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素质。
标签:新课标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大小,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大小。
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才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完成好的一项基本工作。
在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就有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等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关的多段文字。
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疑和敢问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对于一个问题,不要盲目相信课本、教育等权威,要敢于生疑,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自己的真知。
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以培養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例如,解答应用题:某工厂原计划60天生产工具3600件,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25%,实际需要多少天完成?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进行思考,尝试有无更简便的算法。
学生要冲破解应用题必须用上每一个条件的常规,运用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甩开3600这个实际数字,列式为:1÷?1÷60×(1+25%)?,也有的学生把原计划工作效率看作单位“1”,列式为:1×60÷(1+25%),更有学生提出60×4/5的最佳方案。
数学(心得)之浅谈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谈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内容提要: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在教学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主要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加强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训练,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重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尤其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而数学思维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良好品质。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面就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方法。
一、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
如果在这方面善于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创造性思维。
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给学生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因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求知欲,形成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动力。
具体做法为:1.新课讲授前,精心设计引入问题。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引起的。
因此,精心设计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展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心理需要。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前,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古代印度的国王想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
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三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在第四个格子里放上8颗麦粒……以此类推,直到放满64个格子。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浅谈,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结果。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教授解题方法与公式运算,而忽略了学生的思考过程。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他们应该能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学会提问和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够在未知的领域中进行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来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型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总结问题的解决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路径。
通常情况下,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而且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路径,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和借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维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摘要: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注重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在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当中,学生一定要具有发散性的创新思维.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环节中,应该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文章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一些论述和分析,以期对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学生的创新思维引言在新课标要求下,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育,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进程中,教师要加强和创新的教育方式,进行持续的实践,这样才能让中学的数学课变得不同以往、别开生面,并在教学中给予他们多种形式的创造力,从而奠定有利于其终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1初中生创新思维受阻的原因1.1缺乏学习方法,存在思维惰性许多初中生在中学阶段缺乏一套系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致使他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对解决问题无从着手,从而丧失了对数学的兴趣。
有的初中生由于数学知识的衔接不当,他们不愿意自主探索和思考,如果有什么问题,就靠老师来解释,因为他们忘记了很多东西,所以他们的学习效率很低。
有的初中同学的思维方向比较混乱,他们只是看一些基本的东西,感觉一些表面的东西,就算碰到一些重要的东西,也不会去主动去整理和搜集,他们的创造力发展得比较迟钝,很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1.2师生互动较差,导致思维模糊在一些初中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们在课堂上很难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而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教学计划来进行,他们的思想被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就算有疑问也不会去请教老师。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不利,也会造成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一些中学生不擅长用脑子,对数学的学习目的不清楚,只是死记硬背,一改题目就不会做了。
2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2.1创设数学情境,保持思维畅通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地数学情景向学生展示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其由直观到抽象性的转变,逐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9页word资料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而创新思维是核心。
因此,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极其重要。
一、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从而为科学的发现奠定基础。
在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下,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把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无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
(一)以引发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青年学生热情、敏感,具有求奇、求异的心理特点,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置悬念,给学生造成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使学生产生一定要揭开谜底的心理需要,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讲排列这一概念时,可这样引入:先提出一个问题:由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各数位上数字不同),学生用穷举法很快的解决问题。
再问,由到这九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九位数(各数位上数字不同),学生埋头苦干,理不出头绪,而教师却微笑着很快报出答案,学生感到很惊讶,一连串的问题马上在他们的脑海中显现:“老师怎么知道的?有什么规律吗?怎样得到规律?”追根究底,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内趋力,当你营造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就会引发他们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以发展认知结构为发展点,创设问题情境人是怎样学习的呢?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出:“学习就是学习者在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捕捉新信息,经过认可、同化、顺应发展,以他独特的方式,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把握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数学知识体系的最佳切入点,巧妙设疑,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使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究问题。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建构性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育者应从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我们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做法和认识:一、问题情境,数学建模1.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敢想。
疑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催化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科学知识的特点,敢于改变现行教材中的一些问题,创设一些新颖别致的、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敢想“是什么”“为什么”,置学生于“愤”“悱”的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
2.创设“安全”情境,使学生敢问。
一方面,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
另一方面,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消除学生畏惧心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3.创设“自由”情境,使学生敢说。
心理学家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的兴趣。
”教学中创设“自由”情境,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形成一种自由探讨的氛围。
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和重点,学生经过大胆猜测的探索,才能更有效地挖掘隐藏于数学情境中的内在知识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
通常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有常规性的,也有非常规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常规性问题也应给予鼓励,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出探索性的问题。
二、解决数学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无疑要以“问题解决”为突破口,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教师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多方面性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激励学生对问题积极探索不同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进一步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甘州区南关学校张玉英)“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如何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土壤。
小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教学中我改掉传统的教学方式,放下老师的威严,做到师生平等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问:“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我们来玩折纸游戏。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圆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然后打开,从不同的角度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从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
”另一个学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很多折痕。
”我及时表扬他们观察仔细。
其它同学倍受鼓舞,纷纷发言:“纸片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能牢记在心中。
在学习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我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桌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发学生并问:“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得出了结论。
要画圆了,我还是不讲画法,而是让学生先动手去画,满足他们对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注意点,接着我又诱导:“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圆大,有的同学画的圆小?你们同桌能画出大小一样的圆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并掌握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一结论。
新课改下数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改下数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内容摘要:课改强调了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提出了在探究过程中创新的新方向。
创新的涵义应包括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以及学生们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还有就是师生共建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创新的主体。
另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
创新观点,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课改的今天,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一)克服教师的权威作用,建立宽松的师生关系多年的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走到哪里。
学生的思想被引导所束缚,被教师的观念所控制,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忽略了人生的价值。
新课改提倡了探究教育,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
(二)克服教师主观的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往往认为让学生按照某种定势思维,养成特定规律,既而形成观念,便是创新,培养学生脱离教材,搞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说得离奇,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发生在课堂上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思维,独具一格的观察,独巨匠心的分析角度等等都可以看作创新。
它并不是一种规律,而是出于本能的思维,从新见解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评价,发表自己的思维观点,或观察结果。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双龙镇中心学校李俊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探索与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形式上大胆突破,不断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去钻研、去探究,能把注意力放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创新的成功。
一般来讲,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他在学习数学时就会有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他去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成绩;如果他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时,就会缺乏动力和信心,学习效率就低下,因而数学成绩就差。
作为教师,就要对他们所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觉得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难事,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强信心。
这样,就能使他们的“苦学”变成“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比如,在“代数式”这一节的教学中,就可以用儿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以这种情境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能立刻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接着可提问:若有100只青蛙,这首歌应该怎样唱?103只呢?这里面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入代数式。
像这样采用恰当方式激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大有益处。
2、要重视并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蕴涵于数学知识中,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学生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结合几年来新课改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创新意识及其特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
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教师的创新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2.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
”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活动性:留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
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
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023年,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式实施。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首先,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
数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因此,这次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除了涉及到基本的数字运算和几何概念外,还加入了关于时间和金钱方面的应用,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数字的实际用途。
在二、三年级的课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大的方面看问题,掌握一定的系统性思维。
在四、五年级的课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授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探索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其次,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注重提高教学方法的效率和创新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加入了一些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一年级的“数学游戏”中,老师会放一些数字和符号在班级的黑板上,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看看这些数字和符号,随后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看到的东西。
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在学习几何概念时,老师还会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例如纸板、橡皮泥、曲奇饼干等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几何概念。
此外,还会利用一些互联网教学工具,例如微课、在线测验等,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技化和高效化。
最后,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学科中,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加入了许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例如,在一年级,学生需要通过制作简单的手表或计算器来学习数字的应用;在三年级,学生需要组织一次小型活动,并通过实际算术练习来理解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在五年级则需要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数学,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4年学习中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中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2024年学习中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1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不搞一刀切,一言堂,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教给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能力的手段,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包办代替,绝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已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改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充分提高自身素质,投身新课改,作为当代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时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能力,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2024年学习中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2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
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新课标下高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新课标下高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摘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
高中数学更像学生的思维健美操,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笔者通过分析、总结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根据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特点,提出一些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创先思维能力的方法,希望可以提高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创新思维1.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是“问题意识”,它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并由此产生困惑和怀疑,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人们积极、主动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问题。
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状况是:学生没有问题可问,学生不敢问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问问题。
很多教师认为最好的教学效果是把学生教的没有问题可问,其实不然,我们应该始终记得“行成于思,思成与惑”的道理。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这样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把握问题的度,如果问题过难,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则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因此,适度原则最重要。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要把教材上的定理、公式和例题等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步步为营,慢慢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斜棱柱侧面积一课时,需要求证斜棱柱的侧面积等于它的直截面的周长与侧棱长的乘积。
学生很容易看懂教材上的证明过程,但数学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计算侧面积”,“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直棱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用求直棱柱侧面积的方法求解斜棱柱的侧面积。
学生会积极思考,猜想斜棱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并试图想出求解斜棱柱侧面积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 的浪潮 已席卷全国 , 创新教育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 的主旋律。 创新 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 主题。创 新教 育以发挥 人潜 在的创新 意 识, 宏扬人的 主题精 神 , 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 为宗 旨, 当今素 质教 是 育 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 基础教 育是基 础 , 而数学 教育是 基础教育的
样不仅 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 , 而且让学生品尝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 有些教师把数学知识一味的总结成什么不成形的机械式的死记硬背的 口决 , 让学生去记 , 这正好违背 了新课标的理念。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 识, 又走上 了传统 的教学模式。
造必须 以想象为基础。” 想象是智力活动最具活力的方面 , 科学上 的伟 大发 现, 往往是科学家借助想象提出关于要解决 问题 的假设 。牛顿 、 莱
三、 教学方法科学化 , 创设创新条件 首先要注重探 索过程 , 培养创新思维。 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偏重结 传 果, 不重视过程 , 这很不利 于学生 知识 的吸收 、 和整合 。实践表明 : 内化
对科学的知识 , 仅知其然是不够的 , 只有知其所 以然, 才能有所创新。数 学发展史告诉我们 ,任何数学 知识 的形 成和发展本 身就是 人们创 新活 动 的结晶。因此 , 在数学教学过程 中我们应当把这种创新过程艺术性地 展现在学生面前 , 学生尽 可能地 亲身体 验 , 让 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使学生 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知识 点产生的基点上 ,了解知识之间的联
科技信息
基础教 育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 又 " J 创新“ 1 雒力硇培荠
宁夏银 川一 中 张金 荣
新课程标准指出 :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 自 的特 点, 身 更应遵循
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 调从学 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 出发 , 强 让学 生亲 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将实 的过 程 。进 而 使 学 生 获得 对 数 学 理 解 的 同 时 , 思 维 能 力 , 感 态 度 与 在 情 价值观等方 面都得 到进 步和发展 。因此 , 我们 应注意在数学教学 中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 是一个 民族发展 的不竭动力 。当前 , 创新
数学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1 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改提倡了探究教学,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养成善于探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自觉地积极地营造民主课堂气氛,主动地转换角色,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从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把教师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去创新,使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性结论,积极寻求多元答案、思路,拓展思维空间。
2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首先是思想情感的突破,教学时要以数学思想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并对数学思想加以点拨,这样在教学中既是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会数学地思维,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利用思想方法参与数学模型的构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继而练就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逐步提高质疑思维能力。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育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方式,使学生的被动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创新”过程,鼓励直觉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创新能力培养数学教学引言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老师们教学的核心所在。
数学的创新能力并非理解为数学家的创造性设想和发现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新颖性,而主要是表现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分析,提出设想或猜想,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那么在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如何依据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一些浅见。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所要求的。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观念,就是要摒弃应试教育下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术”。
转变观念,就是要教师能够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改革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以前,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
而现在,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师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教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识特征和数学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在数学新课标教学中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新课标教学中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数学教育中多数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数学,也越来越害怕数学,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毫无新意,不想学数学,应试教育也局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时老师也感到很无奈,不知用何良方才能对症下药。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在数学的教学方面应要作出一些改革: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他们觉得学数学很有趣、很有用、很想学、懂得怎样去学、值得去学;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就“在数学新课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保证。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教学目的。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行为,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教师自身要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创设新课堂。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全程发展的需要。
教师通过挖掘教材、驾驭教材、整合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融入新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实现教学民主,创设和谐、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遵循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群体智力、合作交流、民主畅想的方式让其沟通交流,从学生个性结构出发,因人而异,体现多样化教学。
让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激发创新激情。
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约着认知学习。
良好的情感可能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像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则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样才能较好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极高。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灌输一些概念和公式,而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课堂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数学是一个需要实际操作的学科,只有通过实际的计算和应用,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购物打折、投资理财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去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邀请学生一起探讨数学中的一些难题,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去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还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数学建模和实践,让他们通过实际的创新活动,来应用和发展数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让他们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数学建模和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多注重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希望广大数学教师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摘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数学教师更应关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
[关键词] 数学教师关注创新思维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应首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
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教学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
教师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
在共同的教
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应关注师生间的相互影响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与认可,学生更是如此。
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
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
教师要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
师生间的合作必须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应关注学习过程中美的情境创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利用教学
中数学的美如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有趣的内容和活动去吸引学生,促使其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以疑诱思,培养学生的求知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
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的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推动力,人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设疑和不断解疑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处于活动的中心。
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时刻牢记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进行归纳、概括,进而提出新的概念;依据已知概念作出判断和推理;或运用某种原理
分析一些具体问题。
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因此,教师教学就要专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以新激趣,捕捉学生“兴奋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物品,一种观点,一项技术对主体引诱力
大小取决于这个物品、观点、技术的价值即实用性。
如果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教学观点同自己关系密切、有价值,就容易产生兴趣,也
容易接受。
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捕捉学生“兴奋点”。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易于接受,学生很喜欢发表个人的观点。
教师就可以及时捕捉住这个“兴奋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了有用,学了管用,从而主动自觉地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以点带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成功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凡是学习上成功次数多的学生,学习兴趣就相对浓厚一些,因为多次成功的情感体验刺激和强化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发现每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这个点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然后全力以赴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带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教师设计一些层次不同、针对性强的问题,尽可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回答成功的机会,并充分肯定其正确性。
不过在设计问题“巧布疑阵”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注意一个“度”字。
只有难度适中,才能引导学生凭借其才能和智力“借题发挥”,真正体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欲和欣喜感。
4.以知导行,激活学生“实践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身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的从别人那里听到的观点容易接受的多。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达到知行统一,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
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外阅读、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专题讨论、师生对话、班团队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宣传等。
这样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社会实践中消化巩固,把社会实践中看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带进课堂进一步探讨,以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责任感。
因此,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沟通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新课程实现德育功能、永葆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