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13.1改革迫在眉睫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改革迫在眉睫》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改革迫在眉睫》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生背景及意义;2.了解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及其重要意义;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发生背景–意义2.五四运动–发生背景–意义3.国共合作–历史背景–意义4.北伐战争–历史背景–意义5.社会改革运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运动及其特点–改革失败原因6.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2.掌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2.讨论: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3.分组研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将学生分组研讨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背景、意义以及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化问题;2.讲解五四运动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思想对现代化进程的促进;3.分组研讨五四运动的背景、意义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促进。
第二节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讲解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政治合作的重要性;2.讲解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3.讨论北伐战争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社会改革运动1.讲解经济领域的改革运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对现代化进程的促进;2.讲解政治领域的改革运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政治改革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3.讲解文化领域的改革运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4.讨论对改革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四节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认识现实问题;2.讨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法;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探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需进行的改革和完善。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共22张) (共22张PPT)
【知识点拨】 2.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地方基层政权的组织形式,是特定历史时期 的产物。十六国以来,北方长战乱,旧的乡里制度遭到打击, 为了抵御侵扰,汉族豪强大族按照血缘和地域关系把民户聚集 在一起,建立坞堡。北魏承认了坞堡主拥有宗族佃客的合法性, 给予他们以宗族长身份督护所统民户的权力,负责维持地方治 安和赋役征发。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_儒__家__经__典__,使其接受汉化。 2.孝文帝: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 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特别提醒】 2.对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认识。 冯太后和孝文帝面对动荡的局势,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封建国家先进的统治经验 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创 新 措 施 ,例 如:
我 们 将 会 采 取现场 淘汰制 ,以及pk环 节等 给大
拓跋珪,字涉圭,北魏道武帝、 鲜卑族拓跋部人。拓跋珪少年老 成智识不凡。青年时拓跋珪在贺 兰部励精图治,深得众心,使得 远近趋附。386年正月,在贺纳的 支持和诸部大人的推举下,拓跋 珪在牛川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为 代王,年号登国。同年四月,拓 跋珪改代为魏。新兴的北魏征服
(3)该状况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思路分析】该状况反映的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少 数民族的民族政策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不可阻挡。 提示:①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与北魏落后的制度的矛盾。②民族 融合潮流与北魏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矛盾。 (4)在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面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探究: 材料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 敛,倍于公赋。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1_3[1].1_改革迫在眉睫PPT课件6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东Hale Waihona Puke 汉南 方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北方
南方
“鲜卑”作为一个 部落集团的名称, 约始见于东汉。鲜 卑一名,有学者认 为鲜卑即“犀毗”, 亦称“师比“,指 胡人的带钩而言。 “鲜卑”意为瑞祥 或神,合之为瑞兽 或神兽。
根据课本引言回答: 1.该图反映北魏政治生活 的哪一特点? A.军事征伐 B.娱乐休闲 C.社会风俗 2.它创造怎样的辉煌?又 面临什么严峻的问题?
第 1 课 改革迫在眉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宋
齐 南朝
梁
陈 朝
2、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 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⑴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⑵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2.民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 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 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 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 屋。” 材料三:P34【学思之窗】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D
C
练习题: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 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 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 了解北魏孝 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文帝改革的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背景。 3. 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 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难点)
史料三
③《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 无不该涉。 善谈 《左》 《老》 , 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 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 孝文帝本纪》
◆①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②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 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 生产生活。 ◆③体现了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
想 汉族先进文化
[深度认知]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
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 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 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 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宗主督护制 影响了国家 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____________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客观条件 1.北魏的崛起
鲜卑族 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________ 拓跋珪 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 (2)建国:386 年,拓跋部首领________
魏,史称北魏。
平城 ,次年正式称帝。 (3)迁都:398 年,拓跋珪迁都______ 黄河流域 ,初步结束了北方的 (4)统一:439 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共19张PPT)
魏
行宗主督
的 行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 护制 强为宗主宗来主管理当地
事务,可以继承和内
政 部转让,
制
材料2: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 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 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 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征 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
这 田是地由和于 人混世 口家,乱大在的族一赋已定税经程制隐度瞒上度了 造大 成量 了的 贫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 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 作用。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一、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 2、改革的必要性: 3、改革的可能性:
一、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 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 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 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一、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
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 北方分裂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2、改革的必要性:
矛盾日益激化,威胁北魏统治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人民起义不断
一、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 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 北方分裂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2、改革的必要性: 矛盾日益激化,威胁北魏统治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嘎仙洞遗址
汉魏以来, 鲜卑拓拔部逐渐 南迁,过着游牧 生活。
公元315年鲜 卑拓拔部建立代 国,后为前秦苻 坚所灭。北魏建 立后,鲜卑人受汉 族影响,学习农 耕,逐步定居下来
前秦苻坚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东晋谢安
383年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 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 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分 裂混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 选修一 第三单元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必要性:北魏各种制度有欠缺(矛盾)
(经济)赋税制度的混乱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 成帝(孝文帝祖父)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 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 赋的二倍半!
生;
④兴办太学,学先进文化
崔浩
(3)影响:促进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国家机构日 益完备,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封建化,为 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探究3: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的时间以及影响各是什么?(政治前提)
3、统一黄河流域
太
(1)时间:439年
武
(2)人物:拓跋焘(拓跋珪之孙)
帝 拓
拔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 益尖锐,导致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3、改革的可能性:民族融合的趋势、冯太 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前代改 革基础
社
北
改
魏 崛
民族融合趋势(必然性)
会 矛
革
起 与
盾
背
统
景
一
黄
北魏制度建设欠缺
激 化
迫
河 流
在
域
眉
北魏民族歧视政策
必 要
睫
性
(
(
)
)
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 化(有利条件)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是常态 民族融合是潮流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没有冯太后的支持与栽培,就没 有孝文帝后来强有力的改革;离 开孝文帝自身的努力与深邃的认 识,改革也不可能成效卓著!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 社会矛盾?
解题关键:社会矛盾是引起北魏 深重统治危机的因素。
思路引领: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上考虑。
关于孝文帝改革前的主要社会矛盾
(1)出现原因 ①北魏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权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主要表现 ①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北魏政权的基层统 治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他 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 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
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冯太后对改革的 推动作用:
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推行初步改革,对改 革起了奠基作用; 2、精心培养孝文帝,使他 具有浓厚的汉文化底蕴,对 其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398年,拓跋珪(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 439年,拓跋焘(太武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71年,4岁的拓跋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改革。 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亲政,继续推行改革。 493~495年,迁都洛阳,龙门石窟开始凿刻。 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 提纲
高中历史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
2.发展(1)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398年,迁都平城,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①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③重用汉族儒生,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1)北魏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2)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2.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规模较大。
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北魏政权实行的宗主督护制有哪些内容?提示:宗主督护制是北魏政权对基层的管理措施,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割据一方,控制数百、数千家农民,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
这只是地方行政管理上的一种权宜之计,对朝廷与广大民众均不利。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阅读诸子百家和历史典籍。
2.孝文帝(1)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孝文帝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
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提示:(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3.1改革迫在眉睫 (共19张PPT)
【课堂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时代潮流
2、北魏崛起,统一了黄河流域。
前提(可能性)
3、北魏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必要性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可能性
【当堂演练】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
D 盾不包括(
1.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必要性)
材料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魏书》卷十三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
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民族歧视和展和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 革打下基础。
(3)原因:
【课堂探究】:Q1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 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2.发展: 386年,拓跋珪建立魏国;
398年,迁都平城,巩固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出现(时代背景) (二)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3.统一黄河流域(北方):
(1)过程: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黄河流域 (2)意义: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北方相对稳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 为一户,谓之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 书》 材料2: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自文成帝始,又 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 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1.基层制度欠缺,豪强地主雄霸一方,欺压百姓,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2.赋税制度混乱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1 3.1改革迫在眉睫 (共36张PPT)
经历了祖辈们的治理之后,孝文帝为何还要进行改革?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探究学习1:北魏政治制度的欠缺与危害。
宗主督护制和九品混通制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 只得承认既定事实,实行任命宗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 基层职权职能的一种制度。 九品混通制: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分成九品征收。
——谢灵运
以上材料说明,在北魏统治过程中存在着什么突出的 问题?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苛捐杂税现象严重。
结合教材的学思之窗,思考:北魏社会矛盾激化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本质上反映了落后的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冲突, 落后的鲜卑文化必须适应先进的农耕文化,这也是 孝文帝改革的本质。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必要性
该剧主要讲述了中国南北朝时 期,北魏罪臣之女冯淑仪,由 宫中婢女最后成长为后宫太后 的传奇一生的故事。
探究学习3: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四岁(465年)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史书记载冯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是位典型的“铁 腕女人”。在复杂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之中冯太后沉着果断,坚 忍精明,击败一个个政治对手。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氐(dī)、羌这五个少数民族。五胡乱华, 指的是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 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但事实上五胡 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以匈奴、羯、鲜卑、羌及 氐为主的五胡在中国北方范围内相继建立的国家。它是中国北方历史上的一 个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蜀地建立成国(成汉)、 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 为止。与十六国对应的南方汉族政权主要是东晋。
2013-2014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3.1 改革迫在眉睫 课件(人教版选修1)
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 赋税收入和_________ 徭役征发 ,也激化了矛盾。 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 2.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 阶级矛盾 和_________ 民族矛盾 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由于_________
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 造了有利条件。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北魏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注
意汲取汉文化的营养,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政治制度。
道武帝在继位之初,就下诏“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 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即打破原有的部落组 织,由原来按“族姓”即血缘关系划分居住地域改为分土定 居,将所有部落户口都变成国家的编户齐民。从此,各部
流行,为汉族人民所喜好。民族大融合的浪潮,正在中原
大地蓬勃兴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大象版)
请回答:
(1)自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以来,北方地区出现了怎样的历 史发展趋势?表现如何? (2)出现这种历史发展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答案
(1)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
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 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通过分配土地,让人民定居 生活,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 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3-1改革迫在眉睫PPT课件
一
二
2.改革的可能性 (1)北魏统一后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 北魏统治者在依赖武力从事征服兼并的同时,也参照汉族封建政权 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部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2)孝文帝继位后,在冯太后的培养下,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感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 的统治经验。 知识补充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继位时年仅4岁,一切军国大政皆由 他的祖母冯太后主持。冯太后是汉人,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有 杰出的政治才能。北魏早期的改革,虽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实际 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
一
二
二、孝文帝改革的条件 1.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在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 出任宗主,他们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 (2)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①表现: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 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②影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 1课
改革迫在眉睫
1.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学习要点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状况。 (3)冯太后的执政措施、孝文帝继位。
一
二
一、北魏的崛起 1.338年,鲜卑族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 2.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 时期。 4.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 分裂割据局面。
◆ 全书优质试题随意编辑
◆ 课堂教学流程完美展示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国培作业优秀教学案例(学习前及学习后两次及反思)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提出了若干与改革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改革为什么会迫在眉睫?”,“改革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等问题。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小组共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例如,在讲解农村改革时,我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贫困景象,以及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实惠。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能够分析改革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方面。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改革的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知识与技能目标,我采用了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我引导学生关注改革前后的变化,从而深刻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合作。例如,让学生分组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和成果,并制作PPT进行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体验感。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国培作业教学设计(学习前及学习后两次及反思)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3.通过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作业完成后,进行互评和自评,总结优点和不足,提高写作水平。
2.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历程。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改革迫在眉睫?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回顾改革开放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2.讲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
8.跨学科整合,拓宽视野: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拓宽他们的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呈现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4.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理解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3.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激发学生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在讲解戊戌变法时,可以提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1《改革迫在眉睫》,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次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掌握每次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环节,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直观感受。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可以展示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商鞅变法的过程。
2.教师要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讲解王安石变法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3.小组合作结束后,进行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戊戌变法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改革的过程及其影响。
3.教师在问题导向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商鞅变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件(共32张)
宗主
农民
北魏 政权
宗主 农民
—隐瞒人口 —国家赋役减少 —任意压榨人民—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人”型 政权机构
太尉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县
郡
县 县令(最高 长官) 县丞(行政、 县尉(军事、 刑狱) 治安)
乡 啬夫(听讼、 游徼(贼盗) 赋税)
三老(教化)
亭 (亭长)
里 (里典)
阅读材料: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文帝改 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她去世后 为谥称“文明太皇太后”,历史上又称 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 “铁腕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 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 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帝、孝文帝 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 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 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 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 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 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 族进步。改革有利于解决 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
教 学 重 点
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教 学 难 点
1、宗主督护制 2、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
鲜卑族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拔拔氏
独孤氏
长孙氏
刘氏
材料一:P34,学思之窗
材料二:P34,第一自然段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
后果?
问题:北魏统治者不能很好处理民族关系, 对其他民族实行民族岐视、压迫政策 后果: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威胁北魏的统治
《导与练》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3.1改革迫在眉睫
变。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收汉族先进文化,
【走出误区】 北魏统一北方只是国家的局部统一,并未实现全 采取有力措施使
国的统一,此时南朝还有与之并立的政权。统一北方后,民族融 北魏发展进入新
合的趋势在不断加强。
的历史时期。
返回目录
自主学习
名师点拨
互动探究
基础梳理
点击思维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2.“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
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 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
种制度不够完善。如_宗__主__督__护__制__影响 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
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人民负担 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沉重,导致矛盾尖锐。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 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
返回目录
自主学习
名师点拨
互动探究
基础梳理
点击思维
3.统一
答案:(1)国家长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统一北方。
期分裂割据。
(2)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 (2)建立北魏政权,
造了有利条件。②推动了拓跋部由畜牧经济向_农__业__经__济__的转 迁都平城;积极吸
返回目录
自主学习
名师点拨
互动探究
基础梳理
点击思维
【拓展点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 答案:(1)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
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 进文化方面的造诣。
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 (2)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 品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 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在 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是由 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在一 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面,也 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地主所交 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负担沉重。
1、冯太后临朝听政 2、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 明皇后——冯太后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孝文帝拓跋宏是太武 帝拓跋焘的嫡系第四子孙,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 北魏的第6位国君。4岁 即位,但年幼的拓跋宏由 祖母冯太后抚养并代为摄 政。公元490年,24 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 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 改革。
1、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 文化,推行初步改革,对改 革起了奠基作用; 2、精心培养孝文帝,使他 具有浓厚的汉文化底蕴,对 其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 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冯太后对改革的 推动作用:
宗主督护制的含义
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 北魏只得承认既定事实,实行任命宗主为宗主督 护,让他们行使基层职权职能的一种制度。他们 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宗主督护制度对北魏统治有什么危害?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 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二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
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
阖门比屋。”
——谢灵运
以上材料说明,在北魏统治过程中存在着什么突出 的问题?
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①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材料一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太武帝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①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③人民起义不断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四、冯太后和孝文 帝——改革的推动力
431年灭夏国 436年灭北燕 439年灭北凉 同时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二、拓跋珪的汉化措施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措施:
政治:编户定居;仿汉制设官;重用汉人,国家 机构日益完备
经济: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转向农耕生活) 文化:兴办太学,吸收汉文化
3、意义
①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 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日益封建化)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鲜卑族是我国北 方阿尔泰语系游 牧民族,其族源 兴起于鲜卑山 (今大兴安岭山 脉),因此为族名, 拓跋部是其部落 之一。最新考古 已证实,位于内 蒙古大兴安岭的 嘎仙洞内的石刻 祝文刻写的是鲜 卑族拓跋部的祭 祖文字,证明该 地区是拓跋部的 发源地。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魏孝文帝四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 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 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 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 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 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 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 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游牧民族东胡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 属阿尔泰语系。
秦汉(前221~220):东胡的一支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为鲜卑。 曾归附东汉。
魏晋南北朝(220~589):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内迁,鲜卑拓跋 等部纷纷建立政权。
南北朝时期:386年,拓跋珪重建被前秦灭掉的代国,并改名为魏, 史称北魏。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三、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1)制度欠缺的表现: ①宗主督护制: ②赋税制度混乱: (2)制度欠缺的影响: ①引发政府财政危机 ②加重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①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 ②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沉重打击了北 魏统治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①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共32张PPT)
398年,拓跋珪(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北。 439年,拓跋焘(太武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71年,4岁的拓跋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听政,开始改革。 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亲政,继续推行改革。 493~495年,迁都洛阳,龙门石窟开始凿刻。 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