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人学基础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举办《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新书研讨会
473 Study of art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举办‘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新书研讨会赵笺㊁王谦由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主办,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新书研讨会,于2013年1月15日下午在校逸夫图书馆举行㊂研讨会由南艺研究院副院长㊁艺术学研究所所长黄惇教授主持㊂‘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是我校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夏燕靖花了六年时间撰写的一部学术新作,新近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㊂该书力求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基本面貌作一梳理,以期实现在对以往包含在文艺学㊁美学㊁文化史学,以及各门类艺术史论中的艺术学史材料有一个系统的整理和挖掘,并在艺术史学研究层面上有所推进,从而提供相对完整且具有史料价值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读本㊂全书计划分为上㊁下两册,先期出版的上册,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叶至1978年㊂该书得到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 A P D )和南京艺术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㊂出席新书研讨会的有来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出版社㊁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以及我校的多位专家学者㊂他们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宪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伟冬教授,南艺研究院副院长㊁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居其宏教授,南艺人文学院院长刘承华教授,南艺研究院副院长㊁科研处处长李立新教授,南艺教务处处长袁熙旸教授,南艺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沈义贞教授,南艺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陈捷副教授,南艺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主任丁亚雷副教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健副教授,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赵庆先生,以及南艺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邢莉教授㊁薛龙春教授㊁翁再红副教授㊁张婷婷副教授㊁李安源博士㊁王谦博士㊁赵笺博士等㊂研讨会首先由刘伟冬致辞,他说 我校研究院的成立,旨在继承和发扬学校百年历史积淀的学科优势,特别是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更应有我们自己的独特建树㊂我校艺术理论研究百年来,代代学人,薪火相传,形成了特色之路 ㊂刘伟冬说 我们举办夏燕靖教授‘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新书研讨会,就是鼓励更多学者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来为学校的学术研究添砖加瓦㊂一段时期,我一直关注着这部‘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写作进展,并在成书过程中与作者有过多次的交流㊂这次的新书研讨会,既是对作者付出辛勤劳动后收获成果的祝贺,同时也希望各方专家能够提出中肯的意见,为该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㊂随后,‘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作者夏燕靖对该书的撰写情况进行了介绍㊂他首先对参会的嘉宾表示诚挚的感谢,并汇报了该书的撰写意图和思路㊂汇报中,作者就叙史时间的确定㊁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构成材料及历史路径等方面,阐述了这部学史的构成与脉络,并特地说明该书作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上卷,总的说来,仍然是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铺垫,是从文艺学㊁美学㊁文化史学,以及各门类艺术史论的研究领域中梳理归纳,从而得以呈现当代艺术史的面貌㊂虽说对此呈现方式,目前艺术学界仍有学者持疑义的看法,认为艺术学学科的建立,从根本上讲是不同于以往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艺术学是从艺术本体出发,以阐释艺术原理㊁艺术史学㊁艺术批评和艺术美学的本质为前提,进行的是纯学理性研究㊂它以整个艺术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艺术现象背后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是对于艺术现象及其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门人文学科㊂而文艺学㊁文化史学研究,针对的多是文学及文艺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进行的探讨,更多地是以文学的视角触及艺术的一般问题㊂客观地说,这些领域的研究有忽视艺术最本源的问题㊂而各门类艺术史论研究,又是单向度的研究,缺乏对艺术的整体关照㊂但不可否认,这些领域的理论和史学研究成果在我国艺术学学科设立之前,确实对艺术学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甚至是奠基的作用㊂那么,正视存在的历史事实,并从这一历史事实入手,寻找我国艺术学史的踪迹,就是认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一种体现,本书即按此史学路径着手构筑进行探讨㊂随后作者阐发了对于该书下卷写作思路的构想,在下卷的写作中,由于这个时间段的艺术学史更多表现是对 论 的关注,而如果承认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中 论 从 史 出是一条研究路径,同时又要规避单纯以 史 代 论 的片面做法的话,那么如何做到 史 中出 论 ㊂所以在下卷的史实梳理中更加关注 论 的话题,我考虑到以下一些问题以及阐述过程中的有效衔接,475 Study of art目的是将历史与逻辑统一,即从史实中梳理出 论 的见解,同时形成的理论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观史实㊂这些思考的成熟与否,考虑是否周全,希望能够得到各位同仁的积极建议与意见㊂夏燕靖介绍结束后,在座专家学者纷纷发言,表达各自的观点与看法㊂南京大学周宪教授首先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有关历史的写作一直以来都是一件极具难度并赋予挑战的工作,该书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一手文献,延循论从史出的研究路径,清理出中国近现代艺术学原本不甚清晰的学术发展历程㊂这种从历史依据中提炼学理依据的做法,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也为我们将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参照㊂周宪提到,该书写作中在处理一般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关系时做到了有分有合,既有所区分,对门类艺术学有所关照;又照顾到艺术学理论整体研究的态势㊂周宪建议说,在当今学科界限不断拓展㊁模糊,跨学科以及学科互涉成为趋势的大背景下,有关艺术学史的写作应适当允许弹性,不必过分拘泥于学科边界范畴的局限㊂东南大学王廷信教授说,由于学科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㊁学科发展尚不成熟等原因,长期以来存在着对于一级学科艺术学的质疑,而这部著作通过大量来自各领域和各门类艺术史论的材料和文献的梳理,为我们揭示了艺术学理论诸多具有共通性的内容,为艺术学研究的继续及学科发展树立了信心㊂该书对于学史概念的定位十分严谨,尤其是力求从文艺学㊁美学㊁文化史学及门类艺术学这四个方面揭示出艺术学史的发展脉络值得肯定㊂王廷信还就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将某些门类艺术学的研究作为艺术学史的依据在论证上尚不充分,以及将美术学看作与艺术学理论研究较为接近的提法是否妥当等,并建议作者应增加对港澳台地区艺术学研究成果的关注和吸收㊂南京艺术学院刘承华教授称赞这部学史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作者在占有文献资料方面非常细致㊁全面,运用材料也十分灵活,整部著作可读性强,引人入胜,并能够引导读者的思路就艺术学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展开思考㊂刘承华建议,在这部著作中还应更加清晰的突出艺术学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和观念演变的历程,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艺术学从一般门类艺术学㊁从政治话语㊁从文学中充分的剥离出来,提炼艺术学观点并使其纯粹化,这样才能凸显这一学科独特的价值㊂居其宏教授说,‘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问世对于艺术学学科自觉的建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㊂此前许多的艺术学研究都难以跳出文艺学和美学的框架,往往令人有高高在上㊁天马行空之感㊂同时,长期以来学界虽然在艺术学领域有过探索,但由于自觉意识的缺乏,又难免显得脚步散乱㊂这部著作在史实基础上,对过往散落在历史进程中的碎片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一部自1900年发端的学史㊂尽管其中许多内容是否能够构成艺术学史本身,抑或是一种 史前史 的形式还有待商榷,但是这部学史能够从艺术学的角度展开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㊂李立新教授在发言中肯定这部书的出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具有的积极意义,并就这部学史的开端为何定于1900年,而非20世纪20年代俞寄凡译介日本黑田鹏信的专著‘艺术学纲要“作为开篇的问题表示了质疑㊂同时,指出艺术学史研究应该拉开与一般艺术史研究的距离㊂他认为,著作上册(即20世纪初叶至1978年)如果较为接近一部学术史的话,那么下册(新时期以来三十年)则应倾向于一种学科史的描述㊂同时,李立新表达了对于艺术学学科的认识观点,认为,艺术学不是美学的升华,而是一种交叉㊁互涉,美学涉及的只是艺术的部分命题,而艺术学研究则是艺术的所有问题㊂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应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不能因为在国外体系中难以找到对应的学科门类而模糊这一学科的定位,中国艺术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学术生态环境,其发展也应与中国艺术的整体发展相匹配㊂477 Study of art沈义贞教授说,这部学史写作视野广阔,将各门类艺术统一到艺术学的主题下,形成了这一学科在具体历史维度中的完整知识谱系㊂同时,这部论著使用了丰富的史料却丝毫没有堆砌之感,而是通过材料充分还原了当年的历史语境和气息㊂同时,他也提出,书中部分章节就具体门类艺术所展开的论述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作者在写作时一定程度采信了较为传统的文艺学 进步-反动 认识论的观念,以及电影理论界有缺陷的叙史框架,难免令许多艺术学范畴内有意义的素材和话题受到遮蔽㊂沈义贞还建议,作者在写作中就一些具体话题还可增强锋芒,通过分析和批判将问题的尖锐性表述得更加透彻㊂袁熙旸教授对这部书经过六年的努力得以出版向作者表示致意,他说,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撰写本身就非常困难,是一项难啃的课题,作者完成上册的写作是艰难跋涉的结果㊂他指出,这样一部学史的问世,其中有出现观念及学科边界争论等问题,反映的正是中国艺术学在当下所处的状态及其关注的问题,他强调这部论著更应当是一部学科史而非学术史㊂袁熙旸建议,论著中涉及到诸多艺术理论㊁艺术哲学乃至艺术批评范畴的内容,对艺术史研究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进一步加强㊂同时,在描述门类艺术的同时,应适当增加对于综合形态的艺术以及艺术中边界状态的关注㊂他还提出,就历史写作而言,该书的整体思路㊁结构乃至作者个人的价值判断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受进化论影响的叙事史痕迹则相对较重,建议作者在修订中进一步完善㊂陈捷副教授对作者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了敬意㊂她评价这部学史力图在近现代丰富而复杂的史料中为艺术学划定界限,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为学科发展正本清源的著作㊂薛龙春教授认为这样一部宏大学史的选题极具困难,无论是涉及的领域还是叙史方法都存在极大的难度,作者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㊂薛龙春就艺术学的边界问题着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尽管从艺术学边界的划定关系的争论到这一学科现已名正言顺地存在,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艺术学与文艺学㊁美学及各门类艺术学之间又无法抽离㊂因此,艺术学发展的重心不应落在边界的划定问题上,而是这一学科的研究能否提供一种想象力,开拓思路,加强研究者在面对具体艺术问题时的解释力㊂王谦博士认为,夏燕靖教授的这部著作出版,在学界产生的影响会日益显现㊂同时,在研究院层面也能够以点带面,带动起我校艺术学研究所各位同仁对艺术学理论的研究热情㊂从过去的不自觉,到如今自觉地开始对艺术学理论进行关注和研究,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某一个具体的个人或单位上,更是艺术学学科自立的重要标志㊂研讨会最后由黄惇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今天的会议既是针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新书研讨会,同时也是一个交流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看法的平台㊂通过研讨,在座嘉宾能够获得许多新的思路,开拓了研究的路径㊂综合各位嘉宾的发言,‘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一书可以说是一部筚路蓝缕㊁填补空白之作,而围绕这本著作所提出的意见乃至质疑,既反映了当下关于艺术学问题还存在着诸多模糊不清之处,同时也体现了这个学科所具有的弹性㊁包容性㊂这样一部著作的问世表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已经走上了学术自觉的道路㊂(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第一章名词解释1,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这个学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俄文中翻译过来,实际上应为文学学,但文学学不符合汉语构词习惯,人们普遍接受文艺学这个概念;(3)国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近年来,童庆丙等以为以上三个分支学科尚不能构成关于文艺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文艺学有五个分支学科的观点,加入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学科。
他们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作了一个图解:一般↑共时←—————————————→历时↓特殊2,文学活动文学是文学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而“文学”是多维的,多维的文学并不是仅仅指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活动。
美国著名的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刘若愚后来发展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
但当代学者将四要素发展为六要素,即文学活动还应包括传播媒介和批评家两种要素。
文学活动反映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发展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单个元素逐渐向整体深化,也就是从对世界、作家、作品和欣赏者的单个研究到研究由这四要素构成的创作活动系统。
这是一种发展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侧重于通过横向审视,探讨研究文学的普遍或一般规律,对文艺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文艺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为基础;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理论主要研究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4,文学史文学史以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它要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之间的沿革和更替,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达到总结历史经验,掌握一般规律,进而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的目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的三个阶段——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论争之一
40美学2019/02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意识形态学说不仅涉及文学基本属性的界说,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和体系框架。
回顾新时期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程,围绕意识形态问题的论争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主要集中于一个问题,即:新时期之初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论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关于文学是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
这三个阶段的论争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总体格局和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阶段: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1979年初,朱光潜发表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质疑》一文,引发了文艺学界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论争。
关于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总体上有三种不同看法,即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平行,但上层建筑比意识形态重要;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在内;上层建筑等于意识形态[1]。
朱光潜指出,“各种领域的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历史持续性和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2],与上层建筑相比较而言,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较远,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对经济基础所起的反作用也大多是间接的。
因此,他在不反对上层建筑可以包括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的同时,坚决反对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画等号,或以意识形态代替上层建筑。
他认为,如同法律与法律观点、政治与政治观点虽然同时并提、但却截然分开一样,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不能混合等同的。
此外,朱光潜还倾向于不把艺术列为上层建筑而把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观点。
针对朱光潜的观点,吴元迈的《也谈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吕德申的《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点理解——与朱光潜先生商榷》、李本先和苏宗强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王锐生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吗?》等文章[3]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于是,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论争开展了起来。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
四、当代文学思潮的切入角度
(一)从“创作方法”看文学思潮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功利主义,左翼) 2、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写真实、干预生 活、暴露阴暗面、写悲剧) 3、浪漫主义(审美主义、生命关怀、艺术至上) 4、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四)推荐阅读书目
《当代文学思潮史论》 方维保 长江文艺出版 社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李 杨 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 《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杨春时 三联书店 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7 朱寨、张炯主编《当代文学新潮》,人民文学出 版社,1997 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上海三联 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三)创作现象 1、政治抒情诗 2、革命历史小说(红色小说) 3、散文三大家 4、非主流文学 5、百花文学 6、“第四种剧本” 7、革命教育剧 8、革命样板戏 9、文革地下文学10、新诗潮 11、现代派小说 12、文化寻根 13、新写实 14、新历史主义 15、私人写作 16、散文热 17、“主旋律”小说
二、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的意义
1 、更深入地理解、更准确地解释当代文学的现 象,拓展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当代文学 史的学习。 (现象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和七、八十 年代两次作家队伍的重组; 50年代小说的戏剧 化;“文革”中戏剧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 80 年代的文学自主要求和艺术创新热; 90年代的 散文热和长篇小说;新世纪的小叙事和底层文 学,等等。)
日本学者竹内敏雄,力图兼顾逻辑与历史两方面 去把握文学思潮,开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空间。 总之,我们说文学思潮时,大概有三种意义选择: 一是文学史上的具体文学思潮;二是类型学上的 文学思潮;三是形而上意义的文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构建当代中国文艺学(专题讨论之一):中介的寻求与打通:古代文论进入当代文艺学之途径
理论资源, 还应该加上更为科学的、 可行的方法论。
我们对当 代西方哲学 、 美学、 文论思想及方法的借 鉴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 又不无遗憾地看到 , 我们的文
论, 使之回归艺术本位‘ 林继中一文则坚持以发展流变的眼光, 把通变中富有生命力的文论范畴作为今天
文艺学建设 的生长点, 以此拓展本土 文论的 内涵 ‘ 蒋述卓一文则对古代 文论的 当代价值作 了系统的梳理 。
[关 键 词 ] 艺学 当代 中国 古代 文论 文 [ 圈分 类号 ]O 中 I1 [ 献标 识码 ] 文 A [ 章编 号 ]4 984 (0 60 —100 文 0 3 —0 12 0 )600—9
等方 面进行 了艰 苦而 深入 的探 索 , 产 生 了一大批 重要 的成 果 。这 些 成果 有 力 地 推 动 了 中国 文艺 学思 想 的 并 现代 转 型。今 天 , 如何 在 它们 的基 础 上 , 面对 文 艺实践 所提 出 的一 系列 问题 , 融通 中 西 , 通研 究壁垒 , 新 打 作 的综 合 与创 新 , 为构 建 中国文 艺学体 系 的关键 所在 。为 此, 刊开辟“ 成 本 构建 当代 中国 文艺 学” 系列专题 讨论 , 邀请 文艺学各领域 的专 家发表 意见。本 期刊发 的一组讨论 文章 即来 自于 中国古 代文论研 究领域 的声音。
既然如此 , 这样 一 些直观 的 、 零碎 的感 悟之言 , 够担 能
多, 缺少自己的“ 骨骼”二是没有用好、 ; 用足中华民族
的理论资源 。当代文艺学所面 对 的文艺 现实和 审美现 状远 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 更为复 杂 , 这是我们 应该 清醒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7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7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2022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072)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
每小题2分,共20分)1.中国当代文艺研究在肯定反映论的前提下,正以()为中心构筑新的理论体系。
A.客体论.B.价值论C.方法论D.主体论2.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首创的,对整个心理学带来了很大冲击。
A.冯特B.弗洛伊德C.格式塔D.华生3.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A.完全参与观察B.半参与观察C.非参与观察D.抽样调查4.创立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A.夸美纽斯B.培根C.昆体良D.赫尔巴特5.()是介于经济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着重对教育进行经济分析的交叉学科。
A.教育政治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经济学D.比较教育学6.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
A.政治学、历史学B.法学、新闻传播学C.伦理学、人类学D.语言学、考古学7.发动了早期有组织的全球问题研究活动并陆续发表《增长的极限》、《回答未来的挑战——学无止境》等一系列著名的研究报告的学术团体是()。
A.罗马俱乐部B.斯坦福国际问题研究所C.兰德公司D.赫德森研究所8.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希望的时期是()。
A.经济学B.管理学C.历史学D.政治学10.“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庄子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文艺学专业
文艺学专业(050101)1.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古典文论与美学是构建文艺学理论的重要支柱,该方向以大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及理论史料为对象,研究中国文艺发生、发展、存在、接受的状态与规律,深入总结中国文艺思想、美学思想的特色。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充分挖掘古典文论与美学的价值,对于正确认识和弘扬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运用历史学、社会学、阐释学等方法对中国古代文论、美学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一、美学范畴的研究。
本方向对古典美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整合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审美范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进行古代文论、美学体系的研究。
二、艺术关系的研究。
本方向对中国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打通了各艺术门类,以文艺美学的高度研究文学艺术。
本方向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古典文论与美学遗产为己任,旨在培养出熟悉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研究古典文论与美学,并能以古典文论与美学知识思考当代美学现象的人才,可从事教学、研究、编辑、出版等工作。
本方向梯队成员学术功底扎实、学术成果丰硕,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本方向要求学生在熟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全面学习掌握文艺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学习中国古代文论、古典美学的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美学现象、美学思潮进行深入思考。
除了开设文艺美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审美文化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文艺学基础课程外,开设的主要研究方向课程有:中国文论史、中国文论作品精读、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范畴、中国艺术关系史,以及古典美学作品阅读等。
2.文艺学原理与马列文论方向文艺学学科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本方向是为了重视文艺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教学研究以及文化行政管理实践等需要而设立的。
文艺学原理侧重深入总结、概括所有文艺种类中表现出来的规律特征,侧重学理性的探索,培育抽象、概括等理论思维能力,文艺学原理涉猎的范围较为广泛,理论探索较为系统和深入。
关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在中国当代文艺界,与文艺创作的日趋繁荣相比,文艺理论的发展不但较为沉寂,而且相对滞后。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不少理论分歧长期得不到解决。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不是努力辨清一些理论分歧的是非,提高理论认识,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共识,而是纠缠在个人恩怨纠葛中;二是中青年文艺理论人才出现了严重的断档。
随着一些颇有成就的中老年文艺理论家的去世和退休,中国当代绝大多数文艺学学科普遍面临着中青年文艺理论人才的断档危机,后继乏人。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发展的这种滞后局面严重地延误了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在推动中国当代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推进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首先,在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
正如毛泽东在总结真理发展的规律时所指出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科学的文艺理论也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没有深入而健康的文艺理论批评,就没有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科学发展。
而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科学发展,就是深入而健康地开展文艺理论争鸣。
这种文艺理论争鸣不但有利于发现真理和提高认识,而且有利于文艺理论家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还能促成对立的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彼此的局限,形成新的共识,达到新的团结。
而深入而健康地开展文艺理论争鸣既取决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外在的强暴干预,也取决于文艺理论家接受文艺理论批评的宽广胸怀。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社会环境虽然日趋宽松,外在的强暴干预越来越少,但是,深入而健康地开展文艺理论争鸣在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仍然是很难的。
这就是有些文艺理论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文艺理论批评的气势很盛。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参考书及真题回忆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博参考书及真题回忆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整理2020年6月10日星期三目录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二、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导师推荐参考书三、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招生简章四、2010-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真题(育明一对一学员回忆)五、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第一名笔记六、中国人民大学考博专业课前五名总结答题技巧育明考研考博12年专注人大考博辅导,今年有9名学员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一、2021年考博复习技巧及院校选择每个院校的考博时间是不一样的,加之每个院校博士招生人数有限,所以育明教育大印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多选择几个院校进行备考,一般而言,选择4-5个院校比较合适,这几个院校选择应该注意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比如可以选择北大、南开,首师大、中财,矿大、地大等三个档次的院校。
因为只要是211或者双一流的院校的博士,对于你以后进入高校任教或者从事相关的工作是太大影响的。
切记孤注一掷的之报考一个院校。
此外,很多考生问考博辅导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对于考博而言,最重要的是三点:第一,考博信息,即考博院校和考博侧重点的选择问题,这点一般的考生很难完全了解,因为很多院校考博信息并不对外公开,但是咱们经过12年的辅导经验,很多内容是比较了解的;第二,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这点一般的考生可能很难独立完成,尤其是研究计划,因为研究计划既需要和所报考导师相关,也需要和自己本硕专业相关,这点都在咱们的辅导之内;第三,专业课考试范围和考试侧重点,这点也很重要。
人大考博交流q 群:6147_00916二、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考博参考书文艺学:马新国《西方文论史》杨慧林《西方文论概览》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文论词典,重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韦勒克《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王先霈《文学理论导引》刘勇《文学理论新编》阎嘉《文学理论基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概论》胡明扬、沈阳、贺阳语文出版社《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陈传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黄晋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童庆炳:中国文艺学现代学科范式的奠定者——以《文学理论教程》为讨论中心
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和批评家,童庆炳之于中国文艺学、美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本文侧重研讨其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以管窥一二。
在现代学术建制的过程中,大学教材的编纂,往往标志着新事物、新秩序的开端;就文学理论教材而言,它对于文艺学的知识体系乃至学科范型的确立,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知识接受者与传承者,唤起人们对文学独立、自由品格的认同等方面,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
童庆炳很早就认识到了教材自身特殊而不可低估的价值,而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长期引领、主持着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
大致说来,20世纪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学曾经历了三次转型:第一次是20世纪初到三四十年代,以中国古代文论为结构核心转到以西方文论、新文学观念为结构核心;第二次转型是1949年后到1976年,转到以意识形态为结构核心的苏联文论;第三次转型是1976年至今,转向学科自觉、中西融合、中国化的文论教学。
它们体现了中国文论教学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转型带来了现代的文学观念和科学规范,体现了学科的自觉意识,但丢弃了传统的古代文论。
第二次转型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论,同时也带来了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拒绝了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
”譹訛第三次转型正在进行之中,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材编纂便处于这一重要时期。
1990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决定编写一南一北两部文学理论教材,北边指定由童庆炳任主编,联合师范院校有影响的人员编写;南边指定由王元骧任主编,联合综合大学中业务出色的人员编写。
参加北方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有北师大的童庆炳、王一川,辽宁师大的曲本陆、宋民,山东师大的李衍柱、杨守森,湛江师院的李珺平,浙江师大的杜卫,重庆师院的张荣翼,华南师大的柯汉琳,南京师大的高小康,安徽大学的顾祖钊,西南师大的曹廷华,贵州师大的梁素清,江西师大的陶水平。
1990年,第一次教材编写会议在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期间童庆炳两次参观了大足石刻,被它那精妙的艺术之美所折服。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1 第一章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文艺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启示我们,文 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永存的,文艺是不可能完全游离于政治的。我们 反对文艺从属于反动的专制的政治,但是,这不妨碍文艺应当与人 民的民主的健全的政治建立和保持良性的对话关系。
一、“文艺本体论”的流变
在当时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学者提出以“认 识论”代替“工具论”。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理论界 展开了关于现实主义问题以及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讨论,启发人 们更深刻地思考文学艺术的本质和本体问题。与这种文艺观念相呼 应,新时期文艺创作中也出现了以 “寻根文学”为主要代表的所谓 “文化小说”。“文化小说”的立足点在于对文化与人类关系的新 认识。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一)本体论文学
按照本体论的见解来界定文学,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即文学作品本身, 即自身的本体存在。作为这样的本体论存在,文学既不与作者的意图 相联系,又不与读者的阅读相联系,完全成了一种与历史、社会、现 实绝缘的神秘的形式语言符号实体。
二、西方 “文艺本体论”剖析
(二)评价“文艺本体论”范畴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 “文艺本体论”话语
一、“文பைடு நூலகம்本体论”的流变
在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上,根据对文学艺术本质规律的不同理解,可以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界,把中国当代文艺思想史基本上划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占统治地位的文艺观念认为,文学艺术是观念形态的 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无产阶级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是革命 事业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这种文学观念虽然承认 “形象思维”等 文艺规律的存在,但主要是在 “文艺从属于政治”等口号的支配下展 开对于文艺本质规律的探讨的。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 主要是在这种文艺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王东李立摘要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同中国当代文学现实活动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精要内容,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科学内涵,坚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基本方向,按社会主义原则要求构建和形成的科学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当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一直以来,在当代文论的概念界定上,学人们总是众说纷纭,各自使用着不同的概念话语。
较为常见的有如“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马克思主义当代文艺学”、“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等,不一而足。
事实上,种种概念言说的无法统一,既暴露了言说者们理论建设的个案性,也暴露出当代文论构建理论整一性的缺失。
那末,究竟有没有一个概念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当代文论的基本内容和整体要求呢?笔者以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应该可以作为对中国当代文论的一个相对明晰、准确的指称,并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一种整体规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这一概念词语的生成,原发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相统一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概括地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一种“在社会主义原则指导下,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及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古往今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进行融合、转化和发展的产物”,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时代性、开放性、未来性等鲜明特质的文化形态。
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充分总结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丰富经验和历史教训,积极吸收西方文论的有益成分,继承和发展民族的、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理论精华,科学构建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理论体系,使之既有深远的历史内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具有科学发展的意义。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人学基础
2 1 年 1 月 00 1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No t we tA& F Unv riy S ca ce c iin o r a rh s o iest ( o il in eEdto ) S
的基 本 任 务 。
关 键 词 : 学 ; 式 革命 ; 克 思主 义文 艺 学 人 范 马 中 图分 类 号 :0 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1 7 2 1 } 6 1 5 0 1 0 —9 0 ( 0 0 0 —0 0 — 5
中国 当代 文艺 学是 在文 学研 究领 域对 马克 思 主
第 1 O卷
“ 整的人” 完 应该是 全 面 发展 的人 。在《 意 志 意识 德
自然 。另 一方面 , 历史 本 身 也 必须 从 人 出发 得 到解
释 。14 8 3年 的《 格 尔 法 哲 学 批 判 》 言 中 , 克 思 黑 导 马
形态 》 等著作 中 , 马克 思表达 了对 于“ 面的人 ” 全 的展
“ 济 的 人 ” 发 现 。 在 这 一 阶 段 , 克 思 是 把 人 的 经 的 马
思 的理论体 系 中 , 学 理 论 成 为 建构 这一 相 关 性 研 人
究 的恰 当的切 人点 。
一
、
人 学 的 范 式 革命 对 于 当代
文 艺 学 的重 要 意 义
本 质 、 的存 在 等传 统 命 题 置 入 资本 主义 经 济 活 动 人
中 轴 ,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生 产 中 , 的 本 质 被 具 体 化 为 在 人
马 克 思 的 人 学 理 论 是 对 西 方 思 想 中 的 人 学 理 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 第三,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 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
虽然它在50、60年代向这个传统中灌注了过 多的政治内容,也曾经出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 元独尊的偏向和并不十分成功的“两结合”的尝试, 甚至在“文革”中将这一传统变成了一种僵硬的政 治模式。但是,“文革”结束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却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再一次使这 一传统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异质艺 术因素的过程中,使这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 当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整体 的历史联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正是从文学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方面, 说明了当代文学与作为中国新文学 主流的革命文学的历史具有本质上 的一致性。但除此以外,当代文学 还有其他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 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2
1、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深化。
中国文学自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完成了从 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之后,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 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当代文学是 中国新文学这个统一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 发展阶段。
在50、60年代步履维艰,在“文革”中甚 至处于一种完全中止的状态,但经过“文革” 后的“拨乱反正”,80年代以来,它又复归于 正常发展轨道,而且表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也进一步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当代文学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它必将实现中国新文 学所确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不生产作家,但产生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不生产作家,但产生作家本文主角: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专业)讲述人:叶青松(吉首大学)适合人群:喜欢文字,热爱文学,打算从事文学研究、教学、新闻、出版、编辑、文秘等工作的同学中央民族大学的杨宁老师曾说过,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没错,纵观全国各所开设中文系的院校,没有一所院校的培养方案上写的是培养作家。
但是,中文系的学子普遍都有一颗作家心、一个作家梦。
作为文学门类较“年轻”的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近年来已经成为中文系学子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录取分数也出奇地高。
你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到好奇呢?接下来就跟随我的自身经历,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三流专业”?虽然我目前是一名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但是我本科是学理工科专业的。
高一时我的文科成绩不错,语文成绩更是突出,但是扛不住文科的背诵压力,分科时我毅然选择了理科。
填报志愿时,长辈们都说计算机相关专业好就业、薪资高,所以我就报了计算机相关专业。
不过到了大学我发现自己对文学还是很感兴趣,也因为在本科时创办校刊那段坎坷而充实的经历,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跨考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
中国语言文学有8个二级学科,在专业选择上需要衡量各种因素。
首先,我考虑了自身的兴趣点——写作,一方面想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开阔创作视野,另一方面也很想研究现代诗歌,助力现代诗歌写作,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比较符合我的兴趣点。
其次,我考虑了备考时间,因为一些原因,我从2021年9月才开始真正备考,距离12月考研只剩下3个月。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我还要学习英语和政治两门公共科目,因此必须选择参考书目相对较少的专业,否则很有可能参考书都没看完就到考试时间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正好符合这个要求,专业知识主要考查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史。
通过初试、复试、调剂,我最终被吉首大学录取。
虽然没有被一志愿录取,但是跨考加上备考时间不足,我能考上已十分开心,而且吉首大学在边城,那里可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呀!2022年9月,我抵达边城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活。
【精品】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
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弗洛伊德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由此而衍生发展的弗洛伊德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人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美学、诗学以及文艺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四前后,弗洛伊德学说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笔者试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论述弗洛伊德学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性本能;梦;文学引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在西方,他是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
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从事的精神病治疗及心理学领域,渗透到了人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美学、诗学以及文艺学等诸多领域,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弗洛伊德学说自20世纪传入我国后,先后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弗洛伊德学说弗洛伊德学说的形成,与他接触到的哲学思想、受到的医学方面的训练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弗洛伊德深受叔本华、尼采反理性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医学方面,弗洛伊德从沙可、伯恩海姆等人对精神病的看法及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另一方面,18世纪末以后,西方社会开始接受精神病源于机体病这一观点,精神病人开始被社会承认与重视并给予人道的治疗。
于是,在特定的哲学、医学、社会背景下,弗洛伊德通过自己的思索及实践,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精神分析学说精神分析学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潜意识的心理学说,二是指精神病的治疗技术。
弗洛伊德研究心理的方法比较独特,他对心理的研究是在治疗精神病的基础上进行的,把研究重点放在“无意识”这个被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领域。
他认为心理学应是无意识内容的科学,人的精神过程本身是无意识的,而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6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0No.6 2010年11月Jo ur nal of No rthw est A&F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 o v.2010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人学基础赵周宽1,2(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061;2.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西安 710062)摘 要:中国当代文艺学以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崭新人学理论为深层根基。
深刻了解马克思在人学理论上所实现的范式革命,对于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艺学价值指向和学科动力学等方面,这种新的人学理论深刻规定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学是人学的命题显示了新型人学理论对于文艺学的基础性指导意义;这种新的人学理论对文艺学同样具有普遍意义。
深入研究人学理论,是深化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人学;范式革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6-0105-05中国当代文艺学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理清马克思的整体思想和文艺学的内在关联,关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品性和价值指向。
在马克思思想和文学理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同时深化两方面的研究,但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化这一紧迫思想任务而言,理清这一相关性,是中国文艺学建设的根基所在。
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学理论成为建构这一相关性研究的恰当的切入点。
一、人学的范式革命对于当代文艺学的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对西方思想中的人学理论的根本性革新,而人学理论本身又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本人的思想看作一个自我生长着的体系,则在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和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到全面的人!阶段的马克思思想的整体之中,人学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关心人的存在,关注人类的未来,始终是马克思思想的内在核心。
如果将马克思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以人学为中心,则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内在关联的阶段性发展。
第一阶段,受费尔巴哈人本思想影响,对人学理论提出理想化的论述。
人学理论脱离了德国意识哲学的理性窠臼,具有了现世性和属人性,但理想的成分依然很明显。
第二阶段,是马克思对于经济的人!的发现。
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是把人的本质、人的存在等传统命题置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去加以考量的。
资本主义生产成了马克思所要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现实。
因而,对于人的本质的研究要取得进展,就必须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本身纳入视野。
以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作为分析的中轴,在资本主义经济生产中,人的本质被具体化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三阶段,是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理想的人!还没有完全脱离理论抽象,而经济的人!并不能囊括人的世界的整体面貌。
因而,收稿日期:2010 03 11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课题(07XW D0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K006)作者简介:赵周宽(1971-),男,陕西扶风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理论研究。
完整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表达了对于全面的人!的展望: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可能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他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1]作为一个自身生长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将人的本质!与历史之谜!作为本质关联的问题来解决,或者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本身就是同一个问题,只是提问角度稍有不同而已。
因而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学。
[2]或者反过来说,人学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了最科学的表述。
由于历史的方法和历史视觉的引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实现了对西方人学理论的彻底更新,这种彻底更新正是根本性继承。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可以用实践人学作出整体概括。
在马克思对于传统人学理论的彻底更新或根本性继承中,对于实践!概念的创造性阐释成为核心的理论关节点,而这一创造性阐释贯穿马克斯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
在早期,马克思就以费尔巴哈为例,批判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指出它们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3]也就是说,旧的唯物主义陷入直观!,没有看到事物中实践的人!,或者人的实践!。
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注意到了实践!的能动性,但在对实践!的理解上却陷入了抽象。
在意识哲学范围内,实践!就成为从个体出发的意志选择,成为近代主体能动性的根源。
马克思与意识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没有将实践限于独立自足的个体,而是为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最广阔的社会历史舞台。
因而,在马克思的意义上,实践指的是全体活动!。
[4]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实现了对于传统人学的根本超越。
第一,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统一起来。
马克思在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后,指出: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是无!。
[5]所以,自然必须人化,具有属人性,从自然中生长起来的人也唤醒了自然。
另一方面,历史本身也必须从人出发得到解释。
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6]第二,实践与认识的结合。
意识哲学从抽象的主体出发,将人与世界的关系抽象为单纯的认识关系。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这样,人与他的世界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全面关系。
第三,鲜明的价值指向。
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指南,历史不再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无关的因果链,而直接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历时展现。
因为人是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所以,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马克思的极具革命性的人学理论,既是对于前此一切人学理论的积极因素的继承,又是对它们的根本性改造。
二、新的人学理论在当代文艺学中的基础意义马克思人学因其视野的开阔和立论的扎实,成为包括文艺学在内的诸多理论不可缺少的基础。
以马克思人学作为解释文学现象的理论依据,成为中国文艺学的理论自觉。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以马克思人学作为最深理论根基建构、发展起来的。
围绕人!的根本问题,中国文艺学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钱谷融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
这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人学于文艺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创新。
[8]钱谷融借用高尔基的有关观点提出这一鲜明理论主张,并从三个方面作出阐发。
第一,批评了人是工具!的观点,提出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
第二,从价值论的角度论述文学作为人学的思想内涵。
第三,论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特别突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中巨大的、根本的作用。
钱谷融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的观点并没有得到理论界的认同,针对他的批判文章成为50年代文艺学的主流话语。
钱谷融的观点受批判,主要在于他对于普遍人性的肯定。
1959年,钱文更被作为修正主义的文艺纲领进行了集中的政治批判。
1960年,周扬在第三届文代会上所做10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0卷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会上,明确将人性论、人道主义驳斥为资产阶级文艺观和修正主义思想。
[9]新时期人性问题的讨论是以文学创造为先导的。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人性问题重新成为在文艺学范围内重点讨论的话题。
朱光潜[10]、程代熙[11]、钱中文[12]、汝信[13]、王若水[14]等理论家正视人性问题,并将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核心论题进行论证。
钱谷融还对文学指出了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价值指向:作家的美学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是其世界观中对创作起决定作用的部分!。
[15]在中国文艺学的发展历程中,使得马克思人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紧密关联起来的理论事件中,不能不提∀巴黎手稿#中译本的出版。
正是∀巴黎手稿#提供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早期人学理论发展的线索,借助于∀巴黎手稿#汉译本引发的理论探讨,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深层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价值指向、体系建构、论说策略和学科品性。
∀巴黎手稿#似一个引线,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人学探讨引入一个更具思辨色彩的论域。
在哲学思辨的层面来谈文学与人学的基本关联,涉及到文学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两个基本论题。
这两个本质性问题的探讨都迄今无定论,但两个论题的相互开放性却为文学是人学!这一问题提供了基本论域,即,我们不是先夯实文学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两个问题,然后再将它们的相关性呈现出来,而是要同时呈现文学!和人学!两个基本对象,并在两者的相互对质中,使文学是人学!的核心论题凸现出来。
因而,如果把文学是人学!当作两个可以互相激发的论述对象,使两者的本质相关性呈现出来,则这一论题本身应有远高于当代中国文艺学语境的理论位置。
这一命题至少应该从钱谷融提出这一命题的当代语境中抽身而出,成为一个关于文学的元问题。
刘为钦指出了钱谷融版文学是人学!命题的几个现实背景,即钱文∀论文学是人学!#与双百!方针的呼应,钱文受批判与文学阶级性和国际形势的相关性,钱谷融再次阐发这一观点与毛泽东的共同美!之说合拍。
[16]刘为钦所指出的这些背景丝毫不能限制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本身的意义。
另外,这一命题也不应该以科学主义!的方式受到指责。
这一命题并非指文学属于!人学,或者人学属于!文学,刘文对所谓文学与人学的复杂关系图式!的分析陷于一种科学定义的偏执中,如果以概念间关系图式来解析、非难这一论题,完全是将文学与人学各自确定为独立的科学了。
且不要说文学的所谓科学性!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的重要区别,人学!何曾作为可验证、可计算的科学形态而独立出现过?因而,试图在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图式!中探寻方枘圆凿之弊,是以唯识主义的态度阻断了文学与人学之间的相互通达。
马克思所谓人的科学!,是在对经济的人!、社会的人!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理想的人!的科学,而不是以自然实证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学。
钱谷融的文学是人学!命题,以一种极富刺激性的知识论断方式,把马克思所阐释的人的科学!对于文学的指导意义彰显出来。
这一指导意义对于文学具有基础性。
比照眼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研究,这种基础意义更显突出。
当下的某些新潮文学写作以身体!、下半身!、胸口!作为文学的夸饰性形式,对人!的理解走向一个极偏下的方面,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于人的本质异化成动物性、而动物性成为人的本质所进行的批判,正可以看作对于这种文学!创作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