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传统的寓言故事--浅评毛姆短篇小说《蚂蚁与蚱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传统的“寓言故事”
——浅评毛姆短篇小说《蚂蚁与蚱蜢》
徐晗,李阳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收稿日期]2018-11-15
[作者简介]徐晗(1976—),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传记文学;李阳(1995—),女,河北邯郸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与文艺理论。

毛姆是20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其一生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戏剧、游记以及回忆录等。

毛姆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颇高,也帮他赢得了“英国的莫泊桑”与“短篇小说大师”等荣誉佳赞。

在其创作生涯中,有近百部短篇小说之作流传于世,取材多来源于亲身经历。

他从耳濡目染的周遭生活中寻到创作灵感,以独特精湛的故事技巧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

《蚂蚁与蚱蜢》本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笔下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蚱蜢终日演奏乐曲,自在逍遥,而蚂蚁们整个夏天都在辛勤地搬运食物,以备寒冬之需。

可在蚱蜢看来,蚂蚁们的举止不仅不解风情,简直是浪费了大好时光。

他鼓励辛勤劳作的蚂蚁们停下手中的劳作,和他一起载歌载舞,这一举动惹恼了威严的蚂蚁女王。

因为在女王看来,没有劳动就没有食物……当寒冬来临之际,蚂蚁们的巢穴中粮食充足,而蚱蜢却空无一物,最终饿死在冰冷的巢中。

寓意为告诫世人不要懒惰和游手好闲,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孜孜不倦的努力,最终才能收获幸福。

而毛姆的这部《蚂蚁与蚱蜢》是借助乔治和汤姆两兄弟比喻蚂蚁与蚱蜢,但结局却与拉·封丹的寓言不同。

毛姆在作品中赋
予第一人称叙事者“我”以相反的态度和观点,作者同情蚱蜢、喜欢汤姆。

毛姆这部《蚂蚁与蚱蜢》的灵感来自于两方面,其一是童年的经历和感受,其二为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借助这两者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故事性极强以及通篇语言讽刺幽默,推翻了原本寓言故事的传统权威性,更揭示了以乔治为代表的人性的复杂和弱点。

一、被推翻的传统寓言
乔治·拉姆塞和汤姆·拉姆塞无论从性格还是命运来看,都截然不同。

哥哥乔治一生刻苦、正直、体面、坦率、节俭……世间所有美好的形容词似乎都可以用在他身上,他是公认的正人君子。

而弟弟汤姆懒惰、无赖、放荡,甚至挥霍无度,多次讹诈哥哥骗取钱财,更加过分的是联合朋友欺骗乔治使其大为光火。

乔治和汤姆分别代表着寓言故事中的蚂蚁和蚱蜢,如果按照传统寓言的故事走向,结局可想而知:弟弟汤姆就如蚱蜢一样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与此同时哥哥乔治会过上天伦般的幸福生活。

而一向不会循规蹈矩的故事大师毛姆在中间将故事情节反转,结局与这则传统寓言背道而驰。

汤姆的结局出自乔治和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对话当中,“几个星期前,他同一个年龄能够做他母亲的女人订了婚。

现在这个女人死了,
[摘要]《蚂蚁与蚱蜢》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短篇小说。

小说采取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通过阐述拉·封丹的寓言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结合乔治和汤姆两兄弟的故事,推翻了传统寓言赋予世人道德观念的权威性,并且借助乔治的种种表现揭露了人性的弱点。

作品能够使读者在滑稽幽默的讽刺之下,重新审视传统寓言与人性之间的权衡交融。

[关键词]《蚂蚁与蚱蜢》;毛姆;短篇小说;寓言[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9)02-0086-03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an '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33卷第2期Vol.33No.22019年4月Apr.2019
-
-86
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了汤姆——五十万英镑、一艘快艇、一所房子在伦敦,另外一所在乡下。

”这样的结局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彻底推翻了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定数。

在作品当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因幼时是非观念模糊而难以认同和理解这则寓言原本揭示的道理,反倒凭借儿童般的真诚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蚱蜢固然是自作自受,但蚂蚁的冷酷无情也不值提倡。

面对即将冻死的蚱蜢,蚂蚁毫不留情。

导致毛姆童年逻辑推理能力差、是非观念模糊甚至同情蚱蜢的原因与他的家庭经历密不可分。

毛姆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后前往英格兰与伯父同住,巴黎的童年记忆也逐渐消逝。

法国作家波伊尔在他为毛姆所做的传记中说道:“于是这个十岁的小男孩,便像狄更斯的小说里的小主角奥列佛尔·崔斯脱那样,在早岁便要接受不幸的试炼。

”特殊的经历使得毛姆同情遭遇悲惨的蚱蜢,也在日后表现出对谨小慎微和人情常理的强烈不满,此观点也在小说开篇点出。

公正与否、善恶是非并未在现世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和界定,常理和规则都为世人所定,寓言故事中的蚂蚁和蚱蜢也是一样。

并非勤劳的蚂蚁就应得到世间最美好的代名词,而蚱蜢的行为和结局就该遭人唾弃不值得同情,毛姆正是抓住这则“人情常理”,搜集身边人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借助两兄弟这一有力论据推翻了传统的寓言警示。

也使读者读过小说之后,能够从出乎意料般反转的结局中重新审视原本寓言的寓意,对毛姆高超的故事手法产生新的见解。

二、背后隐含的人性弱点
当汤姆戏剧般的结局公布之后,“乔治·拉姆齐握紧拳头敲打着桌子。

‘真不公平,我跟你说,真不公平,他妈的,真不公平’”哥哥乔治之所以极度愤怒,是因为汤姆的运气给了自己一直信奉的“天道酬勤”四个字一记响亮的耳光。

汤姆是乔治唯一的弟弟,乔治愿意去帮助弟弟改邪归正,并且“有一两次他轻信了汤姆要改邪归正的诺言,给了他一大笔钱,希望他能悔过自新。

”还在官司面前处于对弟弟的保护轻易就被汤姆和克朗肖所欺骗,不难看出,乔治那时是想帮助弟弟的生活拥有安逸和幸福。

与此同时,在乔治的潜意识中,也注定了汤姆这样挥霍无度的纨绔生活是没有好结果的,以至于多年中他一直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在审视和帮助汤姆。

在他眼中,自己的晚年已经做了比较务实可靠的安排,而弟弟汤姆只能在贫民窟甚至是更坏的环境下度过凄凉悲惨的余生。

而当汤姆出乎意料般交了好运之后,乔治难以抑制心中对现实不公平的嫉妒与愤恨,终于露出了人性最本质的弱点。

此时即将年过半百但看上去只有三十五岁的汤姆,正在豪华住宅里享用美食、宴请宾客。

乔治没有等来他心中早已下定数的答案,这个结局推翻并突破了传统寓言故事的模式,其中寓意更加贴近真实生活。

同时也与作者在作品开篇提出的观点相呼应。

若是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祝福弟弟汤姆为其由衷的感到欣慰,那乔治确是个无可挑剔的成功者形象。

可当他得知汤姆出乎意料般的结局后,本是同情怜悯之心却呈现出了一个“失败者”由于嫉妒羞愧而感到屈辱的挫败感,他的言语和举动是心理极为不平衡的表现。

原本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的乔治在作者毛姆的演绎下逐渐显露出自私势利、冷漠虚伪的真实面目。

乔治的表现恰好佐证了作者在开篇的立论观点——蚂蚁并不值得同情。

归根结底,是由于乔治一直生活在自己所信奉的“天道酬勤”的光环之下,就像寓言故事中的小蚂蚁一样。

他从未想过自己和弟弟汤姆的命运会如此的出人意料,汤姆意外的好运引起了乔治内心丑恶的嫉妒,并给了他对自己和汤姆未来规划重重地一击,乔治费尽心力所维持的绅士形象终于瓦解崩塌。

乔治这个人物只是现世芸芸众生的一个代表,毛姆借乔治最后暴发的丑恶嘴脸,旨在提醒世人,乔治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之复杂和弱点是普遍存在的。

所有的事故都牵引着人情,人性的善恶与优劣在事故面前自然会展现得淋漓尽致。

毛姆着眼于此并运用滑稽幽默的讽刺语言将人性的弱点展现在读者大众面前。

三、创作手法的优劣得失
不仅是汤姆的结局突破传统,实现了幽默与讽刺并存的效果;而且当“我”突然见到乔治气急败坏的生气模样时,不由自主地笑弯了腰,甚至差点一头撞到地上去,这种意外和滑稽对人心理引起的震撼是不由自主且无法控制的。

作者毛姆对汤姆这一人物形象的态度立场也十分明确,他虽然是个游手好闲、荒淫无度的纨绔子弟,但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并且“所有的人也都认识汤姆·拉姆塞。

第33卷第2期反传统的“寓言故事”——浅评毛姆短篇小说《蚂蚁与蚱蜢》
-
-87
谁也不赞成他,但又都禁不住喜欢他。

”并且运用英国谚语描述汤姆拥有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外在形象,他永远看上去像是“从一个圆帽盒里钻出来一般”。

足以可见,毛姆同情喜爱汤姆,并借汤姆将寓言故事当中蚱蜢的命运进行改写,实现了反传统的“新寓言”。

这样塑造汤姆的形象,也是为了与乔治形成鲜明对比,乔治般的“蚂蚁”和汤姆般的“蚱蜢”两者之中,汤姆惹人喜爱并且结局意外交好运,讽刺滑稽之下蕴含深意。

且毛姆思维敏锐、手法创新,营造出极具价值般出乎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极具魅力的滑稽讽刺剧。

与此同时,作品中“我”关于这则故事的讲述既不装腔作势,也不古板生硬,讽刺之中也不失幽默,既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也使读者更容易接纳作者毛姆的写作意图并融入其中。

在毛姆的笔下,一方面是诙谐幽默的讽刺语言,另一方是滑稽精湛的艺术结构。

这两者的相互融合,使这部作品成为一幕引人啼笑皆非的滑稽讽刺剧。

毛姆不仅借助乔治和汤姆的故事彻底改写了“蚂蚁与蚱蜢”原本的命运,并且用一种滑稽幽默的故事手法否定了善恶是非论在世人心中的定数。

不论是拉·封丹的寓言还是伊索寓言,在古今中外的受众几乎均为儿童,旨在对孩童的幼小灵魂进行寓言故事般的洗礼。

而作者毛姆从童年时期就特立独行地不赞成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以自身视角来审视和质疑《蚂蚁与蚱蜢》的真实寓意,这样的笔触是为寓言故事的警示地位在儿童心中并非功不可破的一层讽刺,也是推翻传统寓言权威性的又一重可靠论据。

在这部短篇小说当中,作者巧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诙谐的口吻以及其独特的魅力均使人震撼且回味无穷。

但毛姆在讲述这则逸闻趣事的同时也缺乏转折等写作技巧。

通常的小说创作应有两个及以上的转折点,若是能做到一波三折甚至多折,则有利于使文章内容和结构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读者兴趣。

而毛姆这部反传统的《蚂蚁与蚱蜢》只在文章刚开始的部分给到一个转折,点出第一人称“我”,也就是作者自己从小就反对这则寓言故事。

虽然在讲述两兄弟的故事中,作者给弟弟汤姆设置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但是纵观整部小说,兄弟俩的故事只是作为一个论点在支撑作者开篇的观点,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转折等技巧。

与此同时,又使人赞叹的是,在世界文坛上,少有作家可以像毛姆这般创作短篇小说。

由于他的创作极赋大胆和与众不同,得以使其短篇小说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人世间的黑白不分和是非颠倒,在哲学家尼采眼里不过是大多数人的执念,尼采认为公平正义、朴实善良与因果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也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真理。

反观寓言中蚂蚁的见死不救、乔治内心对汤姆的不平与愤恨,深深揭露出世人眼中的“好人”对不劳而获者的嫉妒与不宽容。

毛姆的短篇小说并不见得有出色的艺术手法,但却往往以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吸引读者,从而闻名于世。

作为故事大师的他,运用精湛的文笔技艺,以第一人称叙事者“我”为主线,旁观乔治和汤姆如蚂蚁和蚱蜢般经历相似却结局不同的故事,推翻了拉·封丹原本寓言的寓意,在揭露人性的复杂和弱点之中创作出了一则滑稽幽默的反传统的“新寓言故事”。

参考文献
[1]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李家荣,译.毛姆短篇小
说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2.
[2]波伊尔,梁识梅,译.天堂之魔——毛姆传[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12.
[3]塞琳娜·黑斯廷斯,赵文伟,译.毛姆传[M].合
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1.
[4]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陈以侃,译.爱德华·巴
纳德的堕落——毛姆短篇小说全集I[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5]威廉·萨默塞特·毛姆,陈苍多,译.蚱蜢与蚂蚁
[M].台北:新雨出版社,1998,11.
[6]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刘文荣,译.毛姆读书随
笔[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4.
[7]孙妮.毛姆短篇小说艺术特色浅论[J].安徽师
范大学学报,1997(3):345-350.
[8]刘绪华.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短篇小说初探
[J].外国文学研究,1999(4):61-63.
[9]杜媛.毛姆短篇小说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
月),2009(6):63-64.
[10]刘娅敏.可读性的源泉——毛姆短篇小说研
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7):68-72.
责任编辑:赵勇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4月-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