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合集下载

2011年高考历史福建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历史福建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历史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3题)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传统习惯与现实变革的一种调和,土耳其改革领导人凯末尔要摒弃旧的宗教传统的同时自然要引发争论,但同时推行的仿效欧洲的现代化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又符合了人们的现实需要,因此改革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材料反映的总体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然遭遇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欧式帽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可以判定这种现象是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故选A。

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

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也没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

D项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

【考点】土耳其近代化改革2.(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沿革历史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前许,孙叔敖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卷)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2年高考真题——文综(新课标卷)历史部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011新课标全国卷(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

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先生直接民权。

”材料二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8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

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

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评析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评析

2011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析杨秀芹2011年高考终于尘埃落定。

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考试结束后,大部分考生认为其难度比去年要大,特别是时间上显得非常紧张,稍不留神就有写不完的可能。

打开试题一看,今年的历史卷确实不是那么简单,其难度系数会小于0.50。

那么,今年高考历史试卷有哪些显著特点?我们今后的教学和复习中要注意什么呢?。

一、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主要特点1、最大的变化是题型发生了巨变:一是必做题由原先一道37分的试题分解为两道试题,即将40题分化为40题25分,41题12分。

增加一题就相应增加了学生的材料阅读量和分析综合问题的思考时间。

特别是41题单独成题,在平时的模拟试题中没有训练过,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也没有提及这种类型的例题,大多数学生显得力不从心,难于适应,甚至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二是选做题由原先选修教材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题任选做一题,扩大到4题任选做一题,增加了“历史人物评说”“民主思想与实践”的两道选做题。

2、41题单独命题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年的41题“西方崛起的评论题”单独成题,共12分。

一体现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

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施展个人的才华提供了良好的舞台。

三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些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

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相符,即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要求学生应注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了许多:除了必做题第40题“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德、才观的变化及其原因”,选做题第45题“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第46题“孙中山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第48题“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等四题比较容易入手外,其他试题难度都比较大。

一是选择题的阅读量非常大,每题都有许多原始材料,且都是一些比较、综合概括方面的试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华星教育评价中心一、试卷基本信息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题12题,题号为24——35,共48分;非选择题6题,其中必做题2题,题号为40、41,共37分;选做题4题,任选其一,赋分15分。

在基本题型上,全国卷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纵向比较来看,选做题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被替换为地理、政治、历史的顺序。

非选做题的“单科一题和一个综合题”的模式被“拼盘式”模式完全代替。

二、试卷总体评价2.1 试卷特色一是:弱化知识覆盖率,侧重学生学科能力的测试。

试卷充分发挥了试题本身在测试过程中的生成性功能:几乎没有简单的记忆再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搬家’和调用;更是根据材料和问题情境对知识的合理组合、融通、提炼等充分说明了生成性功能。

学生的答卷就是自己三年寒窗的功底在几个小时内的创作生成的一个新‘产品’。

二是:贯彻课标新理念,加强高考的引导性。

引导教学更大力度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学科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充分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事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在试卷的每一题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这让灌输和死记再也没有了市场。

试题难度的加大只是表象,实质反映的是平时教学与新课标下选拔评价考试理念的‘不接轨’。

三是:注重热点重大历史事件。

例如: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140年前巴黎公社的成立、100年前的辛亥革命、90年前的中共成立等。

2.2试题内容解析2.2.1 知识解析表一:知识分布——模块分值比较 专题选 择 题非 选 择 题 总分值 题数题号 分值 题数 题号 分值 必修一 政治文明5 24,28,29,30,31, 20 \ 40,41部分 25+4=29 49必修二 经济文明4 25,32,33,34, 16 \ 41部分 4 20 必修三 思想文明3 26,27,35 12 \ 41部分4 16 选修1—改革回眸1 45 15 选修2---民主思想1 46 15 选修3---战争与和平1 47 15 选修4—人物评说1 48 15 合计 12 48 52(选做记15分)100 图一:知识构成分值比较具体到知识点为:西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思想家苏格拉底及其主张;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及其评价;近代中国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和探索;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时期的对内国企改革;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基于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化和基于交流借鉴的文明冲突和融合等。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综历史(全国卷) 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综历史(全国卷) 解析版

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解析)适用省区:内蒙古、青海、甘肃、河北、湖北、西藏、贵州、云南、广西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按明朝“一条鞭法”,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数,征收白银完税。

按此政府,官府只能勒令有较多田地的田主(地主)交纳银两,即税收政策的变化。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徐继畲是晚清封建官僚,不是资产阶级人士,故排除A、D;他也不属于洋务派,且洋务派只学西方技术不学西方政治,排除C;D项主要突出华盛顿不终身、不世袭,批判中国君主制的终身与世袭。

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科举考等,悉照旧制,乃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既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预备立宪【答案】:B【解析】:光绪朝,(慈禧太后)懿旨罢“经济特科”,针对的是“戊戌变法”中的文教措施。

16.清初著名使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

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答案】:D【解析】:章太炎借用南宋末年的悲壮抗元故事,意在激发中国人民反帝的民族激情。

2009—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

2009—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

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

【答案】C2.(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答案】C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答案】A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历史部分)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A、D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意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

因此从图中我们获得正确信息是D,ABC在图中不能获取该信息。

解析2: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意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全国卷)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全国卷)

从2010年高考试题谈历史学科备考2010年高考已经结束。

当我们研读今年高考历史试题时,总结过去一年高三的教与学,又有了许多的感悟和启示。

一、2010年高考试题总体评价2010年全国文综卷I的历史部分继承了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风格,结构、题型和题量与2009年保持一致,难度总体上基本相当,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命题思路。

试题注重考查历史的主干知识,突出历史学科的学科性,并与高中新课改相衔接,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注重教材的知识细节和相关知识延伸拓展。

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和导向作用。

二、2010年高考试题的特点1、分值分布:中国古代史36分,中国近现代史占28分,世界史占36分,分值的分布基本均衡,与09年的分布基本一致。

选择题的难度较大,学生要想在选择题上拿满分很不容易。

问答题难度适中,一般学生都能得分,但难题部分很难得高分,符合作为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2、命题内容:①试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试题全部采用材料题,有文字材料、地图、表格等,要求考生能够从不同类型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同时对学生知识面的广度要求较高。

②覆盖面广,贯通古今中外。

如37题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大板块知识融合在一起来考查,突出了历史知识“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知识的横向联系感强,能够起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作用。

3、考查目标:①突出了对学科基本知识、技能、思维的考查。

试题中没有一题是对教材内容的直接考核,都需要学生在新情景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分析后才能作答。

②以能力立意。

今年的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对已有的知识的驾驭、迁移和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完全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三、对高三复习备考的启示1、切实注重基础知识,挖掘教材隐性知识。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一)——观点评论类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典型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以期学生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例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析”“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赞成(或正确)、反对(或错误)、片面等均可。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评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①判断观点(是否同意)②多角度举出理由(为什么)中国发生变化的时间定位: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1919年)观点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观点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卷(解析版)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答案】D【解析】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中,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行更有利于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

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009—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

2009—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

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臵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历史(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

历史(全国卷)答案解析2011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题, 共计 48 分)1、(4分)D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史部,主要收录的是各种体例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等;子部,收集的是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集部,收集的是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

由此可知,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集部,故D项正确。

2、(4分)D材料表明,佃户向“田主”交纳的是实物地租,并经常拖欠地租从而影响“田主”的利益,反映了佃户对“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弱化,但这种弱化是国家(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结果,即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的结果。

A项材料不能体现,B项仅仅体现的是佃户与“田主”的关系,而且它是由D项导致的,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C三项,D项正确。

3、(4分)B作者是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倡导者之一,他感叹的是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反映了他对君主制的反思。

A项是革命派的主张;C项说法错误,因为当时向西方学习主要停留在口号上,尚未真正实践;D项不符合徐继畬的阶级立场。

故B项正确。

4、(4分)B“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说明戊戌变法的措施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归于失败,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戊戌政变,故B项正确。

5、(4分)D注意陈元孝的诗句“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表达的是对汉族政权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悲愤之情,而章太炎以该诗题画并刊于《民报》,说明章太炎与陈元孝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即表达了章太炎对满清统治的不满,要求推翻满清的统治,故D项符合题意。

6、(4分)图片信息表明,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先降后升,这主要是由于1960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炼钢铁,由此工业产值开始下降。

2011年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解析版

2011年高考试题——历史(上海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题-解析版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0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5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1.一位古希腊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希波战争的始末。

他是A.伯里克利 B.希罗多德 C.柏拉图 D.罗马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古代历史人物。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425),古希腊历史学家,在古罗马时代,就被誉为“历史之父”。

所著《历史》一书,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历史》详细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前6世纪初 D.公元前6世纪末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时间的不同表述方式。

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年号等。

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比如本题时间“公元前509年”就是公元纪年法。

世纪纪年法: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00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因此公元前509年应该表述为公元前6世纪末。

3.根据所学的知识,右侧表格①②处分别填上A.封建等级制:城市的复兴B.封建等级制;民族国家形成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8世纪上半期,西欧进行采邑改革。

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

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作者:蔡红单位:四十五团中学政史地组2011年6月15日2011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卷分析及应对-----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2011年高考是新疆喀什45团中学实行新课改后的第三年高考。

文综已经考完,历史试题的考核特点和变化都有哪些,本文做简略点评。

一、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的分布及特点1、分值分布(必修部分)材料题(必选题):40题,古代选官制度(25分);41题,评价近代西方崛起(近代西方经济文化)(12分)2、试题变化历史学科由必修选择题12个(24题至35题),必修材料解析题两个(40题、41题)与选修材料解析(45题至48题)4选1三部分组成。

与去年变化的是必选材料题由一个变成两个,总分值不变。

3、试题分值比重分配其中选择题必修1共20分,必修2共16分,必修3共12分。

材料题40题是必修1中国古代政治史,而41题则涉及到相关的必修2和必修3内容。

今年的分值最多的是必修1,达45分,几乎占一半分数。

同时,古代史的分值超过41分,比重较大。

4、呈现方式较单一从呈现方式上看,试题类型有文字型和图片型两类。

文字型居多,只有三个图片,分别出现在两个选择题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中。

而三个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地图为基本依托设计问题。

建议以后高考的材料选择适当增加多类材料,如图画、照片、漫画、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等,符合新课改的趋势,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渗透新课程要求,突出新材料、新情境1、材料型选择题的比重加大,类型多样12个选择题中,除30和35两题是直接设计问题比较之外,有10道题都是材料性选择题。

28、33、34三题是文告或文件类,25、32是地图图片类,26、31是史籍类,24、27、29是观点类,类型多样。

避免了单纯考查教材记忆试题,符合新课改要求。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栏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件生产厂。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难,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

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

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工业基地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A.研发中心B.一般零部件厂C.核心零部件厂D.整车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D.劳动力较充足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需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读图1,完成6~8题。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解析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

B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

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 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应排除。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AD选项不对,西周的分封制没有使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没有实现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相反地方诸侯实力强大,所以导致春秋战国时候的割据混战,所以才会有以后的郡县制。

B选项不对,西周没有王权的高度集中。

西周时代的宗法制是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秦汉统一。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 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是恢复发展而不是迅速发展应排除。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纵然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

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孙中山继承了其本质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意中华先贤关于“天下为公”的思想。

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苏格拉底是与古希腊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本题中“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一句,表明苏格拉底在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B正确。

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的认识。

巴黎公社在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但并未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C不正确。

巴黎公社是一次孤军奋战的城市武装起义,它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也未能发动广大农民,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排除A、B。

从发布文告的内容来看,是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正确。

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文化政策变化原因。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筹,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政治服务的。

由此联想到,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变化,也是出于其政权需要。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宣传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矛头直指以孔教(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清政府,但后期则要求学尧舜,遵孔孟。

前后变化说明,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考查知识点是“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1895年,维新派康有为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绝《马关条约》;迁都内地;练兵抗战;变法图强。

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人赴京,后世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已广泛觉醒,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

A 正确。

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时间信息表明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的要向各国宣战,而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这足以说明清政府很难控制地方,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由此可知,B正确。

A没有体现C错误,地方实力派仍然是清政府官员。

不是列强傀儡。

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图5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从示意图的内容看,欧洲、日本、美国直接投资(资本流动)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单一出口商品国家的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由此可知,资本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D正确。

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962年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大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针对此种情况,中央发文进行调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A正确。

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材料信息可知,国家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这就意味着企业工资总额直接与企业效益挂钩。

很明显,其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5.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解析:B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

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的理论科学实验证明是错的,故A 错误。

C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D只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都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B正确。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