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南海东北部和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昼夜变化的比较研究
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结果表 明 , 在地理位 置上分布 比较相近 的站点具有较 高的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 。
关 键 词 : 海 北部 ;浮 游植 物 ; 包括铁 氏柬毛藻( rh ds im ti a t ) 洛 氏角毛 藻( h e cr rnins ,柔弱 菱形 藻 Ti oem u e ui , c hb i C at eo l ez u ) o so a ( is i dlaii a , N tc a ects ) 红海柬毛 藻 ( r hds u rtrem)和菱形 海线 藻 ( h lsoe antcii s 。藻类 z h i sm Ti oe m e hau c mi y T aa i m isho e) sn z d
i r h r o t i a S a i he s n No t e n S u h Ch n e n t um m e f2 0 r o 0 8
L NG u n I Ja ,DONG J n d ,Z u —e HANG Ya —ig ,W ANG Yo —h o , n yn u s a
第2 9卷第 2期
21 0 2年 4月
生 物 学 杂 志
J RNAL O I OGY OU F B OL
Vo . 9 No 2 I2 . Ap r,201 2
d i 0 3 6 /.sn 2 9 o: . 9 9 j i . 0 5—1 3 . 0 2 0 . 4 1 s 7 6 2 1. 2 02
20 0 8年 夏 季 南 海 北 部 浮 游 植 物 群 落 结构 特 征 分 析
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
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摘要】本文通过南海北部冬、夏季航次的现场观测,研究了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P-E曲线).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P-E曲线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季,P-E曲线呈现高PBm、高α、高β的特征,这表明冬季浮游植物在低光照环境中光合作用速率增加迅速,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较高但容易受到光抑制.与冬季相反,夏季P-E曲线呈现低PBm、低α、低β的特征,浮游植物受光抑制影响小,但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低于冬季.水温和粒级结构等指标与P-E参数存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环境和群落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光合作用特性有一定影响.通过P-E 参数模拟得到真光层内光合作用速率,模拟值与现场结果之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但存在高估.此研究有助于认识南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并为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提供依据.【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9页(P22-30)【关键词】光合作用;P-E曲线;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作者】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作者单位】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05;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300384;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郝锵,刘诚刚,乐凤凤,等.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J].海洋学报,2016,38(4):22—30,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6.04.002Hao Qiang,Liu Chenggang,Le Eengfeng,et al.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sis-irradiance parameters during sum mer and winter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Haiyang Xuebao,2016,38(4):22—30,doi:10.3969/j.issn.0253-4193.2016.04.002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是海洋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光合作用的速率和时空变化,深刻影响着碳的“源、汇”格局、以及“生物泵”的效率。
海南岛岛内外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比较研究
海南岛岛内外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系统比较研究海南岛是中国的第二大岛,位于南海琼州水道南侧,被誉为“东方夏威夷”。
岛上绚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科研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对海南岛及其周边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特点与差异。
一、海南岛的海洋生态系统海南岛处于亚热带气候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海洋生态资源。
岛上的海域面积广阔,生态环境多样。
同时,海南岛还有多个海湾和海峡,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地貌,如三亚湾、博鳌湾等。
这些地形和水域特点为海南岛的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海南岛的海洋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珊瑚礁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
其中,珊瑚礁是海南岛的特色之一。
海南岛的海域拥有丰富多样的珊瑚礁类型,如桂山岛的海珊瑚礁、西沙群岛的岛礁石珊瑚礁等。
这些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南岛的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
浅海生态系统是海南岛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浅海生态系统包括海滩、河口湿地和海草床等。
这些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和食物链,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条件。
例如,浅海的河口湿地是很多候鸟的栖息地和繁殖地,也是许多鱼类和甲壳类动物的繁衍之所。
海南岛的海滩也是海龟的繁殖地之一,每年都有海龟上岸产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爱好者的观赏和保护。
二、海南岛周边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除了海南岛本身的海洋生态系统,周边的沿海地区也拥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
在海南岛东北方向,靠近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有珠江口和香港的沿海地区。
这里的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的较大影响,但依然保留有一些重要的栖息地和生物资源。
例如,珠江口是重要的渔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渔民。
香港则拥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如西贡海岸的岩礁生态系统、大屿山周边的海草床和鱼类保护区等。
海南岛的西南方向是南海的中心地带,有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
这些群岛由一系列的珊瑚岛礁组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谢福武, 梁计林, 邢孔敏, 刘红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6)摘要: 于2018年8月对海南东、南海域展开断面调查研究, 共获取了18个浮游动物样品, 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 旨在了解不同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果表明: 海南东、南沿岸共鉴定浮游动物43属62种, 浮游幼体23类, 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共三个生态类群, 浮游动物种群组成以桡足类占优势, 优势种以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鱼卵(Fish eggs)、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等种类组成。
浮游动物个体丰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均存在区域性差异, 整体呈现为三亚>琼海>文昌, 湿重生物量则为琼海>三亚>文昌。
总体而言, 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整体优于文昌和琼海地区, 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度与多样性整体呈较高水平。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珊瑚礁; 海南岛中图分类号: Q94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9)07-0087-09DOI: 10.11759/hykx20190319001珊瑚礁生态系统由多个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和生境所组成, 浮游动物作为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珊瑚虫和其他珊瑚礁生物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海洋食物网动力学、生物地化循环和渔业资源补充等方面起关键作用 [1-3]。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珊瑚礁数量减少和营养物输入量增加, 能通过改变浮游动物食物来源的数量和组成影响其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 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向高营养级流动[4-6]。
南海典型海区夏季中尺度物理过程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摄食的解读
南海典型海区夏季中尺度物理过程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摄食的影响本论文通过显微技术和稀释法研究我国南海典型海区(包括南海东北部和南海西部的河口、陆架、海盆等)微型浮游动物(异养甲藻、无壳纤毛虫、砂壳纤毛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类群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并重点探讨研究区域海洋中尺度物理过程(冷涡、上升流和冲淡水)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活动的影响。
研究海域包括南海东北部(台湾海峡南部)(2007年7月),南海西部(2007年8-9月)和南海东北部海域(2008年6-7月),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2007-2008年夏季南海调查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各水层丰度变化较大(7-5474 ind/L),在类群组成上,微型浮游动物主要由纤毛虫组成,其中无壳纤毛虫是优势类群,占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5±26%。
微型浮游动物水柱积分丰度存在海区间差异,200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最高(623-4043 ind/L),2007年南海西部次之(100-1164 ind/L),2008年南海东北部最低(65-636 ind/L)。
200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是上升流区(2482±1014 ind/L)明显高于陆架及外缘区(1256±652 ind/L),最高值出现在上升流影响区A1站(4043 ind/L),最低值出现在陆架及外缘区B7站(623 ind/L);2007年南海西部,参照区域中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最低(157±39ind/L),冷涡影响区域(611±159 ind/L)、上升流影响区(1033 ind/L)和冲淡水影响区域(890 ind/L)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丰度相当并均高于参照区域;2008年南海东北部,陆架及外缘区域中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最低(83±96 ind/L),冲淡水影响区域(315±171 ind/L)和上升流影响区域(320±163 ind/L)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丰度相当并均高于陆架及外缘区域。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
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对上升流与羽状流的响应许泽婷;李适宇;胡嘉镗;王思颖;汪斌;郭铭先;耿兵绪【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8(037)006【摘要】文章建立了基于真实场驱动的三维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了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首先,利用2006—2008年卫星遥感数据及2006与2008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再现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较好地反映出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50m等深线以内.琼州海峡东部海域和汕头海域浮游植物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上升流的贡献均达到90%以上,表层水平平流输送是浮游植物主要的汇,生物过程是浮游植物的源.珠江口和汕尾海域浮游植物存在表层和次表层两个高值区,羽状流贡献35%~40%,主要促进表层浮游植物生长,而上升流贡献60%~65%,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的生长.粤西海域上升流对浮游植物的贡献占92%,主要促进中底层浮游植物生长,而表层浮游植物浓度极低.整体上,夏季南海北部上升流和羽状流主要是通过输送营养盐的方式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上升流对营养盐的输送作用是向岸方向的爬升输送和平行于等深线的沿岸流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跃层的存在改变了营养盐的垂向输送过程,是导致上升流和羽状流过程对不同水层浮游植物贡献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体而言,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空间分布差异是以上升流、羽状流主导,环流—营养盐—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总页数】12页(P92-103)【作者】许泽婷;李适宇;胡嘉镗;王思颖;汪斌;郭铭先;耿兵绪【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新地环境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智慧水务,广东深圳518053;Department of Oceanography,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Nova Scotia, Canada;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1;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5.121;P735.531;P731.21;Q948.8【相关文献】1.基于遥感的南海北部夏季上升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J], 王梦茵;胡启伟2.南海北部陆架区夏季上升流数值研究 [J], 经志友;齐义泉;华祖林3.南海北部夏季沿岸上升流近百年的强度变化 [J], 刘羿;彭子成;韦刚健;陈特固;孙卫东;贺剑峰;孙若愚;刘桂建4.南海北部冬、夏季海表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对光强的响应特征 [J], 郝锵;刘诚刚;乐凤凤;彭欣;曾祥茜;蔡昱明5.基于遥感的南海北部夏季上升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J], 王梦茵;胡启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南黄海和东海是中国近海的重要生态系统,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春季南黄海、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原始生产者,对海洋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南黄海和东海是典型的中国潮汐海域,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变化相关联,不同的环境因子会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影响。
南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物种组成上存在差异。
一般而言,南黄海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包括硅藻、裸藻和甲藻等。
而东海浮游植物的物种以硅藻为主要成分。
这与南黄海和东海的水体特征相关,南黄海是浅海域,有大量的河流输入,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盐较丰富。
而东海是深海域,水体特征相对稳定,营养盐较为稀缺。
因此,南黄海浮游植物物种丰富,而东海浮游植物物种相对较少。
除了物种组成的差异,南黄海和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数量上也存在差异。
根据研究发现,南黄海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通常较大,而东海生物量较小。
这与南黄海浅海域的环境特征有关,水体中的大量营养盐和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南黄海、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光照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高强度的光照可以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和繁殖。
而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生理代谢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此外,营养盐的浓度和比例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适宜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浓度可以促进其生长,过高或过低的营养盐浓度则会导致浮游植物的生长受限。
综上所述,春季南黄海、东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南黄海浮游植物物种丰富,生物量较大,与水质中的丰富营养盐和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有关。
而东海浮游植物物种相对较少,生物量较小,与水质中相对稀缺的营养盐有关。
光照、温度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分析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对海洋物质循环和生态环境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和时空变化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因素是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海洋中以温度、营养盐和光照为主要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会影响海洋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分布。
例如,温度升高会造成海洋深层水体的上升,进而影响浮游植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
生物因素也是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光合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许多生物因素的影响,包括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病原体的侵袭以及生物物种的竞争等。
物理因素也会对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产生影响。
海洋环流、起伏和波动等物理过程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的环境。
例如,洋流和气候变化会改变海洋中的营养盐分布,进而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人类活动是影响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等过程都会通过排放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影响到海洋生态系统,导致蓝藻等有毒浮游植物的异常繁殖,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二、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因素是海洋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营养盐,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光合微生物。
不同种类的海洋浮游植物对海洋物质循环的贡献不同。
海洋浮游植物对氮、磷等营养盐的吸收和释放在海洋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氮和磷利用策略。
有些浮游植物具有高效利用营养盐的生长方式,而有些则需要更多的营养盐才能生长,这些差异导致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在海洋物质循环中对营养盐的吸收和释放不同。
2012年夏季南海西北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2012年夏季南海西北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李冬融;戴鑫烽;陆斗定;夏平【摘要】根据2012年8-9月在南海西北部海区的采样调查,对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206种(包括变种及变形),隶属于4门55属,其中硅藻门40属114种,占总种数的55.3%;甲藻门10属86种,占总种数的41.7%.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66.67×104cells·m-3,硅藻平均细胞丰度为65.79×104cells·m-3,甲藻平均细胞丰度为0.88×104cells·m-3.优势种为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nenfeldii、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和菱形海线藻Halassionema nizschioides.调查海区的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H ')平均值为2.67,高值区位于西沙群岛和调查区东部.对比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可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和种类多的区域,其水体营养盐含量也高,说明营养物质与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密切相关.【期刊名称】《海洋学研究》【年(卷),期】2014(032)003【总页数】10页(P87-96)【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南海西北部;营养盐;上升流【作者】李冬融;戴鑫烽;陆斗定;夏平【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12;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8浮游植物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关键过程,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
东海海区各季节昼夜云的特征分析
东海海区各季节昼夜云的特征分析安洁【摘要】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loud cover and cloud height in the East China Sea Zone in each season or day and night is analyzed using the 2B-GEOPROF and 2B-GROPROF-Lidar data of CloudSat from 2007 to 2010.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ud cover and cloud height has evident season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with a more quantity of total cloud cover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a less in autumn and winter.While,there is a more low-level cloud cover in winter and a less in summer..It is cloudy all the year round from Taiwan island and east of Taiwan island to 123° E,the yearly average total cloud cover is more than 65%,and the yearly average low-level cloud cover is more than 45%.The cloud cover has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day and night.The yearly average total cloud cover is more at 18 UTC than at 6 UTC in mostarea.Above the sea,the yearly average total cloud cover is above 50%~60%at 6 UTC,and 55%~70% at 18 UTC.Average minimum cloud base height and average maximum cloud top height are highest in summer and lowest in winter.At 6 UTC,the area with low values of cloud height is in the region from Taiwan Island to its north-east sea area,and the area with high values is in the region of the Ryukyu Islands.But at 18 UTC,the cloud rise in coastal area,and bring down on the sea,and the new area with low valuesof cloud height is at the north of the Ryukyu Islands.%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二级产品中的2B-GEOPROF和2B-GROPROF-Lidar数据,对东海海区各季节、昼夜的云量、云高分布特征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量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较大,总云量以春、夏两季居多,秋、冬季节较少,而低云量则以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台湾岛及其以东至123°E海域终年多云,年平均总云量在65%以上,年平均低云量在45%以上.昼夜变化较为明显,大部分区域夜间18时年平均云量比白天06时略偏多,海上年平均总云量06时约为50%~60%,18时增加到55%~70%;平均最低云底高和平均最高云顶高的水平分布趋势相近:夏季云层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云层最低.从年平均云高分布来看:06时,台湾岛及其东北海域是云层的低值区,沿琉球群岛区域是相对的高值区,而18时沿海地区云层升高,海上云层明显压低,琉球群岛北部海域骤变成低值区.【期刊名称】《海洋预报》【年(卷),期】2017(034)004【总页数】8页(P76-83)【关键词】东海海区;CloudSat资料;云量;云高【作者】安洁【作者单位】空军装备研究院航空气象防化研究所,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2.1云是制约航空飞行的重要气象要素之一,云量、云高等云参数在天气分析预报和航空气象方面有重要应用。
南海东北部贫营养海区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关键词 :南海 ;浮游植物 ;营养盐加富 ;氮磷限制 中豳分类号 :Q 9 4 5 . 3 1 ;P 7 3 7 .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6 9 3 2 ( 2 0 1 6 ) 0 5 - 0 5 6 2 — 0 9
Ef f e c t s o f n u t r i e n t s o n p h y t o p l a n k t o n g r o wt h i n t h e o l i g o t r o p h i c wa t e r s o f n o r t h - e a s t e r n S o u t h Ch i n a S e a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3 0 1 , C h i n a ; 2 .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o f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1 0 0 0 4 9 , C h i n a )
L I J i a - j u n , T A N Y e - h u i , Z H O U L i n - b i n , J I A N G x i n , Z H A O C h u n - y u ,
( 1 . Ke y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a r i n eB i o - r e s o u r s e sS u s t a i na b l eUt i l i z a t i o n , S o u t hCh i n aS e aI n s t i t u t e o f Oc e a n o l o g y , C h i n e s e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2007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丰度分布
2007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丰度分布柯志新;黄良民;谭烨辉;尹健强【摘要】2007年8月10-29日对南海北部41个站位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80属216种(包括变种、变形、未定种),调查期间南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占所有物种数的64.81%,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89.11%:甲藻次之,占所有物种数的30.56%,占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10.62%;蓝藻门的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在许多站位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绿藻和一些淡水的蓝藻只在珠江口附近的站位才被检出.主要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裸甲藻Gymnodinium sp..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北部在珠江口外围和台湾浅滩海域存在2个浮游植物丰度高值区.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格局差异很大,表层浮游植物的丰度平均为25.21×10<'3>个·L<'-1>,高值区在珠江口附近海域;次表层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9×10<'3>个·L<'-1>,高值区在台湾浅滩海域.调查区域的浅水站位(<200m)的浮游植物丰度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从垂直分布来看,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基本上自上而下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丰度在10m水层.深水站位与浅水站位的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结构有很大的差异.硅藻类在浅水站位中基本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在10m处出现最大值;而在深水站位则存在次表层(75m)最大值的现象.甲藻类在浅水站位中随深度增加显著减少,而在深水站位的75m以上其分布比较均匀.越靠近外海,浮游植物中硅藻所占的比例越小,硅甲藻比率大的海区一般具有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浮游植物丰度.调查海区表层和次表层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的平均分别为2.8和3.0,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分别位于珠江口、粤东近海和海南的东部近海,浅水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远高于深水站位.%We investigated the abundanc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 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110° - 120°E, 18°-23°N) from 1Oth to 29th August 2007, using 208 samples taken from 41 sampling stations. A total of 216 species belonging to 80 genera of 5 classes were identified. Diatoms contributed to 64.81% of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species number and 89.11% of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followed by dinoflagellates, which accounted for 30.56% of total phytoplankton species number and 10.62% of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The dominant species were Thalassiosira sp., 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Skeletonema costatum, Prorocentrum minimum and Gymnodinium sp..Trichodesmium erythraeum that belonged to Cyanophyta was also commonly found at many survey stations. High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was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in Taiwan Shoal.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different i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waters. In the surface water, the average abundance of phytoplankton was25.21×103cells·L-1 with a high value near the Pear River Estuary; while in the sub-surface water, the average abundance was 9×103cells.L-1 with a high value in the Taiwan Shoal. On the whol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lower at deep-water stations (>200m) than at shallow-water stations(200m). In general, the vertical profiles showed that total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presented a peak at 1Om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also appeared to be different between deep-water and shallow-water stations. Diatoms abundance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at the shallow-water stations, but formed a maximum peak at sub-surface (75m) of the deep-water stations; dinoflagellates abundanc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water depth, but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e water above 75m at the deep-water stations. The ratios of diatom to dinoflagellates showed a decline tendency approaching to the pelagic region. Higher productivity and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regions corresponded with a larger ratio of diatom to dinoflagellates. At the survey stations, the averag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2.8 in the surface water and 3.0 in the sub-surface water. High phytoplankton biodiversity located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the coasts of Guangdong and Hainan provinces. The diversity of phytoplankton at the shallow stations was far enriched than that at the deep-water stations.【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1(030)001【总页数】13页(P131-143)【关键词】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生物多样性【作者】柯志新;黄良民;谭烨辉;尹健强【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5.1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是海洋食物网的基础环节, 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吆年夏季南海东北部陆架海域的低盐透镜现象分析
第 2期
应 用 海 洋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Ap p l i e d Oc e a n o g r a p h y
Vo 1 . 3 2.No . 2
2 0 1 3年 5月
Ma y , 2 01 3
2 O 年夏季南海 东北 部陆架海域 的低盐透镜现 象分析
面, 在上升 流区 和海洋 锋 面 区营养 盐 比较 充 足 , 形 成 生产力 比较 旺盛 的区 域 . 1 0月 至翌 年 3月盛 行 东 北季 风 , 4~5月 、 9月 为 季 风 转换 期 . 随着 季 风 的 变 换, 南海 东北 部 的水文 特 征和 环 流 状 况发 生 着 相 当
种 水体 在此 交汇 , 黑潮南海分支 、 南海水 、 珠 江 冲淡 水、 广 东沿 岸水 的交 汇 使 该 海 域 的水 团构 成 非 常 复 杂, 这 在很 大程 度上 影 响 着 该海 域 海 洋 水 文 特 征 和 环 流 的基本 状况 … . 该 海域 位于 东亚 季风 区 , 每年 的
江 口外海 陆架 区水 深 较 汕 头 外海 深 一 些 , 而陆 架 至 海 盆之 间 的陆坡 比较 平 缓 . 位 于 陆 坡 上 部 的东 沙 群
剧 烈 的变化 , 形成 复杂 的 陆架 动 力过程 J . 本 文通 过对 2 0 0 2年 夏 季 现场 调查 资 料 的初 步
分析 , 发现在 西南 季风 盛行 的夏 季 , 南 海 东北部 近岸
透镜 水体之 间形 成 温度 和 盐度锋 面.
关键词: 物理 海 洋学 ; 低 盐透 镜现 象 ; 水温 ; 盐度 ; 入 海径 流 ; 珠 江冲 淡水 ; 南 海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2 0 9 5 - 4 9 7 2 . 2 0 1 3 . 0 2 . 0 01
夏季南海北部海洋混合的微结构特征研究
夏季南海北部海洋混合的微结构特征研究卢著敏;陈桂英;谢晓辉;许旭旭;尚晓东【期刊名称】《自然科学进展》【年(卷),期】2009(019)006【摘要】通过对2007年8月海洋湍流微结构剖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上层湍流混合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强混合发生区主要为北部陆架陆坡区域,陆架底混合层湍耗散率可达10-5W·kg-1异常高值.深水区温跃层以下,湍耗散率大部分为10-9W·kg-1量级,然而存在较多小尺度过程产生的强湍流薄层,其湍耗散率达到10-7W·kg-1量级.在吕宋海峡附近,观测到西太平洋次表层水入侵南海,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湍流耗散和混合.混合系数γ的分布显示,Os-born模型估算南海混合率γ取0.11为佳.利用Richardson数对观测到的垂向热扩散系数参数化,发现陆架陆坡区和深水区的垂向混合有不同的规律.【总页数】7页(P657-663)【作者】卢著敏;陈桂英;谢晓辉;许旭旭;尚晓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相关文献】1.南海北部海洋气象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气象观测意义及数据采集成果 [J], 李超;张燕;王东晓2.南海北部海洋沉积与环境研究的新篇章--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沉积与环境研究内容及首航次采样成果 [J], 陈忠;向荣;陆钧;陈木宏;颜文3.南海北部海洋温、盐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 [J], 刘长建;毛华斌;陈荣裕;王东晓4.南海西北部夏季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响应 [J], 赵辉;唐丹玲;王素芬5.南海北部某海洋工程海域的内潮特征研究 [J], 黄必桂;石新刚;金嘉萌;朱学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年夏季南海北部的浮游植物群落
2009年夏季南海北部的浮游植物群落李欣;孙军;田伟;汪岷【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2(000)010【摘要】根据2009年8月份对南海北部(18°~22°N,110°~117°E)水域22个采水站位的调查,分析夏季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Utermöhl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60属109种(不包括未定种),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其次是甲藻.浮游植物生态类群以广温广布型种为主,调查区的优势种为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nulata,尖刺伪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矮小短棘藻Detonula pumila,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以及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opsis glacialis.调查区细胞丰度介于0.009×103个/L到249.930×103个/L,平均8.197×103个/L.南海北部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高值区位于珠江口附近以及南部水域,甲藻在广东沿岸附近出现高值.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在垂直方向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递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在珠江口南部和广东沿岸站位出现低值区,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总页数】7页(P33-39)【作者】李欣;孙军;田伟;汪岷【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3;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457;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相关文献】1.2009年夏季南海北部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J], 宫相忠;马威;田伟;孙军2.2012年夏季南海西北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J], 李冬融;戴鑫烽;陆斗定;夏平3.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J], 薛冰;孙军;李婷婷4.夏季南海东北部和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昼夜变化的比较研究 [J], 王磊;钟超;柳欣;黄邦钦5.夏季南海西北部海域由外海至近岸表层海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英文)[J], 李刚;倪广艳;沈萍萍;易容;黄良民;谭烨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龚玉艳;杨玉滔;范江涛;蔡研聪;徐姗楠;陈作志【期刊名称】《南方水产科学》【年(卷),期】2017(013)005【摘要】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sampling data on zooplankton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of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summer,2015,we examin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es composition,dominant species,abundance,biomass and zooplankton commu nitystructure.Zooplankt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discrete Multinet at 0~200 m,200~ 350 m,350 ~450 m,450~ 600 m and 600 ~ 750 m of depths,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otal of 468 zooplankton species were found,and the species richness was the highest at 0 ~200 m layer water,and was the lowest at 600 ~750 m layer water,but there was slight rebound in some stations at 350 ~ 600 m water layer.The zooplankton common species occurring at all water layers took up 19.02%of the total species,while the endemic species occurring at just one water layer made up 25.85% of the total species.There was obvious vertical variation in the zooplankton species composition.A total of 10 dominant species were observed,among which Oncaea conifera was the common species occurring at all water layers.Besides,some endemic dominant species occurred at each water layer.The average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zooplankton were 62.79 ind ·m-3 and 34.81 mg·m-3,respectively.Withincreasing depth of water,zooplankton species richness decreased generally.Three communities were identified by clustering analysis.Group 1 contained samples collected at surface water (0 ~200 m) with average abundance of 228.68 in d ·m-3.Group 2 contained samples collected at upper-middle-layer water (200 ~450 m) with average abundance of 31.91 ind ·m 3.Group 3 contained samples collected at lower-middle-layer water (450 ~750 m) with average abundance of 10.61 ind ·m-3.%根据2015年7-8月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层采集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研究.样品利用Muhinet浮游生物连续采样网采自0~200 m,200 ~ 350 m,350 ~ 450m,450 ~ 600 m,600~ 750 m等5层.该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468种(类),其中以0 ~200 m水层种类最丰富,600~750 m水层最贫乏,种类数总体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但在350~600 m水层部分站位出现了回升.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垂直变化较明显,各水层均有出现89种共有种,占总种类数的19.02%;而单一水层出现的特有种(121种)占总种类数的25.85%.优势种有10种,角突隆剑水蚤(Oncaea conifera)为各水层的共有优势种,在不同水层还出现了特有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平均为62.79个·m-3和34.81 mg·m-3,总体呈现由表层向深层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但在350 ~ 600 m水层大部分站位也略有回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大体分为3个群落,分别为0 ~200 m的上层水域群落、200~ 450 m的中上层水域群落和450 ~750 m的中下层水域群落.【总页数】8页(P8-15)【作者】龚玉艳;杨玉滔;范江涛;蔡研聪;徐姗楠;陈作志【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相关文献】1.夏季南海东北部和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昼夜变化的比较研究 [J], 王磊;钟超;柳欣;黄邦钦2.2007年春季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J], 林强;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能兰兰3.2009年春、夏季浙江中北部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J], 张亚洲;金海卫;朱增军;潘国良4.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J], 龚玉艳;杨玉滔;范江涛;蔡研聪;徐姗楠;陈作志;5.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J], 粟丽;陈作志;黄梓荣;许友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赵明辉;黄洪辉;齐占会;陈桂珠【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50)003【摘要】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phytoplankton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NSC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arine environment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data acquired from the survey on fishery resources and their habitat environ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continental shelf carried out from 1997 -2002 (sponsored by the state program of special marine survey,HY126- 02).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model and mapping techniques. The amount of phytoplanktons in NSCS changed from 0. 03 to 4 179 × 104 ind/m3, with an average of 87. 2 × 104 ind/m3, in desceding order of summer,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phytoplankton density was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coast waters than in offshore waters. Areas with high phytoplankton density patched along the coastal waters. The high density patches generally occured in the upwelling areas along NSCS coast, such as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Beibu Bay, Zhelang, Taiwan Bank and Dianbaiyangjiang area. Patches with high phytoplankton density usually shifted from east to west with seasonal changes of monsoon wind and coast currents.%为研究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洋环境响应关系,采用1997—2002年开展的"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资源及其栖息环境调查”所取得的浮游植物调查数据,利用GIS空间局部插值法构建景观分析模型,对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时空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区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0.03(4 179×104个/m3,总平均为87.2×104个/m3,夏冬春秋四季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由高至低.南海北部浮游植物总体近海高于远海,且在近海海域呈斑块状分布格局,斑块一般出现在北部湾中北部上升流区、粤东遮浪上升流区、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和粤西沿岸电白-阳江上升流区等南海北部几个重要上升流区内.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值斑块一般随着季风和沿岸流的季节转换而交替向东或向西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漂移.【总页数】4页(P130-133)【作者】赵明辉;黄洪辉;齐占会;陈桂珠【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水养殖生态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0;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8【相关文献】1.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研究特点及影响因素 [J], 乐凤凤;宁修仁2.2010年秋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J], 马威;孙军;薛冰;戴民汉;胡建宇3.夏季南海东北部和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昼夜变化的比较研究 [J], 王磊;钟超;柳欣;黄邦钦4.冬季南海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研究 [J], 郑丽平;相卫国;黄邦钦5.应用特征光合色素研究东海和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J], 陈纪新;黄邦钦;刘媛;曹振锐;洪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夏、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特征马威;孙军【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03【摘要】对2009年7月19日8月16日和2010年1月6-30日南海北部(18°-23.5°N、109°-120°E)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应用Uterm(o)hl方法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如下:夏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72属150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16-6001.78)×103个/L,平均细胞丰度为26.49 × 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5.81×103个/L,主要优势种属有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及裸甲藻(Gymnodinium spp.)等;冬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58属168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08-37.52)×103个/L,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69× 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49× 103个/L,主要优势物种为菱形海线藻、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及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等;夏季调查区5m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近岸到外海迅速减少,高值区主要在广东东部近岸及海南东部近岸;冬季则在珠江口近岸和海盆区出现较高值.两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浅水站位(< 200m)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较冬季相比,夏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偏高,但物种丰富度却略偏低.夏、冬季浮游植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2和2.3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81.两个航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与盐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在冬季还与磷酸盐浓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总页数】12页(P621-632)【作者】马威;孙军【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蚌埠233000;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2009年冬季南海北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J], 马威;孙军;田伟2.冬季南海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研究 [J], 郑丽平;相卫国;黄邦钦3.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J], 凌娟;董俊德;张燕英;王友绍;邓超;林立;陈蕾;李涛;龙丽娟4.南海西北部夏冬季浮游介形类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 廖彤晨; 尹健强; 李开枝; 谭烨辉5.2015年春季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J], 粟丽;陈作志;黄梓荣;许友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 浮 游植 物 ; 昼夜变化 ; 群 落结构 ; 南海东北部 ; 东 海
中 图分 类 号 : ¥ 9 6 3 . 2 1 3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童 编 号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3 ) 0 6 0 1 7 0 0 8
藻生物量昼夜 变化与 叶绿 素 a 一致 , 但所 占生物量百分 比却在 叶绿素 a高值 的时 间段 较低 , 表 明高 生 物量对应着 更为丰 富的浮 游植 物类群组成 多样 性 。除硅 藻 外, ¥ 3 0 5站青绿 藻也表 现 出与 叶绿素 a同 步的昼夜 变化规律 。而在 东海 D H0 4站, 由于存在 明显层 化特 征 , 聚球 藻是 上 混合 层 的主要 优 势 类 群, 且表现 出与叶绿素 a一致 的变 化。黎 明前后 , 甲藻 出现 了暴发 式 的生物量 升高 , 所 占生物量 超过
夏季南海 东北 部和 东海 陆架浮游植 物群 落 结构昼 夜变化 的 比较研 究
王 磊 , 钟 超。 , 柳欣 , 黄 邦钦
( 1 . 厦 门大 学 海洋 与 地 球 学 院 , 福建 厦门 3 6 1 1 0 2 ; 2 . 福 建省 海 陆 界 面生 态 环 境 重 点 实 验 室 , 厦 门大 学 环 境 与 生 态 学 院, 福建 厦 门 3 6 1 1 0 2 )
摘要 : 于2 0 0 8年和 2 0 0 9年 夏季分别对 南海 东北部和东海 陆架 区浮游植 物生物 量和群 落结构 的昼 夜 变化进 行 了 2 4 h时间序 列连 续观测 和研 究。通 过高效 液相 色谱 法分析 浮游植 物特 征 光合色 素 可 以 看 出 3个测站 的叶绿素 a浓度 均呈现 出明显的昼夜变化 , 最高值 出现在 夜 间, 而在 中午 至午后达 到最 低值, 而这种昼夜 变化主要是 由于 光照和潮 汐作用所 导致。各站均 以硅 藻为最 主要 的优 势类群 , 受上 升流影响 的 ¥ 7 O 2站硅 藻 生物量超 过 8 O , ¥ 3 0 5和 DH0 4站硅 藻也 占据 了 3 5 ~5 O , 且 3个测 站硅
A Cr I O CEA NO LOGI CA S I NI CA
王磊 , 钟超 , 柳欣 , 等 .夏 季南 海 东 北 部 和东 海 陆架 浮 游 植 物群 落 结 构昼 夜 变 化 的 比较 研究 F - J ] . 海洋学报, 2 0 1 3 , 3 5 ( 6 ) : 1 7 0 1 7 7 .
进行 演替 , 而叶绿素最大层 ( D C M)的主要 是 由 P i c o - 级 浮游植物所贡献 。通过对 P i c o - 级 浮游植 物研 究发 现夏季原绿球藻丰度 约为冬季 的 1 0倍左右 ] 。对于 东海 而言 , 温度对于浮游植 物生物量 和初 级生 产量 的 影 响更为 明显_ 7 J 。相对 于南海 来说 , 东 海陆架 区硅藻
第3 5 卷 第6 期
2 O 1 3年 ¨ 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2 5 3 — 4 1 9 3 . 2 0 1 3 . 0 6 . 0 1 8
海
洋
学
报
v o 1 . 3 5 , N o . 6
No v e mb e r 2 0 1 3
区水体层化 现象 明显 , 混合 层深 度 较浅 , 跃层 之 上 的
真光层 中营养盐处耗尽状态 , 因此影 响到浮 游植物 生物量处 于较低 水 平[ 1 ] 。而 南海 和 东海 也存 在 着光
照、 温度 和营养盐 浓度 等环 境 因素 的差 异及 内波 、 内 潮等物理 过程的影 响, 因此 即使在相 同 的季节 也表现
e a s t e r n S o u t h C h i n a S e a a n d t h e E a s t C h i n a S e a i n s u m me r E J ] .A c t a O c e a n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 ( i n C h i n e s e ) , 2 0 1 3 , 3 5 ( 6 ) : 1 7 0 — — 1 7 7 .
Wa n g Le i , Zh o ng Cha o, Li u Xi n, e t a 1 . Th e c o mp a r a t i ve s t u d y on t he d i u r n a l v a r i a t i on s o f p h y t o pl a n k t o n c o mm u n i t y b e t we e n t h e n o r t h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8 2 0 ; 修 订 日期 : 2 0 1 3 1 0 0 8 。
基 金项 目 : 国 家 自然 科学 基 金 面上 项 目“ 东 海 青绿 藻 的 生态 学 研究 ” ( 4 1 1 7 6 1 1 2 ) ; 国家 海 洋 公 益性 行 业 科 研 专 项 项 目“ 海 洋 藻 类 和 细 菌 固碳 ( 储 碳) 能 力 和潜 力 评估 技 术研 究 ” ( 2 0 1 1 0 5 0 2 1 ) 。 作 者简 介 : 王磊( 1 9 8 1 ) , 男, 辽 宁 省阜 新 市人 , 博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海 洋 浮游 植 物 生理 生 态学 研 究 。E ma i l : wa n g l e i c o e x mu @x mu . e d u . c n *通信 作 者 : 黄邦 钦 。E ma i l : b q h u a n g @x mu . e d u . c n
1 引 言
南 海和东海都属 于西太平洋 陆架 边缘海 , 受到季 风的显著影 响。夏季西南季 风盛行期 间 , 边缘 海陆架
出 了较 大 的 差 异 J 。
关于南海 浮游植 物群 落结 构和 生物 量空 间 和季 节变 化已有众 多报 道[ _ 3 ] 。N i n g等【 j 的研究 结果 表 明, 南海 夏季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从 硅藻 向 甲藻 和蓝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