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_夏耶
巴姆地震变形场和应力场
’()* +,,-)* ./,’01 + %)& ,2%1 +3" 4556" 7-819:%;(1) %)& <;9-<< 8(-=& 18 >%: -%9;2?0%$-:!" !)@%9 %)& #$%&% A%=A0=%;(1)" !"#$ %&#’()(*+"$ ,+-+"$, 44 (B) : 4C6D E 4CDF GH<;9%A;" " <=> ?@2)A.A2A.B> C2DC@D2A.() (E A=> 3.FGD2C>H>)A,3>E(IH2A.() 2)3 FAI>FF E.>D3F (E J2H /K:L : >2IA=?@2M> K=.C= (CC@II>3 .) A=> F(@A=>2FA>I) G2IA (E $I2) 2A !: N: 0<O( N : 9: .) D(C2D A.H>)() P>C>HQ>I 9: , 966R K>I> C2II.>3 (@A .) A=.F FA@3SL <=> C(=>I>)C> ( PU$)T5V) .H2*>F 2)3 A=> F@IE2C> 3.FGD2C>H>)A .) #1T 3.I>CA.() K>I> 3>I.B>3 @F.)* 3.EE>I>)A.2D FS)A=>A.C 2G>IA@I> I232I .)A>IE>I(H>AIS H>A=(3L <=> D(C2A.() (E A=> F(@IC> E2@DA K2F 3>A>IH.)>3 .) A=> C(=>I>)C> .H2*>FL <=> )(IA=>I),>2FA>I),2)3 B>IA.C2D 3.FGD2C>H>)A C(HG()>)AF F.H@D2A>3 EI(H 5I*U>UJ2H I@GA@I> K>I> C2DC@D2A>3 @F.)* 1M232 " F GI(*I2HL 5DD A=I>> 3.FGD2C>H>)A C(HG()>)AF K>I> GI(W>CA>3 A( A=> #1T 3.I>CA.(),2)3 C(HG2I>3 A( A=> I>F@DAF EI(H PU$)T5VL <=> C()CD@F.() C(@D3 Q> H23> A=2A A=> 5I*U>UJ2H E2@DA .F A=> F(@IC> I@GA@I> E2@DAL <=> FAI2.) 2)3 FAI>FF E.>D3F .)3@C>3 QS A=> >2IA=?@2M> K>I> 2DF( C2DC@D2A>3 @F.)* 1M232"F GI(*I2HL I-J K19&<" " J2H >2IA=?@2M>,PU$)T5V( P.EE>I>)A.2D TS)A=>A.C 5G>IA@I> V232I $)A>IE>I(H>AIS ) ,J2H E2@DA,3.FGD2C>H>)A E.>D3, TAI2.) E.>D3,TAI>FF 3I(G 摘" 要" " 本文对 966R 年 !9 月 9: 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的 :L : 级地震产生的位移场、 应变场和应力降分布 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从差分干涉雷达 ( PU$)T5V) 出发, 求解出此次地震的同震干涉条纹和雷达视线方向的位移场, 并从雷 达干涉的相干图上清楚的观察到了发震断层的痕迹, 得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是巴姆断层以西的隐伏断层的结论。然后结 合 42IB2I3 的 O/< ( 震源机制解) 结果、 %2M2H@I2 的断层结果 ( 5I*U>UJ2H 隐伏断层) 以及本文 PU$)T5V 求解出的发震断层结 果, 利用 1M232 程序, 计算出此次地震的北、 东、 垂向三个位移分量, 投影得到雷达视线方向的位移, 将投影结果与由 PU$)T5V 得到的位移场比较, 看到我们所讨论的断层模式可以很好的解释差分干涉雷达的观测结果, 可以合理的解释 5I*U>UJ2H 隐伏 断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破裂断层。通过分析地震的破坏程度分布图, 隐伏断层为发震断层的解释可以很好的符合巴姆地震 的等震分布图。最后, 本文利用 1M232 程序计算得到了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应变场和应力降场。 关键词" " 巴姆地震; 雷达差分干涉; 发震断层; 位移场; 应变场; 应力降 中图法分类号" " XR!NL :R N: : N9 , 当地时间 " " 966R 年 !9 月 9: 日格林威治时间 6! : 6N : 9: : N9 , 在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了 /K:L : ( 42IB2I3)的强烈地震, 造成严重破坏,闻名于世的巴姆北 部 5I*U>UJ2H 古城被夷为平地。巴姆城位于伊朗 #@A 块体南 部的地震活动带上, 巴姆断层长约 N6MH、 近南北走向, 为右 旋走滑断层。在 966R 年 !9 月 9: 日巴姆地震前, 巴姆城一带 无较大地震的记载。 巴姆地震产生了超出其地震震级所应产生的破坏, 但是 地震发生以后, 包括 $O& 在内的各研究机构都没有在地表看 到明显的断层错动痕迹 ( $O&, 966; ) 。通过分析远震资料, 揭
DInSAR技术对地震同震形变场的研究
DInSAR技术对地震同震形变场的研究胡波;汪汉胜【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可用于监测厘米级或更微小的地表形变,以揭示许多物理现象,如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大气变化、冰川漂移、地面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DInSAR作为一种新型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地物具有一定的穿透性等传统测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简要介绍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处理流程,以Bam地震为例提取Barn地震的同震形变场.【期刊名称】《测绘工程》【年(卷),期】2010(019)001【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地震形变;地面沉降;同震彤变场【作者】胡波;汪汉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 InSAR)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影像的相位信息获取地表变化信息的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应用的一个拓展。
雷达图像的差分干涉图可用于监测厘米级或更微小的地球表面形变。
1989年 Grabriel等首次论证了D InSAR技术可用于探测厘米级的地表形变,并用Seasat L波段SAR数据测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的英佩瑞尔河谷(Imperial Valley)灌溉区的地表形变[1]。
但他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1993年M assonnet等人利用ERS1/2 SAR数据采集了1992年的Landers地震(M=7.2)的形变场,并将D InSAR的测量结果与其它类型的测量数据以及弹性形变模型进行比较,结果相当吻合,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引起了国际地震界的震惊[2-4]。
D InSAR从此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监测地表形变的新技术,尤其在研究地震形变,火山运动,冰川漂移,地表沉降以及山体滑坡等方面表现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
夏耶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
【年(卷),期】2005(027)004
【摘要】利用星载合成孔径差分雷达干涉技术和ENVISAT卫星雷达数据,获得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的里氏6.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详细地介绍了信号处理的过程.利用地震前后的相干图的差异及形变场的突变棱线,精确确定了地面上断层裂缝的位置、形状和长度.这对震源理论模型的参数估计提供了依据.由雷达干涉技术测量得到的形变场与理论模型模拟的结果一致.
【总页数】8页(P423-430)
【作者】夏耶
【作者单位】德国波茨坦D-14473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3.2
【相关文献】
1.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地震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J], 黄其欢;何秀凤
2.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1997年西藏玛尼7.9级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为例 [J], 邵芸;谭衢霖;刘浩;郭华东
3.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以1997年西藏玛尼7.9级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为例 [J], 邵芸;谭衢霖;等
4.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监测伊朗Bam地震同震形变场 [J], 王志勇;
刘磊;周兴东
5.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汶川MS 8.0地震形变场 [J], 董玉森;Ge Linlin;Hsing-Chung Chang;Alex Hay-Man Ng;张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是大坝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对于保障大坝的安全稳定性和延长其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已成为大坝边坡形变监测的新方法,其具有高精度、长时间监测、遥感性、不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等优势,因此备受工程监测领域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原理及方法,并探讨其在大坝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原理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两次雷达成像的干涉相位差来反映地表的形变情况。
具体的原理是:当雷达波束穿过地表时,如果地表发生了形变,就会引起波束传播路径的长度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两次成像的回波相位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这种相位变化的分析,就可以得到地表形变的信息。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通常需要使用两幅或多幅SAR影像进行相位差的计算,然后通过相位差的分析来得到地表形变的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表形变的高精度监测,并且不受地面遮挡和天气的影响,适合用于大面积和长周期的地表形变监测。
1.数据获取:首先需要获取两次或多次的SAR影像,以及对应的GPS监测数据、地面测量数据等。
这些数据将用于相位差的计算和地表形变的分析。
2.相位差计算:利用干涉成像技术对两次SAR影像进行相位差的计算,得到地表形变的相位变化信息。
3.地表形变分析:通过对相位差的分析,得到地表形变的信息,包括形变的大小、方向、变化的趋势等。
4.数据融合与应用:将地基雷达干涉测量的形变监测结果与其他监测数据(如GPS监测数据、地面测量数据)进行融合,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形变监测结果,并为大坝的工程管理和安全评估提供参考。
1.高精度监测: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对大坝边坡形变的高精度监测,能够发现微小的形变变化,为大坝的安全评估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应用SARscape对伊朗巴姆地震做形变分析
微波原理与应用学院: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报告名称:《DInSAR技术应用》专业班级: 12级测绘一班学号: ******** **: ***指导老师:张瑞老师2014年12月18日目录DInSAR技术应用 (3)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2.1 概论 (3)2.2 D-InSAR差分干涉测量的原理 (4)2.3 DInSAR 技术流程 (5)2.3 数据来源 (6)三实验过程 (6)3.1 基线估算 (6)3.2 干涉图生成 (7)3.3 自适应滤波及相干性生成 (8)3.4 相位解缠 (10)3.5 轨道精炼和重去平 (11)3.6 形变图生成 (13)四实验结果 (14)4.1 实验结果输出 (14)4.2 结果分析 (15)五感想和体会 (16)DInSAR技术应用摘要:介绍了差分干涉测量的原理以及用SARscape软件运用DInSAR技术处理地形形变的流程和方法。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测量技术2003年12月26日伊朗Bam6.5级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场进行了测量试验,成功地获取了Bam地震的蝴蝶状的同震形变场,并且根据相干图确定了地震造成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位置、分布及面积。
试验证明DInSAR技术是地表形变测量和地震研究的一个强大和有效的工具。
关键词:差分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地表形变;相干图;伊朗Bam地震一实验目的1.掌握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的基本原理;2.掌握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具体实现流程;3.根据已有数据,学习D-InSAR 的操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4.了解和掌握SARscape处理数据的过程;5.了解SARscape报错的原因和处理办法。
二实验原理2.1 概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主要应用于地形测绘及地表形变的监测。
特别是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应用于地表形变的监测,其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是毫米级。
伊朗巴姆6.5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获取与解译
伊朗巴姆6.5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获取与解译
王志勇;张继贤;张永红;周兴东;刘磊
【期刊名称】《地震研究》
【年(卷),期】2008(31)1
【摘要】介绍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原理,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和ENVISAT ASAR雷达数据,成功获取了2003年12月26日发生在伊朗巴姆
的6.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形变场,通过生成地表形变的剖面图及等值线图,对形变场
进行了深入的解译与分析,同时根据相干图确定了地震造成破坏最严重区域的位置、分布及面积.
【总页数】7页(P70-76)
【作者】王志勇;张继贤;张永红;周兴东;刘磊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中国测绘
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28.15
【相关文献】
1.升降轨道ASAR雷达干涉揭示的巴姆地震(Mw6.5)3D同震形变场 [J], 孙建宝;
梁芳;徐锡伟;宫鹏
2.联合国召开伊朗巴姆地震/摩洛哥地震救援总结大会 [J], 陈虹;田义祥;赵明
3.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监测伊朗Bam地震同震形变场 [J], 王志勇;刘磊;周兴东
4.巴姆地震三维形变场获取 [J], 张庆云;张景发;李永生;李兵权;罗三明;马庆尊
5.利用InSAR获取2020年新疆于田Mw
6.3地震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J], 刘超亚;董彦芳;洪顺英;孟国杰;黄星;刘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遥感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信号的干涉相位信息,实现了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
地表形变监测是地质灾害预警、环境监测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利用两个或多个SAR图像的相位差来测量地表形变的。
这种测量技术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相对于传统的测量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此外,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季节的监测,减少了传统测量方法在气象条件不佳时的局限性。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已经非常成熟。
例如,在地震、火山活动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预警中,利用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地表形变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并进行预警。
在环境监测中,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监测城市地面沉降、水位变化以及冰川消融等现象,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在城市规划中,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建筑物的沉降变化,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雷达干涉测量技术需要大量的SAR图像数据才能实现高精度的相位测量,这增加了数据的存储及处理难度。
其次,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SAR数据的精度要求极高,一旦数据质量出现问题,测量结果将会出现巨大的误差。
最后,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应用范围虽然广泛,但在具体应用时需要结合地质地貌、气象条件和监测目的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测量结果。
为了更好地应对上述挑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革新。
在技术方面,可以通过提高SAR数据的精度、完善数据处理算法、优化数据存储压缩等方面进行改进。
在理论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精细的地表形变模型、探究相干SAR 信号散射机理以及构建模拟方法等手段,进行基础研究的探索。
这些探索和改进都将确保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为这一前景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升降轨道ASAR雷达干涉揭示的巴姆地震(Mw6.5)3D同震形变场
升降轨道ASAR雷达干涉揭示的巴姆地震(Mw6.5)3D同震形变场孙建宝;梁芳;徐锡伟;宫鹏【期刊名称】《遥感学报》【年(卷),期】2006(010)004【摘要】通过对覆盖同一地区的升降轨道ASAR雷达数据进行两路差分干涉(D-INSAR)处理,得到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Bam)地震(Mw6.5)在两种成像几何状态下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利用Okada弹性形变模型对形变场进行正演计算,得到地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及形变的南北向分量.对得到的干涉条纹图进行相位解绕处理,综合分析两种不同的雷达成像几何关系,并利用模型估计得到的南北向分量,计算了该地震造成的3D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了典型的单断层右旋走滑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合并升降轨道雷达数据,能够为形变模型提供有效约束,用一条简化的断层模型就可以解释升降两条轨能的干涉形变场,更为复杂的双断层模型是不必要的.【总页数】8页(P489-496)【作者】孙建宝;梁芳;徐锡伟;宫鹏【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遥感信息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22.6;P565【相关文献】1.基于ASAR升降轨数据解算于田Ms7.3地震3D同震形变场 [J], 汪驰升;单新建;张国宏;王长林2.巴姆地震变形场和应力场:Ⅰ.用差分干涉雷达和Okada方法求解 [J], 凌勇;曾祺明;罗扬;赵永红3.于田地震同震形变场ALOS干涉雷达观测及初步分析 [J], 许丹;姚鑫;陈奇;孙岳;刘远;刘丰敏4.伊朗巴姆6.5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获取与解译 [J], 王志勇;张继贤;张永红;周兴东;刘磊5.基于升降轨ASAR的于田Ms 7.3级地震同震形变场信息提取与分析 [J], 洪顺英;申旭辉;单新建;刘智荣;戴娅琼;荆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基于雷达干涉原理的形变测量方法,可用于大坝边坡形
变的监测和分析。
本文将针对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其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大坝是现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
周边地区的安全。
由于地质条件、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大坝边坡常常存在
形变和位移等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分析,以保障大坝的安全运行。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方法,能够实时、全天候地监测目标区
域的形变变化。
该技术通过安装在地面或建筑物上的雷达系统,利用雷达波对目标区域进
行扫描和探测,得到目标物体表面的形变信息。
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形变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获得目标物体的形变速率和位移变化等参数。
在大坝边坡形变监测中,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对大坝边坡的形变进行全面、连续的监测。
通过在大坝边坡表面安装地基雷达系统,并结合地面控制点的测量,可以实
时获取大坝边坡表面的形变数据。
利用这些形变数据,可以对大坝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估,预测可能的变形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措施。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式、实时性强、全天候监测等优点,适用于大坝边
坡形变的监测和应用。
在大坝工程中,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可以为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
重要支持,同时也为工程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在大坝边坡形变监测中广泛应用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将能够更好地保障大坝的安全稳定性。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摘要】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详细解释了地基雷达干涉技术原理、大坝边坡形变监测方法,以及地基雷达干涉技术在大坝边坡监测中的应用和技术优势,还提供了案例分析。
在结论部分指出了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大坝边坡形变监测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大坝边坡监测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在监测和预防大坝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大坝边坡形变监测、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技术原理、监测方法、应用、案例分析、技术优势、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坝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的建筑物,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周围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坝边坡的形变监测是保障大坝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边坡形变监测方法往往存在监测点布设不均匀、监测精度低、监测周期长等问题。
而地基雷达干涉技术的出现为大坝边坡形变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地基雷达干涉技术利用雷达信号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通过测量不同时间点的干涉相位差来反演地下介质的形变情况。
这种技术具有无需接触地表、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等优点,逐渐在大坝边坡形变监测中得到应用。
研究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方法及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边坡监测的精度和效率,还可以及时预警边坡形变风险,保障大坝的安全稳定。
通过深入探究地基雷达干涉技术在大坝边坡监测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推动大坝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大坝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 研究意义大坝作为水利工程中重要的建筑物,其安全稳定性对周边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
大坝边坡的形变监测是确保大坝结构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传统的监测手段存在监测精度低、成本高、监测范围有限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更有效、精确、经济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一、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原理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通过地基雷达系统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监测,通过雷达返回
波的相位信息来获取目标区域的形变信息。
具体原理如下:
1. 雷达的发射与接收:地基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天线向目标区域发送雷达波,然后接
收目标区域反射回来的雷达波。
2. 波束的调制和解调:通过对发射的雷达波进行调制,以及对接收到的雷达波进行
解调,可以得到目标区域的反射信息。
3. 相位信息的提取:地基雷达系统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接收到的雷达波的相位差,
可以得到目标区域在时间上的形变信息。
4. 干涉图的生成:通过对不同时间点的相位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生成干涉图,用来表示目标区域在时间上的形变情况。
二、大坝边坡形变监测
1. 宽覆盖范围:地基雷达系统可以对大坝边坡的整个区域进行连续监测,实现全覆
盖监测。
2. 高精度监测:地基雷达系统可以实现毫米级的形变监测精度,对大坝边坡的微小
变形可以进行准确监测。
4. 非接触监测:地基雷达系统可以远程监测目标区域,无需直接接触目标区域,不
会对大坝边坡造成额外的损害。
1. 形变监测:地基雷达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大坝边坡的位移、沉降、裂缝等形变情况,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分析大坝边坡的变形趋势和规律。
2. 风险预警:地基雷达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大坝边坡的形变异常情况,提前预警可能
发生的安全风险,为大坝边坡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3. 灾害分析:通过对大坝边坡形变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大坝边坡的稳定性和
抗震性能,为灾害风险分析提供依据。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高分辨率、全天候监测大坝边坡形变的新技术。
本文通过对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及特点的介绍,阐述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大坝边坡形
变监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基于雷达信号的相位差,可以实现对大坝边坡形变的高精度监测。
该技术利用地基雷达设备发射雷达波,并通过接收系统接收波形后,通过处理分析来
获取边坡的形变信息。
该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
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大坝边坡形变的高精度
监测,可捕捉到微小的形变变化。
该技术具有全天候监测的特点,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性。
该技术无需直接接触边坡,避免了对大坝结构
的破坏,减少了对施工进程的干扰。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具有自动化和实时性。
该技术可以实现对大坝边坡形变的自动
监测,获取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和处理,及时掌握边坡的变形情况。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大坝边坡形变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可以用于大坝
建设和运营的各个阶段。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测边坡的变形情况,及时调整施
工方案,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大坝运营期间,可以实时监测边坡的变形情况,
预警可能发生的灾害,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维护。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也可以用于大坝边坡稳定性评估。
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边坡的
形变情况,可以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估,为大坝的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大学和典学堂网络课程《自然灾害与人》课程笔记
该笔记仅代表个人所记录的内容,仅供参考,内容如有不准确,本人概不负责。
目录导论 (2)自然灾害链 (2)自然灾害研究与预防 (3)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类型 (3)地球系统 (3)地球系统的概念 (3)地球的分层结构 (4)地球的动力系统 (5)地球能量来源与物质循环 (5)地震 (5)地震的概念 (5)地震波 (5)板块构造与地震成因 (6)地震的分类与特点 (6)美洲的地震灾害 (6)欧洲与亚洲的地震灾害 (7)中国的地震灾害 (7)中国的防震减灾 (7)海啸 (7)海啸的概念 (7)海啸的物理 (8)海啸的灾害 (8)海啸的预警 (9)火山 (9)火山与历史 (9)火山与板块 (9)火山与岩浆 (10)火山灾害 (11)中国的火山 (12)火山的预警 (12)大气圈与气象灾害 (13)大气的成分与结构 (13)大气的作用 (13)臭氧层与温室效应 (14)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 (15)大气海洋耦合循环 (15)气旋、飓风、龙卷风灾害 (15)气象灾害的预警 (16)滑坡与泥石流 (17)滑坡的概念、成因及危害 (17)滑坡的机理以及类型 (18)中国滑坡灾害与防治 (20)气候变化与社会 (21)气候变化与京都条约 (21)全球变化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21)减轻自然灾害 (22)新世纪自然灾害特点 (22)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 (23)减轻灾害的措施 (24)灾害应急反应和救援 (24)自然历史、文明进程与灾变的关系 (25)前言理解灾变 (25)宇宙大爆炸——万物起源 (25)恒星灾难——宇宙物质转变、重元素的合成 (25)七亿年前雪球事件 (27)小行星撞击——恐龙灭绝与哺乳动物的兴起 (29)1200万年前的非洲裂谷 (29)3500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 (30)气候变化与王朝兴衰上 (31)气候变化与王朝兴衰下 (32)导论自然灾害链自然灾害链带来次生灾害,造成多种灾害的群起彼伏.灾害链就是一系列灾害相继发生的现象,一种灾害启动另一种灾害的现象,创发行灾害链和并发性灾害链两种.1.因果型: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2.同源: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状况3.重现型:同一种灾害两次或多次出现。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
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及应用大坝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而大坝边坡的形变监测则是保障大坝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边坡形变监测方法往往存在监测点有限、人工成本高、监测精度不够等问题,难以满足大坝边坡形变监测的需求。
而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方法,正是利用了这一先进技术手段,解决了传统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监测效果。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对地下目标进行成像和监测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的雷达波辐射和遥感测量,得到目标区域的微小形变信息,进而实现对目标区域的形变监测。
这种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大、监测精度高、监测频率高、监测成本低等优势,适合于大面积区域的形变监测。
将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到大坝边坡的形变监测中,可以有效解决大坝边坡形变监测存在的问题,并且实现大坝边坡形变的精确监测。
在进行大坝边坡形变监测时,首先需要进行地基雷达干涉测量仪器的安装和部署。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仪器需要布设在大坝边坡区域,通过雷达波辐射和遥感测量,对大坝边坡的微小形变进行监测。
需要进行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通过地基雷达干涉测量仪器获得的监测数据,可以得到大坝边坡形变的情况,并且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到形变监测结果。
将监测结果与大坝边坡的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比对和分析,评估大坝边坡的安全状况,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大坝的安全。
通过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基于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大坝边坡形变监测方法具有许多优势和特点。
该方法不受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监测。
该方法监测精度高,可以实现对大坝边坡微小形变的监测,对大坝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精确评估。
监测范围广,可以对大坝边坡的大面积区域进行形变监测,实现对整个边坡的监测。
该方法监测频率高,可以实现对大坝边坡形变的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大坝边坡的形变情况。
2016年南京大学《自然灾害与人》试题及答案
21. 2003 年伊朗的一次地震彻底摧毁一座号称“沙漠中 的翡翠”历史古城,这座城市是
B. 巴姆古城
22. 唐山大地震的震级是(7.9 级)
23. 匹配题: A. 第二个到达震中,使地面前后震动 B. 最先到达震中,使地面上下震动 C. 最后到达,震幅大,波长长,破坏力最大 答案关键: 1:B, 2:A, 3:C
11. 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两种,体波又分为横波(S 波) 和纵波(P 波),其中能造成较大损害的是纵波(P 波)。 (假)
12. 1999 年土耳其中部和西部发生地震,造成地表破裂, 破裂是以上下错动为主。(假)
13. 莫霍面”位于大陆之下 30 或 40 公里深处,“古登堡 面”位于大陆之下 2900 公里深处。(真)
14. 洋中脊代表的是转换断层。(假)
15. 地球的表面有 70%都被水所覆盖。(真)
16. 中国青藏铁路辅助供电系统是依靠羊八井的地热能 发电来运行的。(假)
17. “地球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 1988 年 NASA 的地球科学委员会的内部文件中。(真)
18. 在一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都是聚集在一起的,即冈 瓦纳大陆。(假)
27. 下列哪些地区不属于我国的风灾频繁地区。 B. 四川盆地
17. 1987 年,(中国)地质学家首次提出灾害链的理论概 28. 我国的春季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B. 云南
的散射危害。(真)
29. 旱灾引起了山林火灾,是( )。 B. 因果型灾害链
11. 地球系统过程需要确定事件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则 是不需要了解的。(假)
14. 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烈度逐渐( )。 B. 降低
雷达干涉测量在地震形变研究中的应用
则 垂直 形变 映射成 距离 变化 比水平 形变更 强烈 , 量值对 垂直位 移 比较敏感 。 测
2 雷 达 影 像 干 涉测 量 的数 据 处 理
目前 主要 的雷 达干涉 测量数 据处 理软件 包括 瑞士 Ga mmaRe t S n ig公 司 开发 的 moe e s n GAMMA 软件 , 加拿 大 At ni 公 司 的 E rh i —n AR软件 , 国宇航局 喷气推 进实 验 l t a s atve I S w 美
( . 国地 震 局 地 震预 测 研 究 所 ,北京 1中 1 0 3 ;2 S h o f u v yn n p t l 0 0 6 . c o l r e iga d S ai oS a
I o ma i n Sy t ms nf r to s e ,Un v r iy o w u h W a e ,S d e 0 2, i e st f Ne So t ls y n y2 5
Autai; . 济 大 学 测 量 与 国 土信 息 : 程 系 , 海 2 0 9 ) srl 3 同 a [ 上 0 0 2
摘 要 : 成 孔 径 雷 达 干 涉 测量 ( Is R) 合 D n A 以厘 米 乃 至 毫 米 的 精 度 和很 大 的空 间 覆 盖 范 围 实 现 地 表 形 变 观 测 ,它是 进行 地 壳 形 变 观 测 的重 要 手 段 ,在 地 震 形 变 研 究 中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室 (P ) J L 和加 州理工 学 院研 制 的 R0 — AC软件 ,荷 兰 D l 大 学 开 发 的 DOR S软 件 。干 IP ef t I
使用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方法
使用雷达干涉测量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方法地表形变监测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可以用来研究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地球现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雷达干涉测量成为一种常用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它通过利用卫星雷达信号的相位信息来测量地表的形变情况。
雷达干涉测量基于多普勒原理,通过测量雷达信号的相位差来推导地表形变。
相位差是由于地表形变引起的信号传播距离的变化造成的。
通过观测相位差的变化,可以获得地表形变的信息。
雷达干涉测量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使用两颗雷达卫星进行干涉观测,另一种是使用单颗雷达卫星和地面雷达站进行干涉观测。
使用两颗雷达卫星进行干涉观测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保持两颗卫星的空间位置相对稳定,以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对地球表面进行周期性的干涉观测,以获得连续的形变数据。
通过对连续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地表形变的空间分布图像,进而研究地球的变形过程。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单颗雷达卫星和地面雷达站进行干涉观测。
这种方法不需要保持卫星间的空间相对稳定,同时也不需要对地表进行连续观测。
地面雷达站通过接收卫星发送的信号,并与地面上的参考点进行对比,测量地表的形变情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的地表形变监测,例如对特定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
与传统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相比,雷达干涉测量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形变测量结果,达到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的准确度。
其次,雷达干涉测量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表形变的监测和分析,覆盖范围广,适用于全球各地。
此外,该方法还具有较强的自动化和实时性,可以实现对地表形变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然而,雷达干涉测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由于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如陆地、海面、冰冻地区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形变特征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对不同的地表特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校正。
其次,雷达干涉测量对卫星轨道和位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需要进行精确的定轨和定位。
同时,雷达干涉测量还受到天气条件的限制,如云层和雨雪等天气对信号的传播会造成干涉观测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4期地 震 学 报Vo.l27,No.4 2005年7月 (423~430)ACTA SE I S MOL OG I CA S I N I C A J u.l,2005 文章编号:0253-3782(2005)04-0423-08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夏 耶(德国波茨坦D-14473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摘要 利用星载合成孔径差分雷达干涉技术和ENV ISAT卫星雷达数据,获得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的里氏6.5级地震引起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详细地介绍了信号处理的过程.利用地震前后的相干图的差异及形变场的突变棱线,精确确定了地面上断层裂缝的位置、形状和长度.这对震源理论模型的参数估计提供了依据.由雷达干涉技术测量得到的形变场与理论模型模拟的结果一致.关键词 微波遥感 雷达干涉 地震 形变测量中图分类号:P313.2 文献标识码:A1 合成孔径雷达及干涉的基本原理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微波侧视成像雷达(Curlande r,M c Donough,1991).为获取大面积地面图象,载体多为航空航天飞行器,如飞机、航天飞机和卫星.由于它的全天候和高分辨率工作特性,近20年来,获得了比光学传感器更快的发展.其应用领域遍及军事、测绘、气象、地质地震、海洋冰川、农林业等等.从原理上说,它与真实孔径雷达一样,都是发射一种线性调濒脉冲信号.由于雷达随着载体在运动中不断地发射和接收脉冲信号,回波信号的延迟将是运动着的雷达与目标相对位置的函数.若某一点目标距雷达距离是R,其微波反射系数为σ0,雷达增益为A,载波波长为λ,则在雷达图象上该点目标值为σ0A e-j4πRλ(1) 雷达干涉的原理,相对于雷达成像来说要简单得多.如果雷达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同一个点目标进行两次扫描,便可得到该目标的两幅图象f1和f2,这里不考虑反射系数f i=e-4πR iλ i=1,2(2) 这两次扫描,可以用两副天线同时进行,即所谓的单轨模式;也可以用一副或不同的天线在不同的时候进行,这便是所谓的重复轨道模式.根据式(2),并参考图1,很容易推导出雷达干涉进行地形测量的机理.在图1中,P是地面上高度为h的一点,雷达在S和S1两个不同的位置上得到P点的两幅图象f1和f2,称为主图象和副图象.点到雷达的距离分别为R和R1,雷达高H,俯视角θ.B1是S与S1之间的距离,叫基线,它的水平角为α.若以雷达射线为基准,基线B1可分解为投影到雷达射线上的一个水平分量B1||和一个垂直于雷达射线的垂直分量B1⊥.所谓干涉,即将两幅雷达图象共轭相乘.乘积即为干涉图,其相位叫干涉条纹图,*2004-06-11收到初稿,2005-05-18收到修改稿并决定采用.图1 雷达干涉的几何关系示意图记为Υ1.它等于Υ1=-4π(R -R 1)λ=-4πλB 1sin (θ-α)(3) 记P 0为参考地平面上的一点,距雷达S的距离也为R.这时雷达对P 0的俯视角缩小了δθ(图中未标出),变为θ0.如果雷达在S和S 1也对P 0成像,则其干涉相位应为Υ0=-4π(R -R 1)λ=-4πλB 1sin (θ0-α)(4)式中,B 1sin (θ0-α)实际上就是S 和S 1对P 0成像时基线B 在SP 0射线上的水平分量B 0||.将参考地平面的干涉相位Υ0从Υ1中减去,即式(3)减式(4),也就是所谓的去平过程,其差为ΔΥ1=-4πλB 1co s (θ-α)δθ=-4πh λR sin (θ0)B 1⊥(5)在式(5)中,做了δθ≈sin (δθ)及R sin (δθ)≈PP 0=h /sin (θ0)的近似.由于式(5)中除了P 点的高程h 以外都是已知量,故该高程可通过去平后的干涉图直接求出.这便是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进行地形测绘的基本原理.如果P 点发生了位移,到了P ′点,并出现在第二张副图象上,雷达的位置是S 2,则P ′到雷达的距离为它原来的距离R 2加一个变化ρ.在主图象与第二幅副图象构成的第二幅干涉图中,P ′点的干涉相位为Υ2=-4π(R -R 2-ρ)λ=-4π(R -R 2)λ+4πλρ(6)可以看到,位移在干涉图中的贡献与基线无关.与第一幅干涉图一样,将这第二幅干涉图中的相应的参考地平面的干涉相位减去,剩下的是高程分量和位移分量:ΔΥ2=-4πh λR sin (θ0)B 2⊥+4πλρ(7)两幅干涉图中的高程分量只不过是标度不同而已.将第一幅干涉图乘上一个因子后便可从第二幅干涉图中全然减去,在差分干涉图中得到位移分量4πλρ=ΔΥ2-B 2⊥B 1⊥ΔΥ1(8)这便是差分雷达干涉测量微小形变的基本原理.这里的位移ρ还只是真正的位移在雷达射线上的投影.要找到真正的位移矢量还需要先验知识或其它的附加条件和手段.2 数据处理与结果2.1 数据为了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巴姆地震引起的形变场,欧洲航天局(ESA )提供了7幅424 地 震 学 报 27卷ENV ISAT 卫星的ASAR 雷达图象数据,都是I S2模式和VV 极化.其中4幅是降轨数据,3幅是升轨数据.轨道号分别是6687,9192,9693,10194,8956,9958,10459,相应的接收日期依次是2003年6月11日、2003年12月03日、2004年1月7日、2004年2月11日、2003年11月16日、2004年1月25日和2004年2月29日.升轨数据中,2004年1月25日接收的数据因多普勒频率差异太大不能使用.4幅降轨数据中,震前震后各两幅,可各自配对产生高程模型.差分干涉则选震前震后各一幅配对.可用的两幅升轨数据只能用来差分.所有的数据按升轨降轨归类配准,配准的精度为1⒑个像元,选用复相干系数作配准的判据.2.2 基线估算在雷达干涉信号处理中,基线的估算至关重要.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干涉图中任一点的相位,都是由该点对应的在参考平面上的参考点的干涉相位与其高程所决定的干涉相位的和(不考虑位移).而这两者正分别由基线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来标度.值得一提的是,地表上的一点与其在参考平面上的参考点虽然不是同一点,但在雷达图象上,它们是重合的.因此,所谓基线估算,就是把雷达图象上每一点都看成是在参考平面上,然后求每一点对应的水平基线和垂直基线.在主图象中,每一个距离行对应于卫星一个位置.这里所说的一个距离行是对主图象定义的,副图象配准好后,它的一个距离行可能来自原来的若干行.换句话说,配准后副图象中一个距离行要对应于雷达不同的位置.雷达对同一距离行上的点的距离和视角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同一距离行上各点有各点的水平基线和垂直基线,并且不是线性变化的.卫星轨道的不平行造成同一距离行上每个点对应的基线不相等.在一幅标准ENV I SAT 卫星雷达图象对应的飞行时间内,一般为16s ,基线的变化可达数米,甚至上10m.ENV ISAT 雷达数据产品同时提供了相应的卫星轨道数据和其它的辅助数据.它不像它的前辈ERS 卫星那样有精度为几十厘米的精密轨道数据(Reigber et al ,1996),计算干涉图时有必要进行基线校正.要估算基线,实际上就是要估算干涉图中每一参考点在参考地平面上的坐标及对应的卫星在空间的坐标.根据主图象数据产品提供的卫星轨道数据和与其对应的图象时间数据,可以首先确定每一距离行对应的卫星的坐标.然后求这一距离行上每一点的坐标.一般选取地球的椭球体模型的表面作为参考地平面(坐标系为WG84).也就是说,每一点都应在这椭球体表面上.它与卫星的距离则由雷达接收天线的接收时间窗口决定.它与卫星的连线应与卫星空间轨道垂直,因为在成像处理时,将它定位在多普勒频率等于0的位置上.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干涉图中每一参考点的坐标(x p ,y p ,z p )应满足下面的方程组(Curlander ,1982):(x 2p +y 2p )R 2e +z 2p R 2p=12λP s (V s -V p ) (S -P )=0(S -P ) (S -P )=R s(9)式中,R s 是参考点到卫星的距离,R e 和R p 分别是椭球体的长短轴,V s 是卫星的速度矢量,V p 是参考点因地球自转引起的速度矢量,S 是卫星的坐标向量,P 即参考点的坐标向量(x p ,y p ,z p ).解出(x p ,y p ,z p )以后,由参考点引第二条卫星轨道的垂线,便可得到辅卫星425 4期 夏 耶: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的坐标.有了卫星和参考点的坐标,所有的基线便迎刃而解.然后将其应用到去平和差分过程中去[参见式(4)~(6)].表1列出了本文中用到的所有配对图象间的轨道号、接收日期及基线分布.表中只给出了图象开始部分两端(nea r range and far rang e )的垂直基线.表1 干涉配对图象数据一揽轨道号接收日期轨道方向基线分布/m 9192,66872003-12-03,2003-06-11降轨484.09~468.5810194,96932004-02-11,2004-01-07降轨-540.59~-508.319192,101942003-12-03,2004-02-11降轨 3.08~3.3910459,89562004-02-29,2003-11-16升轨-13.56~-20.722.3 干涉图与高程模型图2a 是巴姆地区的ENV I -SAT 雷达强度图象(雷达坐标),覆盖面积为42km ×42k m.巴姆城位于图象的中央偏左上方.图2b 和图2c 是两张去平以后的干涉图,分别用地震前的两幅图9192,6687和地震后的两幅图10194,9693干涉而成.它们反映了巴姆地区地震前后的地形.每一条干涉条纹表示2π的相位变化或分别表示大约17m 和19m 的高程变化.图3a ,b 是图2b ,c 的积分(即解缠)(Co stantini ,1996),它们表达了累计的相位变化,也就是实际地形的一种标度.图3c 是图3a 和图3b 的差分.在做差分时,没有必要将相位转换成高程,见式(8).差分的结果是十分均匀的,说明在地震前后的各自时间段内的地形没有变化,图3a 和图3b 都可以作为高程模型使用.差分结果的均匀性还证明了图2b ,c 的积分没有误差,基线估计也是正确的.在图3中,为了增加一些相对位置的信息,相位的值用颜色度表示,但强度和饱和度分别用雷达强度和地震前后的相关值进行了调制.图2 (a )雷达强度图;(b )震前干涉图(2003年12月3日,2003年6月11日);(c )震后干涉图(2004年2月11日,2004年1月7日)2.4 差分干涉与形变场地震前后各取一张雷达图进行干涉并去平后,得到的干涉图除了包含地形信息外,还应包含有地震引起的地表的形变.将降轨雷达图9192和10194配对干涉,时间段是2003年12月3日和2004年2月11日,再对图3a 进行差分,即减去地形的相位.图4a 即是其差分的结果.该结果已做了地理位置校正(geocod i n g ).图4a 中,地形全减掉了,只剩下形变引起的相位变化.一个颜色周期仍表示2π的相位变化,但这时反映的是大小为半个波长的形变,即2.8c m [式(8)].该形变主要发生在巴姆城内及其周围25km 的范围内.前已述及,雷达干涉测量到的形变只是真实形变在雷达射线上的投影.对ENV I SAT 降轨图象和巴姆地区来说,雷达射线的方向余弦是-0.066,0.384和0.920.形变场只可见4个梅花瓣的一半,即东边南北两个.南边的一瓣在雷达射线方向上隆起30c m ,北边的下沉426 地 震 学 报 27卷图3 (a )震前地形图;(b )震后地形图;(c )图(a )与图(b )的差分图4 (a )降轨形变图(2003年12月3日,2004年2月11日);(b )升轨形变图(2004年2月29日,2003年11月16日);(c )同震形变场(降轨);(d )同震形变场(升轨)18c m .图4b 是用升轨数据(10459,8956)得到的形变场,投影在方向余弦为-0.057,-0.332和0.942的雷达射线上.图4b 中可见3个形变花瓣,只是量小多了.西北瓣隆起12c m ,东北瓣下沉6c m ,东南瓣隆起18c m ,西南边的那一瓣因位置不在此升轨图象中,故只见一个很小的外围弧段,但可看出是下沉的.由形变梅花瓣隆起与下沉的分布推断,断层应是南北走向,断层东边的板块向南搓动,而西边的板块向北.断层似乎应由若干段构成.巴姆地震形变的主要成份南北相对位移矢量与雷达射线在空间几乎垂直(99.8°),导致它在图4a ,b 中的贡献甚微.图4c ,d 分别是图4a ,b 的积分,即形变场,并427 4期 夏 耶: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已标定了其地理坐标.可见该形变主要在巴姆城附近,其25km 以外已经基本削弱到0了.3 断层位置和形状的确定巴姆地震是由于断层的破裂引起的.如果地面上也出现了裂缝,裂缝本身是一种破坏,其周边的近临点的相对位移量应是最大.因此,可通过检测此裂缝来估计断层的位置和形状.第一种方法是比较震前、震后和地震前后3张雷达相干图.断层应只出现在地震前后相干图中.因篇幅有限,这里只给出了地震前后相干图,并用于图3和图4对颜色的调制中.在这些图中,巴姆城北边和南边的黑线条即是新的裂缝.在震前、震后的相干图以及雷达强度图中,这两条黑线是不存在的.在巴姆城内,因相关值太低,无法检测此裂图5 检测出的断层裂缝缝在城内的走向.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破裂的断层正好位于巴姆城地下.第二种方法是用图象棱边滤波器(edge de t e c -tion filter )对形变场滤波.图5是滤波器的输出,断层的位置和形状十分清楚地突现出来.可见它粗略地由3段组成:南段、北段和中间段.中间段在巴姆城中,是杂乱无序的.北段的端点位置是58°21′57.68″E ,29°11′36.00″N 和58°22′10.29″E ,29°7′36.78″N ,长约6km ;南段的端点位置是58°20′19.91″E ,29°4′57.30″N 和58°20′45.14″E ,28.58′27.46″N ,长约13k m.在巴姆城地下的中间段可想象成北段南端与南段北端的联结线,长约5km.图6 理论模型模拟的结果.(a )降轨;(b )升轨(W ang ,2004)428 地 震 学 报 27卷4 震源理论模型的参数估计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得到的形变场和断层位置的形状及构成的数据,可帮助地球物理学家深化他们的震源理论模型的研究和模拟.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汪荣江(W ang ,2004)博士用日本庆应大学冈田光弘(Okada ,1985)教授提供的弹性半空间形变理论模型和本文提供的形变场(包括升轨和降轨)和断层的测量数据,借助一个二维正交傅里叶级数,用最小二乘法对形变理论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图6a ,b 是用理论模型和估计出的参数反演出来的分别对应于降轨和升轨的地壳形变场.将图4a ,b 分别与图6a ,b 比较,可以说它们非常一致,方差在2c m 左右,较大差异只在断层附近,且只有几厘米.可能因理论模型及参数尚不能完全反映断层的微细结构的缘故.参考巴姆地区地质图,可知北段断层与老断层(巴姆断层)重合,但它没有像老断层那样向东南延伸,而是拐向西南,穿过巴姆城,再向南延伸,形成全新的南段断层,与原巴姆断层几乎平行且相距大约5k m.汪荣江(W ang ,2004)的模拟结果表明,北、中、南3块断层面的长度和走向分别是7k m ,0°;5km ,35°;14km ,357°.北段断层朝西倾斜55°,滑移分量很小,在20~70c m 范围内;而中段和南段断层向东倾斜近80°,南段滑移分量为1~2m ,最大达2.75m.中段是过度带.可见80%以上的地震能量是在南段释放的,震源应在南段断层上.这也是巴姆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5 结论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和干涉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用ENV I SAT 卫星雷达数据进行巴姆地震形变场测量的干涉处理过程及结果,证明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是大地形变测量和地震研究的一个十分强大和有效的工具.本文同时用升轨和降轨干涉结果作为形变理论模型参数估计数据源.因估计结果是不唯一的,多一个独立数据源等于多加了一个限制条件.但这样做的话,对干涉结果的准确性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升轨和降轨干涉结果来看,远场的形变都基本为0,近场和远场的形变模型参数估计残差非常小,在断层附近也就几厘米.这证明本文中涉及的雷达干涉信号处理过程是优秀的.如果干涉结果不准确,用升轨和降轨干涉结果同作为形变理论模型参数估计数据源将导致形变模型参数估计残差显著增大.在本文中,用梯度滤波器和解缠后的差分相位精确地确定了引起这次地震的新老断层的结构、大小及位置.这对形变理论模型参数估计至关重要.Talebian 等(2004)没有把这个断层估计好,为了减小参数估计残差,毫无道理地增加另一条断层,并断言,不增加另一条断层,则模型参数估计不好,更谈不上同时使用升轨和降轨干涉结果作为形变理论模型参数估计数据源.本文的结果证明他们的观点是不对的.利用干涉雷达进行大面积、快速度、低成本、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形变测量,是其它传统方法,包括现代的GPS 都无法做到的.现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的主要缺陷有3点:一是有些地区雷达信号的相干性很差,以至无法进行干涉;其二是在数据量少的情况下,大气影响难于去除;第三是干涉结果只是形变投影到雷达射线上的结果,单靠雷达干涉技术本身,不能确定真实的形变矢量.随着雷达技术的进步,这些缺陷会逐步得到解决.例如,多波段,长波长及借助其它技术(Ferretti et a l ,2001;X ia ,et al ,2002)可解决部分地区的不相干和大气的问题;多卫星、多轨道和双侧视可解决确定真实的形变矢量的问题.429 4期 夏 耶:巴姆地震地表形变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430 地 震 学 报 27卷2006年德国将发射一颗X波段的雷达卫星(TerraSAR-X).随后德国和欧洲航天局还将发射Tande m TerraSAR-X及P波段的雷达卫星(Terra SAR-P).可以预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将会迎来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的高潮.参 考 文 献C ostanti n iM.1996.A phas e unw rapping m et hod based on net w or k progra mm i ng[A].In:ESA eds.P r oceed i ngs of t he“Fring e′96″Wor ks hop,EAS SP-406[C].Zürich,Sw itzerland,261~272C urlander J C.1982.Locati on of spaceborne SAR i m agery[J].I EEE Tran s Ge osci and R e m ote Sensi ng,20(3):359~364C urlander J C,M c Donough R N.1991.Syn t h etic Apert u r e Radar[M].Ne w York:J ohn W iley&Sons Inc.,28FerrettiA,Prati C,Rocca F.2001.Per m anen t s catt eres InSAR interfero m etr y[J].IEEE,39:8~20Okad a Y.1985.Su rface def or m ati on due t o shear and tens il e f au lts i n a half-s pace[J].B ullSeis m SocAm er,74(4):1135~1 154Reigber Ch,X ia Y,Kau f m ann H,et a l.1996.I m pact of precis e orb its on SAR i n terferometry[A].In:ESA eds.P r oc.ESA-F ri nge Works hop on App li ca ti on s of ERS SAR Interfer o m etr y,ESA SP-406[C].Züric h,Sw itzerl and,223~232,h tt p://www.geo.un iz h.ch/rsl/fri nge96Tabeb i an M,Fiel d i ng E,Funning G,et a l.2004.The2003Ba m(Iran)earthqu ake:Rup t u re of a b i nd stri ke-sli p fau lt[J].Ge ophys R es Lett,31:L11611,doi:10.1029/2004G L020058W ang R,Xia Y,G ross erH,et a l.2004.The2003Ba m(SE Iran)earthqu ake:p recise s ource para m eters from sat ell it e radar i n-terfero m etr y[J].Ge ophys J I n t,159:917~922X ia Y,Kau f m ann H,Guo X F.2002.Diff eren tialSAR i n t erf ero m etry using corner refl ectors[A].In:IEEE ed.P r oc I GARSS′02[C].H oes Lane:I EEE In c,1243~1246BA M EARTHQUAKE:S URFACE DEFORMAT I ON M EA-S URE M ENT U SI NG RADAR I NTERFEROM ETRYX ia Ye(GeoFors chung s Z e n tr um P ots dam,D-14473P ots dam,Ger m any)Abst ract:Th is paper described the app lication of d iffe r en tial syn t h etic ape rture radar inte rfero m e-try(D-I N SAR)and Env isat ASAR da ta t o m ap t h e coseis m ic surface de for m a tion caused by t h e M W=6.5B a m earthquake on26t h Dece m ber2003i n cluding t h e i n t e rfe r o m e tric data pr ocessi n g and resu lts i n detai.l B ased on t h e difference in the coherence i m ages befo r e and after the event and edge search of t h e defo r m ation field,a ne w fau lt r uptured on the surface w as detected and used as a data source for para m ete r extracti o n o f a t h eo r e tica l se is m ic m odeling.The si m u lated de-f o r m ation fie l d fro m the m odel perfectl y co incidesw it h t h e result derived fr o m the SAR inte rfero-m e tric m easure m en.tK ey w ords:m ic r o w ave r e m o te sensing;SAR interfer o m e tr y;eart h quake;defo r m ation m easure-m en t作者简介李文军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从事矿产资源普查与勘探、瞬变电磁法研究和应用工作.现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工作.何小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物探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主要从事通过地震波形分析了解地壳上地幔结构方面的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敬少群 湖南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1987年云南大学地球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前兆的观测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会员.刘根友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7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毕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G PS 、地壳形变、地球重力学及数据处理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夏 耶 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8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1982年湖南大学电气工程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导航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理论及其在地形测绘和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詹 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在职博士研究生.1989年7月成都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电磁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裴正林 石油大学CNPC 物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84年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勘探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井间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波传播理论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小波变换应用研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郭梦秋 云南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2001年云南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2004年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工程地震研究.注:马宏生、傅征祥、黄玮琼、边银菊、陈顺云等的简介分别见本刊:Vo.l 24,No .6;Vo.l 13,No .2;Vo.l 11,No .4;Vo.l 24,N o .5;Vo.l 24,No .6.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