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合集下载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的话 题 。
书城 , 充分满足 了她对 书籍 的 “ 饕餮”之欲—— 图书馆 临窗有一 行单人 书桌 ,杨绛 先生可
创立 于 1 3 1 4年 的埃克塞特学 院 ,在当时是 在这里杨绛 正可以从 容 自在地好好补 习。
牛 津大学 的二十 六个学 院之一 ,其在 牛津学 院
的创建史 上位居 第 四。两 年 的留学生涯 ,使 钱 以 占据 一个 桌 子 。架 上 的 书 ,她可 以 自己取 。
可省些生活费。 ”
假如我到别处上学 ,两人分居 ,就得两处开销 ,
牛津大学 是英 国最古 老的大 学之一 ,坐落 再加 上来往旅 费 ,并不 合算。钟 书磕 掉 门牙 是
在伦敦西 北泰 晤士河上游 的牛津 城 。它成 立于 意外 事 ;但这类 意外 ,也 该放在 预算 之 中。这 1 2 世纪下半 叶 ,这里 云集 了众多著名 的专 家学 样一 算 ,他 的公 费就 没多 少能 让我 借 光 的了。 者 ,在 历 史上 培 养 了大量 的哲 学 家 、科学 家 、 万一 我也有 意外之需 ,我怎么 办?我爸爸 已经 文学家和政 治家 。我 国知名 学者吴宓 曾在 1 9 3 0 得 了高血压症 。那时候 没有降压 的药 。我离 开 年1 O月 至 1 9 3 1 年 在此 进修 ,他 在 《 牛津 大学 爸爸 妈妈 ,心 上 已万分抱 愧 ,我怎 能忍心再 向
今年的” 世界读书 日 , 我们 泉戋 l 】 的 读书 -致敬人物” 选定为杨绛免生。 杨绛乞生烬其一生.
是完全担当俘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 .去领略杨绛 先生的书务生活。 在我们看来 ,纪念杨绛 先生的最好 的方戈 无疑是读她的作品 ,接受她 的作 品的熏陶与精神洗
我的兴趣不在戏剧而在小说 。那时候我年纪小 , 识素养与外语水平 。不过杨绛还有另一层想法 ,

《书香岁月——杨绛》读后

《书香岁月——杨绛》读后

书香岁月,淡饮清茶——《书香岁月——杨绛》读后合肥市庆平希望学校九(3)班王玉杰熟知钱钟书的人大都知道杨绛。

这位至今已103岁的老人给了我无限的精神财富。

其实,最先听到“杨绛”这个名字并不是通过《书香岁月——杨绛》这本书,而是初一时语文课本上的《老王》这篇文章。

文章朴实细腻的笔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次阅读《书香岁月——杨绛》一书,让我更加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百度百科关于杨绛的资料与书的前言中,杨绛使我感觉到一种当今社会几乎消失无迹的精神境界——心静如水。

在如今灯红酒绿的社会中,人人都在追名逐利时,大概也只有这样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给人这么一种宁静安然的感觉吧。

杨绛出生于书香世家,与萧红出身于地主家庭、鲁迅出身于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不同,杨绛的祖辈上都是一介书生,到杨绛父亲这里才稍微好些。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年轻时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还曾参加了国民革命斗争。

母亲则是“贤妻良母”,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北京城中一个宁静的小四合院便是杨绛出生的地方。

在这里,杨绛开始了她的书香岁月。

书中,作者多写阿季(杨绛本名杨季康小名阿季)与家人在一起的“细事趣事”。

父亲的谆谆教导,母亲的细心照顾,性格怪异的“三伯伯”,可爱的小妹阿必……这些细事趣事,像一款舒缓宁静的河流泛起的美丽浪花,滋养着年少阿季的心灵;如今读来,也给我以精神的熏陶与洗礼。

与现在大多数的家长不同,当小阿季问父亲年轻时是什么样子时,这位曾两次留学海外的父亲却说:“与普通人一样。

”而如今的家长面对孩子这样的问题,大多可能会滔滔不绝、添油加醋的“话当年”,或是不耐烦的将手一挥:“去、去、去!”事实上补塘先生(杨荫杭先生的字)12岁丧父,好不容易考上北洋大学堂却被开除,两次飘扬过海留学他国……一点儿也不普通的经历呀!在杨绛所著的杂议散文中,很难发现激愤的言语,多是娓娓平和的叙述。

昔日的苦难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面对功名利禄也持着一颗平常心,就如书中所言,“人生无奖,人生的飞扬辉煌本不在别人的注目抑或大奖中。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我们仨》读后感(15篇)

《我们仨》读后感(15篇)《我们仨》读后感1今天时间要悠闲,所以在图书馆看了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一直知道杨绛先生非常受世人关注,她的书籍,她的文字,她的人生旅程。

我记得有段时间,很多人在询问为什么杨绛是一位女性,却用先生称呼其名。

其实,原先先生不一定就是指男性,而是指达到一定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其实“先生”有很多种含义,以下做一下分享:先生”的各类用法1、老师等教育工作者。

古时对有学问的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杨绛女士”会被尊称为“杨绛先生”。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旧时,管帐、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也会被称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叶曼、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6、现在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

这就是我们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所以“先生”一词的用法,说明了大家对杨绛先生的尊敬。

其实很早之前就知道《我们仨》这本书,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缘故,总是翻了两页,或者是因为什么其他的原因,并没有阅读完这本书,而今或许跟它有些许的缘分,在此刻翻开了这本书,进入了杨绛先生的世界。

怎么说呢?在开头的'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十分凌乱,因为我好像跟不上他的思路,并且不知道它这个时间线以及描述的每一件事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为以梦为线让我在阅读过程当中无法分清楚她描述的情形何时为现实,何时为梦境。

可随着跟杨绛先生逐渐深入的交流,我才摸清她的路线,而后在阅读到那一段文字的时候,眼泪不自觉的夺眶而出,被这样朴素却真挚的文字打动的有一种悲伤的喜悦之情。

我悲伤是因为它在描述那一段圆圆离开的过程当中,明明悲痛欲绝,却在怀着这样的心情里描绘出了一副幸福的画面;可我也有一部分的喜悦,因为我终于在这一刻融入了杨佳先生的世界,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坚韧和脆弱。

我心中的杨绛作文

我心中的杨绛作文

我心中的杨绛作文在我的心中,杨绛先生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天空中闪耀着独特而柔和的光芒。

说起杨绛先生,我就想起第一次读她作品时的情景。

那是一个慵懒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我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

本以为只是打发时间的随意一读,却没想到就此走进了杨绛先生的内心世界。

在中,她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家三口的温馨生活。

那些平凡而又充满爱意的日常,仿佛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比如他们一起在牛津求学的日子,钱钟书先生初到牛津,就不小心摔了一大跤,磕掉了大半个门牙。

杨绛先生没有过多地渲染这一跤的狼狈,而是用一种带着点调侃、又满是关切的语气讲述着,让我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

还有他们在国外生活时,不会做饭的两人一起摸索着下厨。

杨绛先生把钱钟书先生不小心弄坏了厨房用具、打翻了食材的小插曲写得活灵活现。

那种手忙脚乱却又充满乐趣的场景,让我仿佛能闻到那弥漫在屋子里的烟火气息。

他们的女儿钱瑗出生后,家里更是增添了无数的欢乐和温馨。

杨绛先生写道,钱瑗小时候特别乖巧,有一次生病住院,杨绛先生去看她,小小的人儿不哭不闹,只是用那一双清澈的眼睛望着妈妈,让杨绛先生心疼不已。

这些细节,杨绛先生写得那么真切,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这一切。

杨绛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就是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

她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坐在你的面前,不紧不慢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除了她的作品,杨绛先生的为人也让我敬佩不已。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定和从容。

她不抱怨,不诉苦,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记得有一次看到关于她的一段采访,那时的她已经白发苍苍,但眼神中依然透着智慧和温和。

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回答得简洁而有力,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洞察。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充满爱与智慧的一生。

世界是自己的——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500字).docx

世界是自己的——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500字).docx

世界是自己的——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杨绛在她“一百岁感言”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的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一个经历过百年岁月沧桑的老人,在笔尖凝聚了她对沧桑岁月深沉的思考,宽和而发人深省,使我想探究小时候的她经历了怎样的磨练。

《书香岁月杨绛》这本书通过对杨绛先生青少年时代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叙述,展现了少年杨先生乐观向上、懂事孝顺、勤奋爱读书的优秀品格。

杨绛先生的乐观性格受父亲补塘先生自乐其乐思想的影响,父亲曾在《我之快乐观》中写道:“人生斯世,当享无上之快乐。

其不能享快乐者,皆所谓“咎由自取”者也,其能享快乐者,皆所谓“自求多福”者也。

快乐非有一定之现象,不过心之所思,以为快乐,则快乐矣;心之所思,以为不快乐,则不快乐矣。

故世有自乐其乐者,亦有无苦讨苦者,其权皆操之于己,于处境之顺逆无关也…….”。

字里行间透露出积极向上、乐观处事的态度。

杨绛在她一百岁感言中也写道:“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今天,我们这些少年学生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常常觉得不快乐,或因为学习压力,或因为心想事不成,究其原因是“心之所思,以为不快乐,则不快乐矣”。

“少年哪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

如果我们把学习当做乐趣,把每一次坎坷都当成是生活的历练,把忍受当做享受,自然能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古人说“百德孝为先”。

杨绛先生从小就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父亲曾对杨绛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

”于是杨绛会在父亲起早写稿子时,给父亲泡上一碗酽酽的盖碗茶,轻手轻脚地送到父亲的书桌前,在父亲睡午觉时,捧一本书,悄无声息地在一旁陪父亲,即便在冬天给炉子加煤,也会不发出一点儿声响,姐姐和弟弟妹妹们都非常钦佩她加煤可以不出声。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香岁月——杨绛》。

这本书主要说的是杨绛人生旅途中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其实杨绛作为一个大作家,儿时却很普通。

但是我最羡慕的还是她有一个和蔼可亲的父亲和一个温柔贤淑的母亲。

父亲补塘先生从事革命事业但在孩子们面前,从不夸大其词,一句想当年一句想当年地说着,而是在杨绛问起:“你小时是绝少有什么样?”时,平静地回答道:“就和普通孩子一样。

”的确,每个人的童年都很普通,却绝少有人对着自己的子女说:“我的童年很普通。

”大多数人则是夸夸其谈,第一名第二名的帽子往自己头上扣,实却不然。

母亲唐须嫈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却是一个不普通的母亲。

身为一个大家庭的主母,家中事事都需要她照料,而她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闲暇时教教子女儿歌。

杨绛的父亲和母亲虽然是封建的包办婚姻,却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几十年。

对于杨绛的父母,她说:“我的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书中,有一个章节是“Daretosayno”,意为敢于说不。

这个章节说的是一次,学生会组织各校学生上街宣传,杨绛被推选去宣传。

但是她并不想参加宣传,却又无法推辞,就向父亲求教,问自己能不能向学校说家里不赞成,父亲拒绝了,他教杨绛学会说——“不”。

于是杨绛就说了“不”。

说实话,我并不擅长说“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别人的要求,我有时并不想答应,但是,拒绝的话我又说不出口,于是就不得不答应了。

为此我不知道有多苦恼。

但每次我要说“不”时,却丧失了说不的勇气,我真的很担心当我说了“不”后,会有许多我不希望发生的事发生,于是我就没有说“不”。

就是这份胆怯成为了我说“不”的拦路虎。

每次事后想一想,觉得说“不”很简单,但是又遇到这种情况时,仍然说不出口。

现在我觉得,该说“不”时就应该说“不”,世界上不会只有成全,我也要学会说“不”。

既然想说“不”,那就去说,又有什么好顾虑的呢?杨绛很普通,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是源于她对文学的一种飞娥扑火的热爱,还有水滴石穿般的坚持。

杨绛的书香世界

杨绛的书香世界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
的“精神支柱”,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表达的?请简要概括。 1、“读书种子”——读书成了精神支柱
2、静夜攻读——引用黄裳的采访
3、深居简出,辛勤耕读 4、潜心读书,自由自在 5、博览群书,独特感受 内容丰富,受益匪浅 自由惬意 乐在收获 体会 收获 孜孜不倦 态度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
的“精神支柱”,文中是怎样(如何)进行表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工作之余,她深居简出,辛勤耕读,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 充实自已。 ②丈失去世后,她杜门谢客,潜心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③她珍视读书的自由,把读书比成“串门”,从读书中获得 惬意,达到令人向往的精神世界。 ④她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通过读书他收获了知识,增长了 智慧,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
写 书
9、创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体现个人感悟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
的“精神支柱”,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表达的?请简要概括。
(2)对于杨绛先生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她
的“精神支柱”,文中是怎样(如何)进行表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工作之余,她深居简出,辛勤耕读,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 充实自已。 ②丈失去世后,她杜门谢客,潜心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③她珍视读书的自由,从读书中获得惬意,达到令人向往的 精神世界。 ④她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通过读书他收获了知识,增长了 智慧,丰富了她的精神世界。
(3)要不断反思自己,提升精神境 界。
(4)从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你获得哪些有关读书或人生 的启示?请就其一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从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中,你获得哪些有关读书或人生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作者:罗银胜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7年第04期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

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策划的“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

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

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

希望以此激励我们,以前辈为榜样,积蓄读书的力量,热爱读书,天天读书。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到新千年面世的《我们仨》,再到晚近之《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但在对文化昆仑钱钟书的一片喝彩声中,唯听夏衍发出过“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的声音。

正是为了回应夏公的这一呼吁,我写作了《杨绛传》。

我在写作这部关于杨绛先生的传记时,深切地体会到杨绛先生对读书生活的情有独钟。

“饱蠹楼”里“饕餮”之徒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都耽于读书,是出了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撑点。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绛先生随丈夫钱钟书先生远赴英国留学。

刚在英国,钱钟书先生由官方为他安排停当,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而杨绛先生则接洽入学事宜。

她打算进不供住宿的女子学院,但那里攻读文学的学额已满,要入学,只能修历史。

这显然不合杨绛先生的心愿。

她曾暗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说不定系主任会把我做培养对象呢。

但是我的兴趣不在戏剧而在小说。

那时候我年纪小,不懂得造化弄人,只觉得很不服气。

既然我无缘公费出国,我就和钟书一同出国,借他的光,可省些生活费。

书香岁月杨绛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000字).docx

书香岁月杨绛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000字).docx

书香岁月杨绛——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对于杨绛先生,我一直是心生敬畏的。

前些日子拜读了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中沈小兰编著的《书香岁月杨绛》,这本书更让我从文字间走进了一个奇女子的世界。

杨绛先生出生在古都北京的一座安详的四合院,家里人宠溺地叫她阿季,自唇舌间轻吐出的两个字,携裹的尽是温柔的气息。

阿季活泼可爱,在北京四合院的八年时光里,阿季有着难忘的童年。

阿季的父亲杨荫杭,人称补塘先生,获得过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硕士学位。

补塘先生像是阿季的朋友,时常给阿季说一些自己年轻时的趣事,却没有将他家道中落后的世态炎凉告诉阿季,因为补塘先生认为,人生斯世,当享无上快乐,他希望阿季亦是如此,可以远离生活中的烦扰,享无上快乐。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补塘先生无疑是豪爽而又热忱的,时而严厉,时而幽默,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既凝重有威,又温和幽默的父亲用他一身的凛然正气和半生的经历细致入微地教育着阿季,塑造了阿季的人格,给予了阿季一生的温暖阳光。

阿季父母的婚姻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他们的婚姻却一如莫洛亚的《生活的艺术》中所说:比恋爱的结合更快乐。

这给阿季编织了一个幸福的花篮,以至于让人觉得后来杨绛与钱钟书的良缘也是受此影响。

阿季的母亲唐须嫈小姐性情温顺娴淑,也颇有些才情。

阿季在多年以后仍记得在那些个温暖的冬夜里,夏日黄昏的山桃树下,母亲秀口吐出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与童年纠缠生长,阿季还有一位特殊的亲人——“三伯伯”,她实则是阿季的三姑母杨荫榆。

杨荫榆命运多舛,性情磨人,性子里颇有些男人气概,虽然阿季不太喜欢她,可我仍觉得阿季长大后骨子里的那份安然与自立便来自于杨荫榆的影响。

阿季在八岁那年再次回南,回南后,在老家无锡上了小学,那时她受家庭熏陶,对读书喜爱不已,补塘先生就经常买些读物给阿季阅读,阿季从小读书,很是感性,性子里也带了份文艺气息。

后来,阿季在上海振华女中念高中,阿季在高中是个害羞的女孩子,文文静静,声音温和细弱,与人说话便紧张脸红,很是可爱,再后来,阿季因某些原因没有上心心念念的清华大学,进入东吴大学学习。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500字).docx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500字).docx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她像一首斐然的长诗,在潮湿晦涩的岁月里书写着春天的雨露、夏天的荷香、秋天的微风、冬天的飘雪,把那些坚比金石的信仰镶嵌进人们的肩膀。

杨花虽落文犹在,绛心不改悔后人。

杨绛先生,见字如晤。

这首长诗的开头在北京。

民国初年的古都北京,没有不息车流,没有灯红酒绿,大大小小的胡同像纵横交错的血管,在“北京”这具身体里输送着生机与活力,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包裹着宁静与安详。

1911年7月,就在这样一座四合院里迎来了杨绛先生的诞生。

“风吹树动,满树的绿叶映衬着洁无纤尘的窗玻璃和窗外随风晃动的日影,仿佛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读到这里时,我心想:大概,这里就是杨绛先生满身文墨香气的源头吧。

杨绛先生的父亲补塘先生是一个生性快乐的人,他对人生所持的是快乐、豁达的态度,认为“快乐不过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认为自己快乐就会快乐,心里认为自己不快乐,则就不会快乐”。

他对自己所经历过的曲曲折折的艰难总是一笑置之。

补塘先生是个普通人,但有着不普通的足迹。

他少年失父,家境困窘,每向前一步,就在路上留下汗水与智慧的印记。

补塘先生曾在北洋大学堂读书,当一群学生因伙食而闹风潮,却在洋鬼子的质问下不敢作声时,没有参与的他心头冒火挺身而出,结果是被开除。

开除,对于当时的补塘先生来说是一件很残酷的事。

他情愿失学,也不愿在洋鬼子面前低头。

在接下来的人生轨迹里,补塘先生先后回到家乡完了婚、由南洋公学派送日本留学、创办了《国民报》。

1911年,补塘先生游西欧回到北京,这时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补塘先生对清王室已经没有丝毫幻想和信任,他称慈禧为祸国殃民的无知“老太婆”。

1915年,几经周折的补塘先生又回到北京,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

这时的补塘先生已是一个经过人生风雨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了,豪爽、热忱之中已一点点添入岁月的沉稳和深思。

这样的补塘先生,不愧为一个能够给予兄弟姐妹们学业和生活上许多引导和招抚的男子汉,一个敢于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去和那个笼罩中国几千年的“帝”字相拼搏的斗士,在近代史上留下他个人的影响和足迹。

《书香岁月——杨绛》读后感800字

《书香岁月——杨绛》读后感800字

《书香岁月——杨绛》读后感800字一路墨香——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八月的一个下午,小雨淅淅沥沥,一个人坐在窗前,盯着远处亭亭黑髯鼠的荷花,百无聊赖。

起身走至书架旁,目光卷起一排排书名,突然,停顿了一下,抬手取下一本《书香岁月——杨绛》,泡了杯香茗,在书香与茶香中,在氤氲的水雾里,品读青春。

此书便是杨绛先生青春的剪影,生动详细讲述了她与家人、与文学、与梦想一路走来发生的恬静淡然而幽默风趣的事儿。

阿季,这个多愁善感女孩一路以书为伴、以文学为伴,她的边上总是飘溢着不浓不淡的墨香。

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当属“补塘先生”,其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邃确实是大家风范,尤其是那种清幽闲适、安贫乐道的性子。

那一句“生活水平不能太高的。

”居安思危,如此简单之语,却蕴含着多么奇妙的哲理呀。

小呷一口香茗,我凝视着白瓷杯中徐徐下沉的茶叶,忆起了自己的童年……故乡在安徽省六安地区的金寨县山区,那儿依山傍水,风景如画。

幼时春来山中选段,田边摘花,岸边钓鱼,抑或找个清静地卧去在草上睡回去,倒是十分符合徐志摩“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个清净地,看天,听鸟,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的话了。

那儿的墨香不浓,却处处有令我沉思、令我欢笑、令我悲伤的味道。

后来,长大了,随父母造访城里读书。

这是跟故乡丘陵地区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啊,那么多高楼大厦,那么多的车水马龙,那么多来来往往的路人……灯红酒绿,繁弦急管,这,让我的心乱了……但当我走入图书馆,看到那几层楼的书,那么多读书的人,嗅到那淡淡的墨香,我的心静了,沉浸到那书的世界里去了。

来城里四年了,我在图书馆里整整泡了十五年!读书,让我的心沉静淡定,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不必是并不需要那个怯怯的乡下来的孩子,长成了死掉一个自信开朗的少年。

悠悠岁月中,曾有人对我说:“你还小,以后的路还长。

”,是啊,那么长的路,山山水水、坑坑洼洼,我只愿一路有墨香陪伴。

书香岁月读后感

书香岁月读后感

书香岁月读后感
在阅读《书香岁月》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与杨绛先生一同度过了那段充满书香的日子。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岁月静好的美妙,也让我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

书中的故事以杨绛先生的杂写杂忆为主线,通过讲述她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以及与钱钟书先生的相识相知,展现了这位文学大师的智慧和魅力。

杨绛先生的父亲对她的教育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子女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在杨绛先生的成长过程中,读书是她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她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源泉。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但是读书仍然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深入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也可以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情。

此外,《书香岁月》还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意义。

在杨绛先生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历经磨难和挫折后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也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师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悟。

岁月虽然带走了很多东西,但它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经验。

通过读书和学习,我们可以不断地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书香岁月》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杨绛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人生的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喜欢读书、热爱生活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前行,汲取智慧和力量。

走进杨绛的世界(1000字)

走进杨绛的世界(1000字)

走进杨绛的世界“人生斯世,当享无上之快乐。

其能享快乐者,皆所谓‘自求多福’者也。

其不能享快乐者,皆所谓‘咎由自取’者也。

”这是《书香岁月—杨绛》给我的第一个启迪,它形象的诠释了快乐这个词。

人生在世,知足常乐,自求多福者常乐。

这是补塘先生的快乐观,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学生也很有启发。

如果有人问你快乐吗?想必不少人回答,“整天那么多作业,老师还拖堂,休息时间还不够……怎么会快乐啊?”我觉得这便是补塘先生口中的“咎由自取者”,换个角度,作业越多代表你学过的知识就越多,在这个知识就是力量的世界,你不为学到知识而感到高兴吗?老师拖堂意味着他免费为你补课几分钟,在物价飞涨的世界,你不为赚了几分钟而感到高兴吗?你嫌劳累,休息不够,代表你还有精力去追求,去奋斗,在这个病毒横飞的世界,你不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感到高兴吗……诸如此类,取补塘先生的一句话总结“世有自乐其乐者,亦有无苦讨苦者,齐全皆操之于己,与处境之逆顺无关也”。

在杨绛先生的世界中他的父亲补塘先生言传身教,教会她许多道理,读完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她的父亲补塘先生,从她父亲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补塘先生父亲去世后的艰难岁月里,“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那是刻苦求知;大学闹风潮后,班里无人敢出头,他挺身而出,那是勇敢无惧;对于他所经历的苦难无不告诉子女,那是豁达长乐……于国,他刚正不阿,不与卖国贼章宗祥来往,那是爱国;于家,独立挑起家中大梁,教育儿女,那是爱家。

当然正如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补塘先生自然也有缺点——太过“顽固”,补塘先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他只信西医,对于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中医却不屑一顾,导致在他病危之时因为此观点差点丧命,然而对于我们这个中西结合的时代,当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其间蕴含的道理还是发人深省:认识事物自然要全面化,切不可盲从。

当然杨绛先生的世界中还穿插着许多其他人物,自私猜忌,不近人情但知识渊博的三伯伯;纯真可爱的阿必;严谨深沉、博览群书的钱基博老先生;当然还有酷爱小说,调皮捣蛋的“小钱钟书”了。

沉浮二十载——杨绛的书香岁月

沉浮二十载——杨绛的书香岁月

沉浮二十载——杨绛的书香岁月杨绛先生现年逾百岁,她的才华令人唏嘘不已,夏衍先生说:“人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可世人皆知:夏公可不会轻易捧角儿的啊。

先生的百岁感言令人感到一片清明,不争不抢,几人能做到?她做到了。

在他人的角度,回顾她出生至毕业的二十余载,由女孩变成人妇。

她在家中排行老四。

上面还有三个姐姐。

“阿季”,足以体现家人对她的溺爱。

她小时候就和父亲有着很好的感情,经常问父亲:“爸爸,你小时候是什么样?”补塘先生说:“就和普通孩子一样。

”多么令人失望的回答。

但无疑体现出补塘先生从心所欲。

这也是对阿季的教育,也令杨绛日后具有淡泊名利、贤惠的良好品性。

阿季的母亲是个知书达理的女性,有件事令阿季难忘,母亲曾在她六岁那年的冬天,有一天晚饭后,外面刮起大风,不知在忙什么事情的母亲,从呼啸而过的风的嘶吼中抬起头来,很着急的说:“啊呀,阿季的新棉被还没有拿出来。

”匆匆穿过后院到箱子间去开箱子,杨绛在温暖的屋子里,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

母亲细致入微的爱抚,就这样滋润着阿季衣食不愁的童年。

然而,阿季无忧无虑的童年突然了波澜。

1919年初秋的一天傍晚,她在院子里的山桃树下捡核桃,三姐走过来对她说:“别捡了,咱们要回南了。

”回南是因为父亲的缘故,补塘先生拘捕了身居高位的交通部徐总长,并且拒绝保释,第二天,他就被停职审查了。

这件事百姓称快,京城官场恼羞成怒。

停职就是停薪,而补塘先生一家就是靠薪水过日子,后果可想而知。

祸不单行,二姐在上海寄宿学校,二姐没能回北京,只好去无锡老家过暑假,二姐回家不久得了伤寒,不久便离开了人世,那一年,二姐十五岁。

失去二姐,也是阿季父母一生中的大伤心事。

在阿季高中时,她心心念念想考清华大学,可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犯了难,补塘先生说,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于是她选择文学系。

此时,她邂逅了她一生的伴侣:钱钟书。

其实他们在八岁时有过一面之缘。

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书香岁月 杨绛》读书笔记600字

《书香岁月 杨绛》读书笔记600字

《书香岁月杨绛》读书笔记600字执卷品茗——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午后,执一本书闲坐在院内。

指尖掠过书页,淡淡的油墨香气萦绕在鼻尖,阳光均匀地在树叶上铺展开,洒下一地芬芳。

读杨绛先生的一生,就如同品一盅香茗,淡淡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熟知钱锺书先生的大抵都知道杨绛吧。

杨绛与钱锺书结为秦晋之好。

从此二人相濡以沫,携手跋涉于坎坷、曲折的人生之路。

对于荣誉、鲜花和微笑,还有诗人的钦慕于赞美,杨绛和钱锺书先生一样,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如同瓦屋细雨下淡饮清茶。

杨绛先生的父亲与姑母都是现代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

一次阿季问父亲:“爸爸,你小时候是怎样的呢?” 父亲与现在的许多父母大相径庭,既没有借此发挥——滔滔不绝话当年;也不是极不耐烦地将手一挥——去去去。

父亲很耐心地找出一只二寸来长陶制的青底蓝花的小靴子给阿季,将往事娓娓道来。

教阿季自己小时候背的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分享他的快乐观:快乐非有一定之现象,不过心之所思,以为快乐,则快乐矣。

他还教会了阿季:坚强!勇于说不。

大概是由于父亲的熏陶吧,杨绛一生淡然而又坚定执着。

除此之外,母亲的温柔体贴、三伯伯的怪异性格、小妹阿必的天真烂漫也时时滋养着杨绛先生。

如今的杨绛先生已经是一个经过无数沧桑岁月的老人了。

然而,她的精神早已凝聚在笔尖,宽和而发人深省。

在她大大小小的著作中,没有忧愤抑或是哭喊的宣泄,只有娓娓平和的叙述。

仿佛一位故人在宁静的夜里,温柔的灯光下,与你秉烛夜谈。

书香岁月中的点点滴滴都凝聚成了一个淡然微笑的女子、文采慧心,转眼又汇聚成了一盅香茗、淡雅清香。

如此,执卷品茗,一同跋涉漫漫的人生旅途。

《书香岁月杨绛》读书笔记600字

《书香岁月杨绛》读书笔记600字

《书香岁月杨绛》读书笔记600字午后,坐在安详的暖阳下,轻轻地翻开一本书。

有一位如今已经103岁的老人,慈祥的笑着,走进我的心扉。

她的笑容,慈祥中透着坚定与淡然,有一种“林下之风”。

这位老人,是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有“沉静诙谐中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的气质与文字。

她,就是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钱媛女士的母亲,杨绛先生。

读了关于杨绛先生的传记后,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时,“生平唯一杰作”女儿钱媛和深爱的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而她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丈夫的作品整理出来,还把他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发表,之后又将他们三人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学生能无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

而她自己却说:做完他们的事情,心里才踏实,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经不要紧了,即使现在走了,也可放心了!她一个人,带着悲伤写下《我们仨》,痴痴的回忆,却把痛留在心里,从没在大家面前流过一滴泪。

如此坚强,带着我们年轻一辈难以企及的隐忍。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晚年的杨绛先生,慢慢地做着自己的工作,认真地照顾自己,专注地生活着,却低调地闭门谢客,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

她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甚至连生日都悄然度过,没有张扬。

她的宁静淡泊,她的旷达从容,她的平淡朴实,她的淡雅高贵,都在岁月的磨砺中更加精彩,更加完美,更加令人着迷,更加令人钦佩!“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

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清雅淡定,荣辱不惊,这是人生的境界,更是哲理的高峰。

让生命充盈书香读《书香岁月杨绛》有(1000字).docx

让生命充盈书香读《书香岁月杨绛》有(1000字).docx

让生命充盈书香——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小时候第一次知道“书香”这个词,我天真烂漫地偷偷找一本书,使劲地嗅了嗅,特别想知道书香究竟是什么味儿。

不想一股刺鼻的印刷味呛得我直咳嗽(书是盗版的,所以靠近闻气味格外刺鼻)。

自从那次吃亏的经历,怕得我有段时间看书时总是伸长了胳膊,把书拿的远远的。

现在时常回想起来不正符合了看书眼睛要与书的距离保持一尺的读书要求了。

这大概就是我与“书香”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吧。

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古人为防止蠹虫咬噬书籍,便在书中放了一种芸香草,这草有一种书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同时也指上辈有读书的(人家)。

但我更愿意理解为读书的风气、习尚等。

记得刚拿到这本书时,还在忧心如果很无趣该怎么办。

可是现在的我真是暗自庆幸看的是这本书。

书中描写杨绛先生的童年趣事,逗得我哈哈大笑。

当回忆自己的童年感觉也是如此美好,原来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幸福难忘的记忆。

她从自己的角度看自己的父亲、母亲、三伯伯,向我们娓娓道来,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暖人的亲人的爱。

在杨绛的眼中对自己的妹妹阿必和阿七也有浓厚的感情,以致在后来的回忆,心头充满忧伤,因为两个妹妹已离开人世,是最小的妹妹阿必打头先走的。

正因为她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生活,才让她内心深处、生活遍处、作品到处时刻散发着淡雅细腻,感染着一拨拨读者,感受到她的冲淡风格。

在我眼中的杨绛先生的一生都充满了书香气息,宛如一杯清茗,淡雅又柔和。

她出生在书香世家,父亲补塘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唐须嫈也是一位有知识、有思想的贤妻良母。

父母的熏陶和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特别喜爱文学,从此文学相伴了她的一生。

在她的求学经历中最令我钦佩的是放弃公费留学,而选择考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文学。

她放弃了宝塔结顶的勇气,使我又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季(杨绛先生)。

事实证明了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她不仅踏上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也收获了属于自己一生的幸福——钱钟书。

书香岁月,静好人生读《书香岁月杨绛》(1000字).docx

书香岁月,静好人生读《书香岁月杨绛》(1000字).docx

书香岁月,静好人生——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对于荣誉、微笑和鲜花,还有世人的赞扬和仰慕,杨绛先生所持的是一颗平常心,如同瓦屋纸窗下的淡饮清茶,如同他翻译的这首小诗。

杨绛先生的“书香岁月”从童年就开始了。

父亲补塘先生睿智沉稳,那份闲看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然,从小就影响着杨绛,也就是那个聪明可爱的小阿季。

补塘先生从不在子女面前提及年轻时的辉煌,那些挫折更是一笔带过,笑然处之,但他给予子女们的影响和教育却是非常深刻的。

也只有补塘先生会在那个时代教育孩子多读书,读活书,不在乎分数,只在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也只有补塘先生会耐心地教孩子“敢说不”!会在阿季放弃出国机会后露出赞许的微笑。

补塘先生喜欢植物,因为他明白,大自然的欣欣向荣和生生不息,清洗着人世的浑浊和卑微。

我想,杨绛先生之所以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淡然地面对苦与乐、成与败、名与利,与补塘先生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小阿季很辛运,因为他的父亲虽然不是慈父,但却是一个既凝重有威,又温和幽默的父亲。

她的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善良、温和的女子,最难得的是母亲曾上过学,有着江南女子的温柔和贤淑。

父亲和母亲在童年给予了阿季最甜的甘露——善良、正直和智慧。

正是因为从小就受父母的熏陶,杨绛先生有一份常人难以企及的从容、淡定。

或许,在那一次学生会组织各校学生上街宣传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阿季的茫然、无措,并向父亲求救时的无助;在决定是否出国留学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阿季的纠结和彷徨;在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出国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站在轮船上,略带成熟但却泪流满面的伤心女子。

后来,我们听到的是杨绛先生对舒展先生说:“我活到八十岁,只是一个偶然。

活不到,不是我的过失,活到了,也不是我的功劳……”经过岁月的沉淀,无欲无求,杨绛先生已然心如止水,只如过眼烟云般看待世间的孰是孰非。

书香岁月浅读杨绛(1000字).docx

书香岁月浅读杨绛(1000字).docx

书香岁月——浅读杨绛到了一天中最温柔的时刻,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林立的楼宇间,层层拾级而下。

母亲已经唤了好几声吃饭了,无奈才放下手中的书。

细细品味方才读过的篇章,平平淡淡,却似梦醒了的回味。

民国初年的北京是没有如今的繁华喧嚣的,杨绛就出生在这座古都的四合院中。

春暖的浮云,夏日的老槐,残秋的黄叶,冬日的白雪。

她在这里度过了她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童年,也由此展开了她的书香岁月。

家里人都是叫她阿季的。

也许,在许多孩子心中,自己的父亲是高大伟岸的,比别人的父亲更勇敢更聪明,也许还有许多壮举。

当阿季兴致勃勃地问父亲他的孩童时代是什么样的,却只得到了一个失望的回答——“就和普通孩子一样”。

从那时起,父亲就在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淡然处世的种子。

但很快,她的清闲的北国日子结束了。

父亲因检举了当时的总长被迫离职,回到了老家无锡,也是那时候,阿季第一次见到钱钟书。

父亲带她去租房子,冥冥之中似乎有种缘分,父亲去了当时钱钟书所居住的房子,后又因太过潮湿,所以作罢。

但那些美好的事物总会在我们成长成足够优秀的时候按时到来。

父亲在无锡病了一场,病愈后,又去了上海。

但灯红酒绿的上海终是无法容纳阿季一家的纯朴,辗转反侧,又去了苏州。

在那里,阿季拥有了很多快乐的回忆。

父亲在冬季带他们找初落枝头的新雪做冰淇淋吃,母亲则一天到晚为他们的生活起居忙碌,但闲暇时刻,也喜欢看旧小说和散文。

值得一提的是,阿季的三姑母——在刘和珍事件中开除刘和珍一行人的女师大校长。

她长期住在阿季家,经常提出在校作风的要求,孩子们都不喜欢她,而母亲却甚是照顾她,从母亲那里,她学会了善良。

对于大学,阿季是心心念念想考清华大学的,那时的清华大学刚刚收女学生,还没有到阿季在的地方收,她只能就近考入了东吴大学。

不久,她面临了一个选择,分科。

骨子中对文学的偏爱让她最终放弃理科,有的时候选择了什么,就要放弃些什么。

而后杨绛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选择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学院。

后来与钱钟书的邂逅,对文学的共同爱好让两人终成连理。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000字).docx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1000字).docx

读《书香岁月----杨绛》有感“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

”首次接触杨先生,是通过初二时语文课上的《老王》这篇文章。

文章中对老王的细腻刻画及其情感的完美诠释,使我对杨先生产生了极好的映象。

现再度到沈小兰锁住的《书香岁月——杨绛》这本书,在了解到独铸伟词的杨先生的同时,赞扬与仰慕之情也油然而生。

现在的杨绛先生已经是一位经过无数沧桑岁月的耄耋老人。

然而凝聚在她笔尖的沧桑岁月,宽和而发人深省。

同时,杨绛先生所持有的如同瓦屋纸窗下淡饮清茶的一颗平常心也留下了比血肉之躯更加经久耐磨的——深思!启迪着我们在追逐名利的同时,不忘持有一份宁静与安然!书中,作者沈小兰花了较多笔墨写阿季(杨绛本名杨季康,小名阿季)与家人们在一起的细事趣事,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三伯伯”……以及与钱钟书先生与党的相识、相知、相濡以沫。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年轻的时曾留学日本、美国,受西方的思想影响,归国后参加国民革命,是一位卓有影响反清爱国的知识分子,而杨绛的母亲则是一位“贤妻良母”,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杨绛出生在古都北京的一座四合院中,他的童年就是从这诗中有画的意境中开始的,飘逸着书香。

补塘先生(杨荫杭先生的字)在孩子们眼里是位既凝重有威,又温和幽默的父亲,他很少提及自己年轻时的辉煌,即使提到,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带过,从不夸夸其谈,但他给予子女们的影响与教育却是丝丝入扣。

培养自己的儿女们,即使处在最困难的境界,亦能够——自得其乐。

补塘先生还让阿季学会“Daretosayno”,要勇于说不,敢于拒绝。

我认为如若一个人将“忍气吞声”作为立足之本的话,那么他将一事无成。

反之,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对不要的敢于说“No!”补塘先生对子女的教育理论是——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

父亲鼓励阿季多读书,打不提倡死念书,不要求孩子每门功课都是100分。

而对当今学生来说,分数使学生的“命根”,都已高分者为荣,但没门功课都是100分的学生中,往往不乏在实践中一筹莫展的“高分低能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入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2016-07-27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两个月前,着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

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

今年书博会的“年度致敬人物”选定为刚刚去世的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

这里我们打算以很短的篇幅,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到新千年面世的《我们仨》,再到晚近之《走到人生边上》,杨绛先生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但在对文化昆仑钱锺书的一片喝彩声中,惟听夏衍发出过“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的声音。

正是为了回应夏公的这一呼吁,我写作了《杨绛传》。

我在写作这部关于杨绛先生的传记时,深切地体会到杨绛先生对读书生活的情有独钟。

“饱蠹楼”里“饕餮”之徒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都耽于读书,是出了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撑点。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杨绛先生随丈夫钱锺书先生远赴英国留学。

刚在英国,钱锺书先生由官方为他安排停当,入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而杨绛先生则接洽入学事宜。

她打算进不供住宿的女子学院,但那里攻读文学的学额已满,要入学,只能修历史。

这显然不合杨绛先生的心愿。

她曾暗想:“假如我上清华外文系本科,假如我选修了戏剧课,说不定我也能写出一个小剧本来,说不定系主任会把我做培养对象呢。

但是我的兴趣不在戏剧而在小说。

那时候我年纪小,不懂得造化弄人,只觉得很不服气。

既然我无缘公费出国,我就和锺书一同出国,借他的光,可省些生活费。

”牛津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坐落在伦敦西北泰晤士河上游的牛津城。

她成立于二世纪下半叶,这里云集了众多着名的专家学者,在历史上培养了大量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我国知名学者吴宓曾在1903年10月至1931年在此进修,他在《牛津大学风景总叙》一诗中,赞叹牛津大学是读书人最理想的读书地方:“牛津极静美,尘世一乐园,山辉水明秀,天青云霞轩。

方里极群校,嶙峋玉笋繁,悠悠植尖塔,赫赫并堞垣。

桥屋成环洞,深院掩重门,石壁千年古,剥落黑且深。

真有辟雍日,如见泮池存,半载匆匆往,终身系梦魂。

”此“终身系梦魂”之地,是钱锺书先生与杨绛先生选择牛津作为自己留学的第一站,是否受吴宓这位师长的影响呢?这倒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创立于1314年的埃克塞特学院,在当时是牛津大学的二十六个学院之一,其在牛津学院的创建史上位居第四。

两年的留学生涯,使钱钟书和杨绛体验到牛津大学谨严与保守的校风。

最使他们得益匪浅的则首推学院的图书馆。

牛津大学拥有世界上第一流图书馆,名叫博德利图书馆,钱钟书将其戏译为“饱蠹楼”。

这里的藏书远远超过国内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早在莎士比亚在世的1611年,英国书业公司就承担了把各种新书(包括重印书)都免费送一本给这个图书馆的的义务。

它还收藏了许多中文书籍。

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此如鱼得水,除了听课之外,差不多把业余时间全部泡在读书上面。

他们借来一大堆书,涉猎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历史等各种图书,固定占一个座位,一本接一本地阅读,并作了详细的笔记。

一副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模样,令人神往。

杨绛在这里的旁听和阅读,有力地充实了自己的知识素养与外语水平。

不过杨绛还有另一层想法,她认为,在当时“牛津的学费已较一般学校昂贵,还要另交导师费,房租伙食的费用也较高。

假如我到别处上学,两人分居,就得两处开销,再加上来往旅费,并不合算。

锺书磕掉门牙是意外事;但这类意外,也该放在预算之中。

这样一算,他的公费就没多少能让我借光的了。

万一我也有意外之需,我怎么办?我爸爸已经得了高血压症。

那时候没有降压的药。

我离开爸爸妈妈,心上已万分抱愧,我怎能忍心再向他们要钱?我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好安于做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牛津的生活很安逸,杨绛先生因不是正式学生,就没有功课,全部时间都可自己支配。

她从前还没享受过这等自由。

她在苏州上大学时,课余常在图书馆里寻寻觅觅,想走入文学领域而不得其门。

考入清华后,又深感自己欠修许多文学课程,来不及补习。

这回,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满室满架都是文学经典,坐拥书城,充分满足了她对书籍的“饕餮”之欲——在这里杨绛正可以从容自在地好好补习。

图书馆临窗有一行单人书桌,杨绛先生可以占据一个桌子。

架上的书,她可以自己取。

读不完的书可以留在桌上。

在那里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环境非常幽静。

杨绛先生为自己定下了课程表,一本本书从头到尾细读。

能这样惬意地读书,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一对“读书种子”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先生、钱锺书先生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不仅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而且真心实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同年下半年杨绛夫妇应聘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杨绛、钱锺书先生初到清华时,清华的接管、恢复和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中。

他们夫妇俩担任外文系教授,教学任务并不繁重,难于对付的却是一场又一场马拉松式的会议,因而他们赖以生存的读书生活受到影响。

对此,钱锺书先生在给友人、着名报人黄裳的一封信函中表露了这层不理解的意思:“北来得三晤,真大喜事也。

弟诗情文思,皆如废井。

归途忽获一联奉赠(略)。

幸赏其贴切浑成,而恕其唐突也。

如有报道,于弟乞稍留馀地。

兄笔挟风霜,可爱亦复可畏(如开会多、学生于文学少兴趣等语请略)。

”这信写于1950年1月末。

在此之前,黄裳先生曾去北京采访,专程到清华园钱氏夫妇的寓所,亲眼目睹了这对教授夫妇静夜攻读的情形:“住在清华园里的名教授,算来算去我只有一位熟人,就是钱锺书。

第二天吴晗要赶回城去,因此我就把访问安排在第二天的晚上。

吃过晚饭以后我找到他的住处,他和杨绛两位住着一所教授住宅,他俩也坐在客厅里,好像没有生火,也许是火炉不旺,只觉得冷得很,整个客厅没有任何家具,越发显得空落落的。

中间放了一张挺讲究的西餐长台,另外就是两把椅子。

此外,没有了。

长台上,堆着两叠外文书和用蓝布硬套装着的线装书,都是从清华图书馆借来的。

他们夫妇就静静地对坐在长台两端读书,是我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个典型的夜读的环境。

他们没有想到我会在这时来访,高兴极了,接下去,就是快谈。

”当时,杨绛、钱锺书先生除了上课、办公、开会之外,可说是深居简出,晚上的空余时间,对他们来说,是辛勤耕读的好时光,他俩不愧是一对“读书种子”,用人类文化精华不断充实着自己。

新中国以后,针对知识分子的政治运动接连不断。

在繁忙的政治学习之余,杨绛先生还是十分向往平静的书斋生活,她毕竟是研究员嘛。

上世纪50年代后,她写过几篇有关外国文学的长篇论文,但遭遇令人心寒。

杨绛先生对人曾说过,“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学术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并未引起注意。

锺书19 56年底完成的《宋诗选注》,1958年出版。

反右之后又来了个‘双反’,随后我们所内掀起了‘拔白旗’运动。

锺书的《宋诗选注》和我的论文都是白旗。

郑振铎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难,就不再‘拔’了。

锺书于1958年进城参加翻译毛选的定稿工作。

一切‘拔’他的《宋诗选注》批判,都由我代领转达。

后来因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环树等对这本书的推崇,也不拔了。

只苦了我这面不成模样的小白旗,给拔下又撕得粉碎。

我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

锺书笑我‘借尸还魂’,我不过想借此‘遁身’而已。

”身居干校不忘读书“文革”期间,杨绛先生与钱锺书先生一起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在《干校六记》里,杨绛先生写得那样克制、那样平静,充满了温情,真可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她回避了许多血淋淋的惨剧,这也许是“寄沉痛于幽闲”吧。

呆过干校的人,对干校生活刻骨铭心,不堪回首。

《干校六记》体现了杨绛“温柔敦厚”的风格和特点,而杨绛先生在柔弱温和的背后,性格是极其坚强的。

干校后期,迁往明港。

这时干校的任务,由劳动改为“学习”——学习阶级斗争吧?有人不解“学部”指什么,这时才恍然:“学部”就是“学习部”。

到了明港,干校的条件已有改观:“默存和我的宿舍之间只隔着一排房子,来往只需五六分钟。

我们住的是玻璃窗、洋灰地的大瓦房。

伙食比我们学部食堂的好。

厕所不复是苇墙浅坑,上厕所也不需排队了,居处宽敞,箱子里带的工具书和笔记本可以拿出来阅读。

阿圆在京,不仅源源邮寄食物,还寄来各种外文报刊。

同伙暗中流通的书,都值得再读。

宿舍四周景物清幽,可资流连的地方也不少,我们俩每天黄昏一同散步,更胜于菜园相会。

我们既不劳体力,也不动脑筋,深惭无功食禄;看着大批有为的青年成天只是开会发言,心里也暗暗着急。

”这时,钱锺书先生随身携带的工具书、碑帖和笔记本可以拿出来阅读;他们的女儿在家,不仅源源邮寄食物,还寄来各种外文阅读物。

同伴们也暗中流通着各种书籍。

杨绛、钱锺书还向“同伙”李文俊借阅了原版的《大卫·考伯菲尔》,当然,读时手边还得备好一本小册子或《红旗》杂志,以便遇到情况时拉过来作掩护。

此书被读后,页面充满了杨绛夫妇用铅笔所作的“?”、“×”、“√”、“!”等各种批注。

一天,钱锺书路过菜园,杨绛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杨绛认同: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舍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他箱子里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等等。

杨绛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锺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在杨绛眼里,钱锺书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

而自己则不免思前想后,可是两人的抉择总相同。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生妄想。

“读书就像串门儿”钱锺书先生逝世后,杨绛先生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

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享受”。

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了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