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合集下载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结果: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 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②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③北京设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 本营。 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 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影响:
《辛丑条约》 a、赔款4.5亿两→本息9.8亿。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完 全被列强所控制。同时也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 济的凋敝。 b、划“使馆界”。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c、拆“炮台”。控制京津,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操纵和 对中国人民的镇压。 d、惩、禁止反帝爱国组织及活动。屈从于列强的无理要求,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的设立,使 中国对外机构亦半殖民地化。 f、修订商约。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经过: 1894.7,丰岛海战,挑起战争;平壤战役;黄
海海战,邓世昌殉国;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 屠杀;威海卫之战,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 军覆没。
结果: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民族危机加深。 刺激野心,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影响: ③客观上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清政府:军事改革(新军)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 鸦片战争的影响?
• 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 •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 品经济的发展。 • 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 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 股“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潮。 • 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材料一: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 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 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 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 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 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 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 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 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中“自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 根据材料,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
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根本)
市场,被动的融入世界。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情景剧:第二幕 荷兰海牙
五十年多前,中英确有战事。当年, 清国大臣林则徐率领暴民扣我英商, 焚我英货。我国只是对这种强盗行径 进行正当报复罢了。
情景剧:第二幕 荷兰海牙
五十年多前,中英确有战事。当年, 清国大臣林则徐率领暴民扣我英商, 焚我英货。我国只是对这种强盗行径 进行正当报复罢了。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
扭转逆差
英国
打开市场
对华倾销鸦片

入正 出 当
超贸 超 易
中国
严重灾难

“弛禁论” 与

“严禁论” 禁

财政 危机
吏治腐败 军备废弛
危害 身心
情景剧:第二幕 荷兰海牙
当年我朝先皇遵循贵国提出的要求, 严惩了挑起事端的祸首林则徐,可最 后你们还是发起了战争。

专题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专题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四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主权但不完整。

1919~1949五四运动——新中国建立(近代后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封建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运动。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1、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新旧民主革命分期界标:五四运动;1、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五、中国近代化的主题:1、政治民主化: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民主革命。

2、经济工业化: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思想科学化: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4、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六、两大任务:1、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七、四条线索:1、列强不断入侵,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略屈辱史)。

2、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抗争史)。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纵观列强侵华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考纲要求】1、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戊戌变法;3、辛亥革命;4、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课程标准】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3、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4、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历史,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5、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中的历史地位。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参与国家
一国为主
多国
方式手段
发动战争
战争和“以华治华”
结果及影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民 响 族危机不断加深;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 断觉醒,掀起了一系列的抗争与探索运动。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主要特征
1. 广泛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的许多政治派别。 2. 层次性。随着对西方认识上的不断深入,在学习西 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 化。 3. 继承性。各阶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4. 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 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辛丑条约》签订后,则 往往把反帝反封建联系在一起。
学习目标
一、学生通过整体感知、线索梳理等环节对本单元内容 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
二、回顾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理解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 历史发展的影响,知道抗争与探索的联系与区别。总结 规律认识,并通过练习加以提升。
三、学生学习不同史观,并用其对本单元内容进行重新 梳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历史学习的多样 性,从而培养他们多方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角度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 力。
一、整体
课堂设计
半殖民地,指在政治上丧失了部分独立 自主权;经济上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地;文化上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 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 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线索梳理
近代前期的 侵略-抗争-探索(1840—1919)
检测训练:
1、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 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1—2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1—2

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
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 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清国……派大兵于
1.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 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 ……朕虽始终与平
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
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
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松阴(1855年)
一份影响深远的扩张指导纲要(1855——1894)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计划武力攻取中国沿海 地区并划归日本版图,然后进一步肢解中国,达到控
制中国的目的的方案。
1893年决定成立战时大本营,完成了侵略中、朝
的战争准备。
一份细化的《征讨清国策》(1887年) (参谋本部管西局长小川又次) 欲维持我帝国之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然立 于万国之间,以保持安宁,则不可不攻击支那, 将现今之清国分割为若干小邦。 ……先讨台湾,干涉朝鲜,进而处分琉球等等, 且以断然与清国交战之决心而坚决行之,实乃 当继续之国策是也。
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
多只,乘我不备……开炮轰击……无理已极,势难再以 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
日本对清宣战诏书
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于平 和之治……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 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 维护传统朝贡体系VS为文明强国、宣扬国威而战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
一.背景:
1.明治维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市场狭小 ,
资源有限
——摆脱生存危机,走出经济困境;
2.浓厚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极富 对外侵略和扩张性;

第12课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把握四条线索:四条线索侵略-抗争探索-近代化四侵略史——列强侵华史实及罪行交条抗争史——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织线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并索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行线索一列强侵华史第12课、14课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础知识梳理】一、鸦片战争1、爆发背景(1)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形势对比表项目中国英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农业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国)军事装备陈旧船坚炮利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结论清政府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国力强盛(2)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2、经过:1840年6月——1842年8月3、结果: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地位)——《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开埠:中国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②割地:割让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③协商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倾销,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④赔款:给英国2100万银元。

(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⑤其他特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贸易主权)、居住及租地等特权(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借口)——附件内容。

5、影响:(1)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引言分析】当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弱,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也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的。

在经历了到到,最后到的探索,最终人们认识到: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

武昌起义后,人们推翻了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挥动和大旗,吹响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号角。

【学习方法】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

二要突出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

三要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2课鸦片战争复习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清政府权力机构的变化复习提纲: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背景:(1)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英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清王朝闭关自守,不思进取,于是成为侵略者争夺的目标。

(根本原因)(2)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的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一直处于地位。

为扭转逆差,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大肆向中国走私。

(3)19世纪30年代后期,清政府就禁烟展开激烈辩论。

决定禁烟,派广州禁烟。

1839年6月3日,在海滩当众硝烟。

(直接原因)2.过程:时间:1840.6 ------1841.6--------1842.83.结果(1)失败原因:清政府战和不定,;,军备落后。

(根本原因)(2)《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①开港口:开放、、、、②割地:割给英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1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

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

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鸦片战争知识结构:一、鸦片战争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三、清政府的变化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结构:一、运动的兴起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二、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全盛时期的事件: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3. 《天朝田亩制度》目的:建立四同社会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天国的衰败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2.重建领导核心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高中历史知识点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知识点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1、第一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3)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3)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4)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1)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3)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4)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国侵华-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国侵华-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答案
返回
答案
4.影响 (1)主观 ①范围: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②经济: 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政治: 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刺激了西方列强,拉开了列强 瓜分中国的狂序潮幕。 (2)客观 ①清王朝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军事改革。 ②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返回
重重点点难难点探点究探究
史料探究
主题一 中日甲午战争
理理解解··深深化化··探探究究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 明治维新后, 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 第二期征服朝鲜, 第三期 征服满蒙, 第四期征服支那, 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 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 进攻 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问题 据材料, 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6.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 中国建构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始终与近邻日本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 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打乱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历史 发展脉络来看, 中国每一次现代化变革都受到日本的干扰和影响, 洋务运 动终于甲午战争, 民国新政终于抗日战争…… ——田庆立 宋志艳《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答案
2.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 维护在华侵略利益。借口“助中国剿匪”。 (2)经过: 1900年,组成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
隐性点读
教材引用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一句话, 这句言论说明了八国联军之所以 没有将中国瓜分, 主要在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

4.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4.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阶段划分 (依据:领导阶级不同) 鸦片战争 1840 五四运动 1919 新中国成立 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
(约80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
(约30年)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两条线索 列强侵略 两大任务 民族独立
②地主阶级学习西方是以维护清王朝统治、实现清王 朝中兴为根本目的。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的探索缺乏生命力。他们选择了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道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触及封建制度,这是其 失败的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
规律总结
①近代史上两次农民运动都发生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半封建社会之前,都以农民阶级为主要力量,都以 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 失败。 ②农民阶级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这两次 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由于其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只能以传统农耕文明对抗先进工业文明;其提出的方 案和口号具有极大的空想性和落后性,注定了其失败 的命运,因此农民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 取得胜利的重任。 ③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同样不能取得 胜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毛泽东指出, 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 土地问题。
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
腐朽封闭所以落后 思变才能崛起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必须思变 中国各阶级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艰 难 探 索
革命胜利、赢得独立、重新崛起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维新派: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 革命派: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五四运动 无产阶级 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地主阶级

最新-高中历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考纲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

3、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4、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革命的影响。

★高考命题方向:1、本专题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专题,是历年考查的重点,无论新课标还是非新课标都将本专题作为考查重点。

2、高考命题与热点结合密切,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都与抗日战争有关,2018年高考题中涉及抗日战争的题目很多,国共两次合作也因近几年两党联系的加强而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

3、地方特色突出,随着高考自主命题省份的增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试题逐渐增多,如上海的“户籍姓氏”题、山东的“山东在历史上的地位”题、四川的“地方戏”题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4、很多试题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联系起来,尤其是政治史与文化史的联系更加密切,康梁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都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元基本知识: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英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入超的地位。

③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又从根本上断绝了非法的鸦片贸易这条罪恶的“商路”。

(2)经过:①1840年,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

②广大爱国军民英勇抗敌:关天培在虎门、葛云飞在定海、陈化成在吴淞等率军抗敌,为国捐躯。

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与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③战争中清政府战和不定,几易主帅,且军备落后,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41年)后,又攻下厦门、定海、吴淞、镇江,打到南京江面,切断清政府漕粮要道,清政府投降。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900
原因:洋教势力猖獗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体现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维新变法
90
年代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先进人士有关西学知识的增长。
代表人物:①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②梁启超③谭嗣同④严复
辛亥革命
1911.10
①组织准备:中国同盟会
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②《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有空想性(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
③运动失败根源:农民阶级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是小生产者,狭隘、保守、自私,不代表先进生产力。)(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各阶级如何开展救国运动
洋务运动
60—90年代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②太平天国运动
①军用企业
②民用企业
义和团运动
②思想准备:与改良派进行论战。③军事准备:黄花岗起义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武昌起义胜利:10月0日,金、熊率先起义。成立国民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震撼了清的统治,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3、清王朝统治结束: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历史进程改变。(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要矛盾变为外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侵略反封建。)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如何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继续深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
①根本: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

专题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专题四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民 资 初 步 发 展
新 文 化 运 动
列强侵华与近代民主革命 (1)一个转折: 鸦片战争使中国有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2)四次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五大条约: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 条约》和《辛丑条约》。 (4)两个阶段: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开拓世界市场,攫取中国领土和主权,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商品输出是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时期,军事 上趋向于联合侵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瓜分中国。 (5)一个结果: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两个影响: ①对列强,拓展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市场,促进 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中国(双重影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近代中 国日益贫穷和落后,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政权更替 清朝后期(1840—1911年)→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统治 (1912—1927)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 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 阶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主导地位)
(包括农民、城市平民、民资、小资、工人)
垄断资义发展需 要 “大陆政策”
《马关条约》 瓜分中国狂潮
《辛丑条约》
“洋人的朝廷”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破坏 自然经济解体 卷入世界市场
影 经 响 济
其 他 影响
侵略延伸到内地 阻碍民族资本主 控制中国经济命 洋务运动 义发展 脉
新思潮的兴起
近代化起步
民族觉醒 救国运动
民主革命思想 成为主流
开始沦为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课件 课件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PPT课件 课件

制定“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16字革命纲领,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 与改良派进行论战,使革命思想深有入人心
发动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促使革命高涨

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并取得成功

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多个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崩溃

高潮 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总统
第4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主要线索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活动 ❖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趋势: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不
断加深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原因:打开中国的市场
列强在远东矛盾激化,“三国干涉还辽”
后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侵华的特点: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

息共计9.8亿两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 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 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山海关至北京铁
军 侵
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运动
背景:阶级矛盾尖锐,广西自然灾害严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
兴起:1851年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发展:1853年攻占南京,定都于此,建立对峙政权
全盛: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天 国
在政权建设上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平 天 国
兴 天京事变:1856年诸王内讧 衰 改革:起用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洪仁玕提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潍坊市历史二轮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抓主干,纵横联精练评,能力显——高三二轮复习策略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李慧敏于毅徐怀军王术刚2014年3月20日高三二轮复习是在学生对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全面复习之后,三轮集中考练之前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是高三备考的关键阶段,所以要对二轮复习给予准确定位。

为此,我们高三历史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二轮复习进行思考和定位,以期望达到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

一、主要目的二轮复习要把一轮复习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进行再夯实,深理解,能把所掌握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死去活来”,重视梳理每个专题的主要线索,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的阶段特征和整体特征,要把主干知识网络化,立体化。

特别注意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与历史知识的比较分析。

与此同时,教师要重视方法指导,针对三维目标,让学生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从而提升历史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指导思想方向对了,路就不远;方法对了,效率才高;所以首先要统一思想,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就目前的高考特点而言,二轮复习应当确定如下思想:1.奠基于两个研究——2014年考试说明和历年山东高考试题研究新的考试说明能让我们了解高考的新动向。

历年的高考题的研究让我们把握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命题思路。

基于这两个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明白山东高考“稳中有变”的内涵。

2014年的考试说明除了分值从78分到100分之外,在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没有太大的改变。

分值的增加让我们意识到二轮复习时要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2014年的题型示例中新替换的两道题型让我们认识到新高考更会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综合运用的能力,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比较分析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仍然保留的题型示例也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考查,史学研究倾向更为明显。

历年的高考题,从内容上主要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从形式上是灵活多样,文字、图片、图表、照片等成为考查知识点的新情境的设置载体;从能力上着重考查考试大纲要求的四项基本能力,特别是阶段特征、横向联系、史论结合。

2.把握两个方面——基础与能力并重对于历史的主干知识,二轮复习要在“理解”上狠下功夫,以主干知识为线索从纵向和横向把知识进行重组,让知识系统化,同时体现思维的梯度,逐渐向高、深、新方向发展,让学生有学习的新鲜感。

然后再进行及时的训练,做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

从几次大型考试中认识到只有学生消化吸收的知识,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除了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之外,还要注意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的提醒,特别是区分类似知识或对存在误区的知识点。

学科能力的提升贯穿在复习的每一个环节。

基础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前提。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学案和课堂上提出有效的真问题和新问题,锻炼学生的灵活运用,比较归纳能力。

重视课堂生成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从一模考试的试卷中发现学生在考试大纲要求的四项能力中最突出的缺陷表现在获取和解读知识能力中对“有效”信息的“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方面对“辩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方面的“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论证和探讨问题中“使用批判、借鉴、引同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还有表达方面的“准确”和“简洁”。

当然四项学科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每一方面都有学生最薄弱之处,所以课堂与习题中的“对症下药”很有必要。

3.避免两个误区——以讲代练和多比少好二轮复习的课堂,老师的点拨仅是一个思路或线索的提示,还有易错易混点的提醒,一定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不可让学生眼高手低。

很多知识的整合与小专题的归纳一定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做,不要让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

课堂的容量取决于学生们的活动量和思考量,并非取决于老师的“活动量”。

二轮复习过程中试题的选用是非常关键的。

并非是以多取胜。

试题太多,往往造成围绕试题转。

试题的选取要符合高考要求,宁缺勿滥。

三、复习策略应该说二轮复习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挑战,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前提下,既不能是一轮的重复,还要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发挥老师们的集体智慧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把集体备课常态化,大家集思广益,有好的想法和好的试题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每一份学案,每一节课件和每一次训练。

1.考点导航。

让每一个专题复习目标明确,学生有的放矢。

把新的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既能看到考试说明中的宏观把握又可以看到课标要求的具体目标,两者相得益彰。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关系与区别,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和掌握。

教师要明确每一个专题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特点,哪些属于高考的高频点,哪些属于山东高考的冷点。

哪些是近几年其他省份经常考的知识点而山东高考未曾涉及过的地方,高考虽然不会重复考相同的知识点,但会对从不同角度来考查相同的知识点,所以更应该关注未考过的知识点其他省份考查的角度,还应该注意对同一个知识点,其他省份与山东省考查的方式和角度有何不同。

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二轮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体系构建。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着眼于一定的深度,对每一个专题要从纵向理清线索,渗透通史意识。

还要融合三本必修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归纳总结抓历史的阶段特征,关注同一历史时期的中西对比,特别“相似历史现象”的分析与比较;要对教材进行科学适度的整合,建立多维度的网络化立体知识体系,打通知识的“关节点”和“联结点”。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历史线索,要么按照时间顺序,要么以主题。

还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整理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不要形成思维定势,只有教师提供的一种线索。

3.思维激活。

让二轮复习区别于一轮复习,或者说是让学生有新鲜感,有新收获,就需要从新的角度设计新问题。

用近几年高考常考查的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去看待问题,让学生收获“黄看成岭侧成峰”。

用新材料和新情境来呈现“旧问题”,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遇到“新面孔”淡定沉着的心态技巧。

还要重视与时政热点的链接,形成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的习惯,增强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4.精练精讲。

在二轮复习试题的选择方面一定要看一看题目是否考查了历史的主干知识,是否考查了历史的阶段特征。

是否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能否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考查历史的比较分析,是否考查史论结合。

题目是新在材料情境的设置还是考查的角度,还是与当今的某些时事热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题目要精选还要精练,一定要限时训练,培养学生的时间意识。

二轮复习过程中试题的讲评除了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集中突破外,还要讲出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除此之外,要重视错题重做与试题的变式训练,每一次讲评之后,都要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总结,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流程1.课前:提前明确将要复习的专题名称及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要求明确具体,对本专题所复习的主干知识,学生在上课之前要有自主掌握的过程。

关于每个专题的主干知识,要经过全组老师的集体研究之后进行界定,要根据课标和往年高考题的特点,大胆地舍弃非主干知识。

在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之下,每个专题要有一至两个学生动手梳理的小专题。

学生动手填写的内容要精练,有一定的概括性。

2.课中:在集体备课后,老师把本专题知识的主干知识要根据一定的主题来重新梳理,在主题的统领下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易混易错点的辩析,还要在广泛占有各地新模拟试题和以往典型高考题的基础之上,对每个专题都有一个课堂上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限时训练题,以便从学生暴露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3.课后:每个专题之后,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知识网络。

还要对当天所复习的专题进行消化和吸收。

题目的训练每个专题以11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为标准。

每个周有一次文综训练,抓住每周一次训练机会,精心选题,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试题,把握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做好每周的考后总结。

专题五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考点解析]1.考纲与课标2014年考试大纲课标要求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近三年考情分析]时间2011年2012年2013年题型选择题选择题选择题考点借对义和团态度考查中国中共对近代政治状况(1918——1924)的认识国民革命相比辛亥革命而言对近代化的影响五四运动的意义命题规律:从近几年的山东高考题来看,本专题侧重于考查中国人民抗争部分,对于侵略史的考查还未曾涉及试题。

对于近几年其他省区的“高频率”考点——辛亥革命,山东高考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在2009年的29题考查到了辛亥革命与义和团运动在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的不同道路。

也同时考查了五四运动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的贡献。

2012年把辛亥革命做为国民革命的陪衬,比较隐蔽地考查了两者在近代化方面的影响的比较。

本专题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个频繁出题的考点,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会涉及到一道选择题,在2010年还涉及到非选择题的一个设问。

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五个阶段,考查多侧重于抗日战争(曾四次命题)。

其次是五四运动曾考过两次。

义和团运动也涉及过两次。

由此可知,考过的考点,仍然可能会考,但是考查角度会不同。

因此,主干知识的复习仍是重中之重。

[高考预测]1、从命题内容上看:中国人民的抗争仍是考查的重点。

隐藏在侵略史中的军民抗争在进行专题复习时也不能忽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仍然是复习中的重点。

2、从命题角度上看:仍会运用新情境、新材料设计问题,也将会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从新角度设计考查。

可以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可以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民抗争。

还可从横向考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十年对峙期间的政治、经济、思想。

[复习建议]1、复习本专题,要抓住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三条“线索”。

一个“主题”:救亡图存,近代中国各个阶级面临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

两个“重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影响;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