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创新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课堂创新教育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课堂创新教育实施方案【引言】科学课堂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阶段,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其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课堂环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运用三个方面,提出小学科学课堂创新教育的实施方案。

【一、课堂环境设计】1. 打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鼓励学生互相尊重、合作学习,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2. 创设多功能的实验室环境。

提供多种实验仪器和材料,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力。

3. 设置科学展示区域。

在课堂中设置展示柜或展板,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科学作品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1. 选取生活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内容。

将课堂重点放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上,如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引入科学童话、游戏等形式。

通过编写科学童话故事、设计科学游戏等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趣味化和易于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3. 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科技馆等科学机构,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方法运用】1. 探究式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学科交叉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合作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互相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和创造力。

【结语】通过以上的课堂环境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运用的方案,小学科学课堂可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方案能够为小学科学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创新科学教案(精品8篇)

小学创新科学教案(精品8篇)

小学创新科学教案(精品8篇)小学创新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

教学重点:植物的用途教学难点:植物的用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的许多食物来自植物。

2、新课教学1、哪些食物来自植物?这些植物长什么样?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

2、植物还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保护植物?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认真小结归纳。

三、拓展与应用:神奇的植物——黄花蒿。

小学创新科学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伞缓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3、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质。

产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演示材料:降落伞下降的视频资料,秒表三、教学过程(一)认识降落伞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力的作用。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降落伞的视频录象3.大家认识录象中的东西吗?那你知道降落伞在下降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4.你们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标注,其余学生自行在书上标注)引导学生主要标出降落伞受到的重力和空气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伞并测试降落伞下降速度1.大家想亲手来做个降落伞吗?请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棉线、衣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组选择相应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并注意:A:在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B: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等。

3.现在我们来测试一下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降落伞测试方法:A:一位同学在教学楼二楼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从降落伞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B:要保证降落伞下降的距离一致。

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设计

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设计

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设计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为了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科学创新教育在小学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创新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设计,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可以将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总结结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科学创新教育的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小学科学课程的要求,注重实践和应用。

可以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题进行教学。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通过开展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种子的发芽情况,并让他们总结出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2. 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能够保持冷饮温度的容器,让他们思考如何利用科学原理解决这个问题。

3.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创新的过程。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活动,让他们思考如何减少垃圾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科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1. 引言1.1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概述新课标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科学教学应该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构建者,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实践,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这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变革。

新课标理念倡导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新课标理念的提出也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情境化、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积极拥抱新课标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理念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流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需求。

本文将从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探索的方向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课标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探究科学知识。

2.强调跨学科综合新课标理念提倡跨学科综合学习,强调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数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进行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3.重视实践性和探究性新课标理念倡导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科学的乐趣和魅力。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而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拓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空间。

2.促进跨学科的整合和交叉三、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1.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情感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情感。

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情感色彩和启发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奥秘和规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经历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精选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精选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一章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述第一节科学课程的性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1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到“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

以往的“自然”主要以学生学习与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包括相关的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

现代科学教育则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2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同时,他们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不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掌握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节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定位.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是“会读能写",如《英汉教育词汇》解释为“识字、读写能力",《西方教育词典》解释为“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和他所属的集团或文化对他所期望的读写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理念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趋势。

新课标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已成为当前小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新课标理念强调的“以学生为本”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

传统的科学教学更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和记忆,而新课标理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科学、体验科学、探索科学,从而真正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实践,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来探索和发现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也需要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能够体现出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强调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能够体验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融。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感知不同学科的联系和整合。

比如在学习水循环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并通过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和延伸科学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室、教学场地、校园环境等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进而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创新的小学生科学实验课设计

创新的小学生科学实验课设计

创新的小学生科学实验课设计引言:科学实验课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然而,传统的实验课设计往往过于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堂创新的小学生科学实验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实验主题的选择科学实验课的主题应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科内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过程时,可以设计一个与食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道简单的蛋糕,通过观察和记录蛋糕的制作过程,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的前期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首先,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

其次,教师还需要对实验的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操作。

三、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创新的实验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电路的搭建时,可以设计一个小型的迷宫游戏,让学生利用电路搭建一个能够导电的迷宫,通过控制电流的开关来引导小球通过迷宫。

这样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电路的原理。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让他们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规律和结论。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让他们讨论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以及如何提供这些条件。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实验的延伸和拓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延伸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可以设计一个声音传播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传递声音信号,通过实践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科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科学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灌输,而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一、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设立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磁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磁铁的基本特性,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使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视频、模型等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动画和图片来形象地表现出来。

三、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体验。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且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设计、实验、制作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解植物的种植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植物种植方案,并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掌握相关知识。

四、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知识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示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探究知识。

例如,在讲解大气压时,可以进行吸管上水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的概念和特性。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在科学教育中受益。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的重要环节。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下是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些特点和方法。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它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价值观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应用,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方式。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

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实验和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关注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解释,而忽视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新课标理念强调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与社会现象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课程学习心得从教师层面上看,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是区别于“纯应试教育”、“天才教育”的根本。

“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而不是培养少数“天才”以应付检查、评比和升学。

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从小得到公平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机会和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应表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首先就应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能不能蹲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去思考,设计教学环节;能不能真正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等。

二、“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对于这句话,课程中是这样解释的:“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各种他们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于“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这句话,我觉得简单的概括起来应该是“教师要勇敢地退下来,适时地走进去。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1. 引言1.1 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是强调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综合素质。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知科学规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是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科学理论和技术,拓宽他们的视野。

新课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2 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情况。

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小学科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四是小学科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少,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缺乏实践性。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拓展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内容,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

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本文将就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各位教师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关于新课标理念新课标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教学目标更加突出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物性变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实验等方式,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科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到学校的植物园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注重跨学科整合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跨学科整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科学知识。

在学习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加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如何进行。

一、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应该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家庭作业、课堂讨论或者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教师可以设计一堂关于植物生长过程的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家里的花草,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或者组织学生去校园里的植物园进行考察,让学生亲自动手,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发现,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科学实验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引导学生去了解科学的发展史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热爱,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态度。

四、注重跨学科综合教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还强调注重跨学科综合教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如语文、数学、艺术等,使得学生在学习科学的也能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一科学创新教案

小学一科学创新教案

小学一科学创新教案引言:科学创新教育作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和发现精神。

-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本教案将以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程中的“光和影”为例,围绕以下三个内容展开教学活动:- 光的传播和反射- 影子的形成和变化- 光的颜色与物体3. 教学步骤此处以“光的传播和反射”为例,介绍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使用具有吸引力的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知道光是如何穿墙而过的吗?”步骤二:实践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手电筒和镜子,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镜子可以反射光?”“光线为什么会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步骤三:知识巩固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详细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帮助他们巩固实践中所得的观察和理解。

步骤四: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光的传播和反射知识,设计小实验或活动,如制作光线传播的模型,探究不同材料对光的传播的影响等。

步骤五:总结和展示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实验心得和成果,并邀请他们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

4. 教学资源- 图片或实物:手电筒、镜子、玻璃等- 实验材料:透明材料(如透明塑料袋、玻璃杯等)- 活动材料:彩色纸、剪刀、胶水等5. 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小实验成果和展示,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

同时,可以加入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填空题,以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教学延伸将科学创新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创新课题或项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谈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谈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谈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在新的小学科学课程下,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在新的小学科学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小学科学课堂呢?
1.确定目标。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确定课堂
教学的目标,即本节课希望学生在结束课堂后能够达到
什么样的水平。

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并与
教学大纲中的学习目标相一致。

2.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确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
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学
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

3.设计教学活动。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
握科学知识,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例如,可
以设计问答环节、小组讨论、游戏活动等。

4.考虑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提高课堂效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
围。

在设计课堂管理时,可以考虑设立规则和制度,并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管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
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等方式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5.反思与改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反思和
改进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效率。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一个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设计出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并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五年级科学创新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创新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创新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科学创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创新的概念及意义;2. 科学创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3. 实例分析: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成果;4. 小组合作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科学创新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科学创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幻灯片、黑板、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出科学创新的概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创新的意义。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以幻灯片为辅助工具,详细讲解科学创新的定义和重要性,并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对科学创新产生兴趣。

3. 流程与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实际案例,向学生介绍科学创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实验、总结规律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选取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向学生展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过程,并帮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5. 小组合作(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科学创新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科学创新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并将结果向全班展示和分享。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创新,并提出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建议。

七、板书设计科学创新教案八、课后作业1. 思考:你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或想法?2. 完成实验报告并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讲解、实例分析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案

小学科学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小学科学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索能力的需求。

为了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变革,本文提出了一种科学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案。

二、方案内容1. 建立科学探索和创新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强调科学探索的重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中。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垃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或者让学生利用自然材料设计一种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船只。

3. 引入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物质和器材,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步骤,并观察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 融入科技元素在教学中融入科技元素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科技工具,如计算机软件、模拟器等,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科学探索。

同时,学生还可以使用科技设备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5. 提供合作学习机会科学探索和创新常常需要团队合作。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讨论问题、设计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促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多元评价体系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多元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我们还可以引入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和项目评估等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方案的实施与效果为了有效地实施这一教学方案,我们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和教育技巧。

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和设备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在科学探索与创新方面的进步和兴趣的增强,从而验证这一教学方案的效果。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理念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我们需要设计创新和有效的科学课程。

本文将介绍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理念。

综合性与实践性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

课程应该综合自然科学和生活实践,通过实际案例、实验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从实践中感知科学知识的本质。

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不仅能够主动积累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学生参与度和个性化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个性化研究。

课堂应该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动合作。

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和研究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研究需求。

探究性研究和问题解决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研究和问题解决。

课程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与综合课程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倡导跨学科与综合课程。

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通过与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的融合,可以增加科学教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同时,通过开展综合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科间的融通性和应用能力。

养成科研究惯和价值观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追求培养学生的科研究惯和价值观。

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沟通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同时,通过研究科学知识和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真理的态度。

总结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教学、学生参与度和个性化、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跨学科与综合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成为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未来科学家和公民。

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

小学科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与实施

实践性原则
强调实践操作, 引导学生动手
探究
课程内容与生 活实际相结合, 注重解决实际
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 验技能和观察 能力,鼓励创
新思维
课程设计注重 实验、观察、 调查等多种实
践活动
探究性原则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 问题并解决问题
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 进行实验和观察
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共 同参与
评价方式:考试、作品评定、口头 表达、自我评价等多样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评价内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 等多方面
评价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 性评价相结合
家校合作共育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参与课程 设计与实施
鼓励家长参与课程评价与改进,促 进课程质量提升
案例四:垃圾分类与环保课程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课程内容:介绍垃圾分类的方法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课程实施: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游戏、垃圾回收利用等 课程效果:通过垃圾分类与环保课程,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PART SEVEN
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 能力。
跨学科整合
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以 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
促进跨学科教师之间的合 作与交流
创新课程设计的重要方法 之一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远 程互动教学
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学 生感官体验
案例三:地球与宇宙探索课程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科学精神,提高地理和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一章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述第一节科学课程的性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1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到“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

以往的“自然”主要以学生学习与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包括相关的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

现代科学教育则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

2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同时,他们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不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掌握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节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定位。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是“会读能写”,如《英汉教育词汇》解释为“识字、读写能力”,《西方教育词典》解释为“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和他所属的集团或文化对他所期望的读写能力”。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并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

1970年,赫德对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这个词,认为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培养启蒙的市民,能够运用科学的智力资源去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

他认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理解科学事业,认识到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定律和理论,认识到科学中系统研究的价值,探究过程与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关系;用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事业的需要,认识到科学繁荣的文化条件与科学事业的普遍性。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是这样描述的:“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提出、发现和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能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能提出和评价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标准》对我国公民所应具有的科学素养是这样描述的,每一位中国公民,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有如下方面: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用一定科学价值观对待事物时形成的心理倾向。

重视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这与科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新时代的科学把价值看做科学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因而除了具有逻辑理性、数学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外,增加了价值理性。

这就是说,科学要求人们不仅具有知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要形成合理的价值倾向。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理解科学知识及其与周围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对信息搜寻、理解和判断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开发新知识、新产品的能力;主动吸收知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我国公民所具有的知识基础必须具有这样的特征:(1)综合性一方面,很多专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另一方面,社会的现实问题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往往不能只依靠某一学科,而需要不同学科领域里知识的灵活运用、相互补充。

(2)情境性公众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应当融入到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即让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他们所处的情境结合起来。

只有如此,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和科学政策的等。

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第三节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

同时,它充分考虑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是区别于“纯应试教育”、“天才教育”的根本。

“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

“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而不是培养少数“天才”以应付检查、评比和升学。

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从小得到公平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机会和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意味着在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全国一刀切,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环境、民族特点和个性,在以上诸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形成和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等,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以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

人类需要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和生态破坏等。

人们须要高度重视这些负面效应,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减少与防止负面影响的出现。

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国策,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的国策,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这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各种他们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

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和主持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学懂,从不会到学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

这种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遭到扼杀,情感态度受到破坏。

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

学生仅通过教师的讲授不能形成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

在这类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科学的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研讨问题,并随时进行调控。

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切忌训斥和侮辱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作风和教育水平等要求更高,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适应,不断创新。

为此,教师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建立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活动。

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书刊与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是为人所知的东西,并用实验来检验它们;需要设计调研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预测,公布研究结果;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经历是关键的因素。

对儿童学习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