑧亡——失去..翻译: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
小升初古文100篇及意思注释
一、《论语》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一位君子吗?”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进行改正。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孔子说:“了解某种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二、《大学》篇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意思:懂得了止境之后才能保持稳定,稳定之后才能平静,平静之后才能安心,安心之后才能思考,思考之后才能有所收获。
3.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意思:君子有九种思考:观察时要思考是否明察秋毫,听言时要思考是否聪慧,面色时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时要思考是否恭敬,言语时要思考是否忠诚,行事时要思考是否敬业,疑惑时要思考如何解决,愤怒时要思考是否合理,见到利益时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
三、《中庸》篇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意思:天命就是人的本性,顺应本性就是道,追求道就是教育。
2. 中庸之道,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意思:中庸之道,表现在人身上,就是温柔敦厚。
3. 君子之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意思:君子的道路,是淡泊名利,明确志向,保持宁静,追求远大。
四、《孟子》篇1.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孟子说:“天将赋予某人重大的责任,必定先使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身体饥饿,使他生活贫困,使他的行为混乱,以此来激发他的内心,锻炼他的意志,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文言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三、解析:1.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开篇,是孔子对学习、友情和道德修养的论述。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4.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可贵,友谊能给人带来快乐。
5.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四、扩展阅读:1. 《论语》中的其他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智慧。
2.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道德观念、教育理念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五、练习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君子乎()2. 翻译下列句子:(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2)愉快(3)志同道合的人(4)有道德修养的人2. (1)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吗?(2)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3)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3.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巩固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与人相处,珍惜友情,对待别人的无知和不了解要有宽容的心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文言文资料20篇1、《《元方侯袁公》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妈妈说:这里可以做为我安放儿子的地方。
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3.《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以危害了它。
4 。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出处:西汉·向《战国策·齐策二》、翻译: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5.《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翻译: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
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6 《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
嫌淡无味。
主人闻之,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翻译: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
主人给他食物,食物嫌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之后,于是添加盐。
加了盐,食物就味美,于是(他)自言自语说:“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
很少就如此,何况又多了?”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吃盐。
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7、《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
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8、《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9、《世无良猫》某恶鼠,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罽。
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逐之,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翻译: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一只好猫。
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
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就不捕鼠了,严重地竟跟老鼠游戏了。
老鼠因为这缘故愈加放肆。
那人十分生气,把它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
10、《人有亡斧者》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行动、颜色、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出自《吕氏春秋·去宥》和《列子·说符》翻译: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
不久,他挖掘山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
之后有一天又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11、《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非子》,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1954年版)翻译: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12、《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13、《掩耳盗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翻译: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14、《杀骆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
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
”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
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15、《人有负盐负薪者》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
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翻译:北的惠任雍州刺史时,有一个背盐的和一个背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
不一会儿,将要走了,两人争夺一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背用的东西。
久久没得出结果,于是去报了官。
雍州的长官惠让他们出去,回头对州纪纲的主簿说:“打这羊皮能查出它的主人吗?”部下都没有回答。
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席上面,用杖敲打,见到有一些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才承认了过错。
16、《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翻译: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自古就流传说月宫之中有桂树,有蟾蜍。
因此记载奇闻异事的书上说,月宫的桂树高有500丈,树下有一个人常年砍伐桂树,但是桂树的创伤很快就会愈合,这棵树怎么也砍伐不倒。
砍树人姓吴,叫吴刚,乃河西人氏,因学习仙术时违反道规,被责罚砍伐月宫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