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曲艺的一种。多讲说长篇故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封 台》:“戏剧之外,又有托偶(读作吼)、影戏、八角鼓、什不闲、 子弟书、杂耍把式、像声、大鼓、评书之类……评书抵掌而谈,别无 帮衬。”《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你要知这话的原故,竟抵得一 回评书。” 老舍 《茶馆》人物表:“ 邹福远 --男。四十多岁。说
评书
评书要创造正面人物的英雄形象,使正 面人物思想达到一定高度,形象栩栩如生, 只靠"开脸儿"还完不成任务。编演者要认识 到人物本身的思想深度,采取多种艺术手法 才能反映出来。评书的情景 编演评书要向 听众交待清楚书中人物活动的环境。象门窗 位置的高低,室内摆设的多少,以及山、水、 河流、城池、要道等,使听众在听人物之间 活动的同时,自然联想到人物所处环境的特 色,感到情景交融。
(3)伏笔
评书
前面先埋伏一根线,后面就不用赘述了。 例如《双枪老太婆》中,前边先将老太婆化 妆成贵妇人的穿着打扮交代清楚,就给后面 伪军在她面前声言要抓住老太婆去领重赏, 打了伏线。这样处理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4)惊人笔
评书
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张,以增加听众欣赏 兴趣。例如,《赤胆忠心》中,杨作霖深夜 藏在唐山市伪商会会长的衣柜里,敌人几次 搜查来到屋内,都因一些其他原因而始终没 有发现他。
评书
三、评书历史
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 庄公是评书的祖师爷。但这只是一个传说。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 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 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 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 响是非常大的。“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 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 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 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评书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 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 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 “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 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 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 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 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评书
对主要情节要精心设计"摆砌末子",巧 妙地把书中需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 地摆在观众眼前(当然不是什么都罗列上来), 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引起欣赏的兴趣。
评书
八、评书手法 (1)明笔 清清楚楚地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
面、情节。 (2)暗笔 对琐碎的无关紧要的过程,一笔带过,避免
罗嗦拖沓。例如《夜闯珊瑚潭》有一段:"夏良银 书记根据上级指示,把搞近洋生产的几个后生组 织起来巡逻查夜。"至于怎样巡逻,出动哪些人, 守住哪些路口,都是用暗笔处理的。
评书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 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 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 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 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 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 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 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 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评书
表演者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须具备多 方面的素养,好比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 那样:“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 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 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 一台大戏。”
评书的节目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 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 事。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也有篇幅较小的中 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长篇 大书仍为其主流。
评书
为了缓冲书中情节的紧张气氛,有时使用一种绷紧不放、故做轻松的手 法,把故事支出去。象《杨家将》中,说到:"皇帝大怒要杀杨六郎,满朝 文武纷纷保本,皇帝就是不准。"这本来是很紧张的情节,但说书人却有意 把这件事搁置不提,反而很风趣的转到另外一件事上去: 皇帝不准本,满 朝文武面面相觑,突然丞相王袍跪倒丹墀以下:"启奏万岁,臣已年过古稀, 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 务农。" 皇帝心说;我没准本你就用辞官来将我的军哪!"好,三日交印,五 日腾府,准奏。" "谢万岁!"王袍下去了。他刚走,"噗通"又跪倒一个人, 谁呀?双天宫寇准:"启奏万岁,臣年过五旬,耳聋眼花,窃位素餐,不能 为国效劳,实感寝食不安,请万岁恩准为臣回乡务农。"皇帝心说,嗯!还 是这套:"好,三日交印,五日腾府,准奏。""谢万岁!"寇准刚走,"噗通"又 跪倒一位颜查散:"启奏万岁,臣年已三十,耳聋眼花……"
评书七、Biblioteka 书人物评书刻画人物讲究“开脸儿”。在编写 新书时,得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思想面貌, 勾画出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再给他 们配上符合身份的服饰。这样,听众听了就 会在头脑中树立起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 评书演员袁阔成编演的《许云峰赴宴》,对 许云峰这个正面人物是这样“开脸儿”的: 只见他扬起头……重眉大眼,连鬓胡须,蓝 布大褂,朴素大方,从从容容走进大厅。”
现在,几乎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专栏,部 分电台更有专门的评书或故事频率。主要听众是 老年人或出租车司机,评书仍很受听众的欢迎, 其中原因除了本身评书喜闻乐见,还由于广播的 局限。但一些评书演员担心评书会渐渐的消失, 现在很难再看到年青的说书人了。
评书
三、表演形式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 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 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作为提醒 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 故名)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 展至20世纪中叶,多为不用桌椅及折扇、醒木等道 具,而是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为专穿长衫。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 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均见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 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
评书
一 、概念
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 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敷演历史及现代故事。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 “评话”,也有称“评词”的。
(1).评论书法。 元 王恽 《<颜鲁公书谱>序》:“ 东坡 云:评书 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元 黄溍 《跋荆公帖》:“今观 此帖,风神闲逸,韵度清美,临学之家,宜有取焉,评书者未可以彼 而废此也。”
评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也得到了发展。 尤其是广播和收音机的普及,给评书极大的生存 空间。评书艺人又创作了许多新的段子,比如 《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文革结束,评书 艺人又创作了不少段子,甚至也说几段外国书, 比如《珍珠港》(书名《太平洋大海战》),还 制作了Flash评书《白眉大侠》,但并不特别受书 迷欢迎。
评书
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比如传 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段小故 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 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 “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 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摆砌末”; 而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又往往 会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的骈体韵文,称作“赋赞”,富有 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又会 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 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 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 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 胜。。
(5)倒插笔
评书
正面叙述的故事中,又倒叙一段另外的 故事。例如,《平原枪声》中刚说到马英自 枣强县回到萧家镇,紧接着就倒叙起马英的 出身、经历、全家六年前受地主苏金荣迫害 的经过。
(6)补笔
评书
引出一个人物,三言两语简单地交代清 楚人物的来龙去脉。
评书
(7)掩笔
也叫"扣子"。为了故事紧凑动人,往往将观众急于要 知道的结果先造成悬念,一直到一个段落结束时,才道出 真相。"扣子"应该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 成。例如歌颂烧瓷工匠卢纯为保护国宝瓷瓶,和反动势力 斗争终生的中篇评书《宝光》,全书共十六回,写得跌宕 起伏,疏密错落,艺术感染力较强。在每回结尾都有一个" 扣子"。象第四回的结尾是:"……卢纯近前一看大吃一惊: 啊!王福怎么死啦?"第十一回的结尾是:"郭老蔫一见卢纯 不由大叫一声:'你,你怎么出来啦?'大总管一听颜色更变, 转回身来两只眼睛死死盯住了卢纯。"这种"扣子"通称"书中 扣"。
评书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
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 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 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 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 口的成语,象“怒发冲冠”、“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在 北京流行的评书,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 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 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 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 (1735)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评书的名手。”
评书
二、评书简介
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 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 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 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 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 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 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 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 的现象。
评书
五、评书种类
北京传统评书书目共分四类,三十二部书。
(1)长枪袍带书(十二部): 西汉演义 东汉演义 三国演义 列国 演义 隋唐传 薛家将 五代残唐 杨家将 十粒金丹 精忠说岳 明英 烈 明清演义
(2)短打公案书(十六部): 粉妆楼 大宋八义 宏碧缘 明清八义 永庆升平 三侠剑 彭公案 施公案 于公案 包公案 小五义 续小五 义 水浒传 儿女英雄传 雍正剑侠图 龙潭鲍骆
评书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 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 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 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 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 姓是非常多的。 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 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研究“说 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 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很多证 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似乎没 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评书
四、评书特色
评书用北方语音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 的普通话语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 流行。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所以在语言运用上,以 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 自身独有的程式与规范。
现在流传下来的传统评书,都具有民间口头文学 的特征。它汇集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既是历代评书艺 人的心血结晶,也是群众性的艺术创作成果。它通过" 册子"(一部书的详细提纲,也称"梁子")和口传心授方 法流传下来。 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一部书的人物塑 造、情节安排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在"评议" 方面,因人而异,具有很大的可变性。评书艺人既是 演员又是作者,他们的表演过程,往往就是精心构思 和不断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口头文学的特点。
(3)神怪书(三部): 济公传 西游记 大周兴隆传 (4)狐鬼书(一部): 聊斋 这二十九部书大多是金戈铁马,英雄侠士的战斗故事。除 《聊斋》外,很少有讲爱情故事的。无"淑女才子之相逢,春花 秋月之柔情",也是传统评书的一大特色。
评书
六、评书语言 评书的脚本必须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
语言口语化,既生动又形象。这样,说起来才能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语言上要避免讹音、错觉 或含混不清。 例如,小说中常称贪吃的馋人是"饕 餮客",评书中也照这样说,很多人会听不懂。如 果说这个人是"馋鬼",又不够形象。其实传统评书 里早已有了示范。象《野猪林》中描写两个公差 贪吃的丑态是这样的: 他俩举起了迎风的膀子, 旋风的筷子,托住了大牙,垫住了底气,抽开了 肚子头儿,甩开了腮帮子,吃的鸡犬伤心,猫狗 落泪。这段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发笑。用演员们 的话说,这是"立起来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