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盆地裂谷构造演化

合集下载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活化及其演化过程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活化及其演化过程
,


,
,
将 裂 陷作 用 划 分 为 两 个大 的 阶段 即 由 兴 安 岭 群 火 山 喷 发 为 代 表 的 第 一 阶 段 和 以 巴 彦 花 群 含 煤 油碎 屑 岩 系 为代 表 的 断 陷 盆 地 形 成 阶 段

,
盆 地 沉 降 史 回 剥 研 究 表 明 裂 陷 作 用 第 二 阶段 断 陷 盆 地

、 、
为规 模 宏 大 的 断 陷 盆 地 系 变 质 核 杂 岩 花 岗 岩 浆 侵 位 火 山 岩 喷 发 以 及 沿 大 型 走 滑 断 层 的 转 换 伸
展 为特 征 的 大 陆 裂 陷 作 用

根 据 岩 浆活 动 盆 地 的 充填记 录 构 造 格 架 和 盆 地 的沉 降史 分 析 可 以


,
本 文 阐述 了 中 国 东 部 晚 中 生 代 构 造 活 化 的 基
本 表 现 特 征和 演 化 过 程

本 文 得 到 地 矿 部重 要 墓础 项 目 任建 业 男
本文
, ,
,
资助
,

年 生 博 士 副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区 域 构 造 和 沉 积 盆 地 分 析 方 面 的 科研 和 科 学 工 作
卷 页

,

, ,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中 国 大 陆 东 部 晚 中生 代 构 造 活 化 及 其演 化 过 程

任 建业
胡祥云
张俊霞
中 国 也质 大
学 武汉
,
,


与 中 生 代 中期 造 山 型 构 造 活 化 不 同 晚 中 生 代 期 间 中 国 大 陆 东 部 的 构 造 活 化 表 现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是一个富含油气资源的地区。

该地区的浅层油藏地质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别,具有独特性。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二连盆地章古特地区浅层油藏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背景二连盆地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其面积约为22万km²。

章古特地区位于盆地的南部,北纬42°~43°,东经115°~116°,总面积约为2000km²。

该地区处于盆地的裂谷区,发育了一系列断裂,赋存有丰富的浅层沙岩和泥岩。

该地区受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厚度较大,是一处非常适合油气富集的地区。

二、岩性和储层特征章古特地区地质构造成熟度较高,地质时代跨度较大。

岩系主要是二叠系致密砂岩和泥岩,以及三叠系下统的砂岩、泥岩、灰岩等。

其中三叠系下统的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1. 致密砂岩:该地区致密砂岩多数为红色或深红色,呈多层交互分布,砂颗粒以中细粒度为主,粒度排序较好,分散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孔隙度和渗透性。

致密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0.1%~5%之间,渗透率极低,储层性能较差。

2. 陆相砂岩: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分布较广。

通常呈灰绿色或黄灰色,石英颗粒为主,沥青质含量较高,孔隙度一般在10%左右,具有较好的渗透性和储层性能。

3. 泥岩:该地区的泥岩颜色多样,有绿色、灰黑色、褐色等,其中绿色泥岩中的有机质含量较高,是烃源岩。

泥岩属于相对较差的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对陆相砂岩形成漏斗形的收支域具有重大作用。

三、油藏特征1. 富集类型:章古特地区油气富集类型较为复杂,既有岩心、孔隙、微裂缝储层,又有漏斗形储层、岩溶储层等多种类型。

2. 富集时间:浅层油藏的富集时间较短,大约在第三纪晚期 ~ 第四纪早期,属于近地表高温条件下的富集。

3. 富集层位:陆相砂岩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油气层。

富集层位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南四道口组、两岔子组等地层。

裂谷盆地

裂谷盆地

3.分类

裂谷盆地(rift basin):岩石圈板块作背向 水平运动或地幔隆起时地壳中发育的、在 地貌上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的中央深凹的 谷地。按其所处位置可分为大陆内裂谷盆 地、大陆边缘裂谷盆地、大陆间裂谷盆地、 坳拉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主动和被动裂谷成因学说事实上代表裂谷盆地成 因系列的两个端元,裂谷的形成都与这两种作用有关, 而大多数裂谷的形成是位于这两个端元构成的系列之 间。在裂谷形成过程中,岩石圈的变薄的地幔的隆起 是在一个统一的机制中相互作用的,常常是不可区分 的,这有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重要的是对裂谷过程的认识。裂谷过程控制着盆 地的发育和盆内各种矿产的形成和分布。
裂谷盆地是一类很重要的油气储集盆地,也是勘 探研究的重点,具有以下特征。 1.油气生成特征 烃源岩可以有碳酸盐岩、泥页岩,源岩厚度大, 有机质以水生生物为主,且丰富、分布广、类型 多的特点。地热梯度高,利于有机质向油气的转 化。深层地层中烃类的聚集基本上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早期浅层形成的油藏被改造; 二是深层分散 有机质不断经受深成变质作用而生成新的油气, 并运移聚集成藏。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在威尔逊旋回中, 从大西洋型成熟期大洋到喜马拉雅型的遗痕 期, 大洋关闭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为太平洋式, 两侧的洋壳俯冲 模式差异很大, 但都是通过洋壳向大陆方向俯冲而最终关闭, 从而 形成缝合带, 其间产生了前陆盆地和残留洋盆地, 最终以前陆盆地 的统一而告终。另一种方式是以冈瓦纳大陆前面的洋壳向欧亚大 陆俯冲(以多个微陆块逐次俯冲- 碰撞完成)使特提斯洋关闭, 形成 了恒河前陆盆地和孟加拉湾残留洋盆地, 现代的地中海接近这种 模式. 从动态观点看, 在大洋关闭的晚期, 处于被动边缘演化模式的大 陆由于其前方的洋壳(包括洋中脊)插入到更前方的主动大陆边缘 之下, 但还没有发生碰撞时的, 残留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当属于 会聚型盆地大类, 是与残留洋盆地同级且早于其发育的一种过渡 壳上发育的盆地类型。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二连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地区,是一个以古特提斯构造演化为背景的典型深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且多样化。

在二连盆地,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构造带,其中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这些构造带不仅对油气的分布和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对油藏的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首先,拗陷正断裂带是二连盆地最为典型的构造带之一、拗陷正断裂带由近东西向的拗陷构造和沿着断裂面延伸的正断裂构造组成,正断裂构造控制着断块的上升和下降。

在沉积环境中,拗陷正断裂带通常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物源区紧邻带特点。

沉积物源区的高储量沉积物不仅为油气提供了优质的储集空间,同时也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拗陷正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裂缝型油藏和似断层型油藏等。

其次,逆冲断裂带也是二连盆地重要的构造带之一、逆冲断裂带由沿斜向上推挤的逆冲断层构成,这种构造形态常伴随着剪切和扩张构造的产生。

逆冲断裂带往往对于油气的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在逆冲断裂带形成的油藏中,常见的油藏类型包括背斜型油藏和逆冲断裂型油藏等。

背斜型油藏是在逆冲断层前缘的背斜反向构造中形成的,油藏两侧通常有断层和正断裂构造控制。

逆冲断裂型油藏则是在逆冲断层顶板或底板侧形成的,常伴随着断层蚀变和滑脱带形成。

最后,背斜构造带也是二连盆地典型的构造带之一、背斜构造带主要由背斜构造和伸展断裂构造组成,背斜构造通常形成在前陆盆地的弯曲带或油气圈闭的陷闭带。

在背斜构造带中形成的油藏多为背斜型油藏,油气主要聚集在背斜的褶皱背斜腹部。

综上所述,二连盆地的典型构造带包括拗陷正断裂带、逆冲断裂带和背斜构造带等。

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对油藏形成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研究这些构造带的特征和油藏形成模式,对于二连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五大盆地综合柱状图
| 冲积扇
自 生 自 储 下 生 上 储
26
六盘山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27
北方新区 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28
东戈壁盆地宗巴音凹陷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29
海拉尔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30
塔木察格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精选版课件ppt
31
二连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三宝坳组 T2s
T2s: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泥灰岩
下 嘉陵江组

大冶组
大隆组
上 统
龙 潭
上段
二 选
组 下段

茅口组

当冲


栖霞组
中、

壶天群

梓门
大 桥段
石 炭 系下

塘 测水段
阶 石磴
子段
刘家
岩 塘段
关 阶
孟公 坳段
邵东段
上 统 泥 盆 系
中 统
前泥盆系
锡 上段 矿 山 下段 组
佘田桥组
棋梓桥组
灰岩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灰质泥岩
及页岩
深灰色灰岩、泥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灰~黄灰色灰岩、泥灰岩、砂岩、粉砂岩、钙 质页岩
黄灰~黄褐色砂岩、粉砂岩夹砂质泥岩
黄灰~深灰色灰岩、泥灰岩
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可相变 为泥灰岩
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可相变
精砂选岩版、课砂为 砾件泥 岩p灰夹p岩砂t 质泥页岩
灰—深灰色泥岩,
夹少量砂岩及粉砂岩
滨浅湖
二 400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_刘震

文章编号:1001-6112(2007)01-0032-08二连盆地三种典型构造带岩性油藏形成模式分析刘 震1,付东阳1,肖 伟1,杜金虎2,易士威2,党虎强1(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2.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 062500)摘要: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

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

其模式分别为: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

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自然导致各构造带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也不同,据此提出3种岩性油藏成藏模式:1)陡坡带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2)缓坡带旁生侧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3)洼槽带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这3种成藏模式是目前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典型成藏模式。

关键词:陡坡带;缓坡带;洼槽带;成藏模式;岩性油藏;二连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THE ANALYSIS OF FORMATION MODE LSOF L ITH OLOGICAL RESERVOIRS ON THREE KIN DS OF TYPICAL STRUCTURAL ZONES IN THE ER L IAN BASINLiu Zhen 1,Fu Dongyang 1,Xiao Wei 1,Du Jinhu 2,Y i Shiwei 2,Dang Huqiang 1(1.Key L ab f or H y d rocarbon A ccum ulation Mechanism in the M inist ry of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 y of Pet roleum ,B ei j ing 102249,Chi na;2.H uabei Pet roleum Com pany ,Pt roChina ,Renqi u ,Hebei 062500,China )Abstract :The sags in Erlian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 hree kinds of typical st ruct ural zones :steep slope ,gentle slope and dep ression zone.These struct ural zones have different combination models of ac 2cumulation conditions.And t he t hree models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are :t he combina 2tion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steep slope ,t he compounding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gentle slope and t he combination model of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n depression zone.In addition ,different struct ural zones have different formation models of t he lit hological reservoirs.They can be summed up as follows :1)t he oil ’s generating and p reserving in same formation on steep slope ,2)t he oil ’s generating in a formation and preserving in sideward layer on gentle slope ,3)t he oil ’s generating in lower formation and p reserving in upper one on depression zo ne.The t hree typical models of oil accumu 2lation are t he breakt hrough of t he exploration of t he lit hological reservoirs in t he Erlian Basin at p resent.K ey w ords :steep slope ;gentle slope ;depression zone ;model of oil accumulation ;lit hological reser 2voirs ;t he Erlian Basin 近几年来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连续获得重大突破,发现2个5000×104t 储量规模的大型岩性油田(巴音都兰凹陷宝力格油田和乌里雅斯太凹陷木日格油田)、1个千万吨级优质储量接替区带(吉尔嘎朗图凹陷宝绕凹槽内带),并在赛汉塔拉凹陷发现赛66大型岩性油藏[1]。

裂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裂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裂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裂谷是地壳构造运动过程中,板块相互挤压、拉伸而形成的狭长地带。

其形成与演化过程如下:
-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地壳经过了多次上下运动和转移,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着的大轮子。

在这个轮子上有许多圈层构成了地壳结构,分别是地壳表层、浅层、中间层和深层(又称过渡层)四个圈层。

- 随着地球内部不断地聚集能量,到了新生代时期,地球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圈层——地壳表层圈和浅层圈,它们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 根据科学家对东非大裂谷演化过程的研究发现:从裂谷形成到最后消亡大致经历了三叠纪时期、侏罗纪时期和白垩纪时期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三叠纪末期——侏罗纪时期)以陆地为主;中期(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末期)则以海洋为主;到后期(白垩纪末期——第三纪时期)陆地与海洋同时并存,形成了陆块与海盆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

裂谷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裂谷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的科学文献或咨询专业的地质学家。

二连盆地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二连盆地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二连盆地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于英太【期刊名称】《石油学报》【年(卷),期】1990(11)3【摘要】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其沉积主体为下白垩统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及侏罗系。

盆地内凹陷呈雁行状排列,表现出断陷期拉张剪切运动的特点。

受基底构造线、边界条件及受力不均一性等因素影响,盆地内断陷深度和规模有显著差异,平面上具明显的分段性和分带性,分别形成了以强烈拉张和剪切为主的断陷区,前者分布的凹陷一般大而深,后者窄而浅。

在北东—北北东向基底构造线上发育起来的北部坳陷带的拉张断陷,规模大于主体重叠在近东西向构造线上的南部坳陷带。

钻探已发现5种油藏类型,均位于强烈拉张断陷区,油源来自下白垩统,约控制盆地已知油气资源量的80%。

油气分布围绕着生油洼陷,但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较大。

随勘探工作深入,可能发现中下侏罗统自生油气藏及煤成气等类型的天然气藏。

【总页数】9页(P12-20)【关键词】盆地;演化;油气藏;陆相;断陷【作者】于英太【作者单位】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一勘探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相关文献】1.裂谷盆地断层连锁对沉积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以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为例 [J], 欧阳文生;窦立荣;王奇;王皖生2.中国板块构造对油气盆地演化和油气分布特征的控制 [J], 靳久强;宋建国3.二连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J], 费宝生4.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油气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J], 邢雅文;张以明;降栓奇;董雄英;王元杰;王宏霞;许永忠5.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J], 易士威;王元杰;钱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它位于巴彦浩特盆地和呼伦贝尔高原之间,北起黑龙江,南至中国蒙古国边境。

以下是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地质构造特征:二连盆地属于由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发育的碰撞造山带内,有着复杂的地质构造。

整个盆地呈弓状,自北向南逐渐闭合,中部为高、东、西两翼为低的构造格局。

盆地内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2.沉积特征:二连盆地的沉积历史悠久,沉积时代自太古宙至二叠纪,历经了堆积、剥蚀、抬升和沉降等多个阶段。

主要的沉积物包括岩屑碎屑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

其中,中部主要为陆相碎屑岩和冲积扇沉积,东部和西部为湖相沉积。

3.石油资源特征:二连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盆地内已探明的油气资源储量巨大。

主要的油气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和凹陷盆地油气藏等。

石油油藏主要分布在二叠系和白垩系地层中,邻近地层也有局部油气的存在。

井探结果显示,油气蕴藏形式多样,有浸染型、富集型、岩性型等。

4.勘探开发特征:盆地内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勘探开发经验。

然而,由于盆地构造复杂,油气藏性差异大,勘探难度较大。

在勘探技术方面,盆地应用了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分析等多种手段。

近年来,盆地还引进了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和油藏开发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水平井、多项证明技术等。

其中,水平井技术在二连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5.油气运输特征:二连盆地的油气运输主要依靠管道运输和铁路运输。

盆地内早期的油气运输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进行。

随着盆地油气产量的不断增加,建设规模较大的输油管道已成为主要方式。

以上是二连盆地的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这个盆地具备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需要不断完善勘探技术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石油资源。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简介二连盆地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一带,南界为阴山山脉北麓,北至中蒙边界,东西长约1000km,南北宽20 一220km,总面积10、10 ‘ kmZ,是我国陆上大型沉积盆地之一。

二连盆地地理位置二连盆地是在内蒙古一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生代陆相陷沉积盆地〔42 ,,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上。

北为前苏联和蒙古境内的贝加尔、加里东和海西褶皱系,南面为东西向的中朝古陆东面为中生代北东向构造系,西面为南北向构造系。

盆地具体的边界是:北界音宝力格隆起原为海西期二连一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走向北东东向,广泛发北东向断裂和巨大的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带,新生代又受到北西向断裂的改造,沿断裂有玄武岩喷发,是盆地北部的主要母岩区;盆地南界温都尔庙隆起是加东褶皱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正向构造,属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由温都尔庙一多复背斜演化而来,形成于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新生代仍在活动。

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分布有大量的中一酸性火山岩类,为盆地南部的主要母源区;界大兴安岭隆起形成于侏罗纪,属燕山中期北东向大型褶皱体系。

晚侏罗世的山喷发作用造成巨厚的大兴安岭火山岩系,沿断裂堆积了一系列火山碎屑岩体,是白奎纪盆地东部的主要母源区;盆地西界索伦山隆起与银根盆地、河套盆地隔。

从区域上看,二连盆地与其北部的蒙古戈壁盆地、中国的海拉尔盆地、东部的开鲁盆地、赤峰盆地、西部的银根盆地、河套盆地等遥相呼应,在平面上成了向北东方向收敛的、蔚为壮观的中生代沉积盆地群。

一.基本地质特征1.地层特征二连盆地早白垄世地层〔4s] 为典型陆相断陷盆地沉积层序。

大量钻井剖面的岩性组合、测井曲线、古生物资料和大量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结果表明,二连盆地是在燕山期多期断陷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的早白奎世断陷湖盆群,接受了厚达5000 余米的山间盆地河湖相含煤、含油粗碎屑岩沉积。

二连盆地演化

二连盆地演化

特征1.地壳隆起阶段:古生代晚期地壳区域性抬升,伴随强烈的火山活动。

地幔上隆,地幔的热对流使地壳膨胀隆起。

全区大部分地区缺失三叠系沉积,局部发生印支期花岗岩侵入,地壳隆起产生拉张应力,在地壳减薄处出现张性断裂;2.早期张裂阶段:早-中侏罗世,地壳内部热量散失,地幔隆起区收缩下降,张性破裂扩大形成规模不等的北北东-北东向张性断陷。

晚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向亚洲版块俯冲,加强了本区北西-东南向的拉张作用,且沿北东-北北东向断裂频繁火山喷发发育了兴安岭群火山岩,火山活动加速了地壳块段破裂的进程。

3.强烈断陷阶段:早白垩世,随着北西一南东向拉张活动的加剧, 地壳进一步拉开, 在老的张性断裂系基础上, 又形成若干新的张性断裂, 发育了比侏罗系规模大得多的北北东和北东向伸展的l凹陷。

白垩中期,盆地发育进入了高峰期。

4.均衡调整阶段:早白垩世晚欺, 盆地强烈的断裂活劝逐渐被平稳的沉降所代替, 开始向坳陷转化。

在区域性重力均衡调整作用一下, 湖盆不断萎缩, 接受了以河流沼泽相为主的赛汉塔拉组类磨拉石沉积, 填平补齐, 覆盖在早期凹凸不平一的地形之上。

5.挤压上隆阶段:晚白垩世,盆地应力场以挤压为主,东部和北部缓慢隆起遭受剥蚀。

晚白垩世末,晚燕山运动使本区进一步挤压隆起,伴随中基性火山喷发。

二连盆地处于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互交切相互作用的关键部位,应力经过多起演化:板块超碰撞作用阶段T、构造体制转换阶段J、大陆裂谷伸展阶段k1、走滑-挤压隆升阶段E-Q。

发育早-中侏罗世阿拉坦合力群、早白垩世巴彦花群两期成盆过程。

焦贵浩等(2003)认为早—中侏罗世二连盆地属于天山—兴蒙造山链滞后伸展垮塌作用下的断坳陷盆地,构造特征、沉积类型、生油潜力等方面均可与出油的西北侏罗系盆地类比,且有可能成为二连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新层系。

肖安成2001认为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改变了上地幔物质平衡,且两板块之间发育左旋拉张走滑断裂,为粘度降低的地幔物质上涌提供了通道,由于二连盆地位于隆升中心偏西位置,所以与处于上升中心的松辽盆地相比表现为窄裂陷特征。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藏特征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油气成藏特征

199乌里雅斯太凹陷是二连盆地中的一个断超式凹陷,其基底为古生界褶皱。

主要发育巴彦花群湖相碎屑岩沉积。

地层可分为阿尔善组、腾格尔组一段、二段以及赛汉塔拉组。

乌里雅斯太凹陷内构造简单、断裂较少,主要存在苏布、木日格两个较为宽缓的鼻状构造。

构造演化先后经历了裂谷期前期、裂谷期以及消亡,沉积相类型主要为滨浅湖扇三角洲相(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半深湖湖底扇和泥岩相(腾格尔组)、滨浅湖~河流相(赛汉塔拉组)。

1 二连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二连盆地的基底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海西褶皱带,属于中、新生代断陷沉积盆地。

其石油地质条件较为优越,目前已发现多个大油气田。

构造特征:从沉积、构造变动以及岩浆活动等特征出发,认为二连盆地基底由“地槽”组成,盖层由陆盆组成。

其基底构造层由复理石、火山岩、硬砂岩、碳酸盐岩等建造构成,构造变动以线状褶皱为主,且较为频繁。

整体上包括二连-东乌旗、锡林浩特、温都尔庙-多伦山三个复背斜以及贺根山-索伦山、赛汗塔拉两个复向斜组成,岩浆活动较为剧烈,地层变质程度较浅。

陆盆构造层厚度达约一千米,由中、新生界地层组成,包括含煤、含油、砂砾岩、火山岩等建造。

岩浆活动弱于基底构造层,早白垩世前花岗岩有侵入。

在较频繁的构造活动中产生了7个不整合面。

沉积特征:二连盆地内部小盆地发育,包括45个凹陷、21个凸起,且相对独立,较大的凹陷较少,主要呈长条状、带状分布特征,长宽比基本上鉴于4:1~6:1之间。

为多物源、近物源以及粗碎屑,如巴彦花群物源来自巴音宝力格;温都尔庙;苏尼特;大兴安岭等四个隆起区。

二连盆地最主要的沉积特征是具有三次成湖期和四个沉积间断。

阿尔善早期、腾格尔早期、腾二段沉积时期为三次湖侵。

四次沉积间断基本上与湖侵时间相一致,分别是在阿尔善组沉积末期、腾格尔组沉积末期、赛汉塔拉组沉积末期,腾格尔组沉积末期,盆地转入坳陷发育阶段,赛汉塔拉末期加快了区域抬升。

地层特征:根据岩性剖面组合、测井、古生物、地震等资料分析表明:二连盆地在燕山期沉积了超过5千米的含煤粗碎屑岩沉积,下白垩统发育粗-细-粗的正、反旋回,经历了自侏罗纪末期到赛汉塔拉末期发生的沉积构造事件,相应的形成了5个区域性不整合以及沉积间断。

内蒙古二连盆地形成演化及白音乌拉煤田地质特征研究

内蒙古二连盆地形成演化及白音乌拉煤田地质特征研究

内蒙古二连盆地形成演化及白音乌拉煤田地质特征研究作者:王健管仁君来源:《西部资源》2021年第03期摘要:二连盆地群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是我国早白垩纪聚煤期中重要的聚煤区。

白音乌拉煤田是二连盆地群众多含煤盆地中的一个,含煤面积约423km2,预测煤炭资源量50余亿吨,煤田的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四十多年来,先后由煤炭、石油、地矿等地质勘探队伍,从不同的角度和目地出发,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

文章对以往勘查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详细论述了煤田地质特征及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关键词:二连盆地;白音乌拉煤田;地质特征1.区域地质背景二连盆地群地处内蒙古中部华力西褶皱带内,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个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群,是我国早白垩聚煤期中重要的聚煤区。

盆地群由五坳、一隆一百多个断陷盆地组成。

其北界至巴彦宝力格隆起,南界至温都尔庙隆起,西界至宝音图隆起,东界至大兴安岭隆起,面积约20万km2。

盆地基底主要为晚华力西褶皱岩系和侵入岩、喷发岩。

白音乌拉煤田位于白音塔拉盆地,地处二连盆地群北部马尼特坳陷西端(详见图1),属于一个地堑式的断陷盆地,呈NE方向展布。

2.地质特征2.1地层白音乌拉煤田及其周围出露和赋存的主要地层有:二叠系下统宝力格组(P1b)、哲斯组(P1z)、上统林西组(P2l),侏罗系上统布拉根哈达组(J3b),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K1b),古近系始新统伊尔丁曼哈组(E2y)、中新统通古尔组(N1t)、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第四系全新统(Q4)。

其中,白音乌拉煤田的含煤地层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群,将巴彦花群划分三组,自下而上分别为阿尔善组(K1ba),腾格尔组(K1bt)和赛汉塔拉组(K1bs)。

煤层主要赋存在赛汉塔拉组内。

(1)阿尔善组(K1ba)煤田勘查钻孔未揭露到该组层位,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岩性以紫色、灰绿色、灰色的砾岩和砂砾岩为主,中夹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该组地层发育在盆地形成初期的山前或低洼地带,与下伏地层石炭—二叠系及侏罗系上统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地层厚度大于100m。

二连盆地格日勒敖都凹陷结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二连盆地格日勒敖都凹陷结构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2 构造演化特征
格日 勒敖都凹陷经历了前裂谷期、 同裂谷期 和
谭 旺 大 本 在 究院 所 事 质 合 业 学 科,研 外围 从 地 综 研
究。

6・






2 0卷
■ 赛
图 1 格 日勒敖都凹陷构造纲要图
图 2 准 宝 力格 区块 结 构 剖 面 示意 图
积建造为主。在晚侏罗世沉积期 , 中下侏罗统 的烃 源岩进人低成熟一成熟演化阶段 , 并开始 了油气的 生成。在晚侏罗世末期区域性挤压隆升背景下, 开 始发育包饶 断层 , 以逆 冲挤 压为 主 , 区普遍 遭受剥 全 蚀, 凹陷西南部现今残存厚度可大于4 0 m, 00 凹陷内 最大残存厚 度 20 m, 00 总体 向北 东方 向减薄 , 断层 逆 上盘剥蚀更为强烈 , 残存厚度约 601 0 1 左右。伴 随 1 着大规模 的构造运 动 也 发生 油气 运 移 , 向 区为早 指 中侏罗世沉积中心周缘构造高部位的早期形成的圈 闭 。值得 注意 的是 , 晚侏 罗世 末 期强 烈 的构 造 活动 和剥蚀势必 对原生 油气藏有 一定改 造和破坏 作用 。

侏罗系断陷为大型断陷型盆地 , 日勒敖都 凹 格 陷离断陷边界较远 , 中下侏罗统产状较为平缓 , 局部 为侏罗纪末期逆断层和后期正断层切割。白垩系凹 陷发展演化主要受北侧边界断裂控制 , 湖盆发育的 全过 程均保 持 断超 结 构 。 随着 湖 盆扩 大 , 层 由陡 地 坡向缓坡层超覆 , 上倾尖灭 , 洼槽虽继承性发育, 但 沉降中心一直位于边界主断裂根部 , 沉积 中心却相 对于缓坡前移。 2 2 1 侏 罗纪 ..
加里东一海西旋 回为古蒙古洋海相沉积演化阶 段, 在晚古生代海西运动褶皱 隆升为二连盆地的基 底; 印支构造 运动 旋 回 , 地 基底 整 体 抬 升 , 盆 以准平 原化 的剥蚀夷 平 作 用 为 主 , 缺失 三 叠 系 沉积 。相 当

二连盆地古地貌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制约

二连盆地古地貌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制约

第36卷第5期铀矿地质Vol.36No.5 2020年9月Uranium Geology Sep.2020DOI:10.3969/j.issn.1000-0658.2020.05.003二连盆地古地貌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制约刘持恒,刘武生,史清平,张文东,张梓楠(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要]二连盆地赛汉组上段是重要的产铀层位,其沉积环境和地层分布特征通常受到古地貌控制明显,因此开展二连盆地赛汉期末的古地貌恢复工作有助于多方位认识盆地在该时期中的沉积格局及其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

通过将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和马尼特坳陷875口钻井资料按岩性进行逐层回剥和去压实校正编制了研究区赛汉期末的古地貌图。

定量的地貌分析表明,二连盆地赛汉期末古地貌为宽阔的低坡度河谷地貌区,进一步可划分为平原、微斜坡和缓斜坡地貌单元。

通过与前人在该区绘制的沉积相图对比研究发现,古地貌坡折带是控制河道亚相分布的关键&宽阔的河谷为河床侧向迁移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形成大范围连片的河道砂体,提供更多的铀储层空间。

河床两侧的微斜坡-缓斜坡有利于形成倾斜的空间形态,有利于形成宽阔的氧化还原铀成矿带&古地貌坡折带很有可能为铀矿体富集的关键部位&[关键词]古地貌;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古河道[文章编号]1000-0658(2020)05-0346-08[中图分类号]P619.14[文献标志码]A二连盆地是我国重要的产油、产煤和产铀盆地[1],这些沉积矿产均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其中,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是目前最为主要的产铀层位3$,沉积于盆地的坳陷阶段#5$。

由于坳陷盆地相对缺乏断裂作用,盆地的沉积体系不受断裂构造控制,而可能受差异热沉降引起的古地貌格局控制明显&因此,开展二连盆地赛汉期末(赛汉组上段沉积结束时,约100Ma)的古地貌恢复工作有助于盆地时期中的沉积格局以及对砂岩型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二连盆地侏罗系地层热演化史研究

二连盆地侏罗系地层热演化史研究
通过 裂变 径迹 分 析研 究沉 积 盆地 的古地 温 ,再造 沉积盆 地 的 热历史 ,是 近年来 迅 速 发 展的 新技 术 之 一 裂 变径 迹在 研 究 古地 温 时 常用 的矿 物 为磷 灰 石 ,磷灰 石 在沉 积 岩 中分 布广 ,对温 度敏 感 ,径 迹 退火 的温 度 范 围和 生 油窗 的 温 度范 围基 本 一致 ,标 定 的温 度 比较 精确 ,可反 映不 同地 质 时期 古地 温的变 化等 优点 ,因而是 比较理想 的地 质温 度计 一
595
r = (1一[1+0.35(一4.87+ 0.000168 (In( +at)+28 12))】 。"}“
(2)
其 中 g(r)=[((1一, )/2.7)。 一 1]/0.35。
对 任一历 史过 程 ,可 以将 其 分成 若干 个等 温 的 时 间间 隔,反 复运 用 (1)、(2)两式 进行
3.1.1 磷 灰 石 的退 火 温度和 深度 随深 度增加 ,前 3个 样 品磷灰 石裂 变径迹 投影 长度逐 渐变 短 和变 宽 (图 1)。图 2表 明
图参 l井 磷灰 石从 l600m 开始退 火 ,至 2774m磷灰 石 已完 全退 火 ,裂变 径迹年 龄为 0,退 火 带 深度 范 围 为 1600- 2774m,对应 的地 温 为 64一 l02.7℃,2590- 2600m 白云 质砂 岩 的 裂 变径 迹 年 龄 为 393 59Ma,这 可 能是 由于 上 面的 岩 屑 落下 来 而 造成 径 迹 年 龄偏 大 ,或 者存 在 测 量 误 差
梯 度 模 式计 算 的结果 最 好 ,与 实测 值 非 常吻 合
in Erlian B ̄sin
(表 2),晚 侏 罗世 时地 温 梯 度 为 6(3/hm。图 4

裂谷盆地

裂谷盆地

红海亚丁湾—埃塞俄比亚裂谷分布
2)、大陆内裂谷——坳拉槽
并非所有的裂谷都会不断的扩张成为新生洋盆,特别是三叉裂谷 系中,随着其中的两支裂谷扩张到出现新生洋壳并进一步演化成为新 生洋盆,另一支裂谷的扩张可能会受到限制而停止扩张,成为衰退裂 谷,衰退裂谷与新生洋盆、被动大陆边缘相连,但是当洋盆发生俯冲 作用,继而使被动大陆边缘演化成为碰撞造山带的一部分时,先前的 衰退裂谷成为自造山带伸向大陆克拉通内部的坳拉槽。衰退裂谷一般 位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凹角处。在新生洋盆的扩展过程中,衰退裂谷不 再发生裂陷沉降而发生热沉降,并可能成为大陆地区的物源输入大陆 边缘的通道。在洋盆俯冲消减直至发生大陆碰撞的过程中,衰退裂谷 还可能发生一些轻微的挤压构造作用,但由于衰退裂谷的方向与俯 冲——碰撞过程中板块的运动方向近于平行,所以一般还能较完整地 保留裂谷时期的地层层序和基本的构造形态,最终成为坳拉槽。
2.成因
主动裂谷和被动的裂谷盆地成因学说
1)主动裂谷盆地成因
裂谷盆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深部热地幔上升导致岩石圈表面的变形和裂陷而形 成的。东非裂谷被看作是主动裂谷的典型例子,有广泛的隆起,裂谷系,火山作 用明显。 • 热柱、热地幔羽(thermalplume)在岩石圈的底部上拱、快速的加热减小岩石 圈的密度,导致区域性的均衡上隆,上隆作用派生的拉张应力造成裂谷作用。 • 来自地幔羽的传导热、岩浆侵入热或对流热可引起岩石圈受到拉伸的变薄。
裂谷盆地是一类很重要的油气储集盆地,也是勘 探研究的重点,具有以下特征。 1.油气生成特征 烃源岩可以有碳酸盐岩、泥页岩,源岩厚度大, 有机质以水生生物为主,且丰富、分布广、类型 多的特点。地热梯度高,利于有机质向油气的转 化。深层地层中烃类的聚集基本上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早期浅层形成的油藏被改造; 二是深层分散 有机质不断经受深成变质作用而生成新的油气, 并运移聚集成藏。

二连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型盆地恢复的开题报告

二连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型盆地恢复的开题报告

二连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型盆地恢复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二连盆地位于中国东北,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区之一。

该盆地沉积时代主要为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中期,是研究中国东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演化和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然而,该盆地的沉积与构造演化历程尚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解释,对于该盆地的探矿和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因此,本研究将从地质地球物理学、岩石学、古生物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利用地震资料、岩石样品和古生物资料等多种方法,恢复二连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型盆地的古地理、沉积、构造演化历史,为该盆地的岩性、构造特征和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对比。

通过对比乌兰哈达盆地和图们江盆地等周边盆地的地层,建立二连盆地的地层对比框架,揭示盆地的沉积循环和沉积体系。

(2)古地理与沉积环境研究。

通过分析沉积相、岩性、粒度等指标,重建盆地演化历史,揭示古地形、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演变,探讨盆地油气分布与古地理、沉积环境的关系。

(3)盆地构造演化分析。

通过地震剖面和岩石样品分析,探讨盆地的构造变形史和断裂活动历史,揭示构造演化对盆地沉积和成藏的影响。

(4)古生物资料分析。

通过盆地中的古生物化石分析,揭示盆地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特征,探讨其与盆地沉积地质过程的关系。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将恢复二连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型盆地的古地理、沉积、构造演化历史,揭示该盆地沉积体系及岩性特征,为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支撑。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中国东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演化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制E J ] .石 油化 工腐 蚀 与 防护 , 2 0 0 3年 第 2 O
卷 第 3期. E 3 ] 张 可 .弱碱 三元 复合 体 系各 组 分作 用 关 系研
究[ J ] .特种 油 气藏 , 2 0 0 9年 第 1期.
收 稿 日期 ; 2 O l 3 一O 4 一l 8
古华 力 西晚 期褶 皱基底 上和 燕 山拉 张翘 断构 造应 力场作 用 下发 育起 来的 新 生代 断 陷沉 积 盆地 , 它是 由
众 多小盆 地组 成 的盆 地群 。二连 裂 谷 盆地是 在 三叠 纪 区域 性挤 压 隆起 的 背景 上 , 经历 了初始拉 张裂 陷 、
强烈 拉 张深 陷 以及 后 裂谷 阶段 等完 整 的裂谷 盛 衰演化 过程 。

队执行 , 在 日常生 产 管理 中 已开始 应用 。 针 对 井 口点 滴 加 药 取 得 的 良好效 果 , 准 备推广 应用 规模 , 进 一 步 降低 北 二 西 弱碱 三 元复 合 驱抽 油
I I
机 井 的检泵 率 , 确 保试 验 取得 更好 的效果 。 通过试验 , 对北 二 西 弱 碱 三元 复 合驱 抽 油机 井
2 0 1 3 年第 1 4 期
杨 冰 彬 二 连 盆 地 裂谷 构 造 演化
5 3
转, 本 期 反转 的结 果 造 成 上 侏 罗 统 的部 分缺 失 和 下

厚 度一般 为 4 0 0 m ̄ 5 5 0 m, 最 大厚度 不超 过8 0 0 m。 赛
汉早 期是 一 套湖 沼相 沉积 , 常 含褐 煤层 , 是 二连 盆地
重 要 的找 煤 层 位 ; 晚期则发育古河谷 , 为 河 流 相 沉
积, 是本 区古 河谷 砂 岩型铀 矿 的重 要找矿 目的层 。
2 . 4 晚 白 垩 世 整 体 抬 升
晚 白垩 世 , 随 着太 平洋 板块 俯 冲带 向东迁 移 , 盆
关键词: 二 连 裂谷 盆 地 ; 构造 演 化 ; 构造反 转 中 图分类 号 : P 5 4 2 . 3
1 区域 地质 背景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7 9 8 1 ( 2 0 1 3 ) 1 4 一O O 5 1 一O 3 2 0 0 9 ) , 坐 标 为东 经 1 1 9 。 1 2 ~1 7 O 。 3 0 , 北纬 4 O 。 4 O ~
蒙 古 国 的赛 音 山达 、 乔 伦产 铀 盆 地 相邻 ( 李月 湘 等 ,
生 产正 常 。
‘ ‘ I. ・
驱机采 井技 术标 准 和管理 规 范 。 制 定 了《 抽油机井 井 口加药 管理 办法 》 、 《 清 防垢 管 理制度 》 、 《 启停 机操 作 制度 》 、 《 数 据 录取 制度 》 等 制度 , 各 项 制度 已下发小
二 连 裂谷 盆 地 位 于 内蒙 古 自治 区 的 中北 部 , 与
4 5 。 4 5 ( 焦贵 浩 等 , 2 0 0 3 ) , 呈 北 东 向展 布 , 东 侧 为 大 兴安 岭隆起 , 北 界为 巴音 宝力 格 隆起 , 南 界为温 都尔 主 观因 素对 抽 油机 井 检 泵 周期 影 响 , 制定 弱 碱 三元
[ 2 1 姜 民政 .三 元 复合 驱 油 井结 垢 分析 及 防垢 剂
充 分利用 北 二西 弱碱 三 元 复合 驱抽 油机 井 检泵 率 高时 机 , 采 取有 效 措施 , 开 展 降低 检 泵率 的措 施试 验来 对 比分析 , 为 弱碱 三元 复 合 驱 机 采 管 理 中 的举 升 配套 工 艺 找 出最 佳 的定 型 技 术 , 也 为 北 三东 弱碱 三元 复合 驱提 供 有力 的技 术 支持 。 为 了 确保 降 低 检 泵 率 措 施效 果 , 延 长 三元 油 井 检泵 周期 , 提 高弱 碱 三元驱 抽 油机 井 管理 水平 , 降低

_ 暑 二: §
强 叠步打 算 近 一年来 , 通 过 多种 措 施 的综 合调 整 , 北 二 西弱
碱 三元 驱抽 油机 井 的检泵 率 大 大下 降 , 到 目前为 止 ,
2 0 1 2年北 二西 抽油 机 井有 1 0井次 ( 包 括 3井次 自返
2 0 1 3 年第 1 4 期
内蒙 古石 油化 工
5 1
二 连 盆地 裂 谷构 造 演 化
杨 冰 彬
(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 科学 学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1 3 )

要: 通 过 分析 前 人 对二 连 裂谷 盆 地构 造 演化 的研 究 , 本文进 行 综 述性 总结 , 二连 盆 地是在 内 蒙
[ 参考 文献 ]
井) 检泵, 检泵 率 3 O , 预计 到 年 底 检泵 率 可 以控 制
在5 0 以内 。
E 1 3 陈卫东 , 于会 宇 , 等 .萨北 油 田三元 复合 驱 防 垢技术研究E l i .大庆 石 油地 质 与开发 , 2 0 0 1 年第 2 O卷 第 4期.
中侏 罗统 内大量 逆 冲 断裂 的 形 成 ( 李 思 田等,
1 9 9 0 ; 朱绅 玉 , 1 9 9 7 ) , 晚侏 罗 世末 的这 种 强烈 的 板 内 缩 短变 形 , 可 能源 于板 块边 缘 的 汇聚 作用 。 本 期反 转 影 响最 重 大 的构 造 事件 是 西伯 利 亚与 布 列亚 地块 碰 撞 形 成 蒙 古 一 鄂 霍 茨 克缝 合 带 ( 王骏 等, 1 9 9 7 ; Yi n
检泵率高的问题 已取得一定的认识 , 下一步准备采 取抽油机井全面应用长柱塞短泵筒防垢泵, 配合酸 洗 及井 口加 药措 施 , 来保证 试 验 的顺 利实 施 。 同时准 备根 据单 井 电流与 载 荷 的 变化 , 采 取循 环 酸 洗和 不 停 井定期 酸 洗 的方式 , 降 低检 泵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