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老头儿汪曾祺.doc

合集下载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精选10篇)

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篇1

修下水道了。最初,孩子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见一辆一辆的大汽车开过来,卸下一车一车的石子,鸡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还有沙,温柔的,干净的沙。堆起来,堆起来,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来的一个空场子变得完全不认得了。(他们曾经在这里踢毽子,放风筝,在草窝里找那么尖头的绿蚱蜢——飞起来露出桃红色的翅膜,格格格地响,北京人叫做“卦大扁”……)原来挺立在场子中间的一棵小枣树只露出了一个头,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最后,来了一个一个巨大的,大得简直可以当做房子住的水泥筒子。这些水泥筒子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滚圆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动都不动。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远远地看着。他们只好走一条新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进出了,不能从场子里的任何方向横穿过去了。没有几天,他们就习惯了。他们觉得这样很好。他们有时要故意到沙堆的边上去踩一脚,在滚落下来的石子上站一站。后来,从有一天起,他们就跑到这些山上去玩起来。这倒不只是因为在这些山旁边只有一个老是披着一件黄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着,并且总是很温和地微笑着看着他们,问他姓什么,住在哪一个门里,而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他们知道这是可以上去玩的,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妨碍。哦,他们站得多高呀,许多东西看起来都是另外一个样子了。他们看见了许多肩膀和头顶,看见头顶上那些旋。他们看见马拉着车子的时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样一耸一耸地动。他们看见王国俊家的房顶上的瓦楞里嵌着一个皮球。(王国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北京去了,前天他们在东安市场还看见过的哩。)他们隔着墙看见他们的妈妈往绳子上晒衣服,看见妈妈的手,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剪不断的生命脐带(附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剪不断的生命脐带(附学案)

剪不断的生命脐带

群文议题:剪不断的生命纽带学案

3.讨论1

以上几篇文本的父母之爱,你有没有不认可的地方?为什么呢?生活中,你的父母有这样的时候吗?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思考题:

本议题中不同的父亲母亲形象,对你而言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结合文本和自身经历,分析缘由。

四、拓展阅读

1.《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2.《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3.《父亲的手提箱》奥尔罕·帕慕克

4.《父爱之舟》吴冠中

5.《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汪明

6.《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鲁迅

汪曾祺的《公共汽车》原文仿写

汪曾祺的《公共汽车》原文仿写

汪曾祺的《公共汽车》原文仿写第一篇

去年,在公共汽车上,我的孩子问我:小驴子有舅舅吗?他在路上看到一只小驴子;他自己的舅舅前两天刚从桂林来,开了几天会,又走了。

今年,在公共汽车上,我的孩子告诉我:这是洒水车,这是载重车,这是老吊车我会画大卡车。我们托儿所所有个小朋友,他画得棒极了,他什么都会画。

我的孩子跟我说了不止一次了:我长大了开公共汽车!我想了一想,我没有意见。不过,这一来,每次上公共汽车,我就只好更得顺着他了。从前,一上公共汽车,我总是向后面看看,要是有座位,能做一会儿也好嘛。他可不,一上来就往前面钻。钻到前面干什么呢?站在那里看司机叔叔开起车。起先他问我为什么前面那个表旁边有两个扣子大的小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为什么亮了又慢慢的灭了?我以为他发生兴趣的也就是这两个小灯;后来,我发现并不是的,他对那两个小灯已经颇为冷淡了,但还是一样一上车就急忙往前面钻,站在那里看。我知道吸引住他的早就已经不是小红灯小黄灯,是人开汽车。我们曾经因为意见不同而发生过过不愉快。有一两次因为我不很了解,没有尊重他的愿望,一上车就抱着他到后面去坐下了,及至发觉,则已经来不及了,前面已经堵得严严的,怎么也挤不过去了。于是他跟我吵了一路。我说上前面,你定要到后面来!你没有说呀!我说了!我说了!他是没有说,不过

他在心里是说了。现在去也不行啦,这么多人!刚才没有人!刚才没有人!这以后,我就尊重他了,甭想再坐了。但是我从思想里明确起来,则还在他宣布了他的志愿以后。从此,一上车,我就立刻往右拐,几乎已经成了本能,简直比他还积极。有时前面人多,我也带他往前挤:劳驾,劳驾,我们这孩子,唉!要看开汽车,咳。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全套教案+图片+素材(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老头儿汪曾祺doc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全套教案+图片+素材(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老头儿汪曾祺doc

老头儿汪曾祺

汪朗汪明汪朝

“高射”过闻一多先生

在联大读书时,爸爸也就是有几门课比较差劲,更多的课学得相当不错。这些课,有的是因为他非常感兴趣,舍得下气力往里钻;还有的是他原本基础就较好,又有灵气,因而很能出彩。

西南联大中文系有许多名教授,他们讲的课爸爸大都听过,有的听得多,有的则少些。这些教授对学生都不错,但有的更喜欢遵守纪律、刻苦治学的;有的更喜欢有才的,不太刻苦也无妨。

在前一类教授面前,爸爸不太吃得开。

像朱自清先生教的宋诗。朱先生很认真,上课时带着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还要求学生详详细细记笔记,还要定期考试,小考之外还有大考。联大学生记笔记确实有高手。爸爸说过一个故事:历史系有一位教授课讲得极熟,上课从来不带讲稿。每次上新课时只要问一下班上笔记记得最详细的女同学:“上次讲到哪里了?”该同学便会把上一课的最后一句话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该教授便会接茬讲下去。一次,他又问起这个问题,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一下,说:“您上次讲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好嘛,她把这句话都记下来了。可惜,爸爸不是这样的好学生,上课从来不记笔记。于是上朱先生的课便有些不适应了,于是就经常缺课了,于是以后就吃亏了。大学学习期满,爸爸找不到工作,当时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想让朱自清先生收他当助教,朱先生一口回绝:“汪曾祺连我的课都不上,我怎么能要他当助教?”

闻一多先生却很喜欢爸爸,尽管两人“政见”不同。在西南联大期间,闻一多先生政治态度出现明显转变,逐步成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而爸爸当时则对政治基本不闻不问,甚至对闻先生的参与政治的做法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文人就应该专心从文。一次,爸爸受一家小报之托,到闻一多先生家中约稿。闲聊之中,闻先生对爸爸颓废的精神状态十分不满,痛斥了他一顿。爸爸也不示弱,对闻先生参与政治的做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不同意见。两人谁也没有说服对方。分手之后,爸爸意犹未尽,提笔给闻先生写了一封短信,信里说闻先生对他“俯冲”了一通。闻先生很快写了回信,说爸爸也对他“高射”了一通。当时日军飞机常常轰炸昆明,俯冲、高射一类的军事用语一般人也很熟悉。闻先生还叫他晚上不要出去,要来看他。当晚闻一多先生找到了爸爸的住处,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导,之后才去看望弟弟闻家驷先生。

【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

【实用】汪曾祺散文(精选13篇)

【实⽤】汪曾祺散⽂(精选13篇)

【实⽤】汪曾祺散⽂(精选13篇)

在学习、⼯作或⽣活中,⼤家都写过散⽂吗?散⽂是⼀种⾃由、灵活、短⼩精悍,表现真⼈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篇优秀的散⽂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散⽂篇1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系的学⽣,⾃然,也就不⼤喜欢主动去看⼀些⼩说、诗歌和⽂章。但在⼀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随⼿从书架上拿下来⼀本书,是⼀本⼈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书名是《⽼头⼉汪曾祺》。

从这本书⾥,提到了⼩时候,⼤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课本中有⼀篇⽂章叫做“多年⽗⼦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篇散⽂。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些作品。⽽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了⼀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些散⽂,⼩说作品。

他是沈从⽂的弟⼦。“京派”作家的代表⼈物。他的散⽂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坛上,独树⼀帜,特别具有⼀番与别⼈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给我印象第⼀深刻的就是他的语⾔、⽂字。他曾不⽌⼀次地提到他的语⾔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最⼤特点,就是⽩描,近乎于通篇的⽩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中,出落的就是⼤⼤⽅⽅,平平淡淡的⽩话。有⼈评价汪曾祺的语⾔说是“把⽩话⽩到了家”。然⽽,读汪曾祺的⽂章⼜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之中所带有的那种⽂⼈雅⽓。⼆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个概念⼀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是含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的⽔红⾊是⼀种⾃然的巧合”,整篇⽂章读下来,却使⼈忍俊不禁,内⼼平和,恬淡⽽⼜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年夏天,我已经像个⼤⼈了,天⽓郁闷,⼼上另外⼜有⼀点⼩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去。⼀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个⽕星。咳嗽⼀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张藤椅坐下,我们⼀直没有说话。那⼀次,我感觉我跟⽗亲靠得近极了。”

2017年春季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汪曾祺作者简介素材

2017年春季语文A版五年级语文下学期汪曾祺作者简介素材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全套教案+图片+素材(人教新课标初二下)老头儿汪曾祺doc初中语文

第17课《端午的鸭蛋》全套教案+图片+素材(人教新课标初二下)老头儿汪曾祺doc初中语文

第17 课《端午的鸭蛋》全套教案+图片+素材(人教新课标初二下)老头儿汪曾祺doc 初中语文汪朗汪明汪朝

〝高射〞过闻一多先生

在联大读书时,爸爸也确实是有几门课比较差劲,更多的课学得相当不错。这些课,有的是因为他专门感爱好,舍得下气力往里钻;还有的是他原本基础就较好,又有灵气,因而专门能出彩。

西南联大中文系有许多名教授,他们讲的课爸爸大都听过,有的听得多,有的那么少些。这些教授对学生都不错,但有的更喜爱遵守纪律、刻苦治学的;有的更喜爱有才的,不太刻苦也无妨。

在前一类教授面前,爸爸不太吃得开。像朱自清先生教的宋诗。朱先生专门认真,上课时带着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还要求学生详详细细记笔记,还要定期考试,小考之外还有大考。联大学生记笔记确实有高手。爸爸讲过一个故事:历史系有一位教授课讲得极熟,上课从来不带讲稿。每次上新课时只要咨询一下班上笔记记得最详细的女同学:〝上次讲到哪里了?〞该同学便会把上一课的

最后一句话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该教授便会接茬讲下去。一次,他又咨询起那个咨询题,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一下,讲:〝您上次讲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差不多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好嘛,她把这句话都记下来了。惋惜,爸爸不是如此的好学生,上课从来不记笔记。因此上朱先生的课便有些不适应了,因此就经常缺课了,因此以后就吃亏了。大学学习期满,爸爸找不到工作,当时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想让朱自清先生收他当助教,朱先生一口回绝:〝汪曾祺连我的课都不上,我如何能要他当助教?〞

闻一多先生却专门喜爱爸爸,尽管两人〝政见〞不同。在西南联大期间,闻一多先生政治态度出现明显转变,逐步成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而爸爸当时那么对政治差不多不闻不咨询,甚至对闻先生的参与政治的做法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文人就应该用心从文。一次,爸爸受一家小报之托,到闻一多先生家中约稿。闲聊之中,闻先生对爸爸颓废的精神状态十分不满,痛斥了他一顿。爸爸也不示弱,对闻先生参与政治的做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不同意见。两人谁也没有讲服对方。分手之后,爸爸意犹未尽,提笔给闻先生写了一封短信,信里讲闻先生对他〝俯冲〞了一通。闻先生专门快写了回信,讲爸爸也对他〝高射〞了一通。当时日军飞机常常轰炸昆明,俯冲、高射一类的军事用语一样人也专门熟悉。闻先生还叫他晚上不要出去,要来看他。当晚闻一多先生找到了爸爸的住处,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导,之后才去看望弟弟闻家驷先生。

汪曾祺其人其事其文

汪曾祺其人其事其文

汪曾祺其人其事其文

他是个身处逆境,却心境释然的人。当他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奉命画一套马铃薯图谱,他却认为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他的孩子有时叫他“爸”有时叫他“老头子”,连他孙女也跟着叫,他的亲家母认为孩子“没大没小”,他却认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他的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可他却捻起凡人小事,油盐醋茶,花鸟虫鱼,瓜果食物,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写“一地鸡毛”。

不叫“老头儿”实在有点对不起他。

“老头儿”之称呼用于汪曾祺,在他尚未到60岁时。虽然他后来戴上了“著名作家”甚至“著名老作家”的帽子,参加各种活动被人恭恭敬敬地称为汪先生,汪老师,汪老,但是在家人中间,他始终只是“老头儿”,平平常常,随随便便,还经常受点打击。

“老头儿”成了名人之后,写他的文章有不少,有些我们看了直纳闷:“这说的谁?这么高大?是不是还有一个汪曾祺?”还有些简直是瞎编故事。“老头儿”在时,对这些故事往往一笑置之,不去计较。可如今,我们作子女的觉得,还是该让人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汪曾祺,这个“老头儿”未见得高大,但是比较真实。

——汪朗、汪明、汪朝《老头儿汪曾祺》

细想来,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邮咸鸭蛋是很相似的,——“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会冒出来”。鸭蛋只有腌到好处,才能冒红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来。汪曾祺一生,写过的小说散文虽为数不多,却无不老到,都可算极品……那个老笑话在脑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这会儿只觉得高邮当真是有咸鸭子的,这咸鸭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红油的咸鸭蛋。——路建华《汪曾祺传》

泡在酒里的老头儿

泡在酒里的老头儿

泡在酒里的老头儿

作者:金实秋

来源:《安徽文学》2017年第08期

昆明是汪曾祺的第二故乡。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奠定和孕育了他的人生观念、独立思想、审美情趣及文艺学养;并进一步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几十年后戴上“酒仙”之桂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汪曾祺先生于《昆明旅食忆旧》一诗中,开头首句说的就是酒——“重升肆里陶杯绿”,其自注云:“昆明的白酒分市酒和升酒。市酒是普通白酒。升酒大概是用市酒再蒸一次,谓之‘玫瑰重升’,似乎有点玫瑰香气。昆明酒店都是盛在绿陶的小碗里,一碗可盛二小两。”全诗如下:

重升肆里陶杯绿,饵块摊来炭火红。

正义路边养正气,小西门外试撩青。

人间至味干巴菌,世上馋人大学生。

尚有灰藿堪漫吃,更循柏叶捉昆虫。

诗的最后一句也与酒相关。汪先生捉的这个昆虫,叫豆壳虫,是用来下酒的。这个虫子专吃柏树叶子,所以要“循柏叶”去找、去捉。汪先生不但在西南联大时捉昆虫下酒,后来到观音寺去做教师了,也去捉这个昆虫下酒。1944年汪曾祺在昆明郊区观音寺白马初中学时,曾用豆壳虫干爆了下酒。这种在柏树林里飞来飞去的昆虫,黑色,形状略似金龟子,捉住它撕去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一点花椒盐则成。汪曾祺说它“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七载云烟》,载《汪曾祺全集》第六卷)“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五味》,见《汪曾祺全集》第五卷)

有人说,汪先生之所以好酒嗜饮,与闻一多先生不无关系。闻一多先生曾教过汪曾祺,闻先生给他们上课,开讲就是“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成名士”。汪曾祺很敬重闻先生,也非常喜欢闻先生,他说:“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见《闻一多先生上課》,载《汪曾祺全集》第六卷)但是,汪先生并没有说,由于闻先生的开导,他才爱上酒。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老头儿汪曾祺——汪曾祺子女对父亲的回忆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老头儿汪曾祺——汪曾祺子女对父亲的回忆

老头儿汪曾祺

——我们眼中的父亲

“高邮汪曾祺”

不知为什么,从小时候起,我们兄妹的户口卡和各种表格中“籍贯”一栏,都填的是“北京”。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是老北京。

爸过去不大谈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只是听妈妈说过,他很小就死了亲娘,十几岁便离开了家乡,从来没有回去过。在我们的印象中没有故乡的概念,亲情也就很淡薄。

“文革”中,知道了爸的父亲是“地主”,于是在本来淡薄的感情中又加上一层反感。偶尔爸说起他父亲的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我们只是不失时机地起一个哄;家里买了好的咸鸭蛋,爸说远不如他家乡的大麻鸭下的蛋好吃,又说他的祖父把一个咸蛋分两三顿下酒,我们会嘲笑地说“穷地主”。

我记得有一次看一篇繁体字的文章,问爸“邮”字怎么读,他眼睛一亮:“邮局的邮,我的家乡高邮的邮呀!”他找来地图,眯着已经开始发花的眼睛,指出高邮给我看。在苏北,离镇江不远的地方。“搞来搞去,侬是江北人!”我模仿着上海话说,爸稍有些不快:“江北人怎么啦?地方穷就被人蔑视,没道理!苏北人和苏南人一样聪明、勤快!”停了一会儿又嘟哝道:我的家乡也出过不少名人呢!

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天晚上,电视里放《柳堡的故事》,插曲一唱,爸马上竖起耳朵听,继而放下手里的文章,兴冲冲地奔向那台九寸的电视机。他端坐在那儿,聚精会神,那些平平淡淡的情节竟使他感动不已,眼中炯炯地射出亮光。

“这是我家乡的故事!”他脱口而出。

“可是人家只说是苏北,并没有说是高邮呀!”

想想影片里的人物,我忍不住大笑:“因为地主姓汪?”

爸并不恼,还是一个劲地说,绝对就是高邮。“你看河边的大水车,那是我们家乡最典型的风景,那支歌是怎么唱的来着?”他闭着眼想了一下,慢慢摇着头,略微走调,但是深情地唱道: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汪曾祺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汪曾祺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汪曾祺

怀念一个“老头儿”,怀念文坛的一种品格

,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

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

后一个士大夫。”

,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

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017年汪老病逝二十周年,可“汪曾祺”热不曾远去。有人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这是汪曾祺在《我为什么写作》中的自白,最终,他将自己活成了和笔下的作品一样的模样。

他是沈从文的学生两本书,一本是《沈从文小说选》,一本

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他说:“可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这使我对文中文系,成为沈从文的入室弟子。沈从文

学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兴趣,并且对我的风对汪曾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汪曾

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祺投考西南联大,除了考试用书外所带的

1

1941年,沈从文给施蛰存写信,谈及老师沈从文的怀念从容挥洒于笔尖,文字昆明的一些人和事,说道:“新作家西南朴素,但是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真情。联大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几个好的。有

, 都博学多思、不慕名利个汪曾祺,将来必大有成就。”从西南联, 老师对学生的重大影响

大毕业后,汪曾祺辗转来到上海,希望通, 他们之间亦师亦友,彼此欣赏

过熟人介绍找一份工作,却不料连碰钉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汪曾祺(new)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汪曾祺(new)

怀念一个“老头儿",怀念文坛的一种品格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

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

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

《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2017年汪老病逝二十周年,可“汪曾祺”热不曾远去.有人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这是汪曾祺在《我为什么写作》中的自白,最终,他将自己活成了和笔下的作品一样的模样.

他是沈从文的学生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成为沈从文的入室弟子。沈从文对汪曾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汪曾祺投考西南联大,除了考试用书外所带的两本书,一本是《沈从文小说选》,一本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他说:“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这使我对文学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兴趣,并且对我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1941年,沈从文给施蛰存写信,谈及昆明的一些人和事,说道:“新作家西南联大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几个好的。有个汪曾祺,将来必大有成就。”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汪曾祺辗转来到上海,希望通过熟人介绍找一份工作,却不料连碰钉子,手头仅有的一点钱也花光了,即将落魄街头。汪曾祺情绪异常低落,甚至想到自杀.沈从文知道后,写信责骂他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沈从文还致信上海的李健吾,请其对汪曾祺多加关照.由于沈从文的推荐,李健吾举荐汪曾祺到私立致远中学任教,汪曾祺就此过上了一段时间的稳定生活。

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浅析汪曾祺的散文特点

中文一班蒋炳舟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永寿县中学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时太宗谓侍臣曰:“前代帝王,大有务广土地,以求身后之虚名,无益于身,其民甚困。假令于身有益于百姓有损朕必不为况求虚名而损百姓乎?康国既来归朝,有急难不得不救;兵行万里,岂得无劳于民?若劳民求名,非朕所欲。所请归附,不须纳也。”贞观十四年,兵部尚书侯君集伐高昌,及师次柳谷,候骑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将葬,国人咸集,以二千轻骑袭之,可尽得也。”副将薛万均、姜行本皆以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骄慢,使吾恭行天诛。乃于墟墓间以袭其葬,不足称武,此非问罪之师也。”遂按兵以待葬毕,然后进军,遂平其国。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北狄世为寇乱,今延陀①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若遂其来请,与之为婚媾。北狄风俗,多由内政②。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举此二策,何者为先?”司空房玄龄对曰:“遭隋室大乱之后,户口太半未复,兵凶战危,圣人所慎,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盖苏文弑其主而夺其国政,诚不可忍。今日国家兵力,取之不难,朕未能即动兵众,且令契丹、靺鞨搅扰之,何如?”房玄龄对曰:“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太宗曰:“善!”

《多年父子成兄弟》课堂实录

《多年父子成兄弟》课堂实录

凌宗伟:《多年父子成兄弟》课堂实录

师:跟大家来个人有多高皮有多厚吧,我也希望同学们皮厚一点。今天南通市中学语文界的精英,包括省教研室的朱老师都在这里听课。我希望你们能够像跟你们的语文老师上课一样,皮厚一点,好不好?

生:好!

师:上课之前请大家看几幅图片。这个图片知道是我跟谁吗?

生:不知道。(慢慢的回答),您女儿。

师:对,我女儿。知道我女儿多大?

生:二十几吧?

师:二十七。《财经》杂志的记者。这是我去年跟她照的一张照片。再请你们看两张图片。这是她跟我在网络上的对话,网络上她的名字叫……,她在网络上建了一个博客,就叫……,不加好友,不评论,偶尔跟我对对话。这是她在我日志下的一段对话,大家可以读一下,自己在下面读一下。

(学生读)

师:还有一张。

《多年父子成兄弟》课堂实录

(学生读)

师:你们可以从这三张照片看到我跟我女儿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生:朋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刚刚给你们发下来了。叫?

师生一起:《多年父子成兄弟》。

师:有人在网络上看了这两页对话,在下面留言。你们猜猜留言的内容是什么?

生讨论……

师:你来说说?

生:他是你的朋友。

师:再猜,不对。再猜猜?看课文的标题。

生:多年父子成兄弟。成兄妹?

师:对的,不错!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班长:起立,立正,敬礼

师:请坐。

师:我那个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多年父女成兄妹,另外还有一个网友留言更有意思,女儿是你前世的情人。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是汪曾祺老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大家看一下,我们好像有他的一篇文本。

生:没有。

师:没有?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就是汪曾祺,这是他的子女写的一本书,书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检测试卷汇编语

言文字运用Ⅰ(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Ⅰ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船泊在江边,伸出漆得锃亮的白色舷梯,半落在水里。不是搁浅,满甲板的灯欢喜地亮着,照见四边水里的石子,①地放光。有人走下船去江里洗脸洗脚,江风湿寒,江水里倒藏住些太阳白天的亲吻,水竟微热,让人觉着大江的温暖与慈善。于是,对这不知名的小山,也充满好奇与好感。

江边有一土坡,生长着杂乱的灌木丛。坡顶是一块平坦浓密的原野,紫色的晚霞在地平线上烧出冉冉的荒火。模糊的草地上,②散落着白色的小花,似初春尚未化尽的残雪,在黑暗中提醒着什么。渐渐地,小花沉入弥漫的夜幕。它开过,又谢了。谢了,又开过。它沉入黑暗,犹如从来没有过一般。

没有人知道这个停泊地的确切位置,它叫什么,它在哪里,它为什么存在,又为什么被一群陌生的过客冒犯,然后留在他们记忆中,漂流到陌生的远方去。这是一次偶然的夜泊,此生也许再也不会到这儿来了。这些自由又孤独的小花,你好,再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开过,又谢了。它犹如从来没有过一般沉入黑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总面积达132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它有4600多年的开采史,形成了( A )的人文盐田景观,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重要历史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头儿汪曾祺

汪朗汪明汪朝

“高射”过闻一多先生

在联大读书时,爸爸也就是有几门课比较差劲,更多的课学得相当不错。这些课,有的是因为他非常感兴趣,舍得下气力往里钻;还有的是他原本基础就较好,又有灵气,因而很能出彩。

西南联大中文系有许多名教授,他们讲的课爸爸大都听过,有的听得多,有的则少些。这些教授对学生都不错,但有的更喜欢遵守纪律、刻苦治学的;有的更喜欢有才的,不太刻苦也无妨。

在前一类教授面前,爸爸不太吃得开。

像朱自清先生教的宋诗。朱先生很认真,上课时带着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还要求学生详详细细记笔记,还要定期考试,小考之外还有大考。联大学生记笔记确实有高手。爸爸说过一个故事:历史系有一位教授课讲得极熟,上课从来不带讲稿。每次上新课时只要问一下班上笔记记得最详细的女同学:“上次讲到哪里了?”该同学便会把上一课的最后一句话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该教授便会接茬讲下去。一次,他又问起这个问题,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一下,说:“您上次讲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好嘛,她把这句话都记下来了。可惜,爸爸不是这样的好学生,上课从来不记笔记。于是上朱先生的课便有些不适应了,于是就经常缺课了,于是以后就吃亏了。大学学习期满,爸爸找不到工作,当时中文系主任罗常培先生想让朱自清先生收他当助教,朱先生一口回绝:“汪曾祺连我的课都不上,我怎么能要他当助教?”

闻一多先生却很喜欢爸爸,尽管两人“政见”不同。在西南联大期间,闻一多先生政治态度出现明显转变,逐步成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而爸爸当时则对政治基本不闻不问,甚至对闻先生的参与政治的做法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文人就应该专心从文。一次,爸爸受一家小报之托,到闻一多先生家中约稿。闲聊之中,闻先生对爸爸颓废的精神状态十分不满,痛斥了他一顿。爸爸也不示弱,对闻先生参与政治的做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不同意见。两人谁也没有说服对方。分手之后,爸爸意犹未尽,提笔给闻先生写了一封短信,信里说闻先生对他“俯冲”了一通。闻先生很快写了回信,说爸爸也对他“高射”了一通。当时日军飞机常常轰炸昆明,俯冲、高射一类的军事用语一般人也很熟悉。闻先生还叫他晚上不要出去,要来看他。当晚闻一多先生找到了爸爸的住处,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导,之后才去看望弟弟闻家驷先生。

闻一多先生在联大中文系开了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这三门课,爸爸都选了。闻先生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他走进教室,便点燃烟斗。有时抽卷烟,还问一问学生:“你们谁抽?”老师的烟,学生自然是不好意思要的,于是大家全都摆摆手。等到闻先生点烟之后,下面的抽烟的学生随即也开始吞云吐雾,这其中便有爸爸。

闻先生教楚辞,爸爸记得最牢的是他的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为名士。”闻先生教的古代神话,爸爸的评价是非常“叫座”,因为闻先生讲的这门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当时工学院与文学院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听闻先生讲课,工学院的学生要穿越整整一座昆明城,但是他们也觉得值。

爸爸对闻一多先生讲的课印象最深的,还是唐诗。一来闻先生课讲得好,二来爸爸对此

也感兴趣。他不只一次说过,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够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晚唐诗人时,便是把晚唐诗与西方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印象派里的pointillism(点画法),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爸爸对闻先生的这门课可以说是“深有体会”,因为他也是对文学和美术都感兴趣的一个人。后来,爸爸曾替一个比他低一班的同学代写了一篇关于李贺诗作的读书报告,闻一多先生看过大加赞赏,评价说:“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

〖JY〗(汪朗执笔)

琐事三桩

(一)

1968年到1969年的一段日子里,爸与我到玉渊潭〖FJF〗錿〖FJJ〗了弯之后,总喜欢绕一点道儿去一趟马神庙。在那儿买菜,顺便去京剧团的任志秋家里坐坐。任志秋就是爸的小说《云致秋行状》中人物的原型。我的印象中,那阵子他的身体似乎不大好,好像还有些什么烦心的事。有时去他家,是为他捎带工资,更多的时候,只为聊天。

任志秋在梨园界呆了一辈子,爸说他是一部活的梨园掌故、名伶轶事大全。只要是戏和角儿,爸问什么,他都知道;他聊什么,爸都爱听。他谈吐极风趣,常常自己不动声色,却把爸逗得哈哈大笑。

有一次去,他劈头就说:“前两天儿去瞧了趟尚先生尚小云。爸马上问:“他还好吧?”“好?怎么样才算好呢?”他说,看见尚小云,他都没敢认。背着孙子,在马路边慢慢〖FJF〗錿〖FJJ〗呢。爸又问:“还那么精神漂亮吗?”任志秋直叹气:“眼睛里也不亮啦,走起道儿来连后脚跟都抬不利落啦!这么跟您说吧,和街道上的老头儿们毫无二致!”

两在都闷在那儿,半晌无话。爸忽然十分激愤,眼圈都红了:“四大名旦呢,说毁就这么毁啦?”任志秋说:“无论多么好的角儿,不让他练,不让他唱,哪儿还有个好儿?”又沉默,爸的泪光闪烁。任志秋赶快排解:“老汪,您别介!您消消气!要说尚先生惨,比起那些被整死斗死的,不是强百倍?您得往开了寻思!”

回家的路上,爸唉声叹气,不断摇着头:“四大名旦……看孩子……就这么毁了……多少年以后,就知道这是罪过了!”

(二)

“文革”中后期。那天我和爸一起逛西单,走到“又一顺”饭庄附近,本来连说带笑的爸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熙熙攘攘人群中的一位毫不起眼的老人。这老人就在我们前面十几步的地方,穿了一身褪了色的旧军装,步履蹒跚,吃力地朝宣武门方向慢慢走着,看得出来,身体不大好。爸犹豫了片刻,非常冲动地快步走到老人身边,一把便搀住了他的手臂。

老人显然感到意外,他一脸茫然地抬起虚朦的目光盯住爸的脸,迟疑着。爸试探着问:“您是艾……”老人点头,“那么您……”“我是汪曾祺。”爸立即回答,语气中有些激动。

爸扶着老人边走边聊,速度极慢。我跟在后面,隐隐约约知道他们诉说彼此的境遇,断断续续地听老人说,许多年一直流放在东北和新疆,现在是回来治病……快到绒线胡同,老人指指,说他就到了。爸很小心地送他过了马路。进了胡同口,他摆摆手,不让送了。老人没走多远,爸又一溜小跑地追了上去,庄重地嘱咐道:“无论如何,您千万要保重身体!”

我们站了好久,望着老人的背影渐渐远去。爸又激动起来,用一种我很少听到的高而利的声调说:“简直不像话!把人整成这样!”“这老头是谁呀?”我小声问他。“艾青!大诗人! ”以后的一路上,爸不再作声,自顾自地沉浸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之中。

几年之后,在电视上看到了神采奕奕、侃侃而谈的艾青,与我们在街上遇到的判若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