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与“素读”的音声关联性及其阅读方式的嬗变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1作者简介:韦淑青,广西民族大学附小音乐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韦淑青(广西民族大学附小 广西 南宁 530000)摘要:近年来,随着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推广,经典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因此,本文以“小学阶段”为视角,以“古诗词教育”为内容,以“吟诵与声韵分析”为切入点对小学古诗词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将吟诵与声韵分析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吟诵与声韵 小学古诗词 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201-02小学阶段的学生像一张白纸,正确的教学方式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古诗词在语言结构、价值观、含义等方面与现代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现代人学习起来常常会因难以理解而无法记忆,因此为实现小学古诗词教育的有效性,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应用方式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吟诵与声韵分析的关系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式,从先秦流传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
吟诵是指运用声音的长短、高低、缓急等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行腔使调时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听起来像唱歌。
声韵分析是指从文体、押韵、诗句声韵去分析一首诗词的声韵。
我们在吟诵的过程中是遵循诗词的声韵去分析理解的,对吟诵时声音的处理的原因和效果,平声字拉长、入声字短促进行具体的分析。
声韵分析让吟诵更加有理有据,能够把握诗歌总体意境。
吟诵是古诗词的声音表达的一种方式,进行声韵的分析能更好地突出吟诵的特点,也更好地体现了声音表达情感的吟诵初衷。
吟诵和声韵分析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古诗词吟诵与声韵分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古诗词的教学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老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备课内容上,因为它们决定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
吟诵和声韵分析不仅需要老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还需要有吟诵功底和分析能力。
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吟诵方法:培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吟诵方法:培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通过朗读和吟诵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首先,选择适合朗读和吟诵的古诗词。
选择适合的古诗词是朗读和吟诵的前提,可以选择一些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
这些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其次,教师进行正确的朗读示范。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语速等方面的指导。
在示范朗读中,教师可以特别注意情感的处理和表达,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情感美。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朗读和集体朗读。
个人朗读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集体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古诗词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
第四,通过吟诵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吟诵是古诗词学习中的一种传统方式,通过吟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基本的吟诵方法,例如平仄、韵律等,让学生自己尝试吟诵,从而深入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吟诵活动。
除了课堂上的朗读和吟诵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的朗读和吟诵活动,例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吟诵表演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通过选择适合的古诗词、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个人朗读和集体朗读、教授吟诵方法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吟诵活动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素养。
教学生“吟诵”诗词
教学生“吟诵”诗词作者:安琼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8年第09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
”可见,“把诗词唱出来”是老祖宗学习、欣赏诗歌之法。
今天,生长在信息社会的学生应该怎么学古诗文?温儒敏教授的建议是:要让学生多诵读,多吟诵。
我认为,古时孔子读诗“弦而歌之”就是今天温儒敏教授所提到的“吟诵”,其精髓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吟诵,温儒敏教授还于微博说:吟诵和朗诵不全相同,这是语文课容易混淆的。
吟诵是自主诵读,适合古典诗词和韵律强的文章,不拘一格,用自己喜欢、能更好表达情怀的方式去“唱读”。
朗诵则众声合诵,有利于制造氛围,但往往带表演性质,容易形成某些程式化“腔调”。
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放手去读,不必泥古,能边读边沉浸其中就好。
我最早接触吟诵,是在一次学校培训时拜读了陈琴先生的“素读”法——“诵、悟、议、记”。
其中的“诵”就是吟诵,最初我觉得吟诵就是拖着长调大声地朗诵。
可是看到陈琴先生说教一年级的孩子吟诵之法,我脑海中不禁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吟诵还有法?”随后我就开始搜集叶嘉莹先生、陈琴先生、徐健顺老师的吟诵视频和相关的吟诵资料,越搜集越感兴趣。
原来吟诵是有一定规则的: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规则很奇特。
平长仄短入声促,韵字平仄皆回缓;四声对五音:宫商角徵羽;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位须分明。
依字行腔气息匀,节奏点上停一停。
依着这样的规则,听着名家们吟诵,有时自己也学吟几句,越是这样,慢慢地发现自己对古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吟唱过的古诗词似乎也不像以前那样容易遗忘了。
恍然间明白为什么一些有过旧时私塾童子功的老先生,尽管已是发稀齿落的耄耋之年,儿时诵读过的诗词歌赋却能倒背如流。
回忆我在教学古诗词时,试图通过详尽而枯燥的讲解使学生记下诵读的诗文,可往往适得其反。
为何我不尝试着把吟诵带进语文课堂呢?把吟诵回归语文课堂,对于我这“菜鸟级”教师谈何容易?有幸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李海红老师。
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传统吟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声音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文学作品通过特定的节奏、韵律和声调进行朗读或歌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吟诵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对语言、诗歌和文学的一种敬重和传承。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传统吟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吟诵的实践与思考。
一、传统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 选取优秀传统诗歌进行吟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教学要求,选取一些优秀的传统诗歌进行吟诵。
比如选取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经典诗歌进行吟诵,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文学魅力。
通过对传统诗歌的吟诵,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和理解。
2. 利用传统吟诵拓展课外阅读除了课堂上的吟诵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诗歌进行吟诵。
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进行吟诵,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
3. 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除了诗歌的吟诵,语文教学中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比如结合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课堂表演。
教师可以邀请音乐老师或舞蹈老师一起合作,将传统诗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进行跨学科表演。
通过综合性表演,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1. 尊重传统、创新教学方式在传统吟诵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传统的文化底蕴,注重对古诗的传承与弘扬。
但同时也要结合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使传统吟诵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吟诵的兴趣和热爱,使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表达在传统吟诵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进行诗歌吟诵。
吟诵的当代传承、教学实践与出版创新
一、认知吟诵
1. 吟诵之名 何谓“吟诵”?吟诵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涉及吟诵的 本体研究,学界的争论还是比较激烈的,这些理论争论看似 与实践无涉,却左右着吟诵的现实传承和发展。 胡俊林在《论中华吟诵的发祥起源》中认为,广义的吟 诵兼指歌吟 ( 吟咏、吟唱、吟哦、嗟叹等 ) 和诵读 ( 讽诵、背诵、 熟读、哼念等 ),狭义的吟诵专指介乎歌唱与阅读之间的有 节奏的有声语言现象。[4] 徐健顺认为:“吟诵是传统的诵读 方式,是通过教育体系(主要是私塾)代代相传的。”“吟 诵是学习方式,也是自娱的方式,修身养性,大有助益;吟 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他还认为,声律之美对古诗文教 学大有裨益,“这些年来,大家于声律之美是很不讲究了, 甚至无视它的存在。讲文学,只讲文字内容,分析思想内涵、 社会背景、段落划分、艺术特点。须知道,汉语的古典文学, 最讲究声律,声律乃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5]。这一 点,王恩保先生也认为不注重吟诵是近现代语文教学成果不 佳的原因之一,“相反 , 用对字词句的繁琐分析 , 对思想性 的刻意阐发 , 来代替用传统的吟诵方式对全诗意境的把握 , 语文教学质量下降有很多原因 , 不重视吟诵的普及恐怕也是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中华吟诵在全国各地 蓬勃发展,中华吟诵的抢救与传承迎来了新的契机。虽然吟诵的传承 工作目前已经开始,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它的影响还相对较小,国 人大多数还是不了解吟诵,国人对它的文化价值的认识更是远远不够。 吟诵的传承活动还处于分散、无序的初级阶段,吟诵在复兴中华传统文 化中的作用还远远不够。本专题围绕中华吟诵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传 统吟诵的采录研究、出版单位对吟诵产品和相关活动的推广几个方面, 共话中华吟诵的当代传承。
2021 年 5 月 出版参考 | 5
“吟诵”与“素读”的音声关联性及其阅读方式的嬗变
虽然“ 吟诵/ 素读” 分处华夏及 日本两地 , 但却享有许多相 似性 , 二 者至少在读音及 文本对象 、 声调性 、 唱诵性 、 传情 性
等 四方面拥有共 同属性 。
1 02
[ 作者简介 ] 刘君
,
浙江旅游职 业学院国 际教育学院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对外汉 语教学与国际 汉学。
代性 , “ 素读 ” 的方 法从飞鸟时代始 , 至少持续到明治时代 , 绵
延 时间超过千年 , 但采 用素读读音仅有成熟 定型 的“ 吴 音” 、 “ 汉音” 、 “ 宋音 ” 三种 , “ 吟诵 ” 同样须讲究古代读音 , 如在吟诵 古文古诗时 , 需要“ 破读” , 而不能采用现世的普 通话 。 江户时代幕府 臣僚 培训机构 昌平校导 入了 以 “ 素读吟 味” 和“ 学 问吟味” 为主的定期考试 制度 , 考试 内容是来 自朱
考察古代东亚地区 的文化传播历史 , 往 往仅 能凭借古籍
中的相关记载 , 却鲜有 可资参照 的实物 , 这是 由文化传播 的 社会人文特性决定 的。然而 , 在古代 中国和 日本 教育系统 中 广泛 应用 的读 书方法——“ 中华吟诵” ( 即吟诵调 ,主要表现
( 一) 读音与文本对象 所谓素读 , 即采用汉音诵读经典原文 , 而“ 吟诵 ” , 自然也 是采用汉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 , 两者采用 的“ 汉音” 均具 有时
曩
} ∞
堂
千篇一律 。 这 就是 它的缺点 。 ” 陈先生似乎在用一个 理想 化的
标 准去 框定 吟诵 , 说它是有缺点的 。实际上 , 吟诵作为一种现 可 以看到 , “ 吟诵/ 素读 ” 有着 同源 同步 的关 系。“ 同源” 指 的是 二 者共 同起 源于佛经吟唱调 , “ 同步 ” 指的是随着古代 中 日之 间的文化交流 , “ 吟诵/ 素读 ”保持着共存 同步发展的状态 , 进
“素读”经典让语文课上得更扎实
“素读”经典让语文课上得更扎实作者:苗慧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第12期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读,不加入复杂的研讨、理解和其他修饰。
不追求深入理解,在初步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素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吟诵古诗词,润泽一生吟诵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巩固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永久记忆。
用吟诵的方法来组织古诗词教学,会事半功倍。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发现,《声律启蒙》一书适合使用吟诵的方法学习,《诗经》和词也可采用吟诵的方式。
部分古诗和篇幅长一些的散文诗可采用朗读的方式学习。
采用这些方法,我引导学生吟诵,遇到古诗文,学生就会吟诵,而且乐在其中。
念诵是一种有节奏、有重音、重文气并且以背诵为目的的诵读方法。
念诵利于学生理解文意,利于熟读成诵,篇幅较长的经典都可以使用。
科学证明,凡是靠想一想才能记住的逻辑记忆一般忘记得也快。
而念诵这种快节奏的方式可以训练学生嘴巴的灵活度,嘴巴的运动会不断刺激大脑而产生肌肉记忆,不知不觉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教学中,我用念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了《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古文观止》等长篇的经典文章。
念诵这种方式已经深入学生的骨髓,成了他们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通过这种方式记诵下来的文字必将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润泽其一生。
二、用吟诵创新教学方法,情趣盎然合理分配诵读时间,提高诵读效率。
《声律启蒙》一书教学难度较大,内容也很多,每章有三节,每节78 个字。
前半学期我按一天学一节,第二天复习前一节,然后学新的一节的方式教学,这样,第四天复习学过的三节内容,第五天我会再教给学生新的内容。
但是,很多学生到了周末就出现问题,第一节基本会背诵,第二节生疏,而第三节就非常生疏,背起来特别费力。
于是,我就每周一将三节内容全部学完,只要求学生读顺即可。
然后周二边朗读边理解意思,周三开始吟诵并继续理解意思,周四全体分工吟诵,周五复习一遍后继续学习新的东西。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说明。
在分别讨论了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和声韵分析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吟诵与声韵分析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价进行具体说明。
在总结了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吟诵、声韵分析、小学、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效果、有效应用、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形式较为古雅复杂,并且与现代生活语境有所脱节,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吟诵与声韵分析作为古诗词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备受关注。
通过吟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水平;而通过声韵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音韵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语言美学。
结合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当前古诗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提供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吟诵和声韵分析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吟诵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力。
通过吟诵,学生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记忆,促进语言文字的消化和吸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
将古诗词纳入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文学修养、提高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是教育者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吟诵是指在朗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强调韵律和节奏。
它能够帮助学生真正领会古诗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感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1.吟诵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学生在吟诵中能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语调,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和理解,提高古诗词造诣,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
在吟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好音律、韵律和音调,使自己的语音韵律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
同时,吟诵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嗓音和颐口发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吟诵过程中,需要持续地练习和记忆古诗词,从而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古诗词的文化传承是靠口头传递来的,吟诵则是将古诗词在口耳之间传递,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能力。
声韵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声音和韵律,从而理解古诗词的表达和情感,并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音律,应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声韵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古诗词的认识。
同时,在声韵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地朗诵和理解古诗词,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和表达声韵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和表达,从而使古诗词更能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和创作能力声韵分析能够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感性认识和比较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和创作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古诗
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关键环节。
其中,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
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领悟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吟诵是指朗读古诗词的一种特定方式,强调语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吟诵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首先,通过吟诵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领悟古诗
词的意境和情感,并掌握诗歌的韵律和音韵变化。
其次,吟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和声
音美感,提高口语表达和整体语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反复朗
诵古诗词,模仿古人的吟诵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中的美妙与情感。
声韵是古诗词中一种特殊的声音现象,是指字音在特定环境下的发音变化。
声韵是古
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必备知识点。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该以学
生所学的古诗词为基础,从词的音节及韵律特点入手,逐步将声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通
过分析古诗词中字音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化内涵,并掌握古诗词的音韵规律
和艺术特点。
总之,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吸收能力十分重要。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掌握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反馈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精美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不仅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操。
吟诵与声韵分析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韵律感和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吟诵和声韵分析两方面,探讨其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一、吟诵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1.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吟诵是一种通过朗读古诗词来感悟其中的音韵之美、韵律之美,加深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与体味的活动。
在吟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古诗词进行反复的朗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读能力。
通过吟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感受文学之美,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2.培养语言韵律感古诗词在语言运用方面讲究音韵和节奏,有着独特的韵律美。
通过吟诵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韵律感,使他们在日常语言表达中更加娓娓动听,优美流畅。
古诗词的韵律美是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良好素材,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提高对古诗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历史文化传承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吟诵古诗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深对古代历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1.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通过声韵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的音韵美。
古诗词在运用声韵方面有着独特的规律和技巧,通过声韵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古诗词中的音韵之美。
声韵分析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感情和意境,从而对古诗词有更深刻的体会和领悟。
将吟诵引入语文课堂的尝试与思考
将吟诵引入语文课堂的尝试与思考1. 引言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其中文学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学生中,很少有人会主动去接触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即使在教学中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将吟诵和朗诵这两种表现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 吟诵的定义和特点吟诵是以声音、语调、韵律等技巧将文学作品逐字逐句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
与传统的朗诵不同,吟诵强调的是音乐性、韵律感和节奏感。
吟诵者需要在掌握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声音的表现来表达出自己内心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使作品更有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
3. 将吟诵引入语文课堂的尝试3.1 吟诵的角色定位在引入吟诵的同时,我们需要明确吟诵的角色定位。
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吟诵是一种表演艺术,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吟诵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性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吟诵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突出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内在价值,而非单纯的表演。
3.2 吟诵的课堂应用在具体的课堂中,吟诵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词的意境和韵律要素进行吟诵,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在学习小说的情感描写时,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吟诵来表达小说人物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主旨意思。
4. 吟诵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4.1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吟诵是一种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能力。
通过吟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2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吟诵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声音、语调等方式来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吟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韵律感和节奏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浅析吟诵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吟诵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小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而吟诵法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朗读和吟诵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吟诵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吟诵法的定义、特点、作用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吟诵法的定义和特点吟诵法是指通过反复朗诵和吟唱文字、诗歌、文言文等文学作品,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音韵的起伏变化,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
吟诵法的特点在于强调声音的抒情效果,追求声音和意境的完美结合,能够让学生通过语音的表达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字的内涵和形式美。
吟诵法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激情,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1.拓展语文知识面吟诵法能够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诗词,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通过吟诵经典名篇、诗词,学生对文学的了解会更加深入,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加文学素养。
2.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吟诵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的吟诵和朗诵,可以使学生的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吟诵法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文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自然、有感染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吟诵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通过吟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到文学的美,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
这对学生的情感丰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教师引导下的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
教师可以按照韵律和节奏的要求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力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是吟诵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之一。
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吟诵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下面对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分析。
选择合适的古诗词进行吟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与学生接触面广、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古诗词作为吟诵材料。
要注意选择诗词的韵脚和音律,可以借助音乐元素来增加吟诵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正确的吟诵指导。
在吟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技巧,教授吟诵的发声方法和基本规律,比如教会学生正确的停顿、抑扬顿挫等吟诵技巧,让学生从声音中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诗情的表达。
可以通过示范吟诵和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吟诵的技巧和要领。
设计多样化的吟诵活动。
吟诵可以通过个人、小组或整个班级的形式进行,可以进行比赛、展示或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还可以将吟诵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比如舞蹈、戏曲、美术等,设计多种形式的吟诵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
注重情景营造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渲染诗词的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可以神秘而庄严地创造吟诵的场景,让学生在清幽的环境中,投入地感受古诗词的美妙和神奇。
通过与学生分享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
进行反思和评价。
吟诵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对吟诵的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指导后续的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
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际效果。
通过选择合适的诗词、进行正确的吟诵指导、设计多样化的吟诵活动、注重情景营造和情感体验以及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
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吟诵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对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分析:一、选择合适的古诗词进行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该选取那些内容简洁、意境丰富、情感真挚的古诗词进行吟诵。
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沉浸其中。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古诗词,避免过于深奥或过于简单的诗词。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韵感吟诵古诗词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好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韵感。
可以通过赏析一些优秀古诗词的诵读录音和韵律朗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妙之处。
也可以通过一些语音训练的活动,如练习声、调等,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音韵感。
三、注重古诗词的理解和解读吟诵古诗词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古诗词的音韵和语感,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意境。
在吟诵古诗词之前,教师应该先对古诗词进行解读,解释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可以通过讲解关键词语、用现代语言解释古诗词等方式进行。
四、设置情境和氛围在吟诵古诗词时,要通过设置情境和氛围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
可以选择一些与古诗词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在吟诵时播放,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
也可以请一些专业的诵读者来校内进行古诗词诵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真实的感受。
五、创设合适的任务和练习在吟诵古诗词过程中,应该给学生一些合适的任务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可以进行一些韵律练习,让学生模仿诗词的韵律进行说唱练习,提高语感和音韵感。
也可以设计一些口语交际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古诗词进行对话练习,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吟诵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在运用吟诵的策略时,要注重选择适当的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音韵感、注重古诗词的解读、创设情境和氛围以及设置合适的任务和练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吟诵,向古诗文更“美”处漫溯
552020/10●重庆市涪陵区第十四中学 代保明吟诵,是中国流传几千年的“读”书文化,是用艺术的声音传达汉字音韵魅力的“读”书方式,是用唱歌的形式来“读”出诗文的内蕴和情感,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主张的“读”书方法,深受古今读书人的喜爱。
它与朗读有很大的区别,朗读是结合普通话四声读出文章的情感,吟诵似唱歌,是在汉语音韵学指导下的唱歌,它讲究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以及实字虚字入声字、重音短音拖长音等,并且古体诗、近吟诵,向古诗文更“美”处漫溯体诗、古代散文还各有各的吟诵讲究。
因而用吟诵来读书特别有韵味,特别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特别能彰显语言的音韵魅力。
遗憾的是,在100多年前,吟诵被朗诵代替,人们在“读”书时沉潜于音韵旋律之美的场景难觅踪影,在中小学广为流行的是,在普通话四声基础上的朗诵。
当然,朗诵也能表现文章的情感,但中国古代的诗词、散文本身就是写来吟诵的,只有在吟诵时,文本的音韵之美才有可能被生动演绎,才有可能还原古代诗文它应有的声韵样态,读者也才能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教了35年语文的我,努力尝试用吟诵来“读”古诗文,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代人“读”书的样子,从而体会古诗文的美学价值。
教完了七下所有古诗文,回望走过的路,我对吟诵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吟诵并非仅仅是“读”书的方法不一样,吟诵的价值在于通过声音走进文本,通过声音来表现古诗文的深刻内涵和悠远意境。
只要吟诵到位,古诗文完全不用喋喋不休地讲析。
就目前自己的吟诵教学来看,还没有看到吟诵的内在,但吟诵的以下四个作用不可低估。
其一,吟诵,能充分展现古诗文的音韵美。
《木兰诗》是古代乐府民歌双壁之一,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既然是民歌,那一定是在民间传唱的歌曲,普通百姓都能唱。
这样的民歌,如果真能让学生唱,通过唱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那是多么美好的教学方式。
乐府民歌属于古体诗,这样的诗歌在吟诵时不需要注意平仄,只需要注意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和入短韵长的读法。
留住“读书的声音”——关于中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调研与思考
留住“读书的声音”——关于中华吟诵传承与推广的调研与思考图1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地区分布(人数)图2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年龄分布图3 直接采录吟诵传人的私塾学习情况(人数)图4 吟诵影音的文体分布情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吟诵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自古读书皆吟诵,以前所谓“读书声”,今天称为“吟诵”。
千年以来,吟诵在学堂里和文人之间代代相传。
而近百年来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吟诵逐渐淡出课堂、淡出国人的记忆,传承千年以上的“读书声”濒临失传。
要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从抢救文化的声音——“读书声”开始。
编者按5月28日,本报曾刊发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南开大学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关于传统吟诵的调查与思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该项目的另一个研究团队——首都师范大学课题组,从2004年起围绕中华传统吟诵对全国吟诵传人进行了抢救性采录。
为了推动传统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我们特邀首都师范大学课题组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此报告。
我们希望这一组报告,能进一步引发社会的关注,进而对弘扬包括吟诵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吟诵曾经是私塾、官学里读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每个中国学生、文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吟诵也是我国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一,吟诵讲究字正腔圆,也就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很清楚,而且一般拖得比较长,所以在儿童启蒙教学阶段,可用来识字正音。
其二,吟诵又是一种用声音表达的理解,或是感性的体悟,吟诵教学法与讲解教学相配合,作用巨大。
其三,吟诵对于教育的最明显的功用,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古人形容儒家的学校,常说“书声琅琅”,即读书声美妙动听,又说“弦歌不绝”,就是学校里随处都有歌声,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吟诵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最后,吟诵还是人格和品性培养的重要方法。
吟诵的形式圆润而大方,真诚而高雅,这种外在形式之中,也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吟诵与声韵分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吟诵和声韵分析是两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
吟诵是指通过朗读古诗词的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声音,表达出对古诗词的感悟和情感。
吟诵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在小
学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韵律相对较简单、内容相对较容易理解的古诗词进行吟诵,让
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美感的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吟诵古诗词,学生可以掌握
古代的语音语调,提高语音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优美的语感。
声韵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韵脚、韵部和声调等音韵特征,以及词语的平仄、
音韵的变化等语言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押韵方式。
声韵分析可以将古诗词
的韵律规律和美感进行系统的理论归纳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构词规律和修辞特点,提高学生对韵律的敏感度。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韵律和押韵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吟诵和声韵分析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和表达能力。
这两种方法的相互配合和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
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积极参与。
吟诵研究报告
吟诵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吟诵是一种将研究报告以吟诵形式朗读出来的方式。
通过吟诵研究报告,可以增强报告的艺术感和表现力,并使报告更加生动形象。
在吟诵研究报告中,朗读者通常会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表达出报告中的重点和情感。
吟诵中的节奏感和音调变化可以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报告的内容。
吟诵研究报告有助于打破传统阅读报告的枯燥感,使报告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吟诵,朗读者可以更好地引导听众关注报告的核心观点,并通过语调和情感表达来传达报告的主旨和信息。
此外,吟诵研究报告还可以提升听众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相比于传统的报告阅读,吟诵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从而使他们更加专注于报告的内容,并更好地记住相关信息。
然而,吟诵研究报告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朗读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吟诵技巧和语感,以保证吟诵的流畅和自然。
其次,报告的语言和句式也需要适合于吟诵,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吟诵效果。
总的来说,吟诵研究报告是一种创新的传达方式,可以使报告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它不仅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强报告的表现力,还可以提升听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然而,吟
诵研究报告也需要朗读者具备良好的吟诵技巧和报告的适宜性,才能有效地传达研究报告的信息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吟诵”与“素读”的音声关联性及其阅读方式的嬗变[摘要] 古代东亚地区通行的读书方法“吟诵/素读”对于揭示中日语言文化交流史上的文本解读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指出“吟诵/素读”二者在文化传播上的可对比性,再从“读音及文本对象”、“声调性”、“唱诵性”、“传情性”等四方面阐述二者的音声共性,分析得到“吟诵/素读”同源同步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延伸探讨了从“音读到默读”的阅读方式变迁问题。
[关键词] 汉文;乐音性;转读;音读考察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化传播历史,往往仅能凭借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却鲜有可资参照的实物,这是由文化传播的社会人文特性决定的。
然而,在古代中国和日本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的读书方法——“中华吟诵”(即吟诵调,主要表现为私塾调)以及一种古代日本人用来学习中国经籍文本的方法——“素读”,却在许多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堪称研究古代东亚地区汉文传播过程的“活化石”。
一、可比性:“吟诵/素读”的研究意义“吟诵/素读”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首先,“吟诵/素读”均是特殊的汉文教育方法,它们在汉文传播中依附于典籍得到顺带传播,既关乎语言学习因素,又带有音乐艺术因素。
其次,“吟诵/素读”自中日文化交流初期就一直存在,而那些曾经和它共同存在的汉文传播要素,如传播人、语言接触情景、汉文教学方法等,都早已消失。
再次,“吟诵/素读”作为汉文教育方法,处在佛教与儒学的交叉层面上,牵扯文化层面因素较多,且在其流变过程中,涉及从南亚至东北亚的广阔地理空间。
最后,“吟诵/素读”并不具有语言学意义,但是在汉文传播历史中长期存在,并受到特别重视。
研究二者的传播关联性对揭示古代东亚地区汉文传播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似性:“吟诵/素读”的音声共性虽然“吟诵/素读”分处华夏及日本两地,但却享有许多相似性,二者至少在读音及文本对象、声调性、唱诵性、传情性等四方面拥有共同属性。
(一)读音与文本对象所谓素读,即采用汉音诵读经典原文,而“吟诵”,自然也是采用汉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采用的“汉音”均具有时代性,“素读”的方法从飞鸟时代始,至少持续到明治时代,绵延时间超过千年,但采用素读读音仅有成熟定型的“吴音”、“汉音”、“宋音”三种,“吟诵”同样须讲究古代读音,如在吟诵古文古诗时,需要“破读”,而不能采用现世的普通话。
江户时代幕府臣僚培训机构昌平校导入了以“素读吟味”和“学问吟味”为主的定期考试制度,考试内容是来自朱子学的四书五经孝经一类儒学典籍,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等。
“素读”是当时儒家教育的实存形式,既是普遍性的教育学习,又可作为儒学素质的考量标准。
“素读吟味”采用典籍同样也是“吟诵”的基本素材。
(二)声调性日本语言学有所谓“音读”的概念,指按汉语的发音方式读日语中的汉字,与之相对的是按日本发音读字的“训读”。
实际上”音读”的概念应该扩大,所谓“按汉语发音来读的”,不只是汉字,更包括汉文典籍,“音读”应该指“训读”发明之前日本人按汉音阅读汉籍的阅读现象。
“素读”,或称“白读”,即是单纯读音而不讲究意义的读书方法,实则就是“音读”。
在“音读”这一维度上,“吟诵/素读”存在交叉共性,如“吟诵”讲究“高声读”,而“素读”则须响亮读(read aloud without being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再者,二者都有“单调性”的特点。
著名吟诵名家陈少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吟诵:“传统的吟诵,就单个的吟诵调子来看,它有个缺点——单调。
吟了几首,又千篇一律。
这就是它的缺点。
”陈先生似乎在用一个理想化的标准去框定吟诵,说它是有缺点的。
实际上,吟诵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阅读方法或曰教育现象,无所谓优缺点,它表现出的特点都有其特定原因。
应该指出的是,诗歌等一般古文若可“吟诵/素读”,必带有不同程度的韵律性,从部分保存下来的中国历史文献上可见宫商角徵羽或工尺符号,日本古代文献也多有音调批注。
“素读”的最早使用多是在寺院内佛经的教读,更需按固定调子进行诵唱。
(三)唱诵性“唱诵性”可说是“吟诵/素读”最显著的乐音特点。
“吟诵/素读”二者都要求学习者从小熟读经书并达到背诵的目的,有所谓“背书调子”的说法,讲究曲调的抑扬顿挫。
古代在“吟诵”时皆依循一定的声调节奏,私塾里的诵读则要通过拖长声音等方法展现这种乐音特点。
吟诵名家陈以鸿先生谈到“吟诵”时说道:“有时候大家集体诵读,就像大合唱一样。
我记得他(唐尧夫)吟诵有时候会奇峰突起,有时会一个音唱地很高,一下子上去然后又下来,非常好听……听起来很舒服。
”“素读”的教学则是熟读四书五经,要求学生重复很多遍来记诵,发出声音正确地读,不断地重复念,而不用理解其意义。
在江户时代的素读实践中,学习“素读”的是小学生,称为“素读生”,而大一点的学生则称为“讲义生”。
“素读生”年龄小,理解力差而记忆力强,其学习方式是不讲解文义,只进行诵读。
(四)传情性传情性指的是“吟诵/素读”过程中伴有感情的传达,具体而言包括诵读者对文本内容蕴藏感情的共鸣以及诵读过程中的感情抒发两种方式。
就吟诵而言,“因声求气”可视为感情共鸣的一种吟诵方式。
周振甫在《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指出:“因声求气,就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气盛言宜,又通过对气盛言宜的体会来体会作者的情愈,‘使我之心与古人之心合于无间’。
”叶圣陶亦有此种见解:“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吟者吟诵音调性突出的诗歌文体的过程中能抒发内心情感,如吟诵名家文怀沙先生擅吟长短句式交错的古体诗,吟诵时自由舒展,感情丰沛,恽正平先生的吟诵舒缓,能够在悠长的音中抒发情感。
古代日本人对“素读”的“传情性”尤为看重,并提高到锤炼灵魂的高度。
汉文典籍的“素读”法被认为是把日常性的语言与精神性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并渗透到人灵魂之中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反复诵读文本词句的声响和节奏,通过诵读文章的声响和对音调律动形态的感知,把汉语的形式刻印在幼小灵魂里。
虽然幼小时不解其意,但汉籍里的儒学思想经由素读的形式传递到学习者心中,能够起到“锻炼魂魄,塑造人格”的作用。
三、关联性:吟诵与素读同源产生、同步发展由上可知,“吟诵/素读”同是诵读汉文经典的读书方法、教育方法,拥有许多共同特点。
实际上,考察产生与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吟诵/素读”有着同源同步的关系。
“同源”指的是二者共同起源于佛经吟唱调,“同步”指的是随着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吟诵/素读”保持着共存同步发展的状态,进一步研究发现日本的“素读”法实则为中华“吟诵”的变体。
胡适曾在其《白话文学史》中提出一条断论:“读书念出调子来,在我国过去是没有的,而是受了印度的影响。
”确如胡适先生所言,吟诵与佛教活动的音调方式密切相关。
佛教极重视唱诵方法,印度佛教有所谓“声明”之学,传入中土以后,开始用汉音转读梵语经典。
《金光明经玄义》有言:“此娑婆国土,音声为佛事”,据考证,佛教唱导不但导致了“愿疏、唱赞”等纯粹宣教形式,也导致了说唱艺术的大发展,包括“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等在内的文艺形式相继产生,唱导甚至间接催生了诗律、戏剧、话本小说等的产生,寺院由此成为了重要的求知及教育场所。
在诵唱音调通行、可唱文本盛行、寺院成为教育重地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诵唱”的基本宣教方法也进入到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范畴,成为一种基本的读书方法。
日本学者Nakata研究了发生在寺庙中的佛经学习情境,学生跟随教学导师逐字逐句地诵读汉文,学生须先背诵经文,然后再进行意义讲释。
这种看似荒唐的汉文学习方法却是日本人学习汉文经典的有效方法,他推测“素读”很可能是在佛教入日的大环境下对佛经学习仪式的模仿。
从语言学习上看,传入日本的佛经是用汉文写成的,日本僧侣要阅读佛经,只能直接用汉文去诵读。
从学习程序上看,发生在日本汉学塾的从素读、会读到轮讲、讲释的系统化学习方式,与佛教先诵记再讲座的教习方式甚为吻合。
再者,在中日文化交流密切的唐代,日本派遣的僧侣——学问僧,数量远比“留学生”要多,他们归国后在寺院讲授佛经的同时必须讲解汉学,由此寺院不但是佛门弟子修道的地方,也是文化的中心,还是教育的中心,被称为“学问所”。
江户时代“素读”法提倡者贝原益轩所谓“读书三到”的原则来源于朱熹的思想方法,而后者则直接受到佛教“朝暮课诵”、“熟诵佛经”的影响。
四、延伸探讨:阅读方式的变迁——从音读到默读“吟诵/素读”的存在与消失,不是孤立的“教育方法”问题,实际上反映了阅读方式的变迁,即从“吟诵/素读”这种“音读”法到现代不出声的“默读”法的变化过程。
日本学者前田爱首先从对素读的研究中延伸出了对读者阅读方式的关注,在其名作《从音读到默读》中提到,“现代小说一般是一个人默读的,但偶遇到年迈老人用一种奇怪的抑扬顿挫音读报纸的情景,不禁让人料想这种默读的读书习惯普遍化为时尚前,不过才两代、三代吧。
”这种揣测是准确的,在中国的音读发展历史上,即便在近代的民国末期,“吟诵”这种音读法也广为流行,彼时无论文理工商的各类大学者,在其幼年时均受过“吟诵”四书五经的儒学熏陶,也因此打下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国学功底,而“吟诵”的消失也不过百年。
前田爱进一步把这种“抑扬顿挫”的音读方式分为两种,一类是作为传达手段或理解补助手段的“朗读”,再一类是为体会文章的韵律而朗朗诵读的“朗诵”,后者既出现在南宋杨与立《幽居》诗“柴门阒寂少人过,尽日观书口自哦”里,也出现在私塾的读书声里。
无独有偶,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方近代的阅读方式也经历过类似的转变:从朗读到默读,从公开阅读到私下阅读,从缓慢的精读到快速的泛读,这常被称为18世纪“阅读革命”的问题。
可见,从出声到默念的阅读方式是人类阅读变迁的普遍规律。
【参考文献】[1]Nakata,Iwao(1954/1979)Kaitei ban Kotenbon no Kokugogakuteki Kenkyu Soshuhen Tokyo:Bensei sha[2]陈少松先生论吟诵[A].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音乐学院:2009:2.[3]栗月静.阅读革命:从朗读到默读[J].看历史,2012(06).[4]吴光辉.科举考试与日本[J].东南学术,2005(04).[5]任钧华.明治时期的社会主义者与汉学塾教育——以片山潜和幸德秋水为中心[J].日本研究论集,2007,00:265-276.[6]于长敏.佛教在日本文化史上的作用[J].现代日本经济,19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