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所谓逐字逐句直译,是指尽可能逐字逐句直译中文原文。
直译的优点是逐字翻译;缺点是有时翻译句子的意思很难理解,语言不够流畅。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翻译,以便尽可能地符合原意,句子尽可能地照顾原意。
意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增加或减少单词,可以改变单词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句型。
意译的优势在于文本和意义的连贯性。
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相对流畅易懂。
有时,原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实施。
这两种翻译方法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下”的意思是保持。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古代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名、年号、计量单位等,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保持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充”指补充。
(1)将单音节词改为双音节词;(2)在省略句中补上省略;(3)填写省略的陈述。
注:在省略的部分或句子中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将古代汉语的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型。
倒装主谓句、介词宾语句、介词宾语句和定语后置句的语序应进行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代汉语翻译公式。
提高课文翻译能力的技巧与方法

提高课文翻译能力的技巧与方法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掌握好课文翻译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还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课文翻译能力的技巧与方法。
一、加强对原文的理解在进行课文翻译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对原文的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多次阅读原文:在第一次阅读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大意。
在第二次阅读时,可以逐句理解每个词汇及其在句子中的意思。
在第三次阅读时,可以尝试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
2. 注重语境理解:语言是有上下文联系的,我们需要着重理解原文中的语境,包括上文、下文以及比较文中出现的词汇。
只有将词汇放在正确的语境中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二、积累并运用词汇和短语词汇是翻译的基础,掌握好词汇是提高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几种积累和运用词汇和短语的方法:1. 阅读大量真实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词汇和短语,并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2. 制作词汇卡片:可以将生词和短语写在卡片上,一面写单词或短语,另一面写释义和例句。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温习和复习这些卡片,加深记忆。
3. 运用词汇和短语:在进行翻译时,要主动运用已学的词汇和短语,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注重语法和句型的学习掌握好语法和句型是进行准确翻译的重要保障。
以下是几种学习语法和句型的方法:1. 学习基本语法知识:掌握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包括句子结构、时态、语态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翻译句子。
2. 分析典型句型和短语:通过分析常用的句型和短语,可以提高我们对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理解,并运用于实际的翻译中。
3. 练习语法填空和改错题:通过做一些语法填空和改错题,可以加强我们对语法和句型的掌握,并熟悉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用法。
四、理解文化差异和习惯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是学习其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其文化差异和习惯。
以下是几种理解文化差异和习惯的方法:1. 学习相关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对于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具有重要帮助。
【翻译技巧】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

【翻译技巧】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技巧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
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
“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
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
例如单词charge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
名词通常是指“电流”。
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
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
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义多词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
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
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
下面介绍两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
以下我们通过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 e directions.”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第一个意群:in short 简言之 school 学派 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as wecall it 所谓的第三个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 a series of 一系列 instruments 器具、仪器第四个意群:expand 拓展 reach 影响范围 innumerable 无数的、数不清的 direction 方面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本句可以分三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杨绛谈翻译的技巧

杨绛谈翻译的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杨绛:翻译的技巧5月25日凌晨一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
杨绛谈翻译技巧: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
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
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
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
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出处,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
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
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
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
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
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
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
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
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
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
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
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
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
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
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
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
关于翻译家杨绛

13级英语1班 马玥
导读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
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 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杨绛生平简介-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1911年7月17日-),原名杨季康,作家,戏剧 家、翻译家。丈夫钱锺书是著名文学研究家和作家。 杨绛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在苏州东吴大学毕业,之后入读北京清华研究院 做外国语研究生,并认识钱锺书。二人结成夫妇,一同 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育有一女钱瑗(1937-1997)。 1966年文革开始后,杨绛也如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受到 迫害和打压。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 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 晚上一点半睡觉,早上六点半起床,中午休息 两小时。吃得很清淡。
“大跃进”开始,学术界搞起“拔白旗、插红旗”,把反对浮夸风的知识分 子当作有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白旗”。杨绛和钱锺书的一些学术论文都成 了“白旗”。杨绛暗下决心,“再也不写文章,从此遁入翻译”
杨绛与《堂吉诃德》
杨绛本身通晓英、法两国语言,为使《堂吉诃德》翻译得更准确,她 又学习了西班牙语,并最终在文革中将书稿保护下来。杨绛《堂吉诃 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 译本。1978年3月,杨绛的心血译作、72万字的《堂吉诃德》终于出版, 这是直接从西班牙文译为中文的第一个版本,人们排着长队,将首印 的10万册抢购一空。
杨先生说,“翻译就像是走钢丝,既要沿着钢丝的路线行走,又拥有 一些“容许运用技巧不左右倾跌的自由”。
翻译技巧汉译英的八大要点

⼀、勿“从⼀⽽终” 汉语⾔简意赅,句⼦灵活,往往是⼀个汉语词汇对应N个英语(论坛)词汇,具体到在本句中应该采⽤哪个意项,务必抓住精神实质,不可以不变应万变。
⾄于怎么应变,这就是显⽰译者功⼒的地⽅了。
⽐如:都是“问题”,下⾯的翻译各不相同。
共同关⼼的问题questions of common interest 解决问题solve a problem 问题的关键the heart of the matter 关键问题a key problem 原则问题a question/matter of principle 没有什么问题without any mishap 摩托车有点问题Something is wrong with the motorcycle. 问题不在这⾥That is not the point. 译者要掌握这种汉英翻译中的“游击战术”,翻译家应是不同“⽂化王国”边境线上的“游击战略家”。
沙博⾥将《⽔浒传》译为:Outlaws of the Marsh(沼泽地上的亡命之徒),杨宪益译将屈原的《国殇》译为:For Those Fallen for Their Country,北外出版社将《儒林外史》译为:The Scholars。
这些都是译者吃透了原⽂的原意⽽译出的佳作。
⼆、勿望⽂⽣义,机械直译 这多半是初学者犯的⽑病,他们易于被表⾯现象所迷惑。
黄⽜(yellow cow——ox前误后正,下同) 黄鹂(yellow bird ——oriole) 黄⽠( yellow melon——cucumber) 紫菜(purple vegetable ——laver) 红⽊(red wood——padauk) 红⾖杉(red fir——Chinese yew) ⿊社会(black society ——sinistergang) 三、忌“⽔⼟不符”,习惯搭配失当 这的确是难度系数较⼤的问题,它要求译者既有较⾼的中⽂修养,⼜要有较⾼的英⽂造诣,⼀知半解的⼈常常在此“翻车”。
文学翻译方法

文学翻译方法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熟练的语言功底,更需要对原文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目标语言文学的深刻理解。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译文能够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学翻译方法。
首先,文学翻译需要注重对原文的理解。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情感,把握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只有深入理解了原文,译者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和情感,使译文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其次,文学翻译需要注重对目标语言文学的理解。
译者需要熟悉目标语言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了解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学品味。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学品味。
此外,文学翻译还需要注重对译文的审美效果。
译者需要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和节奏感,力求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译文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最后,文学翻译需要注重对译文的校对和修改。
在完成初稿后,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改,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译者还可以邀请其他具有文学翻译经验的人士对译文进行审查,以获得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学修养。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需要注重对原文和目标语言文学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力求使译文更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希望以上介绍的文学翻译方法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杨绛翻译观研究

收 稿 日期 :2 01 5 . 0 7 . 1 7
作 者简 介 :刘 杰辉 ( 1 9 7 4 一) ,男 ,沈 阳人 ,副 教授 ,硕士 ,从事 翻译理 论与 实践 、译 介学研 究 。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d l Y U W E N H U A 囤
边一 经济 与文化 2 0 1 5 年第 1 1 期
二 、翻 译观研 究
1 . 对原 作和读 者负责 回忆 《 堂 吉诃德》 翻译 时 ,杨绛这样 说过 : “ 翻译工作又是没有弹性的,好 比小工铺路 ,一小 时铺多 少平方 米 ,欠一小 时就欠 多少平 方米— —除 非胡乱塞责 , 那是另一回事 。我如果精神好,我就 超 额 多 于 ;如果 工作 顺 利 ,就 是 说 ,原 文 不 太 艰 难 ,我 也 超 额 多 于 。超 额 的 成果 我 留作 ‘ 私蓄 ’ , 有亏欠可以弥补 《 堂吉诃德》的译稿 , 大部分由涓 涓 滴滴 积 聚 而成 ” 。其 实 ,何止 是 《 堂吉诃 德》 的 翻译 ,杨 先生 翻译 任何一部 外 国文学作 品时 ,都始 终 坚持对 原 文和读 者认真 负责 的工 作态 度 。这在 先 生 晚 年 总 结 自己 翻 译 体 会 的文 章 中 有 明 确 表 述 : “ 谈 失 败 的经 验 ,不 免 强调 翻译 的困难 。至少 ,这 是 一 项 苦 差 ,因 为一 切 得 听 从 主 人 ,不 能 自作 主 张 。而且 一仆 二主 ,同时伺 候着两个 主人 :一是 原 著 ,二是译文 的读者 。 ”因此 , “ 译者一方面得彻 底了解原著 ; 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 之间的含蕴 ,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另一方面,译 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译者得用读者的 语言 , 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 ;内容不可有所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绛先生:翻译的技巧敬爱的杨绛先生于2002年写了下面这篇文章。
杨先生曾被朱光潜先生誉为“中国最好的散文译者”。
翻译的技巧一九八六年,我写过一篇《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记不起在什么刊物上发表过。
文章未引起任何反应,我想是不值一看,打算削弃。
钟书说:文章没有空论,却有实用,劝我保留。
这篇文章就收入我的《作品集》了。
如今重读旧文,觉得我没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举例句,也未注明原文。
所以我稍加修改,并换了题目。
我对自己的翻译,总觉未臻完善。
所以我翻译的作品虽然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
由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就是从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
我就把原题改为《翻译的技巧》。
我暂且撇开理论----理论只在下文所谈的经验里逐渐体现。
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地表达。
原文说什么,译文就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
这是翻译家一致承认的。
至于如何贯穿这个指导思想,却没有现成的规律;具体问题只能各别解决。
因此谈翻译离不开实例。
可是原作的语种不同,不免限止了对这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而实例又东鳞西爪,很难组织成为系统。
我试图不引原文而用半成品为例,并尽量把问题组成系统。
1谈失败的经验,不免强调翻译的困难。
至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
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
译者一方面得彻底了解原著;不仅了解字句的意义,还须领会字句之间的含蕴,字句之外的语气声调。
另一方面,译文的读者要求从译文里领略原文。
译者得用读者的语言,把原作的内容按原样表达;内容不可有所增删,语气声调也不可走样。
原文的弦外之音,只从弦上传出;含蕴未吐的意思,也只附着在字句上。
译者只能在译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达,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释或擅用自己的说法。
译者须对原著彻底了解,方才能够贴合着原文,照模照样地向读者表达。
可是尽管了解彻底,未必就能照样表达。
彻底理解不易,贴合着原著照模照样地表达更难。
我的经验只限于把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原著译成汉语。
西方语法和汉语语法大不相同。
如果把欧洲同一语系的语言从这一种译成那一种,就是唐吉诃德所谓“好比誊录或抄写”;如要翻成汉语就不那么现成了。
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行文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
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
我仿照现在常用的“难度”、“甜度”等说法,试用个“翻译度”的辞儿来解释问题。
同一语系之间的“翻译度”不大,移过点儿就到家了,恰是名副其实的“迻译”。
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度”很大。
如果“翻译度”不足,文句就仿佛翻跟头没有翻成而栽倒在地,或是两脚朝天,或识蹩了脚、拐了腿,站不平稳。
2翻跟头只是比喻。
而且翻跟头是个快动作----翻译也是快动作:读懂原文,想一想,就翻出来。
要讲明怎么翻,得用实际的语言,从慢镜头下一一解释。
“胡语尽倒”的“倒”,并不指全文语言颠倒。
汉语和西方语言同样是从第一句开始,一句接一句,一段接一段,直到结尾;不同主要在句子内部的结构。
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文多单句,往往很短。
即使原文是简短的单句,译文也不能死挨着原文一字字的次序来翻,这已是常识了。
所以翻译得把原文的句子作为单位,一句挨一句翻。
翻译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一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翻译总挨着原文的一句一句翻,但愿文一句,不一定是译文的一句。
原文冗长的复句,可以包含主句、分句、形容词组、副词组等等。
按汉文语法,一个句子里容纳不下许多分句和词组。
如果必定要按原著一句还它一句,就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所以断句是免不了的。
可是如果断句不当,或断成的一句句排列次序不当,译文还是达不出原文的意义。
怎样断句,怎么组合(即排列)断成的一句句,没有一定的规律,不过还是有个方法,也有个原则。
3方法是分清这一句里的主句、分句、以及各种词组;并认明以上各部分的从属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把原句断成几句,重新组合。
不论原句多么曲折繁复,读懂了,总分得清。
好比九连环,一环扣一环,可是能套上就能解开。
原则是突出主句,并衬托出各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
主句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在前,可在后,可在中间,甚至也可切断。
从属的各分句、各词组都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使这一组重新组合的断句,读起来和原文的那一句是同一个意思,也是同样的说法。
在组合这些断句的工序里,不能有所遗漏,也不能增添,好比拼七巧板,原是正方形,可改成长方形,但重拼时不能减少一块或增添一块板。
试举例说明。
我采用冗长的复句为例,因为翻译这类句子,如果不断句,或断句后排列不当,造成的不信不达较为明显,便于说明问题。
这个例句,包含A、B 两分句。
去掉了枝枝叶叶的形容词组和副词组,A句的主句是“我大着胆子跑出来”。
B句带着一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可是我的命运注定,当时我的头脑特别清醒(主句);所以我不愿向冤家报复,而要在自己身上泄愤(分句)。
”我分别用三种表达方式:4(一)最接近原文的死译,标点都按照原文(但每个词组的内部不死译,否则,全句读来会不知所云)。
(二)断成几句,并颠倒了次序。
(三)因意义欠醒豁,再度排列断句的次序。
我把三种译文并列,便于比较。
第(三)种译文未必完善,只是比第(二)种对原文更信,也更能表达原意。
A 句 (一)我在看到全家人一片混乱时,我大胆跑出来,不顾被人看见与否,我带着决心如果被人看见,我就大干一场,叫全世界都了解我胸中理直义正的愤怒,在对奸诈的堂费南铎的惩罚中,甚至对那尚未苏醒的水性女人。
(二)我瞧他们家一片混乱,就大着胆子跑了出来,不管人家看见不看见。
我打定主意,如果给人看见,就大干一场,惩罚奸诈的堂费南铎、甚至那昏迷未醒的水性女人,让人人都知道我怀着理直义正的愤怒。
(三)我瞧他们家一片混乱,就大着胆子跑出来,不管人家看见不看见。
我打定主意,如果给人看见,就大干一场,惩罚奸诈的堂费南铎,也不饶那昏迷未醒的水性女人,让人人知道我满怀气愤是合乎公道正义的。
5B 句(一)可是我的命运,为了更大的坏运,假如可能还有更坏的,准保留着我,注定在那个时候我往后昏迷的头脑特别清醒;所以,我不愿对我的两大冤家报复(这,因为他们绝没有想到我,是容易办到的),我要用自己的手,把他们应受的惩罚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比对待他们的海厉害,如果那时候杀了他们,因为突然一死痛苦马上就完了;可是延长的痛苦用折磨连续地杀,不能完结性命。
(二)可是命运准是保留着我去承当更倒霉的事呢 - 假如还会有更倒霉的事。
命里注定我往后昏迷不清的头脑,那时候格外清醒。
我当时如果向自己的两大冤家报仇,很容易做到,因为他们心上绝没有想到我这个人。
可是我不想这么办。
我只想对自己泄愤,把他们该受的痛苦加在自己身上。
我即使当场杀了他们,也不如我对待自己的那么残酷。
因为突然的痛苦,一下子就完了,而长期的折磨,好比经常受杀戮之痛而自杀,比马上送命更加痛苦。
(三)可是命运准保留着我去承当更倒霉的事呢 - 假如还会有更倒霉的事。
命里注定我往后昏迷不清的头脑,那时候格外清醒。
我不愿向我的两大冤家发泄怨愤,只想惩罚自己,把他们应得的痛苦亲手施加在自己身上,甚至比对待他们还要残酷。
我当时如果向他们俩报复,很6容易办到,因为他们心上绝没有想到我这个人。
可是我即使当场杀了他们,突然一死的痛苦是一下子就完的,而我糟蹋自己,却是长期的慢性自杀,比马上送命更加痛苦。
-------------------------------------------------------------------------------------------------------------------------从以上三种译文里,可看出如下几点。
原文不断句,是瘫痪的句子,不对照原文就读不通。
复句里的主句、分句和各个词组,正如单句里的单字一样,翻译时不能不重作安排,也不能照用原来的标点。
长句断成的短句,重作安排时如组合不当,原句的意思就不够醒豁。
译文(二)的一组句子,读上来各句都还通顺,可是有几句散漫无着。
全组的句子没有突出原文的主句,也没有显出各句之间的从属关系,因此原句的意思不醒豁。
译文(三)重作安排后,较译文(二)更忠实于原意,语气也更顺畅。
短句内部没什么变动,变动只在各短句的部位。
可见最大的困难不在断句,而在重新组合这些切断后的短句。
译者总对照着原文翻,不免受到原文顺序的影响;这是不由自主的。
原句越是冗长曲折,译者越得把原句读了又读,把那句子融会于心。
原句的7顺序(外国句法的顺序)也就停滞在头脑里了。
从慢镜头下来看,就是分解了主句、分句、各式词组之后,重新组合的时候,译者还受原句顺序的束缚。
这就需要一个“冷却”的过程,摆脱这个顺序。
孟德斯鸠论翻译拉丁文的困难时说:“先得精通拉丁文,然后把拉丁文忘掉。
”“把拉丁文忘掉”,就是我说的“冷却”。
经过“冷却”,再读译文,就容易看出不妥的地方;再对照原文,就能发现问题,予以改正。
我曾见译者因为把握不稳,怕冒风险,以为离原文愈近愈安全----也就是说,“翻译度”愈小愈妥;即使译文不通畅,至少是“信”的。
可是达不出原意的译文,说不上信。
“死译”、“硬译”、“直译”大约都是认为“翻译度”愈小愈妥的表现。
从上面所举的例句,可以看出,“翻译度”愈小,就是说,在文字上贴得愈近,那么,在意思的表达上就离得愈远。
原意不达,就是不信。
畅达的译文未必信,辞不达意的译文必定不信。
我相信这也是翻译的常识了。
这里不妨提一下翻译界所谓“意译”。
我不大了解什么叫“意译”。
如果译者把原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那不是翻译,是解释,是译意。
我认为翻译者没有这点自由。
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厄(P.Cauer)所谓“尽可能的忠实,必不可少的自由”,只适用于译者对自己的两个主人不能兼顾的时候。
这点不忠实和自由,只好比走钢丝的时候,容许运用技巧不左右倾跌的自由。
上文曾以拼七巧板为喻,说不该加一块板或减一块板。
这话需稍加说明。
这不过是说:“不可任意增删原文,但不是死死的一字还它一字。
8比如原句一个主词可以领一串分句,断句后就得增添主词。
原句的介词、冠词、连接词等等,按汉文语法如果可省,就不必照用。
不过译者不能回避自己不了解的字句,或苦于说不明白,就略过不译;也不能因为重组原句的时候,有些部分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就干脆简掉。
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表达不清楚,插入自己的解释。
上面例句里的“我”字译为“我这个人”,因为原意正是指“我这个人”,并没有外加新意而“加一块七巧板”。
这种地方,译者得灵活掌握。
有时汉文句子言简意赅,也有时西方的文句简约而含意多。
试举一比较句为例。
原句是充满感情的一句对话。
主句是“你为什么不去把那个忠实的朋友叫来呀,”分句是“[他是]太阳所照见的、黑夜所包藏的朋友中最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