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_5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共5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设计: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
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
“鹳雀”:一种鸟。
“鹳雀楼”:楼名。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
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
`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
2019-2020年鄂教版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WORD版教案
2019-2020年鄂教版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WORD版教案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 rì huánɡ héɡāo shān dà hǎiqiónɡ 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入()近()依()欲()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2.黄河入.海流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3.欲.穷千里目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六、连线。
1.白日依山尽还要再登上一层楼2.黄河入海流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3.欲穷千里目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4.更上一层楼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七、默写《登鹳雀楼》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_________,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____________。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送:2019-2020年鄂教版一年级上册《给奶奶送阳光》WORD版教案[教学内容]金色的阳光洒满庭院,温暖极了。
此时,可爱的文文想到了腿脚不方便的奶奶,她立刻用自己的裙子兜起阳光,赶快送到奶奶跟前,没想到打开裙子,,—阳光却不见了,文文伤心地哭了。
《给奶奶送阳光》这篇课文表现了祖孙之间的亲情,内容虽简单,但情感横生,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诵读登鹳雀楼 鄂教版
2.指点先生读出节拍,韵律,情形。
师读,生读,评读。
〔六〕熟读成诵:
比一比,谁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七〕作业:
背诵诗文。
〔一〕导入: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融会贯串,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样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先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剖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需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先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厚的词语、新颖的资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先生的脑海里注入有限的内容。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1.说话:大家到过什么名楼玩过?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古诗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
登鹳雀楼 一年级 教案 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一年级教案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登鹳雀楼一年级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设计示例4.登鹳雀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语文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一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生认识《登鹳雀楼》这篇古诗,并能正确背诵。
2.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情感。
3.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生能够通过这篇古诗,认识了伟大的文化杰作和文学大师-王之涣,对中国古代文化及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
5.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学史及其发展,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步:导入导入的方式多样,可以上一些文学名篇,或是历史文化课外知识,或是引入故事,都可帮助学生了解背景,把握文化内涵。
第二步:诗歌赏析分别阅读与讲解每一句话,此时不必过于详细解释句法,而是要关注整句话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可以在学生接受到整个篇章前揭示一下诗歌内容。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此句歌咏自然,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灿烂绚丽。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句深表了王之涣身世的贫苦,家境卑微。
文革时期,宣扬“劳动光荣”,但是人们过分推崇了居高临下的工作和世俗成功,很容易轻视人文精神的价值,因此体现出“高处不胜寒”之思。
通过诗歌的赏析,学生能够略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在古诗词中找寻到文化的根源,了解更多古代文化和壮美的景色。
第三步:诗歌背诵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登鹳雀楼》,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增加诵读,在诗歌的语调、停顿和转折处,可以做出一些特殊的解释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小结本节课涉及到的知识包括:诗歌背景、作者介绍、诗歌内容、诗歌赏析等等。
可以通过小结的方式,让学生全面地回顾一下知识重点,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诗歌,也帮助老师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五步:延伸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可以用更具启发性的方法,进行启发和延伸,让学生深挖文本造成的奥秘,比如可以让学生口述与此篇诗歌联系更紧密的内容:风水、佛教、道教、奉旨作诗等等,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增加相应知识的了解。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6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6篇)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篇1知识目标: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设计过程:一、创设情境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
飞呀……我们越飞越高。
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二、谈话提示课题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三、学习第一首诗(一)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鄂教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鄂教版教学目的:1.应用多种方法识字,会认4个生字和会写4个。
留意强调〝人〞与〝入〞的区别。
2.会朗诵和背诵诗歌。
3.让先生懂得〝站得高才干望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稳固拼音、识字、写字、朗诵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懂得〝站得高才干望得远〞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进程一.说话,看图导入,热情生趣。
显示鹳雀楼的图片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楼师: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楼,这是一座很知名的楼,它叫鹳雀楼。
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为什么叫鹳雀楼啊?那是由于经常有一只像鹤的鹳鸟停在楼的下面。
你们来数一数这座楼一共有几层啊!生:3层这座楼有3层那么高,站在下面可以看到远处宏伟的平地和浩浩荡荡的黄河。
古时分有一位诗人叫王之涣,他登上了鹳雀楼看到远处美丽的风景发生了联想,于是写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就是我们明天所要学习的登鹳雀楼。
二.初尝课文,学习生字。
1.自在朗诵诗歌,遇到不懂的生字圈出来。
2.显示生字,让先生做小教员率领全班同窗读。
3.教员要着重解说4个一类字的拼音、结构、部首、笔顺,并提点〝人〞字与〝入〞字的区别。
〝千〞字的第一笔是撇而不是横。
4.看法4个二类字,留意拼读。
第二课时教学进程一.温习导入1.温习生字,用多种方式停止。
〔开战车〕二.深化课文。
1.让先生自在朗诵诗歌。
2.全班齐读诗歌,教员提示要留意语速。
3.听课件演读诗歌,要求先生仔细细听,留意语速和感情。
4.再让先生有感情朗诵诗歌。
5.解释诗句。
白日依山尽,说明了一轮旭日正要在远处的山上渐渐落下。
黄河入海流,说明了滚滚的黄河水一路奔腾进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了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6.着重解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它不只是通知我们站得高就能望得远的道理。
而且通知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向前看,要有永无止境的追求肉体。
三.总结课文1.提问先生,学完这篇诗歌后知道了什么?2.告戒他们要有上进肉体。
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2.学生能够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3.学生能够欣赏诗歌之美,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2.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课桌椅、黑板、粉笔;2.印有《登鹳雀楼》的课件;3.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提问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接触过诗歌?你们都喜欢听什么样的诗歌?”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感觉。
2.教师出示《登鹳雀楼》的课件,简要介绍诗人柳宗元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大家知道在古代,人们并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交通工具,如果要出远门,一般都是走路或者骑马。
柳宗元是一位官员,他在游览时看到了长城和鹳雀楼,感慨万分,就写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2:诗歌朗读1.教师朗读整首诗,让学生跟读。
2.分段朗读。
“诗歌共有八个句子,我们分两段读。
请跟着我朗读第一段。
”教师朗读几遍,让学生跟读。
Step 3:理解诗歌意境1.教师出示第一段的课件,解读诗句的意义。
“‘白日依山尽’是在形容太阳快落山了,天空快要变黑。
‘黄河入海流’是在形容黄河水流经过山水奔腾,最后流入大海。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解释诗句的意义。
2.教师出示第二段的课件,解读诗句的意义。
“这段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在说要看到更远的景色,就要继续往上走,到达更高的楼层。
”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诗句的意义。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给出一句诗句,你们看能不能解释出它的意义。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诗句,让学生进行解释。
Step 4:背诵诗歌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的诗句。
“我们一起背诵第一段的诗句,做到多读多背。
”教师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跟读背诵。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doc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认“楼、河、海、千、层”5个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中展现的壮丽景象。
教学重点:会认“楼、河、海、千、层”5个字。
教学难点: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观察想象、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二、试读古诗,组内合作。
三、指读古诗,正音。
四、范读古诗,生注意韵味、跟读。
五、组内赛读。
六、推选组内第一名参加班级诵读比赛。
七、全班诵读。
八、试读诗中要求识记的字,小组合作。
九、开火车识字比赛。
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提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
(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
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三、自学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登鹳雀依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齐读)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
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鄂教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鄂教版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教学目标:1.利用多种方法识字,会认4个生字和会写4个。
注意强调“人”与“入”的区别。
2.会朗读和背诵诗歌。
3.让学生明白得“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巩固拼音、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明白得“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看图导入,激情生趣。
显示鹳雀楼的图片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楼师:这不是一座一般的楼,这是一座专门出名的楼,它叫鹳雀楼。
你们想不想明白它什么缘故叫鹳雀楼啊?那是因为经常有一只像鹤的鹳鸟停在楼的上面。
你们来数一数这座楼一共有几层啊!生:3层这座楼有3层那么高,站在上面能够看到远处雄壮的高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
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叫王之涣,他登上了鹳雀楼看到远处漂亮的景色产生了联想,因此写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确实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登鹳雀楼。
二.初尝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诗歌,遇到不明白的生字圈出来。
2.显示生字,让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全班同学读。
3.老师要着重讲解4个一类字的拼音、结构、部首、笔顺,并提点“人”字与“入”字的区别。
“千”字的第一笔是撇而不是横。
4.认识4个二类字,注意拼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用多种方式进行。
(开火车)二.深入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全班齐读诗歌,老师提醒要注意语速。
3.听课件演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细听,注意语速和感情。
4.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5.说明诗句。
白日依山尽,说明了一轮夕阳刚要在远处的山上慢慢落下。
(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5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范读三、理解诗句1.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尽”。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4)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3.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
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作者及上下文;2.了解古时候的风俗文化,尊重传统文化;3.学会欣赏古诗的语言和意境,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并且能稍微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领会和理解《登鹳雀楼》的意境和表达;2.教学难点:体验和理解动态景物描写的美。
三、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2.随堂批评法,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思考讲解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模仿和创造的能力;4.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幅画面帮助学生直接感受《登鹳雀楼》的情境,让学生接近和理解楼高缥缈,上翘下盘的造型,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2. 了解课文通过一篇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背景以及这首诗的内容并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把自己沉浸在惊羽摇曳和官途坎坷之中,从而理解作者的感受和表达。
3. 学习重点这首诗是一首景物描写的诗,所以要首先理解文中景物,把这首诗在全景意义上理解出来。
要逐字、逐句分析每一句话的表达和意境,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字背诵和理解。
4. 学习难点建立基本的“五感”体验,让学生更好的模仿作者的描述手法,例如通过听力课堂把风吹拂过来的声音通过手势、肢体语言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增强体验和理解能力。
5. 课堂巩固使用作文这一方法对同学们进行课堂巩固,在白纸上写字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并督促学生使用所学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1.以“我登临了多少的高山,看到了多少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2.抄写或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导入•了解课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课堂巩固•作业布置七、教学总结与反思1.这份文档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教学《登鹳雀楼》的教学模型,这既能让学生保持对古诗的兴趣,又能让他们直接理解《登鹳雀楼》所表达的意境。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3 鄂教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3 鄂教版教学目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蕴涵的哲理。
重点、难点及教学具预备:先生对诗句的认读背诵已不成效果了,但是对诗句的意境和所蕴涵的哲理却比较难体会,所以要经过对诗句的朗诵来体会。
教学进程:一、简介诗人,了解诗题。
小冤家,一年级时学过古诗。
古诗就是古时分诗人写的诗,古时分诗人很多,唐代大诗人王之涣就是其中一个,他如今要还活着,有1300多岁了!他有一首诗十分有名,那是他在登上了一座楼之后写的,〔显示图象〕看,就是这座楼就叫鹳雀楼〔显示文字〕,那么鹳雀楼在哪儿呢?就在明天的山西省,滚滚的黄河经过那儿〔显示简易地图〕。
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后看到远处的风景,发生了联想,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诗就是这样写的:〔教员读,诗句同步显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由于是诗人登上鹳雀楼后写的所以标题就是«登鹳雀楼»〔显示文字〕。
那么诗人在鹳雀楼上终究看到了什么呢,想到了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明天要学的古诗的内容。
〔齐读课题〕二、指点自学,初读课文。
小冤家,学习要讲方法,我们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1、把生字表上的生字拼频读读,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把生字放到课文里,把句子读迟滞。
3、两团体一组,一行一行读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诗句里哪些字词图上有,两人还可以商量商量,看图讲讲,什么意思。
三、了解诗句,学法指点。
小冤家,刚刚初读课文,如今教员来反省反省,我们一边反省一边就末尾学习了。
1、齐读课文。
小冤家,先一同读一读课文,让教员听听音读准了没有,句子读通了没有,所以这次的要求是读准音,读同句子。
2、跟读课文。
小冤家,有几个字音要留意〔尽欲〕,如今跟教员读一遍〔逐句范读,跟读〕3、学习第一行诗句〔1〕、请小冤家悄然读一读第一行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哪几个字图上有,想想是什么意思,所以这次读的要求是:看图读,想意思。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那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
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1、检查生字鹳雀楼一共三层。
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 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 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 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 文 160 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 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 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 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 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 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 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 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 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登鹳雀楼》篇1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article/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
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
“鹳雀”:一种鸟。
“鹳雀楼”:楼名。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
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
`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鄂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