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 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 《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 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 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大海战》),还 制作了Flash评书《白眉大侠》,但并不特别受书 迷欢迎。
评书
一 、概念
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 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 “评话”,也有称“评词”的。
(1).评论书法。 元 王恽 《<颜鲁公书谱>序》:“ 东坡 云:评书 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元 黄溍 《跋荆公帖》:“今观 此帖,风神闲逸,韵度清美,临学之家,宜有取焉,评书者未可以彼 而废此也。”
(5)倒插笔
评书
正面叙述的故事中,又倒叙一段另外的 故事。例如,《平原枪声》中刚说到马英自 枣强县回到萧家镇,紧接着就倒叙起马英的 出身、经历、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苏金荣迫害 的经过。
(6)补笔
评书
引出一个人物,三言两语简单地交代清 楚人物的来龙去脉。
评书
(7)掩笔
也叫"扣子"。为了故事紧凑动人,往往将观众急于要 知道的结果先造成悬念,一直到一个段落结束时,才道出 真相。"扣子"应该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 成。例如歌颂烧瓷工匠卢纯为保护国宝瓷瓶,和反动势力 斗争终生的中篇评书《宝光》,全书共十六回,写得跌宕 起伏,疏密错落,艺术感染力较强。在每回结尾都有一个" 扣子"。象第四回的结尾是:"……卢纯近前一看大吃一惊: 啊!王福怎么死啦?"第十一回的结尾是:"郭老蔫一见卢纯 不由大叫一声:'你,你怎么出来啦?'大总管一听颜色更变, 转回身来两只眼睛死死盯住了卢纯。"这种"扣子"通称"书中 扣"。
评书
评书要创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 面人物思想达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 只靠"开脸儿"还完不成任务。编演者要认识 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采取多种艺术手法 才能反映出来。评书的情景 编演评书要向 听众交待清楚书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象门窗 位置的高低,室内摆设的多少,以及山、水、 河流、城池、要道等,使听众在听人物之间 活动的同时,自然联想到人物所处环境的特 色,感到情景交融。
评书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
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 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 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 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 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 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 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 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 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 (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评书
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 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 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 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 “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 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 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 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 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 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 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 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 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 胜。。
评书
三、评书历史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 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 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 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 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 响是非常大的。“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 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 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 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评书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 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 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 “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 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 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 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 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评书的名手。”
评书
二、评书简介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 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 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 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 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 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 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 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 的现象。
评书
四、评书特色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 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 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 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 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现在流传下来的传统评书,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 的特征。它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 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它通过" 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方 法流传下来。 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一部书的人物塑 造、情节安排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在"评议" 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评书艺人既是 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 和不断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点。
评书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 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 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 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 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 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 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 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 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 大书仍为其主流。
评书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 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 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 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 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 姓是非常多的。 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 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研究“说 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 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很多证 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似乎没 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评书
为了缓冲书中情节的紧张气氛,有时使用一种绷紧不放、故做轻松的手 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杨家将》中,说到:"皇帝大怒要杀杨六郎,满朝 文武纷纷保本,皇帝就是不准。"这本来是很紧张的情节,但说书人却有意 把这件事搁置不提,反而很风趣的转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准本,满 朝文武面面相觑,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启奏万岁,臣已年过古稀, 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 务农。" 皇帝心说;我没准本你就用辞官来将我的军哪!"好,三日交印,五 日腾府,准奏。" "谢万岁!"王袍下去了。他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个人, 谁呀?双天宫寇准:"启奏万岁,臣年过五旬,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 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务农。"皇帝心说,嗯!还 是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谢万岁!"寇准刚走,"噗通"又 跪倒一位颜查散:"启奏万岁,臣年已三十,耳聋眼花……"
评书
七、评书人物
评书刻画人物讲究“开脸儿”。在编写 新书时,得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 勾画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再给他 们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饰。这样,听众听了就 会在头脑中树立起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 评书演员袁阔成编演的《许云峰赴宴》,对 许云峰这个正面人物是这样“开脸儿”的: 只见他扬起头……重眉大眼,连鬓胡须,蓝 布大褂,朴素大方,从从容容走进大厅。”
(3)伏笔
评书
前面先埋伏一根线,后面就不用赘述了。 例如《双枪老太婆》中,前边先将老太婆化 妆成贵妇人的穿着打扮交代清楚,就给后面 伪军在她面前声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领重赏, 打了伏线。这样处理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4)惊人笔
评书
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张,以增加听众欣赏 兴趣。例如,《赤胆忠心》中,杨作霖深夜 藏在唐山市伪商会会长的衣柜里,敌人几次 搜查来到屋内,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终没 有发现他。
评书
五、评书种类
北京传统评书书目共分四类,三十二部书。
(1)长枪袍带书(十二部): 西汉演义 东汉演义 三国演义 列国 演义 隋唐传 薛家将 五代残唐 杨家将 十粒金丹 精忠说岳 明英 烈 明清演义
(2)短打公案书(十六部): 粉妆楼 大宋八义 宏碧缘 明清八义 永庆升平 三侠剑 彭公案 施公案 于公案 包公案 小五义 续小五 义 水浒传 儿女英雄传 雍正剑侠图 龙潭鲍骆
评书
对主要情节要精心设计"摆砌末子",巧 妙地把书中需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 地摆在观众眼前(当然不是什么都罗列上来), 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引起欣赏的兴趣。
评书
八、评书手法 (1)明笔 清清楚楚地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
面、情节。 (2)暗笔 对琐碎的无关紧要的过程,一笔带过,避免
罗嗦拖沓。例如《夜闯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银 书记根据上级指示,把搞近洋生产的几个后生组 织起来巡逻查夜。"至于怎样巡逻,出动哪些人, 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笔处理的。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 分电台更有专Fra Baidu bibliotek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 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 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 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 现在很难再看到年青的说书人了。
评书
三、表演形式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 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 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 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 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 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 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 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 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
评书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 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 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 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 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 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 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 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 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2).曲艺的一种。多讲说长篇故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 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读作吼)、影戏、八角鼓、什不闲、 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评书抵掌而谈,别无 帮衬。”《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要知这话的原故,竟抵得一 回评书。” 老舍 《茶馆》人物表:“ 邹福远 --男。四十多岁。说
(3)神怪书(三部): 济公传 西游记 大周兴隆传 (4)狐鬼书(一部): 聊斋 这二十九部书大多是金戈铁马,英雄侠士的战斗故事。除 《聊斋》外,很少有讲爱情故事的。无"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 秋月之柔情",也是传统评书的一大特色。
评书
六、评书语言 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
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语言上要避免讹音、错觉 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说中常称贪吃的馋人是"饕 餮客",评书中也照这样说,很多人会听不懂。如 果说这个人是"馋鬼",又不够形象。其实传统评书 里早已有了示范。象《野猪林》中描写两个公差 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 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 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 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的鸡犬伤心,猫狗 落泪。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用演员们 的话说,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