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条砖印痕
敦煌唐代模印花砖
敦煌唐代模印花砖李岩云;杨俊【期刊名称】《丝绸之路》【年(卷),期】2002(000)010【摘要】在敦煌的莫高窟洞窟、古墓和庙宇里出土了大量的装饰花砖。
从时间上看,上自晋下到清,跨度非常大。
敦煌是东西交流的咽喉之地,自汉晋以来,这里大户林立,许多名门望族都大兴土木,兴建墓地,因而花砖大量出现。
在唐代,随着封建社会的鼎盛,制砖技术日趋完善,花砖制作工艺也达到了敦煌历史上的高峰。
唐代的花砖以造型别致,图案优美,火候适中,质量上乘而占有重要地位。
在唐代花砖中,尤以敦煌佛爷庙唐墓出土的一组四块模印花砖(这四种花砖图案在同一墓室中重复出现,现敦煌博物馆仅存四块,其余存于甘肃省考古所)最为精美,被称为“骑士出行图砖”和“牵驼砖”。
这一组花砖通体及图案全为青灰色,呈长方体,每块大小相同,均为36×24×6厘米,砖上花纹图案以浮雕形式表现出来。
整个画面以砖正面青色为背景,突出砖平面1~2毫米,线条流畅、娴熟,给人以强烈动感。
人和动物结构比例协调,构图细腻,花纹繁密,错落有致,构思巧妙,人物形象塑造准确、鲜明。
简单的四幅图把商人、骑士们奔波于丝路,风尘仆仆进行物资文化交流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虽经历了1000多年,但轮廓仍十分清晰。
依据图案的风格分析,四块砖模的制作出于同一人(或一批人)之手,工艺水平很高,充分反映了...【总页数】1页(P)【作者】李岩云;杨俊【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5【相关文献】1.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三)——模印塑像砖相关问题考论 [J], 戴春阳2.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二)——阴氏家族墓考 [J], 戴春阳3.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一)--墓葬举要与年代 [J], 戴春阳4.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四)——从模印胡商牵驼砖看丝路交通中的有关问题 [J], 戴春阳5.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五)——模印龙首犬身怪兽砖与有关问题 [J], 戴春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砖学士的诗词典故
八砖学士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
唐·李肇《翰林志》:“北厅前阶有花砖道,冬中日及五砖为入直之候。
李程性懒,好晚入,恒过八砖乃至,众呼为‘八砖学士’。
“宋·王鎲《唐语林》卷四:“李相国程为翰林学士,以阶前日影为入候。
公性懒,每入必逾八砖,后号为‘八砖学士’”。
《新唐书·李程传》亦载此事。
释义用法
唐代翰林学士李程性情懒散,冬天本应日影至阶前五砖时入值,他却要待日影过阶前八砖时才入值。
后用此典泛称疏懒不羁的人;也借指翰林学士。
用典形式
【八砖】宋·崔遵度:“八砖非性懒,三昧减心忧。
”宋·陆游:“欠伸看起东窗日,也似金銮过八砖。
”
【学士砖》】清·归庄:“惠风早拂将军树,暖日初临学士砖。
”
【候八砖】清·钱谦益:“夕阳宫树孤臣影,只似他时候八砖。
”
【八砖步日】宋·赵善佐:“八砖步日,三雍奏乐,送君云路。
”
【八砖学士】宋·秦观:“八砖学士风标远,五马使君恩意新。
”
【日移砖影】宋·刘骘:“风促筝声随断续,日影移砖自光辉。
”
【日影移砖】清·黄鷟来:“自撤棘闱欢倒屣,会看日影更移砖。
”
【花砖徐步】清·黄遵宪:“粉署归来作昼眠,花砖徐步日如年。
”
【庭砖过花】明·高启:“檐网长萦絮,庭砖欲过花。
”
【官簿到花砖】宋·范成大:“名场魁淡墨,官簿到花砖。
”。
画像砖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画像砖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画像砖又称佛教造像砖或佛画砖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盛行于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形式。
画像砖通常是由泥土、石膏或石灰制成的浅浮雕、低浮雕或线刻图案,其形式多是长方形的平板或筒形的圆柱体,上面装饰有佛教图像、神像、神话故事和文字。
画像砖大量出现于唐代,此时佛教在中国的繁荣期,画像砖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代的画像砖多表现了佛教故事、宗教场面和佛像塑造,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技艺水平。
画像砖是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是中唐佛教艺术的精华。
其内容涉及佛教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佛像、菩萨、罗汉、天王、护法、供养品、顶礼、祈愿、梵文、经咒等。
在中国古代,画像砖被广泛应用于佛寺、道观、祠堂和宫殿等建筑装饰,成为佛教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一些保存较好的画像砖成为了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宗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中国传统民居的砖雕艺术
中国传统民居的砖雕艺术我国民居砖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且由于南北地域、⽂化的差异,各地的民居砖雕在风格、⼿法等⽅⾯有很⼤差异。
江南民居砖雕风格纤细、刻⼯精良,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趣味。
北⽅砖雕构图丰满、纹饰繁缛,⼑法浑厚朴茂,于雄浑之余透出粗犷之⽓。
岭南⼀带民居砖雕⼿法更⾃由,体裁更丰富,民俗趣味浓厚。
在众多民居砖雕流派中,发展最完善、成就最⾼的当数徽派砖雕以及受其影响演化发展⽽成的扬州、苏杭⼀带的江南民居砖雕艺术。
⼀、历代砖⽡发展概述 ⼀、历代砖⽡发展概述 砖雕源⾃古典建筑中的砖⽡作。
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古就有“秦砖汉⽡”的说法。
砖⽡烧作的⼯艺早在西周就有了。
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使 ⽤和⽊模加⼯技术的进步,许多建筑已⼤量使⽤青砖、城砖等。
两汉时代的砖作叠涩穹隆形墓室代替传统的⽊制梁式墓⽳。
此外,屋舍建筑中⽡作⽇益成为主流,其排⽔筒、拉杆的⽡作雕饰、压模均达到了很⾼的⽔平。
南北朝时期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以砖造密檐式佛塔为最佳。
今存河南开封崇明寺塔除塔刹部分为⽯制之外,全由砖砌筑⽽成,塔上的门、佛龛、⾓拉和垂莲柱头很⼤程度上反映出北魏⽯窟造像的风格,是我国早期砖仿⽯构建筑的实例。
同时,南⽅砖⽯墓出现⼤⾯积模压、预制拼装的砖雕艺术,如南京西善桥⼤墓的⽴⾯砖饰,砖饰⼯艺出现规模化发展趋势。
宋代是我国砖雕装饰艺术发展的第⼀个⾼峰,砖仿⽊结构样式已经⾼度成熟。
北宋北⽅辽⾦地区出现了⼤量砖仿⽊墓⽳。
其砖雕规模⼤,⼯艺⼿法成熟,砖雕题材丰富,体现了北⽅游牧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西晋南地区出⼟的50余座⾦代砖墓在形制、构件等⽅⾯⼤⼤超出了礼制规范,装饰风格雄浑博⼤,是历史上惟⼀能与帝后墓⽳相媲美的贵族墓⽳,也是建筑与砖雕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稷⼭马村段⽒墓(前期)和侯马董⽒墓(后期)砖⽯墓是其中的典型。
清代中期以来,⽆论在佛教建筑还是民居建筑中,砖雕均呈现繁缛化倾向,其中以北⽅和岭南民居为典型。
唐朝建筑的特点
唐朝建筑的特点
一、宏伟壮观。
唐代建筑风格以大气磅礴、宏伟雄壮为主,宫殿、寺庙、城门、桥梁等建筑物都具有巨大的规模和精美的构造。
二、精美绝伦。
唐代建筑的装饰手法以雕刻为主,用砖、石、木等材质进行雕刻,表现出精美的图案和华丽的色彩,堪称古代建筑文化的代表。
三、技艺高超。
唐代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十分精湛,使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如结构稳定性强的榫卯技术、便于建筑施工的窑洞技术等。
四、风格多样。
唐代建筑的风格十分多样,既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外来式建筑,也有独具特色的本土建筑风格,其中尤以唐式建筑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大木结构、多层楼阁、彩绘雕刻为主。
总之,唐代建筑是古代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是宏伟、精美、技艺高超、风格多样,为后世建筑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1 -。
古建筑砖-石-瓦作基本知识
花墙子做法:墙体局部或大部使用花砖、花瓦做成镂空的墙体。其艺术形式多种 多样,用在装饰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墙体的结构
砖墙一般自下而上分为几部分 下碱:约占墙身高度的 3/10
上身:一般“退花碱”,花碱宽度一公分左右,若上身抹灰,则另外要退出抹灰 厚度。 拔檐:头层檐出 1 寸,二层檐出 0.8 寸,博风砖出 0.6 寸或不出。 签尖:一般做成 45°坡面。
唐代雕有莲瓣的覆盆式柱础最为流行。宋代对柱础形制已有具体规定,《营造法式》中 这样写道:“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谓柱径二尺即础方四尺之类。方一尺四寸以下者, 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关于柱础 的雕饰,宋《营造法式》也有说明:“其所造花纹制度有十一品:一曰海石棉花;二曰宝相 花;三曰牡丹花;四曰蕙草;五曰方文;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花; 十曰仰覆莲花;十一曰宝装莲花。或于花纹之间,间以龙、凤、狮兽以及化生之类者,随其 所宜分布用之”。 到了明清,柱础的形制和雕饰更加丰富,制作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却多 了些繁缛及程式化,少了些气势和精神。形制除上述外还有鼓形、瓶形、兽形、六面锤形等 多种。雕饰图案以龙凤云水为母题,或以百狮飞鹤为主体,结合宗教装饰图案的佛家八宝(法 轮、法螺、白盖、莲花、盘长、宝瓶、宝伞、金鱼);民间八宝(宝珠、古钱、玉磬、犀角、 珊瑚、灵芝、银锭、方胜);道家八宝(鱼鼓、玉笛、宝剑、葫芦、药篮、紫板、芭蕉、荷 花)以及花鸟虫等。另外还有琴棋书画,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数百 种之多。
五进五出做法:一般在墙的两端,以五层砖为一组,向上砌筑过程中,一组比它 前一组收进一个丁砖长度,下一组再比这一组凸出一个丁砖长度,以此类推。墙 的外边砌筑类型比墙心要细(高一个等级),如两端是淌白墙做法,墙心就可以 是糙砌,甚至碎砖墙,也可以用抹灰做法。墙心抹灰又叫软心,砖砌则叫硬心。 墙心一般比两端要凹进去一些。 类似的还有三出三进,五出十进,衍生出来还有圈三套五等做法。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浅赏——画像砖和雕砖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
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
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
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等。
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瑰宝,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
郭巨埋儿画像砖(图1、图2)郭巨埋儿画像砖,南朝时期,长3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
1958年河南邓县学庄村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画像砖表面光滑坚硬,中国古代雕刻艺术浅赏——画像砖和雕砖河南博物院 王文析图1六株不同枝叶树木郁郁葱葱,竹笋、高柄荷叶穿插其中。
郭巨位于画面左侧,头戴冠,着黄领长袍、红绿裤、一脚踩锹做挖土状,画面右侧为郭巨妻子怀抱幼儿,高发髻,着衣红绿色,衣带上飘,艳丽夺目,生动逼真。
两者中间有一釜黄金,上有红色“金壹釜”三字。
边框装饰绿枝红叶忍冬纹。
整幅画构图严谨,色彩浓郁,堪称彩色画像砖中的精品。
“郭巨埋儿”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郭巨为了养活母亲,与妻子商议决定埋掉年仅3岁的亲生儿子,及掘地三尺,见黄金一釜。
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孝子”题材自汉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多出现在墓室壁画、画像砖上,但在隋唐时期较为少见,直至宋金时期又作为墓葬的装饰题材流行。
南山四皓画像砖(图3、图4)南山四皓画像砖,南朝陶器,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砖呈长方体,正面模印人物画像。
画面中四人两两相向而坐,长发垂于肩背,着敞领广袖袍。
右一为抚琴人,琴置于足上,其左手按弦,右手划弦;右二为吹笙人,双脚分开屈膝而坐,双手抱笙放图2于口中吹奏;一跽坐展卷人物与吹笙人相对,双手持卷,眉眼清晰,似在咏唱;左侧溪边濯足人,双脚交叉踩于水中,一手撑地,一手抬起打拍,神态怡然自得。
人物身后香草环绕,远处峰峦叠翠,林木葱茏,空中凤鸟盘旋,画面闲适恬淡,最左侧书有“南山四皓”四字。
唐朝表现民族融合的文物
唐朝表现民族融合的文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民族融合的时代。
在唐朝的文物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反映民族融合的痕迹。
下面,我将以唐朝表现民族融合的文物为题,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唐尧舜禹图》《唐尧舜禹图》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为主题。
这幅画作中,不仅有中国古代的圣王形象,还融合了多个少数民族的元素。
吴道子巧妙地运用了绘画技巧,将各个民族的服饰、建筑、习俗等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幅画作生动地展示了唐代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陶瓷的一种烧制工艺,以其丰富多彩的釉色和精美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唐三彩的烧制技术源自中国古代,但它的釉色和图案却融合了许多外来的艺术元素。
唐三彩中常常出现的动物纹、花卉纹等图案,就来自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文化传统。
这些外来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三彩艺术风格,反映了唐朝时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开元天宝遗文》《开元天宝遗文》是唐代的一部重要文献,收录了唐朝时期的各种制度、法律、文书等。
这些文献中,不仅有汉族的文字和语言,还融入了当时各民族的文字和语言。
比如,其中的一些文书使用了回鹘文、吐蕃文等外族文字。
这种多样化的文字和语言的使用,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
四、《高昌迷宫壁画》《高昌迷宫壁画》是唐朝时期在今天新疆的高昌故城发现的一组壁画,描绘了当时高昌王国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
这组壁画中,不仅有汉族的形象,还有各种少数民族的形象。
比如,有描绘回鹘、突厥、吐蕃等民族的壁画。
这些壁画反映了当时高昌王国的民族融合现象,展示了唐朝时期不同民族共同生活的景象。
以上只是一些唐朝表现民族融合的文物的例子,唐朝是一个充满了各民族交流与融合的时代,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在唐代的文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唐朝时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也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建筑装饰艺术之砖雕的发展史
建筑装饰艺术之砖雕的发展史砖雕是以砖作为雕刻对象的一种雕饰,它是模仿石雕而来,但比石雕更经济,省工,因而也较多被采用,特别是在民间建筑中。
在民居建筑中,砖雕多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表现风格力求生动,活泼。
在雕刻手法上,也与木,石雕饰相类,有剔地,隐雕,浮雕,透雕,圆雕,多层雕等。
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
古代的砖有方砖、条砖和空心砖三大类。
历史遗存的古砖往往镌刻制作年代、吉祥语或图案纹样,是研究砖雕发展脉络的重要资料。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最早的砖产生于周代。
春秋战国时期,砖雕工艺初露端倪,河北易县燕下都等遗址发现的模印花砖,已出现米字纹、绳纹、回纹等装饰纹样。
秦砖在模压成型的基础上,以模具加印纹饰。
陕西咸阳秦都遗址出土的龙纹空心砖,雕刻精细,造型生动。
汉代兴起以画像砖、画像石装饰陵墓之风,尤以东汉为盛。
这一时期的画像砖承袭传统模压印花工艺,雕工更胜前朝;装饰题材包括劳动生活、自然风光、神话传说等;构图疏密有致、形象生动,风格质朴古拙。
南朝以彩绘画像砖为其特征,装饰题材包括竹林七贤、伎乐、武士、四神、羽人等神话及宗教题材。
据史料记载,北齐邺都的高阙用砖多有花纹,或镌刻文字。
随着佛教建筑的兴起,砖塔盛行,砖雕在这一领域中崭露头角。
唐代的砖雕,在模压印花后还要加工雕刻,因此作品更精细、更有立体感。
这一时期盛行花砖铺地,多以莲花、宝相花、忍冬等连续纹样装饰。
河南安阳修定寺塔砖雕,在多达3440余块的砖雕上,刻有侍女、童子、青龙、白虎、释道人物等共计72种图形,雕工精细,造型丰满,充分显示了唐代华美的艺术风格。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首次将砖雕技法规范化。
这一时期仍流行模印花砖,多为中心对称的卷草纹饰,还出现了全雕凿的精细做法,以及在砖基上涂色的做法。
河南偃师出土的宋画像砖,记录了妇女日常生活的情景,人物刻画生动、传神,风格清新,雕工精湛,为北宋砖雕之佳作。
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三)
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三)Abstract:The bricks with impressed statues or motifs in bas-relief are usually called“painted bricks,”while small bricks with motifs painted in ink,which have been unearthed gradually since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were also called“painted bricks.”This confuses the different natur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kinds of bricks and causes confusion and incontinence for research.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former type,according to its nature,should be called“the bricks with impressed status or motifs.”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use history of such bricks in Hexi region,the burial cus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with such bricks,the fashion of lavish funeral,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style of such bricks at Dunhuang.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these artistic building materials have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are unique physical material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culture at Dunhuang during the Tang dynasty.Keywords:quality of bricks with impressed statues;traces of bricks with impressed statues in Hexi region;burial custom and characteristics;proper burial;art features(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四关于模印塑像砖的性质与名称敦煌佛爷庙湾唐代模印塑像砖墓使用的模印塑像砖虽各墓图案有别,砖幅亦不相同,但其制作方法却是共同的,即均是按预先的设计雕制出阴纹图案的木质坯模;制砖程序为:将和好的泥填入木模——脱模成型——晒干泥坯——入窑烧制成砖。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
【文物之美】壁上丹青(十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图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
中国古代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西周时期。
汉代墓葬壁画发达,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
唐代墓葬壁画达到又一个高峰,在视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墓葬构造也竭力模仿人间等级制度,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的壁画,也就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的重要标志之一。
陕西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19位皇帝及数千位皇亲贵戚、高官要臣埋葬在这里。
目前,发现有壁画的墓葬已有100多座,是中国唐代壁画墓最为集中、发现数量也最多的地区,其中,纪年最早的是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贺若阙墓,最晚的是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僖宗靖陵。
揭取下来的唐墓壁画多数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南里王村唐墓位于长安县韦曲镇北原上南里王村附近,墓向正南。
西安地区曾发掘过众多的唐代壁画墓但多为皇亲贵戚、达官显宦的墓葬,其形制、规格较高,且有森严的等级性。
这座壁画墓,虽未发现墓志,但从形制、规模及壁画所表现的内容来看,墓主的身份、社会地位不会太高,故壁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有明显的特点。
它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较小,没有森严的列戟,仪仗,出行等场面表现的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该墓位于长安韦曲北原,这一带曾是唐代显赫一时的韦氏家族的坟园。
一九五五年曾在此发掘了韦洞墓,近年又在此发掘了韦浩墓,韦浩墓距该墓仅数百米,因而墓主人很可能是韦氏家族的成员。
仕女图盛唐高124厘米,宽96厘米1988年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唐墓东壁揭取此图位于甬道东壁,图中两位仕女神情、体态装束均相似,唯服装颜色有异。
与墓室内壁画中的女性相比,造型和表情都略显呆板。
从所处位置分析,似乎表现的是官宦人家妇人在自家门口等待主人归来的情景。
宴饮图盛唐高200厘米,宽250厘米1988年西安市长安县韦曲唐墓墓室东壁北辅揭取宴饮图占据墓室东壁三分之二的壁面,整个画面完整清晰。
唐砖之唐代铭文条砖
唐砖之唐代铭文条砖唐砖明显的特点就是用于重要建筑的小条砖上均有铭文,或是在砖坯成型后在上面捺一个手印,或是捺上窑名、年号、工匠姓名等戳印。
这种“物勒其名”的做法在秦时即有。
图167为唐代的铭文条砖。
砖结构建筑的发展迫切要求迅速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唐代制坯已多采用“晒干坯法”。
“晒干坯法”之砖虽无花纹,但不仅没降低砌筑艺术质量,而且更突出了砖的质感,使建筑形象整洁雅致。
“晒干坯法”的推广是唐代制砖技术的重要进步。
自唐以后,除因制坯场地过小而需要随时将制成的砖坯码垛或其他情况外,一般不再使用“阴干坯法”了。
图167:唐代铭文条砖(1.手印纹条砖,1980旱洛阳应天门遗址出土,照片摄于洛阳历史博物馆;2.“官正扬志”铭文条砖,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出土; 3.“天宝五年”铭大条砖;2〜3照片摄于大明宮含元殿遗址展览馆;4.“六宮眧”铭文条砖;5.“天宝元年”铭文条砖;6.“西坊天宝”铭文条砖;4〜6照片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世界砖瓦网)(The part of inscription bricks of Tang dynasty show in Fig. 167. 1. Fingerprint brick was unearthed from Yingtianmen site in Luoyang city. Photo took from Luoyang historical museum; 2 and 3 were excavated from Hanyuan palace site (A.D.663, more than 1300 years by this time) in the capital (Xi'an city) of Tang dynasty. Photos took from Hanyuan palace site; Photos of 4, 5 and 6 took from Shaanxi historical museum.)。
砖的发展历程
砖的发展历程砖,在我们的⽣活中⽆处不在。
⽆论是雄伟的万⾥长城,⾦碧辉煌的紫禁城,还是现代化的⾼楼⼤厦,砖始终都是它们主要的建筑材料之⼀。
砖的起源在中国,砖⼤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现代的考古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中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砖块,⽐如⽅砖,条形砖以及栏杆砖等。
当时砖主要⽤作于建造房⼦,不过在那种年代砖还是⼀种奢侈品,只有达官贵族才住得起砖建造的房⼦。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砖还被艺术家们当作是雕刻的材料,考古学家已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中出⼟了⼤量刻有⽂字,飞禽⾛兽等图形的砖。
砖的制造⽅法在古代,⼤概有两种制砖⽅法,第⼀是烧制,制砖⼯⼈⽤模板做出砖块模型,然后放在砖窑⾥烧,这类砖的质量和硬度⽐较⾼,只有地主和官家才⽤的起。
第⼆是晾晒,⼯⼈把做好的砖不⽤经过烧制直接通过晾晒成型,这类砖我们称为是“泥砖”,是普通家庭建造房⼦最主要的材料。
砖发展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六国后为彰显⾃⼰的丰功伟绩,⼤兴⼟⽊,建阿房宫、筑长城、兴都城、修驰道、筑陵墓等,这些建筑的兴建极⼤的刺激了对砖的需求,也⽆意中推动了制砖业和制砖技术的发展。
砖制建筑的代表作砖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发展过程中缔造了⽆数令世⼈惊叹的代表作品,⽐如万⾥长城、北京故宫、秦始皇陵、佛教砖塔等等。
值得⼀提的是明朝出现的⼀种“⾦砖”,明成祖-朱棣在建筑故宫时想要⼀种⽐⽯头和⾦属更坚实的材料,他想到了"砖"。
于是,他命令⽤⼭东德州出产的粘⼟制砖并使⽤⾼温窑柴⽕连续烧130天,并且在出窑后再⽤桐油浸透49天。
桐油容易浸透,⼀磨就会出光。
砖铺在地⾯不断被磨透,在五百年的今天依然完好如初。
故宫所⽤⽅砖质地坚硬,敲打时有⾦之声,故称"⾦砖"。
“⾦砖”的出现表明了我国制砖业⽔平达到了⼀个全新的⾼度。
现代制砖业⼯业⾰命的兴起宣布世界进⼊机械的时代,制砖业也从⼿⼯发展到机械动⼒时代。
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砖的需求量⼤增,制砖⾏业出现了⼀派繁荣的景象,各种制砖机械被发明,砖的种类丰富多样,砖的质量不断提⾼。
“砖”心致志:古砖的收藏故事
“砖”心致志:古砖的收藏故事古砖,是一种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老建材。
它们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依然保留着当时的痕迹和记忆。
很多人喜欢收藏古砖,因为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砖的世界,聆听古砖的收藏故事。
一、古砖的由来古砖,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材之一。
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砖是用泥土和稻草制成的。
在秦汉时期,随着砖的制作工艺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烧制的陶砖来建造宫殿、城墙、寺庙等建筑。
而到了唐宋时期,砖的制作工艺更加成熟,砖的种类和样式也丰富了起来,包括釉面砖、雕花砖、字砖等。
在古代,砖不仅用于建筑,还用于道路修建、墓地铺设等。
古砖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产物,它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二、古砖的收藏古砖的收藏,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爱好。
人们可以通过收藏古砖,来了解古代的建筑文化、工艺文化和美术文化,感受历史的魅力和风采。
古砖的收藏品种繁多,有的人收藏的是明清时期的青砖、釉面砖,有的人收藏的是唐宋时期的雕花砖、字砖,还有的人收藏的是民国时期的砖雕、砖刻。
每一块古砖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是与历史名人相关的,或许是与古建筑相关的,或许是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值得人们去收藏和珍惜。
三、古砖的价值古砖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
很多古砖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出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色,还可以展现出古代艺术家的工艺精湛和创作才华。
古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古砖市场上,一些稀有的古砖价格往往十分昂贵,有的甚至价值连城。
汉代的砖刻、唐宋时期的雕花砖、明清时期的釉面砖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古砖。
一些富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砖,更是成为了博物馆和艺术品拍卖会的香饽饽。
四、古砖的保养对于收藏古砖的人来说,保养古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古砖由于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可能表面会有些许的磨损和风化,所以在日常收藏中需要做好保养工作。
“砖”心致志:古砖的收藏故事
“砖”心致志:古砖的收藏故事古砖,是指在历史上留下的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建筑材料。
在古代,人们用它来建造宫殿、城墙、寺庙等建筑,如今,这些古砖则成为了珍稀的文物,受到了许多收藏家的青睐和追捧。
而这些古砖所承载着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成为了许多收藏者心驰神往的对象。
一、砖的历史渊源古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至少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泥土和水来制作陶器。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终于演化成了最初的砖。
在此之后,砖这种材料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秦汉时期,砖的使用达到了巅峰。
古代的建筑中,离不开砖这一材料。
二、古砖的收藏价值1.历史价值古砖作为源自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分,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在不同的时期,人们都用砖去建筑各种建筑,因此古砖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清代的宫殿、明代的城墙、唐代的寺庙等等,这些都留下了大量的古砖,每一块古砖都带有着不同的历史意义,是对古代文明的一种珍贵遗产。
2.文化价值古砖所承载的不仅是历史价值,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是建筑材料,更是艺术品,很多古砖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精神追求。
古砖也被誉为“砖上文化的见证者”,具有着无法估量的文化价值。
3.艺术价值古砖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还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古代,人们在制作砖的过程中会加入各种色泽的泥料,通过烧制形成不同纹路与色泽,使得古砖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砖上的图案、纹路和色彩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品,因此它们也成为了许多收藏家追求的对象。
1.寻找途径要收藏古砖,首先得找到途径。
古砖的来源有很多种,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拍卖、艺术市场、古玩店、古董商店或者考古发掘的方式得到。
通常,为了能够获得更加珍贵的古砖,收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考古与鉴定知识,以避免购买到伪品。
2.储藏环境收藏古砖需要特别的储藏环境。
古砖通常比较脆弱,需要放置在通风、干燥、避光的环境中。
王居士砖塔铭原文及注释
《王居士砖塔铭》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碑铭。
以下是《王居士砖塔铭》的原文及注释:原文:维唐贞元十二年,岁在乙亥,四月甲午朔,二十有六日,梓州铜山郡奉节县民王居士,自字也,于是乎建砖塔一座,刻石以记之。
居士生于代,没于今,至于其字,则不可得而传矣。
盖居士之居,近于铜山,山多产铜,故居士自号铜山居士。
及其老也,乃自称王居士。
于是乎建塔,于是乎刻石,于是乎有其铭。
铭曰:铜山居士,王居士也。
生不闻名,死不当世。
建塔立碑,以记其事。
愿发言人,歌咏斯文。
注释:1. 维:表示时间,相当于“在”。
2. 唐贞元十二年:指唐朝贞元年间第十二年,即公元796年。
3. 乙亥: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贞元十二年正是乙亥年。
4. 四月甲午朔:指四月甲午日,朔即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5. 二十有六日:即二十六日。
6. 梓州铜山郡奉节县:梓州是唐朝的一个州,铜山郡是梓州下辖的一个郡,奉节县是铜山郡下辖的一个县。
7. 王居士:指建立砖塔的人,自字也即自己取的名字。
8. 于是乎:表示在此时此刻。
9. 建砖塔一座:王居士建造了一座砖塔。
10. 刻石以记之:刻碑文来记载这件事。
11. 生于代,没于今:指王居士生不闻名,死不当世,即他的一生默默无闻,死后也不会被人记住。
12. 字:指王居士的名字。
13. 铜山:地名,位于梓州铜山郡。
14. 铜山居士:王居士的自称,因居于铜山附近而得名。
15. 及:到了。
16. 老:年老时。
17. 自称:自己称呼自己。
18. 铭:碑铭,用来记载事情并表达感慨的文字。
19. 歌咏斯文:指希望人们歌唱这篇碑铭,使其传颂。
这篇碑铭表达了韩愈对王居士的纪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韩愈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唐代官印的初步研究
手铲释天书发表于2009-5-2 17:18唐代官印的初步研究程义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1期--------------------------------------------------------------------------------唐代官印的初步研究程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唐印研究简史官印是研究职官变迁、行政区划沿革的重要资料,在古代史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但是传统的金石学家认为“非三代不考”,使隋唐及以后的历代官印倍受冷落,最先著录唐印的印谱当属明代顾从德之《集中印谱》。
至清代康熙年间,朱象贤撰《印典》八卷,对唐宋官印做了文献勾稽,但未能同实物相联系。
嘉道之际,冯云鹏兄弟在《金石索》中,开始对存世唐印进行了整理。
可是由于种种偏见,使得“宋元以降,为古官私印谱集者众矣,而收隋唐以来者至罕,惟顾氏一书稍知搜考,而于私印既未免以意牵合,官印则疏略甚多”。
(1)道光年间,瞿中溶有感于此,广为搜罗,得印九百余枚,详加考证,著《集古官印考证》一书,书中不仅收录有汉魏印章,而且对唐宋官印也有涉猎,可惜该书只有考证,而无印拓。
清末民初,罗振玉先生认为唐宋官印对“考证史志裨益至宏,不殊六朝以前诸印”(2),并用原印钤拓,集《唐宋以来官印集存》一书(3),该书按时代前后排列,共收225枚官印,称属唐五代者计有:右鹰扬卫温阳府印、鸡林道经略使之印,灵武□□□□□之印、博陵郡之印(砖)、归顺州印、东安县印、大毛村朱记、涪娑县之印、步从第一军记、□化县□□记、□林□使朱记、蓟州甲院朱记、永安都虞侯朱记、一厢都指挥记、左静□都朱记、宁晋引纳朱记、弘农郡□□记、都纲给纳部记、梨州州学朱记、奉使之印,在补遗中还摹录有唐明州之印、台州之印(两方)、中书门下之印。
当时可见的唐代官印基本都收进去了,这可以说是20世纪30年代前唐代官印的一次总结。
此书一出,影响很大。
后来的一些谈篆刻的书籍或文章,如马衡(4)、邓散木(5)、王献唐(6)等人都谈到过唐代官印,但多为资料所限,只能浅尝辄止,并有误识。
带有掌纹的砖
带有掌纹的砖(由库车县文物局提供)
将手掌压在青砖上,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追查到个人,这样带有“质量二维码”的制作流程,在唐代就已实行。
8日,记者从库车县文物局了解到,近日库车老城区一建筑工地里发现带掌纹的地砖,文物部门随后清理出一条长13米的唐代砖路。
库车县文物局局长王志疆在电话中说,9月1日晚,库车县文物局接到电话,称一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带掌纹地砖,工地位于龟兹故城范围内,工作人员在地表以下约5-6米处,发现一条由青砖铺设而成的道路。
随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文保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推测,该路铺设年代约为唐代。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汉唐部主任吴勇介绍,古代官方制造青砖会在上面标有官方信息,可以追查责任。
民间制造青砖,会印上掌纹为这批砖的质量负责。
相关专家初步推测,这条青砖路应该不是当时普通人使用,很有可能是当时的有钱人,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留下的生活遗迹。
同样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境内,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冉万里在对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大殿进行测量过程中,在大殿北部发现了一块佛足残块,根据人体比例推测,该佛像应高约3-5米,恰好与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大殿高度相适应。
冉万里说,该佛足残块的发现,有力证明了龟兹是西域重要的佛教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条砖印痕作者:胡春勃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3期【提要】唐代无论建筑还是墓葬都大量出土多为青灰色的条砖和方砖,以往提及条砖底面纹饰多集中于样式分类,鲜见对其出现原因和使用工具的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条砖上出现的多样印痕,着重阐述对其制作方法和功用的认识。
【关键词】唐代条砖拍印标记一、底纹样式与出现时间唐代条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其上常留有多种形式的印痕,又常常表现为局部区域,这一点鲜明区别于隋唐时期以外条砖的特征。
条砖在晾晒泥坯时会留下垫铺的麦草痕迹,这与有意识印制的痕迹较容易区分开,有意识留下的痕迹是在砖坯成型但还湿软时加上去的,现在所能见到的印痕样式类型本文归纳为以下几种:1. 普通缠绕式绳拍纹、绳拍加戳印。
2. 缠绕加捆扎式绳拍纹,即“X”对角交叉绳拍。
3. 手掌印痕。
4. 竹或其它材料制造出的直压纹。
压印手法是现在能见到的绝大多数唐代条砖上印纹的主要制作方式,包括了戳印、绳拍、手印。
以下列举唐代帝陵陵园建筑和几处重要遗址出土的条砖底纹情况:永康陵南门门址东段发掘中出土的条砖均为绳拍纹。
献陵陵园北侧建筑出土的条砖均为绳拍纹。
顺陵乳阙出土有绳拍、绳拍加戳印、“X”对角交叉绳拍、手印纹。
定陵下宫北部建筑前端、桥陵南门西阙出土有绳拍纹和手印纹。
泰陵东门门址出土有手印砖。
建陵南门石窑采集有绳拍纹条砖。
元陵南门址、下宫出土有绳拍、“X”对角交叉绳拍、手印纹。
崇陵南门门址出土皆为手印纹。
贞陵西南角G1、西蕃酋殿、南门东阙出土皆为手印纹。
此类样式的条砖底纹在隋唐之前已经出现:出土于南京市江宁谷里街道九岛梦都工地的南朝手印墓砖,为右手全掌印,其下可见拍印有2组清晰的长方形细绳拍印记,砖尺寸为33厘米x15.9厘米x4厘米。
隋代条砖的印记样式直接延续至唐代,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中出土条砖有“拍印斜向绳纹和戳记” 。
唐初修建的扬州隋炀帝墓条砖有绳拍纹的,尺寸集中为34.5厘米x18厘米x7厘米左右;贞观二十二年的萧后墓条砖有绳拍纹、“X”对角交叉绳拍纹的,尺寸集中为30厘米x14.8厘米x4.7厘米左右。
许多在隋代建筑基础上改建的唐代建筑利用到前期的建筑材料,尺寸和底纹相近,使得这两个时期的条砖不易区分。
九成宫37号殿(唐代修建阶段)出土有绳拍、戳印(报告中称其在正面)、“X”对角交叉绳拍纹。
青龙寺出土有绳拍、“X”对角交叉绳拍、手印纹。
西明寺出土有绳拍、绳拍加戳印、手印纹。
华清宫汤池遗址出土有绳拍、绳拍加戳印、手印纹。
河北曲阳田庄大墓使用拍印较粗绳纹的条砖,纹饰布满一面,较特别。
洛阳天堂遗址出土有粗细绳拍、绳拍加戳印、“X”对角交叉绳拍纹。
此前关于唐砖的相关研究:《洛阳唐砖浅议》将条砖的多种底纹进行了分类,用途进行总结,结论指出“手印纹砖是起着明确生产责任的作用” 。
洛阳瀍河西岸唐代砖瓦窑址出土绳拍(简报中称为直绳和斜绳)、绳拍加戳印、手印,发掘者推测“其建造和使用在武则天、中宗到开元十九年之间” 。
《隋唐五代时期的灰陶制品》中将唐代条砖的演化按照底纹划分为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阶段,并提到“手印砖在710年的节愍太子墓时已出现” 。
顺陵乳阙为天授元年(690年)第三次营建时增建,并显示出经历过一次有意识破坏,此后当无修缮,T2中出土含有手印纹的条砖。
关于这几种印痕出现时间上的早晚,遗址出土物不如纪年墓葬准确,而遗迹有机会反复利用前一阶段的砖瓦,但墓葬常规清理时常不用提取砖的标本,关注点也多为规格、葬式、壁画等方面。
总章元年(668年)的李爽墓砖砌棺床已使用有绳拍纹、手印纹的条砖。
绳拍纹从初唐到中唐都在使用,绳纹加戳印的样式集中在前期,其它印纹较少出现。
唐代条砖制作质量和烧制温度上也存在区别,墓砖泥坯含沙等杂质較多,烧制火候控制多不及地面建筑用砖。
西明寺出土条砖制作细致,表面平光,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
二、底纹的作用与方砖在使用上的区别唐代条砖多为局部拍压形成印记,方砖则为整面印纹。
方砖背面印纹的作用既是压实砖坯,又能生成凸起于表面的多种网格形纹饰,虽然纹饰在实际使用时通常用作底面,但因其整面凸起的纹饰可以起到很好的抓紧或贴合泥土地面的目的,与陶俑、筒瓦与瓦当制作过程中为使两面结合紧密而有意拉毛的做法目的相一致;并且方砖鲜见使用如同条砖一般的纹饰和布局。
条砖印痕与方砖底面印纹多采用直接压印的制作方法,部分方砖可能还使用了直接滚压的底纹制作方式。
但因条砖体量仅为方砖的一半,变小的体量在制坯时意味着不需要如同方砖一样带上纹饰的再次全面压实,用力的减少,加之条砖区别于方砖在建筑、墓葬中的使用位置和安置方法,方砖主要用于铺陈地面,而条砖多用于包砌或垒砌。
如定陵下宫北侧建筑前部出土的条砖有绳拍纹和手印纹,采用“五扒皮” 的砍削加工,是干摆包灰的做法,而地面砖的包灰较小,垒砌用条砖的砍削较之要大,故应为建筑立面上垒砌使用。
定陵下宫西侧的桑园窑址出土条砖也以绳拍纹居多,手印砖数量较少。
浙江新昌出土的窄侧边模印“大中四年记”、“章大怅”字样的带宝相花纹饰的条砖。
晚唐时修建的扬州罗城用带戳印的条砖,铭文竖行,阳文;有少量砖除正面有戳印外,端面亦有戳印,与南朝铭文砖近似,是明显带有地方性和复古的例子。
三、工具判断与论证方法本文采用的验证方法是使用陶泥对条砖底纹进行印拓,翻制得到带有印纹的正模,分析正模呈现出的“拍板”形态,推断其制作工具和使用方式。
下面仍按照前面的样式分类进行逐一分析:1.普通缠绕式绳拍纹、绳拍纹加戳印。
这种样式的拍纹位置有与条砖长边方向一致的情况;也有斜向排列叠压的,一至多组近方形拍痕皆有,部分研究者称为斜绳纹,这种印记是平拍而非拉拽形成,因为印痕两端深浅基本一致,一周形成规则的矩形浅槽,尺寸多集中为9~10厘米x8厘米的近方形,也有长方形的,绳粗2~3毫米。
另一种通常为绳拍纹加戳印,即绳拍印痕上加盖有戳印,昭陵、顺陵、洛阳天堂遗址皆有出土。
另外,许多满布砖面的绳拍纹其实是由近方形绳拍重叠拍盖形成的。
如昭陵北司马门出土的条砖“背面拍印3~4组互有叠压的或粗或细的绳纹。
”有些条砖上的长条状绳拍纹容易被误识为一整道连贯拍痕,仔细辨别可知其是两段近方形绳拍纹尾首相接或叠压的较为贴合造成的,如顺陵乳阙出T3:6。
纵向缠绕的过长印记不符合拍板制作和拍压时的发力习惯,并且此种绕绳的方式十分容易松脱,正常的拍印通常能够保持整个拍面深浅上的一致,而此类痕纹有些出现了弯曲和窄深线形槽的特点,线槽两端没有作为拍板下压后形成的较整齐棱边,故笔者推测此类窄长条状的痕纹可能是由软绳拍或梳形一类工具犁刮形成的。
如青龙寺绳纹79CTQT301③:8。
2.缠绕加捆扎式绳拍纹,即通常所说的“X”捆扎绳(麻或棕)纹。
通过翻制的正模可以看到并排整齐缠绕的绳纹拍板面,其上再将绳于四角处交叉形成“X”捆扎,“X”的中心为防止绳松动跑偏而有意进行了穿插固定,或单道绳或双道绳,绳直径约2毫米,如图一。
顺陵乳阙出T2:3也属于此种样式,但所有线条较通常所见的绳纹平滑,或为使用较硬材质来制作。
3.竹或其它材料制造出的直压痕,形成三直线两两相交,其中两条相交线垂直,凹槽两壁较直,宽度一致,底部平,且槽线笔直,多处可见头端有按压时留下的拇指纹印,应是用竹签或铁签压印在泥坯上制作出的,随后将该种泥坯做成可反复使用的坚固拍板,尺寸约11厘米x6.5厘米左右,如图二。
4.手印纹多为伸展的手掌内侧完整造型,左右手皆有,一或两个印记,或并拢或五指张开;有按压纵向半个手掌的;有仅按压手指前两节关节于砖面,手掌处悬空的;也偶有使用手背的情况。
简陵下宫范围内采集的一块手印条砖,翻模可见其是半握掌使用中节和远节指骨外侧按压出的,尚可见清晰的指甲痕迹。
全国范围现已出土唐代条砖底纹样式较为集中,鲜有出新,在出土时为无区分的混合使用。
拍印方向多与砖体呈一定角度,应是制砖工匠方便挥动手臂进行拍印所造成的客观结果。
说到样式流行和缺少变化的主要理由,由于条砖产量要求通常十分大,故出于制作效率要求,需要使用尽可能简便的标记工具。
但无论是哪种纹饰都没有在制作砖坯时的顶面上起到平均用力、整体压实坯体或检验其干湿程度的作用,多只是出现在中部区域或是长边的一侧。
以手印来看,多为顺着条砖长边方向按印,有全掌、半掌、手指等形式,按压面积较小,深度通常也较浅,且用力不均,故造成印痕的深浅不一。
通过翻制正模可以清楚地看出按压时泥坯的干湿度和按压时细节,手在按压完成后抬起的不同顺序,有平行抬起的,也有先起掌腕部,后抬手指部分的。
四、结论条砖大面中的一面较细腻平整,另一面看得到砖坯面在成型时就较粗糙,此面在加上印记后直接被用来作底面。
因为印痕出现面在铺地使用时均作为底面,或使用为下层砖或面朝下方,不外露,明显区别于汉、南朝出现的画像砖等装饰纹饰的展示功用;并且因按压而形成低于砖平面的印痕,也区别于同时期方砖底纹的实用抓地目的;在用于墙体时,或丁或顺、或平或立的垒砌做法也可以排除其向内凹陷的印纹是主要为增加摩擦的认识。
条砖上加印底纹存在于整个唐代,多样印纹且分布不固定,但又无明显的秩序或规则体现。
综上所述,论其作用当主要是体现制砖者出产条砖数量的主要方法和依据。
参考文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顺陵文物管理所2015《唐顺陵》,北京文物出版社。
江宁博物馆、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2013《东山擷芳——江宁博物馆暨东晋历史文化博物馆馆藏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13《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苏州市考古研究所2014《江苏扬州市曹庄隋炀帝墓》,《考古》第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8《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5《青龙寺与西明寺》,北京文物出版社。
唐华清宫考古队1990《唐华清宫汤池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第5期。
魏曙光2014《河北曲阳田庄大墓取得重要新收获》,《中国文物报》第3期。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6《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田玉娥2005洛《阳唐砖浅议》,《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洛阳市文物工作队2007》河南洛阳市瀍河西岸唐代砖瓦窑址》,《考古》第12期。
王小蒙、陈力2015《隋唐五代时期的灰陶制品》,《文博》第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顺陵文物管理所2015《唐顺陵》,北京文物出版社。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9《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文物》第3期。
刘大可2015《中国古建筑瓦石营造》(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潘表惠2015《浙江省新昌出土的历代墓砖》,《东南文化》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0《扬州城——1987~1998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