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2011年高考新课标大纲—历史
2011年高考考纲
2011年高三历史考试范围说明:以下内容作为高三、高二历史教学和复习参考的范围,正式内容以今后下达考纲为依据。
高三1-7册考试内容:(第二版教材页码仅大字部分,小字部分不考.)★后高考的要求,没有标识的表示水平与高考都要掌握的内容。
(共158课,整课删掉共31课)第一分册:(删掉2课)第1课P2王国的更替第一段,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P3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第二段;P4《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与历史价值,P5第一段。
第2课P7法老专制统治埃及位置,法老专制统治;金字塔与来是信仰;P8第一段;象形文字P8第1段,P9第1,2段。
第3课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种姓制度P10第2段,P11第1段;佛教的创立和发展P11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佛教的鼎盛和传播,《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第4课P15中美洲文化三个代表(玛雅、阿兹特克、印加),P16第二段玛雅文化地位及贡献。
第6课P24古代希腊地位与位置,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P25第2、3段(“古典时代”);P26雅典民主政治全部。
第7课P29《荷马史诗》;★雅典卫城;P31哲学与史学第8课P34罗马共和国开始;P35罗马进入帝国;P36第2,3段(环地中海,跨三大洲)段,★罗马帝国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灭亡及影响;P37基督教兴起的地点、时间与经典。
第9课“十二铜表法”全要;★公民法与万民法第10课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地点、创始人、经典;★东罗马帝国灭亡。
第11课P49第一段,★1299年奥斯曼人首领宣布建立独立国家;P50第一段,P51第一段。
第12课P53封建制度的产生,第13课:城市的复兴与自治p58 第三段;★等级君主制第15课:大学的兴起第二分册:第1课原始农耕全要;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第2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二里头文化遗址第3课P9,甲骨文与信史,方国联盟,青铜时代(司母戊鼎);第4课P14第一、二段,第5课社会大变革全要(C);P19百家争鸣(B)全要。
2011年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2011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语文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011年历史新课标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6)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9)一、中国古代史 (9)二、中国近代史 (15)三、中国现代史 (19)四、世界古代史 (22)五、世界近代史 (25)六、世界现代史 (27)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31)一、教学建议 (31)二、评价建议 (34)三、教材编写建议 (38)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40)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
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11高考大纲(新课标)
高考考试大纲语文(新课标)2011年3月7日13:24源文档<http://g源文档</201103/125172_2.shtml> aokao.tl100.co源文档</201103/125172_3.shtml> m/201103/12517源文档</201103/125172_4.shtml> 2.shtml>源文档</201103/125172_5.shtml>源文档</201103/125172_6.shtml>高考考试大纲英语(新课标)2011年3月7日13:29源文档<http://g源文档</201103/125173.shtml>源文档</201103/125173.shtml> /201103/125173.shtml>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数学(课标版)2011年3月7日13:31源文档</201103/125169.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9_2.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9_3.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9_4.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9_5.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9_6.shtml>源文档<http://gaoka源文档</201103/125169_8.shtml> /2011源文档</201103/125169_9.shtml> 03/125169_7.shtml>源文档<http://gaokao.tl1源文档</201103/125169_11.shtml> /201103/125169_10.shtm源文档<http://gaokao.tl100.c源文档</201103/125169_13.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9_14.shtml>om/201103/125169_12.shtml>l>l>源文档</源文档</源文档</201103/125169_16.shtml> 201103/125169_15.shtml>源文档<http://gaokao.tl1源文档</201103/125169_18.shtml> /201103/125169_17.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9_19.shtml>高考考试大纲政治(新课标版)2011年3月7日19:34源文档</201103/125167.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2.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3.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4.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5.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6.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7.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7.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8.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9.shtml>源文档<http://gaokao.tl100源文档</201103/125167_11.shtml> .com/201103/125167_10.shtml>源文档</201103/125167_12.shtml>。
2011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
2011年高考历史考纲新课标对应知识点1.专供尖子班内部使用,不用外泄。
2.国家级示范高中教导处历史科组集体整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2、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3、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 (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4、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5、分封制的特点?为什么说分封制并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1)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2)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6、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
瓦解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
(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1、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011年全国新课标考纲解读
2011年全国新课标考纲解读教学博苑05-12 08552011年全国新课标考纲解读考纲整体分析2011年全国新课标考纲和2010年考纲一脉相承,表述上没有变化,体现了稳定性和承继性,这是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新课标考试省份逐年增多需要阶段性稳定的考虑。
备考要点指要现代文阅读近几年全国课标卷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的突出特点是兼顾文章的知识性和文艺性。
文章兼有议论文和说明文的特征,注重传统文化精髓的育人功能。
题料长度为800——1000字左右。
设题中规中矩,难度适中。
此考点的备考要注意选材的精当性。
要注意传统文化领域的材料,并关注在新型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忽视的领域,无须求新求异。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选材侧重史传文,选材为24史中的篇目,非常正统。
选文长度为600字左右。
题型固定:文言实词、信息筛选、文意概括、文言文翻译。
此考点的备考要关注史传文,尤其是24史中的篇目。
要注重对课内文言文的把握,因为文言文不比其他文章,更体现知识的积累性,要立足课内,联想拓展。
文言实词要结合语境合理判断;信息筛选要看清题干,结合事实,有效排除;文章分析概括要依据文意,体察细微;文言文翻译要落足于采分点(实词、虚词、句式等),力求字字落实。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材不拘一格,唐诗、宋词、元曲等均可涉及。
但考查点相对固定,突出考查形象和思想感情,也就是情和景的关系。
此考点的备考需要立足感悟诗歌形象的基础上把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
如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等。
注意描写的手法,如衬托、对比、白描、工笔、多角度写景等。
还要注意分析诗歌中的炼字技巧。
(三)名句名篇默写名句名篇默写诗文结合,注重经典篇目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和富有哲理、启迪智慧的句子。
不偏不怪。
此考点的备考依据考纲说明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突破,要有计划、有周期的进行。
要注意名句中音同意近的字、难写的字,容易顺序颠倒的句子等,字字落实。
2011年高中历史结业考试内容与高考考纲
《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1)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专制统治: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2)金字塔与来世信仰: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
金字塔的象征意义
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的象征意义
(3)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
(2)区域经济的发展:(北方人口的南移;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今年不要))
区域经济的发展
(1)南朝与北朝: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今年新增加的考点)
南朝与北朝: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南方经济的发展
(2)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1)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的名称
(2)玛雅文化: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玛雅文化: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今年不要了★)
(1)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
(2)希腊城邦的形成: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古典时代”
希腊城邦的形成:城邦的特征;“古典时代”
(3)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全盛的三个里程碑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1)宋朝的建立
宋朝的建立
(2)文官体制(今年全部要★)
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的基本内容B
(3)科举制的完善:(今年全部要)
科举制的完善:(今年全部要★)
(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知道三个政权并存)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大纲的说明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大纲的说明整理人:平顶山市二高秦红超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考核目标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例 1 图1、图2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
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A.以写实的方法表现客观世界B.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D.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说明】本题提供了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考生需要从题干、作品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正确选择。
通过审视作品首先确定它们采用的是夸张的表现手法;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用这种方法所表达的更多的是作者本人内心的感受。
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 2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
1947 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
从 1 月到 3 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
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 万。
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
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
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2011年新课改地区考纲解读——历史部分
2011年新课改地区考纲解读——历史部分在《考试大纲》出台后,考生应对照《考试大纲》,逐一核实知识点,避免知识漏洞。
特别是主干知识与核心考点,它是基础知识中的主要只是,是能够考查出考生能力、素质的知识,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来源。
因此,在接下来的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生应紧密结合《考试大纲》上的考点对主干知识进行复习。
必修一模块——政治史一、制度建设在政治史中,制度建设是该模块的核心。
制度建设包括制度的创新和调整。
制度创新就是建立新的制度,例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北美建立的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等等。
制度的调整就是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改良,使其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例如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就是对秦朝以来实行的三公九卿制的发展;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发展等等。
制度建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今天的制度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基于此,这方面内容受到了命题专家和备考指导教师以及考生的关注,是备考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君主制、民主制;近代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现代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
虽然这两年的而高考命题没有涉及这些方面,但是不等于说今后的命题不会出现,希望广大考生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也是必修一模块的重点内容。
民主和法制总是放在一起阐述的,这是因为二者相辅相成,民主的维护和发展需要法制作保证,法制是为保障民主秩序而存在的。
必修一重点揭示和阐释了人类在社会治理方面从专制走向民主、法制的发展历程以及民主、法制的内涵。
在这方面有三种表现方式。
1、直接解释民主政治。
如教科书中第二单元的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制;第三单元的近代欧美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第四单元第17课的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历程;第六单元前两课的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
2、民主的追求包含在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中。
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部分答案及详细解析(高清)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C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A、D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解析2:本题以董仲舒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选C。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题解答关键在于理解题意,题干明确强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儒家思想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正确。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综合2011年03月09日 11:07 来源: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本大纲拟订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分别对每一考核目标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界定。
目标\要求ⅠⅡⅢ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二、考试范围(一)政治第一部分经济常识1.商品和商品经济(1)商品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2)货币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的产生和发展;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企业和经营者(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及其作用;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与破产(2)企业的经营者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企业经营者的素质4.产业和劳动者(1)三大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合同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5.财政税收和纳税人(1)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国民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的巨大作用(2)税收与纳税人税收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6.银行和储蓄者(1)我国的银行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2)公民的储蓄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1)商品服务市场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市场交易原则(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家庭消费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1)当代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经济全球化;外汇与汇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关税;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哲学常识1.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3.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4.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第三部分政治常识1.我国的国家制度(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3)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4)我国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1)政党与政权政党的特征;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我国的民族和宗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基本特征;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我国的宗教政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4.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3)我国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第四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二)历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井田制和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5)秦汉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5.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理学和史学;文学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7)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资政新篇》;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4.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袁世凯专政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5.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经过(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军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发展;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日本大举侵华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徘徊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2.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4)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8.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的。
2011年高考(新课标)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仰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
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免费)2011年高考新课标大纲—历史
(免费)2011年高考新课标大纲—历史.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2011年高考新课标大纲—历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011上海历史高考考纲
编写说明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继续实施“3+综合+x”科目设置方案,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及综合能力测试为必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为考生报考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选考科目。
为了使广大考生了解考试的要求,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命题办公室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讨论,依据上海市中小学教材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各相关学科课程标准试行稿(“二期”课改课程标准),考虑到“二期”课改教材、部分高三毕业生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教材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手册》按照考试科目编排,各科均包含下列内容:考试性质、考试测量目标、考试细则、考试内容(和要求)、题型示例等。
各科目(综合能力测试除外)考试内容(和要求)都是依据相应学科的课程标准确定的。
上海市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拓展型课程提供了不同的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但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对模块的选择规定略有差异,各学科实际教学中对模块的选择要求也有差异。
因此,本《手册》各学科对拓展型课程中模块的处理也略有差异。
希望广大教师和学生注意《手册》中相关学科考试内容部分对拓展型课程模块的规定,考生考试中也应该注意仔细阅读试卷的指示语,按照指示语的要求答题。
本《手册》适用于使用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的考生。
少数语种(俄、日、德、法语)的考试仍然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2010年l1月历史科一、考试性质上海市历史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对象为2011年选考历史科的全体考生。
二、考试目标1.历史知识1.1 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1.2 知道重要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1.3 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2.历史技能2.1 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2.2 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2.3 了解获取材料的各种途径(如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 3.材料处理3.1 提取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3.2 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3.3 识别材料中的客观性表述和主观性认识3.4 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4.历史阐释4.1 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4.2 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4.3 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4.4 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5.组织与交流5.1 运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5.2 运用叙述的方式进行组织5.3 运用论述的方式进行组织6.历史价值观6.1 认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6.2 尊重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6.3 确立人类共享的观念与价值三、考试细则1.考试方式和试卷总分考试方式为闭卷书面考试。
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
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政治来源: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日期: 2011-03-09 16:12:27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费)2011年高考新课标大纲—历史.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2011年高考新课标大纲—历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大抗议书(2)内战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宪章运动(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选考五探索历史的奥秘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2.人类起源之谜3.二里头文化4.三星堆遗址5.米诺斯宫殿遗址6.玛雅文明7.大津巴布韦遗址选考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1)“世界遗产公约”(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1)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2)奥林匹克遗址群(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1)佛罗伦萨(2)圣彼得大教堂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1)秦始皇陵兵马俑(2)万里长城(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5)昆曲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2)奥斯威辛集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