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合集下载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

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

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

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

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

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

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

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

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

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

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

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

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

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

”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

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中草药的发展史

中草药的发展史

中草药的发展史
中草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商朝,中国就已经有了关于草药使用的记录。

然而,中草药的广泛发展和应用是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200年的秦汉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方”。

秦汉时期,人们对于草药的了解和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草药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365种草药,并对其药性、功效及应用进行了阐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草药的认知越来越深入,逐渐发展出了中药学的理论体系。

这个时期,不仅对草药的性质和功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开始研究草药的药理作用和配伍原则。

同时,为了更好地应用草药,人们开始对草药进行加工和炮制,使其药效更佳。

到了唐宋时期,中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代的《新修本草》和宋代的《本草衍义》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药学的理论体系已经逐渐成熟。

这些著作不仅对草药的分类、功效、用法进行了详细阐述,还对草药的药性进行了评价,为后来的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药学进入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对草药的认知和应用已经达到了高峰。

不仅对草药的性质、功效、用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开始研究草药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

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人们开始对草药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生产。

到了现代,中药学已经成为了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在中国,还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开始采用现代药理学、化学等方法对草药进行研究和分析,进一步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和进步。

中药发展历程

中药发展历程

中药发展历程
中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医药实践。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就有大量关于中药的记载,如《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等。

这些经典文献将中药的使用方法、功效和制备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类,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

在古代,医师们通过对大量草木的研究和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他们发现了很多有效的草药,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丰富的中药治疗体系。

到了宋朝时期,中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的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苏州孙思邈撰写了《备急千金要方》,详细介绍了约1000种中药和药物的配方和疗效。

这部书成为了中
药学习和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中药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研究逐渐引入了现代化的思维和方法。

20世纪中叶以后,中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
阶段。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中药的药理学和化学成分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同时,现代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也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现代,中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断被发现和利用,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药的独特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中药来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

总而言之,中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

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保障人们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中药的研究仍将继续前进,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起源于中医药学的发展。

以下是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的概述:
古代时期:中药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当时中药主要通过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自然物质来制造。

这些中药主要用于治疗疾病,通过草药的配伍和制剂的加工等方法进行应用。

中世纪至近代初期:在这个时期,中药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标志性的经典中药书籍,如《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

这些书籍对中药的分类、功效、制剂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整理。

近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行业开始引入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生产。

20世纪初,中国成立了专门的中药研究机构和药材种植基地,推动了中药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中国政府对中药行业加强了支持和投资,促进了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也得到了提升,出口市场逐渐扩大。

现代化发展:目前,中药行业已经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国内外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长,中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药产业逐渐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

总体来说,中药行业经历了从古代传统医学的发展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药行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规范,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材的发展历史

中药材的发展历史

中药材的发展历史中药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演变和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发展历程概述:1. 早期起源阶段:1)草药的使用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时期,金文就已经有了“药”字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对草药进行初步的认知和利用。

2)《诗经》及《山海经》等古籍中已包含了多种药物产地、效用以及治疗用途的信息,这表明在西周时期,我国的药物知识已经初具规模。

2. 本草学的建立与发展:1)汉代,中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编纂完成,收录了365种药物,并提出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基本理论,为后世本草学奠定了基础。

2)随着医学的发展,唐代政府组织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进一步规范了药材的标准与应用。

3. 宋元明清时期的繁荣:1)宋朝时,《证类本草》等著作丰富了中药的种类和临床应用范围。

2)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该书详尽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收载药物达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3)清代及以后,中药研究进一步细化,对药材品质鉴别、炮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4. 现代发展与创新:1)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材的研究更加科学化、标准化。

从野生采集逐渐过渡到人工种植,质量控制标准不断严格和完善。

2)中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建立了中药材市场交易体系,强化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推进了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加工。

3)现代科技手段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被引入中医药领域,促进了中药成分分析、作用机制解析、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步。

总之,中药材的发展历史是与中华文明同步演进的漫长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至今仍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

中药发展史概览(3)

中药发展史概览(3)

中药发展史概览(3)中药发展史概览(3)作者/田丽娟, 黄泰康☉编辑/聂道湑编者按上一期我们感受了从两晋到元代这段时期中药蓬勃发展的盛况。

今天我们将讲明清和现代以来至当下中药的发展情况,此时期中药大致是由繁盛到衰落再到繁盛的曲折发展过程。

明清以来的中药发展史一、明及鸦片战争之前清朝时期的药学(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明代医药学的进步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

主要有:《本草发挥》、《救荒本草》、《本草集要》、《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荃》、《滇南本草》和《本草纲目》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了。

《本草纲目》的编写是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对每种药材都详细的叙述了性味、产地、形态、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理研究、方剂配合等。

共载药 1800 余种, 附方11000余个。

它对 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 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与应用, 提供了很有益的资料与经验, 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清代前中期,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是补充修正《本草纲目》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药学专著, 代表了清代本草学的最高成就。

本书共分10卷, 共收载药品921种。

赵学敏的另一部名著《串雅》, 收集、挖掘、整理了民间医药学术资料和文献, 记载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走方医经验。

吴其濬著的《植物名实图考》是清代一部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药用植物学专著, 共收载植物 1714种。

此书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本草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药用植物学发展的新起点。

明清在《方剂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普济方》公元1425年由周王朱橚[sù]主持, 由滕硕、刘醇等人参加编辑而成的巨著, 成方6万多个, 是部空前的伟著。

清代黄元御著《长沙药解》4卷, 就是取张仲景《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75方的 160种所用药物, 以药名药性为纲, 以某方用药为目, 因病治疗, 分述药物。

沈金鳌《要药分剂》10卷,也是以方剂为依据, 组合药物。

1-1中药发展史(第一章)

1-1中药发展史(第一章)

现代中药发展概况----当代(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相 应的政策和措施,本草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 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 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残卷)、《证类本草》、 《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 2) 当代本草学术成就 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 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
③ 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 的文献价值。
中药发展概况----明代
代表作
《本草纲目》
1) 李时珍 , 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历时27年。 2)载药1892种(新增374种),全书52卷约,约200万言,附图1100多幅, 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 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 3) 主要成就和贡献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 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 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中药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
(一)代表作:
《本草经集注》
1) 梁· 陶弘景, 成书公元500年左右 , 载药730种。 2) 主要内容: ①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 等内 容。
②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药物的分为玉石、草木、 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中药发展概况----明国时期

中药药的发展历程

中药药的发展历程

中药药的发展历程
中药药的发展历程从公元前5000多年的黄帝内经开始,被视
为中药的最早文献记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药的应用和发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药开始进入了系统性的发展阶段。

《神农本草经》成为中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记录了大量的中草药和中药配方,为后来的中药药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了公元前200年左右,随着中草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中医药学的雏形。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重要著作提供了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全面和系统的阐述。

在唐、宋和元代,中医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经典著作,例如《本草纲目》和《四书》等,为中药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明代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本草纲目》被重新修订,成为中药学的重要教材。

同时,全国范围内开始设置了中医学院和中药学院,加强对中医药学的教育和研究。

近代以来,中药药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中药制剂和中药配方的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为中药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随着中医药学的国际化发展,中药药的确效性和安全性成为关注的焦点。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开始关注中药药的药理学特性、
毒理学特性和临床疗效等。

未来,中药药的发展会更加注重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验证。

通过现代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中药药有望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更广泛和更有效的选择。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总结,形
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下将简要介绍中药发展史
的主要阶段。

一、古代
1.夏商周时期:《黄帝内经》这一重要医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医
学开始建立正式的理论体系。

2.秦汉时期:扁鹊、华佗等著名医家的出现,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3.晋朝到南北朝:出现了很多对中药的详细描述和应用经验,如《神
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学巨著的诞生。

二、中古时期
4.隋唐时期:《神农本草经》被重新评论,药材的描述更为详细准确,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标志着医学和药学成为了正式的有法可依的
专业。

5.宋明时期:《本草纲目》的修订和完善,对中药的实用和科学性进
行了进一步探索。

三、现代时期
6.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国家开始对中药进行科学研究,建立了中药
材的鉴定、规范化种植、提取工艺等标准,以及对散方的搜集和整理。

7.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药材制药工业的发展迅速,中药科研和创新不
断涌现,如炮制技术、现代化制药工艺、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提纯等。

总的来说,中药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有关法律的认可和规范化
管理的历程,从而构筑了当前的完整体系,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治
疗手段和保健方法。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学习要点:1.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学习要点:1.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学习要点:1.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收载药物总数和在中药鉴定方面的学术价值。

2.近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

复习题【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对药学贡献最大的著作是A.《本草图经》B.《本草纲目拾遗》C.《植物名实图考》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2.下列哪项不是宋代本草A.《开宝新详定本草》B.《证类本草》C.《图经本草》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本草纲目》3.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4.《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总数是A.730种B.365种C.2290种D.850种E.1892种5.《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是A.宋代B.明代C.唐代D.西汉E.清代6.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的本草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本草经集注》D.《新修本草》E.《证类本草》7.历代(1850以前)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海药本草》D.《图经本草》E.《晶珠本草》8.《晶珠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西汉B.明代C.清代D.唐代E.宋代9.《晶珠本草》收载药物总数是A.365种B.730种C.2294种D.850种E.1892种10.《晶珠本草》的作者是A.李?、苏敬等人B.蒂玛尔-丹增嘉措C.刘翰、马志等D.李?E.唐慎微11.主要收载青海、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药物的本草是A.《晶珠本草》B.《本草经集注》C.《图经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纲目拾遗》12.主要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的本草是A.《证类本草》B.《海药本草》C.《本草经集注》D.《开宝本草》E.《新修本草》13.《海药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西汉B.明代C.唐代D.清代E.宋代14.《海药本草》的作者是A.李?B.李?、苏敬等人C.刘翰、马志等D.赵学敏E.唐慎微15.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本草纲目》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神农本草经》E.《证类本草》16.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载中药的数目是A.1892种B.1000种C.890种D.365种E.700种【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1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A.《证类本草》B.《植物名实图考》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1.我国明代的药物本草著作是E2.相当于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的本草是C3.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A4.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是BA.李?B.陶弘景C.苏颂D.唐慎微E.刘翰、马志5.《海药本草》的作者是A6.《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作者是D7.《图经本草》的作者是C8.《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BA.1746种B.730种C.2294种D.850种E.1892种9.《新修本草》收载的药物总数是D10.《本草经集注》收载药物总数是B11.《证类本草》收载药物总数是A12.《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总数是EA.365种B.730种C.1714种D.921种E.247种13.《本草纲目拾遗》收载药物总数是D14.《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总数是C15.《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总数是A16.《五十二病方》收载药物总数是EA.西汉B.明代C.唐代D.清代E.南北朝梁代17.《新修本草》的成书年代是C18.《本草纲目》的成书年代是B19.《植物名实图考》的成书年代是D20.《本草经集注》的成书年代是EA.宋代B.明代C.唐代D.清代E.西汉21.《证类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22.《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是D23.《开宝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24.《图经本草》的成书年代是AA.李时珍B.陶弘景C.苏颂D.苏敬E.唐慎微25.《开宝本草》的作者是C26.《新修本草》的作者是D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拾遗》C.《图经本草》D.《本草纲目》E.《证类本草》27.曾译有多国文字,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的本草是D28.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而作的本草是B29.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的本草是CA.丁福保B.赵?、徐伯钧C.曹炳章D.叶三多E.楼之岑30.《生药学》上编的作者是B31.《生药学》下编的作者是D【X型题】(每题有5个选答案。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

简述中药学发展史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1.2 早期使用情况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2.3 宋元明时期的集大成者2.4 清代的药学发展三、现代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3.1 西方药学的引入3.2 中国现代药学的兴起3.3 中药学的时代特点四、中药学在现代医药中的地位与前景4.1 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4.2 中药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4.3 中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五、结语一、起源和发展初期1.1 起源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中国古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木、矿石和动物等资源的利用经验,逐渐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中草药治疗体系。

中药学因此成为中国医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 早期使用情况古代的中药学主要是通过试验和实践整理出来的,这样的研究方法逐渐形成了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

通过不断试验和总结,古代医药学家发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的药用价值,并逐渐形成了中草药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1.3 《神农本草经》的出现《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而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本草学巨著。

该书由古代传说帝神农氏所著,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草药以及它们的特性、功效和使用方法,对后世的中草药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2.1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该书系统地总结、归纳、分类了大量中草药,对于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神农本草经》也成为后来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2.2 隋唐时期的药学发展隋唐时期,中药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众多药物的研究成果被整理编写成各种本草书,这些书籍对中药学的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期的中药学家注重实验和观察,对中草药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中药药理发展史

中药药理发展史

中药药理发展史
中药药理学是对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以下是中药药理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1. 古代中药药理学:在古代,中草药的药用价值主要是通过经
验传统而得到的。

中药药理学主要依靠汉代《神农本草经》和唐代《本草纲目》等药物学著作。

2.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萌芽: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医
学的传入,中药药理学开始进入现代化阶段。

1897年,中国医学会
成立了“中药部”,专门研究中药药理学。

3.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中药药理学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重点由单一药物向复方药物转变,研究方法也逐渐从动物实验转向临床试验。

4. 中药药理学的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成立了第一个
中药现代化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

随后,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研究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5. 中药药理学的国际化:随着中药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中药
药理学的国际化也逐渐成为一大趋势。

现在,中药药理学已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总的来说,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历程是中医药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医药的发展变化,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中药应用提供了更加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

中药学发展史简表

中药学发展史简表
7.食疗代表作以元代忽思慧的《饮—1840年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闻名世界;
2.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
1.国民党反动统治“废弃旧医”使祖国医药事业遭严惩摧残,濒于被消灭的境地;
2.党中央领导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医药事业蓬勃兴起。
2、新兴分枝学科以雷公的《炮炙论》最有影响
封建社会
隋唐
五代
时期
公元589—960年
1.编写了我国最早的药典著作《新修本草》:
2.发展了分枝学科,如食疗专著孟诜的《食疗本草》,外来药专著李恂的《海药本草》。
宋元时期
公元960年—1368年
1.代表著《证类本草》;
2.侧重对生药形态性状鉴别及生态学研究,如苏颂编《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
社会主义社会
公元1949年至今
1.继承、整理、丰富了宝贵的医药遗产;
2.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
3.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并取得可成绩;
4.中医药在世界医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3.既侧重对道地药材和质量优劣的鉴别,又重视对药性与用量的研究者,以寇宗爽《本草衍义》为代表;
4.对药效原理的探讨,如张元素、李东垣等,在“气味升降”与“归经”等方面有所创见;
5.在成药制剂方面,纳入国家规模,取得极大进展,颁行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最早制剂专著,也是最早的成药药典著作;
6.总结了重要的配伍禁忌药物“十九畏”“十八反”;
中药学发展史简表
历史分期
时间
主要重要成就
原始社会
新旧石器
公元第203年(?)以前
食物“药用”的初步发展
夏商
公元前203—(?)公元前106年(?)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

中医药发展史1.传统医学初期(上古时期-秦汉时期)据文献记载,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800年的上古时期。

当时的医学实践主要依赖于观察天文、自然规律和生活实践经验,组成了古代的医术体系。

《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典籍产生并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2.脏腑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脏腑经络学说逐渐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张仲景,他撰写了中国最早的著名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

此外,经络学说以《奇恒经》为代表,也逐渐形成。

3.中医药学派的兴起(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派逐渐兴起,形成了多个医学派别。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有孙思邈、李时中、朱震亨等。

他们的医学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经方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经方体系逐渐形成并发展。

这个体系以中药方剂为基础,通过研究和总结经验方剂的配伍和应用规律,形成了治疗各种疾病的医学体系。

《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为后世的医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5.现代中医药发展(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药逐渐得到国际重视。

为了保护和推广中医药,中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大学。

同时,中医药的研究也开始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如药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药发展的历程是漫长而辉煌的。

它不仅在中国扎根深厚,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药将传统的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药在未来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中药的发展历程

中药的发展历程中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瑰宝,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材资源。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药的发展历程。

中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猎取采集的方式,开始了对植物的观察和利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积累了对草药的认识,并改善了一些常见疾病。

在商周时期,我国开始有了以药师为职业的专门人士,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并编写了一系列的医药著作,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

这些著作详细记录了各种草药的功效、用法和配伍禁忌等信息,对后来的中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

到了宋朝,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医药学家,如孙思邈和陈藏器等,他们在中药方剂的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工作为中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中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出现了很多重要的著作,如李时中的《本草纲目拾遗》和王好古的《本草纲目正义》等。

这些著作扩充了中药的知识体系,补充了中药的石植术和制药技术。

近代以来,中药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开始迅速发展。

国家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研究机构和学校,增加了对中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此外,通过现代科技的引入,很多传统的中药制剂得到了改良和完善,从而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加快,中药也开始走向世界。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认识到中药的独特价值,并积极开展中药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中药也在不断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提高了中医药的疗效和科学性。

总结起来,中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它经历了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未来,中药将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帮助更多的人们获得健康和幸福。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的发展史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不断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药的发展史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原始社会时期:追求神秘力量,以巫术为主,治疗方法简单。

2. 商周时期:出现了一些经方和药物,主要以草药汤剂形式治疗疾病。

3. 战国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和《难经》,开始形成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4. 汉代:中医药开始成为正式的治疗方法,并出现了一些名医和经典著作,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5. 唐宋时期:中医药开始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名医和名著,如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备急千金要方》。

6. 明清时期:中医药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法,药物和治疗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名医和著作,如李时中的《金匮要略》和王孙绰的《格致余论》。

7. 近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概念逐渐被提出,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总体来说,中医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庞大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医疗资源,对推动人类医学的进步和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代中医药发展史

近代中医药发展史

近代中医药发展史嘿,听说了没?我最近翻了两本关于近代中医药发展史的书,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窗,看到了老祖宗们怎么一步步把中医药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的。

咱们聊聊吧,聊聊那些年,那些事儿。

首先得说说19世纪末,那时候的中医药发展正逢上“中西合璧”的好时机。

我记得有个叫张锡纯的医生,人家可是个创新达人。

他那个“清热解毒汤”,据说能治百病,当时很多人家里都备着呢。

有一次,我有个朋友,他爹吃坏了肚子,直不起腰来,愁得不行。

后来,我这位朋友想起张锡纯的方子,给爹熬了碗汤,嘿,还真管用,爹顿时就缓过劲来了。

那时候,还有个洋医生叫华陀,他虽然是个洋人,但对中医药可是情有独钟。

有一次,他在中国巡诊,碰上一个病人,说是头疼得要命。

华陀看了看,说:“这病不用打针吃药,我来给你扎扎针灸吧。

”嘿,还真灵,几针下去,病人的头疼就好了。

当时那场面,真是中西医药的完美结合。

再说说民国时期,那时候中医药界可是出了不少人才。

有个叫张伯礼的医生,他可是个“全才”。

他既能治病救人,又能办学授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

有一次,我朋友去他那里看病,碰见张伯礼正给学生上课。

张伯礼一见朋友,笑着说:“哎呀,这不是小王吗?你过来,我给你讲讲这中医理论。

”那时候的中医药,真是人才辈出。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迎来了春天。

那时候,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建立了不少中医药院校和医院。

我记得有一次,我爸爸带我去北京的中医院,那可真是人山人海,中医专家们在那里为病人看病,场面挺壮观。

如今,中医药已经走向了世界。

咱们国家还举办了世界中医药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

这不,我还有个朋友在海外留学,他学的是中医药,说是将来要把中医带到国外去。

哎呀,说到这里,我得去趟药店,给我妈买点中药材。

这中医药,真是博大精深,让人着迷。

咱们国家有句老话叫“治病救人,扶危济困”,这中医药,就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传承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中药学考试题库:中药的变迁

中药学考试题库:中药的变迁

中药学考试题库:中药的变迁中药基本理论知识也是中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今天今天带着大家学习一下中药的变迁。

中药的品种既是在不断发展,同时又是在不断地变迁的。

如在《神农本草经》中收载的不少品种,后世本草也载有同样的药名,其所应用品种也是一致的,但有些药物其实际品种却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

有的药物品种未变,但药名已经变更,或被作为另一种药物处理。

因此,我们既要了解中药品种的发展,也要了解中药的变迁。

中药品种的变迁,情况甚为复杂,概括起来,通常有如下数种形式:1.淘汰中药的品种并不是直线上升、只增不减的,而是在不断增减中发展的。

早期本草所收某些药物,由于疗效不够确切或受其他因素影响,逐步被淘汰或湮没。

如《本经》和《别录》中的有些药物,在现代的中药书籍中已经消失;历代本草中所列有名未用的品种,亦多属当时淘汰品种之列。

2.取代中药的品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少品种往往为其他品种所取代。

有的药物因疗效欠佳,故而被后世更优的品种所取代:如汉代的枳实原为枸橘,宋代以后被酸橙所取代;有的药物因古代描述不详而被后世新品种所取代:如巴戟天;也有一些原属外来的药物而被国产品种所取代:如早期进口的荜澄茄属胡椒科植物,后世则以国产樟科的山鸡椒的果实取代之;还有因当时采伐过度,资源匮乏,而被同属近缘品种所取代:如秦皮古代用小叶梣的树皮,而现代则以大叶梣或尖尾梣的树皮取代之。

3.同名异物本草中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品名所用的药物名实不一,如《本经》中的通草,实为后世的木通;或同一品名,所用药物的其主次地位发生改变,如白附子古代主要用关白附,而现代主要用禹白附。

4.同物异用还有一种情况,即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本草书籍中,把同一品种当作不同品名的药物处理。

如瑞香科的狼毒,《本经》、《别录》均称其为狼毒,而《滇南本草》则以之作绵大戟用。

5.范围伸缩不同时期、不同的本草文献,对某些药物品种的范围概念不同。

如独活与羌活,在《本经》中是混为一谈的,虽然《新修本草》从疗效上加以了区别,《证类本草》所载图形各异,且李时珍认为是一类二种,但直至《本草备要》才将其分为两条;又如虎掌与天南星,宋以前本草,分别记为两种药物,而李时珍则将其合二而一,现时亦将虎掌与天南星混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药概述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

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

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

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

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

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

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

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

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

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

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

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

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

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

”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

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

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哉,余在日本,见治水鼓胀,穿腹放水,施术至百二十次,为日一年有半,竟至自愈,吾国人其能忍耐如此乎。

……嗟乎,通观吾国社会,上下大小人物,其能岸然以轨物自厉者,鲜矣,皆逾闲荡检,无规法之可言也,乃至疾病求医,亦不欲绳绳于规矩之中,以自速其死,可为痛哭者矣。

"(初集,卷一,61页,《不能忍耐》)。

有病本需摄养,"今也不然,以病付医生,以治愈责药石,至于病人自已之保养饮食,起居劳息,荡然无闭也,使之偃息,不逾时而起矣,使人静卧,不旋踵而辗转反侧矣,禁固体食物,迨医生去而口进瓜果矣,不独病人欲之,其慈母孝子,爱妻幸妾,交好友生,莫不偷蔽医家之眼目,而顺病人之心意也。

……嗟乎,调摄不慎,自误误医。

提出“国药实效,应该研究,旧医谬说,应该打倒。

”极力主张消灭中医。

对于中药他认为:“近人不懂疾病疗养。

病有可速治者,有不可速治者,……今之病人则不然,七年之病,望一药而愈也,若告之以治法,延之以时间,则以为医者敷衍之举。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次年11月成立卫生部。

在其国民政府统治期间,歧视摧残中医活动达到高潮。

余云岫在这一时期成为国民政府消灭中医活动中的代表人物。

余云岫提出了消灭中医的具体方法。

1)处置现有中医。

2)取缔宣传旧医,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3)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这些都对中医造成严重损害。

余云岫一向蔑视我国传统科技文化,直至晚年仍未改变,视中医理论为伪学。

余云岫是废止中医派中的支柱力量,对近代废止中医思想影响甚大。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余云岫仍坚持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旧政府执行卖国崇洋政策也使中医药学濒临灭绝的境地。

早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斥中医药活动已拉开帷幕。

1914年当时的教育部长汪大燮等以我国医药毫无技术可言,决定禁止中医开业,废除中草药,并把中医排除于课堂之外。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在这期间,摧残中医药活动达到高潮,逐步形成一套消灭中医的反动政策。

1933年国民政府拟订“国医条例”,在讨论中,汪精卫污蔑“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限令歇业”。

但在中医药界的坚决反对及强大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一些行为有所收敛,但这些仍使中医药元气大伤。

近代中药的成就1840-1949年是中医药风雨晦暗的数百年。

虽然如此,中医药学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暴风雨中继续向前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

本草著作的研究和整理百余年来,在考据学影响下,中药界人士对于本草著作的研究和整理取得了重要成就。

其中顾观光、阮其煜等辑注本较为突出。

顾观光是清代晚期较著名医家之一,为了较好恢复《神农本草经》古本原貌,顾氏运用其深厚文史功底,以临证应用为原则,取材《证类本草》,选取365种常用中草药,分上、中、下三品,依据各种本草叙述,在1844编成《神农本草经》重辑本4卷。

虽然顾氏本不如孙氏本完善,但书中以药物性味功效为多,并涉及药名、品类、文字考据等方面,突出了用药原则,强调实用价值。

蔡陆仙先生的《中国医药汇海》是近代较出色的综合性医书。

蔡老强调研究本草应先从《神农本草经》着手,提出医家必须充分了解药理、病理、病因,才能在治疗用药时不致失误。

蔡陆仙辑本汇集资料非常丰富。

在《中国医药汇海·经部》有关药物方面均附有药物研究,并摘录后世医家对各药功效的阐述。

书中对药物的配伍、四气五味、炮制、用药规则做了系统的阐发,为我国药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阮其煜,浙江杭州人,近代较出色的中西医师。

在旧政府望图消灭中医中药的艰苦环境下,他与王一仁等合作,根据中医临证用药经验,选取《神农本草经》中二百余种药物,并汇通西医理论于1933年编《本草经新注》一书。

虽然该书只收取植物药209种,动物药43种,矿物药28种,但有许多附载药物尚不见于本经,如橘皮,附有青橘皮、橘核、橘叶、橘白等;槐实,附有槐花、槐胶等。

这些附载药物同属一类,但功用却不尽相同。

该书按照西医病理、药理对书中所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效等逐字逐句注释阐发说明,虽有些许牵强附会之处,但该书不失为当代中药学教材的最初蓝本。

除上所述,仲昂庭的《本草崇原集说》重于阐发五运六气、阴阳消长之理;孙子云的《神农本草经注论》文字简练,注重实用。

另外还有刘复《神农古本草经》等辑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药物药性药效的研究近代不少医家注重对药物药性、药效的研究。

由于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除运用中医药传统理论方法研究外,亦吸收国外的研究方法,为推进药物功效研究深入开展有一定作用。

湖北孝感人屠道和强调医家必须熟知药性、药效,处方用药方能奏效,不致为庸医所误。

他广泛吸收各家经典,择其精要,互订参考,于1863年编成《本草记纂》10卷。

书中对药物性味归经、主治功效、药性、宜忌等分别作了详尽的阐述。

如散肝风痰用南星、白芥子、乌附;补心血用当归、柏子仁、龟板等。

该书包含风寒暑湿燥火气血痰各类病症通用药,可供临床辨证施用,是一部切合实际的药物专著。

另有周岩的《本草思辨录》,周氏根据自己临床用药经验所得,选取128种常用药,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要义,历时6年完成《本草思辨录》四卷。

是近代研究药物功效较好著作之一。

如“论知母”中说:知母是清肺胃肾气分热药,性寒滑利下行,使热去而阴生,能益阴之不足。

此书不仅系统总结了周岩对用药的经验和体会,也加深对伤寒、金匮的理解,是一部颇具特色的本草著作。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萌芽在这一时期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医家试图采用西医药理解释药物功效,或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立药效。

留日学生丁福保便是其中著名代表。

丁福保,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京师译学馆任教,兼通中西医药,提倡中医科学化。

丁氏选取常用药物136种,按药物功效分类,于1933年编成《中药浅说》一书。

该书主要特色是对51种中药,根据化验分析说明其成分。

如桂皮含桂皮油、灰分淀粉、树脂等;薏苡仁含蛋白质17.57%、脂油5.8%、淀粉54.54%。

这些研究有助于对药物某些成分和功效的认识,是近代研究中药的方法之一,对西药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丁氏却对中国药物传统理念完全否定,对于中药四气五味,配伍等理论完全抛弃,这些观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中药浅说》刊印不久,温敬修也编成《实验药物学》一书,从中医及现代科学两方面对药物效用做了重点阐述,汇集了古今本草的重点方论和常用处方。

另外余云岫的民性思想,虽有矫枉过正之处,如反对中西医汇通,废医存药。

但其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如对药物现代化研究的新见解。

依靠西方技术来研究发展中药仍是现代人们不断探求的。

总之,近代研究中药的方法有了较大的进展。

西方药学知识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近代科学知识以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药用动物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药理学等新的学科。

虽然这些科技给中药带来不小的进步与发展,但在我看来,西方文化终于通过中医药打开了入侵东方的大门,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侵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悄然褪色。

在此同时,西方思想开始对中医药进行禁锢,传统的中药也开始走向西化的道路,已站在科技半山腰的中医正被在山底的西医拉下去。

中医药理论也开始了自掘坟墓的过程,走向了西化的不归路。

而关于拯救中国传统文化,拯救中医的呼吁也被阵阵喧嚣淹没。

药物鉴别与药物炮制的研究中药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药物鉴别与药物炮制的研究。

但在那时,重医轻药的思想已开始蔓延。

医家不论药物真伪优劣,经营者利欲熏心,为牟取暴利将中药以伪充真,以劣充优。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加深了中药业的危机。

可喜的是近代仍有不少医家为药物鉴别与炮制研究作了不小贡献。

对炮制理论的研究:有人讨论了《雷公炮炙论》的炮制特点及成因,认为:该书药物炮制的重点在于药性处理,方法较为完善;炮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药效、解毒排毒、防止变性、缓和药用、防腐贮藏或便于加工粉碎等。

有人探讨了《本草纲目》对《雷公炮炙论》所载制药技术的发展。

还有人考察《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炮制方法、所用辅料、炮制工艺要求、炮制质量标准、炮制禁忌等内容,并论述了李时珍研究炮制理论的新成就,如辨证殊制、引药归经、纠正药物偏性、减毒去毒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