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合集下载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标的表述⽅式──⾏为⽬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标应规定学⽣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为,并限定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每节课教学⽬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表述教学⽬标时⼀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为主体。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标时,⽆论是⼀般的⾏为⽬标或是具体的⾏为⽬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的学习⾏为⽽不是教师的教学⾏为,⼀般不⽤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让学⽣……”“提⾼学⽣……”及“培养学⽣……”等描述,⽽⽤“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标的⾏为主体是学⽣。

2.⾏为动词。根据《⽣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标应采⽤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为动词来描述。⽽传统应⽤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内部⼼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法检验。⽽“认出”“说出”“描述”“解

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为动词。《⽣物课程标准》第44页在“学习⽬标的说明”中列出了⼀些常⽤的知识性⽬标动词、技能性⽬标动词及情感性⽬标动词,可作为⽣物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3.⾏为条件。有时需要表明学⽣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设计⼩实验,体验……”等。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

行为动词描述的是数学学习应该达到的相应水平和程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2022年版课标”)的附录2中对行为动词进行了解释,虽然文字不多,但是意义重大。深入了解行为动词的基本含义和使用规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2022年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而且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学所应达到的相应水平和基本程度,同时,有助于我们规范拟定和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我们依据2022年版课标理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行为动词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2011年版课标”)的附录1中,2022年版课标对原来的表述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和补充。下面,从结果目标行为动词和过程目标行为动词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谈一谈目标行为动词对我们规范拟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启示。

一、结果目标行为动词

2022年版课标规定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两大类。数学四基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结果目标,结果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分为四个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了解”是结果目标中的最低水平和最低要求,“运用”是结果目标中的最高水平和最高要求。下面,对这四种水平的行为动词进行相应解释。

了解是指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

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2022年版课标关于“了解”内涵的表述没有改动。“了解”是结果目标的第一水平要求,它的同类词是“知道”“初步认识”。在这里,我们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不能随意使用“初步”二字,“初步认识”是2022年版课标中的一个规范行为动词,在所有行为动词中仅此一个行为动词带有“初步”二字,平时大家经常喜欢用“初步了解”“初步理解”表述教学目标,其实“初步了解”“初步理解”都不是规范的目标行为动词,这一点要引起足够的关注,我们不能随意在规范的行为动词前面添加“初步”,这样会导致目标表述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对于“小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如果要求达到第一水平时,拟定教学目标,我们就表述为“了解小数的意义”或“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但是不能表述为“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

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例如:

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例如: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例如:

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转换)

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转换)

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转换)

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推断)

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推断)

(二)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完整版)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docx

(完整版)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docx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

举例行为动词

水平

语文数学

1、了解:出,背、辨、回、出、、写、会用、、出、

例、列、复述、描述、、再等会写、准、、学、学、了解、辨、描述、知

2、理解:解、明、明、比、分、会、把握、了解、写下、熟、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

、概述、概括、判断、区、提供、猜、、理解、展示、展、使用、分得、懂、分、、比

估、推断、索、收集、整理等析、区分、判断、得、表、、排列、理解、解、判断、

3、用:运用、使用、疑、、、解大、拓展、价、掌握、运、推断、估、、

决、撰写、定、、划、、推广、明、用、懂得、系上下文、运用、掌握、理、推、价等明

1、技能:模、重复、再、例、摹、述、表达、、复述、朗

展、写等、写出、听、察、朗、

技能

2、独立操作:完成、表、制定、解决、定、推想、揣摩、想象、述、口算、算、量、察、操

安装、制、量、、等述、、写、写、改写、作、、、笔算

3、迁移:系、、灵活运用、一反三、、借助、捕捉、提取、收

触旁通等集、修改

感受、、体会、参加、

程、感受、参加、参与、、找、、交

表、意、提出、、、体、感受、交流、解决、

与流、合作、分享、参、、考察、接触、体

累、体、策划、分享、合、探索、感知、交意

方法等

作、探、沟通、

1、反映:遵守、拒、可、同、承、接

喜、有⋯⋯愿望、体会、

情感受、同意、反、愿意、欣、喜、、感

于、敢于、抵制、有趣、欣

度趣、关心、关注、重、采用、采、支持、尊重、体会、欣、感受、养成、

与价、珍惜、蔑、疑、摒弃、抵制、克服、

、感受、愿意、体味、尊重、

立理解 ( 某人 ) 、辨、品味、关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学习水

平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数学

知识1.了解:说出、背

诵、辨认、回忆、

选出、举例、列举、

复述、描述、识别、

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

明、阐明、比较、

分类、归纳、概述、

概括、判断、区别、

提供、猜测、检索、

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

用、质疑、辩护、

设计、解决、撰写、

拟定、检验、计划、

总结、推广、证明、

评价等。

会写、读准、

认识、学习、

学会、把握、

知道、写下、

熟记。

理解、提示、

扩展、使用、

分析、区分、

判断、获得、

表现、扩大、

拓展等。

评价、设计、

运用、懂得、

联系上下文

等。

认识、计算、会用、

识别、说出、了解、

辨认、描述等。

知道、表示、会画、

确定、找出、获得、

读懂。

分类、选择、比较、

排列、理解、解释、

判断、预测、推断、

估计、设计、检验、

运用、掌握、处理、

推导、证明等

技能1.技能:模拟、重

复、再现、例证、

临摹、扩展、缩写

等。

2.独立操作:完成、

表现、制定、解决、

拟定、安装、绘制、

测量、尝试、试验

等。

3.迁移:联系、转

换、灵活运用、举

一反三、触类旁通

讲述、表达、

阅读、复述、

朗诵、推想、

揣摩、想象、

转述、讲述、

选择、扩写、

续写、改写、

发现、借助、

捕捉、提取、

收集、修改等。

口算、计算、测量、

观察、操作、实验、

调查、笔算。

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

参与、尝试、寻找、

讨论、交流、合作、

分享、参观、访问、

考察、接触、体验

等。

感受、尝试、

体会、参加、

发表意见、提

出问题、讨论、

积累、体验、

策划、分享、

合作、沟通、

组织等。

体验、感受、交流、

解决问题、经历、

探索、感知、交换

03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结果目标动词的辨析(郑义富)

03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结果目标动词的辨析(郑义富)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结果目标动词的辨析

郑义富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对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行为动词的辨析,紧迫且非常必要。一线教师必须要清晰每个行为动词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笔者从五个层面对描述结果目标的四个行为动词进行辨析。首先从文本含义上释义与分析,“了解、理解”重在“知”,“掌握、运用”重在“用”,虽一脉相承,但各有侧重。再从课程标准表述上比较区分,强化辨识。然后在认知心理范畴内辨析与研究。继而论述在数学教学设计上的把握与运用,体现出对行为动词的“个性”的认识。最后叙述了在教育实践中的担忧与困惑。可以说“辨析”的递进过程恰如四个行为动词的递进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关键词]课程标准;结果目标;行为动词;辨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用了两类词汇来体现目标。一类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这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另一类就是“经历、体验,探索”,这属于过程性的用语。这些“动词”在四个领域不同学段中频繁出现。词汇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的转变,同时也是2011年课程标准修改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1]在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这些词汇,才能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科学组织学习活动,达成既定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描述结果目标的四个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从多个维度进行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标准》,落实《标准》,促进专业成长,提升教学实效。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点解析】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点解析】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点解析】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与以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对比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一、全新的框架语文新课程标准涵盖了前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并作了相应的扩展与补充,根据课程理论将其归整为前言、课程目标(总目标、阶段目标)、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三大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框架是全新的,因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需要新框架来体现。

二、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采取九年一贯的设计,统一提出义务教育阶

段语文课程的十个总目标,将九年义务教育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分成四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目标要求,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可以使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各自的职责一目了然,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课程目标设计体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总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在这三个维度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起到的是桥梁的作用。因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完

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存在个体的差异,语文新课程标准全方位多层面关照学生的发展,切实体现了

知识点导读—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点导读—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类方式3:常用的教学目标分

析方法

4:教学目标阐明方法

2.1:布卢姆教学目标

分类理论

2.2:加涅的学习结果

分类理论

2.3:新课程标准中的

三维目标分类

3.1:归类分析法

3.2:层级分析法

3.3:信息加工分析法

3.4:解释结构模型法

(ISM分析法)

4.1:认知/动作类教学

目标阐明方法——

ABCD模式

4.2:情感类教学目标的

阐明方法----表现目标

陈述法

4.3:新课程标准描述课

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

行为动词

4.4:教学目标分析和编

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2:学习者特征分析的

主要内容

3:不同学段的学习者

特征

4:学习风格特征与信

息技术环境的适应性2.1:起点能力水平分

2.2:认知结构分析:

奥苏贝尔理论

2.3:学习态度分析

2.4:学习动机分析

2.5:学习风格分析框

架:洋葱模型

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

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分析和阐明教学目标具有以下意义: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

∙学习目标的阐明为任何教学计划提供了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框架,按这个目标体系调控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东西正是所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

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分析和阐明教学目标具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

学习目标的阐明为任何教学计划提供了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框架,按这个目标体系调控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东西正是所期望的结果,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习目标提供并保证了课程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有关人员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而不至于造成个别人员对教学大纲做任意特殊的解释。

学习目标的阐明可以清楚地检查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利于促使学习内容覆盖动作、情感和认知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是最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

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摸黑走路,使学习过程顺利发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学生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对学习产生责任感。

3.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教师以学习目标如何达到这种特定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较好地组织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为教师选择成功的教学策略(教学顺序、活动、组织形式、媒体等)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9 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及解读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 9

一、总目标 . 9

二、学段目标 . 10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 16

第一学段( 1~3 年级) . 16

一、数与代数 . 16

二、图形与几何. 18

三、统计与概率. 19

四、综合与实践. 20

第二学段( 4~6 年级) . 20

一、数与代数 . 20

二、图形与几何. 23

三、统计与概率. 25

四、综合与实践. 26

第三学段( 7~9 年级) . 26

一、数与代数 . 26

二、图形与几何. 31

三、统计与概率. 40

四、综合与实践. 42

第四部分实行建议 . 43

一、教课建议 . 43

二、评论建议 . 54

三、教材编写建议. 6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

附录. 75

附录 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

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行建议中的实例. 78

数学是研究数目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

有关,跟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数学更为宽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平

时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归纳而渐渐形成的科学语

言与工具,不单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并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

学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联合在很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建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数学修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

备的基本修养。作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

不同层面体现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的目标动词表达方式

不同层面体现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的目标动词表达方式

不同层面体现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的目标动词表达方式

(一)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

一般说来,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因此,目标的陈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即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等。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把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主要用在艺术类课程。

(二)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1.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1)知识方面

①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行为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化学学科为例)

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化学学科为例)

新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从课程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化学学科为例)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利用杭州市化学教研网提供的25个优秀教案,对教案中的行为动词使用与目标制定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5个市级优秀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为:(1)行为动词选择错误,或继续使用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非行为动词,如“培养”等。(2)教学目标的叙写普遍缺少行为条件,即不能明确地显示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3)教学目标空洞,成为摆设。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4)三维目标概念混乱或缺失,许多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空泛。

二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对此却缺乏基本的认识。笔者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目标陈述技术,更不知道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策略,也不明白优化目标叙写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1.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事实上,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可以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运作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等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目标,它相当于表中的“正式的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相当于“教师理解的课程”,而且只是部分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本文所叙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师―生互动运作的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完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最新)

(完整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最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研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推行建议

一、授课建议

二、谈论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说明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研究实

第一部分前言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互相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素来引领着人类研究大自然的神奇,深入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础。特别是 20 世纪初成立的相对论和量子论,惹起了物理学的

革命,对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

了资料、能源、环境、信息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物理学的迅速发展及其相关技术的宽泛应用,使基础教育物理课程面对新的时机与挑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表现物理学的本质,反响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对付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应发挥在培养学生科学涵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本标正确定了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后应达到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响人类在研究物质、互相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就。物理学不但含有研究大自然的知识成就,而且含有研究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涵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但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授和技术的训练,而且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结合具

体的课程内容,通过行为动词的陈述来体现。对新课程教学的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两类行

为动词进行认识和剖析,阐释两类行为动词的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揭示其在新课程中

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更好地掌握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版)》),对学

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和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目标,结合三个学段的具体课程内容,用相应

的行为动词来陈述。把握好《课标(2011版)》中的行为动词的含义以及作用,既是我们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前提,又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及评价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目标

的主要依据。下面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对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两类行

为动词进行再认识。

一、《课标(2011版)》中的行为动词

(一)《课标(2011版)》中行为动词的呈现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达到的学习水平用相应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在《课标(2011版)》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出现,并在附录1中对行为动词进行分类、专项解释和说明。其一,在课程目标中,分为总目标、学段目标两个层次。从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要求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采用相应行为动

词的方式来叙述。其二,在课程内容中,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分为1~3年级、4~6年

级和7~9年级三个学段。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