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伦理学视角探索《最蓝的眼睛》中的社会伦理和伦理选择
从_最蓝的眼睛_中透视黑人自身弊病.
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4一、引言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形成了黑人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区别与哈雷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后来的黑人第二次文学浪潮的作家就在于她并不是一味的鞭笞白人文化或者百般力图抹去自身的黑人印记。
她所关注的是如何去挖掘黑人民族内部的文化精髓以及如何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的同时,黑人同胞应该积极解放自我,融入美国社会。
这也是莫里森不同于以往黑人作家的伟大之处。
对于《最蓝的眼睛》一书, 美国各大报刊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好评。
纽约时代的评论认为, 小说中“ 充满如此多的痛苦与惊奇, 堪称一部诗篇。
” 豪斯顿日志称赞道:“ 大胆, 全新的写作手法以及超时间性, 使其具有伟大文学的特征。
”①由于黑人文学长期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学之外,因此对黑人文学这一块研究一直都不是很多且资料也比较缺乏, 国内外对于莫里森的研究主要也是随着其 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前后渐渐兴起。
国内目前对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的眼睛》的研究主要从后殖民角度探讨黑人群体如何在白人社会的文化霸权压迫下逐渐迷失自我,并走向自我憎恨的末路。
在这些研究中很少能看到对黑人自身群体的批判。
纵观历史,自从黑人奴隶被贩卖到北美大陆那一刻起, 他们便低人一等, “ 黑” 与“ 白” 这对术语很容易变为好∕恶, 物质∕精神, 邪恶∕天使这样的善恶对立概念, 因为日常用语假定黑为否定面, 而且把白, 黑设定为对立面, 而不是作为一个范围内的细微差别, 因此“ 黑人几乎一直被放在邪恶的一面” ②。
即便是黑人奴隶被解放以后, 他们仍然处于被世人同情,怜悯的境地。
尤其在二十世纪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风靡西方评论界以来, 很多第三世界的文学批评家更是联合起来反抗第一世界的白人文化霸权。
被称为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的弗朗茨 ·法农指出, 种族主义使殖民地人民丧失了自我意识, 盲目地认同, 臣服于白人的“ 普遍” 标准, 由此对黑人心理造成严重扭曲:“ 种族主义文化的定义就是不准黑人具有健康的心理”。
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
品读叙事伦理视阈下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吴 悦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展现了黑白两种文化,男女两种性别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里,从小女孩的视角投射出她对美丑、善恶、黑白文化、乱伦与性侵等伦理问题进行揭露。
本文将通过叙事伦理视阈对小说进行解读,在研究其叙事伦理的同时通过整个故事伦理来深刻小说的主题。
一个被白人文化腐蚀的黑人小孩,在面对自己作为‘他者’这一伦理身份时,社会、家庭通过各种话语形式、动作行为来伤害她。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叙事伦理;故事伦理;叙述伦理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托妮·莫里森成为了女性文学的一面旗帜。
她的作品扎根于对美国黑人的独特身份和他们的现实生活,并且几乎是以黑人女性为主人公来进行刻画描写的。
无论是从小说的艺术审美角度来看,还是从小说的社会说教责任来看都把黑人写作推向了一定的新高度。
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于1970年出版,通过小说的叙述过程体现出小说的伦理向度。
现代小说家大多通过对主人公的经历的叙事体现出时代特征的道德与伦理诉求。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不仅仅批判了以白人主流文化的文化霸权对黑人造成的精神创伤,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伦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及家庭伦理问题。
同时,在小说的叙述上来看,作者利用儿童第一人称有限的叙事视角、叙述结构以及隐喻的手法来进一步体现了小说的伦理价值。
文学,尤其小说的伦理之间关系由来已久。
在欧美,早先就已有亚里斯多德所强调的普遍真理,还有贺拉斯所倡导的寓教于乐。
小说就是以揭示社会现实,影响人们进行反思自我、改变自我的社会责任为主。
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芝加哥学派的布斯提出,小说不可能没有伦理的尺度,总是含有一定伦理价值观。
哈佛大学的纽顿也在其著作《叙事伦理》中,从两方面解释“叙事伦理”:一方面归因于叙事话语的各种伦理地位,另一方面意指伦理话语依赖叙事结构的方式。
从功能文体学角度分析《最蓝的眼睛》
作 为黑人 女性 ,她在 白人文化 的裹挟 中生存 ,作 为女作家 又 有 着不 同于普 通人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女作家描 写 了一个 扭 曲变 形 的世 界 ,人们 难 以理 智地 生存 。皮科 拉是 一个 普 通
的 女 孩 子 ,父 亲 乔 利 布 里 德 洛 瓦 是 一 个 因无 法 摆 脱 黑 人 的命 运 而 被 生 活 打 压 成 为 的 暴 徒 ,在 一个 春 天 的 下午 , 他 酗 酒 回 家 , 残 忍 地 强 暴 了皮 科 拉 , 她 的母 亲 波 琳 性 情 冷 漠 , 对 皮 科 拉 被 强 暴 不 仅 不 悉 心 安 慰 , 反 而 打 骂 虐 待 ,可 怜 的 皮 科 拉 失 去了家庭 的庇 佑和 爱护 ,精神崩 溃,她企 图拥 有一双 象征 白 人 的眼睛 ,她就去求有 着诡异功 能的牧师 ,求他 给她一双 蓝 色的眼睛 ,牧 师不但没 有帮助她 实现这一愿望反 而利用它 害 死 了 一 条 狗 。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生 存 背 景 下 ,黑 人 不 断 和 自己 与 生 俱 来 的 命 运 挣 扎 ,也 在 这 不 断 挣 扎 中受 到 迫 害 和 倾 轧 。
从文化霸权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
从文化霸权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作者:刘思敏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某个黑人社区一个11岁的黑人小姑娘佩科拉的悲剧生活。
小说通过对佩科拉追求蓝色眼睛这一事件的描写来揭示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残害。
本文从白人文化霸权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引发学者和读者对文化、种族、审美标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推动对托尼·莫里森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文化霸权种族歧视1.白人文化的渗透1.1大众传播建构扭曲的审美标准《最蓝的眼睛》中白人阶级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以及教会等机构来影响黑人的思想意识,导致他们讨厌自己和自己的黑人同胞,一步步从接受到信奉直到彻底屈服于白人的审美标准,即“白皮肤美,黑皮肤丑”的审美标准,最终逐渐抛弃黑人的种族性。
《最蓝的眼睛》中多次出现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美”的定义:白皮肤、蓝眼睛的白人就是美的标准。
比如佩科拉只愿意用印着秀兰·邓波儿头像的杯子,并且一有机会就用它喝牛奶,仅仅因为秀兰·邓波儿是金发蓝眼睛的白人。
秀兰金发碧眼的形象被当时美国大众传播媒介大肆宣传,成了美国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佩科拉当然也不例外。
“到了圣诞节蓝眼睛的大号洋娃娃,就成了父母送给孩子最宝贵、最特殊、最受欢迎的礼物。
不仅如此,甚至大人、大女孩、商店、杂志、报纸、橱窗标志-全世界公认所有的女孩都会把金发碧眼和粉色皮肤的洋娃娃当作宝贝”(《最蓝的眼睛》杨向荣译本2013年版25页)。
当时的美国社会,每一个广告牌、每一本杂志、每一张报纸都在展示蓝眼睛的魅力,都在告诉佩科拉及整个社会:“蓝眼睛最美,”“白皮肤美黑皮肤丑。
”于是大众传媒的宣传成了美国白人对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的帮凶。
而普通大众面对媒介铺天盖地的宣传渲染时,只能选擇接受。
于是白人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黑人的价值标准,最终成为黑人的价值尺度。
双眼的迷失——透过男权至上主义和种族主义解析《最蓝的眼睛》
双 眼 的迷 失
— —
透过 男权至上主 义和种族主义解析《 最蓝的眼睛》
程丹
( 东北 大学 , 吉林 沈 阳 10 1 ) 100
摘 要 : 尼 莫里 森 是 知 名 的 黑人 女 性 主 义先 驱 者 , 是 美 国 托 也 历 史上 第一 位 获 得诺 贝 尔文 学 奖 的 黑人 女 作 家。她 的 作 品 通 常
而作为妻子的波琳不但 不对 这种残暴 行为加 以制止 , 反而对丈
都 瞧不起 自己的亲生女儿 。在这 种熏染 和灌输 下 , 皮克 拉 开始 讨 厌自己, 并一步步从接受直到信 奉 白人的审美标 准 , 并迷 失在 白人的文化和优越 感之 中。在 不断 的误 导和折 磨下 , 皮克拉逐
渐 意识 到如果 自己也有一双 白人一样 的蓝眼睛 , 她就会 收获缺
女人( 黑人女人 ) 生十分省事儿 , 接 因为他们躺 到产床立刻就 能 分娩 , 而且 没 有疼 痛 感 , 像 马 一 样 。 … ( 里 森 , 90 9 )从 就 ” 莫 17 : 7
人女性应该保存 自己的种族 自豪感 , 免迷失在 白人世界 的 审 避
美标 准中, 这样 才能在以 白人 为主 导的社会 中活得 更有尊严、 更 加独立。本文透过 莫里森 的早期作 品—— 《 最蓝 的眼睛》 试 图 ,
托尼莫里森 是当今美 国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 ,最 蓝的 《
眼睛》 是她的首部小说 , 表于 17 发 90年 。故事 发生在 莫里森 的 家 乡——俄 亥俄 州, 洛伦城 。讲述 的是一个 年仅 1 岁 的黑 人女 1 孩皮克拉 ・ 布莱得拉夫及其家庭在 白人至上的社会 中所受 到的
辛, 而来 自家庭 内部和 同种人 的歧 视使得这种 压迫感更加 令人 窒息。首先是皮克拉 的母亲波琳 , 她本身是黑人 , 却又极其瞧 不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综述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 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该小说以黑人社区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学。
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与影响, 积极倡导黑人民族意识的复归。
在她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近年来学者们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伦理批评分析角度;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和小说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等。
一、黑色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的伦理批评分析1,家庭中爱的缺失: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真空世界,因此爱的缺失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2,社会的弃儿: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
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女性更无平等可言。
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
更具羞辱性的是医生的话,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
3,乱伦的悲剧: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i。
二、《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在莫里森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 读者便可清楚地目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 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恶果。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克拉悲剧根源的前景化视角探析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克拉悲剧根源的前景化视角探析摘要:本文试图超越纯文学解读的藩篱,利用前景化这一重要的文体学概念,通过对语言偏离和超常规特征的剖析,客观且深刻地再现了佩克拉悲剧命运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这种尝试将语言学理论付诸实践,不仅为文学作品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前景化悲剧根源一.引言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她温柔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在那个种族歧视与压迫的年代,黑人生活的悲与痛,无奈与沧桑,自我挣扎与自我放逐。
毫无疑问,她是黑人社会的代言人,阅读她的作品不仅能唤醒我们早已冷漠钝化的对世界的关注,更多的是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对于黑人悲剧命运的思考,借而反省自身,从此不再沦落。
从这一点讲,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又有着普世的情怀。
《最蓝的眼睛》,作为她的处女作,丝毫不逊色于她之后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佩克拉的黑人小女孩在父亲酗酒,母亲无视,哥哥离家出走,老师同学嘲笑,甚至黑人社区鄙夷的无助且无望的情况下,疯狂地渴求自己能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而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注定了其悲情的结局,她的崩溃与疯癫与其说是自我歧视,不如说是这种歧视归根到底是由一切外在的压力诱发的。
佩克拉,这个社会中最柔弱最脆弱的成员,成了其他黑人心中隐秘欲望的承受者和种族歧视的受害者,替罪羊。
自19世纪70年代小说出版后,托尼莫里森一跃成为美国文坛的新起之秀,之后伴随着《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以及长篇小说《爵士乐》《乐园》等一系列作品的问世,于1993年“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为特征的小说中生动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1]而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自此国内外开始掀起研究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热潮,形成一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亮丽风景,其中主要包括主题意义的研究,文化批评研究,叙事结构,话语结构,写作特色的研究以及结合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进行批评的研究,于是本文尝试一个新的角度,试图回归语言本真,从文体学的视角探求佩克拉悲剧命运的根源。
透过《最蓝的眼睛》看母爱缺失下的扭曲心灵
透过《最蓝的眼睛》看母爱缺失下的扭曲心灵作者:田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田燕(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融合了种族问题和儿童成长问题。
小说体现了对爱的呼唤,从反面揭示了亲情缺失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本文将以小说中两个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来论述母爱的缺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所造成的的影响。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母爱缺失;扭曲心灵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178-02一、引言托妮·莫里森(1931~)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
莫里森的作品揭示了在美国种族压迫的大背景下,白人文明与黑人传统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黑人获得自由人格的出路。
她的作品始终关注黑人妇女这一边缘弱势群体,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对美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短篇小说《最蓝的眼睛》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历经多年的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终于演变成波澜壮阔的黑人权利运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时黑人为找回自己的审美标准,正在掀起一场“美丽黑人”运动。
但是针对白人社会传统地认为“黑人丑陋”的观点,一些黑人只是简单且得意地提出了“黑人是美”的口号。
而在莫里森看来,身体美是一种白人的价值观,即使按照这一价值观把“黑人丑”变为“黑人美”,本质上却表明了黑人肯接受白人的价值观,本身便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奴隶制。
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莫里森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她和一位女孩在学校里的对话,这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
她曾经以此写过一个童话并在和朋友一起组织的“文学俱乐部”朗读过。
若干年后《最蓝的眼睛》出版发行,已经不再是一个神奇的寓言故事,而是一部把神话色彩和政治敏感有机结合起来的独特作品。
《最蓝的眼睛》作品赏析
《最蓝的眼睛》作品赏析作者:董姝雯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描述额一个黑人女孩为渴求一双百人所拥有的蓝眼睛而经历的悲惨遭遇。
莫里森细腻地描写了黑人的不同命运及他们的屈辱生活,同事描述了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阶层的认门的命运和屈辱,让人们感到一种彻骨之痛,看到了一条模糊的朦胧若雾的艰辛的求生的路径。
本文对《最蓝的眼睛》中描述的黑人女性进行分析,解释了黑人妇女在长期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下价值观与审美观发啥变异过程以及这种变异对黑人妇女造成的精神上以及心理上的影响。
对进一步了解美国黑人文学动态,研究当今美国文坛黑人女作家群体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黑人文学;女性文学;象征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054-01托尼·莫里森作为黑人文坛主将,其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國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从创作的表现手法还是小说的思想内容来讲,她都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
讲述的是一位叫做佩克拉·不莱得拉夫的11岁黑人女孩的悲剧性的一生。
在百人优越意识的侵蚀下,佩克拉以白肤色作为美的标准。
她祈祷并幻想变成一个白种人,拥有一头金发,一双最蓝的眼睛。
她深信如果他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她就能改变别人对她的歧视和家人对她的忽视,也会使这个充满丑陋,歧视和欺凌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但是佩克拉被周围人嘲弄,被父母肆意打骂和被她的亲生父亲强暴并怀孕的遭遇印证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中书写的性别歧视问题。
在美国,黑人女性处在社会的双重边缘,在黑人种族内部黑人男性把他们所遭受的来自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连同他们自身所固有的性别歧视一起压向黑人女性,从而严重地扭曲了黑人男女两性间的平衡关系,使黑人女性成为受害者中的受害者。
莫里森自觉地把政治与种族歧视和黑人妇女本身的存在这一连锁因素链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
浅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迷失与探索
浅论《最蓝的眼睛》中的迷失与探索作者:韩兰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一、引言美国黑人作家对推动美国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黑人女作家。
小说在情节上并不复杂:小说以秋、冬、春、夏为叙述框架,讲述了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在遭生父强奸,继而怀孕,早产了一个很快就夭折的婴儿后,在无人关心帮助的情况下堕入疯狂状态的悲剧故事。
她用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文笔不断向世人展现出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其作品也凸显出在白人文化冲击下她对黑人文化的固守和召唤。
然而,《最蓝的眼睛》所呈现的佩科拉一家及整个黑人社区生存的困境和心灵的痛苦却让读者时时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沉重和窒息。
导致如此悲剧的根源是包围他们的占主流地位的白人文化。
正是由于长期生活在白人文化的侵蚀下,黑人自身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逐渐地被扭曲和异化,致使他们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二、悲剧的根源这个故事的悲剧不是偶然的,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
文化和种族原无优劣贵贱之分,但在当时的美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反差使得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形成了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
白人总是自视高人一等,认为其是正统、文明、高尚和智慧的化身,而黑人则是卑下、野蛮、愚蠢和异教徒的代名词。
在这种制度下,黑人被剥夺的岂止是自由和尊严,从更长远和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他们被剥夺的是自己的身份、语言、集体、历史和包括上述文化内涵在内的似乎所有属于本民族和自我的“意识”乃至“无意识”,他们通过他人的视角看世界,他们借助他人的心灵感悟自然万物,他们既存在,也已消失。
为了获得身份认同,他们不再坚持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而是选择接受和崇尚白人文化,黑人审美观念的转变是最突出表现。
她们认为白皮肤、棕色头发、蓝色的眼睛才是美的标准,而自己的黑色肤色则是肮脏和丑陋的象征。
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祈求说明她已内化了白人文化意识,并希望能被白人认可和同化。
谱写一曲伦理的挽歌——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最蓝的眼睛》
…… …… … …
谱 写一 曲伦 理 的挽歌
文 学伦理学视角下 的 《 最蓝 的眼睛》
王 松 兰
美 国 黑 人 作 为 美 国特 定 历 史 条 件 下 造 就 的特 殊 群 体 , 自 出生 起 就 继 承 了 先 辈 们 的双 重 身 份 , 既 是 美 国 的合 法 公 民 , 与 此 同 时 ,又 承 受 着 白人 文 化 的 冲 击 和 种 族 歧 视 压 迫 ,在 如 此 强 大 的 内外 因共 同作 用 下 , 黑 人 种 族 表 现 出对 于 自我 身 份 认 同 的迷 茫甚 至错 位 。美 国当代 黑人 女作家 托尼 ・ 莫 里森在 其处 女作 《 最蓝 的眼睛 》中以十一岁 的黑人女孩 的悲惨境遇 为主线 ,真实地刻 画 了黑人 恶劣的生存 境况 。黑人 少女佩科 拉・ 布 里 德 洛 夫 一 直 生 活 在 父 母 的 打 骂 、 同 学 的 嘲 笑 和 邻 居 的冷 漠 之 中 ,生 活 倍 感 压 抑 , 她 将 这 一 切 归 结 于 自己 的 黑 皮 肤 ,于是她 日夜祈 祷能拥有 一双 白人那样 的蓝眼 睛以此获得 众人 的喜爱 ,然而 丑陋 的现 实不仅没 能帮她实现愿 望 ,反而 遭 到 父 亲 的 奸 污 , 诞 下 了 一 个 死 婴 ,坠 入 了更 加 痛 苦 的 深 渊 。在 小 说 的故 事 世 界 之 外 , 学 者 们 对 该 作 品从 结 构 主 义 、 女性主 义、生态批 评等方面 进行 了多视 角的阐释 。但 是通过 深入研 究 ,不难发 现 ,小说 也蕴含 了丰 富的伦理道德 因素 。 本文 结合文学伦理 学的批评 方法从黑人和 白人文化环 境的混 乱 ,家庭 关系 中伦 理身份 的错位 以及伦 理选 择 的偏差 的角度 解读这部小说 。 是 以 牺 牲 自然 ,对 自然 无 情 的 掠 夺 换 来 的 。 人 类 贪 婪 的 向 自 然 无 限 制 地 索 取和 破 坏 ,这 无 疑 是 不 符 合 伦 理 道 德 原 则 的 , 莫里 森 在 文章 里 反 复对 这 种 情 况进 行 描 述 也蕴 含 了她对 于 处 理 伦 理 环境 中人与 自然 关 系层 面 是 倡导 一种 和 谐 生态 伦 理观 的 。 将 伦 理 学 研 究 回 归 到 当 时 的 历 史 环 境 中 可 知 , 故 事 发 生 在 黑 人 和 白人 矛 盾 尖 锐 、种 族 歧 视 和 压 迫 严 重 的 时 期 , 整 个 黑人 群体承受着 白人 肉体 的压 迫和精神 的腐 蚀 。 《 最 蓝的眼 睛 》 中 就 算 给 予 黑 人 受 教 育 的 权 利 ,但 是 “ 他 们 上 公 立 师 范 学 校 , 是 学 习如 何 尽 善 尽 美 地 替 白人 干 活 ; 上 家 政 课 学 习 如 何为 他们做饭 ;学教育学来教 育黑人孩子顺 从听话 ;学习音 乐 好 安 抚 劳 累 的 白人 主 人 和 他 那 颗 迟 钝 的 心 灵 ” ,【 2 在 以白 人 为 主 导 的社 会 里 , 他 们 将 黑 人 驯 化 为 听话 的 奴 隶 , 为 他 们 服 务 ,完全 不 把 他 们 当 作 平等 的人 类 看 待 。 在 种 族 压 迫 的 大 环 境 下 , 黑 人 群 体 间 的 伦 理 道 德 也 表 现 出异 常的失和 。乔 利经常酗酒 ,回到家又 打骂妻儿 , “ 他完 全丧 失人性 ,他 与抽绳为伍 ,确确实实地变 成 了如 同老狗 、 毒 蛇 、 耗 子 一 般 的魔 鬼 ” 。 『 2 】 乔 利 打 骂 妻 子 ,他 痛 恨 她 也 需 要 她 , 因 为 妻 子 是 他 可 以伤 害 的 为 数 不 多 的 人 , 于 是 “ 他 将 无 法 表达 的仇 恨以及无 法实现 的欲望 全部发 泄在她 身上 ”。 在 父 母和 子女的关系上 ,故事 的讲述 者这样描述 与家人 的关系, “ 大 人们不和 我们说话——他们 只发布命令 ……我们绊跤 摔 倒 时他 们 向我们 瞪 眼 ;我们 割破 摔 伤时 他们 就 说你 们疯 了 吗 ?我们 要是感 冒着凉,他们就 不耐烦地连 连摇头 ,认为 给 他们添 麻烦 了—— 他们会 说如果你们 都病 了,大 人们还 怎么 干 活 ? ”[ 2 父 母 与 孩 子 之 间 本 应 该 是 最 亲 密 的 ,但 是 这 段 话 让 人 感 到 孩 子 得 不 到 父 母 的爱 。在 如 此 冷 漠 的 家 庭 中 ,孩 子 对 于 父 母 的 态 度 也 表 现 出 了对 抗 甚 至 仇 恨 。在 佩 科 拉 家 中 , 当乔 利 和 妻 子 打 架 的 时 候 ,儿 子 山 姆 的 反 应 是 用 双 拳 击 打 父 亲 的头部 ,并连声 叫道 , “ 杀 了他 !杀 了他 !”【 2 丈夫虐 待 妻 儿 ,子 女 诅 咒 父 母 , 这 种 伦 理 道 德 的 沦 丧 在 小 说 中刻 画 得 尤为突 出。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创伤以及叙事技巧的开题报告
试析《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创伤以及叙事技巧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最蓝的眼睛》是美国华裔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描述南部黑人社区中的种族歧视和贫困为主题。
小说中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回忆、梦境、叙述和对白等,通过多视角的交错叙述,呈现了黑人女性佛多破碎的心灵世界和对身份问题的困扰。
莫言通过小说,深入探究了黑人文化的创伤和其所带来的影响,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二、选题意义《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创伤是一种由于种族歧视、贫困、暴力和权利剥夺等原因所导致的心理痛苦和悲痛,影响着黑人女性的人生和心理。
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化创伤,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同时分析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并探讨小说中运用的叙事技巧在呈现文化创伤方面的作用,以期对现代社会的种族问题有所启示。
三、拟定研究方向1. 小说中的文化创伤形成原因探究;2. 小说中的文化创伤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3. 小说中采用的叙事技巧在呈现文化创伤方面的作用探究;4. 小说中表现出的种族问题和现实社会的关系探究。
四、拟定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小说中的文化创伤及其影响和对叙事技巧的分析,结合历史资料梳理黑人文化中的创伤产生的原因和各种不同的影响,同时考虑小说中所表现的种族问题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1.2 相关研究回顾与分析1.3 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文化创伤的形成原因探究2.1 种族歧视的历史渊源2.2 贫困和暴力对黑人女性权利的剥夺2.3 表现出的黑人文化中的创伤第三章:文化创伤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3.1 影响黑人女性的个人为单位3.2 影响黑人女性的社会为单位第四章:叙事技巧在呈现文化创伤方面的作用探究4.1 小说中采用的各种叙事手法4.2 叙事技巧的特征和意义4.3 叙事技巧在呈现文化创伤方面的作用探究第五章:小说中表现出的种族问题和现实社会的关系探究5.1 种族问题与现实社会的联系5.2 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种族问题的影响及其启示第六章:结论6.1 研究结果总结6.2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6.3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附录。
探索《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悲剧
探索《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家庭悲剧作者:王芳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
作品描述了一个普通的黑人家庭,其成员虽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个人的存在价值和身份认同,但扭曲的生存价值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共同的结局——毁灭。
作品通过一个黑人家庭悲剧的个例,折射出在白人文化霸权下黑人群体家庭生活的悲惨状况。
探讨在此社会背景下所引发的黑人生存困惑,从个人家庭悲剧中去探索黑人家庭群体的不幸,并就此探究出黑人家庭毁灭的原因。
关键词:文化霸权;黑人家庭;悲剧;群体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2010003《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小说,它深刻地揭露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的美国社会背景下,黑人传统文化与白人霸权文化之间的激烈冲突。
小说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对家庭人物的描写来折射当时美国黑人群体生活的现状。
作者运用独特的叙述技巧,通过一个普通黑人家庭的悲剧,即父亲、母亲、女儿通过不同方式追求个人身份和存在价值,却无一例外地走向失败甚至毁灭的经历[1],揭示了黑人在美国生存的两难境地,他们遭受种族歧视与压迫,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使得他们逐渐走向身份的迷失和自我否定。
本文着重从佩科拉个人的家庭悲剧中去探索黑人家庭群体的不幸,并就此探究出黑人家庭毁灭的原因。
一、莫里森及其作品《最蓝的眼睛》概述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当今美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是莫里森的第一部作品。
该小说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故事内容在美国文学史上备受争议,但也因此使得莫里森名声大噪,从而确立了她“当代美国社会文学观察家”的地位。
莫里森的小说表现力极强,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她擅长运用狂想和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黑人的成长及生活与黑人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密切地联系起来,并从不同的视角触及在白人文化霸权下丧失身份、迷失自我的黑人生存的苦难与可悲。
论《最蓝的眼睛》中“金盏花”的伦理寓意
论《最蓝的眼睛》中“金盏花”的伦理寓意作者:谭淑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5期摘要:文章主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品《最蓝的眼睛》“金盏花”的象征意义。
“不发芽的金盏花”这个意向贯穿了整部小说,文章论述了“不发芽的金盏花”所蕴涵的伦理寓意,从而抨击白人文化对黑人的侵害,呼吁黑人坚持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身份。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金盏花;伦理寓意作者简介:谭淑林(1986-),女,湖南郴州人,江西科技学院公教部,助教,湖南大学文学硕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5-0-02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极大。
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讲述了年仅十一岁的黑人少女佩科拉的悲惨命运。
这个黑人女孩一直生活在别人冷漠和歧视的眼光中,被醉酒的父亲强奸了,生下了死婴,在无人关心帮助的情况下陷入了疯癫的状态。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年幼的佩科拉却要经历如此巨大的悲剧呢?小说开篇叙述者克劳迪娅就说:“1941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出芽。
”[1](托尼·莫里森4)当得知佩科拉被父亲强奸怀孕后,善良的克劳迪娅姐妹为她种下了代表希望和未来的金盏花,然而金盏花的种子枯死了,佩科拉的孩子也死了。
金盏花过早地枯萎凋谢,有着怎样的伦理寓意呢?一、“不发芽的金盏花”寓意之一:乱伦家庭关系是一种姻缘关系,也是一种血亲关系,更是一种伦理关系。
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爱是维系家庭伦理的纽带。
然而小说中佩科拉家庭中爱的扭曲或缺失使得家庭伦理的丧失,一个毫无伦常的家庭是她导致她悲剧的重要原因。
1、父女关系:乱伦人类学家布罗尼斯拉夫·马凌洛斯基说过:“任何形式的文明中,如果其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允许乱伦,那么家庭便不能继续存在……于是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文化传统不能继续下去。
以福柯的规训理论解读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思路研究
以福柯的规训理论解读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思路研究作者:柳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学逐渐成了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美国当代女作家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阐述了自己对美国白人主流背景文化下的非裔美国人的人性变化,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讲述了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下,黑人被其异常的驯服,逐渐丧失了自我,顺应白人思想和意识,逐渐走向衰败的悲惨结局。
因为该文章中的思想跟福柯的规训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本文主要从福柯的规训理论来分析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思路研究。
关键词:福柯规训理论;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思路研究作者简介:柳杨,女,(1981-),吉林通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02法国一位具有思想系统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其哲学跟抒情分析相结合,作品中往往会涉及到流浪汉、小偷、疯癫子等人物形象,并通过其故事中的罪行、反常等现象来勾勒出社会中的隐秘历史。
而所谓的“规训思想”就是通过最小的代价来阐述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将其转变为最有力量的技巧。
一、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最蓝的眼睛》是托妮·莫里森在1970年的处女作,故事的发生在1941年俄亥俄州的一个镇子上,主人公为11岁的小女孩佩科拉,讲述了佩科拉生活在充满暴力和冲突的黑人社区中,她多么希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拥有蓝色的一双眼睛,但这样简单的梦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最终被白人统治者的文化和思想所摧残,落下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在《最蓝的眼睛》中,作者托妮·莫里森通过对故事的讲述来反映当时社会中白人主流的文化背景下,黑人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改变,出现了困惑和迷乱,盲目的顺应白人文化的思想,最终成了以佩科拉为代表的白人文化的牺牲品。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最蓝的眼睛》是一部由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小说,它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精湛的文学艺术而著称。
小说以黑人女孩佩科拉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美国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丑恶现实。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佩科拉的成长经历,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种族歧视对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以及对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在小说中,佩科拉的家庭背景非常贫困,她的父母经常发生争吵,家庭环境非常恶劣。
在学校里,佩科拉也经常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歧视和欺凌。
她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因为她认为只有拥有蓝眼睛的人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佩科拉并没有得到她渴望的蓝眼睛,而是因为心灵的创伤而走向了崩溃。
通过佩科拉的故事,作者托尼·莫里森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佩科拉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痛苦。
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是因为她认为只有拥有蓝眼睛的人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渴望实际上是对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一种反映,它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
另外,通过佩科拉的命运,作者也深刻地揭示了种族歧视对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
在小说中,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是因为她认为只有拥有蓝眼睛的人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然而,最终她并没有得到她渴望的蓝眼睛,而是因为心灵的创伤而走向了崩溃。
这种心灵的创伤实际上是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对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的一种反映,它揭示了种族歧视对人的心灵造成的深刻伤害。
总的来说,《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小说。
通过佩科拉的故事,作者托尼·莫里森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痛苦,以及种族歧视对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寓意,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水平,它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努力,为消除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做出贡献。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
《最蓝的眼睛》读后感《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是一部以种族和性别问题为主题的现实主义小说。
通过讲述年轻黑人女孩佩琳的故事,莫里森深入探讨了自尊、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壓迫对人性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种族歧视和自我价值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佩琳生活在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社会环境中。
她的黑皮肤使她成为了种族主义者眼中的对象,承受着持续的歧视和侮辱。
佩琳身上的种族身份成为她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也因此她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位置。
这种社会环境给佩琳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使她对自己的价值和自信心产生怀疑。
然而,佩琳拥有一双深邃而独特的蓝眼睛,这成为了她最宝贵的财富。
在所有人看似皆因颜色而产生偏见时,蓝眼睛却承载和传达着她真实的内心世界。
佩琳的蓝眼睛不仅是她自身独特的特征,更是她对美和自由的向往,对追求尊严与平等的渴望。
莫里森以此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内心的价值与外貌色彩之间的不同。
通过佩琳的成长过程,小说着重探讨了自尊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被世界张目和嘲笑的佩琳逐渐发现了内在的力量与尊严。
她通过揭示自己在异类中的身份与能力,不断地坚定了自己对美和尊严的追求。
尽管身处逆境,佩琳依然努力摆脱种族枷锁,坚定地为自己和他人争取平等和正义的权益。
莫里森用细腻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阐述了社会壓迫对个体内心的伤害。
小说中展示了种族歧视如何让人们对自身形象和价值产生懷疑和否定。
在佩琳内心受到摧残的同时,莫里森也通过其他人物的命运展示了社会的不公与残酷。
这饱含着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对人性的痛惜,使读者深感共鳴。
通过阅读《最蓝的眼睛》,我对于种族歧视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莫里森以其独到的叙事风格和强烈的社会意识,让我对种族主义和身份认同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本小说提醒我们要正视并消除身份偏见,关注每个个体背后的独特和内心的渴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身对于平等与公正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出努力。
“黑人是美的”——浅谈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
“黑人是美的”——浅谈黑人小说《最蓝的眼睛》
彭兴艳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4(0)06X
【摘要】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将黑人被奴役的精神世界,以批判的视角,将白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对黑人
的歧视和奴役做剖析,以犀利的笔法,将一部真实、引人深思的巨作跃然于读者眼前。
《最蓝的眼睛》是以一位黑人女孩的经历为主线,以"眼睛"作为故事的切入,使用"凝视"理论,将作品分为"被看、看、遮目"三个层次,以此对主人公被白人审美同比化,
正这个时代中失去自我的悲剧进行阐述,对作品的悲剧魅力、情节张力深入剖析。
以文化、种族、性别对这一作品进行解读,莫里森注重黑人心灵受到的白人文化影
响的现象,让《最蓝的眼睛》在思想上完全超越了其他作家,也在时代的前沿。
【总页数】2页(P25-26)
【关键词】黑人;最蓝的眼睛;眼睛
【作者】彭兴艳
【作者单位】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最蓝的眼睛》:白人文化下黑人审美的悲歌 [J], 沈奕利
2.白人审美标准对黑人女性心灵的浸染——评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J], 蔡灿
3.后殖民视角下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黑人文化身份建构 [J], 马文佳;王淼
4.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J], 刘宁
5.黑人女性难圆的梦——评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 [J], 吴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论 著 层 出不 穷 , 相 应 的 研 究 视 角 和 文 艺 理 论 也 趋 向多元 化 。
在莫里森 所有 小 说 的研 究 中 , 发 表于 1 9 7 0年 的
处 女 作《 最蓝 的眼 睛 》 在 引 入 我 国 的 初 期 并 没 有 受 到 较多 的关注 , 而到 了 2 1世 纪 初 才 引 起 学 界 的 重 视 , 其 研 究 思 路 和 方 法 才 日趋 成 熟 , 研 究 角 度 日益 纷 繁 复 杂 : 有 的从文化 霸权 角度 人手 ; 有 的 探 讨 了 叙 事 结 构 和话 语 结 构 ; 有 的运 用 女 权 主 义 、 原 型意 象 、 心 理 分 析、 生 态 批 评 等 文 艺 理 论 加 以 解 析 。然 而 , 从 文 学 伦 理学角度对《 最 蓝的眼睛 》 进 行 研 究 的 文 章 少 之 又少 。 文 学 伦 理 学 是 国 内 著 名 学 者 聂 珍 钊 教 授 于
有 一 幢两 间至 四间卧室 的独立 住宅 , 两三 个孩 子 , 一 只狗 , 两部汽 车 。 而《 最蓝 的 眼睛 》 在 正 文 前 的 序 言 和 每 章 之 前 的 引言 中 , 都有 类似 的 家庭 生 活 描 述 : “ 这 就 是 那 所 房 子 , 绿 白亮 色 , 有一 扇 红 色 的 门 , 非 常 漂 亮 。 这 就 是
( 一 ) 占主 导 地 位 的 白人 社 会 伦 理 和 主 流 文 化
《 最蓝 的眼睛 》 将 故 事设定 在 2 0世 纪 4 0年 代 初 期 , 距 离 1 5世 纪 末 期 哥 伦 布 发 现 美 洲 新 大 陆 已 经 有 四 、 五 百 年 的 时 间 。这 期 间 的 美 国社 会 , 虽 然 经 历 了
Vo 1 . 1 3 No . 8
Au g . 2 0 1 5
2 0 1 5年 8月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5 . 0 8 . 0 1 4
从 文 学 伦 理 学 视 角 探 索《 最蓝 的眼睛》 中 的
化 。 作 为 美 国社 会 中 坚 力 量 的 中 产 阶 级 家 庭 , 其 奉 行 的 各 种 价 值 观 和 家 庭 伦 理 观 念 均 被 视 作 各 个 阶 层 和种 族 的典范 , 直 接 或 间接 影 响 着 其 他 群 体 , 特 别 是 黑 人 社 会 生 活 的 各 个 方 面 。 中 产 阶 级 家 庭 的 美 国 白 人 阶层 , 接受 过 良好 的教 育 , 信奉宗教, 拥 有 一 定 资 产 和社 会地位 , 享 受 生活 却 也 追求 “ 美 国梦 ” 。有 人 这 样描 述过典 型 的美 国中产 阶级 的生活 : 住在郊 区 ,
自从 2 0世 纪 末 美 国 黑 人 女 小 说 家 托 尼 ・莫 奖 以来 , 美 国 批 评 界 掀 起
白人 和 黑 人 的 社 会 伦 理
了一 股 研 究 浪 潮 , 同时也 引起我 国学 者 的广泛关 注 。
近几 年来 , 莫里 森 的小说 在 国内炙手 可热 , 研 究 论 文
等 为 研 究 内容 。
后来, 聂 教授 又 提 出 了伦 理 身 份 、 伦 理选 择 、 伦 理结 、 伦 理线 等一 些相关 文 学批评 概念 , 这 也 为 人 们
研 究 文 学 作 品 提 供 了更 广 阔 的 视 角 。
依 托 于此 , 本 文尝 试从 文学 伦理 学角度 解读《 最
第 1 3卷
第 8 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社 会 伦 理 和 伦 理选 择
刘 笑飞 , 吴静 静 , 马 蕾 蕾
( 军械工程学院 基础部 , 河北 石 家 庄 0 5 0 0 0 3 )
摘 要 : 从 文 学 伦 理 学 角 度 对《 最 蓝的 眼睛 》 进 行 重新解 读 , 重 点 分 析 了被 主 流 社 会 所 异 化 的 黑 人 社
2 0 0 4年 首 次 提 出 的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 它 以 文 学 为 批 评
些 震荡 , 但 一 直 都 由 白人 来 制 定 和 维 持 社 会 秩 序 ,
掌控 整个社 会 的话语 权 , 同 时 白 人 的 价 值 观 也 占 据
主导 地位 , 白 人 主 流 文 化 开 始 影 响 甚 至 吞 噬 其 他 文
会 及其 伦理 价值 , 披 露 了在 黑 人 社 会 背 景 下被 扭 曲 的 黑人 乔 利 身上 所 体 现 的 “ 斯 芬 克斯 因子” , 并 且 解 读 了黑 人 波 莉 在 人 生 成 长 过 程 中所 做 出 的 三 次 伦 理 选 择 。
关键词 : 《 最蓝 的眼 睛》 ; 社会 伦理 ; 异化 ; 伦理 选择 ; “ 斯 芬克斯 因子” 中 图分类 号 : I 1 0 6 . 4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3 3 3 X( 2 O 1 5 ) 0 8 — 0 0 4 8 — 0 4
对象 , 从 伦理 和道德 的立 场对 文学 的存在 给 以阐释 , 强调 文学 的教诲 作 用 和净 化 功 能 , 以 作 家 的 道 德 观 念 与作 品的关 系 、 作 品 与 社 会 中 各 种 道 德 现 象 的 关
系、 读 者 与 作 家 道 德 观 念 及 作 品 道 德 倾 向 间 的 关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