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近五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命题特点分析(09-13)
近五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命题特点分析比较近五年(2009、2010、2011、2012、2013)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可以发现安徽卷已经走向成熟,愈来愈彰显新课标特色和安徽文化大省的气质,在全国十八套语文试卷中初步显示出安徽特色和个性。
整体上看,近五年的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和要求的设置方面都体现了平稳和连续的特点,过渡衔接自然,守正出新,稳中有变。
命题者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现实社会,凸显人文精神,显现出地域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具体说来,有以下表现:一、语文试题命题特点分析(一)试题结构日趋稳定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结构面貌的变化从2009年开始,一改以前第Ⅰ卷客观题、第Ⅱ卷非客观题的生硬面孔,而变为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的亲切面孔。
这种试题结构已经连续了五年,且题型相对稳定,题量都是21题,考查知识点平稳,对重要知识点都设题考查,且赋分稳定。
这种试题结构体现出语文学科侧重阅读和表达的鲜明特点,更符合考生答题时的认知心理,师生已经熟悉而且适应,相信安徽卷会延续这一特点的。
(二)命题内容及情势第一板块:论述文阅读选材上侧重于文学艺术、历史和文化教育等社会学科领域。
2009年: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2010年: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2011年: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2012年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2013年徐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命题方式上,连续五年都设置了3道“四选一”的客观题。
考点设置上,侧重考查语言信息的理解、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即只要求考生能读懂文章,理解和整合与题目有关的语言信息。
2009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2010年:理解文中重要词汇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1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2012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3年: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安徽省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详析(下)
安徽省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详析(下)淮南市中学语文学科中心组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四、(24分)该大题为语言运用部分,也就是大纲卷的第一大题与第六大题的合并,题目数6题,选择题3题,简答题3题。
分别考查了字形、成语、病句、图文转换(要点概括)、对联(修辞)和仿写(含阐释)六个点。
三个选择题没有什么特点,字形重新进入试卷,也只是考点的轮流考查而已。
后三题也没有什么创新的试题,这也是今年安徽卷没有亮点的地方,三个点都是常规题型。
对联只是排列组合的问题,只要具备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就可容易作答。
第20题也只是在内容上联系新课程,考查的形式上也很常规。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答案】D【解析】本题吸取了浙江卷的考查形式,应该说更具理性化。
因为当今学生用错字主要是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不辨析词义而乱用同音字词造成误用。
A项的“波滔”是“波涛”的误用,B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
C项“不黯世事”应为“不谙世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公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
B.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安徽省近六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安徽省近六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安徽省近六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tec917安徽省近六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06年——2011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语言基础部分此部分设4题,分别涉及字形、成语、病句、消极修辞。
字形侧重于同音字和形近字,“凭心而论”、“渲泄”、“毕其攻于一役”等都是常见常考的,问题不大;成语考查感情色彩语义等,“洛阳纸贵”、“追本溯源”、“巧立名目”、“不容分说”辨析难度不大,根据语境即可解决病句考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知识点,稍有难度;消极修辞考查表达的得体,也是传统考点这一大题涉及字形、成语使用、病句辨析、语意连贯等四个知识点。
字形侧重于同音字“独挡一面”、“合盘托出”、“膨涨”错别字多为“经典”别字;成语考查均为常规常用,成语“粉墨登场”考到了成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有干扰性。
“洋洋洒洒”“完美无缺”“酣畅淋漓”;病句考查歧义、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知识点,稍有难度;排序的关键是首句的确定,该题的首句较容易确定,应为,倒是第二句的衔接较难,很多考生很容易受到迷惑选了,导致答案错误。
其实与句应该是解说关系。
共设4道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依次是汉字读音、成语使用、病句辨析和语言运用准确。
考查的主要是同音字,个别形似字和多音多义字。
稍加辨别就可判定答案,难度较低。
成语重点考查的是望文生义,“行云流水”、“叹为观止”都是属于此类错误。
“骇人听闻”是与“耸人听闻”相混淆。
实至名归、叹为观止四个成语均为常见成语,且语境明确,不难判断。
病句辨析题中的三个病句病因明显(依次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语意不明)。
“语言运用准确”是2008年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内容,该题考查的是句式的选用,也可联系到语言运用中的“准确”。
设题新颖(“语气最委婉的一句”),分别考查了字形、成语、病句共3道选择题。
15题字形题吸取了浙江卷的考查形式,放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不辨析词义而乱用同音字词造成误用;16题成语“脱颖而出”“笔走龙蛇”“耳提面命”“如履薄冰”错误类型用错对象、谦敬不分、语义错误。
2009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2010高考复习方略
2009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2010高考复习方略一、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命题特点分析2009年安徽高考是安徽实施高中课改三年来以新课程的姿态首次亮相的高考。
因为高考试题具有选拔性、权威性、导向性的特点,所以决定了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既是对安徽新课程实施成果的一次检阅的凭借,又必将对今后安徽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复习起引领作用。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严格依据部颁新课程高考语文大纲和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命题,突出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整体难度控制较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凸显能力立意,强化语言运用能力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重视思维发展,促进自主探究习惯培养;关注了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气息,适度拓宽考生知识视野;重视文化传承,显示出较强的地域色彩,蕴含着人文教育价值取向。
具体说来,与以往的高考语文试题比较,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呈现以下特点:第一、试题结构焕然一新。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考试在试题结构、考试内容和要求的设置方面较往年有较大的变化。
最大而且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试题结构面目一新。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一改往年第Ⅰ卷客观题、第Ⅱ卷非客观题的生硬面孔为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的亲切面孔。
这种试题结构的变化,体现出语文学科侧重阅读和表达的鲜明特点,更符合考生答题时的认知心理。
第二、试题命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紧扣2009年部颁新课程语文高考大纲和安徽考试说明,注意渗透“高中新课改”精神,充分体现出鲜明的语文学科特征。
其表现:(1)减少了客观题的题量和分值,降低了客观题的难度,增大了主观题的分值,侧重对语文主干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考查。
(2)小阅读题一改往年的科技文文本阅读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而且设题较往年容易,为考生营造了良好的答题起始心境。
(3)文言文阅读选材一改往年人物传记文体为浅显易懂的游记散文,诗词鉴赏分别考了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提问明白清晰,科学严谨。
安徽高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试题详细解析淮南六中语文组程道流郑重说明:这是本人连续第四年在第一时间内对安徽自主命题的试卷作较为详细的解析。
详解部分,约9000字,虽然耗费了不少精力,但由于本人学识水平的有限和手头资料的缺乏,尤其是评析部分,仅是一孔之见,定有不少疏漏乃至谬误之处,请使用者斧正。
该试题详解仅用于同行切磋,本人保留对详解部分版权的享有,不得用于营利。
本人对所引用资料的原作者表示感谢,也请诸位在转载时尊重本人的劳动,注明出处——淮南六中语文组:程道流。
邮箱:cdl3202@2009-6-10凌晨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本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所选的是很热门的一个话题——“通俗历史热”。
近几年来,通过媒体,尤其是电视,来推进史学的普及确实是很热门,中央台的“百家讲坛”就是典型。
所以,考生对此话题并不陌生。
所选部分层次分明,阅读的难度不大。
2009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对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2009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解析
2009年高考安徽卷作文分析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
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
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
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析自安徽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其高考作文题经历了从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再由命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的变化趋势。
与2006年以“读”为话题的话题作文和2007年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以及2008年以“带着感动出发”的命题作文不同的是,2009年安徽高考作文采用了新材料作文形式,题型新颖,材料新鲜,体现了新课标的意旨,也充分体现了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规定的基本要求:题目尽量减少限制的层次,给考生发挥真实水平的空间,符合时代精神。
也和2009年全国卷、其他省市卷的作文题总趋势保持一致。
本则新材料作文,材料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阐释了“弯道超越”的本义,说明了赛车弯道在比赛中的作用“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接着引申出“弯道超越”新的意义,它被广泛地适用于政治、经济和生活的诸多方面。
最后,又讲明了弯道的特殊意义:“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
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这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作文的引子,是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
第二层次由第一层次引申出去,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精品课件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精品课件D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
(同上)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抄写原句,没有表明态度,得0分)乙、实用类文本阅读《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 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
好多跟原文无关的很多内容都删了。
是命题者为考试题而改写的。
命题者设计的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6分) 参考答案: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追求、经历、广泛的阅读、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独特的人生态度,又补充了天赋、机遇和个性。
答对五点即可得满分) 以下答案还算是答得较好的:①人生方面,幼年大病不死,人生多难,晚年才较安定。
②言谈举止方面,敢于对社会人生表态,但又深居简出,为人低调。
③作画方面,不愿把画给不看画的人,但可以随意给朋友。
④人物画方面,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
(得4分)大部分的失分在概括不全。
或丢了要点,或写了几点,实质仍是答了同一点。
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参考答案: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这第三点可以说很牵强) 补充:对靠时常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不屑一顾,但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日子过得有时动荡,有时安定,不肯将画卖给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却将其寄给熟悉或是陌生的朋友。
(得2分)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不屑一顾,但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得2分)坚持自己的创作价值,对以市场为价值标准的画家不作批评。
(得2分)在绘画上不从流俗,只求表达自己的情怀。
在评价别人时,尊重别人,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
(得2分,两句话合起来,完整回答了补充答案)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冰炭同炉”不太了解:学生1:①视图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②但他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③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④拒绝重金购画;⑤对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不屑一顾;⑥他孤傲中有一种顽强的自信。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2009年的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从设题形式、试题难度以及题量等方面来看与去年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今年的考题重视语文与社会的联系,有效地渗透了文化内涵,凸显了人文情怀,彰显了语文学科的价值和魅力,是一份值得称道的试题。
今年全国语文试卷依然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30分;第Ⅱ卷包括文言文翻译题、古诗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大阅读、语言表达运用、写作题,共120分,试卷满分为150分。
下面就各部分谈一下拙见1、语言基础知识部分今年的试题完全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部分分别从字音、成语、语病、句子衔接四个方面设置题目,有效考查了考生日常的阅读积累、强化了使用语言的规范性。
字音的考查“菁华”、“冠心病”、“吐蕃”、“呱呱坠地”“梵文”“发横财”等都是常见的,难度不大;成语考查题难度较大,其中有两个成语是不常见的“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
是形容人的,不能用来形容时代))和“崇论宏议”(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平时考查的是三个常见的,一个不常见的,可是这次考查的是两个不常见的,加大了做题的难度;病句考查的都是平时常见的类型,偷换主语、成分残缺等知识点,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模糊性,有一定的难度。
连贯题只要学生找到句子之间的“连接点”比如“这种天赋”和试题里面的标点提示,即可用排除法做出,难度较小。
2、小阅读部分小阅读仍为3道题,选材为社会科学类文章《甲骨文解谜》,文章运用的知识比较多,文化底蕴深厚。
试题为“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把握”“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文意推断”。
这三类题都是平时小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只要细心阅读,按照平时的做题方法是能够做好的。
但是因为这段文字是有关古文字学的,涉及的年代久远,过程繁多,虽然与语文有关联,但对中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深奥,有些信息在限定的时间内把握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文言文阅读部分大纲对这部分的规定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012安徽高考语文命题特点及试卷分析
Thanks!
明确对象,推断不考,偏向章法,把握中心
七年安徽语文卷综述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 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鉴赏,侧重于 领会语言艺术的特色;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 析突出的表现手法。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 评价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 倾向。
文 言 文 阅 读
七年安徽语文卷综述
七年考卷一览
文 言 文 阅 读 06.实词:要,则,询,资 虚词:以,于,其,之 07.实词:遗,示,效,厌 虚词:其,而,则,者 08.实词:执,务,夺,计 虚词:以,之,所,何 09.实词:延,谢,过,加 虚词:而,焉,其,与 10.实词:家,款,年,总 虚词:没有考(信息筛选) 11.实词:豫,援,爽,归 虚词:之,因,以,乃 12.实词:笃,向,委,度 虚词:以,则,于,为 说明:内容概括、文意理解与翻译都是必考题型。
方法求实效
一、精选例题,用于讲和练。
二、化整为零,多用小快灵。 三、考试说明,最好用到位。 四、写作训练,审题结构先。
夯实基本功,上好每堂课
1、 编题(选题、做题、 我在高考最后三 讲题、命题、评卷)。 2、阅读。 个月的一般做法 3、看影视。 4、写作。 5、话题。
夯实基本功,上好每堂课
1、 编600个字音题,600个字形题(不用客观题型,各分6张 小卷,每周4张,12次做完)。 2、从《现汉词典》中选500个常用成语,对其语义、范围、色 彩及近义、反义、易混词进行补充,印给学生随身记诵。 3、从高考、模考题中,按病因各精选10题进行修改训练。 4、从高考、模考题中,按类型各精选语用题5+5进行讲和练。 5、每两天利用早读课时间,复习必修1-5中的文言文。 6、精选20个文言语段(100-200字),编成断句、解词、翻 译题型进行训练。
2009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报告
2009年语文高考试题分析报告高一备课组:潘科峰一、基础知识部分具体分析及建议如下:第1题字音主要考查那些形近字和容易与生活中的口语相混淆的字,建议应在平时教学和考试中要侧重对形近字和多音字的积累、考查。
第2题考查的成语都是在高一午练或月考中频繁出现的,建议平时注意对常用成语的用法和区别进行强化,并且要结合一定的语境。
第3题考查病句对高一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今年考查的病句侧重于偷换主语、搭配一致性和并列包含关系,隐蔽性很强,对训练量不够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准确找出来的。
建议开展病句专题课,用例句的形式,最好的选取历年高考真题来教会学生如何迅速判断出语病。
第4题考查句子衔接,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的难点,平时虽然在午练以及期末复习中做过类似体型,但是学生还是觉得这类题是很难做的。
建议,用专题形式,选取有代表性的句子衔接题,教会学生找关键性的词语,衔接性的词语以及叙述主语的一致性,进行难点突破,预计这类题需要在考试中得到有意识地强化,让学生明确这类题的重要性。
上述是对基础知识题的分析,纵观今年的基础题,它只选取了基础知识六大板块中的四大板块进行考查,和2008年高考基础知识的考查范围一致,除了病句和句子衔接题,字音以及病句的难度都相对于2008年降低了一些。
建议:要从高一起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重视,在月考以及午练中渗透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指导,高一课程中适当开展一些专题讲解。
二、文言文阅读部分具体分析及建议如下:第5题实词考查,“奇”“起”“诛”“弛”中“起”“诛”高一的学生还是能理解的,但是其它两个就有些困难。
建议在文言文讲解时应该让学生养成积累实词的习惯。
第6题虚词的考查“其”“之”“以”“乃”都在高一必修四的文言文单元出现过,而且出现频率很高,高一学生应该会做得到。
建议对文言虚词进行归纳,并附有例句,让学生在记例句的同时记住这个虚词的几个含义。
第7题和第8题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归类和分析,这建立在对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高一的学生估计对这个题普遍感到困难,因为高一考试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课外文言文的自主阅读,建议文言文教学应该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解读文本,并带着疑惑上课质疑。
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来自2013年考试说明的最权威解读)
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分析1、C【试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A、B、D三项分别从社会政治结构、传统文化精神和个体生活三个角度来解读家族的概念,与原文的表述一致。
而C项扩大了概念的外延,与原文“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的容不相符合。
本题难度系数0.802、B【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对文章内容的概述不完整。
第一段除了阐述家族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作用外,还阐述了家族伦理关系对家园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B项考查对第二段思路的分析,其概述与原文的论述思路一致。
C项行文思路表述紊乱,结构顺序不当。
从原文看,是先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中国人文化人格”。
D项对行文思路的表述不准确。
从原文看,最后引用古代哲人之语不是论述人格尊严问题,而是论述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本题难度系数0.533、A【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容要点”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A项是对“中国文化价值系统形成基础”的概括,与原文的内容一致。
B项是对“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风度”缘由的分析,原文“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是对“中国哲学家具有贤人风度”理由的阐释,而不是对“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风度”理由的阚释。
C项的内容概括与原文表述不一致。
从原文看,“利用、厚生”是中国传统科技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中国文学艺术所考虑的问题,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D项“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的表述与原文“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的表述相矛盾,犯了因果关系混淆的错误。
2009年高考作文分档解析及提升(安徽卷)
2009年高考作文分档解析及提升(安徽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
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
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
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题解读今年高考作文题,回避了过去拟用多年的话题、命题等考查形式,采取了材料作文形式。
材料的主题是“弯道”和“超越”两个词语,它既有对多种“弯道超越”情景的介绍,又有对这种现象含义的概括分析,这些都对考场写作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只要有了这种意识,从材料中捕捉有效信息,构思成文也就不难了。
首先要准确地认识题意。
材料的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弯道”,这里可以包括困难大、变数多、某些变化期、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具风险性和挑战性,同时,这个“弯道”还含有“机遇”之意。
可见,这个“弯道”,既是生活中的实情呈现,又含有比喻义和引申义,包括前进中发展的转型、人生中关键点的变化;二是“超越”,就是超出、越过之意,如超越障碍,战胜困难,解决疑难,走出险境等。
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要在困境、转型、变化的关键时刻,抓住机遇,战胜自我,奋发向前。
题意明确,指向清楚,富有积极意义,很有考查价值。
其次要巧妙地构思成文。
安徽省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简析
安徽省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简析1、语料选择注重时代性和地域性。
试题所用语言材料的时代性首先体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的使用上。
“通俗历史热”这一现象与“百家讲坛”对某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通俗讲述,与相关通俗历史读物的热销,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广大民众的兴趣取向加以探讨,引导,是史学研究者的职责之一。
对中学生来说,关注当代文化现象,思考社会现实问题,有利于扩大其文化视野,尽早形成其文化关照的视角。
语用题,包括选择题和主观表达题,几乎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时代的脉搏、生活的呼吸。
从中学教育到影视艺术,从竞技体育到科技创新,从自然灾害到医疗卫生,从基础建设到金融经济,材料差不多涵盖了一般公众的全部生活。
尤其是第18题的“图文转换”试题,对于我们“农民工输出大省”的莘莘学子来说,它的多种内涵超出了试题本身的价值。
语言材料的地域色彩是很多自主命题的省份都非常注意的。
2006年,我省首次单独命题,选材上有意无意地回避地域特点,受到有识之士的讥评。
接下来的几年,安徽试题在这一点上努力不少。
今年材料的地域色彩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比如诗歌鉴赏选用安徽籍诗人舒颉的《小重山•端午》;语用选择题涉及的“黄山”“合肥新机场”“合芜蚌自主创新结合配套试验区”等内容,彰显了浓郁的皖地特征;转自4月5日《安徽日报》的图表,从内容到语源,都呈现了浓浓的地域色彩。
2、材料使用和试题设计注重积极性和人文性。
2008年,于中华神州大地,是个不寻常的年份。
这个不寻常,在15题D项这个句子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虽然艰难,我们成功超越了;面对机遇,我们抓住了。
生活中有泪水,但理想的旗帜一直高高地飘扬。
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品质使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甚至是灾难,使我们迈向一个又一个台阶。
我省在中部崛起的展望、合肥市高新区建设、18题所涉及的我省对农民工各项权益的重视,更是鼓舞人心。
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考题点评:阅读题阅读量大大减少
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考题点评:阅读题阅读量大大减少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很好地体现了“安徽特色”。
文言文阅读节选自清朝桐城派古文大家刘大櫆的《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既体现了安徽的地域文化特色,又通过酷爱读书、志向远大的许君这一人物形象传达了一种勤政为民、清廉正直的人生导向;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作家冰心的散文《往事(二)》中的第八篇,语言典雅,意蕴丰富,通过展现女儿的成长历程,引导青年人理性地对待理想,树立“为着众生”的奉献精神。
其次,今年试题中三大阅读文本阅读量减少。
2011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考生反映阅读类文本选文较长,作题时间紧张。
那么今年的语文试题则充分地尊重了考生的意见,对三大阅读文本的选文进行了精心的删减,笔者做了一个数据对比统计(见文后表格)。
从这个统计表可看出,2012年的阅读类文本阅读量比2011年缩减了556字,为考生预留了较为充裕的思考时间,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省的高考命题除了准确的评价功能外,还凸显了一种尊重,一种关怀。
此外,今年试题的出新之处,重点谈几点:默写题的出新,既增加了考查的分值,由原来的5分增加到6分,又改变了传统的“8选5”模式,采用全篇和部分相结合的考查形式,充分兼顾了对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考查;在口语交际考查中融入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考查,传递了“规范书写”的这一正确导向。
与此同时,今年采用了新材料作文,而且材料的特点比较突出。
一是材料的情境生活化,考生易于理解。
材料设置了三个情境:竖放梯子、横放梯子、条幅提醒。
这些情境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且材料的语意显明,风格朴实,考生容易理解,审题难度不大,有利于考生稳定地发挥出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是内涵丰富,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针对梯子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工作人员和客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思路,能引发考生诸多思考,找到立意的关键所在。
三是弹性较大,便于考生选用各种文体写作。
考生除了不能写诗歌外(作文“注意”项有明确提示),可以自选一种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文体完成写作。
安徽卷: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作文
安徽卷: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及提升年高考作文分档解析及提升(安徽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分)"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
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
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
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
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题解读今年高考作文题,回避了过去拟用多年的话题、命题等考查形式,采取了材料作文形式。
材料的主题是"弯道"和"超越"两个词语,它既有对多种"弯道超越"情景的介绍,又有对这种现象含义的概括分析,这些都对考场写作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只要有了这种意识,从材料中捕捉有效信息,构思成文也就不难了。
首先要准确地认识题意。
材料的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弯道",这里可以包括困难大、变数多、某些变化期、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具风险性和挑战性,同时,这个"弯道"还含有"机遇"之意。
可见,这个"弯道",既是生活中的实情呈现,又含有比喻义和引申义,包括前进中发展的转型、人生中关键点的变化;二是"超越",就是超出、越过之意,如超越障碍,战胜困难,解决疑难,走出险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阴不减来时路,明年花胜今年红
-----杨雪平——近四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命题特点分析及2013年高考语文复习建议
09年安徽省高考命题改革:
一、试卷结构和分值改变。
整张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大部分。
阅读部分的分值比去年增加了3分,应该是加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上;表达部分所减的分值可能是“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选择题,由原来卷首的四道题减为三道;总题量不变,所少的一道选择题也许来自诗歌鉴赏(原来的两小题变成两大题)。
二、考试能力层次和要求。
能力层次增加了一个难度最高的“F.探究”,较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原来的能力层次次序也做了调整,“鉴赏评价”难度降为D级,“表达应用”则升为E 级,这很值得关注。
比较近四年(2009、2010、2011、2012)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可以发现安徽卷已经走向成熟,愈来愈彰显新课标特色和安徽文化大省的气质,在全国十八套语文试卷中初步显示出安徽特色和个性。
整体上看,近四年的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和要求的设置方面都体现了平稳和连续的特点,过渡衔接自然,守正出新,稳中有变。
命题者严格依据《考试说明》命题,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查,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现实社会,凸显人文精神,显现出地域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具体说来,有以下表现:
一、语文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一)试题结构日趋稳定
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结构面貌的变化从2009年开始,一改以前第Ⅰ卷客观题、第Ⅱ卷非客观题的生硬面孔,而变为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的亲切面孔。
这种试题结构已经连续了三年,且题型相对稳定,题量都是21题,考查知识点平稳,对重要知识点都设题考查,且赋分稳定。
这种试题结构体现出语文学科侧重阅读和表达的鲜明特点,更符合考生答题时的认知心理,师生已经熟悉而且适应,相信安徽卷会延续这一特点的。
(二)命题内容及情势
第一板块:论述文阅读
选材上侧重于文学艺术、历史和文化教育等社会学科领域。
2009年: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2010年: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2011年:王富仁《现代中国异城小说研究序》。
2012年: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命题方式上,连续四年都设置了3道“四选一”的客观题。
考点设置上,侧重考查语言信息的理解、筛选、分析综合能力,即只要求考生能读懂文章,理解和整合与题目有关的语言信息。
2009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2010年:理解文中重要词汇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1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与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安徽卷论述文的阅读,越来越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不过分为难学生。
年为游记,2010年回归人物传记,2011年和2012年又选择了人物传记,但不同于往年选自正宗的史传,是属于小品文式的人物评传。
总的看,都是篇幅短小,且浅显易懂。
从考点设置看,实词、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文言翻译是必考的考点,而虚词和筛选信息(人物性格、德行、操守、言行、政绩、才干等)是轮换的考点。
实词往往不偏不怪,涉及名词活用、一词多义等。
虚词难度不大,在《考试说明》所列举的18个虚词的范围之内。
筛选信息和分析概括内容只要读懂文章即可。
文言文翻译,从09、10年的3小题改为两小题,以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为考查重点,文言句式偶有涉及,要求翻译的句,省略内容较多,难度略有增加。
第三板块:古诗鉴赏
从上表可以看出,安徽卷诗歌鉴赏,选材既关注非名家,同时又注重名人名篇,总的特点是诗歌容易读懂,诗歌的内容都有相关背景。
值得注意的是,三年的考点基本相同,2011年的第一问要求考生概括画面,分析情感,还是侧重于在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情感。
为何出现这种三年不改的命题思路?因为对古诗的鉴赏,一般的都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查也是如此,思想情感属于内容方面的,表现手法是属于形式方面的。
2012安徽高考古诗鉴赏题型也许稍有变化,但一定是在这两个范围之内的变化。
第四板块:文学作品阅读
由上表可以看出,安徽卷文学作品的阅读连续三年都考到了小说的阅读,且难度逐步加大。
其实考散文还是小说,有一定的偶然性,2012年高考,我们绝不能忽视散文的阅读。
从考点的设置看,安徽卷文学作品的设题,一方面紧扣了小说的文体特点,比如抓住了情节、人物形象等小说主要特点,设问导向具体明确,另一方面,又注意到了文学作品阅读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对文本本身的阅读理解显得至关重要。
第五板块:语言知识运用
语题年年必考;病句题从2010年开始由客观判断题改为主观修改题,增加了难度。
仿写题为每年必考,图文转换、压缩语段、语句衔接、表达得体,都是轮换考点,突出了能力考查多元化的特点。
语言运用题被称为是高考语文试卷的试验田,但安徽卷相对来说,比较平稳。
这类题目其实注重思维考察题,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比语言训练更为重要。
第六板块:作文命题趋势
比较近四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由话题作文到给材料作文,再到命题作文,各种形式皆有涉及。
从内容上看,从2009年的以“弯道超越”为材料,再到2010年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直到2011“时间在流逝”,写作内容呈现出一个“由情入理”和“由感性到理性”的趋势。
从作文题的材料来源看,由2009年的时事热点,再到2010年的古诗,再到2011年的回归课本,在高中语文必修④的课本的“表达交流”中就有“解读时间”的话题。
2012年的材料作文。
从这三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题型上命题者有意识地反猜题;在内容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审视生活、体察社会,特别追求命题内涵的辨证性与丰富性;在审题上,命题者有意降低难度,不过多为难考生;在命题的容量上,尽可能考查出考生的读书含量和思想含量。
“绿阴不减来时路”,安徽省近四年高考语文试题,总的来说是“稳中求变,变中出新”。
总结归纳出近四年语文试题的特点,进而研究各个高考试题的取材特点、设问方式、答题要求及各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对探究和把握2013年高考命题改革走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几点复习建议
(一)紧扣教材内容,科学安排流程
教材应是复习的抓手,语文高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在必修在选修中都有明确体现,不可丢弃课本,陷入题海之中。
(二)夯实考点基础,建构知识体系
宏观布局,细部优化,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牢固识记、真正理解、灵活运用考点基本知识
(三)解读高考命题,复习有的放矢
建议以近年的高考真题为复习材料,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这么考,切忌让劣质资料、试题误导学生。
同时要聚焦高考热点、高频考点,剖析命题角度,题型变化,让备考更有针对性。
(四)科学高效演练,增强解题能力
检测训练着眼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训练题的考点覆盖、梯度难度均与高考接轨。
(五)细化解题流程,规范答题习惯
注重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习惯的培养,让解题答题有章可循,在循序渐进的演练中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六)强化作文规范和创新意识。
力求书写规范,文章内容更富有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附件:2009-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卷试题双项细目表高考语文安徽卷2009——2012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