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原电池》为例解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创新教育
汾阳四中武丽敏
2008年夏天,在全国新课改的浪潮中,山西省也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而创新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改革的关键所在。通过数年来参加新课改学习培训以及教学实践,我对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创新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并非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原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化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门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完善的科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难有重大的新的发现。所以,创新教育只能是教师尽可能的提供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素材,或者是氛围,让学生模拟在前人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现象,推翻固有认识,得出“新”结论。
在《原电池》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课导入我用了漫画素材——生病的格林太太。格林太太是一位美丽开朗的女士,她有一颗黄金假牙,一次车祸后又镶了一颗不锈钢假牙。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不能寐。她看了好多医
生也没有找到病源。幻灯片播放到这里,学生们已经兴奋得大声说道这是因为形成了原电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对生活中的化学想象产生强烈的好奇,并乐于探索,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接下来的旧知巩固非常顺利,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翻看必修1中的原电池内容,想要找到格林太太的病因。小组讨论中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微弱的电流不停刺激格林太太的脑神经,导致头痛。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为了使课堂更生动,我请学生动手设计铜锌单液原电池,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在课本上没有提到的问题。例如:有一个小组最先观察到在正负极均析出红色物质,而理论上只有正极才能析出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践与理论不一致;有的小组发现两极间的距离远近会影响电流的大小;有的小组发现在原电池工作过程中电流慢慢减小,这些都是课本内容不曾涉及的。学生自然产生质疑,这样不稳定的原电池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这个探究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以主动地开放式思维去质疑。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的关节点。
原电池电流不稳定等诸多问题的原因在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已经有所猜测:因为锌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而发生置换反应,把锌与硫酸铜溶液隔离应该能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
学,要验证猜想得靠实验。而设计实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更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所具备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并加以验证。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很好的完成了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分离,并搭建好电路,可是很快地发现电路中并没有电流产生,该问题的产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急于找到原因的时候,我适当提醒:要形成电流,必须得形成闭合回路。这样,学生很快找到原因所在:两烧杯中溶液未连通。如何连通两个容器内的液体?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提出很多解决方案,有的说用布条,有的说用滤纸,还有同学提出了盐桥这个专业用语。经过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物品都形成了稳定的电流,实验成功。在双液原电池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拓展创新思维、开发创新能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掌握了理论知识要学会应用迁移。因此,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让学生利用给出的不同的金属片、多种电解质溶液、橙子以及电流表来设计不同的原电池。实验探索过程中,学生都乐于动手,并成功设计了不同的原电池。其中,大部分学生都尝试了橙子电池,学生表示没有想到橙汁也能用作电解质溶液。还有一部分学生尝试用饱和食盐水做电解质溶液,锌与铜做两极也同样产生了电流,对这个电池学生表示很困惑并引发了争论。在之前的学习中,
学生一直以为负极一定是与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该电池中负极锌并不与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我在这里稍微提示:炒过菜的铁锅有水渍残留时很容易生锈。学生恍然大悟,已经想到金属的腐蚀实质是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反应,该电池中负极锌同样是与氧气、水作用而产生电子转移,从而形成电流。我趁机提到我国在1991年首创的铝-海水-空气电池,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作为电解质,不存在污染,是海洋用电设施的能源新秀。学生感觉很新奇、也很兴奋,原来以为离自己很遥远的科学,其实就在身边。这大大的鼓舞了学生创造的热情,达到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扩展所学知识,发展创造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最后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均会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