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脏腑之间的关系1

合集下载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pptx
4. 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 不断 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 上 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 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 、 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 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 的升 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 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 依存 ,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 失 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书山有路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 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 正 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3. 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 , 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 统 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脾心主血脉,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1. 血液生成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脾的运化作用下,水谷精微之气得以消化吸收并注之于血脉而成为血液。

只有脾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心血才能充盈。

而脾的运化功能,也与心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心阳可以温运脾土,另一方面,心主神志,可以调节脾的运化,有利于气血的生成。

心与脾在血液的生成方面,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 血液的运行方面:人体血液的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资助外,还需依赖于脾气的统摄。

只有脾气强健,统摄血液生理功能正常,血液才能在心气的推动下在经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心肺脾等脏相互配合,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在病理上,心脾两脏也常互相影响,如思虑过度,不仅可以耗伤心血,也可引起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或劳心过度,血液耗损过多,最终可以导致“心脾两虚”,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症,中医往往采用补益心脾的方法予以治疗。

此外,不管是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或脾主统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血液运行失常。

二、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及血液的生成运行方面。

l. 在消化方面:脾主运化,摄入到人体内的饮食物,必须经过脾胃共同作用,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只有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胆汁才得以正常的分泌和排泄,脾胃升降有序,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

脾的运化功能,对肝之疏泄亦有一定影响,只有脾气强健,饮食物及水液得以及时的输布而不发生滞留,肝之疏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在病理情况下,如肝的疏泄不利,即可对脾胃的运化功能产生影响。

2. 在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贮藏和调节全身血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关系

脏腑关系

肝与脾
1、表现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协调; 2、表现在血液的调控方面。
肝与肾
“精血同源” “肝肾同源”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二)腑与腑之间相互关系
胃、小肠、膀胱、大肠 “六腑以通为用”、“腑病以通为补”
(三)脏与腑之间相互关系
心与小肠: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肝与胆 肾与膀胱
心与脾





心与肝
1、血液:心主血,肝藏血 2、神志: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心与肾
火 交” 济” 肾

“心肾相 “水火既

肺与脾
1、气的生成:“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 枢” 2、水液代谢:“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 器”
肺与肝

肃降

升发
肺与肾
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主水之脏,肾为 呼吸方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学说 经络学说 体质学说
03:26
HONG
1
脏腑关系
脏与脏之间相互关系 腑与腑之间相互关系 脏与腑之间相互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相互关系
心与肺 心与肝 肺与脾 肺与肾 肝与肾 心与脾 心与肾 肺与肝 肝与脾 脾与肾
心与肺


肺主Biblioteka 血气“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脏与腑的关系,即是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为里,六腑为表。

脏腑之间之所以构成这种紧密关系,主要根据有以下几方面:①经脉属络: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肺与大肠构成脏腑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则构成表里经。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②生理配合:六腑机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五脏功能也有赖于六腑的配合。

如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而大肠的传导也有助于肺气的肃降。

③病理相关。

脏病可影响到其相合的腑,腑病也可影响其相合的脏。

如心经有热,可以循经下移于小肠,小肠有火亦可循经上扰于心等。

因此,在治疗上,相应的就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

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煦,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尿血等小肠实热的症状。

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肺气的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

而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月市气的下降。

在病理上,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大肠失润,传导失常,可见大便干结难下。

若肺气虚弱,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可见大便困难。

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

反之,若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是谓上窍不通则下窍不利,下窍不利则上窍为之闭塞。

3.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以膜相连,通过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脾与胃在生理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小医推拿[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基础中医学:脏腑之间的关系

基础中医学:脏腑之间的关系
❖肺主呼吸,朝百脉,助心行血 “气为血之帅” ❖心主行血,气附于血运行全身 “血为气之母” ❖宗气,连结心肺两脏功能的主要环节
病理联系
❖肺气虚弱,或肺气壅滞,行血无力,血行受阻,则胸 闷、心悸、面唇青紫、舌质紫暗
❖心气不足,致肺宣降失调,则咳喘、胸闷、甚则咯泡 沫样血痰
脏与脏的关系
❖ (二)心与脾
脾气虚弱 心血不足
面色无华, 失眠多梦, 食少腹胀, 便溏,体倦
脏与脏的关系
❖ (三)心与肝
生理联系
❖血液运行
心血充盈,肝有所藏 肝有所藏,疏泄适度,调节血量,心有所主
❖神志活动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藏血舍魂 心神正常,有利于肝主疏泄
脏与脏的关系
❖ (三)心与肝
血液 心—肝
血液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
脏与脏的关系
❖ (一)心与小肠
病理联系
❖心火亢盛,下移小肠,பைடு நூலகம்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
尿少,尿黄,尿痛
❖小肠有热,循经上扰于心,致心火亢盛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红
脏与腑的关系
❖ (一)心与小肠
心与胆
❖生理联系——心理活动密切关系 ❖病理联系
心胆气虚,神失守持 ❖惊悸不宁,胆怯善恐,失眠多梦
脏与脏的关系
❖ (九)肝与肾
水能涵木 肝—属木,为子 肾—属水,为母
母子关系
精血互生 肝藏血—阴(血)赖肾精滋养
肝—肾
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肾
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开—制约肾之闭藏 肾主闭藏—合—制约肝之疏泄
相互滋生 相互制约
脏与脏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学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是靠脏腑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进行的。

这些脏器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1.脏与脏之间的联系(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

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

血液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气也只有贯注于血脉之中,才能通达全身。

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

反应在病理方面,心肺不正常互相影响,如咳嗽日久,肺气损伤,推动心血的功能不足,就会导致心气虚而出现心悸气短,甚至心区疼痛等症。

心火炽盛,消烁肺的津液,则见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症。

(2)心与肝心与肝之间主要是血液循环与血量调节的关系。

若心血不足,可以影响肝的调节而引起失眠多梦、眩晕等症,肝血不足也可以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悸、怔忡等症。

又如临床上高烧、昏迷、抽风的病症,也是心肝相互影响的一种病理变化。

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识,肝主疏泄条达(即情绪舒畅)。

精神与情绪也是相互影响的,如精神不足,就会影响情绪的愉快,情绪抑郁不畅也会影响精神的充沛。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帮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须依靠脾的转化为其来源。

如果心阳不足,影响脾的运化,除心脏病症外,还会出现食少浮肿等症;若脾的运化失常,影响了心血的再生,就会出现贫血心悸等症。

此外,心与脾还有循环与统摄的关系,如果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引起各种出血的疾患。

(4)心与肾心与肾之间的关系有二,一是阴与阳(又叫水与火)的互济,二是精与神的互根。

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藏精气而不泄)故以明(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静结合,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始终使人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又叫做“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若阳气不足肾水不化,水气逆而上犯,就会造成“水气凌心”的心悸症,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也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这就是“心肾不交”的病症。

中医基础讲座12—脏腑之间的关系1

中医基础讲座12—脏腑之间的关系1

中医基础讲座12—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腑之间的关系(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密切联系,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除在形态结构上得到一定体现外,主要是在生理上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协同、相互为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五脏的系统分属关系、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五脏的精气阴阳关系等方面。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肺、脾、肝、肾五脏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特定的病理变化,但五脏之间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

五脏之间的关系,不能只局限于五行的生克乘侮范围,更应注重五脏精气阴阳及其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协调。

(一)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二)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三)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四)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

(五)肺与脾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谷气;肺主行水,脾主运化水液。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六)肺与肝肝主升发,肺主肃降。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

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

(七)肺与肾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八)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此即五脏一体观。

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

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它们又与五脏一起分属于五行,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及五行互藏的规律而运动变化。

五行系统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不是单向的、垂直的链,也不是首尾相衔的环,而是一种球状的网。

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

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

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

此即“五脏互藏”之意。

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

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

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

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

脏腑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五脏系统的同位联系(即五脏与六腑、肢体、官窍等联系)、五脏生克制化关系、五脏互藏规律,以及五脏四阴阳关系等。

本节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即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

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不单是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之间的关系
水火既济
精血互生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肺 与 脾 的 关系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 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 水,通调水道所以,脾和肺的 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之间 的关系。
气的生成方面
水液代谢方面
肺 与 肝 的 关系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 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 腑安和,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 的气机升降运动。
消化方面
血液方面
肝 与 肾 的 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 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称 之为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因肝肾之间,阴液互相滋养, 精血相生,故称。
阴液互养
精血互生
同具相火
藏泄互用
脾 与 肾 的 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 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 相互促进的。
神志活动
心 与 肝 的 关系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 以,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 血和藏血,主神明与调节精神 情志之间的相互关系。
血液方面
神志方面
心 与 肾 的 关系
心居胸中,属阳,在五行属火; 肾在腹中,属阴,在五行属水。 心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的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又 称水火相济、坎离交济。心肾 这种关系遭到破坏,形成了病 理状态,称之为心肾不交。
脏腑之间的关系
心 与 肺 的 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
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 心主行血,肺主呼吸。
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心 与 脾 的 关系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 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 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 关系。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脏属阴,腑属阳;阳主表,阴主里。

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通过经络相互联络,从而构成脏腑之间表里络属的关系。

1.心与小肠心与小肠通过经脉之间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脏腑之间一阴一阳的表里对应关系。

表现在病理方面较为突出,如心有实火,通过经脉移热于小肠,可引起尿少、尿赤、尿痛、排尿灼热、甚则尿血等小肠实热的表现;反之,小肠热盛,也可循经上炎,出现心烦舌赤、口舌糜烂生疮等心火亢盛的表现。

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了脏腑之间的表里对应关系。

肺的肃降功能,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大肠的传导功能的正常,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从而协助肺主呼吸的功能的正常进行。

病理情况下,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秘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大便艰涩不行,即所谓“气虚便秘”;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又可使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见胸满、咳喘之症。

3.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构成了脏腑之间的表里对应关系。

脾与胃之间,具体表现为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三个方面的联系,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以营养全身,故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腐熟,为脾主运化提供了物质保证;脾主运化为胃继续纳食创造了条件。

一纳一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

(2)升降相因:脾胃位居中州,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主升清,使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并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胃主降浊,使初步消化之食物得以下传小肠,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并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以维持胃肠虚实更替的生理状态。

(3)燥湿相济:脾属阴,喜燥而恶湿,燥则水湿不停,脾气健运,脾气得升;胃属阳,喜润而恶燥,胃得润而能降,则胃纳如常。

二者之间燥湿相济,阴阳相和,使消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病理上,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则可导致胃和降失职,受纳失常,而见纳呆、呕恶、脘腹胀满等症;若食滞胃脘,浊气不降,可致脾气不升,运化失健,水湿内停,而见腹胀、泄泻等病理表现。

中医的脏腑理论——五脏的关系

中医的脏腑理论——五脏的关系

中医的脏腑理论——五脏的关系中医的脏腑理论——五脏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虽然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中医五脏分:肝、心、脾、肺、肾。

五脏之间的关系如下:①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

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

心虽行血,但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配合,才能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

②心与脾。

心主血而行血,脾生血而统血。

心血赖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

血液的正常运行,除心气的推动外,有赖于脾气的统摄。

③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心肝配合,能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调节,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④心与肾。

心属火,肾属水。

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行,肾水上济,两者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关系,称为水火既济。

⑤肺与脾。

肺主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行水,脾能运化水湿,肺脾配合,才能保证人体气的生成充足,津液代谢正常。

⑥肺与肝。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才能保持气机调畅,气血运行正常。

⑦肺与肾。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肾主水,有气化水液的功能,肺肾相互协调,能保持正常的呼吸,完成水液代谢。

⑧肝与脾。

肝主疏泄,有助于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⑨肝与肾。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

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依赖肝血的补充。

⑩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五脏之间这些关系如果失去协调,就会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如肺气虚,推动无力,心脉瘀阻,出现胸痛、紫疳。

心肾不交,则出现失眠、心烦。

肝脾不和,出现腹胀、泄泻。

肝肾阴亏,出现头晕、目眩、腰酸、遗精。

脾肾阳虚,出现腹泄、水肿等。

脏腑之间的关系(1)

脏腑之间的关系(1)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1.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的作用。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的关系。

2.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3.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肺司呼吸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有赖于心主血脉。

4.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联系心搏动和肺呼吸的中心环节。

5.另外,心与肺的病变也相互影响,常表现为气血失和。

如心气不足,行血无力,心脉於阻,从而导致肺气壅滞,气血宣降。

(二)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协同。

1.血液生成,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经脾转输至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心主血脉,心生血养脾以维持其运化功能。

2.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

劳神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又可损伤脾气,形成心脾两虚证。

3.血液运行,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又依靠脾气的统摄,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相反相成、协调正常,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三)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方面。

1.血液运行心主血脉,推动血行,则肝有所藏。

肝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血行,使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两者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临床常见的血虚或血於病机,主要表现在心肝血虚及心肝血於方面。

心血不足与肝血亏虚相互影响,导致心肝血虚,可见头晕目眩,心季失眠等。

2.精神情志心藏神,主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两者协调,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血充足,心神清明,有助于肝主疏泄;肝气畅达,肝血充盈,有助于心神内守。

两者相互为用,则精神饱满,情志舒畅。

临床常见心肝火旺病机,心火与肝火母子相及,相互影响,可见心烦易怒,或狂躁妄动等症状。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六腑之间总的关系为脏腑阴阳表里关系。

即脏属阴而为里,腑为阳而为表,因此,脏和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即是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

这种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表里的脏腑所属经脉之间的相互络属以及其生理功能的密切相关上。

具体来讲,表现为某一脏与某一腑之间的固定相互配合关系,即心与小肠相互配合,肺与大肠相互配合,脾与胃相互配合,肝与胆相互配合,肾与膀胱相互配合。

兹分述如下:(一)心与小肠心与小肠的生理关系体现为:心与小肠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心阳下煦小肠,有助于小肠化物等功能的发挥。

病理关系为:心有实火(下移)小肠。

小肠有热(循经上炎)心。

(二)肺与大肠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体现为:肺与大肠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的肃降功能与大肠的传到功能互相协助。

病理关系为:大肠热实(腑气不通)肺失肃降肺失清肃(津不下达)大肠燥实肺气虚:推动无力——大便艰涩;失于固摄——大便溏泻:大便传导功能失常。

(三)脾与胃脾与胃的生理关系体现为:经脉络属构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生理功能:胃主降、主受纳,喜润恶燥;脾主升、主运化,喜燥恶湿:相反相成,共为后天之本。

其病理关系,如《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即指脾胃升降失常可致腹胀泄泻及食少脘满、嗳气、呕吐恶心等病症。

(四)肝与胆生理与病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排泄与肝主疏泄有关,肝胆病互相影响,其病变主要为肝胆火旺、肝胆湿热和情志失调等方面证状。

(五)肾与膀胱生理与病理: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依赖肾之气化。

其病变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失调方面,若肾气亏虚,气化乏全,失于固摄,则膀胱的开合失度,即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遗尿、尿频数等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阴阳燥湿相济
脾喜燥恶湿——脾阳健则能升运,脾易 湿赖胃阳以制之 胃喜润恶燥——胃阴足则能纳腐,胃易 燥得脾阴以润之
纳运协调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
脾与胃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脾与胃关系示意图
纳运相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

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燥湿互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肝气
主疏泄升发
生 理
病 理
肺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肺气 左 升
病理状态 左升太过 右降不及 肝火犯肺
右 降
肝气
7.肺与肾
病理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共同完成 呼吸运动
肺与肾的关系示意图
维持呼吸: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主要关系 血液运行与呼吸之间协同调节关系(气、血) (1)生理 [1]气与血关系: 气——肺主气,肺气助心行血——气为血之帅 血——心主血,心血载运肺气——血为气之母 [2]宗气关系: 贯心脉以行气血(心) 走息道以行呼吸(肺)



心 ; 心
肺 ;心


道是有情有意,独守秋风凄雨。 不思茶饭长相思,不眠之夜空耗 时。
• •
当哩当,当哩当,说说我山东好汉 武二郎,三拳打死景阳虎,英 雄气概美名扬。谁知得了一怪病, 心烦失眼夜夜天,急躁易怒变了样。 宁夏医生有王师,天王补心柴胡 汤,三剂服后保安康!
• 夜盲证:男,40,夜晚视物昏花,头 • 晕,经常抽筋,心慌失眼多梦。面色苍白,唇四甲 舌淡。王师 断为心肝血虚,四物汤加减治愈
脾(主运化)
肝藏血
调节血量
固摄血液
脾统血
维持血液的 正常运行
肝脾之间关系示意图
促进
肝气疏泄
发挥
脾气运化
化生
肝气畅达
涵养
充实
水谷精微
化生
肝血充足
血液

休息一下吧
• • • • • •
1、心与脾生理与病理关系? 课后思考 2、肺与脾生理与病理关系? 3、肝与脾生理与病理关系? 4、肝与肾生理与病理关系? 5、脾与肾生理与病理关系? 6、何谓心肾不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最喜欢的座右铭:
• •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 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 ——伏尔泰
天问
• 1、《半夜鸡叫》中的高玉宝拉肚子,飞 流直下三千尺,半夜鸡叫登厕所。肠之为 病,王师不治其肠(消化系统),唯三剂 利尿药(泌尿系统),病愈也。?
• 2.《红楼梦》林黛玉肺 • 气虚“咳微喘促”,找王 • 师诊脉曰:“肺虚者,金气不足也,补脾 气有大效,盖‘培土生金’耳”。十剂补 中益气汤,大效。玉大呼:“神医也,神 医也”。
大肠传导
大肠传导不利
肺与大肠关系示意图
肺气肃降,肺津下润,有助于大肠传化糟粕

大肠传化通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利呼吸
大肠
3.脾与胃
生理
• 水谷纳运相合 •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运奠定基础
脾主运化转输精微——为胃纳提供条件
气机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津液精微,输布上行——助 胃气通降 胃主降浊——水谷残渣,通降下行——助脾 气升运
脏腑命名原则
• • • • • 1、脏实腑空——如肺实、心空 2、脏上腑下——肾在上,膀胱在下 3、脏静腑动——肝静,胆可蠕动 4、脏授腑受——肝出汗,胆纳之 5、脏偶腑奇——两肺,一心
1.心与小肠
心属火、主血
心火亢
温煦
滋养
下移
上炎 小肠热
小肠分别清浊
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 促进 利于
肺失肃降 相互 影响
心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
心宗气肺主呼吸Fra bibliotek推动心的行血肺

2、脾 心
生理
病理
(主血)心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脾(主运化)
心主血
推动血行
血液运行正常
脾统血
血行脉道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心
病理:心脾两虚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病 理
面红目赤,眩晕耳鸣;急躁易怒;重者化风(肝系) 腰膝酸软(肾系)
• (4)肾阳虚衰—肝失温煦 下焦虚寒 • 寒滞肝脉 • 少腹冷痛,阳痿精冷、宫寒不孕
滋肾化精
肝藏血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肾藏精
养肝化血
肝之阴阳 肾之阴阳 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 与协调平衡
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
肝(疏泄)
肾(封藏)
心火
下 降 上 济
心肾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肾水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温煦 推动 兴奋
心火不亢
心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下 温
心阴
上 济
温煦 推动 兴奋
肾阳
凉润 宁静 抑制
肾阴
肾水不寒
精神互用示意图




化养 行摄
调 生

生 摄





生 摄
• 3、张++,男,29,结婚后有一病难于启齿: 遗尿频频,每天换洗被褥,痛不堪言。腰膝酸 软。王师用被肾气治愈。
再 见!
女,58,银川,长期咳嗽,胸闷,痰清稀量多,少气不 足以息,近来心慌,失眼多梦,,自汗,舌淡苔薄,脉 细无力。王师判:肺气虚引起的心血虚症。补中益气汤、 桃红四物汤加减20付缓解。 帅伯,男,70,大学教授,近 十年时常胸闷刺痛,心慌。近一 个月咳嗽痰多。王师诊:心血瘀 阻致肺失宣降。活血化瘀,宣 肺祛痰,桃红四物加二陈汤治愈。

4.肝与胆
肝气疏泄
促进 利于
胆汁排泄
5.肾与膀胱
5.肾与膀胱
肾的气化
调控
影响
膀胱开合
课题设计
• 用刚学过的内容,解释下例病例相关脏腑关系
• 1、李++,男,78,气喘住院。自诉既往史没有哮喘 疾病。只是12天没有大便。腹胀难受,矢气后言舒服。 王师用大承气汤泻大便获效,喘息。 • 2、赵++,女,65。近日口舌生疮,心烦,失眠,心 悸。又出现小便涩痛、尿急、尿频、尿黄。一中医用 导赤散清心火利小便治愈。

一女,19,不同意父母包办婚姻,一气之下喝过农 药。来诊:情绪低落,默默不思饮食,胸胁胀闷,喜叹息。 心悸,失眠。舌淡弦无力。诊断:肝气郁结,心神不宁。 治疗:疏肝理气,行气安神。方:柴胡疏肝散+天王补心 丹治愈
独立思考 自由思想 博爱平等
学术思想
一、理论创新 1、数学模型与中医理论演化 2、生命演化与数学模型表达 3、生命演化定律(宏观器官、微观基因) 二、中医健康设计中心 1、疾病多元治疗的优选法研究 2、疑难病统一规律研究(太极模式) 3、中医治疗提速研究
研究信仰:

躁生烦,静生智;警畏宇宙, 尊重众生。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8.肝与脾
• 肝——干,能干——主血 • 藏血 • 调血 • 疏泄 • 脾——俾女,低下 • 劳苦重担 • ——主运化、主统血 • 气血生化之源
• 饮食消化
生理
血液运行
病理
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
肝(主疏泄)
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3.心与肝
主 调

主神志 调情志

心主血
推动血行
血液运行正常
肝藏血 心主神志 贮藏调节血量 主管精神活动 调节情志活动 维持精神情志 活动正常
肝主疏泄
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以制约肝之疏泄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同源

互化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肾气
疏泄
闭藏
精血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 闭经,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 阳强不泄等症。
肝肾阴阳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肝阳
相互制约 资助 相互制约 滋养
肝阴
肾阳 肾气
肾阴
10.脾与肾
• • 后
• (3)阴阳互滋互制
• 肾阴充盛滋养肝阴,制约肝阳—水能涵木 • 肾阳资助肝阳,同温肝脉—以防肝脉寒滞
(1)精血两亏:腰膝酸软,头昏目眩,耳鸣耳聋 (2)藏泄失度:女———月经周期紊乱、多; 闭,排卵障碍 男———阳痿、遗精、滑精 或阳强、不泄 (3)水不涵木:肾阴不足—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
饮食物

食糜
受纳 腐熟
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

胆 汁

小肠
三焦
水道
食物残渣
大肠
传化 糟粕 水液
膀胱
贮尿 排尿

小肠
受盛食糜
化物
分清
水谷精微
全身
别浊
肾的气化
残渣糟粕
(浊中之浊)
剩余水分(浊中之清)
膀胱
尿
大肠 粪便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我的脏腑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