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全集及解析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子·咏江南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
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____,曲题是________。
(2)下列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曲中“淡”字增添了几许诗意盎然的淡淡秋意。
B. “看沙鸥舞再三”句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几分孤寂。
C. “卷香风十里珠帘”一句暗示了江南水乡的富丽。
D. “爱杀江南”作结尾,既突显主题,又直抒胸臆。
【答案】(1)张养浩;咏江南(2)B【解析】【分析】(1)《水仙子·咏江南》是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创作的散曲。
(2)B错误,“看沙鸥舞再三”写得是作者张养浩本人闲洒自适得怡然之味。
故答案为:⑴张养浩;咏江南;⑵B【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识记、积累,完成此题不是难事。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辨析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写作特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美丽的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炽烈的火把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解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聚,可本身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本身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2)B【解析】【分析】(1)D项错误。
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
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
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
全诗视觉与听觉。
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
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2)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结合全是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
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
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⑵①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
②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反复阅读古诗,分析诗歌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结合诗人的经历或写作背景体会这些人、事、景、物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然后再抓住诗中的抒情句或主旨句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概括思想感情的一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分析】(1)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
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
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
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长相思》,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①一首36字。
②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
③一韵到底,有叠韵。
④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①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地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②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
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两首“长相思”的字数相同,都是36个字。
两首上下阕的格式相同,四句18个字。
都押韵。
白居易词韵脚是“ou”,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
纳兰性德词韵脚是“ing”,表达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白居易《长相思》他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绵绵的离情别绪,深沉的思念和由此而产生的怨恨情绪;外景中明明的月光,长长的流水,点点的远山,与思妇内心世界中悠悠的思怨,极为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旅的方向。
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全集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全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分析作答。
(2)诗歌的尾联“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将“月亮”比作“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独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岑参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
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
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
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据此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我赞成更换,旧铜马立在闹市区不安全,而且新的外表有光泽,展现出咱们盐城新的风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
示例二:我赞成修复,旧的精心修复(或修旧如旧式修复),比换新的更有纪念意义,老的铜马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雕塑,而是代表着童年的回忆、曾经的故事、新四军的精神。
⑵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北宋)苏轼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北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
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
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
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全集含解析
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全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⑵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唐)赵嘏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岸(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水浒》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认识:________(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
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
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
(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
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
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
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
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
简单的概述情节。
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
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不怕性格特征;林冲被发配沧州,途中险遭解差谋害,鲁智深跟至野猪林相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尽显英雄本色。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全集及解析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全集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宋)陈师道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释】①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
②戴公:本指戴逵,《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
(1)此诗前六句绘写雪后黄楼之景,后两句抒发________之情,写景精微细腻,写情深远绵邈。
(2)诗林广记评曰:“‘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二句尤妙”。
这两句妙在何处?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全集含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全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全集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
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
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
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
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
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
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⑵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
“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
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
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
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
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美丽的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炽烈的火把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2)结合“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⑵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把握作者、作品。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主旨的思想感情。
注意通读全诗,根据题干提示把握诗歌“火把”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感情,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
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
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
前三联的意思是: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空旷,清新,秀美。
⑵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注意诗人的情感。
5.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了诗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感慨。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明诗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C.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坚定探寻出路的自信与旷达。
D. 这首诗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豪放飘逸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C(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ABD.正确;C.错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内心彷徨与苦闷之情。
(2)本题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运用典故,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故答案为:(1)C;(2)乐观自信,积极进取。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6.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至少两点)跳水艾青从十米高台陶醉于下面的湛蓝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画出从容的曲线让青春去激起一片雪白的赞叹【答案】《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如: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如“在跳板和水面之间/描绘出一条从容的曲线”,形象地描绘了跳水健儿跳水动作的流畅优美。
从主题方面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角度有: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诗人啊,你起来吧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④我从东方来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⑥借你正直人的嘴请带去我的消息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我”的任务是_______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