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浅析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浅析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详细评价法风险基础评价法一、内部控制内涵所谓内部控制,从静态角度讲,就是指企业为了确保会计信息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经营效率提高,以及各种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而制定的各种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
从动态角度讲,就是指上述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和控制方法的执行,以及实现会计信息可靠、企业资产安全、经营效率提高、有关法规得以执行等管理目标的过程。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是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超过合理保证水平的一种综合评价过程。
如果保证水平处于有效内部控制区间内,则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反之,则内部控制是无效的保证。
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设计和运行有效两部分。
内部控制派生于企业的目标。
所以,从本源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有效性不同的内部控制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证,其变动范围应当是从0到100%,如图1所示。
一般情况下,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运行在不同的有效性水平上,同样,某一特定内部控制系统在不同时点的运行可能也不同。
尽管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其有效性却是该过程在某一时点的状态或情形(COSO,1992)。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评价内部控制在某一时点的有效性,还是某一时期的有效性?对一项具体的控制活动,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整体系统,而整体系统的有效性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评价某一个时点的有效性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
另一方面,内部控制是为相关目标乃至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相关目标的实现都存在一个过程,都与一定的期间相对应。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要素等。
2.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订、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要素。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
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1)【摘要】加强内部控制必须强调其监督与评价问题。
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
加强内部审计,大力推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制度,完善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机制是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的三大途径。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评估引言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
尤其是上市公司,不管是出于加强内部管理的自愿还是屈于外部信息需求者的压力,内部控制制度似乎一应俱全,合情合理。
然而,这些内部控制制度到底“管”了些什么?谁又来对其负责呢?如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与评价,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这里重点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评价机制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内部控制之监督与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监督机制是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为对公司代理人的经营行为、过程或决策等经营活动实施客观、及时的监控,所涉及的一系列监督制度的总称。
公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由于我国现实中仅仅注重有关制度的建立而不注重相关制度的执行,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以及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内部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问题内部审计不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影响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
1993年,在国家审计署的推动下,我国的很多企业仓促建立起内部审计机构。
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建立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联系起来,这就使得内部审计制度的地位虚脱,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有效地实施。
首先,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中,普遍采取内部设置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内审机构,直接归企业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分管并向其负责报告工作。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一、本文概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是企业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升运营效率,降低风险,保护资产安全。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法规要求的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已成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出发,深入探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分析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改进措施。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框架,帮助企业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是确保企业运营有效、合规、安全和可靠的关键所在。
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应当包含以下要素: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企业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组织结构、职责和权力分配、员工素质和人力资源政策等。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企业的文化和氛围,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对实现其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风险的过程。
有效的风险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明确风险点,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为了保障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
这些活动包括授权、审批、核对、监督等,旨在确保企业运营的合规性和效率。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
有效的信息与沟通系统可以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监督与反馈:监督与反馈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改进内部控制的缺陷和不足。
同时,通过反馈机制,将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反馈给管理层,为管理层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依据。
这五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分析一、引言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资产和资源,预防、发现和纠正错误和不当行为,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管理活动。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包括财务报告可靠性原则、固有风险原则、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原则、内部控制和审计的协同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只有遵守了这些原则,企业内部控制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2.内部控制的要素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纽带,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保证。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企业的资产和资源,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法合规地进行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只有达到了这些目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才得以体现。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需要持续性的监督和改进。
企业应当不断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和修订,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分析1.内部控制自评价内部控制自评价是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要素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内部控制优化评估是企业对内部控制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改进。
这种评估方式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确保优化评估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内部控制成熟度评估。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是保障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自身风险管理和防范内部违规行为的必要环节。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梳理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有责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部门的评价方法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如何提高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 分析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理论基础,阐述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关系及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作用和意义;2. 探究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并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进行案例研究;3. 分析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并提出改善措施,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4. 对我国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达到以下成果:1. 分析和总结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并揭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作用;2. 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内部审计评价方法,并针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为企业提供参考;3. 总结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善措施,为内部审计实践提供建设性的指导和参考;4. 分析我国内部审计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状,提出改进建议,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维护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促进业务效率和运营的常规性控制活动和高层监督评价的总和。
其核心是确保企业的经济目标和财务报告被真实地反映。
企业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操作控制两个方面。
会计控制主要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财务报告完整性和准确性,包括会计核算事项的记录和报告,而操作控制是为了确保企业的业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包括业务流程的规范,人员行为和行为准则的规范等。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管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有效避免损失和风险。
然而,企业内部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士对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地把握。
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对于保证评估的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的吻合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保证资产安全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的基础。
企业要保证资产的安全,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人员下达明确的职责和任务,并对其进行监督和考评。
同时,企业还需要制定完备的资产管理制度,把管理和控制交给专业人员,使得企业有一个相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资产结构。
2.减少风险和损失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成功,必须具有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和减少经济损失的能力。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操纵资金和财务数据的人员的行为风险,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减少财务损失,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3.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通过有效地控制内部流程,提高内部成本控制的效率和效益,提高运营效率,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1.检查和审核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检查和审核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流程进行检测和审核,来发现现存和潜在的风险和问题点。
审核人员可以通过检查业务流程,人员行为和行为准则等,以确定内部流程是否规范,人员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和制度。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一、概述本报告旨在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目标、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客观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状况,为公司的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帮助其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与目标1. 内部控制机制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应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划分、业务流程、审批制度、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素。
通过合理的内控制度、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公司能够有效降低各种风险的发生概率,确保公司的经营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定,并能够高效运行。
2. 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保障资产安全、规范财务会计报告、促进经营活动效率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
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可以降低各类风险,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流程,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内部控制评估方法1. 内部控制评估的目的内部控制评估旨在全面了解公司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弱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通过评估,公司能够识别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处理,以提高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
2. 内部控制评估方法内部控制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会议讨论、文件检查和系统检测等方法。
通过收集、分析和比较相关数据和信息,评估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还要充分借鉴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四、内部控制评估结果与建议1. 评估结果总体概况根据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情况的全面评估,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以下问题:(以下为举例,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评估结果)(1)组织结构不够清晰,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信息流通不畅;(2)审批制度存在漏洞,风险控制不够有效;(3)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执行问题;(4)资产保护措施不完善,风险防范不足。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和风险,而内部控制则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还可以保护企业的资产和利益。
本文将就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展开讨论。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是指组织管理人员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资产和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以保证企业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行为。
其有效性不仅体现在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上,还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息息相关。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体现在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上。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各项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应体现在企业的资产保护和资源利用上。
企业内部控制应该能够确保企业资产和资源的安全性和有效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使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财务和生产效率。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体现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上。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企业各项经营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良好的内部控制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绩效,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增值至关重要。
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COSO框架和SOX法案(萨班斯法案)的相关要求。
COSO框架是美国管理会计协会(IMA)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该框架支持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报告,提供了一套普遍适用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而萨班斯法案是美国国会2002年通过的《企业管理和会计问责法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包括要求公司就内部控制进行外部审计,并对公司进行相关的问责和处罚。
基于以上框架和法案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制定。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一、导言内部控制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对于企业管理、风险防控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监管要求的加强,内部控制指数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关注焦点。
本文旨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构成要素、评价方法以及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提高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内部控制指数的构成要素内部控制指数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综合评价,其构成要素涵盖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
具体来说,内部控制指数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构建: 1.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它体现了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设立和职责分工等方面的情况。
良好的组织结构能够确保企业内部信息的畅通和决策的高效执行,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
2.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包括企业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流程规范等。
通过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规范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并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3.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它涵盖了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做好风险预警,防范并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4. 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是企业对外界提供关于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等信息的行为。
透明、规范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市场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市场的监督和规范功能。
三、内部控制指数的评价方法内部控制指数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如制度和流程是否完善、风险管理是否到位等。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企业的实际数据,如财务报表、内部审计报告等,运用统计和数学方法来量化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定性评价方法相对简单直观,适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诊断。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评价方法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企业利益和资产、防范风险,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措施。
其有效性评价旨在衡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保障企业经营的正常有序。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评价、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和内部控制流程评价。
其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文件审查法、内部控制流程评价法、实地核查法和内部控制指标评价法。
文件审查法是通过查阅文件、资料和记录来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内部管理文件、核算报表、风险管理文件等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是否规范、合规、完整、权责清晰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但其缺点是难以发现未被记录在案的问题和变通的做法。
内部控制流程评价法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各个控制流程进行评价,包括流程设计、流程实施、流程监督等方面。
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的流程图、相关文件和资料,结合实地调研和了解员工操作情况,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评价,发现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但其缺点是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实地核查法是通过实地走访、交流、观察和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访谈相关人员,了解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得真实、直接的信息,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但其缺点是易受被评价对象的主观因素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公正。
内部控制指标评价法是通过制定内部控制指标,定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主要是通过制定内部控制的关键指标,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量化评估,以此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量化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其缺点是指标的设定和评价标准的确定可能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规性,预防和发现欺诈行为,保护资产,促进经营效率和效益所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程序和措施。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增加财务透明度,增强企业治理和管理的可持续性。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合规性:企业内部控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遵守从业守则和企业规章制度,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进行。
2.可靠性: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保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确保企业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3.风险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管理各类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确保企业的资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4.运营效率: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确保企业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5.信息和沟通:企业内部控制应当能够确保信息的畅通和有效传递,确保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时做出决策。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风险评估法风险评估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确定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然后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各类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流程评价法流程评价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的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各项流程,确保其符合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市场需求。
3.自评和外部审计法企业可以通过自评和外部审计的方法评价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摘要:内部控制工作在我国推广的时间有限,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当前我国内控工作的现状来看,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包括内部控制工作本身,而且延伸到内部控制的相关评价工作中。
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当前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上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0-0067-01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效性评价的现状分析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也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和判断,内部控制工作在我国推行的时间有限,这也就导致了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在经验积累上有着很大的不足。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评价,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问题,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法规规定不统一。
对于内部控制工作,我国已经通过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特别是随着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普及,我们的行政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规范对于企业的行为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是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
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当前诸多的规范性文件中,对于内部控制工作却有着不同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该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规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是指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根据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财务报告进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
目前我国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或监管规定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有不同的要求,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不明确,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第二,不少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中仍然采用详细的评价方法。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主要的参考标准就是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是在此规范的引导下予以展开,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浅析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体系——从审计角度出发探索一般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指标体系
法 律 法 规 的 遵 循 性 目 标 )
风 险 评 估 U 3
性 目标和相关法律法规 的遵 循性 目标 , 我们就认 为内部控制 的
设计和运 行是有 效的 ; 同时 , 过外 部独立第三 方注册 会计师 通 对 企业 内部控制 出具的审计报告促使企业 不断改进 , 如此循环 让内部控制更加有效。
两方 面的矛盾 : 益方和债 务方 。权益方 的矛盾是指企业 的所 权
二级指 标层D
l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法 条规定设立各级机 _
有者和经 营者都谋求 自身利益最 大化产生 的矛盾 , 企业所有者
为了保护 自身 的利益不受损 害, 生了内部控制对经营者 监督 产 和约束 的需要 ; 务方的矛盾是指债权 者面 临着一定 到期 不能 债 被偿付的风险 , 因此债权人有需要 并且有权力 了解企业 的 内部
报 标 表 设 可 定 靠 U 2 性 目 标
各个部 门的风险进行 监控 : 3制 定 有 合 适 的 风险 管理 政 策 . 1 依据 自身情况分 别有 长期战略和短期 目 . 标; 2 董事会下设专 门的战 略委员会 ,或者指 . 战 略 目标 财务 部 门或其 他 部 门履行 战 略制 定工 定 C 6 作; 3 有专 门分管战 略规划 的经理,监 管战略 . 的层层分解和落 实; 4 制定有 战略规划 制度,切实监督和保证 .
l有 关 于 员 工 招 聘 、 培 训 计划 、 作 业 标 准 _ 人 力 资 源 和升职 的政策 : 和 工 薪 福 2 有 ( 工资、股 权等 ) 激励 政策; 利C 4 3 有合 适的职工 福利 政策 l 明确 企 业 目前 的规 模 、 生命 周 期 ,制 定 _ 与之相适应的企业风 险偏好 : 风 险 管 理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考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考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动态活动,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和提升的强有力保证。
但在实务中,我国上市公司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却缺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全面评价。
本文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在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思考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活动,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在近几年陆续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并明确指出,从2012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一、内部控制评价概述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而完善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按照《指引》的要求,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负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和出具评价报告。
所谓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设计程序越合理,控制中的漏洞越少,控制效果越好;二是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内控执行得越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
只有这样,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就越高。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体现在:第一,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就能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和完善,可以及时堵塞管理漏洞,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得到不断地优化。
第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形象和公众认可度。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研究作者:张宇琪赵丽萍孙璐来源:《财会通讯》2013年第08期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内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方面仍值得长期关注,尤其是内部控制评价问题。
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提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可以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漏洞或缺陷,促使公司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一、内部控制评价文献研究(一)内部控制评价文献研究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国内最早的是鲁淮,他(1987)讨论了内部控制评价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以及评价结果在审计中的应用,并认为根据企业的实践情况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可以分为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和功能性测试三个步骤。
从1987年至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载入大约543篇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期刊和论文等,其中属于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的有大约142篇。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和模型的研究,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大约63篇,其中属于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的有20篇左右。
总的来说,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建模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是采用观察、询问等方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定量建模研究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
此外,王立勇(2004)用可靠性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案例加以说明,王海林(2009)提出了IC-CMM 模型即内部控制能力成熟度模型,侧重研究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评价。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及指标的研究,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大约58篇,其中属于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的有20篇左右。
许多学者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应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
一般标准主要包括对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具体标准分为内控要素层级和内控作业层级,评价内部控制时,将内控五要素和各个业务循环作为一级指标,再将每个指标细化,形成二级指标,并赋予每个指标适当的权重,运用上面提到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ACCOUNTING LEARNING249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徐延生 大连正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各行各业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公司企业而言,当前一时期的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足够的发展空间,占据较多的市场份额,必须加深和强化对本企业内部管理的控制,并且要保证其内部控制过程中各种途径和渠道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不合理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
本文主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合理化的论述,并给出了企业内部评价的几种方式方法,最后提出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意见,作者期望本次探讨和研究为更好地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随着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管理企业过程中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企业内部控制手段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大部分地区和国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定了方案和路线策略,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这些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这就约束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效果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最后,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种有效途径,以实现企业运行前景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竞争力。
一、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定义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达到某一企业既定的经营和管理目标,企业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的手段,实现控制企业运行方向的目的。
比如,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益,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等,由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及其普通员工在内的全体成员形成的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而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指的是企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现状,制定出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的、合理的、完整的内部控制方案和相应的制度,同时,还要做到这些制度和措施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能被引用和执行到位,保证这项制度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其价值,从而在最大限度上达到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研究
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主体、目标、范围、标准及评价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提供了总体的思路。
标签:内部控制评价有效性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和内涵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有效的内部控制。
就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内涵来看,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能否合理地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以及内部控制的内容上。
就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上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
“实现程度”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定政策和执行方案绝对不允许和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二是对于目标实现的契合性,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要与内部控制目标(提高经营效率效果、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遵循法律法规等)相一致;三是内部控制实现的效率,即通过内控制度,用最小的成本保障其控制目标得以最大程度的实现。
就内部控制的内容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整,措施完善合理,并且在实际中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充分实现了管理目标和控制风险的目标。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评价是持续改进内部控制的动力,也是内部控制循环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
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工作的展开需要有明确的评价主体、清晰的评价目标、合理的评价范围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1.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体。
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日益扩展。
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这就促使了评价主体的也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内部评价主体。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合法合规性和资产的安全性,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控制措施。
其有效性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判断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科学和有效。
1. 目标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评价其有效性首先需要考察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企业是否能够合理运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
2. 组织结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需要具体考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和完善,包括是否明确责任和权限,部门间是否协作配合,管理层是否有效履行领导和监督职责等。
3. 内部流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需要考察企业内部流程是否合理、规范和高效。
采购流程、销售流程、资金流程和人事流程等是否明确、规范和高效。
4. 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需要考察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包括内部审计、内部检查和内部报告等。
企业内部是否有有效的内部监督力量,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1. 方案设计评价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考察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和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通过查看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审查内部控制流程图和制度文件等来进行评价。
3. 绩效评价法: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还需要考察企业内部控制的绩效,即企业内部控制的达成情况和效果。
可以通过比较实际经营情况和预期经营情况,分析差异和原因,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绩效。
4. 内部审计评价法: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
通过内部审计的评价,可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客观、全面和专业的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可以从目标实现、组织结构、内部流程和内部监督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可以采用方案设计评价法、工作效能评价法、绩效评价法和内部审计评价法等方法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摘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企业的持续高效运行,内部控制的评价有利于企业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
文章运用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通过构建模型对我国34家上市建筑企业进行内控有效性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但战略目标实现水平较低,经营效率和资产安全性仍需提高。
【关键词】上市建筑企业;目标导向;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引言安然等跨国公司东窗事发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长命基因和免疫系统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作用得到空前重视。
随着《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规出台,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产业支柱之一,关联产业众多,社会影响巨大,完善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据国家住建部披露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发生房屋市政生产安全事故487起,死亡624人,2012年下半年被撤销工程资质的建筑企业有1 236家,被注销和吊销资质的有3 054家,被停业整顿的有246家,由此可见,我国建筑企业在内部环境、内部监管等环节还很薄弱,有必要对建筑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并开展有效性评价。
一、建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针对传统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采用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以及张兆国等(2011)的研究,将指标分为四个层级,如表1所示。
(一)建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由于辅助指标起到的仅仅是控制变量和调节的作用,依据计量经济学小概率事件5%的做法,将第二层级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的权重分别确定为95%和5%。
而对于第三层级的主要指标及其下一级指标,采用AHP方法确定权重。
对于辅助指标的下一级指标,由于各个指标对辅助指标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均为1/3。
现将第三层目标指标及其下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列举如表1。
在确定主要指标下五个具体目标指标的权重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征询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根据1-9标度打分规则,得到如下判断矩阵:Y=1 1/3 1/3 1/5 1/23 1 4 1/3 33 1/4 1 1/3 25 3 3 1 32 1/3 1/2 1/3 1运用和法求出以上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t为(0.0641 0.2676 0.1481 0.41550.1048)T,该特征向量的最大特征值求解出来为:λmax=5.32661,一致性比率为:CI=0.072994<0.1,通过一致性检验,可以将该特征向量作为各目标指标的权重向量。
五个目标指标下的各四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类似,由于篇幅限制,此处就不再具体阐述,最终各四级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下所示:战略目标:(0.109 0.229 0.059 0.363 0.119 0.121)T经营目标:(0.042 0.078 0.055 0.282 0.081 0.185 0.062 0.067)T合规性目标:(0.137 0.624 0.239)T报告目标:(0.2 0.2 0.6)T资产安全目标:(0.3172 0.1644 0.5184)T(二)建筑企业内部控制评分方法的确定根据各个指标性质的不同,将上述指标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对于主要指标中的定量指标,笔者选用了功效系数法对其进行评价。
另外考虑到指标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方向不同,把定量指标又分为正指标、负指标和适度指标。
正指标是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负指标则是值越小越好的指标,而适度指标则是指需要将值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的指标。
这三类指标的评分方法如下。
正指标得分=■×60+40 (1)负指标得分=■×60+40 (2)适度指标得分=1-■×60+40 (3)式中Xmax表示该指标在行业中的最大值,Xmin表示该指标在行业中的最小值,D代表该指标在行业中的适度水平,式中的常数是为了将各指标数值直接转化为指标的分数而设定的,理论上可以取相加为100的任意两个常数,这里取40和60两个常数,其中40为基准数,即各指标的最低得分。
对于主要指标中的定性指标,则要根据各定性指标的性质进行差异化评分。
例如,对于经营目标中的是否被ST,*ST的指标,若是公司经营正常,该指标得分为满分100分,若该指标为ST,则其得分为70分,若该指标为*ST,则其得分为40分。
其他定性指标评分方法类似,此处就不再阐述。
而对于辅助指标中的定性指标的评分方法,则如表2所示。
(三)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指数的计算内部控制综合分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Yi=■Kip·■Kiip·■Kiiip·Xiii(4)Xiii代表第四级指标的得分,Kiiip代表第四级指标的权重,Kiip代表第三级指标的权重,Kip代表第二级指标的权重。
Yi代表内部控制综合得分的分数值。
二、建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检验为了检验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是否有效,将上述评价体系计算出的综合得分与建筑企业实际的内部控制水平进行比较,若吻合,说明该评价体系有效;若不吻合,说明该评价体系无效。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的公司更有动力自愿向外界传递利好信号以吸引更多优势资源流向自己公司。
因此可以根据建筑企业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来评判企业内部控制质量。
林斌、饶静(2008)和杨有红(2008)均通过相关的实证数据证明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的正相关性。
因此可采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水平来代替内部控制的真实水平,对所建立的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
(一)检验样本的选择为了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选择2011年作为本次研究的年度。
通过筛选整理,最后确定了53家2011年在沪深主板上市的建筑企业作为研究的样本。
(二)检验过程1.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大部分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巨潮资讯,部分数据经过收集年报等资料手工整理而得,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是通过Excel 2013和Spss 19.0完成。
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定量指标进行评分的过程中,由于各建筑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水平等的不同,出现了一些指标值严重偏离算术平均值的状况。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偏离算术平均值标准差三倍以外的数据,根据他们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方向,直接将分值记为满分100分或者基准分40分,而不带入到其他指标得分的计算中。
而对于缺失值,采用在建筑行业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取随机值的处理方法。
2.信息披露详略等级的确定根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略程度不同,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即详细、比较详细、简略、未披露,并分别对其赋予3分、2分、1分、0分。
将既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又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记3分;将只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且比较详细确认的记2分;将只简略披露了部分内部控制信息的记1分,将没有披露任何内部控制信息的记0分。
3.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为了防止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识别这些因素并对他们进行控制。
通过查阅文献得出,净资产收益率、业绩增长的速度、公司规模、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以及独立董事比例等均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呈现出正相关性。
除此之外,企业上市的交易所也会影响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
(2)ICID与Score回归模型为了验证前述构建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能否反映上市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真实水平,建立有序多分类回归模型:ICID=?琢+?茁0Score +?茁1Profit + ?茁2Salegro+?茁3Asset+?茁4Outdir+?茁5List+ε(5)模型中的变量说明如表3所示。
(3)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利用Spss 19.0软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进行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和表5是对式(5)模型所做的有序Logit函数回归分析后的结果。
表4结果显示,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水平=0.00<0.01,说明所构建的检验模型是显著成立的。
表5中各参数估计值的结果显示,内部控制得分的参数估计值为0.298,而且Wald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33,小于0.05,由于样本数量限制,笔者认为这个显著性水平比较显著。
这说明内部控制披露水平与内部控制综合得分之间的确存在着正相关性,也充分印证了信号传递理论的科学性以及所构建模型对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良好预见性。
另外,从上述参数估计值也可以看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和公司所上市的交易以及公司规模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也充分印证了前人的研究。
说明不同规模,不同交易所的确对内部控制披露水平会产生显著影响。
公司规模越大,内部控制披露越详细。
在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披露水平也比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披露水平高。
然而,营业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参数估计值为正,但是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仅仅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参数估计值也为正,但是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虽然建立起了独立董事制度,但是独立董事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说明所建立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行。
鉴于此,笔者在下一个部分中就将用这种方法对建筑行业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
三、上市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实证分析(一)评价样本的选择我国证监会于2008年颁布了《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因此为了分析我国上市的建筑企业在颁布基本规范前后的内部控制状况,笔者选择了从2008年开始在沪深主板上市的34家建筑企业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样本。
(二)数据分析1.内部控制分数描述性统计分析34家公司2008—2012年的内部控制综合得分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6。
从表6可知,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分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除了2008年的内部控制综合得分的平均数低于85分以外,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内部控制综合分数的均值均大于85,说明从建筑行业整体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是逐年提高的。
另外,从每年内部控制综合分数的标准差值看,各公司之间内部控制的差距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这说明各上市建筑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并且各上市建筑企业之间内部控制质量的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2.内部控制得分分类统计分析对2008到2012年建筑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综合分数按分数段进行分类,结果如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得分大于85的企业的数目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内部控制得分处于80~85分数段的企业数量也在增加,内部控制得分低于80分的公司数量逐年减少,说明对整个建筑行业来说,大部分上市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都还是比较有效的,内部控制不好的企业也在逐年完善之中。