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和性能-Helicopter Aerodynamics and Performance

合集下载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及稳定性研究一、引言直升机作为一种垂直起降的航空器,拥有其独特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和稳定性问题。

了解其空气动力学原理及稳定性研究对于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及运行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及其稳定性问题进行探讨。

二、直升机主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直升机主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是影响直升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主旋翼的气动力包括升力、阻力和扭矩。

1. 升力主旋翼产生升力的机理是由于旋翼叶片受到空气的冲击,弯曲并产生升力。

升力大小与旋翼旋转的角速度及叶片的平均迎角相关。

2. 阻力主旋翼在运行中受到的气动阻力包括轴向阻力、法向阻力、剖向阻力和涡激振动阻力。

其中,涡激振动阻力是主旋翼飞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制约直升机飞行速度和机动性能的重要因素。

3. 扭矩主旋翼的旋转会使整个直升机产生反作用力,称为旋转力矩或反力矩。

末端盘也将由于惯性作用产生转矩,称为离心力矩。

因此,为了抵消这些力矩,直升机需要采用尾旋翼或悍螺旋桨进行平衡。

三、直升机的稳定性问题直升机的陀螺效应和前倾翼效应是直升机稳定性的两个重要问题。

1. 陀螺效应直升机主旋翼的旋转会产生陀螺效应,使飞行员操作直升机变得困难。

该效应由于旋转的偏心率及机体的惯性导致。

2. 前倾翼效应前倾翼效应是指加速时前倾翼所产生的气动力矩导致机体转向的问题。

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是旋翼叶片的气动力在加速过程中向前倾斜。

四、直升机稳定性改善方法直升机的稳定性改善方法有多种,包括陀螺稳定、自动控制系统和旋翼改良等。

1. 陀螺稳定陀螺稳定系统是指通过利用陀螺效应使直升机保持平衡的方法。

这种系统通过在一个基准位置上转动陀螺并通过陀螺作用力来产生一个舵面力,从而使直升机保持平衡。

2. 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是直升机稳定性改善的另一种方法。

这种系统通过使用一个计算机来控制直升机的运动,从而使直升机更加稳定。

3. 旋翼改良改进主旋翼设计是直升机稳定性改善的另一个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改变旋翼的刚度、降低旋翼旋转速度或添加阻尼材料等方法来改善直升机稳定性。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Helicopter Technology
直升机特有的飞行安全性能
自转下滑和自转着陆
垂直下降与涡环状态
低空飞行回避区 起飞、着陆临界决策点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Helicopter Technology
1-1 叶素的气动环境
叶素坐标系oxyz oz 桨叶的变距轴线
ox 旋转前进方向
oy 在翼型平面内垂直于XOZ 叶素的相对气流速度 w 垂直上升相对速度 V0 旋转相对速度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Helicopter Technology
第二章 垂直飞行时的叶素理论
1、叶素理论的基本概念
1-3 自转着落
自转下滑,主要用于发动机或传动系统故障、尾桨失效时的应急 处臵,是直升机必要的安全性能。在自转下滑过程中,选定着陆 点。 着陆前,利用前进及旋转动能转化为拉力功,减小速度及 下降率。第一步,后拉驾驶杆,旋翼后仰,拉力增大,转速提高。 减速、缓降 ; 第二步,增大桨距,拉力再增大,下降率减至最 小(转速下降); 第三步, 前推杆纠正上仰姿态

直升飞机原理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直升飞机原理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直升飞机原理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并在空中悬停、前后左右移动的飞行器。

其独特的飞行原理主要依赖于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直升机的原理以及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直升机通过旋翼的旋转以产生升力,使飞机能够在空中悬停或垂直起降。

旋翼是直升机的核心部件,位于机身的顶部,并通过主轴与发动机相连接。

旋翼主要由主叶片、副叶片和旋转机构等组成。

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升力产生:旋翼的旋转可以使空气流动并产生升力。

主叶片的弯曲形状和扭矩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产生一个向上的升力矢量。

通过调整旋翼的转速、叶片角度和导流片等参数,直升机可以控制升力的大小和方向。

2.推力产生:除了产生升力,旋翼还可以产生一个向前推进的推力。

通过改变旋翼的叶片角度,可以调整旋翼对空气的作用力,并产生一个向前方向的推力,从而让直升机能够在空中前后移动。

3.反作用力:旋转的旋翼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此力与升力和推力成正比。

为了平衡这一反作用力,直升机通常会配备一个尾旋翼来产生一个与旋转方向相反的力矩,从而保持飞行器的平衡和稳定性。

4.旋翼受力:旋翼在飞行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气流条件和空气动力特性。

例如,主叶片的前缘受到气流的较大冲击,产生了主气流,而后缘则受到较小的气流冲击,产生了副气流。

这些气流与叶片的扭转角度和动作有关,会对旋翼的受力和升力产生影响。

总之,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主要依赖于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通过利用旋翼产生的升力和推力以及对反作用力的平衡,直升机能够垂直起降、悬停和前后左右移动。

旋翼的叶片形状、扭转角度、转速等参数的调整,对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和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得直升机在特定场合和任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直升机作为一种特殊的航空器,拥有独特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在进行设计和制造时需要对其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而数值模拟技术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一、直升机的基本结构和空气动力学原理直升机的基本结构主要由机身、主旋翼、尾旋翼和起落架组成。

主旋翼在其旋转时会产生上升力和推进力,而尾旋翼则主要用于控制直升机的方向。

直升机的上升和移动都依靠主旋翼的旋转产生的升力和推力,其与空气流动的关系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核心。

二、数值模拟技术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的技术。

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中,数值模拟技术可用于模拟流场,并进一步研究流场的变化及对直升机的影响,进而提高直升机的设计和性能。

在直升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中,首先需要进行模型的建立。

建立的模型需要包括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特性所需的各种参数和分析方法。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直升机的结构特征、工作原理、受力等因素,以此更加准确地预测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通过数值模拟技术,直升机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可进行流场分析和模拟,预测机翼气动力、升力、阻力、横向力和转矩等各种参数的变化和特性。

这样可以为直升机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优化设计和改进工艺。

同时,通过各种模拟计算手段,也可以对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直升机的性能和安全性。

在研究中,需要注意对模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际性进行验证,以避免由于模型参数或计算方法误差产生的计算误差。

因此,需要对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实地测试和验证。

三、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和未来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数值模拟技术的不断进步,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对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深入。

未来,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中,数值模拟技术有望运用于整个研发过程中。

通过建立全面的数值模拟平台,包括基于流场计算的空气动力学模拟、结构分析、热分析等,可以完整地模拟整个流程,从而为直升机的研发与制造提供更加高效和高质量的支持。

直升机升力和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升力和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升力和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升力是指直升机在空中飞行时,由于旋翼的旋转而产生的向上的推力。

它是直升机飞行的基本动力,也是直升机飞行的基本原理。

直升机升力的产生是由于旋翼的旋转而产生的气动力。

当旋翼旋转时,空气会被旋翼叶片推动,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这就是直升机升力的产生原理。

直升机升力的大小取决于旋翼的设计和旋转速度。

旋翼的设计是指叶片的形状、叶片的数量、叶片的厚度和叶片的角度等。

旋转速度是指旋翼每分钟旋转的次数,也就是转速。

直升机升力的大小取决于旋翼的设计和旋转速度,但也受到空气密度的影响。

空气密度越大,直升机升力就越大,反之,空气密度越小,直升机升力就越小。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力学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空气的流动、压力、温度和其他物理性质,以及空气中的物体如飞机、直升机等的运动。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空气的流动特性,以及空气中的物体如飞机、直升机等的运动特性。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飞机、直升机等物体在空中的运动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它们的飞行。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直升机升力的产生原理,从而更好地控制直升机的飞行。

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旋翼,从而提高直升机的升力,使直升机更安全、更高效地飞行。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及仿真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及仿真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及仿真直升机在航空交通、救援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其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特性需要被深入研究和理解。

空气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仿真两种方法。

一、实验研究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实验研究是直观了解直升机飞行特性的一种手段。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风洞实验、地面试飞和空中试飞。

1.风洞实验风洞实验是研究直升机的气动特性和发展空气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手段。

风洞实验有助于确定直升机各个部位的流场分布、气动力分布和涡旋结构的生成及其演化过程等。

通过风洞试验可以获取大量可靠的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及其合理性,并得出更为浅显易懂的结论。

2.地面试飞直升机进行地面试飞主要用于飞行性能测试,是直升机研发和改进的必要步骤。

地面试飞可以测定车轮或悬挂系统收放的相关空气动力学特性,如大气阻尼系数、风力分类、起飞距离、制动距离等,以及直升机靠近地面产生的地效影响。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飞行计划、改进直升机结构、优化改进前和改进后的气动效应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3.空中试飞空中试飞直接观测了直升机在空气中飞行的过程,以及飞行特性。

空中试飞可以观察到包括升力、阻力、推力、失速等现象,对于验证研发人员的假设,以及检测一个机型的气动改进,检验改进前后的飞机气动效应,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数值仿真数值仿真比传统的实验手段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反应逼真程度高等优点。

数值仿真的流程主要包括几何模型建立、网格生成、数值方法及物理模型选择、数值仿真计算等步骤。

1.几何模型建立几何模型建立是数值仿真的第一步,它决定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直升机采用三维几何模型,通常使用图形软件或技术生成。

几何模型的精度关系到数值仿真结果的精确度,准确的模型可以更好的反映直升机在空气中的飞行特性。

2.网格生成网格生成是数值仿真的关键步骤之一,直接影响数值仿真结果精度和计算速度。

网格必须保证准确的反映几何模型的细节,但固定数量的网格对于边界层和物体表面可能无法保证精度,所以在网格的划分和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

直升飞机空气动力特性建模与优化设计

直升飞机空气动力特性建模与优化设计

直升飞机空气动力特性建模与优化设计近年来,直升飞机作为一种重要的空中交通工具,广泛应用于军事、抢险救灾、旅游观光等领域。

为了提高直升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建模与优化设计成为关键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直升飞机空气动力特性的建模方法和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首先,直升飞机的空气动力特性主要包括升力、阻力和力矩。

升力是指直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垂直向上的力,决定了飞机的升力性能。

阻力是指直升飞机在飞行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飞机的速度和能耗。

力矩是指直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旋转力矩,决定了飞机的操纵性和稳定性。

因此,准确建模和优化设计直升飞机的空气动力特性对于提高飞机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直升飞机空气动力特性的建模,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测量两种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流体力学和气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模拟飞机在不同飞行工况下的流场和力学特性,并通过数值求解方法得到飞机的升力、阻力和力矩数据。

试验测量方法则通过实验室或者大型试飞场进行,使用模型试验、风洞试验或者飞行试验等手段,通过测量获得实际飞机的空气动力特性数据。

在直升飞机空气动力特性建模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成为提高飞机性能的关键技术。

优化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提高飞机的性能和空气动力特性。

常用的优化方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

这些算法基于数学模型,通过迭代计算和优化搜索,寻找最优的设计方案。

直升飞机空气动力特性的优化设计可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可以优化直升飞机的机翼形状和剖面设计,以减小飞机的阻力和提高升力。

其次,可以通过优化直升飞机的尾翼和舵面设计,增加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新型的材料和结构设计,降低飞机的结构重量,提高飞机的飞行效率。

除了传统的优化方法,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对直升飞机的空气动力特性进行模拟和优化设计。

CAE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构力学(CSM)和多学科优化(MDO)等。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在空气动力学方面与飞机有很大的不同。

它需要通过旋翼的叶片来产生升力和推力,从而实现垂直起降和悬停。

本文将探讨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空气动力学设计直升机。

升力的产生直升机的升力产生主要依靠旋翼叶片,旋翼叶片实际上是一对翼型,由一个或多个叶片组成。

当旋翼叶片旋转时,叶片上表面受到的气流速度比下表面要快,因为下表面受到叶片本身的阻力,所以气流速度会减慢。

这就产生了升力,通过改变旋翼叶片的攻角和旋转速度可以控制升力的大小。

推力的产生直升机的推力产生也依靠旋翼叶片,实际上旋翼叶片不仅能产生升力,也能产生推力。

这是由于叶片的旋转和前倾,使其表面所受的气流方向产生倾斜,从而产生推力。

浮力的维持直升机在空中悬停时需要维持浮力,这需要通过对旋翼叶片的控制来实现。

通常采用旋翼的改变迎角和旋转速度来控制升力,以及改变旋翼的迎角差和横纵向控制面来控制方向和姿态,从而维持浮力。

空气动力学设计直升机的设计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原理,特别是旋翼叶片的设计。

旋翼叶片的形状、大小、材料和数量都影响着旋翼的性能,如升力、推力、稳定性和噪声等。

例如,采用攻角可调的叶片,可以在不同高度和气温下保持恒定的升力。

而采用复合材料制造旋翼叶片能够提高强度,降低噪声和振动。

同时,直升机的飞行性能也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原理。

例如,实现正常飞行需要通过控制旋翼的迎角和旋转速度来实现,而改变飞行方向则需要通过改变机身姿态和旋翼的攻角差来实现。

总结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与飞机有很大的不同,它依靠旋翼叶片来产生升力和推力,需要通过对旋翼叶片的控制来实现悬停、起降和飞行等运动。

因此,在直升机的设计和研发中,空气动力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非常重要,可以提高直升机引擎的性能和稳定性,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前飞理论介绍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前飞理论介绍

旋翼构造轴系OXsYsZs
ZS
在前行桨叶一侧:
右旋旋翼: Z S 指向右方 左旋旋翼: Z S 指向左方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Helicopter Technology
2 d b M b = - W2 I ye dy 2
重力力矩 M G很小且是常数,不计;升力力矩暂不详列,得: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MT + MG + MLX + Mb = 0
式中: 离心力力矩
M LX = I ye =
ò
R
R
0
mdr W2 r ?r b
- b W2 I ye
ò
0
mr 2dr
挥舞惯性力矩
Mb = -
ò
R
0
mdr 鬃 r b r = - b I ye
2 d 2b 2 d b b= 2 =W dt dy 2
y = Wt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
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Helicopter Technology
1-2 桨叶的相对气流 前飞时桨叶相对气流图

直升机空气动力特性与控制研究

直升机空气动力特性与控制研究

直升机空气动力特性与控制研究一、背景与研究意义作为一种重要的航空交通工具,直升机在军用、民用及紧急救援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直升机的飞行特性及安全性对于人员和物资的运输至关重要,因此对于直升机空气动力特性与控制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相比,具有起飞和降落简便、能够在狭小空间内进行机动、能够悬停、垂直起降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和控制难题。

因此,直升机空气动力特性与控制的研究对于直升机的性能优化、降低飞行风险、提高飞行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直升机空气动力特性研究1. 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直升机旋翼是直升机的飞行器构件之一,可以产生升力和推力。

旋翼的结构形式和叶片数量、形状等因素均对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产生影响,因此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十分重要。

目前旋翼空气动力学研究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旋翼的流动特性、流动失稳机理、旋翼载荷与性能修正等;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旋翼的结构设计、控制方法、噪音与振动控制等。

2. 直升机气动外形及其他因素对气动特性的影响除了旋翼外,直升机的气动外形和其他因素也对其空气动力特性产生影响。

例如直升机机身的几何特征、直升机尾部的尾旋涡、直升机机身和旋翼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都会对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直升机控制研究1. 直升机主旋翼与尾旋翼控制直升机主旋翼和尾旋翼的控制是保证直升机正常飞行的基础,直升机的控制方式有主旋翼、尾旋翼、侧向倾斜旋翼和倾转旋翼等类型。

主旋翼控制方式包括旋翼旋转速度的控制、旋翼倾斜角度的控制、旋翼叶片控制与调弦等。

尾旋翼的控制主要包括方向舵的控制、旋翼旋转速度的控制等。

2. 直升机姿态控制直升机姿态控制是直升机控制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直升机的飞行稳定性和飞行质量。

常用的姿态控制方式有纵向控制、横向控制和航向控制。

纵向控制包括俯仰、上升和下降等方向的控制,主要使用主旋翼变距机构进行实现。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是指直升机在飞行中所受到的空气力学作用,包括升力、推力、阻力和重力等。

直升机的升力是通过主旋翼产生的,而主旋翼的升力产生是由于空气在旋翼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速度差引起的。

主旋翼的升力大小取决于旋翼面积、旋翼叶片的形状、旋翼转速和进气流速度等因素。

直升机的推力是由主旋翼和尾旋翼产生的,主旋翼产生的推力主要用于向上抵抗重力和向前飞行,而尾旋翼产生的推力则主要用于控制直升机的方向。

直升机的阻力由于空气阻力、摩擦阻力和惯性阻力等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直升机的速度和耗能。

直升机的重力是由其自身质量和重力加速度决定的。

在飞行中,直升机需要产生足够的升力来抵消重力,以保持平衡和稳定。

总之,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是相当复杂和重要的,涉及众多因素和作用。

对于直升机的设计、操作和维护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其空气动力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论文网论文摘要:旋翼空气动力学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其问题复杂,涉及的学科较多,一直吸引众多研究者的注意。

对旋翼滑流理论、叶素理论、涡流理论和CFD 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旋翼流场计算技术发展的前景。

论文关键词: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1前言直升机具有独特的飞行性能——依靠旋翼在空中悬停、在狭小空间内垂直起降,使其成为重要的空中运输和作战平台。

旋翼既是直升机起升力作用的气动机翼部件,又是起主要操纵控制作用的气动舵面部件,这是与其它机种主要区别之所在。

而且直升机旋翼本身还具有自由度多、与其它部件气动干扰等特点,对旋翼空气动力学研究必然成为整个直升机飞行动力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旋翼空气动力学,即研究旋翼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的空气动力现象及机理,包括对旋翼及其流场的深入了解以准确地计算旋翼空气动力特性,以及对旋翼几何外形的设计以更好地发挥其气动效能。

2旋翼气动理论的发展直升机旋翼气动载荷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计算的出发点,低频的桨叶气动载荷确定直升机的性能,中频气动载荷引起直升机振动,高频气动载荷确定直升机的外部和内部噪声水平,因而旋翼气动载荷计算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旋翼气动理论分为滑流理论、叶素理论和涡流理论三种旋翼理论。

这三种理论各有优点又相互补充,构成了对旋翼运动认识的完整图像。

2.1旋翼的滑流理论所谓滑流,是把旋翼简单地看作一个无限薄的作用桨盘,把受旋翼作用的气流当作一根流管单独处理,进而研究桨盘对气流的作用。

其前提是空气是没有粘性的、不可压缩的理想气体;旋转着的旋翼是一个均匀作用于空气的无限薄的圆盘(桨盘),流过桨盘的气流速度在桨盘各点处为一常数;滑流没有扭转(不计旋翼的旋转影响),在定常飞行中,滑流没有周期性的变化。

旋翼滑流理论的起源可追朔到十九世纪的船用螺旋桨的研究。

20世纪初,Betz将动量理论扩展应用于飞机的螺旋桨上。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分析及机体设计优化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分析及机体设计优化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分析及机体设计优化直升机是一种利用旋翼产生升力和推力的航空器。

旋翼的扭转、上升、下降、悬停、前进、转弯等运动均需要受力支持。

因此,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分析及机体设计优化。

一、旋翼空气动力学原理在飞行状态,旋翼受到对流场和自由气流的影响,旋翼产生升力和推力,并耗散能量。

旋翼的升力和推力主要由两种作用产生:静止气动力和相对运动气动力。

静止气动力是指旋翼相对于空气静止不动时所受到的气动力。

相对运动气动力是指旋翼通过空气运动时所受到的气动力。

旋翼的气动力是由于旋翼运动时改变周围空气流动状态所引起的。

旋翼的空气动力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气动力基本理论的研究、旋翼强迫扭转的研究、旋翼的不稳定因素分析及抑制方法的研究等。

二、直升机机体的气动特性直升机是由旋翼和机体组成的。

机体的形状、尺寸等因素对飞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机体造型可以分为标准机体和气动优化机体两种。

标准机体具有外形简单、结构紧凑、动力系统优化等特点,但其空气动力学性能较差,容易发生振动、噪声等问题。

因此,在直升机设计中,气动优化机体显得尤为重要。

气动优化机体的主要设计原则是减小气动阻力,改善流场状态,降低飞行中的振动和噪声。

其关键技术包括流场分析、结构优化、气动特性测试等。

三、机体气动优化的方法机体的气动优化主要涉及到机体外形设计、进气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机翼设计、尾舵设计等方面。

接下来将探讨几种常用的气动优化方法。

1. 空气动力学分析空气动力学分析是指通过构建数值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机体流场分析。

分析空气动力学性能主要包括:飞行阻力、飞行稳定性、飞行噪声等。

2. 结构优化设计机体的结构优化设计涉及到外形设计和结构设计两个方面。

外形设计包括机体的流线型设计和深入结构的优化。

结构优化涉及到优化结构设计以减少重量。

3. 进气系统优化机体的进气系统设计能够显著影响其气动性能。

进气系统的优化包括进气口的优化,进气进流场和机体内气流的设计。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在航空器中,直升机可以说是最奇特的一种。

与固定翼飞机不同,直升机的升力不是由机翼产生的,而是由旋转的主旋翼和尾旋翼产生的。

因此,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理论也与固定翼飞机有着巨大的不同之处。

直升机的主旋翼将空气向下加速,产生向上的升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产生升力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个反向的反作用力,即旋翼受到向上的空气动力作用力,因此需要用反扭力(又称副旋翼)来平衡这个反作用力。

而尾旋翼则主要用来平衡机身的旋转运动。

旋翼空气动力学基本原理旋翼空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可以用劳伦兹原理来说明。

劳伦兹原理指出,当一个物体受到流体中流速为v的流线流动的作用时,其受到的力F正比于物体光滑表面上积累的涡量,即$$F=\\rho v \\Gamma$$其中,$\\rho$为空气密度,$\\Gamma$为涡量。

在直升机的旋翼上,涡量的产生是因为在旋转时,翼面上下前后的气流速度有所差异,因而产生了幅度和方向不同的旋涡。

这些旋涡在旋转的主旋翼上不断输送,部分涡量在旋翼表面积累,负责产生升力或反作用力。

另外,由于旋翼产生的气流是非均匀的,在旋转方向和迎风面的气体流动速度并不相同。

因此,旋翼在旋转时受到空气动力作用的方向也随之改变,这产生了一个称为“周期性变位”的现象。

周期性变位可能会导致旋翼振荡,从而限制了直升机的工作性能。

旋翼的气动特性旋翼的气动特性与旋翼的几何结构有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对于直升机旋翼来说,角度越大,相应的气动力和反作用力也越大。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增加旋翼的角度会导致气动不稳定,因此需要进行模型分析和实验研究。

另外,旋翼在不同的速度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气动特性。

例如,在低速时,旋翼的气动负载会更大,同时也更容易发生气动失速。

而在高速时,旋翼受到的气动负载较小,但是也会受到一些困扰,如升阻比不利和超声速效应等。

旋翼模型与优化由于旋翼空气动力学的复杂性,模拟和优化旋翼设计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升力 前行桨叶 高速度小桨距 诱导速度 离心力 机身阻力 后行桨叶 低速度大桨距 当地阻力系数CD 桨毂阻力 升力
旋翼系统运动学
旋翼系统存在以下运动和运动耦合: 摆振运动(减摆器和前后限动块) 挥舞运动(上、下限动块和限制器) 变距运动 变距-摆振不稳定性 变距-挥舞不稳定性 挥舞-摆振不稳定性
V0 sin S 0 R
速度系数
在悬停飞行,由于V0=0,则μ=0,λ0=0。αs无意义。 在 在垂直下降,由于V 直下降 由于 0自下而上流向旋翼,则μ≈0, 自下而 流向旋翼 则 αs≈90°,λ0>0。 在垂直上升,μ≈0,αs≈-90°,λ0<0。 在前飞状态,直升机飞行速度越大,μ值越大,αs≈5~10°,λ0<0。来流从斜上方吹向旋翼。 如计入旋转平面处的等效轴向诱导速度V1,则旋转的 轴向气流为(V0sinαs-V1),轴向来流系数为:
3.1 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点
完全刚性的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非常复杂,不对称气流是 造成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许多问题的原因。前行 桨叶感受着旋转速度和前飞速度之和 在高速前飞时 桨尖 桨叶感受着旋转速度和前飞速度之和,在高速前飞时,桨尖 马赫数达到0.92~0.95。后行桨叶感受着旋转速度和前飞 速度之差,它的内侧有 个反流区,因低速而使它在大迎角 速度之差,它的内侧有一个反流区,因低速而使它在大迎角 下工作,在高速前飞时容易发生气流分离失速。
3.1.2 旋翼桨叶的铰接形式
旋翼桨叶同桨毂之间装有铰链。通过铰链可使桨叶进 行三种转动: 1.桨叶可绕桨叶轴向铰进行转动,改变安装角(桨距) φ 极限安装角φ 极限安装角 15°
旋翼旋转轴
旋翼桨叶平面形状
平面形状 平面尖削的效果是 使直升机悬停时 流过桨盘的气流 比较均匀,桨根 弦长大于桨尖弦 长,可增大桨盘 内侧区域的诱导 速度,增大桨盘 内侧区域的拉力, 从而改善飞行品 质。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基础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基础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基础直升机是一种可以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它通过旋转的主旋翼产生升力,通过尾旋翼产生反扭力,实现悬停、飞行等动作。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和空气动力学基础主要包括旋翼的升力产生、马力的消耗以及稳定性控制等方面。

首先,直升机的飞行原理是基于伯努利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旋翼是直升机实现升力产生的重要装置,其原理与飞机的机翼相似。

旋翼上表面产生了较快的气流速度,下表面产生了较慢的气流速度,由于伯努利定律,产生了下表面的气压高于上表面,因此形成了向上的升力,从而使直升机能够在空中飞行。

其次,直升机的飞行涉及到马力的消耗。

旋翼的旋转需要马力的输入,主要是通过内燃机或者电动机转动旋翼,从而产生升力。

直升机飞行时,需要克服气流的阻力和重力的作用,因此需要马力来提供足够的推力。

在飞行过程中,直升机需要调整主旋翼叶片的迎角和旋翼的转速,以及尾旋翼的工作状态,以获得不同的飞行形态和速度。

此外,直升机的稳定性控制也是直升机飞行的重要方面。

直升机的稳定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1.放样。

即调整主旋翼的迎角和旋翼的转速,使得升力与重力平衡,保持飞行高度稳定。

2.塔臂平衡。

传统直升机通过塔臂实现重心的调整,通过调整塔臂长度和位置,使得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

3.尾翼的设计。

尾旋翼产生的反扭力会使直升机旋转,为了抵消这个旋转力矩,需要通过尾翼进行控制。

尾翼可以变化其迎角和转动方向,以产生不同的力矩,从而控制直升机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直升机的飞行原理和空气动力学基础主要涉及旋翼的升力产生、马力的消耗以及稳定性控制等方面。

通过合理地调整主旋翼和尾旋翼的工作状态和角度,以及驱动系统的输入,直升机能够实现悬停、飞行和各种飞行动作。

直升机的研究和发展对于航空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也被广泛运用于民用领域,如医疗救援、警务巡逻、旅游观光和货运等。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应用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应用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层出不穷。

其中,直升机作为一种垂直起降的交通工具,在特定场合中展现了无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与航空器相比,直升机在高效性、安全性及舒适性等方面较为欠缺。

其中,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问题是其安全性和效率问题的重要解决之道。

本文就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背景直升机是一种主动式空气动力学系统,它通过旋转的叶片射出足量的反推力,实现垂直起降和前进飞行。

叶片的旋转运动引起了空气流的运动和改变。

叶片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

根据伯努利原理,流速越快的流体压力越小,因此直升机叶片上空气的压力变化就是可以解释的。

在旋转过程中,由于前缘飞行器面积变化、攻角变化和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复杂变化,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较为复杂,是一个多参数、多场的问题。

二、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现状目前,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涵盖了直升机整体模型和单叶片模型两大类。

直升机整体模型研究在飞行中直升机及其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确定各种参数的变化规律,比如来流运动参数、直升机姿态、旋转转速等。

而单叶片模型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选用单独的叶片,通过理论推导、计算机数值仿真等手段,研究其中的特定问题。

在直升机整体模型研究方面,涵盖了运动参数的流场特性及其对直升机的影响,设计了一系列得出直升机飞行性能及其优化的计算模型,发展出基于计算机仿真的直升机设计。

而在单叶片模型中,研究者对叶片和振动防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目前,数值计算仿真和实物实验相结合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主流方式。

仿真计算更能全面地了解直升机的流体运动规律,为详细计算机分析直升机飞行特性提供了大量数据。

实物实验则通常是在仿真计算的基础上,经过试验室实验,直接获取空气动力学的基础数据。

三、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应用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有很多应用。

最直接的应用是直升机性能的优化,优化后的设计使直升机在飞行中的稳定性和效率都得到大幅提升。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第1章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第1章
讨论:旋翼拉力不称做升力,概念不同: 翼面升力垂直于来流速度 旋翼拉力沿转轴方向,是各桨叶的合力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一章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2 滑流假定 为做数学推演,须对物理现象 做适当的简化假定:
➢ 滑流:空气无粘性、不可压缩
➢ 作用盘:旋翼是作用盘,产生稳定均布的诱导速度 ➢ 流管:受旋翼作用的气流形成一流管,气流无扭转ຫໍສະໝຸດ 以1 R2 (R)2
2
把 T 无量纲化,且

V V0 R

1
1 R
得拉力系数 CT 4(V0 1) 1

1
1 2
[V0
V02 CT ]
直升机匀速垂直上升中,T = G = 常数, 若V0增大,则流量增大,1 减小。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一章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截取上游、下游各很远处两截面之间的一长段流管,
周围大气压强皆为 P0 ,自成平衡。
由于旋翼激起诱导速度,V1 V0 1 ,V2 V0 2
2.1 由动量定理,单位流量的动量改变等于
所受的同方向外力
(不计空气重力)
m(V2 V0 ) F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单位流量
m V1S1 V0S0 V2S2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一章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一章 垂直飞行的滑流理论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唐正飞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一章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一些悬停试验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

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简介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并在空中悬停的航空器,它的旋翼是直升机的核心部件,也是其唯一的升力产生器。

直升机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对于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旋翼的基本结构直升机旋翼是由一个或多个可以相互旋转的叶片组成,旋翼的基本结构包括叶片、旋翼轴、旋翼桨毂和旋翼制动器等部件。

叶片直升机旋翼的叶片可以是全金属、复合材料或木材等材料制成。

叶片主要由前缘、后缘、桨型、翼型、腔型和蒙皮等部分组成,其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叶片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大小对于旋翼的承载能力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旋翼轴旋翼轴是旋翼的支撑结构,它可以固定在机身上或者通过可调节的挂架连接到机身上。

旋翼轴的位置、结构和直径大小对于旋翼的稳定性、强度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旋翼桨毂是连接叶片和旋翼轴的部件,它可以通过液压或电动控制来实现叶片的角度调整和旋转。

旋翼桨毂的结构和形状对于旋翼的操纵性和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旋翼制动器旋翼制动器主要用于限制旋翼的旋转速度,可以通过翻转锁定或刹车等方式实现。

旋翼制动器在安全起降和停机场地需要用到。

旋翼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叶片的气流直升机旋翼的气流主要由自由流、旋涡流和尾迹流组成。

在旋翼转动时,叶片在空气中形成高低压区域,从而产生向上或向下的升力或推力。

前向飞行的特性在直升机前向飞行时,旋翼承受的风速和迎角的变化会干扰其气动性能,从而影响其稳定性和操纵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采用前倾技术来减小旋翼承受的风速和迎角,提高直升机的速度和效率。

旋翼的噪音问题直升机旋翼的噪音主要由旋翼尖涡、叶片甩振和气流振动等因素产生。

为了减小旋翼噪音,可以采用加装消音器、减小旋翼尺寸和改进叶片设计等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于直升机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深入研究旋翼的气动特性和优化设计,从而提高直升机的性能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eight
Wing Span Primary Mission Gross Weight
15.24 ft (4.64 m)
17.15 ft (5.227 m) 15,075 lb (6838 kg) 11,800 pounds Empty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5
Grading
• • • • 5 Homework Assignments (each worth 5%). Two quizzes (each worth 25%) One final examination (worth 25%) All quizzes and exams will be take-home type. They will require use of an Excel spreadsheet program, or optionally short computer programs you will write. • All the material may be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17
Single Rotor Helicopter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18
Tandem Rotors (Chinook)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12
De La Cierva invented Autogyros (1923)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13
Cierva introduced hinges at the root that allowed blades to freely flap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14
Igor Sikorsky Started work in 1907, Patent in 1935
Used tail rotor to counter-act the reactive torque exerted by the rotor on the vehicle.
22
Tilt Rotor Vehicles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23
Helicopters tend to grow in size..
AH-64A Length 58.17 ft (17.73 m)
AH-64D 58.17 ft (17.73 m)
Thrust
Shock Waves
Aeroelastic Response
Unsteady Aerodynamics
0
Main Rotor / Tail Rotor / Fuselage Flow Interference
90
Tip Vortices
Blade-Tip Vortex interactions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7
Earliest Helicopter.. Chinese Top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8
Leonardo da Vinci (1480? 1493?)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 • •
In this work, we will cover most of the tools that we need, except for elastic analyses, multi-body dynamics analyses, and flight simulation software. We will cover both the basics, and the applications. We will assume familiarity with classical low speed and high speed aerodynamics, but nothing more.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and Performance
Preliminary Remarks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1
The problems are many..
Transonic Flow on Advancing Blade Noise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6
Instructor Info.
• Lakshmi N. Sankar • Schoo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Georgia Tech, Atlanta, GA 30332-0150, USA. • Web site: /~lsankar/AE6070.Fall 2002 • E-mail Address: lsankar@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4
Text Books
• Wayne Johnson: Helicopter Theory, Dover Publications,ISBN-0-486-68230-7 • References:
– Gordon Leishman: Principles of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Cambridge Aerospace Series, ISBN 0-521-66060-2 – Prouty: Helicopter Performance, Stability, and Control, Prindle, Weber & Schmidt, ISBN 0-534-06360-8 – Gessow and Myers – Stepniewski & Keys
– Simple back-of-the envelop tools for sizing helicopters, selecting engines, laying out configuration, and predicting performance – Spreadsheets and MATLAB scripts for mapping out the blade loads over the entire rotor disk – High end CFD tools for modeling
V
180
270
Dynamic Stall on Retreating Blade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2
A systematic Approach is necessary
• • A variety of tools are needed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these phenomena. Tools needed include
58.17 ft (17.73 m)
15.24 ft (4.64 m) 17.15 ft (5.227 m) 15,075 lb (6838 kg) 11,800 pounds Empty 15,895 ft (4845 m) [Standard Day] 14,845 ft (4525 m) [Hot Day ISA + 15C]
58.17 ft (17.73 m)
13.30 ft (4.05 m) 17.15 ft (5.227 m) 16,027 lb (7270 kg) Lot 1 Weight 14,650 ft (4465 m) [Standard Day] 13,350 ft (4068 m) [Hot Day ISA + 15 C]
13.30 ft (4.05 m)
17.15 ft (5.227 m) 16,027 lb (7270 kg) Lot 1 Weight
24
AH-64A
AH-64D
Length
Height Wing Span Primary Mission Gross Weight Hover In-Ground Effect (MRP)
Hinges
Only the lift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fuselage, not unwanted moments. In later models, lead-lag hinges were also used to Alleviate root stresses from Coriolis forces
9
Human Powered Flight?
Weight 160lbf Rot orRadius ~ 6ft Rot orArea 100sq.ft Desnit y 0.00238 slugs. W Ideal P ower W 5.33HP 2 A Act ualP ower Ideal P ower/Figure of Merit 5.33/0.8 6.7 HP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10
D’AmeCourt (1863) Steam-Propelled Helicopter
© L. Sankar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